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目送讀后感1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F(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目送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目送讀后感1
這個寒假是孩子上學九年來最短的一個假期,也是學習任務較重的假期。大年初六走完親戚回來,孩子告訴我說:”爸爸,你還有一個作業(yè)別忘了,寫一篇讀后感,要認真地寫。”提醒我更提醒了他,該靜下心來了……
是呀,已有很長時間沒有如此細致地閱讀一本書了,早已習慣各種網絡的碎片化、娛樂化快餐閱讀。靜下心來讀《目送》,才體會到這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與心靈的對話!從書中仿佛走來年少的自己,人到中年的我,和那即將到來的暮暮老去的身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其實,《目送》只是這本書中的開篇。開頭作者是寫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學時看著他慢慢地一步一回頭地走進校門,消失在自己的視野中;再到孩子十六歲時在機場目送他離開;當孩子慢慢地不再粘著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齊頭并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著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xiàn)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濕潤而模糊了的視線里,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為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著樂……是的,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著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了很多遍。
反復地讀著這段驚心動魄的話,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讀著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著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知道,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是,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悅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知道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你,可以想象得出這會是什么樣的情景嗎?
感謝龍應臺的《目送》,讓我們下定決心再對父母好一點,再好一點。窮盡我所有,愛他們,因為我們是爸媽最親愛最疼愛的孩子!
目送讀后感2
我讀了龍應臺所寫的《目送》以后,有一些感想,我覺得除了第一篇《目送》和最后一篇《魂歸》跟“目送”有些關系,其余都很雜亂,幾乎與“目送”沒有關系,所以,大致內容我也概括不出來。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臺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小學到大學,然后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拔衣、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边@段讓人心酸和感動的文字說了:年幼的孩子長大到成人,讓她牽掛、讓她失落、讓她懂得怎么放手。和她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最后一次目送他——父親的時候,明擺她和他的緣分也就終止了。
原來,龍應臺的“落寞”與兒子、父親有關。兒子逐漸得長大,離“我”愈來愈遠,機場龍應臺目送兒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兒子都不愿意回頭看 “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當龍應臺大學教授的那一天,父親開車送“我”,但是父親并沒有把“我”送到大學的大門口,而停在側門的巷邊,因為他認為,這種廉價的小貨車不是送大學教授的的車子。父親生病住院,“我”每個禮拜都去看父親。有一次,龍應臺幫父親清理排泄物,結果讓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糞便。父親對 “我”對我的愛和“我”對父親的愧歉都告訴了“我”:不必追。 ,專業(yè)的站
在《目送》這本書的第八篇:《母親節(jié)》里,有一段有趣兒的文字,是一些對話,我一邊看,一邊想,貌似我和母親也有過這類的`的對話……
最讓人感動的是最后一篇文章《魂歸》,它說了龍應臺的父親死了,村民們說,根據家鄉(xiāng)的習俗,兒女不能親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龍應臺和她的母親卻說:“最后一次接觸父親的機會,我們不會以任何理由給任何別人代勞! 這一天清晨,“父親”上山了,當司儀長長地唱“拜──”時,“我”和“我”的母親深深地跪下,眼淚決堤。
雖然我看得是“電子書”,有一些重復的,我不知道是故意重復還是無意重復的。但是,這“本”《目送》十分感人。雖然我還不是完全理解《目送》,可是,這里面有些路我可能會走,我希望我以后也有一顆感恩和回報的心。
目送讀后感3
《目送》中一共有散文七十二篇,主要是對親情和作者周邊人物的感悟,寫孩子的成長,父母的老去,各種真實的情感。
已是不惑之年,再來讀《目送》,頗有共鳴感,經歷的事情多了,感悟也多了。我最喜歡《目送》中的一句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路的另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這讓我想起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時自己走向教室那小小的身影,上一年級時那大大的書包幾乎能把孩子帶到,到現(xiàn)在,孩子卻不愿依賴你了,獨立,她成了少年。想起自己的父母,他們是多少次這樣目送孩子的離去。父母的日漸老去,我對父母的依戀依舊繼續(xù)著。
歲月的流逝匆匆,心里更加深深地體會著父母情,子女情,父母子女這世世代代的輪回,上蒼早已安排好了一切,沒有人能改變上蒼的決定。而我們能做的,僅僅是陪著父母老去,陪著父母,一直走下去……
《目送》讀后感500字6
細雨婆娑,老樹抽出新芽,枯木又開花,光陰讓四季走了一輪又輪,也讓父親眼角長出皺紋,讓母親挽起的青絲混雜了白發(fā)。在光陰的故事里,每個清晨都氤氳著母親煮早餐的溫柔,在時光堆砌的大房子里,一磚一瓦都
是父親堆砌的'堅毅,在未來的圖騰里,一筆一畫是我對父母的承諾。
曾經,我也像龍應臺筆下的兒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氣,任性,我有過無不及,當我學會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對我那份深深的寵愛時父母卻已日漸老去,在生命的長河上將與我漸行漸遠直至生死兩隔。時間
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我親愛的父親和母親滿懷期待目送著我在成長路上行走,蹣跚學步到穩(wěn)步單車,咿呀學語到出口成章,黃發(fā)垂髫到青絲及腰……我愿時光是個善良的人,讓
我有生之年能讓父母幸福,我愿時光是個魔術師,能撫平父母臉上的皺紋讓白發(fā)變?yōu)踅z,我愿時光能慢一些。
無論過去多少年我依舊會記得大雨滂沱的那個夜晚母親撐著傘來接我,漆黑的夜幕里,滴答的雨聲里,母親微涼的手牽著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后依舊記得父親厚實的手牽著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陽把
我們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長很長……我站在記憶的這端看著往事里的片段,目送著母親牽著長發(fā)微濕的我穿過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著父親帶著小小的我在夕陽下越走越遠消失在地平線那邊……
目送讀后感4
有時,任何形式的愛都會感動人心!}記
偶然,發(fā)現(xiàn)書架上靜靜地躺著一本淡綠色封面的書---《目送》,我在我的記憶中搜索著,想要尋找一點關于這本書的記憶?墒呛懿恍,我似乎并沒有讀過這本書。靜靜地坐下,拿起它,發(fā)現(xiàn)腰封上有這么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边@是全書的主旨所在。讀完,發(fā)現(xiàn)這本書講的是父愛與母愛?墒沁@世間的愛又豈止父母對我們的`愛呢?
我的思緒又被拉回了那個雨天,大雨傾盆,澆彎了樹枝,澆折了小草,澆落了蝴蝶,澆濕了人群。因為雨勢過大,所以我不得已,才急忙跑到一幢大樓底下,這才阻止了調皮的小雨滴再跑到我的衣服上來嬉戲玩耍。
不知是什么原因,樓下的通道內停放著多輛有大有小,有新有舊,有輕有重的自行車,可能是自行車也想進來躲躲雨吧!可是通道本來就狹窄,加上這些自行車以及來來往往的人群,把通道堵得水泄不通。人們進出都要側著身,慢慢的挪出來,以免一個不小心,就碰到了這些“龐然大物”。
忽然,一個瘦削的身影出現(xiàn)在我的視線里,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他向四周張望了一會兒,皺著眉看著眼前的景象。他向通道左側看去,發(fā)現(xiàn)那里還有一小片空地,便用右手托起一輛自行車的車頭,左手握住三腳架,把它搬到左側。然后把所有的自行車都搬到哪兒,一輛靠著一輛,排得整整齊齊。我看著這位氣喘吁吁的老人,心想:他是看車的嗎?不,不可能!那他是為了……
我正想著,就聽見老人“哎呦”了一聲,我望過去,就看見老人一手扶著腰,眉頭緊皺,臉色慘白,我連忙跑過去,扶著老爺爺,關切地問他:“老爺爺,你咋么了,沒事吧?”爺爺頭上布滿了汗珠,虛弱地說:“年紀大了,不中用了,想當年一手就能提一輛呢!”我說:“爺爺,要不我扶您過去坐坐吧,我來搬這些“大塊頭”。老爺爺也點頭了。
我正要搬時,才發(fā)現(xiàn)那些自行車憑我一個人根本就搬不動。也許是老爺爺的感染,大家你一輛,我一輛地搬自行車,通道也漸漸寬敞通暢了。搬完,大家都默默離開了,我目送著大家的背影,眼眶也漸漸濕潤了,心里感到一陣陣的暖意。
也許,這就是愛帶來的感動吧!
目送讀后感5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我對《目送》的第一印象。
那時,它出現(xiàn)在某次月考考試中。短短的一片散文,讀來卻有一番苦澀的滋味:關于時間,關于親情。
兒時,我們離開父母,去了“外面的世界”,頭也不回。爸媽就站在離別的.車站,目送我們離去,在我們被外面的世界吸引時,獨自承受落幕的落寞;蛟S,他們也和龍應臺一樣,“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沒有,一次也沒有,讓夕陽把兩代人的影子分離,拖著蹣跚的步子回家。任街口的告別無力、風化……
待事業(yè)有成時,回頭一瞥,會很驚奇得發(fā)現(xiàn)——就是現(xiàn)在也有這種感觸——爸媽頭上,怎么多了那么多的白發(fā),眼角的細紋是何時,織得那么密,那么深!
在那個年代里,爸媽已算是晚婚一族。故在我出生時,爸爸已近而立之年。而今十七年過去,在老師還在諄諄教誨早戀的弊端時,已經有胖嘟嘟、白嫩水靈的孩子喚他們“阿公”“阿婆”了。今年,我又多了個可愛的小侄子,昔日玩耍的表姐堂姐們都為人婦,相夫教子,好不幸福。媽媽才是徐娘半老的模樣,因為他們的到來,卻不得不提前邁入“歐巴!钡男辛。
一年一年時間飛跑,小小少年轉眼高。不知不覺中,爸媽開始老了。來到臺州這個“新城市”也有了十年,如此漫長,又如此短暫的十年,當中的艱辛坎坷有誰知曉,其間的苦,又如何能說。歲月磨人老……
幾十年前,爺爺目送爸爸遠去,赴杭求學;兩年后,爸爸也要像當年的爺爺一般,目送我離去。兒女就像林間的鳥兒,離開了此地,之后半年、一年,甚至永遠都不會來。
直到雙親離去,才趕來見他們的最后一面,“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fā),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
有人說,夫妻之間,留下的那個最是痛苦;也有人說,最悲傷,莫過于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一邊是千年修得的共眠人,一邊是十月懷胎的骨肉至親,無論是目送誰離去,這身心便像是受了凌遲,掏心剜肉的痛!
人生自古傷離別,卻阻止不了月的陰晴圓缺。短暫的相聚后,不得不久久地目送故人遠去。
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后感6
悶熱的午時,一時寂寥,我便跑去一樓放放風,想緩解下內心的焦躁。誰料,一樓辦公室桌上幾本看起來封面精致的書在桌面上整齊的放著,最上頭是龍應臺的《目送》,嫩綠夾雜著淺灰的油紙封面讓我的心一下安靜下來,我決定打開看看。
紙頁在指尖緩緩滑過,淡淡的文字帶著淡淡的憂傷,一點點沉浸入腦海。文字里總有一種獨特的魅力,觸動著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尤其在讀到龍應臺在經歷父親的去世時,是個雨天,她沒有想到能夠站的那么近,距離火葬場爐門也可是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里,她撩開雨失了前額的頭發(fā),深深,深深地凝望,期望記得這最終一次的目送。他們父女的這一別,僅有在下輩子才能再續(xù)前緣了。我的淚突然涌出來了,一發(fā)不可收拾,讓我不禁想到自我的父母,每次離家和父母的目送都是很簡單的凝望,雖然摻雜著不舍和無奈,至少我們都明白歸期,至少我們能夠聚首,至少這都不是最終一次的目送?筛改傅哪挲g會一年年增長,我不敢想象………
很不喜歡離別的場面,尤其目送,無論是送與被送,親友離別總讓人很揪心,這個送別的形式更讓人傷感。每次不管去哪我是很少讓別人來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個轉身會看到落淚的雙眸;也很少去送別人,我恐懼自我那種無奈的不舍。前幾天一次無意間窗口駐足看見樓下他戴著安全帽,提著笨重的包,坐上了每一天那趟送他們去工地的車,我就這么看著看著,期望他今日在工地一切順利,開心。待他系好安全帶結束以后,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仿佛是告訴我一切都OK了,我走了。原先目送中的一個回望會讓一個人心安。
最親的人之間那種最簡單的信任,那種無法復制的依靠,那種推心置腹的傾訴,會讓你在一瞬間一段文字的觸碰下堅強的堡壘垮塌。這次讀龍應臺更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正如有書評所言,“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寫滿了生命中的愛與感動,寫滿了兒女情長里的尋常幸福。對我而言,這本書的閱讀更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做父母的.不容易。以往,總是對父母的悉心照料照單全收,卻很少研究到他們的無私付出,其實他們也有他們的不容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饼垜_說我們之間的緣分只是不斷地目送背影,我說這短緣后面是我們自我與父母彼此之間都不明白的,深愛。
龍應臺散文中,有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衰老、還有兒子的離別。人生中最悲痛而又無奈的事情,在龍應臺的筆下,卻給了我一種不一樣的感動。
目送讀后感7
我一直喜歡龍應臺,像她一樣筆鋒犀利的作家太多太多,但能夠如她般理智客觀的卻太少太少,那時候讀到她寫“不要以為你是大學教授,所以做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為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也不要以為你是一個學生,不夠資格管社會的事”,崇拜到不行;后來看到她的照片,并不漂亮的中年女人,結合她那句“我的人生里沒有那么多時間與精力去揣測別人對我的看法與評價,該做的事太多了”,便覺得,她一定是將所有的精力都化作了那些睿智的文字,所以才會那樣的蒼白干瘦。
然而等到我讀了《親愛的安德烈》,卻發(fā)現(xiàn),這個筆鋒強悍的女子,竟然也可以那樣的'溫柔婉轉。所以當《目送》的集子出來,便毫不猶豫的買了,這段日子里,一直是我的枕邊書。
《目送》共收錄了七十四篇散文,里頭寫的多半是親情,父親、母親、兒子、兄弟……相伴的快樂;選擇的痛苦;放手的無奈,筆觸淡然而情感深邃。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繁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讀完這一段時,驀地有些氣短,覺得不能往下翻,就停下來,靠在枕頭上想一想,想著想著,便記起少時讀過的課文《背影》,朱自清在里頭寫到父親翻過月臺去買橘子,“父親是一個胖子”、“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小時候讀這些,語文老師大贊的“描寫到位”、“感情真摯”只是應付考試的筆記,實情自然是一團糨糊,可現(xiàn)在再回想,卻仿佛瞬間醍醐灌頂,開了竅,只是隨意這么一想,都覺得眼淚有流下來的趨勢?梢娛钦娴拈L大了。
或許,每個人都會犯下對父母態(tài)度不好這樣的錯誤,工作累了、汽油漲了、被老板罵了……不能對老板發(fā)作——他會炒你魷魚、也不能對路人光火——人家沒準會揍你、至于證監(jiān)會發(fā)改委什么的,人家會理你才怪;于是在心里淤積起來,窩上一整天,遇到爸媽的關心便一股腦兒的發(fā)泄出來。
其實,大多數的時候,發(fā)泄完了,緊接著就是后悔?珊蠡谕炅,有幾個去道歉的么?
爸媽又沒錯,若說有錯,那最大的錯,大約就是把你生出來,然后一邊把你拉扯大,一邊還要受氣挨罵。而你之所以這樣有恃無恐,是你吃準了,他們是唯一、不、唯二、不會不要你,不會離開你的人。
然而,人都是要離開的。
真的到了那一天,大概就是那句大俗話說的,哭都來不及!
我把《目送》放在床頭,每天空下來就翻幾頁,反省一下自己今天是不是又對著父母大放厥詞了。
目送讀后感8
對于生命,最好的態(tài)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
初識龍先生是她的《野火集》,那犀利,一針見血的筆桿子給我以公民意識的啟蒙。而《目送》與野火大不相同,少了那種犀利,多了柔情,親切與含蓄,令人感嘆!赌克汀饭灿衅呤⑽,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字里行間,寫盡悲歡離合,令人動容,感同身受。這部跨三代人共讀的人生之書,用流暢的.筆法寫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全書以時間為軸,以親情角色為卷,作者游走于“女兒”與“母親”的雙重角色,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
有人說《目送》就是二十一世界的《背影》!侗秤啊烦霈F(xiàn)在初中的課本里,只是那時年少,無法體會那感受,而今讀《目送》,卻心下一動,酸楚涌上心頭。一次次目送,一個個背影,我們總被悲喜交加的情感淹沒。
歲月讓我們歷練成長,也讓我們面對離別,我們總避免不了不斷的目送,被目送,徒留下一個個孤零零的背影。反觀父母,他們既為子女出人頭地而欣慰,也因子女的獨立而落寞。讀到龍應臺描寫兒子安德烈的片段時,我總會想起當初執(zhí)意不讓父母送我去大學,父母臉上那種莫名的失落。父母看我消失在車站的背影與龍先生看安德烈消失在登機口背影又有何不同呢,他們的感受又有何不同呢。送我上大學對我來說可能沒什么,但是對父母來說,這可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與兒子結婚生子沒什么區(qū)別,可是現(xiàn)在才領悟為時已晚。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
閉上眼,想想自己站在父母的立場上:兒子漸漸長大,羽翼漸豐,能自己擔待所有,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家里兒子的痕跡在一點一點消失,心中泛起的是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坝兔撞覃}一肩挑的母親,在她成為母親之前,也是個躲在書房里的大小姐吧!笨傆幸惶,我們也會為人父母,那時的我們會是怎樣的呢?也會目送兒子消失在拐角吧。似乎有些東西像注定般輪回,某個場景排山倒海地從記憶深處浮現(xiàn),只是我們的角色悄然發(fā)生了轉變。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以后每隔十年都要看一次《目送》,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每隔十年都重寫一篇讀后感,寫為人子為人父的感受。對于生命,最好的態(tài)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畢竟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后感9
最近,我閱讀了臺灣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隨筆集《目送》,這是一本書某些地方寫得與我此時的心境居然有著許多相同之處,當然,如果你感興趣可以看看我的書評,如果否,那就不用了。
《目送》收錄了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等等,在剛讀完第一篇的時候,我就不忍釋手,深深為之吸引,為之感動。
龍應臺先生的文字,時而鋒利,時而溫婉,時而脆弱,時而感傷,時而樸實,時而華麗,卻總是,如此的動人。讀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滿露珠的青草,帶著輕微的潮氣和清新,撲面而來。亦如黑暗海面上綻放微光的燈塔,散發(fā)溫暖的光茫和明亮,照進心房。
《目送》是《目送》的開篇點題之作。閱讀它,讓我的內心無比的酸楚,眼淚差點決堤。文章分為兩個段落,第一段龍應臺從一個母親的角度,敘述了兒子從第一天上小學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幾年的感人片段,當時看這個篇章里女兒剛好上二年級,第一天開學她也是這樣頭也不回就跑進了學校。
第二段龍應臺從一個女兒的角度,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里永遠的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倍业母赣H卻在我不知世事下已然離去,成為我一生的痛。
另有一段寫《雨兒》一文時,作者伴媽媽睡、陪媽媽聊天、帶媽媽洗溫泉、坐公交車,讓媽媽享受著有女兒陪伴的分分秒秒,這應該是人世間最樸實的幸福吧;叵胛易约海瑓s因為種種事務,更是丈著她對我的愛,讓她獨處在家,心中的愧疚無時不作痛著。每月的抽出那點時間來到母親的家中,聽著她家家長里短的嘮叨,不管對錯都點頭應和著。
在作者清新細膩的文字里穿梭,我讀懂了太多關于愛的信息。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這些個關于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里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目送讀后感10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轉彎的地方,而且,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是的,不必追,因為孩子的天性都是愛自由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路要走。生命本就是一場循環(huán)往復的輪回。于父母而言,人的一生就是將孩子帶來,送他走,最后他再送你走?v使有再多的依戀,再深的不舍也留不住。但好在,在這循環(huán)不斷的無奈中,也充斥著成長的'欣喜,我們長大了,父母也長大了。
16歲的我們,16歲的父母。父母伴隨我們長大,但,就在他們還以為會一直陪伴我們成長時,分別的時刻就已然來臨。
20xx年冬,在某個返校的下午,母親把我送到等車地點,天空灰蒙蒙的。我背上書包飛快地奔向公交車,全然把寒風中的母親拋在了身后,當我飛快地搶在一群人之前登上公交車,找到一個座位坐下后,我無意間透過窗戶的玻璃看見了母親:她還呆呆的站在我跑走的地方,望著公交車的方向!透過灰蒙蒙的暮色,我似乎能看見了母親眼中的擔憂和焦急,我的心猛地抽了一下,我死死盯著母親的方向,希望她能看見我,可是一直到車子開動,母親似乎都沒能透過模糊的車窗,從擁擠的人群中找到我。
直到車子漸漸開遠,母親瘦高的身影從我視線中消失,我都沒有打開窗戶,對母親揮一揮手。
這時,我才想起我走的時候忘記了對母親說:再見。我的心感到了一陣疼痛。記得有一次母親來學校給我送照片,臨走的時候我把母親送到樓梯口,目送著母親漸漸遠去。那是我第一次住校,第一次和母親分開那么久。其實我真的很希望母親能突然回頭,對我說一句:“你不在家,我都有點想你了。”可是母親并沒有回頭,我也沒有鼓起勇氣去告訴她,我想她了?粗赣H漸漸離去的背影,我心里說不出的苦澀……
母親啊,在那個站臺下,你是否也和曾經的我一樣難過?
當汽笛聲帶走了16歲的孩子,16歲的父母依然佇立在離別的站臺癡癡等候,他們等待的也許并不是時間的回流,只是作為子女的你在遠去前的一個回眸,一句再見。
從此,我記住了,每次分別時都要回頭說一句:再見。縱使歲月無情,時光不在,我們與父母漸行漸遠,但就算即將分離也不要忘記說再見,就算相隔千里,也不要忘記回頭看看。
老尹點評:有點致敬作者的意思哦。結構上,一是被目送,一是目送者,身份角色的轉換與原文有如出一轍。筆下這些場景有畫面感,有代入感,很能引人共鳴。
目送讀后感11
炎炎夏日里,當我讀《目送》一書時,不禁感到一絲淡淡的、涼涼的滋味。澀澀的文字讓人感動,卻平凡得讓人流不出眼淚。
龍應臺用一篇篇散文,記錄了作為母親的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困惑,記錄了作為女兒的自己在父母日益衰老中的細心和耐心,記錄了孟買的鐵軌、金門的地雷、老撾的.孩子……龍應臺寫的不是自己,而是每個人。每篇散文的主題內容都很常見,可是讀起來又有不一樣的感受!坝兔撞覃}一肩挑的母親,在她成為母親之前,也是個躲在書房里的大小姐吧!薄澳赣H,原來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庇腥苏f母親是棉襖、是旭日、是山水畫,龍應臺說母親是CEO,語言并不華麗,卻很真實。
當我讀到“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時,我想到現(xiàn)在的自己也和安德烈一樣,跟媽媽擁抱很難為情,漸漸的,不再擁抱了,我的心一陣刺痛。以前到哪里都粘著媽媽的我去哪里了?“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蔽覀兌剂晳T了把背影留給母親,所以從未看見身后淚流滿面的母親!凹词雇嚕魃隙鷻C……只一個人聽音樂!蔽覀兪遣皇翘雎阅赣H?她含辛茹苦把我們養(yǎng)成人,可得到的卻是如此冷落的對待。
我反省著自己,我多少次冷漠了媽媽端來的熱牛奶,我多少次錯過了與媽媽共進晚餐的機會,我多少次無視了媽媽無微不至的愛啊!“寶貝,今晚媽媽弄了你愛喝的魚湯噢!薄安灰俳形摇畬氊悺,我跟同學燒烤,不回家吃飯了!爆F(xiàn)在想想,我有什么理由去拒絕媽媽的愛?不管我怎么樣對待媽媽,她都視我為珍寶。她為了我吃盡苦頭,還忍著不表現(xiàn)出來。
讀了《目送》我覺得母愛也是自私的。母親希望孩子能飛黃騰達,但又想把孩子摟在懷里。媽媽希望我中考能考上好的學校,叫我能走多遠就多遠,又默默感嘆,想著如果我到離家遠的地方讀書,她該怎么辦。自古忠孝難兩全,剩下的時光里,趁我還沒飛走,我要好好對待我的媽媽。媽媽也要相信我,放開手,我飛到哪里,都會想家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終究我會長大,變成那個看著背影的人,一代代人都經歷著這個光陰的故事。
目送讀后感12
龍應臺的這本《目送》已在我床頭放了幾年,閑暇時讀上一兩篇,讀了一遍又一遍,卻總覺得讀不完。龍應臺說,這是她人生中的一份作業(yè),那這本《目送》或許就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課吧。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讀完《目送》,其中有一句話一直讓我記憶猶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看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蔽恼轮械娜A安與龍應臺分別時甚至連回頭的一瞥都沒有,這讓她十分失落,從而寫出這樣悲涼的句子。記得媽媽常和我說,有些路只能你一個人走。長大后的我們,早就不再像小時候那樣過于依戀父母,而是希望獨處,寧愿獨自一人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而父母也鼓勵我們獨立自主,不要羈絆與家庭。記得在聽一些歌曲時,“莫回頭”的字眼總是頻現(xiàn),那些母親是真的不希望自己的兒女們回頭嗎?未必。那些看似絕情的“莫回頭”,其實是關懷到極致的關懷,心疼到極致的心疼,他們只是用這三個字告訴你: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有背影,不再孤單
讀《目送》這篇文章時,旁邊配了一幅插圖,圖中是一個男子的'背影,孤獨而寂寞。我一直在想,這個背影是誰的,是那個遠游異鄉(xiāng)的兒女,還是那個默默注視兒女的父母。我覺得這是那些游子們的背影。幾年前,我曾獨自外出旅行。記得那是一個大清早,爸媽都起早來送我,通往大巴的路,要獨自一個人走過去,我知道爸媽此刻都在欄桿邊目送著我,但我卻一次都沒有回頭,因為我怕一回頭看見他們的臉龐,眼淚就會不爭氣地流下。上車,坐下,才發(fā)現(xiàn)淚水早已潸然而下;蛟S不回頭并不是無情,只不過是無奈到極致的無奈,思念到極致的思念,我們用背影告訴他們:我很好,不必擔心。
有離別,不再悲傷
或許,離別才是感情最美的升華,你用目光追隨著我,我拿真心感知著你,一次次的目送,見證了我們的成長。最敬佩唐代的一位詩人,他的離別從不是悲傷的,而是那樣的浪漫和絢爛。他寫“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彼浴疤一ㄌ端钋С撸患巴魝愃臀仪。”離別,被他浸沒在了一片花海之中,悲傷也能化為歡樂,憂愁也能變成下次見面的期待。
或許,我們不要再追究于回頭與不回頭這個問題,拋開一切,直視離別,才會發(fā)現(xiàn)離別本身其實是那樣的美好與懷念,我們只是在用淚水、擁抱、回頭詮釋著離別的真諦:離別,才是感情最美的升華。
目送讀后感13
人都有溫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燒著野火的龍應臺。散淡的文章里,把濃濃的親情深埋在字里行間;隨意而寫的閑適中,把臺灣的風土人情傳遞了出來;即便寫的只是家里的日子,還是在不經意間把一個大家的深刻隱約的顯露。
貌似不著邊際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溫情。沒有濃墨重彩的去揚厲愛深愛切的感受,只是隨手把撿起日子里的點滴,然后,你會在無意之間被貌不驚人的文字打動,會報以會心一笑,會默然神傷,會被柔軟的孝順所溫暖。
寫親情一般都回難以自持在濃的化不開的情感里。可是,《目送》不會讓你如此,即便筆者的母親腦萎縮不認識自我的兒女,可是你也會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滿愛意的孝順中,看到燦爛的人性,把你溫暖的留下含笑的熱淚。書的最終寫到作者的父親埋葬故里,族人把這個從臺灣回來的孩子按照當地風俗榮光下葬。你會為鄉(xiāng)里人們那打不斷的骨肉相連而浩然落淚,那是自豪的`淚,交織著民族大義的淚。一句,族人們就像迎接自家里十幾歲走丟的孩子一樣的,在幾十年后接來了從臺灣回來的骨灰。你不能不為之動容!
合上書的時候,你的思想會在那一場葬禮的轟轟烈烈中升騰,從一個人的愛,到一個家的親,最終闊到達一個中華民族的分合。你會忍不住想,哪些走丟的優(yōu)秀華夏兒女,又有多少,又會葬身何處呢扼腕嘆息里,桑梓依舊在,青山永不老。
這就是大家的文筆,不著痕跡里,就寫出了大視野大境界。
有時候,甚至,你都會讀的心不在焉。或許,這是兩岸下筆不一樣的思維所決定,可是,你的思緒還是會不絕如縷的隨同文字勾勒的人情去起伏。
散散的文字全然不似作者火力兇猛的雜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達文化深處的基因,即便是寫生活里的點滴和瑣碎。你能夠從另外的世界里,看到他們社會里的風情,也能清晰的比較出我們自我生活里的各種劣根,甚至你還能看到制度里的黑洞。不避諱能直言,在溫情的文字里依然能真實的傳遞批判的力量。
剛猛而深刻犀利的龍女俠,在《目送》里回到生活的真實煙火,用隨意即興的日子,淡然的描繪出我們共同的親情。做起了孝順的女兒,回到了碎所里的母親。做女兒,那般溫潤智慧;做母親,一樣絮叨,一樣在代溝前聳肩表達深廣的無奈。
這就是真實的目送,這就是我在稀稀疏疏的文字里讀出的感受。
目送,我們的親人,我們的子女,讓我們共同去經歷,一齊去相互目送,一齊相互慰藉,在這淺長而又深邃的日子里,在親情的溫暖中,在這浩茫的人生里!
目送讀后感14
幾年前女兒推薦我看臺灣女作家龍應臺的一本書《目送》,至今為止看了五六遍之多,每次看過的感想又都不同,是越看感觸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
這真的是一部好書,寫的那么細膩、真實、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話,每一件事,都發(fā)生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經歷過。我們每個人在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這里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和反省,到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那就是愛。
我對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觸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蔽叶寄鼙诚逻@段話了,我和父母、女兒和我之間又何嘗不是這樣的!
記得我考入省城去上學的時候,母親不也是目送著我漸行漸遠,就如我現(xiàn)在每次目送著女兒一次一次的別離……
我們這一生,被父母目送著,然后我們再目送著我們的孩子,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為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跡。越來越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更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女兒離開我們,獨自在外打拼,做父母的又何嘗舍得,只愿女兒將來終能明白,現(xiàn)在的付出是為了更美好的未來。因為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兒女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兒女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她學會獨自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學會與人分享努力過后的豁然開朗和欣然喜悅,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我知道女兒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舍,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既然微笑著邁出了第一步,留給父母一個“不用追”的背影,那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哪怕被扎的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目送讀后感15
上井歸來在家時,偶然在妻子的書桌上發(fā)現(xiàn)了一本書——《目送》,信手翻閱書序《你來看此花時》,一段契合心境的文字頓時躍入眼簾,讓我難以釋手。
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段,作者敘寫自己送兒子去上學,幼時手牽著手穿過幾條街,母親看著兒子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里,兒子往前走,不斷地回頭;待到兒子十六歲赴美去做交換生,卻已是很明顯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作者一直等候兒子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沒有,一次都沒有;再往后,兒子就讀她任教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乘母親的車。此種落寞,讓她回憶起自己當年由父親送去任教大學報到,直到小貨車轉彎不見,她還站在原地。
或許是自己還年輕,作者傳達出的某些情感我尚不能徹底體悟,但我在心底早已深深地感激龍應臺能用冷靜、隱忍的筆觸,以真摯、樸素的方式,展現(xiàn)自己曲折的心路,分享并表達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感情、最刻骨銘心的傷痛。即使龍應臺說了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但我依然感激于他的分享。
《目送》關注的是作者自己的人生親情感悟,收錄的73篇散文,寫父親的離逝、母親的衰老、兒子的成長、朋友的牽掛、兄弟的同行、失敗與脆弱、失落和放手,不見刀光劍影,唯感清風拂面、動人心弦,處處都有我們感同身受的親情滋味,篇篇皆是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書中還插有作者“走在路上凝望時間”的自拍照片,溫馨有味,情趣盎然。
文章兩次寫了這樣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边@句話映照出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以及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讓身為子女的我們逐漸明了人世中親情的牽絆,不僅是當下的感動,亦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
“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即將成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龍應臺告訴我們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是啊,在這世上,路終歸要一個人走,只是希望我們今世的緣分能夠更長一些、希望我們此生的凝望能再久一點……誰也贏不了和時間的比賽,誰也輸不掉曾經付出過的愛,再多的“傷逝”與“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在幻變的歲月中我們唯有心懷感恩堅定前行,學會懂得花滿春枝的悲歡,學會珍惜身邊至親的眷念,學會目送自己的時光和故事,學會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后感】相關文章:
龍應臺《目送》心得04-02
目送讀后感05-18
《目送》讀后感05-23
目送的讀后感02-06
《目送》的讀后感01-25
《目送》讀后感06-14
目送讀后感08-13
[精選]《目送》讀后感08-01
《目送》讀書筆記06-14
目送讀書筆記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