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化苦旅讀后感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千多年薪火相傳的中華文化,這大概是所有中華兒女最大的驕傲所在。然而驕傲歸驕傲,在許多人心中,這?家丫是過去式了,很少有人會去專門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畢竟文化不能當(dāng)飯吃。但總有那么一些人,會做一些旁人看起來無意義的事,比如余秋雨和他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一書有虛構(gòu)的故事,有真實的景色,但更多的是作者二十余年間行走在這片厚重的土地上的感受。在作者筆下,我能看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塞外邊疆,能看到“淺渚波光云彩,小橋流水江村”的江南水鄉(xiāng);能看到“烏臺詩案”后歷經(jīng)磨難的蘇軾,也能看到以低價將古經(jīng)文賣與斯坦因的王圓箓。
這是一本濃縮了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書,它從文化的角度出發(fā),以歷史事實表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破滅與傳承。在這本書的背后,我看到的是一片文化厚重的土地,與一個在其上苦苦追尋的行者,追尋著日漸被人遺忘的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有的人要問了,花二十年的時間來追尋“無用的”文化,這是否值得?沒有什么值不值得的,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只是覺得非寫一點文章不可”,和名利無關(guān),只是興趣,只是理想。
其實,我一直很喜歡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我喜歡《詩經(jīng)》的溫柔敦厚,喜歡漢樂府詩的朗朗上口,喜歡《楚辭》中的哀哀楚音;諸子百家,合縱連橫;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些穿越千年時光的故事與篇章,早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基因之中,只是現(xiàn)代社會過于濃重和斑斕的色彩將其遮蓋住了罷了。
《文化苦旅》一書,其最大的意義莫過于喚醒了這一切,余秋雨先生以其一人的追尋,讓更多的人認(rèn)識、了解了中華文化,這很好。
忘卻,是不能發(fā)生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上的。有的人說,那都已經(jīng)過去了,是過去的歷史,我們應(yīng)走出去,親手寫下我們的歷史。這話不錯。但關(guān)鍵是一個忘卻了自身歷史的國家與民族,又怎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歷史呢?
怎么能夠忘卻呢?我忘不了“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忘不了“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忘不了“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所”;我忘不了春秋戰(zhàn)國,忘不了在思想文化領(lǐng)域碰撞、思辨、交融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名家、雜家、陰陽家、縱橫家;忘不了李白的《靜夜思》,忘不了蘇軾的《江城子》,忘不了馬致遠(yuǎn)的《天凈沙》,忘不了曹雪芹的《石頭記》……它們是先輩留給我們的微笑與箴言,在時光的磨滅下,流傳至今。這,怎么能忘呢?
于是,無數(shù)的人上路了。他們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行走,追尋著先輩的足跡、久遠(yuǎn)的文明。屈原、陶潛、杜甫、辛棄疾……是歷史的先行者,魯迅、胡適、楊絳、錢鐘書……是時代的先驅(qū)者。一代代人苦苦追尋,用一生去面見文化的真容。如今余秋雨也上路了,在這條沒有盡頭的道路上,他追尋著……
余秋雨先生在自序中說,中華文化的真實步履,儲存在這山重水復(fù)、莽莽蒼蒼的大地上。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息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
這真是一點不假,畢竟在這片土地上,我們的先輩已經(jīng)生活了數(shù)千年。每當(dāng)我走入山中,踏在靜默著的青石階梯上時,足跡與先輩們的重合,恍惚之間,我看見在泰山封禪的帝王,在華山吟游的詩人,在黃山朝拜的僧侶…….我還看見正在伐木的樵夫,追逐雉雞的獵人,忙著做飯的農(nóng)婦……千年的時光,沒有人能夠幸存,一代代人生老病死,隨風(fēng)消逝,但他們都已成了中華文化的一個符號,寫入那一本本厚重的史書中。
神州大地上凝結(jié)著的時間,寬廣而厚重,令我走著走著,總是不由自主地放輕了腳步,以免驚擾了這片土地,這片時光。
“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币苍S有一天,我也會悄然上路,去追尋這我喜歡的、我熱愛的傳統(tǒng)文化,用我逐漸消失的背影,將它傳承下去。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文化苦旅精彩介紹08-07
文化苦旅閱讀心得11-07
閱讀文化苦旅的心得12-27
讀文化苦旅閱讀心得04-04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2-11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經(jīng)典11-30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1-11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2-10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5-25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推薦】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