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花兒落了讀后感精選
《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文章。講的是林海音對父親的回憶。其中有一句話給我的印象十分的深刻:“大小姐,到了醫(yī)院,好好勸勸你媽,這里就數(shù)你大了!就數(shù)你大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
爸爸的花兒落了讀后感
生活中,最能使心弦輕輕扣動的,無非就是感動的事,但親情的感恩卻能使我們的心受到前所未有的滿足,在我讀完“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這兩句話時,覺得這篇文章一定是非常感人和勵志的,正是因為題目的吸引,所以我覺得這篇文章值得我看。
通過寫英子小學畢業(yè)典禮那個特定的日子,回憶以往親情給她帶來的啟發(fā),和她的父親對英子的嚴格要求和殷勤教誨,培養(yǎng)了她自立自強的性格來突出父親對她的愛。
這篇文章在憂傷中彌漫著一股濃濃的詩意,令人感動,讓人再三回味尋思,久久不能讓我釋懷,這也讓我想到我爸爸對我的愛。
從我記事開始,我就知道爸爸對我的要求很嚴格,每次的考試成績都是在他的教育理念下培養(yǎng)出來的。只要他一看見我,就一定會教育我?guī)拙,我大多?shù)時候會覺得他很煩,可我的內(nèi)心深知,他的啰嗦不是徒勞,是為了我的未來發(fā)展與前途。我認為,他表面上霸道,羅嗦,內(nèi)心其實真心要求我好,我每一想到這兒,總認為我太對不起他了。
我與爸爸的感情,表面上,看似我們意見不合,實際上,我和爸爸是最親密的,像大樹和小草的關系,他們看似沒有什么關聯(lián),但是,小草依偎在大樹根下,大樹保護著它,這不正是我和爸爸關系的寫照嗎?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還不會走路,爸爸含辛茹苦想辦法讓我學會走路。只見爸爸拿了一根稻草來拉著我走,一不小心,我跌倒了,鼻子上劃破了一道口子。雖然,我爸爸很著急,但他卻說:“進去洗洗,馬上出來練走路。”聽著爸爸那肯定的語氣,我只好憋著委屈,順從的走進屋……媽媽后來告訴我,其實爸爸也是刀子嘴豆腐心,他只是想我快快成長。這件事我一直難以忘懷,直到今天,我的鼻子上的疤痕還在,但我不希望它消失,因為這里面既有爸爸的辛苦,也有我的努力,這是我歲月成長的見證。
即使世間萬物發(fā)生了變化,可是,唯獨親情是不能變的,這么多的感動,是父親帶來的,但我能回報給他的,是以實際行動來感恩。如今我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我不應該僅是在父親的付出中成長,而更應該是在我的感恩中成長。
學會對父親感恩,讓我們在感恩中成長!
爸爸的花兒落了讀后感300字
讀了《城南舊事》這本書,讓我深受感動,尤其是最后的一篇文章更讓我記憶 猶新。
爸爸為了叔叔給日本人害死,急得吐了血,住進了醫(yī)院,在舉行畢業(yè)典禮的前一天英子去看望爸爸,爸爸的喉嚨腫脹著,聲音是低啞的,但爸爸還強忍著病痛,啞著嗓子,拉著英子的手,對英子千叮嚀萬囑咐,告訴英子遇到困難要勇往直前;告訴英子要懂事,要學會管弟弟和妹妹,學會自己管自己;告訴英子在舉行畢業(yè)典禮的那一天要早起,不能遲到……
這一聲又一聲的叮囑,包含了對英子的多少愛啊!讓我感受到:古今中外的母親與父親其實是同樣深愛著我們的,只不過是爸爸的愛與媽媽的愛表現(xiàn)方法有所不同而已,只不過是爸爸的愛不容易被我們發(fā)現(xiàn)罷了……從現(xiàn)在開始,做一個有心人,去發(fā)現(xiàn)身邊的各種愛吧!
南城舊事爸爸的花兒落了讀后感
最早看的《城南舊事》是吳貽弓導演拍的電影。留在心中揮之不去的是小英子那雙無邪的、明亮的大眼睛,那霧朦朦的城門樓下緩緩前行的駝隊,那幽靜而蟬聲如雨的小巷,還有孩子們那甜嫩而蒼涼的歌聲:“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在看了電影多年后才知道林海音這個作家,才讀她的小說《城南舊事》。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看完小說的最后一句話,我還深深地沉浸在小說那惆帳、朦朧而又溫婉的氛圍里,久久不愿出來。
這是一部讓人看了不會后悔,不看將來可能會后悔的書。而現(xiàn)在這樣的好書實在太少了。
小說共由五個短篇組成,用主人公小英子的視角講述了發(fā)生在20世紀20年代末的幾個故事。
第一部是《惠安館傳奇》。林英子一家開始是住在北京城南惠安會館附近的一個小院里。小英子出來玩耍時,經(jīng)常看到會館里的”瘋女人”秀貞。秀貞非常喜歡英子,英子也喜歡她。從秀貞口里,小英子知道了,她與一個北大學生相愛,但學生卻回家以后一去不復返。而他們的女兒小桂子,也被人扔到齊化門城根底下,因此秀貞瘋了。小英子很同情秀貞,答應幫她尋找小桂子。后來,英子意外地發(fā)現(xiàn),受盡養(yǎng)父、養(yǎng)母虐待的小伙伴妞兒就是小桂子,她把妞兒拉到秀貞家,讓她們母女團聚?墒,這母女倆為尋找小桂子的生父,竟雙雙慘死在火車輪下。
第二部是《我們看海去》。英子不久搬了家,在離新家不遠的一個荒草叢生的破院里,英子偶然認識了藏在那里的小偷。她在學校的畢業(yè)典禮上,卻發(fā)現(xiàn)這個賊也來了。原來那個代表全體畢業(yè)生領取畢業(yè)證書、考第一的同學,就是這個賊的弟弟,而弟弟讀書正是由他哥哥———那個賊供的。后來,英子目擊那個賊被捕時,她困惑了,她弄不清賊是好人還是壞人。
第三部是《蘭姨娘》,寫英子家的兩位客人:男的是北大學生,跟英子家是同鄉(xiāng),也是她家的常客;女的是25歲的蘭姨娘,她是從一個六七十歲的老頭身邊逃出來的。這對青年男女的戀愛故事,也是英子童年生活的一部分。
第四部是《驢打滾兒》,寫的是英子家的女傭不幸的遭遇。宋媽拋下自己的兒女、家庭,到林家當傭人,英子的弟弟是喝她的奶水長大的。一天,英子放學歸來,看見宋媽坐在廊檐下哭泣。原來是她的兒子小栓子淹死了,她的女兒也不知被賣到了什么地方。后來宋媽被她鄉(xiāng)下的丈夫用小毛驢接走了。
第五部是《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英子12歲了,這一年正好小學畢業(yè),在畢業(yè)典禮上,她想起了爸爸怎樣送自己上學,如何逼著自己起床的事以及爸爸常說的那一句話:“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而爸爸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醫(yī)院里,生命垂危。她路過院子看到爸爸種的夾竹桃垂落了,她心里默念著:“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作家是懷著對北京———童年的故鄉(xiāng)的深深的眷戀寫這部小說的。林海音的原籍雖然在臺灣,她的童年、少年、青年卻是在北京度過的,因而她在臺灣遙望這座祖國北方的古都時說:“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物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小說塑造了許多令人難忘的人物:秀貞、妞子、小偷、宋媽……時代的推移、社會的蛻變、世事的滄桑都是通過這些人物的命運反映出來的,因而,這些人物的命運時時牽動著讀者的心。林海音筆下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沒有刀光劍影的斗爭,小說寫的不過是宋媽、小偷、瘋女秀貞、蘭姨娘、父親等人的生活命運。人是最平凡的人;事,是最平凡的事,都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海音卻能“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發(fā)現(xiàn)出美來”(《羅丹藝術論》)。因此,她透過宋媽喪失一雙兒女卻仍然善待東家孩子,看到她金子般的心;透過瘋女的表面看到她本質(zhì)上的可愛可親可憐;透過小偷的“可恨”,看到他的無奈和可敬,因為太窮,他得讓母親吃飽和讓弟弟讀書;透過蘭姨娘的現(xiàn)在看到她苦難的童年;也透過父親接濟革命青年和導致父親身亡的事實,看到父親的所愛所憎。作者正是從這些人們司空見慣的人和事中,發(fā)掘出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但是,這么美的人,這樣令人難忘的事,這樣令人懷念的地方,都離“我”而去了,作者對祖國故土的思念之情,也就躍然紙上。
小說在敘事視角上很有特色,它以小主人公英子的單一敘事視角展開,這里的人物和故事是通過英子的眼睛來向我們介紹的,因而這個故事帶著孩子式的單純。但是在單純的故事下面卻潛藏著許多需要讀者去細細體會、思考的東西。例如妞子是不是秀貞所失去的女兒,作者沒有明說,只是通過英子從兩方面聽到的各自的身世及英子的推測,傳達給讀者的,甚至秀貞和妞子的最后的悲慘結局,英子也只是在病中聽別人說的,這些細節(jié)有些撲朔迷離,真相如何由讀者自己來推斷。還有那個小偷,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還有宋媽一家的悲歡離合……這些都需要讀者去思考、判斷,這樣也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性,同時也調(diào)動讀者去思考這些事件背后的社會根源。例如那個小偷,我們從他和英子的幾次交談中覺出,他并不是壞人,社會現(xiàn)實逼迫他這樣做,傳統(tǒng)的文化教養(yǎng)和不堪負荷的生活壓力導致了他精神和行為的分裂,使他在偷盜別人錢財?shù)耐瑫r,承受著巨大的精神苦難。在小說中我們覺不出小偷是壞人,也覺不出那個抓小偷的便衣是好人。正是這些不合常理的反差,使小說真實地再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生活,并引發(fā)我們深深的思考。
小說的語言清麗、優(yōu)美,像主人公小英子一樣單純、明凈,又帶著對童年的眷戀和對故鄉(xiāng)的無限思念,讀來令人動容。這樣的文字適合在一個靜靜的午后來讀,心頭會漾起一絲絲溫暖,一絲絲惆悵……這樣精致的文字,敘述起來不疾不緩、溫厚淳和、純凈淡泊,就像啜一口香茶,那香味彌漫在唇際齒間,久久不去……
相信讀了《城南舊事》的人會喜歡它的,那份淡淡的鄉(xiāng)愁,讓人不知不覺中熱淚盈眶;那首清麗而略帶感傷的《驪歌》令人久久難忘……
因而,我更愿意把它當作一首清麗溫婉而略帶愁緒的歌來欣賞。
同學們一起來欣賞吧!
相信你們的童年中也會有像小英子一樣的快樂、憂傷和深刻的記憶,雖然時代不一樣,但那份深深的懷念是相通的。
從兒童文學視角看《城南舊事》爸爸的花兒落了讀后感
林海音(1918-2001)是臺灣著名作家。她的小說,在海峽兩岸通常被劃入懷鄉(xiāng)文學、女性文學的范疇。但她同時又是一位愛心深重、童心未泯的作家,經(jīng)常追憶童年往事,并熱心地為兒童編刊物,寫童話。短篇小說集《城南舊事》無疑是林海音的代表作。該書,對她曾經(jīng)生活過二十五年的老北京鄉(xiāng)思濃烈,亦塑造了秀貞、宋媽等令人難忘的女性形象,帶有鮮明的“京味”特色。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本以作者的童年生活為背景素材,借兒童之口講述人生故事的書,也是一部成功的兒童文學作品。
一、展示了從兒童到少年的成長軌跡
《城南舊事》包括五篇小說:《惠安館傳奇》、《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和《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就情節(jié)而言,相互間雖然沒有緊密的聯(lián)系,各篇可以獨立存在,但有一個共同的敘事者——“我”(小英子)。如果,分開來看這些小說,的確是各寫了一個成人的故事。但是,合在一起,卻分明展示的是一個兒童成長為少年的人生歷程。
在《惠安館傳奇》里,英子剛六歲。渾不懂事:太陽老高了,還不肯起身,“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陽光里飛舞著的許多小小的,小小的塵埃。”人小力微:端一盆水,“連晃帶灑,潑了我自己一身水”。卻很俠義:當與她同年齡的街坊小孩妞兒被油鹽店伙計欺負時,她“有說不出的氣惱,一下竄到妞兒身旁,插著腰問他們:‘憑什么?’”
在《我們看海去》里,她長了一歲,已是一年級的小學生。對一切充滿了好奇,想知道空草地里藏著的東西是怎么回事;依然幼稚,“分不清天空和大海。金紅的太陽,是從藍色的大海升上來的呢?還是從藍色的天空升上來的”。
在《蘭姨娘》里,她又長了一歲,兩個門牙剛掉。看到父親“捉住”蘭姨娘手的曖昧舉動,她自然還把握不準這是怎么回事。但也不是什么都不懂。憑直覺,“覺得使媽受了委屈”,卻又理不清、說不明,只好哭。用毫不掩飾的哭表示自己的不滿。
在《驢打滾》里,她已九歲,正上三年級。年齡見長,思慮的問題也就增多:“我簡直想不出宋媽要是真的回老家去,我們家會成了什么樣兒?誰給我老早起來梳辮子上學去?誰喂燕燕吃飯?弟弟挨爸爸打的時候誰來護著?珠珠拉了屎誰給擦?”更想不明白,宋媽為什么撇下才生的女兒,“到我家當奶媽”。
在《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里,她十二歲了,小學畢業(yè)。此時的她,內(nèi)心是矛盾的:“我們是多么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么怕呢!”但是社會、家庭各方面早已開始要求她“做大人”了。宋媽曾說:“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還小。”蘭姨娘也說過:“英子,你長大了,可不能招你媽媽生氣了!”病弱的爸爸更要求她去“闖練”,“學做許多事”。而她真就“硬著頭皮去做”了——獨自去銀行寄款——做成了。于是,她意識到,自己真的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
顯然,隨著歲月的流逝,英子在逐漸長大。這里的五篇小說,共同完成了小英子的形象塑造——由愚癏純真的兒童,成長為早熟多思的少年——已準備承擔起父親去世后家庭與人生的責任。
二、描繪了兒童眼中的成人世界
兒童文學作品當然以表現(xiàn)兒童為第一使命。但是,也不應把兒童與整個社會生活割裂開來。因為兒童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
《城南舊事》對此的把握也是成功的。小說沒有孤立地去展示兒童的心理特征,而是把這種展示融入英子對社會人生、成人世界的逐步認識之中。
比如《惠安館傳奇》里有這樣一段記敘:
我想,她是在和我玩“過家家兒”吧?……我一邊走著一邊想,跟秀貞這樣玩,真有意思;假裝有一個小桂子,還給小桂子做衣服。為什么人家都不許他們的小孩子跟秀貞玩呢?還管她叫瘋子?
這里的秀貞本是個活潑、善良、癡情的少女。她不顧傳統(tǒng)禮教的束縛,“跟了”苦學生思康,生下了女兒小桂子。但思康一去不復返,父親又把小桂子扔掉,加之周圍人們的指指點點,迫使她精神失常。在成人看來,她分不清幻想與現(xiàn)實的界限,總沉溺在虛構的妄想之中,把年畫里的孩子當成了小桂子,是反常,是“瘋”的表現(xiàn),令人心酸。而“我”年幼,分不清何為瘋,何為不瘋,反以為是在玩“過家家兒”,“真有意思”。小說這樣寫,自然是符合六歲兒童的認知水平與心理特征的。同時,也借秀貞的悲慘命運,喚起讀者的同情心,進而去譴責舊社會陳規(guī)俗見的罪惡。
又如《我們看海去》,寫英子對“賊子”的認識:“我不知道他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分不清這些,就像我分不清海跟天一樣,但是他的嘴唇是厚厚敦敦的。”的確,讓七歲的孩子來判斷那個“賊子”的好壞是太困難了:就嘴唇而言,“是個老實人的相”。但他分明偷人東西,似乎應是壞人。然而,他的偷,是為了供弟弟上學讀書,養(yǎng)活瞎眼的老娘,又很難說就是壞。小說描寫中這種復雜而又矛盾的現(xiàn)象使孩子迷離、惶惑,是準確的。而涉及的,仍是有關社會制度、窮人出路的大問題。
通常,兒童文學作品,多為正劇、喜劇,少有悲劇。但《城南舊事》的基調(diào)卻是低沉的,甚至是哀婉的:不幸的秀貞與可憐的妞兒死了,憨厚的“賊子”被抓了,怪怪的德先叔與蘭姨娘走了,善良的宋媽回老家了,連最親最親的爸爸也病故了——五篇故事在結尾時,其主角都離“我”而去,從而使作品染上了一層悲劇的色彩。但“我”,不正是在與上述人物的各種交往中接觸到了執(zhí)著、向往、善良與博愛,并逐漸長大了嗎?社會不可能完美,生活充滿了悲歡離合!冻悄吓f事》能給予小讀者的,正是感受生活的勇氣和面向未來的探求精神——從而為他們?nèi)蘸筮M入社會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準備。
三、把兒童文學作品寫成藝術精品
作為兒童文學作品,首先就要考慮到兒童讀者的接受能力與閱讀興趣。因此,加強故事性是必須的。而《城南舊事》中的各篇作品,都不乏耐人尋味的故事。
秀貞與妞兒(小桂子)的遭遇,如真似幻——妞兒果真是被扔掉的那個小桂子嗎?(《惠安館傳奇》)空草地里的“賊子”,終因小英子的無意間泄密而被捕,讓人擔憂“賊子”的弟弟與老娘今后靠什么為生呢?(《我們看海去》)還有英子小小年紀竟下意識地為德先叔和蘭姨娘牽線搭橋,亦讓人忍俊不禁(《蘭姨娘》)。宋媽失去親生兒女小栓子與丫頭子的不幸,更讓人同情(《驢打滾》)。即便是最少故事的第五篇里,也還有那個滲透著父女真情的遲到事件——因為雨天貪睡想要逃學,英子曾被父親無情責打、強逼上學。但過后,父親又趕到學校,遞上御寒的夾襖(《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這些故事,沒有太復雜的結構,但情節(jié)不無曲折,而且生動、有趣,極富情感性,加之借兒童之口講述,尤能撥動少年讀者的心弦。
作為兒童文學作品,更需加強語言文字的表現(xiàn)力。而《城南舊事》就顯示了作者在這方面的深厚藝術功力。在塑造英子這一形象時,無論寫語言動作,還是揭示心靈世界,都注意到了兒童的生理、心理特征。
請看《惠安館傳奇》里的這樣一段描寫:
我把鼻子頂著金魚缸向里看,金魚一邊游一邊嘴巴一張一張的在喝水,我的嘴巴也不由得一張一張的在學魚喝水。有時候金魚游到我的面前來,隔著一層玻璃,我和魚鼻子頂牛啦!我就這么看著,兩腿跪在炕沿上,都麻了,秀貞還不來。
這里,“學魚喝水”“和魚鼻子頂牛”,分明是兒童的動作與情趣。小說形象地寫出了兒童特有的性格,透著純真。
再看《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里的這樣一段記敘:
我哭了,我們畢業(yè)生都哭了。我們是多么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么怕呢!當我們回到小學來的時候,無論長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師!你們要永遠拿我當個孩子呀!
此處,無論是“哭”的外部表現(xiàn),還是又“喜”又“怕”的內(nèi)心矛盾,都符合成長中的小女孩的情感特征。一經(jīng)作家之筆的點染,便躍然于紙上。
毫無疑問,作者是善于把兒童的種種特征再現(xiàn)于筆下的。而對于兒童文學的讀者來講,正是這種種特征的生動再現(xiàn),最易勾起自己童年體驗的記憶,從而產(chǎn)生共鳴,發(fā)出會心的微笑。
或許會有人認為,《城南舊事》的豐富內(nèi)涵、傷感情調(diào)與抒情韻味,很難被少年讀者全部領會。但即使如此,又怎樣呢?當年,茅盾曾認為:“指名是給小朋友的《寄小讀者》和《山中雜記》,實在是要‘少年老成’的小孩子或者‘猶有童心’的‘大孩子’方才讀去有味兒”;是冰心女士“以她的小范圍的標準去衡量一般的小孩子”①。但爾后幾十年的事實是,無論“少年老成”的小孩子或“一般小孩子”,都成為了《寄小讀者》的忠實讀者?梢,作家的情思、識見與作品的藝術魅力是可以吸引廣大少年讀者并提升他們的鑒賞力的。
如果說,《寄小讀者》沒有因為同時能吸引成人讀者而不被視為兒童文學的精品,那么我以為,對于《城南舊事》也可作如是觀。
①茅盾:《冰心論》,《茅盾論中國現(xiàn)代作家作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29頁。
【爸爸的花兒落了讀后感】相關文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設計07-20
教學設計:《爸爸的花兒落了》12-30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設計范本12-30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設計15篇01-01
爸爸的花兒落了讀后感03-23
爸爸花兒落了讀后感07-21
《爸爸花兒落了》讀后感07-21
爸爸的花兒落了讀后感09-21
《爸爸的花兒落了》讀后感09-21
《爸爸的花兒落了》讀書心得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