- 相關推薦
帶言字的成語及出處
帶言字的成語有哪些?都出自哪里?下面小編整理了以下資料,歡迎閱讀參考,希望可以幫到你!
言不及行:指言行不一。
出處:明·薛瑄《薛子道論》:“言不及行,可恥之甚,非特發(fā)于口謂之言,凡著于文詞者皆是也。”
言不及義: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凈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
出處:《論語·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言不盡意:情意曲折深遠,言語難以全部表達。常用于書信末尾,表示說的話沒能把意思都表達出來。
出處:《易·系辭上》:“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言不由中:指心口不一致。同“言不由衷”。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賈奉雉》:“實相告:此言不由中,轉瞬即去,便受夏楚,不能復憶之也。”
言不由衷:由:從;衷:內心。話不是打心眼里說出來的,即說的不是真心話。指心口不一致。
出處:《左傳·隱公三年》::“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楊伯峻注:“人言為信,中同衷。”
言出法隨:言:這里指法令或命令;法:法律。話一說出口,法律就跟在后面。指法令一經公布就嚴格執(zhí)行,如有違犯就依法處理。
出處:毛澤東《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第八路軍后方留守處布告》:“倘有不法之徒,膽敢陰謀搗亂,本府本處言出法隨,勿謂言之不預。”
言出禍從:話一出口,禍患隨之而來。
出處:《后漢書·宦者傳論》:“雖忠良懷憤,時或憤發(fā),而言出禍從,旋見拏戮。”
言出禍隨:話一出口,禍患隨之而來。同“言出禍從”。
出處:《明史·鄒智傳》:“吾非不欲言,言出則禍隨,其誰吾聽?”
言傳身教:言傳:用言語講解、傳授;身教:以行動示范。既用言語來教導,又用行動來示范。指行動起模范作用。
出處:《莊子·天道》:“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
言從計納:講的話、出的主意,都聽從采納。
出處:漢·蔡邕《司空臨晉侯楊公碑》:“及其所以匡輔本朝,忠言嘉謀,造膝危辭,當事而行,言從計納。”
言從計聽:形容對某人十分信任。同“言聽計從”。
出處:清·洪昇《長生殿·賄權》:“便道我言從計聽微有權,這就里機關不易言。”
言從計行:形容對某人十分信任。同“言行計從”。
出處:《新唐書·李德裕傳》:“武宗知而能任之,言從計行。”
言顛語倒:說話顛三倒四。
出處:《群音類選·〈繡襦記·蝎蛇熾惡〉》:“他是老年人,言顛語倒,不可認為聞言心旆搖。”
言多必失:話說多了一定有失誤。
出處:《鬼谷子·本經符》:“言多必有數(shù)短之處。”
言多傷行:話多易出問題,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損害。
出處:元·關漢卿《金錢池》第三折:“不是我把不定,無記性,言多傷行。”
言多傷幸:話多易出問題,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損害。同“言多傷行”。
出處:元·石德玉《紫云庭》第一折:“他那里問言多傷幸,絮得些家宅神長是不安寧。”
言多傷倖:話多易出問題,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損害。同“言多傷行”。
言而不信:說話不講信用。
出處:《淮南子·泰族訓》:“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為之者也。”
言而無文,行之不遠: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同“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出處:北周·庚信《燕射歌辭·角調曲》:“言而無文,行之不遠;義而無立,勤則無成。”
言而無信:說話不算數(shù),沒有信用。
出處:《谷梁傳·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言而有信:說話靠得住,有信用。
出處:《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言發(fā)禍隨:話一出口,禍患隨之而來。同“言出禍從”。
出處:唐·陸贄《謝密旨因論所宣事狀》:“其如言發(fā)禍隨,求之以情既無端,驗之以跡又無兆,宜蒙昭恕,理在不疑。”
言方行圓:指言論正直而行為圓滑。
出處:漢·王符《潛夫論·交際》:“凡今之人,言方行圓,口正心邪。”
言芳行潔:指言行高潔。
出處:清·方文《贈別周穎侯》詩:“言芳行潔師古人,白玉不肯污纖塵。”
言高語低:說話不知輕重,沒有分寸。
出處:元·鄭廷玉《金鳳釵》第三折:“店小二云:‘小人早晚言高語低,耽待些兒。’”
言寡尤,行寡悔:指說話做事很少犯錯誤。
出處:《論語·為政》:“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言歸和好:指彼此重新和好。同“言歸于好”。
出處:《清史稿·世祖紀一》:“昔之疆場用兵,本冀言歸和好。不幸寇兇極禍,明祚永終。”
言歸于好:言:句首助詞,無義。指彼此重新和好。
出處:《左傳·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
言歸正傳:正傳:正題或本題。指話頭轉回到正題上來。舊小說中常用的套語。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三回:“如今說書的‘從旁指點桃源路,引得漁郎來問津’,算通前徹后交待明白了,然后這再言歸正傳。”
言過其實:實:實際。原指言語浮夸,超過實際才能。后也指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
出處:《三國志·蜀書·馬良傳》:“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言和意順:言語和順,情意相諧。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真是言和意順,似漆如膠。”又第九十八回:“但愿他們兩口兒言和意順,從此老太太也省好些心。”
言簡義豐:語言簡練,含意豐富。
出處:元·德異《〈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夫《壇經》者,言簡義豐,理明事備,具足諸佛無量法門。”
言簡意該:形容說話寫文章簡明扼要。同“言簡意賅”。
出處:清·崔述《讀風偶識》卷一:“夫《論語》所載孔子論詩之言多矣,若《關雎》、《思無邪》章,誦《詩三百》以及《興觀群怨》、《周南》等章,莫不言簡意該,義深詞潔。”
言簡意賅:賅:完備。話不多,但意思都有了。形容說話寫文章簡明扼要。
言簡意少:簡:簡練。語言簡潔,內容貧乏。
言簡意深:言辭簡練,含意深刻。
出處:清·趙翼《甌北詩話·陸放翁詩》:“不在乎奇險詰曲,驚人耳目,而在乎言簡意深,一語勝人千百。”
言近意遠:話很淺近,含義卻很深遠。同“言近旨遠”。
出處: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二:“所謂言近意遠,合《三百篇》之旨也。”
言近旨遠:旨:意思。話很淺近,含義卻很深遠。
出處:《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言近指遠:話很淺近,含義卻很深遠。同“言近旨遠”。
出處:語出《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孫奭疏:“言辭之近而指意遠者,乃為善言者也。”
言來語去:指談笑時你一言我一語,彼此應對。
出處:元·曾瑞《留鞋記》第一折:“他把嬌胭膩粉頻交易,與我言來語去相調戲。”
言類懸河:形容能言善辯,說話滔滔不絕。
出處:南朝·齊·王僧虔《誡子書》:“郭象言類懸河,不自勞苦,何由至此。”
千言萬語:形容說得話很多。
出處:唐·鄭谷《燕》詩:“千言萬語無人會,又逐流鶯過短墻。”
悖言亂辭:指胡言亂語。
出處:《公孫龍子·白馬論》:“以黃馬為非馬,而以白馬為有馬,此飛者入池,而棺槨異處,此天下之悖言亂辭也。”
秕言謬說:指錯誤的言論。
出處:《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三從》:“秕言謬說,自相矛盾。”
不言不語:不說話,悶聲不響。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吳衙內鄰舟赴約》:“秀娥一心憶著吳衙內,坐在旁邊,不言不語,如醉如癡,酒也不沾一滴,箸也不動一動。”
不言而信:舊指君子不用說什么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出處:《莊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
不言而諭:諭:舊時指上對下的文告、指示。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顯。
出處:宋·蘇軾《卻鼠刀銘》:“嗚呼嗟夫,吾茍有之,不言而諭,是亦何勞。”
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顯。
出處:《孟子·盡心上》:“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察言觀色:察:詳審。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
出處:《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察言觀行:指考察其言行以知人。
出處:晉·袁宏《后漢紀·獻帝紀五》:“古者察言觀行,而善惡彰焉。”
讒言佞語:中傷他人和奉承討好的話語。
出處: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三折:“一個李存信,兩頭蛇讒言佞語。”
昌言無忌:昌言:原指善言,引伸為直言。敢于直言,無所顧忌。
出處:清·汪琬《答李舉人論以史證經書》:“昌言無忌,希賜裁答。”
陳言膚詞:指陳舊而膚淺的言詞。
出處:馬南邨《燕山夜話·文章長短不拘》:“短文章要能耐讀,必須有精彩新鮮的內容,最好要比長文章更多地解決問題,不為陳言膚詞,不為疏慢之語。”
陳言老套:陳舊的言詞和套數(shù)。
出處:夏丐尊、葉圣陶《文心》十三:“專從書上去學文字,即使學的好,也只是些陳言老套,有什么用處呢?”
陳言務去:陳言:陳舊的言辭;務:務必。陳舊的言詞一定要去掉。指寫作時要排除陳舊的東西,努力創(chuàng)造、革新。
出處:唐·韓愈《與李翊書》:“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
恥言人過:以議論別人的過錯為可恥。
出處:唐李華《御史中丞壁記》:“漢文好黃老,而公卿恥言人過。舉盛德則儀形著矣,焉用察察缺缺以恟生人哉!”
出言不遜:遜:謙讓,有禮貌。說話粗暴無禮。
出處:《三國志·魏書·張郃傳》:“郃快軍敗,出言不遜。”
出言成章:本意是出言便成為規(guī)范,后多用以形容文思敏捷。
出處:《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成章。”
出言吐詞:猶言談吐。指說話。
出處: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詞采》:“無論生為衣冠仕宦,旦為小姐夫人,出言吐詞,當有雋雅雍容之度。”
出言吐氣:猶言談吐。指說話。
出處: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上:“[魏公]與國夫人盧氏偶坐于堂,公忽微笑不已,夫人訝而訊之,曰:‘此中有樂人孫子,多出言吐氣,甚令人笑。’”
出言吐語:猶言談吐。指說話。
出處:《平山冷燕》第六回:“宋信見冷絳雪出言吐語伶牙利齒,先有三分懼怯,不敢多言,只喏喏而已。”
出言無狀:說話放肆,沒有禮貌。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三回:“這潑猴頭,出方無狀。”
出言有章:說話有條理。
出處:《詩經·小雅·都人士之什》:“: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歸于周,萬民所望。”
詞言義正:詞:言詞,語言。義:道理。言辭嚴厲,義理正大。
出處:宋·張孝祥《明守趙敷文》:“歐公書豈惟翰墨之妙,而辭嚴義正,千載之下,見者興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賜也哉。”
妙言要道:妙:神妙,深微;要:重要,中肯。中肯的名言,深微的道理。
出處:漢·枚乘《七發(fā)》:“今太子之病,可無藥石針刺灸療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說而去也。”
大言不慚:說大話,不感到難為情。
出處:《論語·憲問》:“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宋·朱熹注:“大言不慚,則無必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也。欲踐其言,其不難哉!”
讜言嘉論:公正、正直而有說服力的言論。
出處:《元史·張孔孫傳》:“孔孫素以文學名,且善琴,工畫山水竹石,而騎射尤精,及其立朝,讜言嘉論,有可觀者,士論服之。”
讜言直聲:讜言:公正的言論;直:正直的。公正的、正直的、理直氣壯的言論。
出處:唐·白居易《唐河南元府君夫人墓志銘序》:“(元稹)由校書郎拜左拾遺,不數(shù)月,讜言直聲動于朝廷。”
德言工貌: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封建禮教要求婦女具備的四種德。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非是咱自夸獎:他有德言工貌,小生有恭儉溫良。”
德言工容:封建禮教要求婦女應具備的品德。
出處:語出《禮記·昏義》。見“德言容功”。
德言容功:德:婦德,品德。言:言辭。容:容貌。功:女紅(舊指女子所做的針線活)。封建禮教要求婦女應具備的品德。
出處:《禮記·昏義》:“是以古者婦人先嫁三日……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多言多語:指不該說而說。
出處:《水滸傳》第六一回:“盧俊義道:‘你婦人家省得什么!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自古禍出師人口,必主吉兇。我既主意定了,你都不得多言多語。’”
多言繁稱:講話或寫文章,浮詞很多,不必要地大量引述。多指文風浮華不實。
出處:《韓非子·難言》:“多言繁稱,連類比物,則見以為虛而無用。”
多言或中:或:有的。中:正好對上。指多方面討論之,有的可能中的。
出處:《云笈七簽》卷七十:“凡我同志,庶幾于此者,要在細求真訣,務以師授,不可以諛聞淺說、多言或中之義,所希企及矣。”
多言數(shù)窮: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時。
出處:《老子》:“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訛言惑眾:訛言:詐偽的話。用謠言欺騙迷惑群眾。
出處:《元史·世祖五》:“癸丑,初建東宮,甲寅,誅西京訛言惑眾者。”
惡言厲色:說話和臉色都很嚴厲。
出處:高云覽《小城春秋》第三八章:“洪珊老師雖然照樣是惡言厲色的把書茵斥罵一頓,但態(tài)度已經和緩下來了。”
惡言詈辭:中傷辱罵的言辭。
發(fā)言盈庭:盈:滿。形容好多人聚在一起議論,意見紛紛,得不出一致的結論。
出處:《詩經·小雅·小旻》:“謀夫孔多,是用不聚。發(fā)言盈庭,誰敢執(zhí)其咎。”
煩言碎辭:形容文詞雜亂、瑣碎。
出處:《漢書·劉歆傳》:“分文析字,煩言碎辭。”
犯言直諫:敢于冒犯尊長或皇上的威嚴而直立相勸。
出處: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犯顏極諫,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諫臣。”
方言矩行:指言行方正,合乎規(guī)范。
出處:清·錢泳《履園叢話·科第·孝感》:“彭一庵,名瓏,字云客,長洲人,方言矩行,士林推重。”
放言高論:指毫無顧忌地大發(fā)議論。
出處:宋·蘇軾《荀卿論》:“嘗讀《孔子世家》,觀其言語文章,循循莫不有規(guī)矩,不敢放言高論。”
放言遣辭:放言:敞開說;遣辭:用詞造句。指無拘無束地說話或寫文章。
出處:晉·陸機《文賦》:“放言遣辭,良多變矣。”
風言醋語:散布嫉妒性的中傷語言。
出處:漢·焦贛《易林》:“華言風語,亂相誑誤。”
風言風語:沒有根據(jù)的、不懷好意的、帶有譏諷的話。另指私下議論暗中傳說。
出處:漢·焦贛《易林》:“華言風語,亂相誑誤。”
風言霧語:指隱約其辭的傳聞。
出處:《孽;ā返诙呕兀“大先生得了此電,很為著急,在省城里疊派干員偵查,雖有些風言霧語,到底探不出個實在。”
風言影語:捕風捉影的話語。
出處: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致趙秋舲書》:“猥以春來王粲之不歸,論傳海外東坡之憶死,風言影語,莫識來因,一介鯫生,何忌何惜!”
甘言厚禮:甜美的言辭,厚重的禮品。亦作“甘言厚幣”。
甘言美語:甜美動聽的話。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你們可密訪著船家周四,用甘言美語哄他到此,不可說出實情。”
瞽言萏議:萏議:草野之人的議論。盲人和草野平民的言論。常用作自謙之辭。
杯酒言歡:相聚飲酒,歡快地交談。
出處:魯迅《偽自由書·觀斗》:“然而軍閥們也不是自己親身在斗爭,是使兵士們相斗爭,所以頻年惡戰(zhàn),而頭兒個個終于是好好的,忽而誤會消釋了,忽而杯酒言歡了,忽而共同御侮了,忽而立誓報國了,忽而……。”
幣重言甘:幣:指禮物;厚:重。禮物豐厚,言辭好聽。指為了能達到某種目的而用財物誘惑。
出處:《左傳·僖公十年》:“幣重而言甘,誘我也。”
不茍言笑:茍:茍且,隨便。不隨便說笑。形容態(tài)度莊重嚴肅。
出處:《禮記·曲禮上》:“不登高,不臨深,不茍訾,不茍笑。”
不堪言狀:指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二十二回:“做官的未必都是那一班人,然而我在南京住了幾時,官場上面的舉動,竟有不堪言狀的。”
不可言傳:言:言語。指對某些事理只能揣摩領悟,不能用言語來表達。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五:“諸法寂滅相,不可以宣言,和尚如何為人?”:明·圓極居頂《續(xù)傳燈錄》卷二十四:“妙契不可以意到,真證不可以言傳。”
不可言宣:言:言語;宣:發(fā)表,表達。指不是言語所能表達的(用在說事物的奧妙、味道)。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五:“諸法寂滅相,不可以宣言,和尚如何為人?”
不可言喻:喻:說明,告知。不能用言語來說明。
出處:宋·沈括《夢溪筆談·象數(shù)一》:“其術可以心得,不可言喻。”
不可言狀:言:說;狀:描繪。無法用言語形容。
出處:晉·葛洪《神仙記·王遠》:“衣有文采,又非錦綺,光彩耀目,不可名狀。”
德容言功:封建禮教要求婦女應具備的品德。
出處:語出《禮記·昏義》。見“德言容功”。
杜絕言路:杜絕:斷絕,阻塞;言路:進言之路。堵塞和斷絕一切進言之路,指不納諫言。
出處:《后漢書·袁紹傳》:“操欲迷奪時明,杜絕言路。”
姑妄言之:姑且隨便說說,不一定有什么道理。
出處:《莊子·齊物論》:“予嘗為女(汝)妄言之,女(汝)亦以妄聽之奚。”
顧而言他:形容無話對答,有意避開本題,用別的話搪塞過去。同“顧左右而言他”。
出處:《掃迷帚》第二一回:“那三人見話不投機,便顧而言他。”
廣開言路:廣:擴大;言路:進言的道路。指盡量給下面創(chuàng)造發(fā)表意見的條件。
出處:《后漢書·來歷傳》:“朝廷廣開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貸。”
極而言之:從最極端的情況來說。指把話說到頭。
出處:明·袁宏道《與仙人論性書》:“極而言之,亦是心形煉極所現(xiàn)之象。”
計行言聽:行其計,聽其言。形容十分信任。
出處:《金史·術虎高琪傳》:“高琪止欲以重兵屯駐南京以自固,州郡殘破不復恤也。宣宗惑之,計行言聽,終以自斃。”
交淺言深:交:交情,友誼。跟交情淺的人談心里話。
出處:《戰(zhàn)國策·趙策四》:“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稱師,是庸說也;交淺而言深,是忠也。”
舉止言談:行為舉動和說話言論。指人的外在風度。
出處:唐·杜牧《罪言》:“山東之人,叛且三五世矣,今之后生所見,言語舉止,無非叛也,以為事理正當如此,沈酣入骨髓,無以為非者。”
名正言順:名:名分,名義;順:合理、順當。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
出處:《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利。”
目動言肆:指神色不安,語調失常。
人微言賤:猶言人微言輕。地位低,說話不受人重視。
出處:宋·曾鞏《泰山祈雨文》:“吏思其繇,奔走群望,而人微言賤,不能上動。”
人微言輕:地位低,說話不受人重視。
出處:宋·蘇軾《上執(zhí)政乞度牒賑濟及因修廨宇書》:“某已三奏其事,至今未報,蓋人微言輕,理當自爾。”
澀于言論:形容說話遲鈍。
出處:《宋書·南郡王義宣傳》:“生而舌短,澀于言論。”
身輕言微:身輕:身價低下,地位低;微:任用小。地位低下者說的話不為人所重視。
出處:《后漢書·孟嘗傳》:“尚書同郡楊喬上書薦嘗曰:‘臣前后七表言故合浦太守孟嘗,而身輕言微,終不蒙察。區(qū)區(qū)破心,徒然而已。’”
身微言輕:微:卑微。地位低,說話不受人重視。
出處:《后漢書·孟嘗傳》:“臣前后七表言,故合浦太守孟嘗,而身輕言微,終不蒙察。”
詩以言志:用詩歌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志趣。亦作“詩言志”、“詩以道志”。
事核言直:事情確實,文辭直捷。
出處:語出《漢書·司馬遷傳贊》:“其文直,其事核。”
聽其言而觀其行: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
出處:《論語·公冶長》:“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位卑言高:指職位低的人議論職位高的人主持的政務。
出處:《孟子·萬章下》:“位卑而言高,罪也。”
握手言歡:握手談笑。多形容發(fā)生不和,以后又和好。
出處:《后漢書·李通傳》:“及相見,共語移日,握手極歡。”
勿謂言之不預也:勿謂:不要說;預:預先。以后不要說沒有跟你事先說過。指把話說在前面。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十九回:“凡所屬官吏,有仍蹈故轍,以及有意逢迎,希圖嘗試者,一經察覺,白簡無情,勿謂言之不預也。”
行濁言清:清:清高;濁:渾濁,指低下。說的是清白好話,十的是污濁壞事。形容人言行不一。
出處:唐·李虛中《命書》卷中:“言輕行濁,執(zhí)不通變。”
要而言之:要:簡要。概括地說,簡單地說。
出處:晉·陸機《五等論》:“且要而言之,五等之君為己思治,郡縣之長為利圖物。”
意在言外:語言的真正用意沒有明白說出來,細細體會就知道。
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十五:“此絕句極佳,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見,不待明言之也。”
溢于言表:超出言語以外,指某種思想感情雖未說明卻能使人體會出來。
出處:明·朱舜水《答安東守約書三十首》:“來書十讀,不忍釋手,真摯之情,溢于言表。”
溢于言外:溢:水滿外流,引申為超出。超出語言之外。指某種意思、感情通過語言文字充分表露出來。亦作“溢于言表”。
語四言三:指信口亂說閑話。
出處:《群音類選·〈分釵記·計誘皮氏〉》:“為何的語四言三,平白地將人譏誚。”
在官言官:指處在什么樣的地位就說什么樣的話。
出處:《禮記·曲禮下》:“君命,大夫與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
智小言大:指才智低下,說話口氣卻很大。
出處:《舊唐書·江夏王道宗傳》:“君集智小言大,舉止不倫,以臣觀之,必為戎首。”
總而言之:總的說起來。
出處:《容齋隨筆·卷六·洗兒金錢》:“若總而言之,殆不可勝算。”
背惠食言:指忘恩失信。
出處:《周書·楊薦傳》:“薦至蠕蠕,責其背惠食言,并論結婚之意。”
閉口不言:緊閉著嘴,什么也不說。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刺復》:“是以曹丞相日飲醇酒,倪大夫閉口不言。”
閉口無言:閉住嘴巴不言語。形容對事不置可否或事情弄僵,自己覺得理虧而無話可講時的情態(tài)。參見“閉口不言”。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四回:“關勝連忙答禮,閉口無言,手腳無措。”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一百五回:“一席話說得朱博如閉口無言,只得別去。”
變色之言:使臉色改變的話。多指為爭論是非曲直而沖動發(fā)怒時說的話。
出處:《漢書·匡衡傳》:“朝有變色之言,則下有爭斗之患。”
冰炭不言,冷熱自明:比喻內心的誠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現(xiàn)在行動上。
出處:《晉書·王沈傳》:“堯、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諫者,以其款誠之心者也,冰炭不言,而冷熱之質自明者,以其有實也。”
博聞辯言:博:多。聞:傳聞。辯言:巧言。形容道聽途說,似是而非的言論。
出處:《呂氏春秋·疑似》:“患人之博聞辯言而似通者。”
薄唇輕言:形容多嘴,說話隨便。
出處:春秋·無名氏《靈樞·逆順肥瘦篇》:“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
不可勝言:說不盡。形容非常多或到達極點。
出處:《史記·大宛列傳》:“騫曰:‘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今亡,唯王使人導送我。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
不幸而言中:不希望發(fā)生的事情卻被說準真的發(fā)生了。
出處:《孔子家語·辨物》:“賜不幸而言中,是賜多言。”
不恤人言:不管別人的議論。表示不管別人怎么說,還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出處:《舊唐書·裴度傳》:“大則以訏謨排禍難,小則以讜正匡過失,內不慮身計,外不恤人言,古人所難也。”
不知所言:形容說話內容混亂,無法理解。同“不知所云”。
出處:《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慘不忍言:不忍心把悲慘情形說出口。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五章:“最近數(shù)年,百姓死亡流離,如水愈深,如火愈熱,往往赤地千里,炊煙斷絕,易子而食,慘不忍言。”
暢所欲言:暢:盡情,痛快。暢快地把要說的話都說出來。
出處:明·李清《三垣筆記·崇楨》:“熊司副開元請對,意在攻周輔延儒,故請屏人,諸臣請退,皆允之,惟延儒等請退,則諭止之,故開元不能暢所欲言。”
沉厚寡言:樸實穩(wěn)重,不愛多說話。同“沉重少言”。
出處:《舊五代史·梁書·末帝本紀上》:“美容儀,性沉厚寡言,雅好儒士。”
沉靜寡言:性格深沉文靜,不愛多說話。
出處:《逸周書·官人解》:“沉靜而寡言,多稽而險貌,曰質貌者也。”
沉密寡言:猶沉默寡言。不聲不響,很少說話。
出處:《宋書·徐羨之傳》:“[羨之]沉密寡言,不以憂喜見色。”
沉默寡言:沉默:不出聲;寡:少。不聲不響,很少說話。
出處:《舊唐書·梁崇義傳》:“梁崇義,長安人,以升斗給于市,有臀力,能卷金舒鉤。后為羽林射生,從來瑱于襄陽,沉默寡言,眾悅之,累遷為偏裨。”
沉毅寡言:沉毅:深沉寧靜。深沉文靜,不愛多說話。
出處:《資治通鑒·肅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廣德元年》:“崇義有勇力,能卷鐵舒鉤,沉毅寡言,得眾心。”
沉重寡言:樸實穩(wěn)重,不愛多說話。同“沉重少言”。
出處:明·朱國禎《涌幢小品·陳同甫談兵》:“同甫夜思,幼安沉重寡言,因酒誤發(fā),若醒而悟,必殺我滅口。”
沉重少言:樸實穩(wěn)重,不愛多說話。亦作“沉厚寡言”、“沉重寡言”。
出處:《魏書·道武七王傳·河南王曜傳》:“少有父風,頗覽書傳。沉重少言,寬和好士。”
成一家言:指學問自成體系可派別。
出處:《新唐書·韓愈傳》:“每言文章自漢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后,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樹立,成一家言。”
芻蕘之言:芻蕘:割草打柴的人。割草打柴人的話。指普遍百姓的淺陋言辭。也用作講話者的謙詞。
出處:《詩經·大雅·板》:“先民有言,詢于芻蕘。”
創(chuàng)意造言:猶立意遣詞。
出處:唐·李翱《答朱載言書》:“六經之詞也,創(chuàng)意造言,皆不相師。”
大辯不言:大辯:善于辯論。有口才、善于辯論的人,并不多說話以顯示自己。
出處:《莊子·齊物論》:“大辯不言,大仁不仁。”
得意忘言:原意是言詞是表達意思的,既然已經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詞。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說。
出處:《莊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篤論高言:確切高明的言論。
出處:清·王悔生《祭海峰先生文》:“篤論高言,諄諄訓誡,沃我心靈,開我眉瞆。”
杜口絕言:猶言杜口無言。
出處:唐·玄奘《大唐西域記·阿逾陀國》:“昔以舌毀大乘,今以舌贊大乘,補過自新,猶為善矣,杜口絕言,其利安在?”
杜口無言:閉住嘴巴,不出一言。
出處:《晉書·吉挹傳》:“挹辭氣慷慨,志在不辱,杖刃推戈,期之以隕,將吏持守,用不即斃,遂乃杜口無言,絕粒而死。”
敦默寡言:穩(wěn)重而少言語。
出處:《續(xù)資治通鑒·元泰定帝泰定元年》:“回回、博果密之子,庫庫之兄也,敦默寡言,嗜學能文。”
頓腹之言:猶言肺腑之言。
出處:《金瓶梅詞話》第二五回:“常言酒發(fā)頓腹之言。”
頓口無言:張口結舌,說不出話。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四回:“王慶被范全說得頓口無言。”
耳食之言:耳食:耳朵吃飯。指沒有確鑿的根據(jù),未經思考分析的傳聞。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序》:“不察其始終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
肺腑之言:肺腑:指內心。出于內心的真誠的話。
出處:唐·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肺腑都無隔,形骸兩不羈。”
膚受之言:膚:膚淺;受:感受。指膚淺的,使人感受不深的言論。也指不切合實際的言辭。
出處:《后漢書·楊璇傳論》:“風景之賞未甄,膚受之言互及。”
附耳低言:附:貼近。貼近別人的耳朵低聲說話。形容和對方密談要事。
出處:明·天然癡叟《石點頭·侯官縣烈女殲仇》:“……遂附耳低言道:‘這樁事,除非先如此如此,種下根基,等待他落入我套中,再與你商量后事。’”
腹飽萬言:指學識淵博。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蘇小妹三難新郎》:“那秦觀秀才字少游,他是揚州府高郵人,腹飽萬言,眼空一世。”
敢怒敢言:敢于憤怒,又敢于說出來。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一回:“那計氏雖也還敢怒敢言,當不起晁大舍也敢為敢做。”
貴不可言:舊時多用以稱人貴有帝王、母后之相。此話不能直言,故婉稱之。
毫不諱言:諱言:有顧慮,不愿把真實情況說出來。絲毫也沒有隱諱不說的。
急不擇言:急得來不及選擇詞語,形容說話十分急迫或緊張。
出處:魯迅《華蓋集·忽然想到》:“‘急不擇言’的病源,并不在沒有想的工夫,而在有工夫的時候沒有想。”
季路一言:比喻信用極好。
出處:《左傳·哀公十四年》:“千乘之國,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
出處:《明史·何遵傳》:“正德間,給事、御史挾勢凌人,趨權擇便,凡朝廷大闕失,群臣大奸惡,緘口不言。”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二:“師云:‘汝若不會,老僧即緘口無言。’”
金口玉言:舊時俗指皇帝說的話,F(xiàn)在指說出口不能改變的話(用在諷刺)。
出處:晉·夏侯湛《抵疑》:“今乃金口玉音,漠然沈默。使吾子棲遲窮巷,守此困極。”
金口御言:舊時用以指天子之言。后泛指說話正確,不能改變。同“金口玉音”。
金石良言:象黃金寶石那樣珍貴的話語。比喻可貴而有價值的勸告。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小姐金玉之言,小生一一銘之肺腑。”
金石之言:象黃金寶石那樣珍貴的話語。比喻可貴而有價值的勸告。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小姐金玉之言,小生一一銘之肺腑。”
金玉之言:金玉:黃金和美玉。象黃金美玉那樣珍貴的話語。比喻可貴而有價值的勸告。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小姐金玉之言,小生一一銘之肺腑。”
金玉良言:金玉:黃金和美玉。比喻可貴而有價值的勸告。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小姐金玉之言,小生一一銘之肺腑。”
酒后失言:酒喝多了以后,不能自持,說了不該說的話。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六回:“楊雄道:‘兄弟,你休怪我。是我一時愚蠢,不是了,酒后失言,反被那婆娘瞞過了,怪兄弟相鬧不得。我今特來尋賢弟,負荊請罪。’”
不以人廢言:廢:廢棄。不因為這個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納他的正確意見。
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敢怒而不敢言:心里憤怒而嘴上不敢說。指懾于威脅,胸中憤怒不敢吐露。
出處:唐·杜牧《阿房宮賦》:“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敢怨而不敢言:內心怨恨但不敢說出來。
出處:宋·鄧牧《伯牙琴·吏道》:“吏無避忌,白晝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誅。”
侃侃而言: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地說話。
出處:《論語·鄉(xiāng)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課語訛言:多嘴多舌,胡言亂語。
出處:《宣和遺事》前集:“咱家里有課語訛言的,怎奈何?娘,你可急忙告報官司去,恐帶累咱們!”
口不擇言:指情急時說話不能正確用詞表達或指說話隨便。
出處:《北史·魏艾陵伯子華傳》:“性甚褊急,當其急也,口不擇言,手自捶擊。”
口出大言:說大話。形容說話狂妄。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回:“御者見考叔口出大言,更不敢上前,且立住腳觀看。”
口出狂言:嘴里說出狂妄自大的話。指說話狂妄、放肆。也指胡說八道。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二回:“宋江聽得,慌忙過來看時,卻是‘九紋龍’史進,‘沒遮攔’穆弘,在閣子內吃得大醉,口出狂言。”
口無擇言:指出口皆合道理,無需選擇。
苦不堪言:堪:能。痛苦或困苦到了極點,已經不能用言語來表達。
出處:宋·李昌齡《樂善錄·劉貢父》:“晚年得惡疾,須眉墮落,鼻梁斷壞,苦不可言。”
苦不可言:痛苦或困苦到了極點,已經不能用言語來表達。
出處:宋·李昌齡《樂善錄·劉貢父》:“晚年得惡疾,須眉墮落,鼻梁斷壞,苦不可言。”
款語溫言:指誠懇而溫和的言辭。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回:“寶玉見了這樣,知難挽回,打疊起千百樣的款語溫言來勸慰。”
狂瞽之言:狂:狂妄。瞽:瞎眼,盲目。指愚妄無知的言論。舊時常用作自謙之辭。亦作“狂瞽之說”。
樂不可言:快樂到了極點,沒法用語言來表達。
出處:戰(zhàn)國·楚·屈原《大招》:“魂乎歸徠,樂不可言只。”
立馬萬言:倚靠在馬旁,馬上寫成一篇文章。形容才思敏捷。
出處:宋·王十朋《梅溪王忠文公集·上太守李端明書》:“唐翰林應長庚之夢,世號謫仙人,立馬萬言,而文章為天下之法。”
臨別贈言:分別時贈送的一些勉勵的話。
出處: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臨別贈言,幸承恩于偉餞。”
亂語胡言:指胡說;瞎扯。
落花無言:原來比喻詩的風格典雅。后比喻經受失敗而無怨忿。
出處:唐·司空圖《詩品·典雅》:“眠琴綠陰,上有飛瀑。落花無言,人淡如菊。”
滿紙空言:滿紙都是廢話。形容文章空洞,毫無內容。
出處:張庸《章太炎先生問答》:“若二三文人,假一題目,互相研究,滿紙空言,何以謂之擾亂治安?”
媒妁之言:媒妁:說合婚姻的人。媒人的介紹。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踰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捫虱而言:捫:摸。一面用手捉虱子,一面談話。形容不拘細節(jié),隨便談話。亦作“捫虱而談”、“捫虱傾談”。
秘而不言:嚴守秘密,不肯吐露。同“秘而不露”。
妙不可言:妙:美妙。形容好得難以用文字、語言表達。
出處:晉·郭璞《江賦》:“經紀天地,錯綜人術,妙不可盡之于言,事不可窮之于筆。”
敏于事,慎于言:敏:奮勉,慎:小心。辦事勤勉,說話謹慎。
出處:《論語·學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默默無言:不聲不響,閉口無言。
出處:元·無名氏《連環(huán)計》第二折:“憂的我神思竭,默默無言;愁的我魂膽喪,兢兢打戰(zhàn)。”
木訥寡言:木訥:質樸而不善辭令。質樸而不善于說話。
出處:《晉書·葛洪傳》:“為人木訥,不好榮利,閉門卻掃,未嘗交游。”
訥口少言:訥口:不善于說話。不善言談,說話不多。
出處:《史記·李將軍列傳》:“廣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
逆耳良言:雖然使人聽起來感到刺耳,但卻是有益的好話。逆:抵觸,不順從。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逆耳之言:聽起來不舒服的話(多指尖銳、中肯的勸告或批評)。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偏聽偏言:偏:只注重一方面。只聽信一方面,指處理問題態(tài)度不公正,方法不妥當。
出處: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千里結言:指與遠方朋友相約之言。
千語萬言:形容說得話很多。同“千言萬語”。
鉗口不言:鉗口:閉口。閉著嘴不說話。
出處:《莊子·田子方》:“吾形解而不欲動,口鉗而不欲言,吾所學者,直土梗耳!”
巧語花言:指一味鋪張修飾而無實際內容的言語或文辭。今多指虛偽而動聽的話。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張生是兄妹之禮,焉敢如此!’對人前巧語花言。”
情見乎言:情感表現(xiàn)在言辭當中。同“情見乎辭”。
日試萬言:一日寫上萬字的文章。形容富有才華,思路敏捷。
出處:唐·李白《與韓荊州書》:“必若接之以高宴,縱之以清談,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
軟語溫言:溫和的話語。
出處:周立波《山鄉(xiāng)巨變》上十四:“每逢女兒挨了爸爸罵,陳媽總要軟語溫言,勸慰幾句,生怕她受了委屈。”
三夫之言:泛指經過多人傳播的流言。
出處:《戰(zhàn)國策·秦策二》:“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
三復斯言:三復:多次反復;斯言:這句話。反復朗讀并體會這句話。形容對它極為重視。
出處:《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朱熹注:“《詩經·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南容一日三復此言。”
繩墨之言:可以作為準繩、合乎道德圣智的言論。
拭面容言:拭:擦;拭面:擦去別人吐在自己臉上的唾沫;容言:聽取別人意見。泛指接受別人的批評,正確對待自己的錯誤。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五回:“婦人輕喪武夫功,先軫當時怒氣沖,拭面容言無慍意,方知嗣伯屬襄公。”
同日而言: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談論或看待。同“同日而論”。
出處:《晉書·郗鑒傳》:“及愍懷太子之廢,可謂柔而有正。武秋失節(jié)之士,何可同日而言!”
徒讬空言:指只講空話,而不實行。同“徒托空言”。
徒托空言:白把希望寄托于空話。指只講空話,而不實行。
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退有后言:當面順從答應,背后進行非議。
出處:《尚書·益稷》:“汝無面從,退有后言。”
托于空言:指寄托所懷于文詞議論。同“托之空言”。
托之空言:指寄托所懷于文詞議論。
出處:漢·趙岐《〈孟子〉題辭》:“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按《史記·太史公自序》作“載之空言”。司馬貞索隱:“案:孔子之言見《春秋緯》,太史公引之以成說也?昭灾^褒貶是非也。”
托諸空言:指寄托所懷于文詞議論。同“托之空言”。
萬語千言:許許多多的話語。
出處:唐·鄭谷《燕》詩:“千言萬語無人會,又逐流鶯過短墻。”
無稽之言:沒有根據(jù)、無從查證的話。
無可諱言:諱言:不敢說或不愿說。沒有什么不可以直說的。指可以坦率地說。
出處: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三十五回:“事實俱在,無可諱言。”
無庸諱言:沒有什么不可以直說的。指可以坦率地說。
西鄰責言:西鄰:西部的鄰國;責言:問罪的話。原指秦國(在西)向晉國(在東)問罪。后泛指別人的責備。
出處:《左傳·僖公十五年》:“西鄰責言,不可償也。”
下筆千言:千言:長篇大論。形容文思敏捷,寫作迅速。
出處:宋·曾鞏《送豐稷》:“讀書一見若經誦,下筆千言能立成。”
相對無言:指彼此相對說不出話來。
出處:宋·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詞:“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小小不言:指細微的,不值得一提的。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四十四回:“我同你老實說:彼此顧交情,留下臉,小小不言的事情,我也不追究了。”
信口胡言:隨口亂說。指毫無根據(jù)、不負責任地瞎說。
出處: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一回:“這里什么去處,你敢信口胡言!”
行不副言:指言行不一。
詢事考言:詢:查詢;考:考核。查詢、考核所做的事和所說的話。后多指對官員的考核。
出處:《尚書·堯典》:“詢事考言,乃言底可績。”
訓格之言:指可以奉為行為準則的教誨之言。
啞口無言:啞口:象啞巴一樣。象啞巴一樣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的樣子。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八:“‘他也有兒子,少不也要娶媳婦?慈煽戏呕丶胰?聞得親母是個知禮之人,虧他怎樣說了出來?’一番言語,說得張六嫂啞口無言。”
藥石之言:藥石:治病的藥物和砭石,泛指藥物。比喻勸人改過的話。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孫曰:‘季孫之愛我,疾疢也。孟孫之惡我,藥石也。美疢不如惡石。’”
一家之言:指有獨特見解自成體系的論著。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漢·班固《典引》:“司馬遷著書成一家之言。”
以人廢言:以:因為;廢:廢棄。因為說話人的地位的低下或犯有錯誤就不采納他所說的正確的意見。
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倚馬千言:倚馬:靠著戰(zhàn)馬。倚靠在即將出發(fā)的戰(zhàn)馬前起草文件,千言立就。形容才思敏捷。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桓宣武[桓溫]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袁[袁宏]倚馬前令作。手不掇筆,俄得七紙,殊可觀。”
溢美之言:過分夸獎的話。
出處:先秦·莊周《莊子·人間世》:“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怒必多溢惡之言。”
隱忍不言:隱忍:勉強忍耐,把事情藏在心里。把事情藏在心里不說。
出處:宋·秦觀《淮海集·石慶論》:“特以太后之故,隱忍而不發(fā)。”
由衷之言:衷:內心。出自內心的話。
出處:清·惲敬《辨微論》:“曹操之令,皆由中之言也。”
有口難言:言:說。雖然有嘴,但話難以說出口。指有話不便說或不敢說。
出處:宋·蘇軾《醉睡者》詩:“有道難行不如醉,有口難言不如睡。”
載笑載言:邊笑邊說話。
出處:漢·楊修《節(jié)游賦》:“于是迂回詳觀,目周一倦,御于方舟,載笑載言。”
嘖有煩言:嘖:爭辯;煩言:氣憤不滿的話。形容議論紛紛,報怨責備。
出處:《左傳·定公四年》:“會同難,嘖有煩言,莫之治也。”
仗義執(zhí)言:執(zhí)言:說公道話。為了正義說公道話。指能伸張正義。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二:“此人姓范名汝為,仗義執(zhí)言,救民水火。”
正色敢言:態(tài)度嚴肅,敢于直言。
出處:《明史·王竑傳》:“十一年授戶科給事中,豪邁負氣節(jié),正色敢言。”又《劉健傳》:“健學問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之重。”
正色危言:態(tài)度嚴肅,語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同“正色直言”。
出處:《宋史·杜衍等傳論》:“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習,不敢窺覦。”
正色直言:態(tài)度嚴肅,語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
出處:《晉書·王恭傳》:“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憚而忿之。”
知無不言:凡是知道的沒有不說的。
出處:宋·蘇洵《衡論·遠慮》:“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百人譽之不加密,百人毀之不加疏。”
直口無言:猶言啞口無言。
出處: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一回:“眾人被他罵的直口無言。”
至理名言:至:最;名:有名聲的。最正確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論。
出處:老舍《鼓書藝人》十二:“‘你不自輕自賤,人家就不能看輕你’。這話倒說得不錯,這也是至理名言。”
中冓之言:中冓:內室。內室的私房話。也指有傷風化的丑話。
出處:《詩經·鄘風·墻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漢書·濟川王明傳》:“不窺人閨門之私,聽聞中冓之言。”
重厚寡言:持重敦厚,不愛多說話。
出處:《金史·襄傳》:“襄重厚寡言,務以鎮(zhèn)靜守法。”
自不待言:大家心里明白,不必再用言語解釋。
自食其言:指說了話不算數(shù)。
出處:《尚書·湯誓》:“爾無不信,朕不食言。”
坐樹不言:指功高而不自矜。
出處:《后漢書·馮異傳》:“異為人謙退不伐……每所止舍,諸將并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
坐樹無言:指功高而不自矜。
出處:《后漢書·馮異傳》:“異為人謙退不伐……每所止舍,諸將并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
書不盡言:書:書信。信中難以充分表達其意。后多作書信結尾習用語。
出處:《易·系辭上》:“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王顧左右而言他:指離開話題,回避難以答復的問題。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
顧左右而言他:看著兩旁的人,說別的話。形容無話對答,有意避開本題,用別的話搪塞過去。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到臨死,他說的話是真心話,是善意的。
出處:《論語·泰伯》:“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能用心去揣摩體會,沒法用話具體地表達出來。指道理奧妙,難以說明。有時也指情況微妙,不便說明。
出處:《莊子·天道》:“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
言氣卑弱:說話的態(tài)度謙虛溫順。
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斷,堅決。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
出處:《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言必有據(jù):言:說話;據(jù):依據(jù)。說話一定要有根據(jù)。
出處:魯迅《(故事新編)序言》:“對于歷史小說,則以為博考文獻,言必有據(jù)者,縱使有人譏為'教授小說',其實是很難組織之作。”
言必有物:指言論或文章內容充實。
出處:清·方苞《進〈四書〉〈文選〉表》:“故凡所錄取,皆以發(fā)明義理,清真古雅,言必有物為宗。”
言必有中:中:正對上。指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
出處:《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言不達意:說的話不能準確地表達思想內容。亦作“言不逮意”。
出處:《明史·廣西土司傳二·思明》:“以譯者言不達意,復為書曉之。”
言不逮意:說的話不能準確地表達思想內容。同“言不達意”。
出處:宋·程頤《與呂大臨論中書》:“竊恐辭命不明,言不逮意,致高明或未深喻,輒露所見,求益左右。”
言不二價:貨物的價錢說一不二。同“言無二價”。
出處:艾蕪《人生哲學的一課》:“貨在商人店里,貴得如同寶貝,真是言不二價的。”
言不顧行:說話與行事不相符合。
出處:《孟子·盡心下》:“言不顧行,行不顧言。”
【帶言字的成語及出處】相關文章:
帶言字的成語07-20
帶兔字的成語08-16
帶雨字的成語09-26
帶石字的成語08-17
帶馬字的成語07-21
帶火字的成語08-24
帶尾字的成語09-19
帶同字的成語04-21
帶雞字的成語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