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F(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讀后感1
人生怎么才能圓滿走完自己的“道”?
世人只知道追求“多”,老子卻告訴我們要追求“少”;世人只知道往上爬,老子卻告訴我們要往下走;世人只知道要堅強,老子卻告訴我們要柔弱。越“少”才能越快樂,越“下”才能越高貴,越“柔”才能越強大。老子要我們反向思考、反向行動,你這樣去做了,就可以使自己從喧囂的塵世中獲得一份寧靜,回歸自己的本性,回歸淡定從容的心靈家園。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jīng)》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人在得意的時候,家庭、事業(yè)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會樹敵太多,甚至招來殺生之禍。在老子看來,福氣來臨時,我們要提醒自己禍根也來臨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失意時就會走投無路。還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無敵,強中自有強中手,肯定有人比你會更厲害,更出色。但我們達到目標時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要有謙虛之心。
老子說“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崩献诱J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tài)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不言的教導;只有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干涉,而生養(yǎng)的萬物又不據(jù)為自己所有;為萬物的生長盡力而為卻不認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一個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總是不會失去,而是永存。
無為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修養(yǎng)。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無為,那么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的穩(wěn)定。如今社會物欲橫流,許許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們能夠做得到無為,那么我們也將活得更輕松、更快樂。
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zhì)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疤锰谜鋈,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jīng)》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道德經(jīng)》不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其中道理還得我們親自閱讀才能理會,《道德經(jīng)》是一部值得永遠學習,永遠研究的經(jīng)典之作。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讀后感2
《道德經(jīng)》是老子的一部經(jīng)典名著,我們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我國歷史擁有重要的地位,他和莊子一起被稱為“老莊”。我本身不崇拜任何宗教,但是對于《道德經(jīng)》確實非常喜歡。今天我又捧起這本書讀了起來。
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面說,“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意思是用道理可以講出的道理,就不是一般的道理。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和別人講道理,也經(jīng)常聽別人講道理,但是我們講給被人聽的道理別人是不是聽得懂,或者別人愿不愿意聽呢;蛘叻催^來,別人講的道理,我們愿不愿意聽,或者是聽不聽得懂呢。這個問題老子就觀察的很仔細。就這樣一句話解釋很多的道理。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告訴我們?nèi)绻斓夭蝗实脑挘械腵事物將會被對待的像草狗一樣,就是說我們屬于天地萬物之一也會被當成草狗一樣。如果圣人,就是當權(quán)者沒有任意,則會以百姓為草狗。所以天地對我們是有仁義的。老子在提醒當權(quán)者應該善待百姓。
《道德經(jīng)》說“上善如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提醒當權(quán)者以人民為重,只有不和人民爭,所有人都不能和他們來抗爭。
老子希望所有事物都尊崇自然的發(fā)展才能獲得更好的未來。就像道家說的“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只有愛護百姓,不與民爭利,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即是“德”關(guān)于仁義、禮信的論述。
現(xiàn)代社會,人們往往會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遠嗎?不修德,又怎么會得“道”呢?讀過《道德經(jīng)》,我又查閱了資料,發(fā)現(xiàn),《道德經(jīng)》又有一說法為《德道經(jīng)》,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這也符合老子淳德歸道、全德復道的本意!暗碌馈背擞械赖碌膬(nèi)涵,更寓意明德歸道、以德養(yǎng)道的深刻意境。
僅是淺略的閱讀兩遍《道德經(jīng)》,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窺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語堂曾講過的——“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毕M约耗軌驁猿謱W習《道德經(jīng)》,修德明道。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讀后感3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段話,用現(xiàn)在的話來翻譯一下,那就是:具備最好的人的稟性好象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質(zhì)最接近于“道”。居處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待人善于真誠相愛,說話善于遵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處事善于發(fā)揮所長,行動善于掌握時機。只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
這是一首對水的頌歌,歌詠的`對象是具備像水那樣品格的圣人。它以“上善若水”為提綱,指出一個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謙退守中的至剛、至凈、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
水,具有滋養(yǎng)萬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萬物得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如古人所說:“到江送客棹,出岳潤民田!敝灰茏龅嚼氖拢陀啦煌妻o地做。但是,它卻永遠不占據(jù)高位,更不會把持要津。
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在這個永遠不平的物質(zhì)的人世間,寧愿自居下流,藏污納垢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币猿纱蠖饶苋莸拿赖。因此古人又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寫了一幅對聯(lián),作為人生修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水,與物無爭,謙下自處。所以老子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能做到如水一樣,善于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養(yǎng)到像水一樣,善于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行為修到像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仁”;說話學到如潮水一樣準時有信——“言善信”;立身處世做到像水一樣持平正衡——“正善治”;擔當做事像水一樣調(diào)劑融和——“事善能”;把握時機能做到像水一樣及時而動,隨著動蕩的趨勢而動蕩,跟著靜止的狀況而安詳——“動善時”;再配合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與世不爭,那就永遠沒有過失了。
在中國古代許多哲學家的著作中,水都是重要的體道之物?鬃诱f,“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币驗樗偸翘幱谝环N變動不居的狀態(tài)里。蘇軾也說:萬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隨物賦形。”
老子講了一連串人生哲學的行為大準則,如果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實在太難了。除了歷史上所標榜的堯、舜以外,幾乎難得有一完人,。不過,如果我們具備一項這樣的美德,也就可以名垂千古了。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讀后感4
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著眼于道與德的關(guān)系,而得到了“無為而治”的社會理想。而書中所講的道與德是我們很難理解和想象的,要不是看過這本書的,是不會想明白更深一層次的道與德有什么含義的。
在老子看來,道一是宇宙產(chǎn)生之本源,二是萬物運動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我看來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很難理解清楚的,或者說是,我不贊成這樣的說法。道怎么就是宇宙的本源呢?那么宇宙的本源是什么?老子的道不是無聲無形無色無狀的嗎?這樣的話,宇宙的`本源不也是無聲無形無色無狀的東西嗎?在現(xiàn)在的情況下,我自己是解釋不了宇宙的本源問題的。
相對而言,我更贊成道是萬物運動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我認為道是道理原則一類的,說簡單就是天道,地道,人道。天之道指自然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地之道是指治國之道,人之道可以理解為人們的為人處世之道。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馀成歲,律呂調(diào)陽,云騰致雨,露結(jié)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岡是“是自然的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是治國之道!墩撜Z》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資治通鑒》的“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戰(zhàn)國策》的“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笔菫槿颂幨乐!洞髮W》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薄睹献印す珜O丑下》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兩篇則是講整個道的集合,天道地道人道的結(jié)合。
深一點的,我把“道”理解為“信仰”。“道”有道路的含義,就像老子堅信自己的道與道路一樣,我們也有自己的信仰。上文說的,天道,地道,人道等等的道,不是我們所相信的嗎?道,只有在我們理解相信的基礎(chǔ)上才能作用于我們自身。這就是那些政治家,哲學家,思想家所一直在做的事:先騙自己,再騙別人。。。先解釋一下我為什么說道是信仰:一是信仰的的虛空性與道的無聲無色,無形無狀是同出一則的。二是道與信仰都是我們自己無形中所堅持相信的,三是道的種種解釋都會作用于我們,形成信仰。
道講完,講德。德是什么?與道的關(guān)系。。老子的德是具體事物生的原理。是道寓于具體事物的表現(xiàn),也就是說德是物體從道那里得到,而成為事物的原理。。等等的全是廢話,沒一句能懂的。。只有德是道寓于具體事物的表現(xiàn)我們能理解到。。一句話德是因為道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道在起作用的時候我們所表現(xiàn)的一系列行為所依據(jù)的原理根據(jù)便是德。。那便是道德。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讀后感5
其實我還是第一次讀道德經(jīng)呢,因著老師這此布置的作業(yè),沒辦法硬著頭皮去圖書館借了本道德經(jīng),從讀書館回來的路上,拿著那本道德經(jīng)全文后,我突然間覺得這本書該是我應該早去讀的,看著封面上的幾個大字,豁然間心境一片舒坦,究竟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經(jīng)應該說分成上下兩部,上部道,下部德。(長沙馬王堆出土過上德下道的版本,不過公認是上道下德)
按照這種劃分,我們來分開來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規(guī)律。
它表現(xiàn)為幾個方面,首先是“易”,也就是變易的意思,道德經(jīng)第一句就這樣說,“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說出來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個方面就是“易”的規(guī)律,所謂“易”的規(guī)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萬物都是逐步成長,但“物壯則老”,便要漸漸消減,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狀態(tài)。
且不說老子寫這部道德經(jīng)上部道經(jīng)的目的就是闡述道德規(guī)律,下部德經(jīng)則主要講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將天道應用于人事?我們就不難知道。其實老子寫道德經(jīng)的側(cè)重點便是落在下部德經(jīng)上面。
讀了《道德經(jīng)》之后,最大的感受還是來自于心靈深處某處的弦被觸動,。“天長地久。天地因此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币馑际钦f天長地久,天地之因此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身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因此才能長久。因此說圣人把自身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身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因此才能構(gòu)成就了他自身。但僅看當今社會,能做到將自身置之度外的又有幾人呢?寥寥可數(shù),高速膨脹的經(jīng)濟時代,讓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說,這是社會的可悲,更是我們不愿看到的。
《道德經(jīng)》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讀去理解,你會發(fā)現(xiàn)當中的道理我豈是區(qū)區(qū)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重視人的無為思想,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wěn)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fā)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因此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倍鵁o為思想用在為人處事的觀點上來看,便是對人寬容!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睂θ藢捜!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讀后感6
對于那些有大才智的中國古代先賢,我一向特別欽佩。在如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有的時候會感覺身處現(xiàn)代化科技都市的我們,在對待生活的看法上還遠遠不如生存條件極其落后的古人。
一個人只有內(nèi)心充溢,精神才開心,生活才和諧。怎樣才能充溢呢?人的志向就是一個杯子,他用追求到的東西,比如學問、才智、品德、成就等東西來填充這個杯子。少了不行,但是也不宜太滿,好比倒茶,有個六七分就好。假如太滿,一個人會因為擁有了太多失去了追求,生活就會變成一潭死水;太淺了也不好,杯子很大,里面的東西寥寥無幾,那么你的生活和精神都會很貧乏,這叫做眼高手低。
有才智的人,總是看到別人的特長,反省自己的不足,養(yǎng)成一種虛心的心態(tài)。人們覺得自己了不得,是因為眼睛只放在自己的身上,看不到別人的'高超之處。登泰山之高雖是“小天下”,但是假如之后又登上珠穆朗瑪峰,那泰山的高度與之相比又是小巫見大巫了。
即使真的比別人強,也不必時時顯擺你的過人之處,氣概太盛簡單顯得盛氣凌人,這樣并不利于與他人和諧相處。鋒芒畢露并不是壞事,但是與人交往的時候,懂得“藏拙”,多展露一點你和別人的相同之處,別人會從心底認同你、接納你,從而更簡單和別人融洽相處。在別人面前顯示太多的不同,就會讓人覺得格格不入,認為你跟他不是同一路人,并且疏遠你,這對你的人際關(guān)系不利。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肯定要具備創(chuàng)建價值的實力,才會成為別人信服和倚重的人。但是,用語言證明自己的價值,不如付諸行動。一公斤事實勝于一噸自我表明,只要拿出實實在在的成果,我們有無價值,價值有多大,別人一目了然,又何須說得太多?真正有本領(lǐng)的人不會成天無聊的強調(diào)自己做到了什么,他們會靜默的拿出自己的創(chuàng)建。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靜心,才不會因為名利得失、進退去留而困擾;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孤獨?傊o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虛心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
每個人都應當遵循“道”的規(guī)律行事。人類有無窮無盡的欲望,人生在世人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我們可以恰當?shù)臐M意自己的欲望,但不能肆意妄為,你喜愛錢,可以去爭取可以去追求,但是不能盲目窮盡一切不合理手段肆意妄為,F(xiàn)在的現(xiàn)象那么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今社會對于物質(zhì)的狂熱追求。還有很多高校生,為了無關(guān)緊要的虛榮心,不惜背上高額貸款也要購買奢侈品,這些都是病態(tài)的行為。在這個物欲日益膨脹的時代,我們更應當守住自己的本心,戒驕戒躁,這樣才能保有清凈,留住內(nèi)心的那份安靜。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讀后感7
“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
這是我國第一部以道德為主題的老少通鑒。在老年人眼中,天下沒有不可能的事,但是事事都可能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所以天下的事都是有一定的緣起緣起;而天下的事也是無數(shù)的:大多數(shù)是由于天地不容,故稱天地。
道德經(jīng)中有這樣一句話:
天之道,利為有,有不為,為有不為。
道德經(jīng)就是利與不為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天地不容有,萬物不可違和,天地不容有不為,萬事都會順順利利地發(fā)展下去。
天地不容有,萬物不可違和。
天地不容有,萬物不可失和。
天地不容許有,萬物都無所謂。
天地不容有,萬物都不容有。
萬事不可違和,萬物都無所謂。
天地不容有,萬物都不容有,天地不容有,萬事一旦有了,萬事也就沒有了。
天地不容有所謂的天人合一,天地也是由天地形成的,天人合一就是要天地合一,天地之所以能存在,是因為他們有一種共同的東西,那就是“道”,天地之所以能存在,是因為他們的存在。
所以我們看到天地,不僅是因為天地之道。天地之所以能生存,是因為天地之道。
“天地”是天地的本源,天地是人類生存所必經(jīng)的領(lǐng)域,所以天地萬物,有生就有死,有生就有死,有的說的.是天地的生命,有的說是人為自然而生,說的是萬事萬物的起源,而天地生命,不也是一種道嗎?
“道”是萬物的基本規(guī)律,天地萬物都有它的“規(guī)律”,而這種規(guī)律,就是道德,道德就是道德,所以道德經(jīng)里說的道德經(jīng)里有一句話,“天地生明,萬物生光明。萬物生長,萬物生靈長。是以圣人為主,故能長生。
這種說法在《道德經(jīng)》里是不是也有其他的說法呢?這不禁讓我聯(lián)想到一個問題,道德經(jīng)呢,其實是一種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是不斷變化的物質(zhì),而且它還能在不斷變化的生命中得到升華。
道德經(jīng)里有一句是我們很熟悉的。
“天地生人,有一人之形,萬物之靈長”,這句話就是說天地生一物,萬物的生長都是有形的,萬事萬物的生長也都是有規(guī)律的,只要我們?nèi)ゼ毿挠^察,它們就會變成我們的老師,幫助我們?nèi)ネ瓿勺晕业氖姑?/p>
《道德經(jīng)》這篇文章,我看完后深受啟迪,我們要學習天地之道,還應該懂得自然之道。
天地生我,孕育萬物,是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大,萬物生光明”。
是以萬物為芻狗。
我們應當學習圣人這種為萬物付出而不是為自己的私欲,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zhì),這樣才能長生不老。我們還應當學會善待他人,對他人的過失要及時補償,這樣才能永遠保持善良的本性。
我們要善待周圍的人,善待身邊的事,善待生活的每一個人,這樣,我們才能擁有一顆和平、安祥的明星!
道德經(jīng)的精髓,在于它是個說不盡,道不盡,言不盡的人生哲學。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讀后感8
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非常快,備受矚目,中國文化也一直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兜赖陆(jīng)》就是我們?nèi)松胁豢扇鄙俚臅。《道德?jīng)》中包含著我們中國人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道德經(jīng)》里面蘊含的內(nèi)容也在塑造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墩撜Z》里面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也不要硬塞給別人,這是從反面來論證你應該怎么對待別人,是一種“防御性”的方式。另外《孟子》里面講“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意思是當你身居高位,或者處于優(yōu)勢地位時,要包容比你差的人,形成一種和諧的氛圍,不要讓人對你恨之入骨,這是中國人的行為方式。
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強調(diào)要建設一個學習型社會,從《論語》到《孟子》,我們看到了一個人應該怎樣學習。中華經(jīng)典中《道德經(jīng)》的作者就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 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曾經(jīng)老子的出生地是一個謎,為了破解這個謎1990年以來繼清代所以前賢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才得知老子出生在今渦陽縣閘北鎮(zhèn)太清宮的流星原址。兩千多年以來,在老子故里渦陽人民心田里,長期浸潤著老子光輝的智慧和思想。老子對于人類的貢獻,在于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老子思想是中國人揭示自然界奧秘的一種嘗試,在中國哲學史上,老子第一個系統(tǒng)提出了“道”,這個“道”來源于自然,以“無”為本,以“有”為用,以“反始守柔”為處事之方。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與無”成為《老子》五千言的`綱領(lǐng)。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jīng)》最受世人崇仰;尼采曾評論《老子》一書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jīng)》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是可以闡說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渾然一體,永恒存在,運動不息的大道。無,稱天地的初始;有,稱萬物的本原。因此,從常無中,將以觀察道的微妙;從常有中,將以觀察道的端倪。這無,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又玄妙,正是天地萬物變化的總源頭。天地是長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天地不為自己而生,所以能夠長久。因此,圣人把自身置于眾人之后,卻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把自身置于度外,卻能保存自己。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嗎?反而能夠成就自己,所以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樣我們才能從《道德經(jīng)》中汲取營養(yǎng)。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讀后感9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生成了萬物,德養(yǎng)育了萬物,萬物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環(huán)境使萬物生長起來。因此,萬物沒有不尊敬道而重視德的。道之所以受到尊敬,德之所以受到重視,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順其自然。所以,道生成了萬物,德養(yǎng)育了萬物;使萬物生長發(fā)育,使萬物成熟結(jié)果,使萬物得到撫養(yǎng)和保護。(它)產(chǎn)生了萬物卻不據(jù)為已有,養(yǎng)育了萬物卻不自恃其功,導引了萬物而不做萬物的主宰。這才是極大極深遠的“德”啊。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謚伯陽,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物極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著有《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大道生成了萬物,但是不把萬物據(jù)為已有;撫育了萬物,但是不自恃有功;引導了萬物,但是不強加干涉,不以萬物的主宰自居。大道深厚無私,是人類行事的楷模。人們追求禮尚往來,并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指南,這其實是不合乎大道的,也是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大道遵循自然,無欲無求,即便在付出的時候也從沒想過要得到回報。大道沒有分別之心,所以也就沒有付出和回報的分別了。當大道付出了很多卻得不到回報的時候,它也不會感到煩惱和怨恨。人類卻不同,一旦我們的付出多于回報,或是欲望得不到滿足時,我們就會感到煩惱和怨恨,有的人甚至還會做出極端的事情來,這樣不但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別人。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任何人都無法躲避別人有意或無意的傷害。如果我們因為怨恨曾傷害過我們的一個人而怨恨起整個社會來,就會變得憤世嫉俗、心胸狹窄起來。以充滿仇恨的眼睛看社會,勢必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力,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誰能保證從未傷害過人呢?既然我們也曾傷害過別人,又怎能奢望不被別人有意或無意地傷害呢?因此,當我們的付出和回報不能劃等號時,就一定要冷靜地看待得與失,不要因為得不到足夠的回報而心生怨恨。老子在這一章中,闡述了只知付出不求回報的思想,這一處世哲學充滿了智慧,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有益的教導。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讀后感10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長地久”、“上善若水”,很早之前就對《道德經(jīng)》中這些句子耳熟能詳,但是一直對這些話“不求甚解”,困惑不已。對《道德經(jīng)》總是望而卻步,只在不同的場合讀過一丁點片段,只能算是驚鴻一瞥,管中窺豹,難以談得上有什么深刻體會。上《政治學》時,楚老師為我們列的13本必讀書目中,中國的經(jīng)典讀物有三本:《論語》、《孟子》《道德經(jīng)》,這些文章是流傳千古的經(jīng)典之作,治國教材,不得不認真拜讀!懊鞯氯松鷮Ш接媱潯眴雍螅覀兣c人生導師張學長達成共識---集體閱讀《道德經(jīng)》,并將其思想和公共管理實踐結(jié)合起來進行思考。
這對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因為《道德經(jīng)》內(nèi)容艱深晦澀,語言精練而思想深刻,本人文言文水平不高,因此閱讀過程中經(jīng)常感覺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道德經(jīng)》流傳千年,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解讀,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處境,到現(xiàn)在,在國學熱的大潮中,對《道德經(jīng)》的研究如火如荼。文章版本可謂千奇百怪,多種多樣。我看的是北京燕山出版社版的,是在北大的周末書市上買的,和《論語》、《孟子》三本十元,買來之后,認真的看了兩遍《論語》,正在看《孟子》和《道德經(jīng)》。目前看到第十九章,還不到四分之一,都好像似乎沒有真正看懂。下面就簡單說一下似懂非懂的'感受。第九章中,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蹦玫亩嗔搜b不下,差不多夠了就行了;揣的東西太多凸起來,不可能長久,大家都會發(fā)現(xiàn)。滿堂的金銀玉石,是守不住的,富有高貴但卻驕奢淫逸,就是自己惹禍上身,咎由自取。大功告成,全身而退,這才是天道。啟示我們對待物質(zhì)享受時要適可而止,秉持“中庸之道”,要懂得進退自如。這使我想起了我國政界的“59歲現(xiàn)象”,有一些有作為有追求的好干部,在光榮隱退之際,經(jīng)不起物質(zhì)誘惑,抵擋不知內(nèi)心不良思想的蠱惑,廉潔一生,糊涂一時。誠然,這與我國官員的考核的激勵體系有關(guān),我國的官員體制中,有大量與職級職位匹配的福利待遇,不能隨著官員退休帶走。在法治建設不健全,人們思想價值體系混亂的年代,會渾水摸魚游走于制度缺陷的人如日中天,而嚴格遵守規(guī)則辦事的人則很難有所作為,在這種獎劣懲優(yōu)的體制中,官員大多自身難保。需要有機會,同時也需要有動機,前者是制度環(huán)境,人人面對的制度約束一樣,權(quán)力不同的機會就有所不同,如果你潔身自好,沒有的動機,那就不會侵蝕到你,這就是為什么政亡人息的封建王朝末期,總有一些道德高尚、為民請命的清官和青天。從這個意義上講,老祖宗已經(jīng)為我們指明了道路,物質(zhì)追求適可而止,進退自如才是王道。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讀后感11
其實我還是第一次讀道德經(jīng)呢,因為班主任這此布置的作業(yè),沒方法硬著頭皮去圖書館借了本道德經(jīng),從讀書館回來的路上,拿著那本道德經(jīng),我忽然間覺得這本書該是我應該早去讀的,看著封面上的幾個大字,豁然間心境一片舒坦,終究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經(jīng)應該說分紅上下兩部,上部道,下部德。(長沙馬王堆出土過上德下道的版本,不過公認是上道下德)
依照這種劃分,我們來分開來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規(guī)律。
它表現(xiàn)為幾個方面,一是“易”,也就是變易的意義,道德經(jīng)第一句就這樣說,“道可道,非常道”,能夠說出來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個方面就是“易”的規(guī)律,所謂“易”的規(guī)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句話的大致意義就是,萬物都是逐漸生長,但是“物壯則老”,便要慢慢消減,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狀態(tài)。
且不說老子寫這部道德經(jīng)上部道經(jīng)的目的就是論述道德規(guī)律,下部德經(jīng)則主要講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將天道應用于人事?我們就不難曉得。其實老子寫道德經(jīng)的偏重點便是落在下部德經(jīng)上面。
讀了《道德經(jīng)》之后,最大的感受還是來自于心靈深處某處的弦被觸動,!疤扉L日久。天地所以持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币饬x是說天長日久,天地之所以能持久,是由于它們不為本人而生息,自但是然的存在,所以才干持久。所以說圣人把本人置于后,反而遭到推崇,把本人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本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干構(gòu)成就了他本人。但是僅看當今社會,能做到將本人置之度外的又有幾人呢?寥寥可數(shù),高速收縮的經(jīng)濟時期,讓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說,這是社會的可悲,更是我們不愿看到的。
《道德經(jīng)》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需你用心去讀去了解,你會發(fā)現(xiàn)當中的道理我豈是區(qū)區(qū)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無為思想,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涵養(yǎng),是辯證的.。向社會推行無為,有助于國度的穩(wěn)定,但假如站在歷史開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關(guān)于當代的青年人了解古代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辦法,一分為二的對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倍鵁o為思想用在為人處事的觀念上來看,便是對人寬容!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睂θ藢捜荨!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讀后感12
《道德經(jīng)》又稱《道德真經(jīng)》,它是由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老子所著作。在讀道德經(jīng)之前,就已經(jīng)閱讀及聽聞許多從此書中所流傳出的膾炙人口的箴言精句。而不久前的深入拜讀與用心體會,更是讓我收獲頗多,受益匪淺。我也由衷地感知中華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博大與精湛!兜赖陆(jīng)》顧名思義以“道德”為其綱宗,論述治國、用兵、養(yǎng)生、修身之道。它簡略深刻的辭藻、廣博細致的內(nèi)涵,被華夏先輩們美譽為“萬經(jīng)之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边@是道德經(jīng)的首篇。我的理解,或書或文放在開頭和結(jié)尾的一定是其精華所在,而這被廣為流傳的一句,也自然流進我的心中,令我思迅良久。這句話的字面意義是說:道是可遵照的籠統(tǒng)的運動規(guī)律,但又不是一種恒定不變的籠統(tǒng)運動規(guī)律。依據(jù)事物的特性來冠以稱號,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這種相貌不是原封不動的。而道的轉(zhuǎn)義是道路,也能夠引申為人生道路。人生之道無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長壽之道。而同在一條人生路上卻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一種是圣人之道,它所追求的是淡泊名利、返璞歸真、順其自然之道,活的豁達而無私。而另外一種是走大多數(shù)人選擇的.常人之道,追求的是身外的名利,或是大富大貴,或是泯然眾人矣。不同的道路走法自然不同,但都不能判定其本質(zhì)的對與錯。人的終身都在屬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來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這地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謂“道”,就是一條人人都能夠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這個道理。但我們大多都是走在能夠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進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勞。同樣,“名”也不用專指稱謂,他能夠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價值。當我們自以為完成了許多人生價值時,老子卻說你所完成的價值是真的完成了嗎?這就是所謂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并不是要否認我們所做的一切活動,而是要讓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這可道可名之外,還有一層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們留意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與洗禮自然能為我們的心靈與生活帶來不一樣的凈化與感受,但在生活或工作中還是應抓住自身的根本,做一個能夠仰望星空,也能做到腳踏實地的真人,詩和遠方固然美好,按部就班的生活常態(tài)也尤為重要。所以在我們虔心拜讀名作之時,也要結(jié)合我們自身,不斷完善進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成為一名于社會,于他人的奉獻之人!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讀后感13
緣起
三年前,大約20xx年夏,感恩給孩子考察幼兒園的機緣,我了解到了一蓮瑞德學堂。曾經(jīng)嘗試過加入一蓮大家庭。后因一些緣故,機緣還未到。人雖離,心卻在。如果用能量場的說法,一蓮瑞德學堂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吸引著我,感恩一蓮。
20xx年底,開始加入讀經(jīng)隊伍,得益于學友們的陪伴,老師的引領(lǐng),一直堅持到現(xiàn)在。今天雖然是最后一課,但在人生道路上,修行卻是剛剛開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修身
記得老師說過,“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我們要找經(jīng)典做靠山,才會底氣十足!甭犞瑢W著,悟著,我感覺到經(jīng)典是圣賢們的總結(jié),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場探索,那么經(jīng)典就是指明燈,當我們陷入迷茫的時候,經(jīng)典會在冥冥中指引著我,幫助我們撥開云霧,重見天日。
比如,我以前和現(xiàn)在也會有一些執(zhí)念,接納力不足,對于人和事物,只接受好的,不喜壞的,但是現(xiàn)在,我能理解了,人生就如同大自然,有白天,也會有黑夜,兩者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那么,很多時候,心態(tài)就會變了,更奇妙的是,當我們的心改變了,周圍的能量也跟著發(fā)生了轉(zhuǎn)變。
齊家
最喜歡子復老師的國學課,還有一點就是,老師總能給恰當好處地將經(jīng)典和育兒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給了我們家長一些啟發(fā)。
反觀我的家庭里,親子問題不是問題,問題在我自己身上,我與婆婆,我與父母。學了一段經(jīng)典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我們的爭執(zhí),不是因為不愛,而是因為太愛了,而這個愛,都太傻了!都是想把自認為好的,帶給對方,而忽略了對方真正想要的。當我們收到自己不需要的'愛,卻不知感恩,反而嫌棄。這樣,就進入了情緒惡循環(huán)。
學了經(jīng)典以后,每當唱起《春歌》我都會淚流不止。當然,現(xiàn)在愈來愈好了。
我有時候也會反問我自己,學經(jīng)典是為了什么?這或許就是原因吧,如今我知道了有一條路是修身,齊家,我會繼續(xù)走下去。大的方向跟對了,自己的小事,自己處理,醒悟,悔改。
治國
近幾年,在國內(nèi)外新聞中,總能找到經(jīng)典文化的影子。
近期,孩子爸爸帶了一條新聞,伊拉克回應美國,要對美宣戰(zhàn)。中方發(fā)言:“我方不愿與某些國家為敵,但是某些國家想讓我方成為敵人,那么我方絕對是一位合格的敵人!”聽完了,我問孩子,有什么想說的或者有什么疑問,孩子說:“最后一句沒聽懂,不是說不想打架嘛,怎么后來又說想打架呢?”我和孩子爸爸都笑了……
得益于學堂,得益于家長涵養(yǎng)班。感恩學堂,感恩經(jīng)典,新的一年,愿自己:愈錯愈改,愈改愈好!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讀后感14
一、道,是可以言說的,但言說出來的道,并不完全等同于永恒不變的道,即常道。
二、道,非常幽深,能源源不斷地涌現(xiàn)出萬物,卻塞不滿天地,若有若無,象在天帝存在之前就存在了。
三、道,永遠不會消失,像玄妙的母性,是天地萬物的來源和根本,生養(yǎng)萬物延綿不絕,用之不盡。
四、道,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不亮不暗,無頭無緒,不可描述,無狀無物,恍恍惚惚,不見首尾。
五、道,無形而有象、有物、有精華,是可以信驗的。
六、道,比天地生的還早,靜極虛極,從來沒有變過,永久地推動萬物運行而不會把自己消耗殆盡。道很大,會變化消逝地無影無蹤,但是還會變回來。
七、道,出口的地方,就是“無”,而“無”平淡無味,不可見,不可聞,用不完。
八、道,運動的方向是返回到弱小乃至于無,道的功用就是把強的往弱的方向推動。
九、道,是隱性的,無法命名。但道能施給萬物、成就萬物。
十、道,即為無之極。無極生出太極為一,太極生陰陽為二,陰陽加太極為三,陰陽的不同組合變化,就生成了萬物。
概括起來,道是無之極點,是天地萬物產(chǎn)生發(fā)展消滅之根源,是宇宙第一因。
當然,《道德經(jīng)》里面講的道,分三個層次,我們這里討論的道,是“常道”,即最根本的.道。另外兩個層次,一是“天道”,即宇宙法則、自然規(guī)律。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二是“德道”,即人與道的關(guān)系。如“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那么,為什么道是宇宙第一因呢?
其實《道德經(jīng)》也講了,“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也就是說“無”是天地的開始。為什么呢?我們知道,老子寫《道德經(jīng)》,是受到《易經(jīng)》的啟發(fā)。而《易經(jīng)》里最基本的一對關(guān)系,就是無和有,也就是陰和陽的關(guān)系。無和有排列組合,產(chǎn)生天地萬物的卦象。比如,任何物質(zhì),就是“有”,細分下去,無情無盡,最終一定是“無”。而無的極點,就是道。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就是無,二就是無和有,三就是無和有的排列組合。無限排列組合下去,就產(chǎn)生了無窮無盡的萬物。
那么,為什么天地萬物不把宇宙撐破呢?因為,道還會消滅萬物,也就是說,天地萬物都有一個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過程。
道德經(jīng)讀后感:道,看不見,摸不著,聞不見,聽不見,但它確實在發(fā)揮著決定性作用,是可以驗證的。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讀后感15
其實我還是第一次讀道德經(jīng)呢,因著老師這此布置的作業(yè),沒辦法硬著頭皮去圖書館借了本道德經(jīng),從讀書館回來的路上,拿著那本道德經(jīng)全文后,我突然間覺得這本書該是我應該早去讀的,看著封面上的幾個大字,豁然間心境一片舒坦,究竟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經(jīng)應該說分成上下兩部,上部道,下部德。(長沙馬王堆出土過上德下道的版本,不過公認是上道下德)
按照這種劃分,我們來分開來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規(guī)律。
它表現(xiàn)為幾個方面,一是“易”,也就是變易的意思,道德經(jīng)第一句就這樣說,“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說出來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個方面就是“易”的規(guī)律,所謂“易”的規(guī)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萬物都是逐步成長,但是“物壯則老”,便要漸漸消減,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狀態(tài)。
且不說老子寫這部道德經(jīng)上部道經(jīng)的目的就是闡述道德規(guī)律,下部德經(jīng)則主要講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將天道應用于人事?我們就不難知道。其實老子寫道德經(jīng)的側(cè)重點便是落在下部德經(jīng)上面。
讀了《道德經(jīng)》之后,最大的感受還是來自于心靈深處某處的弦被觸動,!疤扉L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币馑际钦f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gòu)成就了他自己。但是僅看當今社會,能做到將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幾人呢?寥寥可數(shù),高速膨脹的經(jīng)濟時代,讓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說,這是社會的可悲,更是我們不愿看到的。
《道德經(jīng)》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讀去理解,你會發(fā)現(xiàn)當中的道理我豈是區(qū)區(qū)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無為思想,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wěn)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fā)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倍鵁o為思想用在為人處事的觀點上來看,便是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睂θ藢捜。“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句子04-23
道德經(jīng)語錄11-26
道德經(jīng)讀后感12-09
[精選]《道德經(jīng)》讀后感01-08
《道德經(jīng)》讀后感01-04
道德經(jīng)讀后感04-27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讀后感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