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和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為了生計進入城市打工,因為他們受一系列客觀條件的限制,無法將自己的子女帶到城市就學。所以在我國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我與一些同學一道,在7月上中旬來到了湖南省吉首市鳳凰縣臘爾山鎮(zhèn)的部分行政村以及貴州省銅仁市松桃縣正大鄉(xiāng)塘邊村等地進行實地調查,對這些地方的整體面貌進行了一些了解。我個人重點關注了當地留守兒童的一些情況,主要是教育與生活方面。下面是關于我們大學生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僅供參考!
一、教育方面
(一)學校教育情況
湖南鳳凰縣臘爾山鎮(zhèn)屬于丘陵低山地帶,西與貴州省接壤,屬于少數民族聚居地區(qū)。由于自然原因,當地與外界相對閉塞,交通不便,經濟落后。據了解,這些地方的大量外出務工人員的主要輸入地為珠三角及長三角地區(qū),在地理上與本地相距較遠,留下老人孩子在家,一年也難得見上一面。另一方面由于當地大多數家庭都有3~5個孩子,故這些留守兒童的教育及生活問題就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當地學校數量不多,且許多是由外面援建的,校舍、物資等方面的很陳舊落后。
(1)學費負擔:根據我國的法律、政策,小學教育階段是免收學雜費的。我在一條公路上看到一張“板拉學校”的“代收費”收取公示,其中一、二年級一學期85元,三年級105元,四年級100元,五年級114元,六年級103元。按照當地外出務工人員的收入水平,這種費用負擔應該還是可以承受的,但考慮到每個家庭孩子的數量,很多家長仍會感覺到極大的經濟壓力。
(2)上課情況:在鳳凰縣臘爾山鎮(zhèn)流滾村民建學校設有一至六年級,每個年級開設一個班,每個班的人數為20到50不等。據校長介紹,這在當地小學的規(guī)模算是比較大的了。另外,有些學生因為上學路途遙遠,往往要翻山越嶺,所以碰上惡劣的天氣,很多學生就無法或者不愿去學校上課,甚至有些頑皮的學生經常無故曠課,這就導致實際上課人數的相對不確定性,給學校對學生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難度,無法面面俱到。在課程設置上,學校設置了語文、數學、品德、音樂、體育等課程。在山都村山斗小學,一共才幾十名學生,就有兩間教室。
(3)師資力量:民建學校只有幾個老師,主要靠校長負責日常事務,同時還要負責幾個年級的課程。在每年暑期,在湘西大部分地區(qū)都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支教團,給這些小學帶來了新鮮的血液與活力。但這畢竟不是長久的解決之道。民建學校由社會捐建了一間圖書室,叫“遠方圖書室”,但據我的實地查看可以發(fā)現,這間圖書室基本成了擺設,因為里面布滿灰塵。我認為這首先是因為里面的圖書并不豐富,對孩子不夠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再者這里的許多孩子都沒有培養(yǎng)閱讀的愛好與習慣,課外時間極少用于閱讀。師資薄弱是困擾教育發(fā)展的最主要因素,各方都應予以足夠的關注與幫助。
(4)安全教育:民建學校的教室墻壁上雖然貼著“不準下河游泳”、“不準下課竄馬路”之類的“六不準”行為守則,但我在調查期間經?吹綄W生坐在教學樓二樓的走廊欄桿上,甚至還有學生從二樓爬到旁邊一樓的屋頂上,其間身體直接懸在半空中,看得我出一身冷汗。學生中午下河游泳也是常有的事。根據上述情況,我認為學校的安全教育雖然表面上有,但落實起來難度相當大,在安全教育方面的理念也沒有上升到足夠的高度。
(二)家庭教育情況
從教育科學的角度來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亞于學校教育,尤其在孩子的幼年階段,家庭教育的地位甚至超過了學校教育,因為它屬于孩子培養(yǎng)的基礎階段,直接影響孩子今后的學習與成長。遺憾的是,在我的走訪與調查中,我發(fā)現這些貧困落后地區(qū)的家庭教育幾乎是空白狀態(tài)。我總結了幾點原因:第一,由于大多數孩子屬于留守兒童,父母都出門打工,他們對子女的教育也就基本無從談起;第二,農村勞動力外流,留守的老人由于繁忙的勞作,無暇顧及對孩子的教育;第三,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不到位,很多家庭有多名孩子,導致一些家庭對孩子“不在意”;第四,人們對于孩子的教育,要改變“孩子交給學校就萬事妥當”的想法,觀念比較落后。
二、生活方面
(一)衣食住行。
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農村留守兒童的物質生活狀況直接體現和影響了他們的身體發(fā)育與長遠發(fā)展。山區(qū)孩子在衣食住行方面是怎樣的現實情況呢?我主要在貴州銅仁松桃縣個別地區(qū)對此做了一些訪問與了解。
在服飾穿著方面,雖然當地有很多少數民族,隨處可見一座座苗寨坐落在山腳,但很難見到身著民族服飾的人。我問一個小學高年級的苗寨同學她們是否經常穿著苗服,她的回答是:“家里有苗服,但我們幾乎從來不穿。”伴隨著經濟與文化的交流,這里的服飾風格與其他地方并無二致。但孩子們所著服飾大都比較陳舊而且數量有限,并且社會捐助的衣物也不在少數。日常飲食方面,這里的狀況是令人擔憂的。首先由于風俗習慣,這里是一日雙餐,第一餐上午九點,第二餐下午六點。留守兒童處于生長發(fā)育的階段,對食物的需求應當是比較大的,所以我看到很多小學生中午會帶一點干糧到學校吃。另外還得考慮營養(yǎng)搭配的問題。我在貴州松桃縣正大鄉(xiāng)塘邊村的一戶馬姓苗家進行了一天的生活體驗,發(fā)現他們在這方面做的是不夠的。當地人熱情好客,所以在接待我們的'時候會做一些雞蛋、肉食,但是據我了解,平時餐桌上是見不到這些的。在吃飯的時候,家里的小孩也從不揀葷的吃,以示對于客人的尊敬,F全國都在下力氣解決貧困地區(qū)留守兒童的“餐桌問題”,這的確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有待深入和廣泛。除了吃飯之外,飲水也存在許多弊病。那邊的山區(qū)飲用水都是直接從井里打出引用,雖然當地環(huán)境保護比較好,水質也不錯,但飲用水沒有經過任何消毒措施,有害物質、微生物都沒有被消滅,這對健康無疑是一大隱患。第三就是家庭住所的條件。我所走訪的苗寨大都年久失修顯得相當陳舊,家庭衛(wèi)生狀況也不好。當地的廁所普遍由兩塊長木板搭建,旁邊為牛欄、豬舍,蚊蟲叮咬厲害,衛(wèi)生狀況極差。最后是出行問題。當地幾乎見不到硬化路面,大多為崎嶇的小山路,尤其在我所調研的這一塊,連摩托都走不了,故沒有交通工具一說。孩子上學都要經過一兩個小時的山路行走,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安全隱患。
(二)娛樂活動。
身處湘黔邊境的大山深處的孩子們跟城市孩子們有著完全不一樣的童年。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玩具上。我在那里的小學看到很多孩子在課余的時候在玩滾鐵環(huán)游戲。在富裕一點的農村,類似這些“土玩具”也幾乎絕跡了,我小時候就玩過這些,但現在,也只有在這些落后的地方才能看到。我不是說這樣的玩耍方式不好,我想說明的是,從這一方面來看這里的孩子課余活動是很單調的。所以,很多孩子去水邊釣魚捉螃蟹、甚至下水游泳。我們志愿者給臘爾山民建學校的小朋友帶去了一些毽子、跳繩之類的活動器材,孩子們拿到后都玩得起勁。
(三)社會交往。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所以每個人都有與之相關的社會聯系。而形成這一聯系體的途徑就是與周圍的人、與其他各種不同的人進行交往。農村的孩子一般都比較害羞,不善于表達、傾訴,容易形成自卑、自閉的心理。我在調查中了解到一些情況,倒是與之前的印象有一些小的出入。我接觸到的孩子,很多其實是很大膽很開朗的,反應快,說話也大方。后來我才知道,因為我去的地方每年都會有許多外面來的愛心人士、支教志愿者,所以他們對于我的到來并沒有什么陌生的感覺。但也不盡然,部分孩子還是表現的很羞怯的。另外了解到的一個很重要的情況就是,這邊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就開始配置了手機,到初中就基本普及了。這是在外謀生的父母與孩子保持聯系的最好方式,也是他們感情寄托的重要途徑。所以總的來說,雖然與外界交流的頻繁擴大了山區(qū)學生的社會交往范圍,但這還是不夠的,比如與家人感情交流的偏少、交往人群單一等等。
以上就是我暑期調研了解到的一些情況,由于時間、資金及經驗、水平的限制,很多方面都做得不足,但仍然是有所收獲的。
據國家統計局估計,2005年全國15歲以下的留守兒童人數約有1000萬人左右,而且種種跡象表明,這個數字也大有逐年增加之勢。據全國婦聯統計,2009年全國留守兒童的人數約為5800萬,其中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超過4000萬。目前,留守兒童占全部農村兒童總數的28.29%,平均每四個農村兒童中就有一個多留守兒童。據調查,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貴州、廣東這7個省份的農村留守幼兒數量都超過100萬。留守兒童的生存與教育狀況,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從我所做的小調查來看就可見一斑。這一社會問題已經引起了政府部門、學者、輿論界與社會的高度關注。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要積極關注基層,了解社會狀況,關心社會弱勢群體。在不斷學習的基礎上,還要注重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生活狀況的調查活動,讓我對社會基層、貧困地區(qū)的面貌有了最直觀最細致的認識,這是在學校無法達到的。調研過程中經歷的艱難與感動,也讓我個人更加堅強和成熟。我也將持續(xù)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與教育狀況這一社會問題,進一步深化認識?傊@次調研雖然不能得出重大成果,但仍讓我獲益匪淺,可謂意義重大。
【大學生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精選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2-17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精選02-07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2-14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范文02-17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9-04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09-09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的摘要09-04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模板02-03
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報告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