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讀后感(匯編1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世同堂》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世同堂》讀后感1
“勝利是戰(zhàn)爭的結束,然而卻無法起死回生,也無法使瀕于死亡的人不死。”
——《四世同堂》
當戰(zhàn)爭來臨時,我們應該做什么?是不知恥辱地向敵人屈膝做走狗?還是堅決抵抗寧死不屈做亂世英雄?亦或是默默無聞,在水深火熱中活著?每一個選擇,都關乎人生,《四世同堂》,會將戰(zhàn)爭中每一個選擇都完美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呈現(xiàn)那一段崢嶸歲月。
《四世同堂》,講述了一條叫“小羊圈”的胡同中的人情世故,以祁家、冠家、錢家為線索,重現(xiàn)了日本人占領北平后民不聊生的情景,“小羊圈”中的每家住戶都代表了各階層人民在戰(zhàn)爭中的生死存亡與榮辱沉浮,也無情地揭露了日本人的兇殘和招人憎惡的品質(zhì)。
老舍先生,還寫過《駱駝祥子》、《茶館》等小說,我們不難看出,老舍先生筆下的人物都非常有趣,極其個性生動,有很多地方語言的特色,使人妙趣橫生。他的文字樸素卻又凝練,就像一條河流,時而潺潺流動,時而水流湍急,他的文字中包含著極其濃郁的生活氣息,使人感到不那么陌生,讓讀者感同身受。
《四世同堂》中有許多遺憾:祁天佑多么老實的一個人,又多么善良的一個人,卻被日本人當做奸商,在大街上當眾羞辱,投河自盡;妞子,即使是一個小孩子,但她身上也有著不凡的品質(zhì),從她的眼里,我們可以看到她的自尊,她的堅強,寧死也不吃日本人給的食物,最終因急性闌尾炎而去世……
同時,那些漢奸走狗們都得到了應得的報應,“善惡終有果”,他們?yōu)榱藱嗬,為了錢財,不惜放棄尊嚴,忘記國家,而去巴結日本人,他們就算給日本人當狗,也極其愿意。
“亂世出英雄”,像錢先生,祁瑞全這些為國家效力,不肯向日本人屈辱求和的人,是多么偉大,他們下過監(jiān)牢,受過毒刑,但心中卻依然有著祖國,《四世同堂》中,就謳歌了許多這樣偉大的人。
讀這本書時,我真的融入進去啦:當保定,太原陷落時,我著急;當我軍打退一次日本人時,我興奮;當中國快淪陷時,我擔心;當日本人投降了,我開心到了極點……
讀完《四世同堂》,看完那一段屈辱歷史,翻過那被占領八年的北平,我又想起了一段振奮人心的話:
“生如螻蟻,當立鴻鵠之志!命如薄紙,應有不屈之心!”
《四世同堂》讀后感2
國破家必破。這個是我在《四世同堂》里看到的一個道理。小羊圈胡同的每個人都是一類人的代表,是一個社會的縮影!祁老一家是一類,錢老,李四等等,不一樣的職業(yè),不一樣的性格,就是我們社會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祁老太爺家四代人,三個兒子,一個隱忍,一個背叛,一個改變,敢于奮斗,就是典型的戰(zhàn)爭背景下人物的命運!天佑用生命書寫清白,未嘗不是一種氣節(jié),瑞宣有痛苦,卻始終不忘記國家,瑞全去改變!在茍且的生活里,老舍先生給了期望!
四世同堂本來說一個家族的興盛于榮耀,而在老舍的筆下,它成為國家命運的一個小小的縮影,家族的覆滅,因為有戰(zhàn)爭的發(fā)生,戰(zhàn)爭則是因為沒有強大的國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想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尚且如此,在戰(zhàn)爭中走向了瓦解,更何況那些千千萬萬的小家和小我呢?弱國無強家,僅有把個人的榮辱和家族的興衰和國家的命運系在一齊,才能真正的求得生存之道,才能得到全面的升華。
戰(zhàn)爭永遠都是可怕的,它是對人性的一個全面的考驗和挖掘,在生死的較量中我們往往最容易迷失了自我,做出錯誤的決定。而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像祁瑞宣、祁瑞全這樣的剛正不阿?還是像祁瑞豐這樣淪為走狗,出賣自我的國家、出賣自我的民族只為保全生命的完整?《四世同堂》為我們揭示的社會和生命太深刻也太沉重了,我們永遠不敢設身處地的去想象,永遠不敢應對在那種環(huán)境下的真實的自我掙扎。
然而這就是老舍,一個飽經(jīng)滄桑的偉大作家,他用有力的一支筆為我們刻畫出一個如此沉重的世界,絕對值得我們用心去體會和品讀。
所以,年輕的一代覺醒,開始奮斗,這是他們的選擇與付出,他們是愛國的一代人。這也是老舍在小說里給我們的期望,不僅僅是生活的茍且,還有期望,還有詩和遠方。
少年強則國強,青年興則國興,再讓我說一句俗話吧,我們是年輕的一代,我們教育的是年輕的一代,讓我們和我們教育的這些孩子們,都熱愛我們的祖國,熱愛和平年代!
《四世同堂》讀后感3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圓之夜人不歸,花香之地無和平……”聽過駱玉笙激越的唱腔,看過電視劇《四世同堂》,我被劇情深深感染,覺得意猶未盡,于是,便想尋來老舍先生的原著《四世同堂》細細品讀。
小羊圈胡同,多么善良的一個街名,卻闖進一伙強盜,祁老人一輩子生活中這里,他一生無求,只想把這個四世同堂的日子過下去,然而,復巢之下,豈有完卵。兒子天佑不堪侮投湖而死,二孫子瑞豐投敵死于非命,二孫媳婦胖菊子投靠漢奸淪落院染病而亡,重孫女小妞子也餓死了。錢默吟這一典型的舊式文人,民國年間他還戴著紅呢子風帽,一家人深居簡出,可孫子被日本人搶走,而他也受盡嚴刑折磨,最終家破人亡。小崔,只想拉洋車養(yǎng)家糊口,也死于日寇屠刀下。棚匠劉師傅,除了會替人家裱糊房屋還有一點業(yè)余愛好—舞獅子,誰想日本人逼著他為攻陷中國的一個個大城市而去舞獅慶祝,他憤而離家遠走他鄉(xiāng)。
京華之地,皇城根下,餓民奪食,混合面吃得人東倒西歪,半死不活的都拉到郊外,郊外迎接他們的不是病床而是挖好的大坑,大坑里黑壓壓的人都想逃命,日本人邊撒石灰邊填土,成百上千的人就這樣失去了生命……
讀到這里我深切地明白了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什么又叫茍且偷生。
品讀這部百萬字的恢宏巨著,猶如眼前展開了一幅歷史長卷。國破家亡,城春草深。面對強敵,有人奮起反抗,如老三瑞全偷跑出城,參加了抗日隊伍;小崔痛打日寇;小文、桐芳借唱戲之名行刺日寇,最終與敵人同歸于盡;年邁的李四爺與敵人以死相拼,死得悲壯。也有人如冠曉荷、大赤包、招弟、蘭東陽成了不齒于人類的漢奸,最后或活埋,或瘋死,或被掐死,或跑到日本遇上爆炸尸骨無存。
好在歷史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是由人民推動向前的,我們不能讓一片烏云擋住眼睛而看不清未來,未來是屬于愛好和平的人民的,只要人民愿意生活在一個和諧的世界里,軍國主義的螳臂是無論如何也阻擋不了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的。
《四世同堂》讀后感4
我輕輕合上書的最后一頁,心里已是熱血澎湃,仿佛自己置身于硝煙彌漫的北平……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繹著自己的悲歡離合,榮辱沉浮,他們的生活因為日本人的到來和離去而發(fā)生了質(zhì)的改變。
有年過半百只求享清福的祁老人,有被日本人迫害而家破人亡,放棄知識而立志報仇的錢老人,有受過新中國教育卻被舊中國古老陳舊的封建思想緊緊纏住的祁瑞宣,有沒受過多少教育卻很真很純一心為國的市井小民孫七和小崔,也有為了升官發(fā)財,虛偽的賣國賊大赤包、祁瑞豐……還有很多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但最終,經(jīng)歷了這么多震驚、憤怒、喜悅,老舍先生使我仍然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這本書的再一個亮點在于漢奸了。老舍先生筆下的他們讓人讀后對于他們的行為不禁咬牙切齒,而對于他們的死卻又無法覺得痛快。書中沒有絕對的善與惡,無法用只言片語來判斷他們。他們因日本人的到來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來而死。這些漢奸們即使到了臨死仍執(zhí)迷不悟。大赤包在獄中仍一直相信日本人一定會讓她出去,一直做著風光無限的夢,但夢終究還是夢,最后她還是慘死在獄中當我讀到幾位漢奸的慘狀后,我開始對他們的行為慢慢感到疑問,為什么,為什么他們及至死亡的邊緣仍執(zhí)迷不悟,硬要把自己向死亡的陷阱里推呢?或許這是源于他們對金錢、權利的渴望。
《四世同堂》講的是在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北平淪陷的時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為主線,形象、真切地描繪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戶為代表的各個階層、各色人等的榮辱浮沉、生死存亡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們面對強敵憤而反抗的英勇無畏。
讀了《四世同堂》我更加的熱愛我的祖國,這部小說弘揚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堅貞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大家只要心連心就能戰(zhàn)勝一切!
《四世同堂》讀后感5
冠家算是小羊圈里生活水平數(shù)一數(shù)二的家庭:家主冠曉荷有兩位姨太太,二太太是曾紅過一時的名伶;使喚幾個像樣子的仆人;出入都乘人力車;在夏天安著搭涼席的.棚子;有著小羊圈里唯一的電燈,一到晚上,就與結交的權貴們打幾圈牌;有著兩個花枝招展的女兒,她們經(jīng)常在北海游玩。這么一看,冠家的生活模式應該是當時的模范,應當人人效仿,只不過在這極光鮮的外表下,卻藏著全小羊圈乃至全北平全中國最卑劣的幾縷靈魂。
在冠曉荷眼中,可以說,只有他的這個家,而沒有他的這個國。在國家淪陷后,他仍只顧著享受這個家,甚至為了他的家而將國扔得遠遠的。
冠曉荷是“官迷”。而他也只是“官迷”,甚至不去理會這個官的好壞。為了這個官,他能在天安門前擠開人群向不可一世的日本軍官深鞠一躬;他能將愛國志士錢默吟先生投入日本人的監(jiān)獄、他如此“努力”地向日本人求官,以至于在被日本人抄家后還堅持認為自己對日本人不薄,不會是日本人做的。論無聊及無恥,可能只有他的異性兄弟—祁瑞豐與藍東陽可以與其比一比了。
冠曉荷是聰明的,他能在太平時期結交一群元老將軍與元帥,足以證明他的社交能力之強。可惜他在與日本人交流的時候,渾身軟軟的沒有一點骨頭,也意識不到——他眼前坐著的這個人殘害了他這個站著的人的最大的家。
家就是國,國就是家。像冠曉荷這種不知道有個國而只顧著自己的小家的人,本來是情有可原而不必痛恨的,但是他為了家殘害了不知多少為了國的人,在他抓捕錢默吟老先生的時候,他就注定不能被正直的愛國志士所原諒。
所以從冠曉荷這個人物上我們應該得到些什么?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還有一個國。其次,無論什么事情,都要有好壞黑白之分。最后,作為一個人,要有自己的骨頭,也就是尊嚴。
《四世同堂》讀后感6
閱讀一本書籍,就像是品一杯茶,沁人心脾,口中留存著淡淡的幽香;閱讀一本書籍,就像是聽一首音樂,曲調(diào)歌詞,依舊在耳邊縈繞;閱讀一本書籍,就像是看一副美畫,雖然只是短暫的瞬間,卻在我們的記憶中留下永恒的美麗。一本好的書籍,能夠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思想、滋潤我們的心靈。
前段時間我在空閑的時間閱讀了老舍的《四世同堂》這本書籍,這本書籍很長,從最初看時到最后看完將近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期間一直沉浸在老舍為我塑造的那個世界,仿佛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員,旁觀了世界的滄海桑田、變化多端,與書中的人物共同歷經(jīng)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當閱讀完書籍中的最后一句話,故事戛然而止,心中卻依舊縈繞著眾多的感嘆。
《四世同堂》這本書分為三部分,分別是《惶惑》、《偷生》和《饑荒》,主要講述了在北平淪陷的八年中,在日本的侵略下,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和小羊圈胡同中各色人物的遭遇。通過一個個人物的故事,作者真實的為我們表露了在戰(zhàn)爭期間中國的社會現(xiàn)狀,再現(xiàn)了那段滿目瘡痍的歷史。
閱讀這本書籍時其中的漢奸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那個前途一片黑暗、黑白顛倒的世界,很多人物在權勢的誘惑下選擇了背叛自己的祖國,為日本人做事,例如曾經(jīng)拳打漢奸的金三爺,最后卻因為日本人帶來的生意好轉(zhuǎn)而對他們心生感激,甚至還出賣了錢默吟先生,這前后之間的轉(zhuǎn)變,令人唏噓感慨,在利益面前,似乎一切都是脆弱的。然而我認為總有一些東西比生命還重要,那就是祖國,無論何時,都不能忘記自己的初心、不能喪失自己的氣節(jié)、不能背棄自己的祖國,因為國家就是我們的避風港,有國才有家,國家強大,我們才能和平幸福。
結局的一句“起風了”,雖然故事戛然而止,然而歷史的車輪緩緩向前,時間永遠不會停止,我們的國家也終于一步步歷經(jīng)了那些坎坷挫折,從沉睡中蘇醒,變得繁榮富強。歷經(jīng)風雨才能見彩虹,風雨之后便是晴天,黑暗之后將是黎明,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滿懷希望,相信正義和光明總會到來。
《四世同堂》讀后感7
書是夢開始的地方,初次接觸老舍作品總是容易進入夢鄉(xiāng),被我稱之為“催眠劑”,而四世同堂這本書又顯得尤為突出,三部曲“嚼了”許久,中間放下又拿起,可謂波轉(zhuǎn)九折,今天總算給它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四世同堂》以抗戰(zhàn)時期北平一個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作為故事展開的具體環(huán)境,以幾個家庭眾多小人物屈辱、悲慘的經(jīng)歷來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戰(zhàn)中惶惑、偷生、茍安的社會心態(tài),再現(xiàn)他們在國破家亡之際緩慢、痛苦而又艱難的覺醒歷程。這部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蘊表明,一個民族的興衰存亡,不僅在于其經(jīng)濟的發(fā)達、武器的先進,而且還取決于該民族普遍的社會心態(tài)。擁有幾千年燦爛文明的大國為什么卻遭受日本人的侵略,這不能不引起包括作者在內(nèi)的知識分子的深刻反省。作品告訴我們,如果不改變中國人這種多子多福的文化心態(tài),打破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理想,中國人不論怎樣人口眾多,也不管體格如何健壯,最終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與看客。
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郁的瑞宣、由隱士詩人變?yōu)楦锩肥康腻X默吟、任勞任怨的大嫂、熱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爺、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樂于助人的李四爺四大媽、無聊無恥的瑞豐、冠曉荷、陰狠的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桐芳、最終成為革命青年的高弟,還有孫七、小崔夫婦、陳長順、小文夫婦、丁約翰……八年的厚重寫在了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那個年代的風雨飄搖。戰(zhàn)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給中國留下了無盡的傷痕。
戰(zhàn)爭結束了,沒有勝利的喜悅,更多的是悲壯。然而,《四世同堂》并不是一個悲劇。人們一直疑問老舍先生為什么要給大家一個不是結尾的結尾,人們詫異于故事的戛然而止卻不知結局。其實所有的故事都是沒有結局的,結尾一句“起風了”,我想就足以表達老舍先生的意思了。歷史的車輪輾轉(zhuǎn)向前,歷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風了,但不一定吸沙,或許打雷,或許下雨,渺渺茫茫。中國始終推著大車前進,泥濘和傷痕總是有的,但回首過去悲壯的一頁,除了記憶和嘆息,我們應該看見預示著的光明的未來。
《四世同堂》讀后感8
翻著《四世同堂》,我看到了一代中國人。歷史,似乎教會了我一點什么。
瑞宣愛家,也愛國。當日本人入侵中國,瑞宣希望去戰(zhàn)場,只是家庭和北平人愛和平的性格束縛著他,讓他只能在家,照料著一家老小。他討厭瑞豐所干的事,他也明白像瑞豐這樣的人該受到教訓,但是他更明白不能讓祁老人擔心,不能讓母親操勞。他的內(nèi)心是矛盾的,北平人的心,也都是矛盾的:像劉師傅,像程長順,像陳野求。他們都讓家中人活下去,盡管生活在太陽旗下。家庭,就像一把牢牢的鎖鏈,把他們的手腳捆綁在北平的土地上。
只是,只是,我們真的只能為不去戰(zhàn)場找這樣的理由嗎?難道僅僅是因為愛家、愛和平嗎?
我想,不是的,也許我們還缺少一些勇氣。
我們沒有勇氣去放棄家庭,我們沒有勇氣去流浪,我們沒有勇氣離開被統(tǒng)治的地方。我們可以忍氣吞聲,除非叫我們餓死。我們可以去當漢奸,首先得給我們飯吃。我們要生存。
這,是不是一種懦弱?一種“愛家”的懦弱。
我們沒有勇氣,放下家庭去戰(zhàn)斗;我們沒有勇氣,面對黑漆漆的槍筒;我們沒有勇氣,站出來說一句:我恨日本人。我們沒有勇氣,因此只能拿愛家、愛和平當借口。
若,我們可以放下家庭,去當一個戰(zhàn)士,像錢先生那樣,是不是我們就可以少幾天被統(tǒng)治?若,我們再多那么一些勇氣,是不是就不會有那么一段屈辱的歷史?
如果我們多一點勇氣,就像錢詩人那樣,別人把他當瘋子,他也不生氣,就算流浪街頭,也心甘情愿,中國,就能多自由一天。
是的,是時候該增長一些勇氣了。我們,是這個新時代的主人,過去的事,應當當做一段可值得思考的歷史,未來,我們應當吸取教訓,做一個有勇氣、敢擔當?shù)娜恕?/p>
那個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但現(xiàn)在的我們,還需要勇氣。
《四世同堂》讀后感9
終于看完了,但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復。
“患難是最實際的,無可幸免的;但是,一個人想活下去,就不能不去設法在患難中找縫子,逃了出去——盡人事,聽天命!
最初在語文資料上看到節(jié)選的部分,知道常二爺、祁老人、天佑太太等角色,對小說也很感興趣。我以為“四世同堂”只是講那一家人平凡而簡單的生活,可當我開始讀后,慢慢地,我才發(fā)現(xiàn),這不僅僅是在寫一個家庭,這一切都不平凡,這展現(xiàn)的是中國在抗戰(zhàn)時期北平百姓生活的縮影。
小羊圈是個小胡同,住著好幾戶人家。在太平年月,北平一切都很美麗很喜人?善趹(zhàn)爭年代,日本人入侵了。人人都想生,人人都在為生活而努力。有的人,像大赤包、冠曉荷、藍東陽、祁瑞豐等人,為了生活下去,選擇當漢奸,把當時的侵略者當作爸爸,茍且偷生,最終還是遭到了報應。有的人,像祁瑞宣、祁瑞全、錢默吟先生、劉師傅等人,不甘當亡國奴,一些出走,一些不食周粟,一些努力激勵青年,為國家貢獻著一點點星光。祁老人呢,最在乎自己的四世同堂,然而卻總得不到安寧。老大天佑的自盡,二孫瑞豐的被殺,老三的出走,以及一家老小面臨著恐怖的饑荒……
小說的結尾戰(zhàn)爭還在繼續(xù)。我以為所有的故事都會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因為畢竟這是人寫出來的,應當給它些美好。但是這部小說并沒有,遺失了十三段?吹阶髡咛妥髡邇鹤用枋龀鰜淼母爬,真的好讓人難過:錢先生被捕、小妞子餓死……
看此書時,時而憤怒,時而難受,時而同情那個年代的人,時而想打死那些漢奸走狗。那些人物,像都是活生生的,個個鮮活,在我跟前,似乎都是我認識的人。我知道他們的模樣,他們各自的性格,他們的抱負。我又想,要是我生在當時,我會怎么辦?我能做些什么?
歷史永不可被遺忘。在這和平年代,我們更應當勿忘國恥,緬懷先烈。我想,這也是老舍先生寫此書的一大目的吧。
《四世同堂》讀后感10
刪去了后十三段不知道為什么還有點慶幸,尤其是看到關于后面的梗概,若是保留不知道又會引來多少眼淚。
從前不管是看抗戰(zhàn)片還是在歷史書中,對于這段歷史的刻畫總是宏大的,老舍先生卻從一個名為“小羊圈”的北京胡同入手,通過對各戶居民的刻畫,向我們展示了戰(zhàn)爭來臨之際的世情冷暖,一心救國的瑞全、劉師傅、錢先生等人,被家庭責任所累默默抗爭的瑞宣,貪圖享樂茍且偷生的瑞豐、冠曉荷一家……“小羊圈”里的一群人不也就像一群被日本人圈養(yǎng)起來的羔羊嗎?
書中老舍先生一遍遍提到北平人,北平人的規(guī)矩客氣,北平人的愛湊熱鬧,北平人的沉默、北平人的不反抗……“慶祝北平陷落”“慶祝南京陷落”“慶祝保定陷落”……不止令人痛心,也覺得諷刺。
意外的是對于1號日本老婆婆的描寫,在那樣的年代,那樣的背景下,會有這樣認識過世界的人,可以明確表達出:我愛我的國家,但我更愛和平,但也很不幸這樣的覺悟不是每個侵略者都具有的。(最近剛好在學外國教育史,對日本在二戰(zhàn)前的軍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教育都有一定的介紹,這個老婆婆之所以有這樣的覺悟大概也是因為脫離了日本的教育吧。由此可見確立正確教育制度的重要性啊)
最最令人痛心的是看到祁天佑遭受屈辱死去的那章,他是一輩子的順民,不管是誰的統(tǒng)治下始終規(guī)規(guī)矩矩,他是大家口中的“老實人”,卻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被打被押送游街,那個時候可能只有死去才是最好的選擇吧,當冬日冰冷的湖水浸透他的四肢百骸,他的心應該是一片清明吧。被人科普了老舍先生的離世,在他受到和祁天佑一樣的遭遇,游街一天后,大概想的也只是和書中他曾經(jīng)刻畫的這個人物一樣干干凈凈地離去吧。
想說的話真的太多,對這本始終讀的拖沓的書感到慚愧,對于每個人的遭遇深感惋惜。我們的和平,是建立在多少人的尸骨之上的啊。和平,真的來之不易。
《四世同堂》讀后感11
老舍先生這本厚厚的《四世同堂》,既是北平城中的百態(tài)人生,亦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一段厚重的歷史。正如老舍先生在開篇所寫“他們生,他們死,他們興旺,他們衰落”在這跌宕起伏的一路上,有多少人迷失方向步入歧途,又有多少人不失理想奮勇向前。在書中,老舍先生用一個個形象的詞匯生動的描述著每一位主人公,這些詞匯不僅能描繪出不同人物頗具特點的相貌,更能準確的勾勒出他們?yōu)槿颂幨赖膽B(tài)度。面帶笑紋,老成持重的祁老人;圓臉重眉,一團和氣的祁天佑;深居簡出,謙恭和氣的錢默吟;盡職盡責,樂于助人的李四爺當然也有賣國求榮的冠曉荷和太太大赤包。如果說祁老人和他的大家族是一棵茂盛的大樹,那么小羊圈胡同便是一片林,大大小小的花草樹木間,有相互依存,也有獨自挺拔,更少不了旁逸斜出的雜枝殘葉。老舍先生用他略帶調(diào)侃的京腔京韻,寫活了抗戰(zhàn)時期北平市井小民的百態(tài)人生。
小羊圈胡同,似乎與外界相隔離,它有著自己和諧溫馨的小環(huán)境,鄰里和睦,相互幫助,即便有些小矛盾,也落不下深仇大恨。但當日軍攻城,北平淪陷,那一派古老、寧靜生活全都被打破。每個人都帶著些震驚,惶恐與不安,但也有一些為此興奮并蠢蠢欲動的人。不用說小羊圈胡同,單是從祁老人的家中,就會因年齡閱歷的不同而產(chǎn)生極大的分歧,有人逃避,有人親日,有人抗爭單從這一個家庭,一條胡同的對待戰(zhàn)爭的理解與行動,便能映射出整個北平,乃至全中國人在日軍鐵蹄下,亡國奴的生活。
老舍先生用筆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寫活了那段沉重的歷史,用他飽含深情的文字,向我們展示著那段歷史中一個個令人難以忘懷的細節(jié)。在老舍先生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日軍暴行和叛國求榮者的譴責與批判,可以看到他對敢于奮勇抗爭的志士們的敬佩與贊許,也可以看到他對被迫成為亡國奴的平常百姓的同情。老舍先生在文章結尾寫下“起風了”三個字,必是希望每一個看過這本書的人,都能明白,無論狂風暴雨,總會有陽光沖破云層,重照大地的一天,清風仍會拂過,生活仍在繼續(xù)。
《四世同堂》讀后感12
又來拜讀老舍大師的杰作了,讀老舍的書,覺得非常美好,書中沒有什么華麗的詞藻,只是平平淡淡的語言,就像一篇日記一樣,但是這本看起來平平淡淡的書卻讓人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美感,看似平凡的語言下隱藏著無可比喻的美,就像我在《平凡的美》里說的一樣:這種美是平平淡淡的,值得每一個人去贊揚,它像水一樣,沖淡你的情緒,讓人把郁悶情緒一掃而光,它像一朵云,無處不在地陪著每一個人,給人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我們需要這種美,需要這份情感。
讀著這本書,一種憤怒感與一種愛國感油然而生,我為漢奸們所做的一切感到憤怒與惋惜,為國家的災難所感到悲痛,但是,當看到有人為國家做事,反抗敵人時,我熱血沸騰,心潮澎拜,感到要愛護自己的國家,要在國家危難的時刻去盡力做,使我們的祖國不受侮辱和侵略。
一個國家,必定有忠愛他的公民。這是我讀這本書的感受,國家是一個團體,我們是這個團體中的人,更要愛護她,用自己所有的力量來保護她,這樣國家才會富強,我們才會過上幸福的生活。國家是一個精神,他的全部精神來源是他的公民,國家是人建立起來的,就需要人來愛護他,可是在祖國困難的時候,那些漢奸小人們見風使舵,投降了敵人,擾亂民心,這些人就像墻頭草一樣,一看見自己的國家不行了,馬上投奔敵人,而且?guī)椭鷶橙,殺害自己的同胞,這些人真是中華民族的敗類,在他們心里,根本就沒有愛國這兩個字,他們心里裝的,只有金錢和自己。
我們要愛護自己的國家,可不單單是喊口號而已,要從身邊小事做起,要為自己的國家爭光爭氣,要有強烈的愛國精神,隨時挺身而出,為國家做貢獻。老舍用這本書告訴我們:愛國是一個人應有的品質(zhì),是一種強大的精神,我們要愛護自己的國家,而不要背叛自己的國家。
老舍大師用平淡的語言,不僅描述了整件事,還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精神,更將人物形象刻畫的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我讀著這本書,對老舍大師的敬佩感油然而生。
讀了這本書,我想告訴大家,愛國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不僅要有愛國的心,還要有愛國的具體行動,讓我們從現(xiàn)在做起,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將來報效國家!
《四世同堂》讀后感13
《四世同堂》是我看過最過癮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書。沒日沒夜看了好幾天,對我的影響已經(jīng)不穩(wěn)定很久了。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鮮活。他們在小羊圈胡同玩著自己的悲歡離合,由于日本人的到來和離開,他們的生活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
說到《四世同堂》,不得不提漢奸的代表形象。“漢奸”,這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chǎn)物。他們只是目光短淺、貪財?shù)膼汗鳎瑸榱隋X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靈魂。他們的風景,讓人看著討厭;但是人死了,看起來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幸福。“賣國賊”是可悲的,因為沒有他們對國家的熱愛和對自己的尊重,他們只是迷失方向的窮人。其實他們的出生是因為日本人的到來,而不是因為日本人的撤退而死亡。他們活在很多人的潛能里,只是后來的社會不一樣了!百u國賊”已經(jīng)不流行了,如果他們不流行,也不代表他們已經(jīng)不存在了。
錢尹默老師是整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不知道為什么書里總有人忽略這么一個強勢的老人。拋開他的政治觀點不談,光憑他的力量和勇氣就足以成為整本書不可忽視的景觀。錢是一個有知識、有文化、有頭腦的人,是那個時代少有的革命戰(zhàn)士。在這本書緩慢的節(jié)奏中,錢尹默是一個緊湊而神秘的形象,這給這本書增添了許多鏗鏘的力量。正因為在千千有成千上萬像錢先生這樣的人,中國才最終站出來,走向光明的未來。中國人討厭日本人?础端氖劳谩,你會更確定你對日本人的仇恨。但當時的中國人是無奈的,新舊社會交替帶來的困惑是無窮無盡的。人們迷失了,不知所措。所以有的人革命犧牲了,有的人背叛慘死了,沒有一個人徹底活下來。
戰(zhàn)爭結束后,沒有勝利的喜悅,反而更加慘烈。然而《四世同堂》并不是悲劇。人們一直很好奇老舍為什么給你一個不是結局的結局。人們對故事的突然結束感到驚訝,但不知道結局。其實所有的故事都是沒有結局的,結尾一句“風大”就足以表達老舍的意思。歷史的車輪向前轉(zhuǎn),歷史的浪潮起起落落,風也起,但不一定吸沙,可能打雷,可能下雨,無邊無際。中國總是推著大車往前走,總有爛泥和傷痕。但是回顧過去的悲慘一頁,要看到除了回憶和嘆息之外預示的美好未來。
《四世同堂》讀后感14
。ㄒ唬
死亡,是個極其敏感的話題,人們都盡力回避,更不敢面對。也許是因為不舍,不舍這美好而又殘酷的世界。對于死亡,有人笑看其善變,有人忐忑其決絕。
錢仲石,算得上是一個悲劇人物,出場沒多久便拉一車日本人撞下山崖從而壯烈犧牲。在他與易車日本人同歸于盡的同時,特的死也拉響了北平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鳴笛。錢仲石的死,值嗎?雖然事后中國人遭遇了更加猛烈的屠殺,但他的死,值。若是沒有錢仲石的第一滴血,侵略者看到了僅是那些麻木了的中國人,一群沒有抵抗意識的中國人。如此這樣下去,會令侵略和更瞧不起中國人,會在中國國土上更為肆虐地燒殺搶奪。正因仲石以身殉國,才號召起千千萬萬愛國勇士奮起抵抗外來侵略者。仲石的死,重于泰山,值!
不久,錢孟石病故。就這么一聲不吭地走了嗎?不曉得仲石的壯烈嗎?臉上掛不起笑紋嗎?不知道父親還在獄中嗎?他在死神來臨之時并沒有抵抗,而是老老實實地,永遠的,永遠的閉上了眼,臉上不帶有一絲絲怒氣。羞愧,由于,顧慮,因循,不得已孟石的死,不值。因為他,錢家唯一的兒子也沒了,不得再延續(xù)下去,他的母親,也在他離開不久時,隨著兩個兒子,去了。
。ǘ
越是活得滿懷挫折激情,一生充滿精神創(chuàng)傷和心理危機者,越能清醒冷靜地對待死亡。錢太太就是這樣,她平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見個生人都害怕的一個家庭主婦,然而,她一夜之間沒了兩個兒子,丈夫也被日本人抓去沒有任何訊息,錢太太知道錢默吟是九死一生。錢太太的生,沒有了指望和依靠,于是她選擇了死,沒有活下去理由的錢太太一頭撞死在自己兒子的棺材上而亡。錢太太的死,悲情,也最為殉情。
死,如影隨人。至于幸與不幸,因人而異。不論不幸占了多大的比重,活著,都應該活著,并以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死亡。
《四世同堂》讀后感15
《四世同堂》是中國著名作家老舍的小說,它講述了生活在“小羊筆”齊瑞軒家族在北京淪陷期間的平凡與不甘平凡的生活。
齊瑞軒是一家之主。他是個善良溫和的人,但他身上還有中國人的血統(tǒng)。當 bac binh 剛剛倒下的時候,他派他的第三個兄弟去抗擊日本人,他告訴他的學生和鄰居,中國并沒有失去這個國家,他就像黑暗中的一顆明星,不是很明亮,但是可以給人們希望。
錢鄚一嗯是一個詩人,因為他的第二個兒子,頌詩日本兵殺了日本車和被打,回來后,就成了愛國詩人,他不停地運轉(zhuǎn)了一整天,游說更多的年輕人投身抗日隊伍。
冠曉荷,一個徹頭徹尾的漢奸,每天想的只是我們?nèi)绾文軌蛏侔l(fā)財和一些自己占便宜的瑣事,靠著出賣以及身邊的人和事可以賺取經(jīng)濟些許蠅頭小利。
這三個人,性格很不同,其實,這是老舍先生總結了中國人3種寫作班的字符。如果中國人喜歡齊蕤旋,那么北京的日本侵華是一個意外;如果中國人都像殷謙沉默,喜歡的人,那么中國永遠無法被入侵日本;如果所有的費用,如冠曉人做的,中國必將走向滅亡。
一個國家民族企業(yè)如果我們沒有得到應有的血性,變得像綿羊一樣存在軟弱,任人宰割,那它注定是中國不會進行長遠的。但在這一整本書中,這段時間描寫可以給我的感觸最深:“他看著學生自己的一雙手,一雙白軟的手,他苦笑了一下,這樣的手是打不了人的。”這句話讓我看到了作為中國人對于軟弱的性格,這是因為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但接下來的他們祁瑞宣和錢默吟做做的事情卻大出我的意料之外,在隱忍的同時,卻憑著豐富自己的一腔愛國熱血,默默的做著一些潛移默化的反抗,在周圍都是中國人的心中已經(jīng)種下一顆積極反抗的種子,點燃一盞希望的燈火。這才是每個中國人的血性以及所在,中華傳統(tǒng)民族精神長存的血性所在。
【《四世同堂》讀后感】相關文章:
《四世同堂》讀后感08-13
四世同堂讀后感09-15
四世同堂的讀后感01-27
《四世同堂》讀后感(精選28篇)05-15
四世同堂讀后感15篇12-16
《四世同堂》讀后感(15篇)01-14
四世同堂讀后感(15篇)01-08
《四世同堂》讀后感10篇09-07
《四世同堂》讀后感14篇04-30
《四世同堂》讀后感15篇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