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匯編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
抗爭,值不值得?妥協(xié),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現(xiàn)實之間很難找出一條路來。
——題記
《親愛的安德烈》作為龍應臺與其子安德烈互通書信的集結,共收錄36封書信,從安德烈的18歲一直寫到了21歲,而那個時候,正是他的心理最矛盾的時候。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不確定,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有什么人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你,人生沒有彩排,一切要你自己決定。在第7封書信里,菲力普的iPod被老師沒收,要存兩個星期,他認為校規(guī)不合理,于是他回家一次次想找老師的辯論,可最終平靜下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與猶豫?因為——革命是需要時間的。
的確,有時候妥協(xié)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粗鴷,我的思緒來到了公元前99年。監(jiān)獄最深處,黑不見五指臭氣熏天的死刑牢房里,坐著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司馬遷。對他來說,反抗就是死,宮刑才能活。死,好歹能給后世留個好名聲,而活,活著的意義何在?他想起了歷史上那些大有作為的人:胯下之辱的韓信,臥薪嘗膽的勾踐,被親人虐待的舜……“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站起來,在那張同意宮刑的紙上簽下了他的名字。正是他的隱忍,《史記》才有了面世的那天,而它的面世注定讓司馬遷流芳百世。
我想菲力普一定也知道這個,他才會咽下這口氣,不與老師爭辯。
想到這里,不禁想到最近發(fā)生的一件事,記得期末考地理卷發(fā)下來時,我發(fā)現(xiàn)比我的估分少了1分。翻了一遍卷子我才發(fā)現(xiàn),有一個題,我的答案和標準答案基本一致,只是順序不一樣,被扣了一分。當時的我很氣憤,也有些失落:要知道這1分可是我能不能上90分的關鍵啊!腦子里第一反應就是申述,可分值太小沒法申述。我懊惱了一會平靜了下來,仔細思量,因為自己寫反了,就給了老師扣分的機會。這次是沒法改變了,下次注意就可以了!巴鲅蜓a牢,為時不晚”啊!“吃一塹,長一智”,嘿嘿,吃點虧長記性。
如果你不能改變自己,你就改變世界;如果你不能改變世界,你就得改變自己。龍應臺說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起,你得放空自己。他們母子倆通過寫信這種相互努力的方式,相互有了最深的連接。所以在任何時候,妥協(xié)盡管看起來一件略微丟臉的事,但他卻能成為最好的解決辦法。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2
我有開明的父母,生活,學習,社會,國家,世界,我們之間無話不談。有的時候親密無間,不像是中國傳統(tǒng)的子女父母之間的關系。倒更像是朋友。但是如今的朋友關系也是有代價的。他們從未干涉過我,但在對保送、高考與否;選擇哪所大學這件事情上,他們完全把我的意愿否定,將我的夢想束之高閣,讓我面對現(xiàn)實。然而在我進入大學之后,我才真正體會到和夢想背離的痛苦的現(xiàn)實。如今的我仍然奔著夢想前進,并且因為大學父母為我做的選擇,讓我的追夢之路更加曲折,漫長?吹浆F(xiàn)在的我,我的父母應該是有遺憾和愧疚吧。所以現(xiàn)在他們對我的選擇并不一味干涉。他們只要我對現(xiàn)實有清醒認識,對未來有明確規(guī)劃,并且按部就班一步一個腳印。我父母的轉變,是以我的妥協(xié)和痛苦為代價的。我有過埋怨。然而在看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之后,我才明白其實大多數(shù)父母都會有這樣一個對孩子不信任,想讓自己的意志凌駕于孩子之上的階段。而這樣強權的方式,可能會打擊孩子的自信,放緩孩子成長的速度,甚至讓孩子處于痛苦之中。
“認為自己年長,吃的鹽比孩子吃的米都多,走的橋比孩子走的路都多”的心態(tài)不只是父母專有的。身為老師的我們,可能也會不經意間陷入這樣的思想狀態(tài)。我們常常跟孩子講應該怎么怎么做。然后用我們親身的經驗當例子說服他們,期待把他們引導我們認為的正道上來。但是孩子聽的時候就算覺得萬般正確,聽了之后仍然走自己的老路子。
我有一個要參加保送考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聽不錯,就是做聽力的時候沒有讀題目、預測問題的習慣,導致聽力完成情況和她實際能力很是不符。我不知道講了多少次:“一定要拿到聽力題目之后,審選項。再通過選項對問題進行預測,這樣聽的時候才有指向性。即便是聽力一開始就開始做筆記,效果仍然是不好的。這是考聽力不是考速記,并且我們沒辦法把每一個字都記下來!边@樣的話,講到我自己都覺得自己都快成祥林嫂了。這孩子習慣還是沒改。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我意識到我這樣的做法是強行讓我的意志凌駕于孩子意志之上。盡管,我的做法是對的,孩子因為沒有切身的體會。她仍然不會主動有意識地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并且她的錯誤習慣導致的結果并不是差到無法接受。所以她一直都保持著她的老習慣。
《親愛的安德烈》讓我意識到其實教育并不是單純的我說,你接受的過程,而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靈魂的對接。而這對接最直觀的方式就是讓他體驗和參與。而不僅僅是告知。就像我的父母,當初為我選擇的路,因為我們讓我體驗,參與,而是讓我直接按著他們的路線行進,使得后來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很痛苦。而今,雖然和父母違背我的夢想不同,但我一遍一遍地告訴學生怎么做怎么做其實犯的錯誤和我父母為我指路本質是一樣的。所以,我要改變。
我挑了一段講美國各州別稱來歷的VOA special English,沒有發(fā)題目,也沒有提問,就讓這個學生聽。聽了一半,我把音頻停掉,問學生聽懂沒有。按照學生的能力,我知道她肯定是聽得懂的。果真,她說聽懂了。于是我開始提問到目前為止,材料中講了幾個周別稱的來歷。學生愣了,于是她開始拼湊各種細節(jié)。零零星星各種找。還是沒有給出正確答案。我沒有責備她,也沒有告訴她該怎么做,只說“我們繼續(xù)聽。你聽聽看后面部分講了幾個周別稱的來歷!睂W生拿出筆,聽到一個州的來歷,就在筆記本上寫上它的名字。這項任務對她來說并不難。材料放完,她開始數(shù)筆記上的州名個數(shù)。我打斷了她:“我剛才問的是有幾個州。沒問哪些州。你看你這樣是不是費力不討好呀!边@一次,我看到她臉紅了。并且使勁地點頭,并且說“其實我只需要在筆記上畫正字標出幾個州就好了嘛。”對于她給自己提出的解決方案我很是滿意。我繼續(xù)道:“你看,前半段,你是不是沒帶著任何聽,結果我提一個簡單的問題你因為沒關注,就傻眼了。后半段你聽了問題,但是卻沒抓住問題,花了不必花的功夫。你看以后聽力要不要看題目,預測問題,有指向性地做筆記啊!彼难凵駡远ɑ卮鹞遥骸班拧!蔽抑浪呀浢靼,并且一定會記住這次教訓的。而事實證明她確實開始有所改變。
教育不在于老師對學生講了多少,而在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多少,對多少有所感,并且吸納為自己的東西。就像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的書信一樣,對于各種問題,從彼此對的生活出發(fā)一問一答,互相啟發(fā),才能真正的有所收獲和成長。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3
“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最近我讀了龍應臺和他的大兒子安德烈合著的一本書——《親愛的安德烈》,封面的這句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這本書讓我認識了一位知性、貼心的母親和一個睿智幽默、天真爛漫的十八歲男孩,它也同時喚起我對生活的思考。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色彩,自由和樂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要放幾首音樂;在放學后,他可以和幾個哥們去咖啡館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在閑暇的日子里,他還會和好友開派對或去旅行……再來看看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yè)、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是十萬八千里。更重要的是,安德烈有一位能寬容他、理解他的好母親。龍應臺深知自己和兒子之間有一堵無形的墻,但她沒有越過這堵墻,而是透過墻上的窗戶來仔細觀察自己的兒子,并重新認識他。可是我們的父母呢?一心只追求成績,卻忽視了我們內心的感受。當我們成功時,父母總是覺得
理所當然、不足為奇,殊不知成功是由淚和汗換來的;當我們失敗時,父母滿是責備,卻不知我們心里的委屈和痛苦。
之后,我總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什么造成東西方生活觀念差異那么大?后來,我才知道,是生活的態(tài)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寫道,香港人永遠在趕時間,他們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們是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們根本體會不到生活的樂趣。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為學習,為工作,四處奔波,每天都活在恐懼之中,無法靜下心來去思考生活。而在西方,人們總是熱愛自然,熱愛鄉(xiāng)村,熱愛閑適自在的生活。他們?yōu)榱松疃。他們可以一下午都呆在酒吧或咖啡廳里和朋友聊天,消磨時光,從而體會生活的樂趣。相比之下,我們活得更辛苦,我們體會不到生活的滋味,漸漸地,我們就會失去原有的真而變得麻木。
因此,在這個飛速發(fā)展的年代里,我們應該放下身上的包袱,還自己一份純真,來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熱愛生活。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4
我很慚愧,自從離開學校上班后,很少這樣安靜的看完整本書了,感謝老師安排了這次親子閱讀,有幸讀完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同為母親感觸頗多。這本書是龍應臺和讀大學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書信集,為了了解安德烈,龍應臺決定和安德烈互通書信,在征得安德烈的同意下,兩人一堅持,就是三年。在36封來來回回的信件中,母親慢慢走近了兒子的世界;在36次來來回回的爭論中,兒子逐漸了解了母親,而作為讀者,也在這36封你問我答、我爭你論的信件中,逐漸澄清了兩代人的人生觀以及東西方的文化區(qū)別、思維區(qū)別,因為這不僅是兩代人在對話,更是兩種文化在對話,很能引起共鳴的一本書。
不過很可惜,據(jù)我觀察,兒子你并沒有認真去看這書本,只為完成作業(yè)——摘抄。龍應臺與兒子之間存在的問題其實也存在我倆之間。全書最觸動我的是"獨自宣言"那章,其中安德烈的一段話印象深刻:"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與方式,還是把我當成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與’。你并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你并不明白,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
是的,我相信這是大多數(shù)像你們這個年紀的孩子的心聲,你們渴望獨立,你們也知道父母愛你,可是,卻并不喜歡父母"太愛"你,你們覺得這種"愛"令你們透不過氣來。14-18歲是快速成長期,這時成長的不僅是個頭,更重要的是思想。對于孩子來說,父母這個時候的任何關心和關懷,在你們來說都是嘮叨,煩不勝煩。我自認為在養(yǎng)育你的過程中,還是采取的"放養(yǎng)"態(tài)度。像平時QQ空間你對也我們加密;跟同學網(wǎng)上聊的火熱,滿臉討好地問你聊些什么,即使你別有深意的瞄我一眼一笑置之,搞的我像《小紅帽》中的狼外婆似的,很尷尬,我也從來不深問,也不會去想方設法地探詢,因為想想當年,媽媽我何嘗不是對大人們敬而遠之,和同伴兒卻有說不完的小秘密。媽媽對你是開放的、尊重的,但是我又無法除去自身血液里中國傳統(tǒng)的部分,希望你最好聽我的,最好永遠依賴著我。
還記得兒子你進入初中住校后,第一次不在媽媽身邊了,回家后特別不習慣,跟你通完電話會哭,那個整天膩在我身邊的孩子不見了,心情極度失落!我知道長大后的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父母,獨創(chuàng)世界,這來得太快了!初中、高中、大學,你真正陪在媽媽身邊的時間少之又少了,所以你只放假在家我很少獨自出去玩,每年暑假我們也會抽時間全家出游,那些將是我回憶的最好時光!
龍應臺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來形容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她說:"父母對于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父母啊,只是子女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而已……父母和子女的緣分,就是在一生中,將是一次又一次的看著你離開,對著你的背影默默揮手。"母親讀到這里是多么感傷呀!是啊,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子女年幼時給他以守護,長大后給他以守望,并且,這守護和守望,還都是一廂情愿、自愿付出,僅此而已,你未必會領情。
但作為東方人母親,我不可能做到像西方人母親那樣放任孩子你自由發(fā)展。你現(xiàn)在對很多問題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對媽媽的話會有諸多反駁,甚至是不削、對抗。你常說我們之有代溝,可是我自認是講理的,我不會將自已的價值觀強加于你,你也不用覺得我們之間有多么格格不入,平心靜氣總是可以相互溝通的。有時父母對你一些不當行為的指出未必就是一種管束,青春期總是叛逆的,當你真正成熟時回看自己會覺得當時自己是多么幼稚,所以作為過來人的我們的提醒總是有收益的,至少會讓你少走彎路。
讀完《親愛的安德烈》,我認真地審視了父母與孩子的關系,父母之于孩子是愛,但愛不是占有,是希望,我們希望你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在你成長的道路上,我們會安分地做個拉拉隊員,欣賞、鼓勵、支持,而不是跳下去干預、指揮,讓你去自由飛翔。我們永遠愛你!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5
不管是竭力控制自己卻還是與父母爭吵的我們,還是對待孩子百般無奈的父母,都會在爭吵中肆意的怒罵,之后又在疲憊中無力地哀嘆。我一直覺得,對于我們,這仿佛是永遠無法改變的,而對于父母來說,在孩子日益長大的歲月里,這永遠會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深深的溝壑。
直到我看到龍應臺說:“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系,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蔽铱吹剿Φ叵胍私膺@個十八歲的兒子,在這位母親想要填補那深深的溝壑的.同時,她用她與安德烈的36封家書,深深地感動了千千萬萬地讀者。
。我以前覺得,這本書真的很用心良苦,這是一位孩子與母親感人肺腑的對話。直到后來,再次翻閱時,我才覺得龍應臺真的是個很有智慧的人,她對于孩子的不僅僅用愛來衡量,雖然語言是慢慢的,就像平淡地訴說,但卻有一種能從書中直逼人心的,就像剖開了心一樣熱烈的情感。她把自己所有感悟的,思考的,想要對孩子說的,以一種淡淡地語氣一點一點地講出來。
看書的時候,覺得自己心很靜,從文中,我讀出了一種深深地悲涼的感覺。作者處處袒露著自己想要了解孩子卻無能為力,想要推開那堵墻卻又無從下手。其實不只是她與安德烈。十五歲的我們,和已到中年的父母,卻不如身邊的朋友親近。那種感覺就像一堵無形墻堵在我們的心口。我們依仗著父母的愛,肆無忌憚地沉默著,不知從何時起,只要一句話就可以引爆所有堵在我們心口的火藥。“啪”的關門聲,是那么尖銳又刺痛人心。
書的開頭寫到:“安德烈,那一刻,簡直就像經典電影里的鏡頭,身為兒子的向母親做斬釘截鐵的獨立宣言,那飾演母親的,要不然就氣得全身發(fā)抖,“啪”一個耳光打在兒子臉上,兒子露出愕然的表情,然后憤而奪門離去,要不然,母親愕然,然后眼淚潸潸而下,本來威武莊嚴的母儀突然垮了,慘兮兮地哭!
對了,這似乎就是我們平時與父母慣有的相處方式,龍應臺說,那種感覺就像突然一個天一般高的海浪直直地打過來,你卻不知道往哪里躲。那種悲傷濃濃的籠罩著,像一股淡淡的菊香縈繞不去。
看完書后,我陷入了沉靜。不知從何時起,我們漸漸學會把所有的話都藏在心里,而父母卻懇切地希望與你打開心扉地交流。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與父母說的那聲“我愛你”卻遠遠不是那么回事。我們把自己關進手機,與父母在一起卻只是低頭,原來這樣,我們也是愛了。我們和父母之間,那句“我愛你”似乎那么敷衍,敷衍的讓人心知肚明。轉身,只留下寂寥的父母,反復咀嚼著那句干燥無味的“我愛你”。
龍應臺寫下這些真摯的文字,想要掏心掏肺地讓孩子她的真心,她想要得到孩子的表示,她的每一行字都充斥著化不開的愁與愛。我感到一陣酸楚。想想自己與父母的僵持,母親那些想要說出口去硬是吞下去的話,我心里就像塞住了一般。我的母親和我說,你要相信我會永遠為你好,可是我卻沒有,我們永遠覺得我們的委屈比她們大,該訴苦的,是我們。
我們總是覺得母親總是挑著所有我不愛聽的字眼,所說的所有話似乎都能毀壞心情,可是,有錯嗎?我們在心里如此堅定地認為父母逼迫我們學習,沒有他們,我們會更輕松。然而龍應臺對她的兒子說:“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我們心里也許明白,可是想要承認卻不那么容易,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決定著我們的未來,可我們還是蒙住自己的耳朵,心里不斷想著,我不想聽你話,你說讓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以后就能有出息嗎,我不想聽,不想聽。
這本書像是能夠把我們的心放在漏斗上面過濾一遍,讓你能清晰地看到你的現(xiàn)在,你還可以挽救的。當你在閱讀完這本書后,合上書的那一刻,仿佛心結就卸下了,以前厚重的大門也“刺啦”一聲輕悄悄地開了。
《親愛的安德烈》用一種平靜的文字淡淡的描述著母親與孩子的心靈之旅,卻在我心中刻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6
《親愛的安德烈》是在暑假期間虞老師推薦我看的一本書,是由作者龍應臺和她的兒子安德烈三年互通36封書信而改編成的書。對于這本書我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如果早點閱讀《親愛的安德烈》我想我會更懂得媽媽的不容易和兩代人之間的距離到底是什么。書信中的內容包括了母子對文化、民主政治、獨立宣言、生活等的思考與探討。
龍應臺因工作原因離開德國,回到臺北工作,而安德烈則在德國上學,她一走就是四年。為了更好的了解安德烈她強烈要求與安德烈互通書信,征得了安德烈的同意,這一通就是三年。在來來回回36封書信中,母子會因為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見解,安德烈會很深刻的去思索問題的根源,也許這就是東西方文化不同的差異。東方人習慣集體思維模式,西方人則習慣個人思維模式,西方人在這種個人思維模式下越來越獨立和自尊,而我們卻隨波逐流。安德烈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問題都會和母親交流,而母親給予他更多的幫助是鼓勵和耐心的教導。
最可貴的是,龍應臺和安德烈并沒有因為年齡的差距、距離的遙遠、不同的思維模式而讓代溝越拓越寬,更多的是在書信中母子彼此間坦誠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龍應臺由此進入了一個十八歲少年內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的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就像龍應臺所說的:"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著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著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書中的第28封信"給河馬刷牙"中龍應臺給安德烈上了一堂人生中很重要的課,她對安德烈說:"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假定說,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到動物園里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理比較有成就感,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每天為錢的數(shù)字起伏而緊張斗爭,很可能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體驗生活,你就會快樂。至于金錢和名聲,哪里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是啊,我們總是在追逐金錢和名聲,樹立錯誤的職業(yè)觀,好高騖遠。不明白"工作"的真正意義,我想使你快樂的工作才是最有意義的工作!
讀《親愛的安德烈》給我很深的感觸,尤其是在信中龍應臺對安德烈的教導和鼓勵,我不禁也會想起媽媽對我平日里的教導和鼓勵,媽媽總是告訴我"無論身在何處,遇到什么樣的事情,你最需要的是堅強,樂觀的面對生活!"所以每當我在學習上、生活中遇到困難,我都會很樂觀的去面對,因為人生總會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同時,我也明白父母和孩子之間更多的應該是溝通,而不是一味的溺愛。就如同安德烈對母親說的:"媽媽,您跟我說話的語氣跟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您完全無法理解我是一個二十歲的成人。您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您知道嗎?您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您的"授予"或"施予",您并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天生的權利!對,這就是您的心態(tài)啊。也就是說,您到今天都沒明白:您的兒子不是您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您的"別人"!"
最后,我想說,不管您是仍在糾結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相處的父母,還是不知道跟父母如何溝通的孩子,我想你應該拿起《親愛的安德烈》細細品讀,相信您會找到答案!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7
《親愛的安德烈》記錄了著名作家龍應臺與她的兒子3年之間的通信。這本書是上中學的女兒推薦給我的。讀完這本書很是震撼,也收獲頗多。
文中的一行行文字敲擊著我的心靈,讓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兒子內心、想要打開那扇心靈大門的母親,字里行間呈現(xiàn)出拳拳愛子之心。文中安德烈的聰明睿智,善良幽默,又有孩子氣的偏激。書中關于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的描寫,還有那些在我們中國傳統(tǒng)家庭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
文中,作為母親的龍應臺發(fā)現(xiàn)母子暫時分開,等到卸任再回兒子身邊,安德烈已經是一個小伙子了。而此時,母子間卻多了一堵無形的墻,在同一個問題的看法上,雙方多次出現(xiàn)分歧,不同的兩代人,也是兩國人,中間還橫著東西文化,由此就產生了代溝。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的時間,以書信的方式,走入對方的心靈。龍應臺“第一次了解了自己十八歲的兒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安德烈曾在信中這樣告訴母親:“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和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舍!睍泻芏噙@種語言犀利、一針見血的文字,點名了安德烈不希望媽媽還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他,希望自己能獨立,能長大。。。這些文字,促使龍應臺去思考,去改變,努力使自己重新變?yōu)槟莻讓兒子既愛又喜歡的媽媽!
對比之下,想想我們中國的家長,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我們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是被照顧和服從的對象,而完全忽略孩子內心的感受。跟女兒說看了這本書,覺得自己真應該向龍應臺學習,真的羨慕母子間無所不談、暢通無阻的溝通交流方式,不想女兒開心地說:“其實媽媽已經做的很好了!”那一瞬間眼睛竟?jié)駶櫫,感動于女兒如此理解體諒媽媽!想想女兒上中學以來,因為學習任務變得繁重,我總想讓她變得更高效,更井井有條,為此沒少嘮叨甚至大發(fā)雷霆。好在女兒比較理解媽媽的良苦用心,有時雖有不耐煩,但從不頂撞。這對于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實屬不易!《親愛的安德烈》母子間的書信交流,也讓我想到了,當與青春期的孩子出現(xiàn)分歧時,何不用字條交流來解決問題呢?之后,女兒的書桌上多了一個小本本,每當我有什么建議時,把這些想要說的話寫在上面,我少了更多的嘮叨,女兒則更多了一份理解,合理的建議她總能欣然接受并樂意和我交流。母女之間又回到了朋友般無話不談的理想狀態(tài)!是的,“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也是需要平等對待的。對于青春期孩子來說,擁有和諧的親子關系,還擔心你的孩子有多叛逆嗎?
真幸運自己在孩子青春期之時遇到《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讓我也有幸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這是一本家長和孩子都適合閱讀的書籍,母親可以從安德烈的字里行間知道同齡人的孩子心里想什么;作為孩子,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看龍應臺一封封飽含愛意的回信,也許會對父母有了更多的理解。
希望爸爸媽媽們也能靜下心來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把我們嚴肅的愛變得溫情一些,多給孩子一些柔美的微笑,讓孩子們在愛的氛圍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8
這個假期,我讀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一書。這本書是由她與兒子安德烈在三年間每月一次寫給對方的書信組成的。在這本書中,我讀到了屬于龍應臺孩子們的獨立宣言,它帶給了我許多啟發(fā)與感悟。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
“獨立宣言”——這是這本書中第三十五封信的標題。在這封信中,菲利普的一個結論引發(fā)了我的深思:”媽,我覺得,差別在于歐洲人是看年齡的,譬如在德國,你只要滿十四歲了,老師便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人看的不是年齡,而是輩分。不管你幾歲,只要你站在爸媽身邊,你就是‘小孩’,你就沒有身份,沒有聲音,不是他講話的對象。所以,他才會用眼睛盯著你的爸或媽發(fā)問,由‘大人’代你回答!笨赐赀@段話,我仔細想了想,好像每次見到爸媽的朋友,有關于我的問題,他們從來都是向爸媽發(fā)問,主語基本都是“她”或者“你家可丞”。這是不是也是一種對我們小孩的不尊重呢?是不是造成中國小孩不獨立,或者說大多數(shù)獨立的比西方的孩子晚的原因呢?
但細心的人可能已經發(fā)現(xiàn),前文我對自己,甚至是這一代人的稱呼是“我們小孩”。沒錯,按照輩分看待人的方式已經在中國人的思維中根深蒂固;蛘哒f,這是我們中國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要傳承的“長幼尊卑有別”的理念。
現(xiàn)在有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都在呼吁將孩子盡早獨立,學習西方對待孩子成長的方式與教育理念?梢呀浽谛闹性烁睦砟,又如何能被輕易改變呢?我并不認為兩種教育方式和理念哪一個全對,或者哪一個全錯。在我看來,兩種教育方式與理念其實是與兩個地方的社會,及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大關系的。所以,我們要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生活環(huán)境以及個人意愿的教育方式。
二、關于母親
在這本書中,我還看到了一個面對孩子追求獨立而手足無措的母親。在信中,我們可以看到母親對安德烈的關懷經常被安德烈吐槽,或者生硬地接受。我在龍應臺的文字間,讀出了一絲傷感與失落。我不禁深思:我們在追究獨立的過程中,是否也傷害了自己的母親呢?
正嘗試著追求獨立的我,有時對于媽媽的關懷,也是這般不理解與不耐煩。叛逆期的到來也讓我有了反對父母意見的沖動。爭吵已不可避免。
從龍應臺的書中,我看見了一位母親,面對自己孩子的反對與指責竟是這樣無法應付。試著從媽媽的角度考慮,如果有一天原本乖巧聽話的孩子,突然變得說話干脆,脾氣暴躁,嘗試追求獨立,不再像以前一樣依賴自己,還不愿與自己溝通,心里應該很難過吧?赡芩齻冎皇窍胗米约旱慕涷灒屛覀冊讵毩⒌倪^程中少走些彎路,少摔跤碰壁,而我們卻對這些建議拒之不聽,是否也在無形中傷害了好意的母親呢?
合上書本,我對媽媽又多了一份理解。
這本書給教會了正在嘗試獨立的我許多,我也會在閱讀的過程中,漸漸感悟出屬于自己的獨立宣言。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9
母子通信三年,兩人重新變成朋友,在龍應臺先生的《親愛的安德烈》中,我看到了一對與眾不同的母子。
在這本書里,只有36篇長長短短,絮絮叨叨的書信。然而,龍應臺卻將安德烈所遇到的問題不偏不倚,毫無掩飾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在我看來,再也沒有什么話題比書中的話題更真實,再也沒有什么溝通比龍應臺與兒子的溝通更動人了。
“信遲了,我和朋友去旅行了3個星期……別埋怨,兒子18歲了還愿意和你寫信,你應該得意了。”書中這樣的句子數(shù)不勝數(shù),當我讀到這樣的句子時,總會為兒子和媽媽說話的語氣感到驚訝。隨即腦海里總會浮現(xiàn)出這樣的情景:當龍應臺興致勃勃地點開兒子的電子郵件,剛看前兩句,還松了口氣,接著看就開始埋怨兒子不懂事讓自己擔心,當看到最后兩句后就坐立不安了:“沒錯,我們在黃金時代里,生活的信條就是性、藥、搖滾樂”。
這樣的話兒子也敢說,而且是對著母親說,外國真是這樣開放?上次上生物講到生殖系統(tǒng)時,老師都不出一言,只是讓我們自學?更別說這么多的敏感字眼,簡直是大逆不道。不吃爆栗,也要挨一頓訓吧?
出乎意料的是面對這樣的情形,龍應臺慎重地選擇了溝通,她立刻回了一封他們通信以來最短的信:“請你告訴我,你信中的“性、藥、搖滾樂”是現(xiàn)實還是隱喻?”在經過了幾個胡思亂想的不眠之夜后,她收到了兒子充滿諷刺意味的回信:“能不能拜托你,不要只和我談大知識分子的話題。這當然是隱喻,生活中有許多樂趣,藥可以是酒精,也可以是足球或任何讓你全心投入、盡情燃燒的東西!薄
尊重孩子,去理解孩子,才達到了母子的溝通,避免了母子之間的情緒對立。
有一次,安德烈寫了一堆關于搖滾和嘻哈的歷史,然后得意地說:“你聽不懂我的意思,對不對?我們的代溝就在這里!饼垜_馬上回信給兒子,惡補了一頓關于搖滾樂和嘻哈的知識來越過兒子所說的代溝。
真是一位睿智的母親。只有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讓那個已十八歲,冷冷看著她,愛她卻不喜歡她的安德烈接納他。以至于馬上贏得了兒子心悅誠服的表態(tài):“我和我的母親有了連結!
可很多時候,我那當老師的父母一點都不懂得這些,除了給了我吃穿,便硬逼著我埋頭苦讀。當我說說LOL,聽聽E神的歌,不是遭白眼,就是用更多的作業(yè)來限制我。
進走孩子的生活,傾聽我們的聲音,才能順利的溝通。
其實,青少年和父母總會或多或少產生一些代溝,為什么就不能像這對母子一樣,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呢?為何不可以像朋友一樣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談一談。家長不再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幫孩子做出一切的決定;孩子不再是畏畏縮縮,而是暢所欲言,把自己所想的像流水一樣傾瀉出來。因為只有在尊重與溝通中,孩子和父母才能夠互相理解,互相寬容,互相影響,互相激勵,才會有更融洽的父子或母子關系。
在我們身邊,許多家長信奉“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或“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較少看到父母在孩子“放浪不羈”的時候先去尊重我們,與我們坐在一起耐心地溝通,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孩子究竟在想什么,然后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并實施。如果我們的父母都能像龍教授一樣該有多好。
尊重與溝通,這個最容易被養(yǎng)育的辛勞所掩蓋的母親的最重要的工作,龍應臺在不斷地努力實踐中做到了。她真是一位智慧的母親,她讓我懂得了生活中如何去尊重,如何去溝通。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0
有個不大好的習慣,看了某本覺得不錯的書,就會順藤把絕大部分同個作者的書找出來看,雖然這樣有點機械性重復——畢竟,一樣的筆風,基本類似的主題。龍應臺的書,才看了《孩子,你慢慢來》和《目送》,現(xiàn)在是《親愛的安德烈》作者:龍應臺,安德烈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頁碼:288頁 正文語種:中文 定價:26.00 元看到引起共鳴的書,就想推薦給身邊的人。每次都會在腦海里,甚至白紙上列出一長串的名字,最后不了了之。擔心收到推薦的人看了以后,以為我透過書像對方揭示我對對方的不滿,如果擔心別人看了我推薦的《不抱怨的世界》,會打心里認為我是因為覺得ta太愛抱怨方才力薦。很想把這本書給母親看,讓母親明白,我在理解和努力諒解她的不放手的同時,可以理解并接納我內心渴望她的快快放手。也許,在絕大多數(shù)中國孩子的母親眼里,孩子永遠都是孩子。
以前有一句耳熟能詳?shù)脑挘谀赣H的面前,不論你是30歲,還是50歲,你永遠都是媽媽眼里的小可愛,小BB。那個時候,這句話總是用來教育我們母親是這個世界上最愛你的人,母愛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愛?稍脒^,這樣的母親,卻永遠在剝奪我們成為一個成年的獨立的人?我沒有反對母親的意思,我也理解她渴望我多多陪在她的身邊,做她的小乖乖,什么都去征求她的意見,聽取她的建議。可是,母親不在身邊的日子,我們早就學會了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處理身邊復雜的人際關系,應付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與事;氐郊抑校覀兺蝗怀闪艘粋因為“吃過的飯還沒她吃過的鹽多”“走過的路還沒她走過的橋”多的小孩,我們不再擁有獨立判斷的能力,我們不再擁有考慮和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我總是渴望逃離這樣的母親,這樣的關系。總是在不斷地催促,不斷地逼迫下,一次次被迫回到她的身邊。內心的不愉悅,怎么也無法通過僵持的笑容掩飾。于是,母親越來越覺得我的離開,越來越加緊她的緊箍咒,那些讓我頭痛欲裂,甚至想要徹底逃離的金箍。并不羨慕龍應臺與安德烈之間的關系,因為太清楚這樣的書信基本上在我這里就變成了匯報生活中的小事,并且盡可能少的提及自己,因為總怕不經意間觸動到她敏感的神經,無意造成了她一夜的無眠,過失徒添了她一縷銀絲。于是,敢說的越來越少,跟自己有關的越來越少。母親覺得我越來越遠,她察覺一點都不了解自己的女兒,她感覺女兒對她鎖緊了心門。這樣的一種畸形,習慣了,也就不見得那么畸形了。希望有勇氣把這本書獻給我親愛的媽媽。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1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36封家書信后,書中母親龍應臺帶著懷疑的態(tài)度,安德烈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當今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令我們這些做父母有一種難以說出口的壓抑?我也不知道如何去感觸孩子的心靈,《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間的睿智對話觸及了我的神經。
書中的安德烈在生活中充滿了樂趣,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每天早早起床,然后匆匆忙忙吃個早飯去學校上學,晚上回家開始忙碌各門功課,周末還要上各種補習班……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那么的重要:其中最令我感動的29封信《第二顆眼淚》,內容是中年父母企盼他們的兒女,哪怕是一點點,能了解自己。當少年兒女知道父母被什么樣的電影感動,為什么樣的老歌著迷時,兩代之間可能又多了一點點體貼和容忍。還沒機場,中年的父母已經情不自禁哼起那熟悉的曲子,暮起的那一刻,他們又異常的安靜,少年們古怪地回頭,好像第一次發(fā)現(xiàn):原來父母也曾經年少過。
哈貝馬斯的老師,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曾經說,Kitsch就是緊緊抓住一個假的感覺,把真的感覺稀釋掉。昆德拉的說法更絕:Kitsch讓兩顆眼淚快速出場。第一顆眼淚說:孩子在草地上跑,太感動了!第二顆眼淚說,孩子在草地上跑,被感動的感覺實在太棒了,跟全人類一起被感動,尤其棒!
我喜歡看孩子在草地上奔跑,散起的發(fā)絲在陽光里一亮一亮。簡直就是Kitsch的化身了,還好昆德拉說,那第一顆眼淚不是,第二顆才是Kitsch。
不是每個母親都能象龍應臺這樣成功,如果你仔細地讀這本書,會發(fā)現(xiàn)在太多的時候,那位無私的母親,正在努力與孩子建立一種相互信任。在我看來,龍應臺的成功,就在她用一顆充滿母愛的赤誠之心,坦誠地面對已經成年的孩子漸行漸遠的那份不安,走進孩子的生活、心靈和世界,為孩子的成長減少一分迷茫。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2
《親愛的安德烈》救贖了那些年我的錯。
龍應臺是我一向比較喜歡的作家之一。她用平凡樸實的筆風為我闡述屬于她那個年代的生活情況;她用飽含悲涼的筆調為我描繪出目送的畫面;她用紀實嚴謹?shù)膽B(tài)度來評價過去和未來。她曾說:“所謂子女,不過就你目送著他們離開的身影僅此而已”。一句話道盡天下父母心,因為我未為人父母,可能不能體會《目送》的境界,但《親愛的安德烈》卻深深撼動了我的心。
《親愛的安德烈》講述的是母親與分別十余年的兒子之間的對話,通過信件的方式表達出來,全書由短十余篇信件組成,卻蘊意深刻。尖銳地反射出了當代新青年和父母們之間的矛盾。因為安德烈身受異國文化教育,從而致使這種矛盾的深化突出。
信件中母子二人探討了有關世界文化、中外差異、香港文化、對于不同事物的看法,盡管龍應臺自述“這本書原意只是為了了解我的兒子而已”的單純念頭,但確實迎合了不少父母和子女的困惑。龍應臺在自我簡介欄中所寫職業(yè)為母親,所述經歷是“在擔任母親這一職位中,一直表現(xiàn)不良,至今仍未畢業(yè)!焙茈y想象一個紅透半邊天的作家也會如此中肯地評價自己的定位,或許她真的只是想當好一個母親而已。
書,是初二買的。當時的我年少輕狂,意氣風發(fā),自以為不可一世,感性地評定生活中的一切,一點點不順心的事都可能碰觸我的雷點,是一個叛逆期中的孩子。對于這樣一個迷途的孩子,我不斷與父母爭吵,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直至拜讀了這本書,她很好地把我拉出了泥濘的沼澤。
當我讀到龍應臺回憶兒時在漁村里破爛不堪的生活情境時,她的那些敘寫無疑讓我震驚;當我讀到龍應臺所推崇的極簡穿衣風格時,我不禁想起我的母親似乎也有此習性;當我讀到龍應臺的十八歲那一年甚至無法觀看到阿姆斯特朗登陸月球邁出人類歷史上空白的一步時,我又想起母親的兒時是否也活在如此單調的世界里,視野狹隘的只能看見周邊事物,甚至于不知道這件人類史上的壯舉。
閱讀這本書,我了解了許多我所不清楚的父母的兒時,給我?guī)砭薮蟮恼痼@的同時,也磨合了我與父母之間的距離。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在茶余飯后問起父母的兒時。起初,母親還有些許的詫異,但是,爾后她又很耐心地為我描繪70~80年代的中國,我震驚,我在反思……
反思當我吃著KFC早餐時,父母兒時所啃的干巴巴饅頭、稀薄的粥又是什么滋味;反思當我追逐名牌潮流時,父母穿著補了又補的衣服艱難度日的情形;反思我在盲目地厭惡學習時,父母又是把接受教育看成是多么美好的事……
溝通是消除隔閡的最好方法。我說我想完成母親未完成的大學夢,我說我想為只身投入社會的父親撐起一片天。我的父母也曾如此艱辛過,而我今日所抱怨的苦痛又豈非太過小兒科?
龍應臺在回復讀者的信中這樣說“小草有小草的活法,大樹有大樹的活法,小草也會綻放出不一樣的色彩”!懊總人在人生的跑道上都有著不同的目標,有的人是50米沖刺,也有的人是1000米長跑,還有的人也許是沿途觀賞風景散步的人!
給河馬刷牙,不可能的事。講述了在父母與子女之間對待藝術品,或是人為制造的工藝品的不同看法。龍應臺賦以史實配型,戰(zhàn)后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分開的一國之民,卻在交界處的中央廣場上樹起李小龍的金像,這正說明他們還是可以找到共同理念,崇尚正義的力量。而這種在于龍應臺眼中的工藝品被賦予人文便儼然成為神圣的藝術品,安德烈也終在龍應臺的教導下,改變了最初的想法。
龍應臺以七分認真,二分幽默,一分審視的筆調,安德烈以三分認真,七分玩性的筆調所創(chuàng)之書,當真為千萬家庭帶來了一盞明燈。盡管與初衷有些許不同,但結果還是很好的。
我很感謝《親愛的安德烈》一書,將我從歧途引向正道,救贖了那些年我的錯。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3
十一假期歸來,但心情還是停留在假期前的期盼和假期中的快樂。恍惚間竟又一周溜走,也許是閑下來的時光過得快。
今天終于把計劃中要讀的龍應臺先生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完了,也終于明白這本書為何如此經典。36封來往家書,她與大兒子安德烈推心置腹的訴說與質問,一樁樁,一件件,哪件不是我和我們所經歷或在經歷的日常。
論個人,他們聊個人的信仰、自由和理想,這些字眼像是穿越千年來到我眼前。從打算留在這個城市的那天起,我們要開始奮斗,為房子,為謀生,為立足,而漸漸與故鄉(xiāng)等這些字眼好像斷了聯(lián)系。家里人以我為榮,但褪去看似光鮮的外衣,內里的煎熬只有自己知道。日漸麻木的內心,對這些字眼不再敏感。忽然讀起18歲的人信中這些字眼,唯憶起少年不更事之時。
論家庭,可能書中的安德烈還沒有到這個地步,不知現(xiàn)在的他會跟母親聊家庭的事情嗎。想想我們二人之家成立半年以來,和以前的二人生活并沒有任何改變。張先森每天都在窗外的樓燈快滅完的時候回到家,比之前更辛苦。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而能替他做的只有準備好水果倒一杯水。想起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我想象自己以后的樣子,一定像電視里那些厲害的人,為身邊的人撐起一片天,能夠讓父母不再操勞,能夠和自己愛的人一起享受生活……原來,生活真的不是那么容易。
論社會乃至這個國家,我理解龍應臺先生的經歷讓她沒有那種強烈的愛國感,我也羨慕安德烈生在一個和平美好的年代。我也算是,我見證了這個國家的昌盛,我愛這個國家,但出身草根,也見過底層的窮苦人,也慶幸我對他們保持著一種清醒的同情心,F(xiàn)在的工作,讓我進入一個新的圈子,看到不一樣的事情,也對這個社會運行有了更多認識,最深刻的感受是,很多事情不是靠一句話的浪漫情懷就能改變的,只憑一個人,力量太有限。
我也相信龍先生所說的,"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
愿你出走一生,歸來仍是少年。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4
合上書,我輕輕閉上了眼睛。這便是兩代人的差距,兩代人的代溝。
這是一本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通過三年的時間,所寫的36封家書。在這其中母親帶著八分的認真與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存著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誠。時間總會讓人改變,現(xiàn)在的安德烈已是一個成年人,不再是那個可愛的“安安”了,龍應臺面對這件事有些不知所措。最終她選擇了與兒子敞開心扉,試著去了解兒子,這個有些“陌生”的愛人。
母親一直深愛著兒子,兒子也同樣愛著她,但方式不一樣,在每個父母心中,子女是永遠都長不大的,永遠都要被呵護的。安德烈面對嘮叨的母親也曾經說過:“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弊x到此處時,我心中莫名的一處酸楚,第一次那么強烈的感覺到,一個人的成長帶給父母的喜悅,其實是夾雜著傷痛的。
在有一封信中,我很清楚的記得,有這樣一個片段。安德烈問龍應臺想要孩子怎樣記住她時,龍應臺只是淡淡的把自己比作一只火柴。她對安德烈說:“你帶著走的、永遠不破滅的,是心中的熱度和光,去面對前頭的冰霜路。誰需要記得柴火呢?柴火本身,又何嘗在乎你們怎么記得它呢?”在茫茫的人生道路上,火柴不會永遠陪伴在誰的身邊。只是來溫暖寒冷的人,只是來點燃希望的人。
安德烈面對母親“受傷”的心,表示了歉意,但龍應臺先生清楚:她不再是兒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父母親,對于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家時碰破了一個墻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習慣了的舊房子吧!睍r間依然前進著,我們在成長。長大了的我們,不再需要父母的過多關心,有太多太多的事情,已變得不能停留在一個角度上對待。
而安德烈,他也像我們,有著少年們一樣的愛好,有著我們這個季節(jié)同樣擁有的有別于“輕狂”的清狂。但中德混血的他與我們又太不同了,德國式的教育和生活、思考方式讓他和我們之間有著巨大的“隔閡”。書中可以處處看到中西文化的沖突。
在國外,老師對14歲以上的同學稱呼要用“您”,人人平等,同樣有看待問題或提出觀點的資格。而在中國,這簡直可以說是登天之難。我覺得安德烈對MM的語氣不像總統(tǒng)也像首相了,竟然這樣和自己的母親說話,而龍應臺只是傾聽,只是思考,與自己的孩子如朋友一般交流,他們這種火星與地球的交流我再一次地感到震撼。
《親愛的安德烈》正如書名,貫穿書本的始終是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愛。這本書,漸漸溶開了兩代人,兩國的代溝。也讓我認識到了,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會給我們不同的震撼力。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5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叫做《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
這本書講了龍應臺親與她的兒子透過信件來互相了解。在安德烈十四歲時,龍應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任職,于是,這對母子暫時的分開了,等到卸任再回兒子身邊,龍應臺發(fā)現(xiàn),四年間,母子間卻多了一堵無形的墻,如往往在同一個問題的看法上,雙方多次出現(xiàn)分歧,他們是不一樣的兩代人,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的時間,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世界、心靈。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內容是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guī)缀蹩梢源_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歷,很普通的職業(yè),不太有錢,也沒有名。一個最最平庸的人。”而龍應臺回答:“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笔前,其實父母并不會在意我們以后會成為一個多有成就,多有名氣的人。他們只是希望我們的生活每天過得開心,平安,擁有安排自己人生的權力。
書里在母子的對話中,安德烈也有叛逆,也有與母親意見不合而爭執(zhí)的時候,但是龍應臺并沒有急火攻心,而是選擇尊重,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一個人的想法。中國有句古話叫“順者為孝”,于是在生活中父母總是以自己“父母”的身份來壓我們,什么事情都得順從。稍微反駁一下就會被家長貼上“不尊重長輩”的名號。多么希望我們做父母的都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快樂的生活,學學龍應臺那樣貼心的母親,面對一個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時,用盡可能不傷及他感情的方法去限制他的錯誤舉止,用盡可能讓他感覺到信任的委婉語言給他的生活和學習帶去幫助和指導。兩代人之間需要互相理解和尊重。
從這本書中,讓我知道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匯編15篇)】相關文章: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09-05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03-26
讀《親愛的笨笨豬》有感(匯編15篇)03-22
讀《親愛的笨笨豬》有感(精選15篇)03-22
讀《冬天》有感匯編15篇04-01
讀《燈光》有感(匯編15篇)04-01
讀《燈光》有感匯編15篇04-01
讀《將心比心》有感(匯編15篇)03-31
讀中庸有感(匯編12篇)03-27
讀《狗》有感(匯編15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