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
所謂得者,獲也。獲之于身,獲之于心。夫義,道之所在,天理之謂也。
此句出于《論語》,為子張所云。人生于世,得之豈寡耶?孺子得父母之食,少時得師長之教;成年,或科舉得帝之恩,或務(wù)農(nóng)得天之賜,或為臣得東之賞;從政,得官之祿;從軍為將得退敵之功;志于學(xué),得經(jīng)之義;為君,得地之稅;為臣,得君之俸;處世交友,或得之惠,或得之情。由是觀之,人生在世,得之者眾矣。
然得,皆來者不拒耶?非也。故得者,必有授之者也。授之者或善,或不善,其途徑或正,或邪。而所授之物,亦有善有惡,有是有非,豈能不辨而盡受之哉?故君子之得,當明其是非善惡,別其途徑手段之正邪。
然,何以辨其是非,別其善惡?曰:“義”也,此乃是非善惡之最高標準。義者,天地之序,萬物之理,上帝之意也。實為天地宇宙之常理常道,乃儒者及士君子為人處事之本。故圣人云:“君子義以為質(zhì)。”眾人皆知“信”為儒之要道,不可不行也,當言出必行。而“信”非絕對之真理,孔子亦有不信之時,何也?故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由此可見,義乃萬事之準則,不可不察也。圣人又云:“言不必行,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故見得,則當思其義也!合于義,則受之,悖于義,則弗受。切勿見利而忘義,當見得而思義。前者,小人哉;后者,君子哉!故孔子云:“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又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為官之人,故他人贈之以財帛,則須明其意圖,若有不義之企圖,則弗受也。而為君者,得百姓之力,亦當思其義,圣人云:“使民以時。”不可濫用民力,誤其農(nóng)時。昔秦始皇行暴政,抓天下之壯丁,以筑長城,尸骨累累,死傷不計其數(shù),誤農(nóng)時,擅用民力以失民心,故一統(tǒng)江山十五載便命數(shù)已盡。何也?失其義也!此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故孔子云:“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故見得思義,乃為君之道,治國之道也。
作者簡介:周圣龍,深圳孔圣堂堂主周北辰先生之子,現(xiàn)年十四歲。隨父親學(xué)習(xí)經(jīng)典三年有余。本號特選其近期習(xí)作幾篇,供諸網(wǎng)友觀閱,共輔儒門少年同道,感受少年胸襟氣度和儒門青春氣息。
范文二
于丹教授在她談《論語》心得時,開篇就講到: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jīng)標榜說,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梢姟墩撜Z》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確地闡述自己的心得:“《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我最欣賞的,就是于丹教授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母體文化。中華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為母親,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主體,以平和敦厚為特征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我們知道,西方國家以宗教立國,中國長期以儒學(xué)立國。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以來,不管多少歲月的風(fēng)霜雨露,多少朝代的更迭變遷,都沒有改變道儒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兩千年的農(nóng)耕文明也就這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xué)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因為,我們都堅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我喜愛伺茶,每每在茶的面前,我會感到一切都變得平和美好。品味人生,憂患生命是茶道與儒家的共同主題。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行道”,有人品茶“茶煙一塌擁書眠”,道心文趣兼?zhèn)。過去儒士不能一日無茶,其文也不能不常以茶為喻,我感悟到,這種閑適人生就是儒士茶人的品茗追求吧!于丹教授理解《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孔子并以此來影響著他的弟子。”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溫暖的,快樂的生活?我理解為:平和。
茶是個和氣的性子,與誰都合得來。柴門也進得,侯門也進得,不卑不亢,不做寵物狀。所以,和柴米油鹽醬醋過日子的時候,也能與琴棋書畫詩酒共發(fā)雅性,且在那個浪漫天地里,還擔任著缺一不可的角色。只是就像一個藝術(shù)天賦極高的人一樣,絢爛之后歸于平淡,自己不評說,只待旁人去品味罷了。在儒家的眼中,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倒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平和下來,會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悅,愉快之意。在茶道講求的要讓身心“怡”的'過程中,就又與《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于丹教授語)不謀而合了。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yīng)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墩撜Z》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tài)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么,還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dǎo)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nèi)心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