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孔乙己》有感
第一篇:
孔乙己,一個受封建教育的影響而變得滿目蒼夷的讀書人形象,在魯迅先生的文筆下被深刻的演繹了出來。整篇的《孔乙己》,寫的是一個可憐、迂腐的孔乙己。
《孔乙己》全文通過以孔乙己為中心人物作為描寫,以魯迅為線索的所見所聞為基礎。講述了窮書生孔乙己從穿長衫的知識分子淪為被打斷腿的“偷書賊”最后則無聲無息的死去,給世人展現(xiàn)出了在黑暗、腐朽、封建的教育制度模式下的產物。
從本質上看,孔乙己本應該是一位勤勉好學的知識分子。但由于特殊的社會背景注定了他的悲劇命運,孔乙己接受的是封建禮教的思想,他的真理和圣言都是從四書五經(jīng)中吸取過來的,甚至連偷書也被扭曲成“竊書不算偷”。穿著又長又破的長衫,十年都不肯洗,是當時的讀書人自命清高的形象。魯迅先生正是通過描寫孔乙己對封建教育愚昧的崇拜,來表現(xiàn)出封建教育下的知識分子迂腐的人格。
正是因為孔乙己在特殊的背景下的特殊身份,他也遭到了封建社會下底層人民的嘲笑和排擠。在酒店里為了展示自己讀書人的形象,滔滔不絕朗讀封建教育的“真理”、“名句”, 分茴香豆給孩子們的時候仍然是滿口的“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一個如此勤勉的好學的,人窮志不窮的,想讀書甚至要去偷書的人,竟會遭到酒店里人們的嘲笑、排擠、諷刺,“孔乙己”的綽號也因此誕生。如果不是注入了錯誤的教育和思想,孔乙己的命運也不會如此。側面反映了舊時代封建教育麻痹下知識分子階層的悲哀、可憐。
假設孔乙己接受的是正確的思想和教育,是在一個較為民主的時代下成長,那么他還是那個可憐、迂腐的孔乙己嗎?
第二篇:
暑假里,我無意讀到了魯迅的《孔乙己》這篇文章,認識到了一個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社會低層,受到科舉制的毒害讀書人形象,也看到了它內心深處的善良,和它那悲慘的人生。
同時,拿孔乙己當取笑的把柄那些“看客”,體現(xiàn)出了他們對不幸者的`冷漠無情、麻木不仁,也是導致孔乙己悲慘結局的一種原因。同是我也想到我們生活的社會里也是否存在著那種“看客”?
想到這,我聯(lián)想到看過的一則新聞:7月17日凌晨,23歲跳某從工地收工回家,回家路上不甚摔倒在路中央,路人鄧某看見了想上前扶一把,但旁邊的好心人的“勸誡”,沒有上去。突然一輛裝土車險些碾壓,隨后一輛出租車撞到,拖行十米遠,最后倒在血泊中,當場身亡。鄧某聽到這消息后后悔不已。
當一雙眼睛在無助的四處張望,希望能夠有一雙友愛的手幫他一把,但希望終究還是希望,最后倒在血泊中。旁邊的人就像在看一場電影,當車子把人拖到十米遠,電影到達了頂峰,最后濺了看客們一身血!
如果能及時上去扶一把;如果沒有那好心人的“勸誡”;如果能有一條道德底線。但如果,沒有如果,那一條鮮活的生命已不負存在。人們看著那血泊,可能還在慶幸那人還好不是我,不是我的親戚。那倒在血泊中的不只是一個正值花季般的生命,不只是一個沒有溫度的尸體,而是乘載著中國五千年的文明!
“看客”原來只是魯迅筆下孔乙己、祥林嫂、阿Q身邊的人,現(xiàn)在為何在我們生活中出現(xiàn)?當好心把摔倒的老人送到醫(yī)院,反過來成了肇事者,大善淪為大惡。當兒子在機場用刀捅母親,但沒人敢上去扶一把,最后還只有外國人敢上去幫。貓小樂在他的作品中,當阿衰看到老人摔倒時,只能和老人一同倒在地上,阿衰固然好笑,但是什么讓阿衰只能這樣做。中國的道德文明開始直線下滑,造成了人們不做好事,不敢做好事的現(xiàn)象。
我最終還是希望那些所謂的“看客”始終只出現(xiàn)在魯迅筆下,不要在我們生活再造成血的悲劇。
第三篇:
孔乙己這個人物,是魯迅先生于“五四”前夕,繼《狂人日記》的又一篇短篇小說,也是《吶喊》的第二篇。以前曾經(jīng)看過,可因為閱歷等原因,對于這篇小說的寓意不甚了解。最近,又重新翻了一遍,讀懂了一些生澀晦暗的東西。
孔乙己這個人物本身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就是個悲劇。不知是哪位前人說過:“人沒有錯,錯的是時間。”清朝末年,科舉制的荼毒已經(jīng)深入人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階級與階級的對立,還有貪官污吏的橫行等等,當時的社會動亂不堪。人們都在忙著自己的事,紙醉金迷中舍棄了一些情感。而那時,一個小小的孔乙己,活著重要嗎?死了,也重要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便想起了這樣一段對話,“后來怎么樣?”“怎么樣?先寫服辯,后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誰曉得?許是死了。”一個小小的舉人在那時可以草菅人命,而沒有一個人去阻止,都只是看戲,戲中誰死誰活,與我何干?漠視,似習慣一般存在。然后呢,嘲笑,譏諷,最后,再散開裝著沒事人樣,然后再看戲。真是一些高明的觀眾!府衙里的人也紙醉金迷,對著散發(fā)著血汗抑或是別人希望的同時夾雜著銅臭的紙醉生夢死。
誰曉得?許是死了。
誰曉得?許是死了。
誰曉得?許是死了……
紙醉金迷后,又剩下了些什么?
第四篇:
有哲人說過,悲劇是永恒的美。我認為,悲劇之美中又以凄美最為動人!犊滓壹骸肪褪沁@樣一部凄美的偉大作品。
《孔乙己》的凄美又妙在它完全隱在冷峻的語句中。通篇文章找不到一個帶有感情傾向的句子,甚至找不到一個帶有強烈色彩的字,一切的意味靠的是讀者自己去體會。故事的視角被固化在特定的場景“咸亨酒店”的柜臺前,主人公的一生就通過這樣一個場景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但通過這樣一個“窗口”,卻可以洞悉孔乙己悲慘的一生,體會種種人情世故,這需要多么高超的技巧。
作者以貌似冷淡的語句給你敘述著上世紀初隨處可見的一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故事——一個好吃懶做,迂腐,手腳不干凈,讀過點書,還殘存點做人的尊嚴的人因為偷竊被人打斷腿,最后消失在這個人世間。本來,這樣的故事乏善可陳。但經(jīng)過先生的妙筆,孔乙己那有一點自以為是,有一點迂腐,有一點善良,同時,更有一點可憐的形象便躍然紙上,永遠地扎根在讀者腦海里。
孔乙己的形象如此豐滿而復雜,與高度符號化的阿Q相比,孔乙己多了一點“人氣”,多了一點“性情”,更令人垂憐,更貼近生活。他既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好人,也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壞人。他既值得同情又讓人不齒,他的悲劇既有自身的原因更多的卻是社會的責任。同時,在他悲劇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更多是丁舉人們的殘酷和掌柜們、看客們的麻木冷漠,以及對社會的絕望。
《孔乙己》行文暢白明了,讀不到半個精美字句。讀完后你會覺得孔乙己一定是有這么一個人,就在紹興,就在咸亨酒店里,先生只不過把這個人原汁原味地寫進了文章里。
孔乙己的人生在“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這冷漠的重復中一點一點地落下帷幕。沒有悲愴的生離死別,沒有愴天哭地的哀號,沒有,沒有、什么都沒有。最后,這個人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而這種沒有凄涼的凄涼,沒有悲哀的悲哀卻更加徹心徹骨,更令人心酸。
第五篇:
一個陰霾的世紀,整個社會都沉浸在一種人人不平等的壓迫剝削,豁然梭至那書店中小說書柜專臺前,低調而沉默。任憑窗外小雨淅瀝,我卻手捧著它——《狂人日記》被那悲憤的孔乙己的遭遇所打動了。“竊書不算偷!”一個強勁的聲音在我心中吶喊。帶著中國人民心底的悲哀,和著下層人民對知識的渴求,共鳴起來。在這期間,涌現(xiàn)出無數(shù)平民作家,魯迅便是其中著名人物之一。他的《狂人日記》中的孔乙己使我百讀不厭,常引我浮想聯(lián)翩。
魯鎮(zhèn)的酒店格局,一個身材高大,臉色青白,皺紋與傷痕夾雜其中的清貧書生孔乙己,時常光顧于此,人們早已習慣這樣了,進餐同時少不了幾句捉弄與諷刺的話語,可一連好幾天,他都不光顧酒店了,引得人們議論紛紛。
讀到這一幕,我不禁對孔乙己心生憐憫,怎么能這樣蔑視一個家貧而有志的書生呢?
我懷著對孔乙己的同情,憤憤地往下接著讀,此時掌柜的發(fā)話了:“昨天,孔乙己到丁舉人家去偷書,被抓后死不承認,結果被打了一天一夜,出門時腿折斷了。”啊!真是個博取別人同情的小人,才會做出這種下流偷竊的勾當。可他偷的卻單單是一本書,這……我似乎誤解孔乙己了。
一行醒目的字奪入眼眶,天啊!孔乙己在端午節(jié)時分,死去了,而在死前所說的最后一句話,便是“竊書不算偷!”啊!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夸美紐斯說:“書籍是世界的營養(yǎng)品”,中國古話講,開卷有益,而孔乙己,單為了這“益”字,不惜自己的人格,四處竊書。中國社會為什么不讓諸如此類有志而善讀的書生飽嘗“營養(yǎng)”呢?竊書雖是不光彩的事情,但這是窮人豐滿知識頭腦的一種方式?滓壹旱乃篮湍菑妱诺脑捳Z,左右著我,不禁感慨萬分,潸然淚下,真是為了“讀書事業(yè)”而奮斗。
開卷有益,不開卷而絕無益。
“竊書不算偷!”這聲音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平息,也鼓舞著我更加努力地讀書!
http://m.dgxbd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