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格拉底有感(通用11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蘇格拉底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蘇格拉底有感 篇1
今天我讀了《智慧背囊》中的《蘇格拉底的兩道考題》。
一天,蘇格拉底讓學生們完成一件很容易也很簡單的事——每天甩臂300下。
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道:“每天甩臂300下,哪些同學堅持了?”有90%以上的學生驕傲的舉起了手。
兩個月后,當他再次提到這個問題時,堅持下來的學生只有80%。
一年后,蘇格拉底再次問道:“請你們告訴我,最簡單的甩臂運動,還有那些同學堅持每天做?”這時候只有一個學生舉起了手。
他就是柏拉圖。
第二個考題,是他讓學生們沿著一隴麥田向前走去,不能回頭,看看能不能摘到一穗完美的麥穗。結果,學生們總想著前面還有更好的,最后空手而歸。
這兩題給我們很大啟示,第一題告訴我們,一定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否則前功盡棄;第二題告訴我們,別總挑挑揀揀,只需選擇適合自己的那一穗就好了,不然,也是一無所獲。這也是人生的考題啊,只有做對了這兩道考題,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愈行愈遠。
讀蘇格拉底有感 篇2
今天,我隨手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漫不經(jīng)心的翻閱著,不經(jīng)意間,我被一則故事吸引,這則故事的題目是《蘇格拉底的蘋果》。
故事講的是蘇格拉底拿了一個蠟做的蘋果問他的學徒們:“你們聞到了什么特別的味道?”他的學徒們基本上都說聞到了蘋果的香味,只有柏拉圖說沒有聞到任何味道。這時蘇格拉底把蘋果交給學徒們傳看,并說道:“永遠不要用你們的成見下結論,要相信自己的直覺,更不要人云亦云。”
看到這個故事,我突然想起在一次數(shù)學課上,我發(fā)現(xiàn)數(shù)學老師講錯了,可又不敢指出來,因為我覺得老師怎么可能講錯呢,而且其他同學都沒有提出來,于是我抱著這種心理把這個問題一直放在我的心里,直到學期末總復習時我才大著膽子去問老師,當時去問老師時我已經(jīng)想好了結局:大不了讓老師反駁回來?山Y果卻大大的出乎我的意料,我的想法竟然是對的。
是的,在很多時候人們常常憑借著經(jīng)驗、憑借著成見下結論,可是有時經(jīng)驗就如同枷鎖,讓墨守成規(guī)的人一敗涂地,讓人云亦云的人固步自封,放棄思想的權利。其實,生活的滋味萬千,需要以自信為依托,親自品嘗過,才能得來真味道。
讀蘇格拉底有感 篇3
哲學家蘇格拉底還單身時,和朋友們擠在一個極小的房子,朋友們都愁眉苦臉,他卻覺得這樣可以和朋友們增加感情。朋友搬走后,他還是笑呵呵,他覺得至少他還有書。
讀完后,我不禁想起了明朝人胡九韶。他家境很貧苦,靠耕作為生。他每天有一個習慣,就是在門前焚香,感謝上蒼又賜給他一天的清福。他的妻子因此數(shù)落道:“一日三餐都吃青菜白粥,算什么清福?”胡九韶說:“我們有幸生活在太平盛世,沒有戰(zhàn)亂。一家大小有吃有穿,也沒有挨餓受凍。家中無人生病,也無人被關在監(jiān)獄。如果這些都不算清福,又算什么呢?”
當再讀起他們時,我感到愧疚。疫情期間,家中無鹽,做的菜清淡無味,不下飯也不好吃。
在吃無鹽飯菜第三天時,我受不了了。扔下筷子,沖回臥室,把門鎖了。大聲叫:“我太可憐、太不幸福了!天天吃這么不下飯、無味的東西。下次再沒有鹽,我就自己去超市買,管他什么有沒有病毒,哼!”
在媽媽和爸爸大約半小時的勸說下,我還是逼著自己,將米飯和無味的菜吃了下去。
有段話如此說:“一切財產(chǎn)中,知足乃為最殊勝,是故應當常知足,知足無財真富翁。”的確,人生沒有不幸福,只有不知足。
讀蘇格拉底有感 篇4
《蘇格拉底》是一部涉及生物發(fā)展的科學幻想小說。文中的蘇格拉底是一只經(jīng)變異而懂人類語言的狗。
小說對“蘇格拉底”的描寫似乎有些夸大其辭,但如果我們仔細品讀,則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在夸張狗的同時,也保留了一些狗的本色、特征,這樣一來,作品便又合情合理了。
文章中,作者無不痛心地寫到那些無知、貪婪的人們對科學的探索與發(fā)展的阻礙和扼殺。文中的看狗人詹寧斯便是如此。在他的眼里,這條會講人話、聽人話的狗成了一棵搖錢樹,他根本不知道蘇格拉底的真正價值之所在。正因為他的無知,葬送了一個會對人類科學事業(yè)做出巨大貢獻的天才,使人們失去了一次進行科學探索的機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科學家們的努力以失敗告終,無論他們再怎么努力,再怎么用心研究,面對那些不懂科學的人來說,根本毫無用處。無知無識的人們對于科學研究的破壞性是毀滅性的。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一個大哲學家,大思想家,他的智慧和思想在全世界的影響都是深遠的,但蘇格拉底本人卻被當時的當政者慘害了,他死之后,人們才發(fā)現(xiàn)了他存在的意義。
但真理永與我們同行!
讀蘇格拉底有感 篇5
2021年以這本書結束。31日,用了一下午和晚上的一點時間,讀完了這本書,期間使用快速閱讀法,屏蔽默讀的聲音,練習提高閱讀速度。果然很快完成一本書,并且留下印象,比花好多天慢慢讀的收獲感覺差不多。目前沒有回讀,憑印象談談第一遍讀后的收獲。
書中的我是一名運動員,雖榮譽加身,也像我們普通人一樣,心里暗藏了不安和憂慮,而當遇見蘇格拉底時,他并不愿意承認,不愿意面對;蛘呤钦f,難以接受剖開生活真相的帶來的恐懼和焦慮。以旁觀者眼光,他已經(jīng)是順風順水、未來可期,但事實上他也是個人,和你我一樣,何況我的生活還沒有他的未來可期。但我們是不是也和他一樣,像鴕鳥,把頭埋進沙子,按照既定的路走下去,盡管在某些時候,比如深夜、挫敗時、一年之末等等時候,一下子很著急、很焦慮,心跳地蹦蹦響,甚至失眠了,怎么也睡不著。反正我是。
可有人有勇氣改變嗎?
我想可能很多人動過這個念頭,很多人做了嘗試,但真正像他一樣改造到底的人,不多,也因此很多人彷徨、沮喪、麻木、躺平,邊抱怨,邊生活。
當然,很多人還在自己騙自己,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我也會這樣,書中說,我們都是傻子,只是有人意識到了,有人沒有意識到,所以不要以為自己比別人聰明。想想,當我覺得自己聰明的時候,我的樣子太他媽傻了。
不徹底認清自己是傻子,就難以下決心改變?墒沁@個決心不容易下,就如書中的我,反反復復,試圖改變,又回到日常,試圖改變,又回到日常,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樣子。作者在改變心智之初,有些不太喜歡,是因為恐懼嗎?我想是的,因為我也不敢觸及因改變帶來的不確定引發(fā)的恐懼。
改變從遵守門規(guī)開始。
怎么面對自己的情緒?憤怒、嫉妒、不甘心等一系列讓我們不舒服的情緒,日常牽制著我們的行為,甚至讓我們說出來很多不該說的話,做了很多不該做的事情。從書中,我似乎看到的情緒的來源。我們有這些負面情緒,是因為環(huán)境和別人沒有順從我們的意愿,蘇格拉底說,沒什么事情是非怎么樣不可的,只有一件事例外,那就是,你不能再抱著“我要這個、我要那個”的觀點來看世界。你的心智如波濤洶涌,因為一有計劃之外或不受歡迎的事情發(fā)生,你就會產(chǎn)生分裂感,而且覺得備受威脅。你的心智就像剛被人投入一塊大石頭的水塘。
不是這樣嗎?哇,簡直太形象了!感同身受!
怎么辦呢?從靜心開始,“隨它去吧”就是這四個字,隨他去吧。蘇格拉底沒有說要控制情緒,他鼓勵發(fā)泄,在遇見一些變化時,可以發(fā)怒,但發(fā)怒以后,就隨他去吧,我們該干啥干啥,即使是約瑟夫的房子著火,書中的我騎摩托摔斷腿,事情過后,就隨他去吧。
那是不是代表這本書是消極面對生活呢?不是,恰恰相反,這本書的特點并不是告訴我們要坦然接受生活的糟心,心安理得的躺平。隨他去吧,是一種面對昨天的態(tài)度。我們通常有兩種情緒,憂傷和恐懼。憂傷是對昨天的懊惱和不甘,恐懼是對明天的擔憂和期許,這兩種情緒困擾了很多人,消耗了很多人,我也是其中之一,你呢?是不是也是其中之一,那何不試試“隨他去吧”呢!
“恐懼和憂傷會抑制行動,怒氣則會激發(fā)行動。一旦你學會善用怒氣,就可化恐懼和憂傷為怒氣,接著化怒氣為行動。這正是內在魔法里的身體秘密”,“情緒并不是問題所在,關鍵在于如何將情緒的能量轉化給積極的行動”。
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按照蘇格拉底的門規(guī),書中的我開始了欲望控制,克服自己對食物、社交等的欲望,他失敗過,之后再次成功,然后就開始沾沾自喜,自以為高人一等,但其實只是初步。當他學會呼吸之法后,他感覺真是一個很好的體驗,蘇格拉底告訴他,不要把他當做考驗,因為體驗來了又去。
是的,欲望的力量很強,在改變自己的經(jīng)歷中,我往往愿意跟欲望站在一起,對抗改變,因為這更容易,更舒適。而偶爾克服欲望,有一點點成功,我真的會沾沾自喜,有一些優(yōu)越感,并把這個當作探險,沒想把它變成常態(tài),特別容易滿足于階段性成就帶來的新鮮感、自豪感,甚至開始暢想未來。
暢想未來帶給大多數(shù)人的是焦慮而不是勇氣。夢想更多是白日做夢,在我們的夢里按照自己的規(guī)劃我們發(fā)財致富、加官進爵、擁有了情投意合的愛情、過上了隨心所欲的生活。可是我們畢竟活在當下,所以對未來的期許給大多數(shù)人帶來了痛苦,甚至恐懼。所以對我們對重要的,決定我們命運的是當下。書中的我是一名競技運動員,因為對“當下”更有體會。當他站到賽場,成為隊伍決勝關鍵的時候,在比賽的幾分鐘里,如果想得是怎么取勝,勝利了會怎么樣,失敗了會怎么樣,我想賽場上很難不出現(xiàn)失誤,即使不出現(xiàn)失誤,也難以取得高分,因為欲望和恐懼會讓動作變形。很多人說,關鍵時刻要抱著必勝的信念,錯了,這也是雜念,管他勝利和失敗,我只管當下,不管觀眾、裁判、隊友,專注做好每一個動作,就是勝利!
就像我們制定了計劃,不要總是遙望最終目標,分步驟,專注做就好了,屏蔽周邊和內心的雜音,專注當下,專注當下,專注當下。
孩子該寫作業(yè)了,寫到這里,如果以后再讀有新的體會,再記下來。
讀蘇格拉底有感 篇6
看完《蘇格拉底之死》一書,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兩個問題:虔誠是什么?死亡是永恒的嗎?
虔誠是什么?蘇格拉底的朋友尤息弗羅給虔誠的定義是:神喜歡的東西就是虔誠的。蘇格拉底告訴他,神喜歡只是虔誠的結果,是表征,而不是虔誠的東西的共性,畢竟那么多神,也會有分歧的時候。這的確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就好像在職場中馬屁精都會把“領導說的都是對的”,在夫妻關系中懦弱的丈夫把“老婆說的都是對的”奉為圭臬一樣。一件事情對不對,不是因為出自領導或老婆之口,而是因為它們具備了正確的性質,符合了正道、正義,也就是普世的價值觀。虔誠是什么?到文章最后,蘇格拉底也沒有給出答案,但通過他與尤息弗羅的一問一答之間,尤息弗羅的答案顯然是錯誤的?梢娮穯柺虑榈谋举|,是一種非常啟迪智慧的思考方式。
死亡是永恒的嗎?蘇格拉底在赴死之前與他的朋友們有一番長談。他的答案是:死亡即是重生,靈魂是不死的。辯論的過程很長,也很繞,讀起來也有些令人費解。所以我對這個答案是存疑的。簡單來說,蘇格拉底的論據(jù)是世間萬物都有對立面,就好比美與丑、正義與邪惡、大與小、強與弱,還有生與死。這兩個對立的東西間存在著互相產(chǎn)生的過程,正如較弱的東西一定來自較強的東西,較快的來自較慢的……并且由于它們是互相產(chǎn)生的,所以存在的過程有兩個,所以活的對立面是死,死的對立面是生;钪娜耍约盎钪钠渌挛锒紒碜杂谒劳,而靈魂會在另一個世界中存在。這真是一個讓人無法反駁的“詭辯”。在我看來,這更像一個面臨死亡的人給自己的一個精神安慰。因為他在辯論的最后還提到了善的靈魂將達至天庭,而惡的靈魂將在煉獄徘徊,這個就很宿命論了。
回答完這個問題后,蘇格拉底留下一句“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要離開的時候了。我將要去死,而你們會繼續(xù)活著,哪一個更好呢?只有神知道!彪S后便欣然飲鳩而亡。是啊,都說人生就是道場,活著就是修行,哪一個更好?誰也給不出答案,畢竟誰都沒有死過。
讀蘇格拉底有感 篇7
近日選修課《西方哲學史專題》的課后讀書任務要求我們讀《蘇格拉底的申辯》,閑暇之余我也就淺略的讀了一遍,讀完之后讓我對蘇格拉底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不禁有了一番感慨,不吐不快。我本對古希臘的文化、哲學、政治,甚至對蘇格拉底本人談不上有很深的了解,在此發(fā)表感言,純屬管中窺豹,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讀者理解。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臘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并稱為“古希臘三賢”,更被后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他把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自我,即后來人們所常說的,將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他提倡人們認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學定義為“愛智慧”,他的一個重要觀點是:無知之知。
公元前399年,由于一個叫阿內圖斯的人控告蘇格拉底不信城邦諸神,引進新神,并且敗壞青年,最終導致他被判處死刑。而在被送上法庭,面臨審判團的宣判時,蘇格拉底仍然堅持自己的哲學,運用自己的邏輯及辯術和原告進行了最后的申辯,表明了他對于真知的堅持。蘇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辯詞,是其哲學思想的體現(xiàn),在他的學生柏拉圖整理出來的《蘇格拉底的申辯》中,更是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蘇格拉底的申辯》,既是文學著作,也是古希臘哲學的精髓,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僅其言談,就留給后人無盡的哲思,拜讀此作后,我感觸最深的有兩點:一、無知之知,最坦誠的謙虛;二、對真理的執(zhí)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申辯》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蘇格拉底在正式的申辯之前的一點聲明。在第一部分里,蘇格拉底在申辯之前強調了他在將要進行的申辯之中所運用的言辭是不同于那些控告或者誣陷于他的人的言辭的,他所說的將都是真話。我們知道蘇格拉底不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他在當時的雅典城邦不知道將多少人辯駁的啞口無言,正如他在后面申辯中所說的,他尋求當時雅典所有自認為聰明的人與他們辯論,最終卻都只能證明他們的無知和自以為是。這樣的蘇格拉底會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嗎?他之所以這樣強調他的說話方式是為了表明他對哲學的熱愛和真理的追求之執(zhí)著。哲學帶給了他哲學的尊嚴與堅持,他堅持說真話,因為他想要讓雅典的人們信服他的申辯。由于他的真話觸及了聽者們的自尊,所以得到了陪審團多數(shù)人的報復,最終被判死刑,但是他卻仍然堅持了自己姿態(tài),正如原文所說“任何一個有一點價值的人不應該總是計較生死,他做一件事的時候應該考慮的是他自己做得對還是錯,是作為一個正直的人還是邪惡的人!边@正是哲學的蘇格拉底面對政治的申辯時始終不予放棄的立場,也是他對真理的追求與堅持的表現(xiàn)。
第二部分是蘇格拉底為自己展開的申辯的正文。首先針對那些最初的虛假控告和那些最初的控告者做申辯;其次,針對后面的控告和后面的控告者申辯;最后,蘇格拉底對他為哲學而死的理由進行了說明。在這一部分蘇格拉底提到了神諭,蘇格拉底對于神諭也很困惑,他也一直在尋思神諭的真意。因此,他嘗試通過尋找一個有智慧的人,拜訪他,審視他,與他對話,然后證明“這個人比我更智慧”,并以
此來回應神諭。于是他去拜訪政治家、詩人、匠人等等眾多人們,但是無一例外的,他全都失敗了,那些據(jù)說具有智慧的人們無不是自以為是的無知者。最后,蘇格拉底得出結論:“無數(shù)的人他們自以為知道一些,其實知道的很少,甚至什么也不知道”。他說這些是為了向人們表明自己的哲學使命,對無知之知的證明和追求以及幫助人們認識到自己的無知與知。德爾斐神廟進門處銘刻著一句話——“認識你自己”,這句話或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認識自己的人就是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的人。蘇格拉底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因此而敢于承認自己的無知,他的“無知”因此是一種“無知之知”。知道自己無知的人不少,但是像蘇格拉底這樣不僅知道自己的無知,也知道自己的有知,更將這種無知之知作為一種智慧的態(tài)度,以此認識自己,認識社會,由此而知道什么才不是真正的智慧的人卻是鳳毛麟角。正因如此,蘇格拉底才是偉大的,值得尊重的。
對于被判死刑蘇格拉底認為這是神的旨意,他說“我更要聽神的話,而不是你們的。只要我還有一口氣,能夠做,我就根本不能停止愛知。”蘇格拉底最終選擇了愛知,而不是放棄智慧的追求。他還指責法官:“現(xiàn)在我將走向自己的路途,承受你們判給我的死刑,而他們也會被真理判決,承受他們犯下的罪惡和不義。我必須接受他們對我的懲罰,也讓他們接受他們的懲罰吧。我認為這一切好像是命中注定的,而且安排得很不錯!”并且他還得出一個結論:“沒有什么壞事會危及一個正直的人,不管是生前還是死后,他和他所有的一切
都不會被神所拋棄!彼褪沁@樣堅持著對真理的執(zhí)著,正如孔子所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最后,請允許我引用申辯中最后的一句話:“分別的時刻來到了,我們會各走各的路,我去死,而你們繼續(xù)活著,哪一條路更好,只有神才知道!边@就是蘇格拉底,一個哲學的生活了一生,并為哲學獻出了生命的蘇格拉底。
讀蘇格拉底有感 篇8
在那樣一個嘈雜的環(huán)境里,智慧與思考能讓人心平氣和。我打開隨身攜帶的書,在滿大街低頭族里像個異類。
《蘇格拉底之死》分為尤息費羅篇,申辯篇,克利托篇和斐多篇,而斐多篇講述蘇格拉底臨刑之前關于靈魂的討論,尤其動人。費多感嘆:那是一個令人驚奇的經(jīng)歷。見證了一個朋友的死亡,卻并沒有為題難過的感受。之所以稱之為驚奇,是因為蘇格拉底說服了在場所有人,讓他們相信即使他是去了死后的世界,他也會過得非常好。我對蘇格拉底關于死后遇到更好的主人,靈魂存在的論證感到震驚,并簡單理清了整個論證過程。
A如果靈魂在人死后不繼續(xù)存在,就不可能重生為人。b重生是存在的。所以c靈魂在人死后繼續(xù)存在。對b的證明:1任何一對相互對立的事物,都存在著互相產(chǎn)生的過程。2和死亡是一對相互對立物。所以b2生命產(chǎn)生了死亡。并且b3死亡產(chǎn)生了生命。由b2和b3可得b重生是存在的。
當我意識到自己存活在這么一個科學發(fā)達的世界時,對于蘇格拉底的論證的徹底信服讓我感到驚訝,并深深折服于他的智慧與思考!我知道一個普通人并沒有想要追求靈魂與肉體脫離的自由的思想覺悟。安于滿足并不是他們的錯,但若能解決心中的疑惑,追尋智慧之路何其艱苦又何其令人著迷!我為自己能得以窺探先知的智慧而熱淚盈眶,為自己的存在以及可以自由思考的能力而感激上帝。《蘇格拉底之死》留給后人的是至上的智慧,也留給我們一個思考之道,讓我們更好地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感激,存在即有意義。
讀蘇格拉底有感 篇9
雖然看起來《蘇格拉底的申辯》記述得是蘇格拉底為他的清白所做的申辯,其申辯對象是雅典的五百人陪審團,但其實本篇對話錄是柏拉圖在借蘇格拉底之口為哲學所做的申辯,其申辯的對象乃是政治。貫穿于整個《申辯》的線索便是政治與哲學之間的張力。
柏拉圖幾乎所有的對話篇的主人公都是蘇格拉底,在柏拉圖的對話篇中,蘇格拉底和他的對話者們探討著各種問題,與其說蘇格拉底所探討的“是什么”的問題是他的哲學,倒不如說蘇格拉底的哲學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是他對善的追尋。在蘇格拉底這里,哲學的目的便是要實現(xiàn)一種善的生活。所謂蘇格拉底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種審慎的、不斷追問的生活。在《申辯》中,當有人提出流放蘇格拉底,條件是讓蘇格拉底放棄愛知,蘇格拉底對此斷然拒絕,說道:“一個未經(jīng)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過的生活”。正因為此,蘇格拉底整天在市場上和別人對話,省察那些自以為知的人,通過一個個的詰難指出他們的無知。也正因為這樣,蘇格拉底才得罪了雅典公民,最終導致了蘇格拉底之死。
雖然蘇格拉底反復提到自己拒絕從政,但蘇格拉底并不反對政治,因為政治的目的也是要實現(xiàn)一種善的生活,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政治與哲學一樣都是以善為目的的。但是,政治與哲學的根本不同之處在于,哲學是原始性的,而政治則是次生的。哲學作為一種對善的追問是直接指向善的,而政治雖然也以善為目標,但已經(jīng)退化為一種手段。在哲學那里,手段與目的是不分的,人們既是通過哲學追問進而向善進發(fā),并且哲學追問本身也就是一種善的生活。而在政治那里,手段與目的完全分離,政治只是一種為了實現(xiàn)善的生活的手段,因而在政治生活中,人們看起來似乎已經(jīng)完全忘卻了對善的追尋。哲學與政治之間的對立,在這一意義上就可以說是一種面向上對立,前者直接面向善本身,后者只面向有益于實現(xiàn)善的事物。正是哲學與政治這一點對立才進一步衍生出其它方面的對立。對于哲學而言,由于其直接面向善,因而她力求以真理取代意見;而對于政治而言,由于它僅僅作為一種以實現(xiàn)善為目的次生性的手段,它需要以意見為基礎,最終由意見逐步上述到對真理的探尋,因此,它才需要一些“高貴的'謊言”作為政治生活得以順利進行的保障。
盡管哲學與政治有著根本的不同,但政治作為一種實現(xiàn)善的生活的手段卻又是必要的,因為城邦中每個人的稟賦有所不同,他們對真理的接近程度也因而有所不同。我們不能奢望城邦中每個人都像蘇格拉底一樣過著一種哲學的生活,對于這些暫時不能達到真正愛知境界的人,其生活的根基只能建立在正確的意見之上。所以就這一點而言,蘇格拉底并不反對政治。既然蘇格拉底并不反對政治,那么他為什么又要傾其一生去省察和煩擾那些雅典城邦中的“政治人”,甚至還為此付出了生命呢這看似是一種悖謬,實則并非如此。蘇格拉底反對的并非是政治,政治作為一種在城邦之中實現(xiàn)善的生活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蘇格拉底真正反對的是政治作為一種手段的目的化,也就是政治忘卻了它原本真正的目的,而把手段本身目的化了。在蘇格拉底看來,政治是實現(xiàn)善的手段,雖然它會因此形成種種具體的制度,這種制度可能看上去十分具體和瑣碎,但是這些作為手段的政治始終都一如既往地以實現(xiàn)善的生活為其目的。但是,在當時的雅典城邦之中,種種不正義的制度戕害著人們的善生,這使得蘇格拉底意識到當時的政治已經(jīng)偏離了它本來的軌道,已經(jīng)忘卻了它本然的目的,信以為政治的目的就是權力或者權術。所以,蘇格拉底才自詡為牛虻,不停地叮咬這雅典城邦這匹大馬,不斷地警醒雅典公民要把善作為其政治生活的真正目標。
讀蘇格拉底有感 篇10
蘇格拉底終生從事教育工作,具有豐富的教育實踐經(jīng)驗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論。但是他并沒有創(chuàng)辦自己的學校。那么他在哪里施教呢?他怎么施教呢?廣場、廟宇、街頭、商店、作坊、體育館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場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錢人、窮人、農(nóng)民、手藝人、貴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對象,不論是誰,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熱情施教。當時的其他教師、智者,是收取學費的,他們以當教師作為賺錢的手段,而蘇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學費的,他是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義務教師,因此蘇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貧。
他認為,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他認為,無論是天資比較聰明的人還是天資比較魯鈍的人,如果他們決心要得到值得稱道的成就,都必須勤學苦練才行。
蘇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國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沒有好的領導人,民主制度變成了極端民主化,變成了無政府主義,連國家領導人都用抓鬮或抽簽的辦法選出來。蘇格拉底對此十分痛心。他認為治國人才必須受過良好的教育,主張通過教育來培養(yǎng)治國人才。為了培養(yǎng)治國人才,他付出了畢生的精力。
關于教育的內容,他主張首先要培養(yǎng)人的美德,教人學會做人,成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學習廣博而實用的知識。他認為,治國者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他說,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贊揚的人都是那些知識最廣博的人,而受人譴責和輕視的人,都是那些最無知的人。最后,他主張教人鍛煉身體。他認為,健康的身體無論在平時還是在戰(zhàn)時,對體力活動和思維活動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體不是天生的,只有通過鍛煉才能使人身體強壯。
在教學的方法上,蘇格拉底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教學法,人們稱之為“蘇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則稱之為“產(chǎn)婆術”。他母親是產(chǎn)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學方法。他母親的產(chǎn)婆術是為嬰兒接生,而他的“產(chǎn)婆術”教學法則是為思想接生,是要引導人們產(chǎn)生正確的思想。
“蘇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終是以師生問答的形式進行的,所以又叫“問答法”。蘇格拉底在教學生獲得某種概念時,不是把這種概念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先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如果學生回答錯了,他也不直接糾正,而是提出另外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確的結論。
蘇格拉底倡導的問答法對后世影響很大,直到今天,問答法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
在他的奴隸主教育學體系中,體育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圖對婦女體育也很重視。他認為:“做女孩的應該練習各種跳舞和角力;結婚以后,便要參加戰(zhàn)斗演習、行營布陣和使用武器……因為一旦當所有的軍隊出動去打敵人的時候,她們就能保衛(wèi)兒童和城市”。在柏拉圖的論述中,幾乎涉及到當時體育的各個方面。他認為,體育應包括教育手段和健康術。他對當時雅典出現(xiàn)的競技主義和競技職業(yè)化傾向曾給予猛烈的抨擊,同時也批評市民輕視體育的思想和態(tài)度。他主張心身和諧發(fā)展,強調“用體育鍛煉身體,用音樂陶冶心靈”。柏拉圖豐富的體育思想對后世體育的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
讀蘇格拉底有感 篇11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是描述一趟考驗著勇士的毅力、勇氣、情感,甚至是面對痛苦、挫折和危險的路程,丹米爾曼在一天夜晚、一間普通的加油站遇到一位怪老頭,他否決了丹所有的自以為是,神秘的他讓丹想到古時候的蘇格拉底。從此,丹每晚走進加油站、每晚像愛莉絲一樣走入夢游仙境,踏上超脫世俗的勇士之道。
以前每當我低落情緒過了,心頭總還是感覺沉重,看書、看影片也只不過是暫時逃離現(xiàn)實生活,并無法完全擺脫壓力。這是第一次,當我看完這本書時,竟然覺得自己重生了!我突然覺得從前的自己,就像是書中的主角一樣是個傻子,一味地追求成績和名利,忘了這個世界是多么明亮及美好,F(xiàn)在,我好像重新活了過來一樣!看看周遭的景色,我嗅到了花香;也觸到赤腳踩在大地的感覺;更聽見風在低語。
故事就像人生一樣: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每一個部分、每一個細節(jié),都融入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刻,讓我有似曾相識、再熟悉不過的親切感,《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就是如此深受我的喜愛。
猶記起初閱讀時,它的內容并不是那么令我著迷,但越到后頭,越發(fā)現(xiàn)它是本與眾不同的勵志書。其中的精彩不在于浩大的場面,而是建立在萬事萬物的簡單面之下。它讓我明白:人生沒有平凡無奇的時刻,我們其實都忘記了最初的自己。拿嬰兒做比喻,誕生在這個世上的頭一回冒險,既充滿好奇又保有最自然的一面,從我們開始把生活上的一切灌上名詞、學習限定事物為何,便把自己局限在心智所造的洞穴內,而無法自拔。只有少數(shù)勇士看見光明、掙脫束縛,然后笑著走向永恒。放下一切吧!我們終歸屬于天地之間,我們是樹、是云、是鳥、是風,死亡也只不過是走回一開始我們走這一遭的源頭罷了!
我們在哪里?現(xiàn)在是什么時間?答案其實很簡單,我們就在這里、在當下這一刻。我們總是太執(zhí)著于過去和未來,我們做到了什么,還有將來要成就什么,卻忘記了自己活在現(xiàn)在。醒過來吧!別讓人生只是一場大夢;醒過來吧!別再執(zhí)著于沒有意義的堅持上。哭泣和憤怒都蘊含威力無比的強大力量,如果我們能夠把這股力量化為平靜,其轉變將帶給我們莫大的快樂。
勇士會莫名其妙、毫無理由地感到快樂,因為快樂并不是我們感覺到的一種事物,快樂就是自己,就是自己本身。我們會憤世嫉俗是因為我們看得不夠深入,所以才看不出他人或自己內在的光芒。當我和書中那原先擺脫不了頑固心智的主角一同凈化了身心、使生活變清凈,我彷佛感受得到丹靜坐時的寧靜,看到那一個又一個故事、生死交替的情景。
放下書本,我竟沒有留戀、沒有懸在心上放不下的石頭。原來我把生活的肩擔都幻想得太沉重了!原先認定那一場又一場的競賽、輸贏全成了清風、微風、徐風、狂風、暴風或颶風,隨它去吧!放開它、隨它去吧!如果我們哪天走不出自己筑起的心情圍墻、掉進世人愚昧的陷阱時,請起身像個勇士般行動,活在這一刻并努力表現(xiàn),只要盡力做到最好,就能找到自己。明白整個宇宙是一體的,包括埋藏在心中的蘇格拉底,不過就是最初與最終的自己。
這本書改變了我,不只是一個觀讀、一個決定,而是如何看待我所擁有的、所遇到的,愿它也能改變更多的人。我們都應該做個勇士,勇敢地動身前往自在又快樂的世界大門,只因為我們是勇士,每個人都是。改變就從現(xiàn)在開始,別再做夢了,讓真實的自己醒過來吧!
【讀蘇格拉底有感(通用11篇)】相關文章:
讀養(yǎng)花有感 (通用15篇)04-19
讀《秘密》有感(通用15篇)04-20
讀《風箏》有感通用15篇04-28
讀目送有感通用15篇04-14
讀《匆匆》有感 通用15篇04-13
讀《燈光》有感通用15篇04-12
讀《自信》有感(通用15篇)04-07
讀《明日歌》有感(通用6篇)04-20
讀《感動中國》有感(通用15篇)04-28
讀假文盲有感(通用15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