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說》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白說》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白說》讀后感 篇1
《白說》之所以能在近期暢銷書榜單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題目比較搞怪,以及作者仍然擁有一定的人氣指數這樣的因素之外,近日頻頻爆出的央視播音員、主持人“勇敢出走”的故事,顯然也是“功不可沒”的幕后推手。
中秋、國慶“雙節(jié)”期間,在各大電商推出的圖書促銷活動中,白巖松的新書《白說》始終占據著十分顯眼的位置。從《痛并快樂著》開始,這差不多已經是人過中年的“白大哥”出版的第十本書了。說是新書,其實內容并不新鮮:書里所收的大多是最近五年以來作者在各種場合的講演文字記錄,從大學到政府部門,從媒體沙龍、文化論壇到公益講座,甚至連看似頗為專業(yè)的醫(yī)療改革研討會也將其列為主講嘉賓,讓這位央視名嘴過夠了一把嘴癮,最后還不忘攢起來做成書,圖的就是再賺取一回眼球。
如今名人出書易如反掌,而想當年開此風氣之先的,正是包括作者在內的一眾央視名主播,如今自然更有理由當仁不讓,至于質量參差不齊,大概也是早已在人們意料之中的。不過說實在的,剛開始讀這書時,還真被它吸引過一陣。雖然明知作者在大學演講,聽者主要是沖著其“成功人士”的光環(huán)而去,不過讀了這部分演講內容,我琢磨著,換作是我,在上大學的年紀,估計也會覺得花時間去聽一場這樣的講座還算值得。比如他說到,年輕人要敢于“做點無用的事兒”,“不僅要懂得如何成功,還要懂得如何有尊嚴地失敗”,“每一次失敗都開啟了一種更好人生的可能”,還反復提及閱讀與音樂的“治愈力”。諸如此類的話題,雖說和更有意思的學術講座不可同日而語,但至少證明此書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也證明白巖松此人在投聽者所好上的確下過一些工夫,歸結起來這還是要拜其本職工作所賜。
眾所周知,央視著名主持人出走非自今日始。前幾年黃健翔、崔永元、李詠、柴靜等人的離職,就震動程度而言,絕不亞于如今張泉靈、郎永淳的告別。只不過,之前的數人雖已離職,但其新東家不是別的媒體,就是中國傳媒大學,仍然身處廣義的傳媒圈中,并未跨界。而此番張、郎二人的離去,則是徹底告別這個行業(yè),轉戰(zhàn)投資領域和互聯網醫(yī)療行業(yè),對比之前央視播音員、主持人的身份,似乎令人感覺過于“穿越”。而在此二者之中,郎永淳的出走更為出人意料,因為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歷史:《新聞聯播》欄目有史以來第一位主動選擇離職的主播。在此之前,這檔“第一傳聲筒”欄目的主播,要么是退休或病亡的,要么是退居二線的或被下崗的,哪里會有人捧著這個據說工資高達二十六萬的金飯碗不要,而去投身一家如時間黑洞一般的初創(chuàng)公司呢?但據說,郎永淳的出走,主因是妻子生病,孩子在美上學,僅靠郎一人的工資入不敷出。也許這僅僅是傳聞,不過此前他們夫婦合著的家庭抗癌日記出版,似乎為這一說法提供了某種背書,畢竟公開私人記錄,無論對于家庭還是個人都不是一件隨便的事情,何況是郎永淳這樣的公眾人物——如今看來,除了經濟原因,為跳槽做準備可能也是郎永淳夫婦決定出版此書時的另一層考慮。
如此之多的央視主播選擇離開,以至于白巖松說他在出席一些場合時總在被周圍的人暗示“你怎么還不走?”這聽起來似乎令被問者哭笑不得的疑問,也許正凸顯出了白巖松所在的這家頭牌媒體的逐漸式微。的確,二十六萬的高薪難得,但也并非舍此無處得;央視的工作穩(wěn)定、聲名在外,可也并非人人都留戀。
“走有走的理由,留有留的理由,”這是白巖松面對“你為何不走?”的疑問給出的回答。如果說這樣的回答不夠坦誠,那么可以說,事實上任何處于作者這樣位置的人,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應該都很難做到真正的真誠與坦率,因為說到底,在任何時代,決定一個人的言說姿態(tài)和內容的,正是他身處的那個位置。在《白說》這本書的后半段,出現了《打造一副讓世界喜歡的面孔》這類意識形態(tài)色彩濃厚,甚至情不自禁將自己想象成政府幕僚的敗筆——對于一位本應將社會公眾作為第一受眾人群的新聞評論者而言,這類“瞎操心”的表述應該越少越好。一個人為了新聞評論的需要對社會或政府說長道短是一回事,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全知全能的“謀士”則完全是另一回事。事實上在大多數情況下,當一個傳媒人企圖“越位”,事情卻完全可能早已不在他的掌控中。很可能,他此時所說的一切,都將淪為不折不扣的“白說”。
《白說》讀后感 篇2
白巖松,同齡人,卻很尊敬,把他當做新聞業(yè)界的良心的標尺,有他在,有他的節(jié)目在,新聞的希望就在。他的《你幸福了嗎?》《痛并快樂著》,我都細細讀過,每次都有深深的共鳴!栋渍f》是他的演講集,仿佛是隨他一起見證歷史,那些感悟,沒有華麗,沒有尖銳,沒有取悅,只是一如既往的感性和理性。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身在這里,還沒走,守土有責;到點兒就撞鐘,守時,可謂敬業(yè);更重要的是,還得把日常工作撞成自己與別人的信仰!
一直以來,人們對”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有一種誤解,好像是敷衍了事,得過且過,其實正是干好本職工作的體現。按時按點按要求把每天的鐘撞好,就是圓滿完成了你的本職工作,不怕鐘聲擾了誰的好夢,不嫌重復動作的單調乏味,不慕前臺講經的風光。莊嚴響亮的鐘聲自有其神圣的昭示,就是你的工作成果。把撞鐘看做是平凡,總想著成名成家接受萬人膜拜,才是沒有根基的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社會需要的是在各個崗位上安心、負責、不打折扣撞鐘的“和尚“。
”誤解傳遍天下,理解寂靜無聲。謠言傳遍天下,辟謠寂靜無聲。相當一大部分人在圍觀解悶。當你認真解釋時,沒人細聽,所以,解決總是遙遙無期。人到中年,已有權保持沉默,然而沉默,是件更有風險的事吧?自己的聲音為別的人生和我們的社會,起一點小小的作用。“
一直贊同白巖松的觀點,媒體人的責任就是把事實完整呈現,不是只給大眾看某一面,要讓事實去說話,不是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做好惡、對錯的選擇。媒體人的責任還有及時地發(fā)聲,不必清高地不與之爭論,把輿論陣地自覺地讓位,而普通民眾沒有條件去獲知真相,只能去猜測,或者干脆誰的都不信,視所謂的新聞為一縷輕煙掠過!碑斠惶旌蜕凶惨惶扃姟,重提此話,撞好你的鐘,哪一天你不想撞了,就離開,讓位于別人,無可指責,別守著鐘,編著鐘不響的理由,又不讓別人來撞。
"幸福需要三個層面的因素,物質、情感、精神。物質是基礎,可以依靠自己去創(chuàng)造,情感卻不僅僅是自己的事,和父母家人有關,和身邊每個人有關。幸福和國家也有關系,比如一個廉潔、高效的行政系統,民主和自由的社會環(huán)境。"
每一個正常的人都追求物質、情感、精神,只是在追求的過程中,因著這樣那樣的因素,弱化了某一項。衣食無憂的時候,情感、精神和物質三足鼎立,但大多時候,以為這些都是私人的事情,”我生活條件好,我有人疼有人愛,我玩茶藝玩插畫“,只是這樣的幸福不要離開你的小天地,外出辦事被搶白你會委屈,遇到”碰瓷“你會恐懼,遭受不公你會失望,強迫接受價值觀你會厭煩......社會環(huán)境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無法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沒有改變的權利,至少可以不同流合污,至少可以發(fā)發(fā)聲音。
”隨著年歲的增長,你不再會被標語口號牽引著走,不再容易被文字激起波瀾。你 的人生閱歷更加深厚,內心感受也更加復雜,反而是無詞的音樂,更能擊中你百轉千回的沖動和欲望、思索和感慨。“
每次看到大寫的標語,聽到空洞的口號,我都會皺眉,如果跟進的是具體的行動還好,就怕是民眾莫名其妙的東西,就像寫標語的人在自娛自樂。漢語的凝練被稀釋,寡而無味,言之無物,就像行動與語言,越是沒有實際效果的行動,越是洋洋灑灑的總結宣傳?吹揭黄梦恼拢牭揭淮魏弥v座,激動半天,同樣的漢字,被不同人編排就有不同的感覺,因為好的文字揉進了思想、感情,走了心,走了腦。最近喜歡聽一些舊的世界名曲,以為自己老了,跟不上時代了,答案原來在白巖松的這一席話里。
”信仰是什么?信仰的核心是“敬畏”!熬础保朗裁词亲詈玫,要去追求它;“畏”,知道什么是最差的,是底線,不能突破它!
常說信仰缺失,其實是基本的人性,基本的良心缺失,信仰沒有那么高大上,就是日常言行的標尺。小時候大人告誡我們:”不能沖著人潑水,不能隔墻潑水,潑水要低點,否則神靈要怪罪!斑@些規(guī)矩形成了習慣,長大了,知道不是神靈怪罪,是尊重別人,為別人著想,不是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這樣的小習慣會折射到大的行為上,就是”底線“。凡人可能做不到如何”敬“而追隨,但起碼可以做到”畏“而拒之。
”為說對的話認錯、寫檢討或停播節(jié)目,就是我辭職的時候!
如今,主持人紛紛跳槽,其中一些給人正能量的新聞人的辭職挺讓人惋惜,郎永淳、趙普......有思想有見識有水準有職業(yè)操守的新聞人真是不算多,尤其是央視,需要這些熒屏和生活形象都正能量滿滿的人,不知道他們離去后會不會再出現又一個趙普?真擔心下一個聽到的消息是白巖松離開央視。白巖松針對別人的詢問,說了上面這句話,相信他,正如趙普的微博:”事業(yè)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都不錯,但核心是價值觀留人!跋M灰牭桨讕r松離職的消息,希望一直聽到他的”聲音“,他的《白說》并不白說,和我有同樣想法的人很多很多,在民眾中。
”捍衛(wèi)常識,建設理性,尋找信仰!
這也是一種價值觀吧,很正常,很簡單,卻又很復雜,未來還需要白巖松這樣的一群新聞人堅守,為了希望,為了努力向好。
《白說》讀后感 篇3
這次寒假有幸拜讀了白巖松的《白說》。說實話,里面的章節(jié)很多,有很多的內容我感覺我還是沒能完全讀懂,我想我何時完全讀懂了這本書,我才算是升華了吧。我想,其中有些章節(jié)我是看得很透徹的,下面我就這幾個我印象深刻的地方談談我的感受吧。
第一個地方是“能面對平淡就是不平淡”。讀到這里的時候,我的內心為之一震,這解決了困惑我已久的難題。我想教師這個職業(yè)每天的生活是相對平淡的,和職場每天充滿著挑戰(zhàn)有著極大的不同。有的內容也許會重復很多次的教,教得久了有時候自己也會迷茫。而生活也是每天兩點一線,家和學校。日子久了,總覺得需要點味道。甚至會想我需要的真的是這樣的生活嗎?有的題目為什么講了N遍學生還是不會。是否這樣的生活還要過很多年。答案是否定的。其實在平淡的生活中生活著才是最真實的。白巖松說:老公在看電視,夫人在織毛衣,孩子在寫作業(yè),一晚上沒多少話,到點兒熱水泡腳,洗洗睡了。這樣的狀態(tài)是四五十歲人的最幸福的狀態(tài)。真實的人生不會每天充滿浪漫,每天充滿挑戰(zhàn)。工作崗位也是一樣的,大多數時候是在默默做一些平淡的小事。這種平淡就是接受平淡,就是接受生活的真相。教師崗位也是如此,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就是平淡中顯珍貴,也許對我們而言是極易掌握得知識,但對不同的孩子們而言卻吸收程度不同。我們雖然在每天重復著教書,但我們也同時在育人,這樣的工作看似平淡但又及其不平淡。梅西和C羅之所以有今天的江湖地位,是因為每天忍受著極其枯燥的生活。不停訓練,不抽煙,不喝酒,早睡早起......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我們應該活得認真。
第二個地方是“講故事的技術核心”。白巖松說:“做一個十分鐘的節(jié)目,就要按照十分鐘的體量做采訪,如果過度開采,做成分鐘節(jié)目的采訪量了,后期就很難再做減法。可是一個二十分鐘的節(jié)目,采回來的素材只能支撐五分鐘,剩下的十五分鐘怎么辦?注水嗎?所以干我們這行的,永遠要思考一個“奶粉和水”的問題:全是奶粉,太濃;全是水,就是假冒偽劣。什么情況下最好喝?得調配合適的比例!彼f的這段話感覺就在說我們教育界的事情,我們每一堂課應該上多少新課,每節(jié)課分配給我們老師是多少時間,我們準備的內容是多少,分配給學生的時間是多少,這些說的不就是奶粉和水的調和比例嗎?所以做新聞的人,只有對版面和節(jié)目時長有充分的了解,才會有“節(jié)奏”上的把握。除了常規(guī)因素,還有很多非常規(guī)因素。比如,三分鐘的節(jié)目,理論上能容納九百字的內容。可是當你真的老老實實寫出九百字,最后會發(fā)現時長超了,九百字要三分半鐘才能播完。為什么?文字轉換成語言的時候,還會無形中添加很多非文字因素。所以仔細算下來,三分鐘的節(jié)目只能容納大約八百字,F在隨著推特、微博的普及,全世界新聞的平均字數是七百字,還有繼續(xù)減少的趨勢。所以如果只停留在表面是不可能知道這么多的,這是長期訓練的結果。而我們教師如何能夠準確地把握課堂的節(jié)奏呢?現在想想是不是同樣的道理。
第三個地方是“大成若缺”。白巖松寫道: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蔣丞稷實現了短道游泳的兩個重大突破,全是第四名,算是“鐵牌”吧。但那已是亞洲男子離游泳領獎臺最近的一次。記者采訪他,問他有沒有遺憾,蔣丞稷的回答太棒了,他說“缺陷也是一種美”。是的,缺陷也是一種美,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凡事都追求極致,這個極致存在嗎?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人生就是遵循著一條曲折、循環(huán)、不斷向前的路徑。在不完美的生活中,我們格外需要在這個過程中讓內心得到舒緩和解壓,回歸到正常的日子當中,F實社會中,有很多孩子從小就沒有擁有這種思想,所以才會造成抑郁癥的增多以及學生跳樓事件的產生。無論是作為老師也好,還是作為家長,我們都應該讓孩子們從小認清生活的本質,那就是人生本來就不會達到極致完美的狀態(tài)的。我們所有人都要接受這種狀態(tài),并且要善于以平和的心態(tài)看待人生中的不完美。也即是說從小培養(yǎng)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然后認清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而我們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解決問題,這就構成了我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以上就是我讀完這本書之后個人的一些感悟。在我現在的年齡還未能讀懂書的全部,我想我會再過幾年再次細品這本書,到那時的感悟想必與現在會略有些區(qū)別吧。特別真實的一本書,特別敢說和直說的白巖松,他讓我從各個角度看到了人生百態(tài)!栋渍f》下次再會啦!
《白說》讀后感 篇4
最近讀了白巖松的一本書叫《白說》,作品是通過各個場合和公眾深入的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態(tài)度,分享其世界觀和價值觀,包含了其對時政、教育、改革、音樂、閱讀、人生各領域的理解和看法。通過閱讀此書以前對有些事情不是很理解的地方,現在好像有點理解了,今天在這里分享幾個我喜歡的話題:
一、關于工作
書中提到對工作的態(tài)度:“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當然這話聽起來不太“高大上”,甚至顯得有些灰色,書中解釋道“身在這里,還沒走,守土有責;到點兒就撞鐘,守時,可謂敬業(yè)‘更重要的是,還得把日常的工作撞成自己和別人的信仰”,這樣一解釋,這話就完全不灰色了。一個到了靜靜地說些放之四海而皆準話語、在有權保持沉默的年紀拒絕沉默,為依然熱血有夢的人們敲鼓撥弦,盡管“說話不是件好玩的事”但依然向往說出個“更好點的未來”。白巖松作為一個新聞媒體人,在本書的字里行間我體會到的是堅守,堅守一個新聞媒體人的職責,堅持說話,就算“說了白說”,可是“不說,白不說”。體現了其作為新聞人的敏感和社會責任感。
我一直特別羨慕、欽佩能在一個行業(yè)里一直堅守的人,老話常說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一往而深,F在我剛進入歌山建設這個大家庭,從事的也是質量、體系方面的工作,也算“一往而深”。我和建筑行業(yè)一直有不淺的緣分。小的時候,村人蓋房子的時候,我靠搬運磚頭、綁扎鋼筋,還賺過不少的零花錢。長大后,村里人、親戚朋友有很多都是干這行的,有工人、有項目承包人、有干裝飾裝修的、好像或多或少都和建筑行業(yè)有關系,甚至家鄉(xiāng)的其中一大特產就是挖掘機,曾有戲言“半個上海是我們家鄉(xiāng)的人挖出來的”,他們都是城市的建設者,都在發(fā)光發(fā)亮著。而現在我也加入了這一行中,凡是過去,皆為序章,我要秉持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敬業(yè)精神,只要在崗位上一天,就干好這一天的工作,應盡的義務,應該承擔的責任必須完成。
二、關于幸福
什么是幸福,幸福像鞋,舒不舒服自己知道;又像“百分百”的黃金,可以無限靠近,無法徹底到達。
為什么現在的日子,物資層面越來越好了,且感覺不幸福了?這樣問的人越來越多,我也經常這樣感慨。書中寫到這樣一個概念:幸福需要三個層面的因素:物資、情感和精神;物資是基礎、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F在我們吃飽了,穿暖了,但是在情感和精神上都有所欠缺,所以依然不幸福。談到情感和精神,就是和年齡、個人、社會、國家等方方面面都有關系。
前段時間,我家小閨女去奶奶家住了一段時間,回來時跟我說,媽媽你這段時間肯定很幸福。我心里想,偶爾一段時間,不用時時刻刻照看你,是挺幸福的,嘴上卻問,為什么呢?她回答道:因為我不在,你就可以開著空調,蓋著棉被,躺著床上看手機,還不幸福。因為她在家我們是控制空調使用的,能不開就不開。所以我倆以為的幸福是不一樣的。窮人認為有錢就是幸福,有錢人認為“錢帶來的煩惱更多,責任更多”,有時候也不幸福。所有說幸福像鞋,只有自己能感覺,別人認為的幸福擱你身上就體會不到。幸福還是一種感覺,有時候一閃即逝,需要你去挖掘,發(fā)現他,感受她,才能無限的靠近它。
三、關于讀書
上大學前,以為翻過了高考這座大山,前面就是春暖花開了,殊不知前面有一座又一座更大的山等著你,所謂“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好的書籍就是不斷教給你,怎么積極樂觀的攀爬這一座座大山。
我們讀書是讀什么?讀魯迅、周作人,還是傅雷、梅里美?其實都不是。我們讀所有的書,最終的目的都是讀到自己。
讀書是讓自己煩躁的心安靜下來,你可以在書中讀到你的過去、現在、未來你更期待的那個自己;讀到你心中有,而筆下無的句子時衍生的那種心有靈犀的喜悅,讀到讓你遇到困難能有繼續(xù)前進的力量,讓自己所有的疑惑、困難、不平、孤獨都在書中找到答案。公司舉辦了的這個悅讀的活動真的很好,從此悅字可以看出,真正使閱讀成為一種深刻而愉悅的體驗,使你從中找到了自己,塑造自己。每一本書中都蘊藏中你所期待的自己,所以祝我們的悅讀越辦越好,祝每個人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
《白說》讀后感 篇5
提起白巖松,想必大家不會陌生,央視新聞頻道著名主持人,資深媒體人。前些日子憑借里約奧運會開幕式上的解說,又火了一把,當了回網絡紅人,被網友戲稱為一本正經地說段子。一本正經,那是央視特色,尤其是說新聞的,不正襟危坐好像都對不起這份職業(yè);但說段子,那可就不大容易了,得挖空心思、突顯主題,又得接地氣、有笑料,說白了就是讓人心甘情愿地被撩,這可就是個技術活了。當今最火的段子手薛之謙曾自曝寫一個段子要花上六七個小時,這還是自己悶頭在家搞創(chuàng)作只為搏你一樂。要是真正想做好一檔直播節(jié)目呢?那背后所花費的時間、耗費的精力可能要成數倍累計了。讀這本《白說》時便已體會一二。
《白說》與其說是白巖松的一本自述,不如說他是在以新聞人的角度與你聊天、話家常,態(tài)度誠懇,言語平實,容易接受又發(fā)人深思。用簡單的語言訴說并不簡單的事是一種本領,而能撼動人心則更需要智慧。顯然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日積月累的付出與努力。就拿白巖松本人來說,一要有大量的知識儲備。白巖松愛讀書,這從他的經歷中看得出,從小泡在圖書館,以書為友共度了幾十年,在全家去搞“歷史”的情況下,他毅然選擇了從事“新聞”行業(yè),多年后才猛然發(fā)現,其實搞“新聞”的人才最狠,其他人都在“挖”歷史,而自己卻是在“做”歷史。二要有獨特的思維見解。白巖松曾說“一個人的價值和社會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辈豢商娲詠碜阅睦?同一條新聞,怎么報道能抓人眼球,入木三分?同一件事情,怎么做能彰顯特色,體現價值?這就要從獨立的人格和獨特的思維方式上做文章。三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古語說,實踐出真知,此話不假。理論再好,不去實踐,也只是空中樓閣、秀花枕頭。唯有在困難中磨礪,在挫折中奮起,在失敗中頓悟才能淌出一條通往成功的血路。四要有一流的口才表達。正所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有了前面知識、思想、閱歷的積淀,現在需要的就是一點“口才”的東風,借新聞人之口表述事實,還原真相,至于對錯,交于觀眾評說。人們常用少說多做來警醒自己,但少說不等于不說,合理的訴求、善意的提醒、正確的引導都需要平等地溝通、有效地表達、深入地交流。而媒體人要做的就是通過自己的報道讓這個世界變得好一點、更好一點。
此外,還是想說下關于閱讀的事。《白說》里白巖松提到了成長道路上影響他最大的三本書。一是少年時期讀的《朦朧詩選》。通過那些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文字表達,與詩歌碰撞共鳴,開啟了心靈之門。二是青年時期讀的《曾國藩》。通過與別人的對話,讀別人的故事,也跟自己對話,豐富自己的人生。三是壯年時期讀的《道德經》。讓人到中年的他豁然開朗,內心更加平靜。對于我自己,近年來也有兩本書幫助頗大。一本是幾年前在豆瓣上偶然遇見的meiya的《慢慢來,一切都還來得及》。讓那時正處于迷;煦缰械奈依砬辶朔较,重拾了信心。也讓我明白,只要你愿意啟程,不論30、40,都不算晚,都可以通過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讓人生多些精彩記憶。另一本是今年年初微博網友推薦的梭羅的《瓦爾登湖》。每當焦躁不安、情緒難抑之時,都會想起許多年前寧靜美麗的瓦爾登湖畔,那個盡情享受天地靈氣,與大自然擁抱共舞的身影,當你把自己置身其中,心靈也就不自覺得到凈化,內心自然而然回歸平靜。
最后,就引用《白說》里這段話來做個結尾吧。想來,閱讀的作用大抵也應如此:它幫你打開世界,帶你走出自己狹窄的空間;它與你的情緒產生共鳴,陪伴你度過一段時光,讓你品味出無用為大用的樂趣;它帶你面對內心,面對人性,面對生命;它還可以提供智慧、撫慰和解決之道,在你行走艱難時,為無門之處開門,讓無光之處有光。
愿我們都能用書籍之光照亮人生之路,讓我們在未來閃亮登場。
《白說》讀后感 篇6
你“白說”,我不白看,一直覺得白巖松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事實也是如此。記得高中時語文老師經常在課堂上放白巖松主持的《感動中國》,每一次都會感動的想流淚,卻總因在課堂上不好意思只能忍著,《感動中國》之所以感動,不僅僅是因為主人公們那一顆樂于奉獻,樂于助人的赤誠之心,更是因為在這個追求利益的時代,能把自己的一生都安在他人與社會之上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所以,當我們那顆躁動的心看到熒幕上的一幕幕的時候,總會感動得稀里糊涂,在感動的同時,我們更應有些許感悟。
不知什么時候開始,“標題黨”開始流行起來,很多的新聞媒體都會用特夸張的標題來吸引流量,然而內容卻與標題相差了齊天大圣的一個跟斗,是什么催生了這種現象呢,是時代的快節(jié)奏?是同行的激烈競爭?還是作者的利益熏心?歸根結底,還是與我們個人息息相關。新聞媒體,做為公民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就應秉承著務真求實的精神,所以“標題黨”已經沒有資格去做一名新聞人了,如果把社會比做一顆大樹,那么,新聞媒體就相當于啄木鳥,應及時發(fā)現并反饋各種問題,新聞媒體已不僅僅是報道時事這么簡單了,更肩負著監(jiān)督社會的責任,所以,新聞媒體也是任重道遠,不可兒戲。
每一個時代里,優(yōu)秀的人都是獨立的。白老師做為一名新聞人,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我相信很不容易,能在事業(yè)如日中天的時候找個地方從頭開始,有幾人能做到,能在時代的激流中說別人不敢說的話,需要多大的勇氣,白老師走過的路,看過的書,讀過的人,賞過的風景,我相信比我吃過的鹽米還多,我相信,也正是如此,白老師才會把人與社會,過去與當下乃至未來看得如此透徹。不求做一個正義的人,只求不被邪惡侵蝕。最近“江歌劉鑫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我也去了解了個大概,不細說,講講我的一些想法,不得不說,江歌是個好女孩,閨蜜有難,鼎力相助,誰都想要這樣的朋友,可惜,命運總愛捉弄好人,也不知道那男的是怎樣的喪心病狂,即使是對一個嫉惡如仇的人,我想正常人也很難去連捅十刀吧,做為好朋友好閨蜜,為什么江歌遇難劉鑫能無動于衷,是害怕,還是這人心底下天生的自私冷漠與無情,不得而知,更讓人心寒的是事后的表現,背負著一條人命還能活的那么心安理得,毫無愧疚,難怪網絡大軍想人人伐而誅之,對于兇手渣男,網絡更是發(fā)起了什么簽名判死刑的活動,我也沒仔細看,有好幾個同學都大義凜然的簽了名,我覺得,不必這樣,法律自會制裁,如果渣男被判死刑,那是他罪有應得,但是就簽名這個來說,此時我們是大義凜然,但仔細想想,當渣男被處決時,我們簽名的每個人是不是都相當于一個兇手了,這跟真正的兇手又有什么區(qū)別,我想區(qū)別應該是他殺的是好人,我們殺的是壞人了,但都是殺人,這其中的區(qū)別又是他是直接動手,我們是間接動手。其實我們沒必要打著正義的旗號去謀殺另一個人,即使那個人罪有應得,既然是罪有應得,那就交給法律制裁吧。希望法律能盡早還給江歌一個公道,也希望天底下每一個好人都平安無事,壞人早遭天譴。
《白說》讀后感 篇7
在抖音上,刷到一個視頻。
采訪者:中國現在這一批青年學生,他有一個什么樣的最大變化觸動到你?
白巖松:大學的時候讀的書太少了。人生是一個圍棋盤,當你讀的書很少的時候,也就是說,這個棋牌上點的子很少,他不成勢,隨時可能被別人吃掉。另外讀書一個很重要的感慨就是人找書是很難的,但是書找書是非常容易的。就是越讀書越知道該讀什么書,書會帶著你去讀書。當你讀得足夠多了,這個圍棋盤上的子連在一起,那他就會成勢了,人生就成勢了?墒乾F在你看到,我見的相當多的年輕孩子們,這個圍棋盤上沒幾個子。
說完后白巖松深深的搖了搖頭。我突然意識到一個月都沒看一本書了,之前說的一周一本書的量好像有說話沒算話了。突然想起也有買白巖松的一本書,趁著這個時間,也看看他的作品吧。
還記得看柴靜的《看見》時,眼淚一次次狂飆?傆X得新聞媒體人都有一種讓人崇拜且向往的力量。文字吸引眼球,段落深入人心,細節(jié)讓人落淚,回過頭又覺得社會還有很多層面,但是還是需要保存樂觀,繼續(xù)生活。
這次翻開《白說》也一樣,雖然和看《看見》的文體非常不一樣,也確實男士的表達也許沒有女士那么細膩。但是同樣,給予了我很多感觸。
書分為了“歲月”、“價值”、“溝通”、“態(tài)度”、“時代”五個章節(jié)來呈現。因為有些涉及新聞的內容,雖然看得懂但是其實不是很感興趣,只能看著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寫一寫想法。
作者多次在書中說到中國人慣有的思維,不管什么事情,上來就先分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這也導致我們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其實生活好像很難分清楚那幾分鐘好,那幾分鐘壞,有的好像只是平淡與不斷的重復。所以生活好像就是需要學會接受平淡看,在平淡中尋找能夠讓自己無限靠近幸福的事情。內容很多,我很難表達清楚自己的感受,但是我很喜歡“歲月”這節(jié)的最后一句話“人生如茶須慢品,歲月似歌要靜聽”。
現在合上書卻想不起來到底講了些什么,這也許我還沒有真正體會到書中的內容,但是有些畫上線的內容能夠被說一說。
“你的人格就是在這種無用的事情熏陶中,慢慢地健全獨立起來!
“學習,相當重要的一點是去喜歡你不喜歡的,適應你不適應的——也就是打開自己,試著體會和接納那些不同的聲音”
“真正使閱讀成為一種深刻而愉悅的體驗的,是你從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閱讀和記住的書,都是因為其中蘊藏著未來你更期待的那個自己”
“作為社會這艘大船的瞭望員,你的職責是什么?當你看到前方海面上的所有信息,好或者不好,都要及時反饋,這樣船才可以安全行駛。讀書、思考以及責任感的支撐,就是瞭望員的“望遠鏡”。如果瞭望員自覺不自覺地,或是受命于某種指示地,報喜不報憂,那么他提供的信息就是失真的,這艘船的安全就是沒有保障的!
“總有一些長跑的人由于不斷被短跑干擾,也加入了短跑的隊伍;也有一些原本只打算短跑的人,一段時間以后決定改為長跑”
“我們都覺得“愛”很溫暖,愿意用陽光來比喻,但是真正像太陽一樣炙熱的愛,恐怕又給人帶來一種壓迫感。倒是月亮,本身不發(fā)光,卻能照亮每一個夜行人的道路,消解他們的恐懼和憂愁”。
“現在,寫一篇洋洋萬言艱澀深奧的學術論文,可以讓醫(yī)療從業(yè)人員評個更高的職稱;寫十篇通俗易懂、普及常識的千字文,卻不會給他們帶來任何利益。這樣的評價體系本身就有問題!
在閱讀的時候,把這些句子畫了下來,當然不是全部。只是畫線中的一部分。現在不管看什么書最終都會折射到教育上來,作者在書中的各種比喻,也讓我思考教師職業(yè),教育本身,其實也是存在很多問題與詬病。但是這些問題并不是那么快可以解決的,但是只有我們相信能夠解決才能夠堅持走下去。也許就像白巖松愛新聞一樣,我自覺我也很愛教育,但是我還缺少的是我到底愛的是什么教育,我需要追求的真理到底是什么?給予孩子們成長的教育應該如何去做,是我一直在尋找的問題。
《白說》讀后感 篇8
書中有一段是關于《道德經》的闡述,覺得很有意思,說到4分之1的《道德經》可以治天下。曾經看到有人關于《論語》評價“半部論語治天下”,所以這學期有一段時間讓班上的李川同學每天在黑板上寫一段論語中關于修心養(yǎng)性的一些名句,主要想通過這種方式對班上同學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時常我會問自己,同學怎樣才算發(fā)展的好?怎樣才能夠發(fā)展好?會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也會對自己的看法產生矛盾。好在去年我國正式發(fā)布了“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內容,這正好給我指明了方向。所以,就想借用經典的儒家文化或多或少地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回到書中,下面摘錄幾條書中關于《道德經》的一些有趣的論述(傳統翻譯VS白巖松)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傳統翻譯:當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時候,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時候,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
白:當天下知道了什么是美,并以之為潮流,它有可能變成一種丑。對于女同胞而言更是如此,滿大街都穿紅裙子的時候,你再穿紅裙子,會覺得很難堪.....同理,當天下都以為某種行為作為善的標本,模仿和雷同之下,不善就出現了。
2.有之譽之,畏之辱之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辱之”
這是對領導的評價和劃分。最好的領導什么樣?你不過知道有這么一個領導的存在,說明他懂得道法自然,工作條理順暢,不用天天開會也能做到一切井然有序。還有一個版本更極致,叫“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領導是感覺不到存在的領導....排在第二的領導是被人贊揚的領導。排在第三位的領導是被人畏懼的領導。最差的領導是被人天天那嘴上罵的領導。
哈哈,當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就在想,我在同學心里是怎樣一個老師。不求“下知有之”的境界,但求“被記心中,受到贊揚”。其實,這段時間,在學校上班有諸多不便,都是同學幫我做了很多事情,各種服務,讓我感受到的那種溫暖將會成為我永遠的回憶。許多年后,當我們一起回憶往昔,對酒當歌,怎一個愜意了得。
《白說》讀后感 篇9
這本書好友限定我兩天看完。本以為做不到,結果很輕松。這本書適合一氣呵成讀完。
白巖松是我的精神領袖,他教會我用理性看好自己。
我眼里的白巖松理性而有溫度。無論面對自己,還是社會上眾說紛紜的社會現象,他從來不會簡單地定義好與壞。而是用理性的眼光、客觀地筆觸來描繪。透過他的文字,你能讓自己冷靜下來和他一起思考,然后獲得前行的力量。
他說:讀書,最終的目的都是讀自己。乍看,有些懵懂。但當你靜下來,慢慢去思索和品味之后,那種頓悟和與作者的契合會讓你熱血沸騰。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太紛亂,也太功利。很多時候會讓人惶惑不安,缺乏安全感。而白巖松的文字猶如一劑安神藥,讓你瞬間沉靜下來,并有了前行的希望和動力。因為他是真的有遠見。
他說:包容是閱讀的另一種趣味。我喜歡并認同這樣的觀點。在這個時代里,認為受到委屈或不平待遇的人太多,所以人們心煩氣躁,所以意亂情迷。對于此,只有先去理解和包容,才會獲得情感的共鳴。待情緒歸于平靜, 再細細研磨,然后終會明了:受到委屈或不公平的待遇,別著急,把它留給時間,不要總是當下見。當你以積極的情態(tài)去面對之后,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和收獲。其實,人生的大道理,認認真真去做就好了,沒必要去爭。
白巖松的語言和文字,給我的感覺就是在講故事,用感性的方式傳達理性。作為一個媒體人,他的主要職責就是傳播,傳播理性,傳遞思考,傳達一種精神和信仰。都說,如今的中國人最缺少信仰。不太認同。我覺得不是缺少,而是信仰得太膚淺和功利。但不管怎樣,信仰是不應該缺的,因為有信仰才會有敬有畏。
這本白巖松起名為《白說》的書籍,多多少少讓我看到了作者的一種調侃,但更多的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走走停停,提醒我們?yōu)槭裁辞靶泻驮鯓忧靶小?/p>
他的文字中,一直有一個聲音提醒我: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嗎?這是一種思考,也是一種聲音。他告訴我們,唯有每個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們這個民族、這個國家,才會更強大,更富有,我們也才會更幸福。
“幸!笔钱斚挛覀冋務撟疃嗟淖盅邸5\如白巖松說得那樣,“幸福就像百分之百的黃金,沒有絕對的抵達,但是可以無限靠近。
他說,傳播,歸根結底,就是給別人講一個好的故事。希望我做到了。
《白說》讀后感 篇10
讀了白巖松的白說,讓我對幸福有了更深的理解。
幸福像鞋,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小時候吃不飽肚子,誰能給兩個包子就是幸福的,就像有句古話說的“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就是在最需要水的時候,一滴水就能讓人記住一輩子,有水就是幸福的。終于有一天絕大多數人飽了,但是才發(fā)現欲望更強了,想擁有的'東西更多了,所以不餓了,卻有了更多的麻煩。
現階段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不幸福,不滿足現狀,看了這本書,才發(fā)現幸福需要三個層面的因素,物質、情感和精神,物質是基礎,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
如果沒有物質基礎,情感和精神也是脆弱。因為基礎不牢靠,地動山搖。所以吃飽、穿暖了,對一個人的幸福太重要。過去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忽略了情感和精神的作用,所以物質是基礎,情感和精神生活的缺少,依然不會幸福。正如花錢可以買來房子,卻買不來家的溫馨,花錢可以買的開書籍,卻買不來文化。當有一天你再次回到母;蛘咄晖嫠_^地方時,會不會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很多開心的不開心的事,會不由得涌上心頭,那一刻你肯定是幸福的;叵肫鹦r候玩過的游戲,會不由得喜上心頭,因為在那個玩具匱乏的年代,我們那些簡單而玩過千遍的游戲是有感情,有精神的。
每次回去神木,我總是不由得想去吃一碗老街上的雜醬面,那是我七歲的時候,第一次吃過那么香的飯,直到今日,無法忘懷,雖然在怎么吃也找不回那個時候的那種感覺了,但還是會大口大口的吃完,最后在倒一碗面湯才會滿足。讓我有時會感慨,所謂想老家了,也許就是想吃老街上的雜醬面而已。
人生中得意和失意都占5%,剩下的90%都是平淡的,能不能把這90%過得不那么平淡,是我們一生去琢磨的。有時候我們會去問別人,你過的幸福嗎?一百個有一百個回答,但總之離不開物質和精神這兩個方面。我認為沒有標準答案,誰說的都對。
百米比賽會有一條固定的終點線,即使你跑的再慢,十幾秒、二十幾秒總能撞線,但是幸福沒有終點線,有的人剛跑不久接近幸福,有的人跑了很久還是沒到。我們喜歡的不是成熟,而是走向成熟的過程,也許我們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追求幸福的過程。
黃金沒有百分之百的黃金,最多有99%、99.9%,幸福也許就像百分之百的黃金一樣,沒有絕對的到達,但可以無限靠近。
人生路上總會有坎坷和挫折,希望我身邊的人都可以走出低谷,將自己的人生過得有滋有味,向著幸福無限靠攏,人生如茶須慢品,歲月似歌要靜聽。
《白說》讀后感 篇11
今天抽空讀了下前些日子買的老白的白說這本書,書的開頭就談了我這幾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人活著的意義究竟在哪里?書上說大多身處中年危機的中年男子會思考這個問題,但是我今年才26就時常在思考這個問題,這說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機么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有時也會問導師,導師說談論這個問題沒有意義,哲學研究的方向早已遠離本體論(就是不在討論世界的本源,人生的意義其實就與世界的本源有關系),我們應該關注更具體的問題。對于導師這個回答我是不滿意的,但是導師粗暴的回絕我問題的態(tài)度令我也沒有進行再次深問。
我很喜歡但丁神曲里西西弗里斯推石頭的故事,人的意義就好比上帝懲罰西西弗里斯推石頭一樣,欲望就是石頭,滿足了一個欲望就會產生下一個欲望,于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斷的把石頭推向山頂然后石頭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復,想想人生何嘗不是。
史鐵生說人生本是沒有意義的,但是沒有意義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我們自己要賦予人生一個意義,這個意義就是自己給自己的人生設置一個個目標,然后全力以赴完成這個目標,重要的不是達成目標,而是達成目標的過程,過程就是意義,如果達成了這個目標就設下下一個目標,直至生命結束。雖然這短話乍一聽很有道理,但是剝開一些言詞的包裝,其實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樣,所謂的目標與欲望也相差無幾。
叔本華說人的一生是悲劇的,雖然人生是有喜悅的,但是總體來說悲劇的時間會長于喜悅的時間,而且喜悅總是短暫的,悲傷卻是很長久的。
加繆說人的一生是虛無的,人類對于這個世界這個宇宙來說就是毫無意義的存在。
前些日子,我又看到一種比較新穎的論述,人活著為什么一定要有意義,無意義的活著也挺好的,我覺得也好像挺有道理。
寫到這里,我想起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娃的爹從小就放羊,問他為什么放羊,他說我爹跟我說放羊可以買更多的羊,賣了羊可以娶媳婦再生娃,生娃再放羊。當我們聽到這個故事,大多數和我一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會覺得放羊娃的一生是悲劇的,是毫無情趣的,是不快樂不幸福的,但是放養(yǎng)娃的內心我們是真的能體會到嗎?我想不盡然,因為仔細想想我們和放羊娃又何嘗不是一樣的呢,從小就被爹媽教育要好好讀書考大學,讀完大學找工作,找到工作娶媳婦,娶完媳婦生個娃,然后再讀書,工作,媳婦,生娃。我覺得其實與放羊娃沒什么區(qū)別,一樣的可悲。
關于人生的意義到底在哪里,這是一個難解的問題。 最后我的體悟是當你被“人活著的意義究竟在哪里”這個問題困擾時,原因僅僅只是你意識到人生需要一個意義,而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卻是另外一個問題。如果你不去想人生有沒有意義,你的困擾肯本就不會存在。畢竟人生原本就是一場虛無。
《白說》讀后感 篇12
幸?梢詿o限靠近,無法徹底到達!栋渍f》
書中所講涵蓋時政、教育、改革、音樂、閱讀、人生等多個領域,于我而言,有的過于高深,有的是知識盲區(qū)。但是,字里行間總能讓人感受到白巖松的博學、包容、有遠方、會思考、敢擔當。
1、關于讀書
關于讀書的意義,有兩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爱斘疫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的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了我的骨頭和肉。讀書也是這個道理!
“每本書都是一扇窗,通向我們沒有涉足的新世界。”
書中,白巖松如是說,“所有讀過的書都像是不斷匯入江河的涓涓細流,幫助你慢慢地成長,變得壯闊、深遠。你怎么知道是哪條匯入的溪流讓黃河成為黃河,讓長江成為長江?同樣,我這一路上從書中汲取了這么多營養(yǎng),無法界定到底是哪本書塑造了我。”白巖松“江河的來由”與“人是吃飯長大的”大同小異,都告訴我們,讀書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用哲學的話說,那就是量變引起質變,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我也慢慢感受到,讀書是一種樂趣。最重要的是,能夠帶來樂趣的,是讀書本身,而不是讀書以后的結果,讀書也不是為了堅持而堅持。
2、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簡單
小的時候看諜戰(zhàn)片,最喜歡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他是好人,還是壞人?”漸漸長大,就會明白,沒有純粹的“好”也沒有純粹的“壞”,每個人心中都并存著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有的只是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那樣簡單,人也不是非好即壞那么絕對。
3、關于法律
法律不是最高的行為準則,而是最低的道德底線。法律不能讓你變成好人,但是它要求你杜絕壞的行為——搶劫、偷東西、殺人是不行的。就像將“家暴”寫進法律,并不能保證每個人的婚姻都可以幸福美滿,但至少可以讓一些人的婚姻不那么痛苦。
4、“你們都是兇手”
“中國這列火車,我們希望它朝著正確的方向走。但是別忘了,一定有人攔在車的前面把它往回推,也有人在側面瞎推。更可氣的是,還有相當多的人,坐在車頂上,事不關己!毕肫稹侗瘋媪鞒珊印分校赚幪忧罢f的“殺死顧森湘的人不是我,但殺死我的兇手你們知道是誰!”每個人都抱著一種看熱鬧的心態(tài),都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模樣。希望自己能做個推火車的人。
最后想說,白巖松思考問題的角度是我所想不到的,就像摔倒的老人為什么訛詐救他的人?像我,大概只能評價“世風日下,道德敗壞,讓我們往后怎敢扶人一把”,但白巖松卻能想到“如果中國的老人都有醫(yī)療、養(yǎng)老保險,還會發(fā)生這么多起訛詐事件嗎?因此,涉及道德的問題,不應追問人們“有沒有道德”,更應該思考的是,我們的社會環(huán)境、相關的法律制度,是否進步到了讓人們“可以展現道德”的時候。中國人不缺德,缺的就是讓“德”展現出來的制度保障與大環(huán)境!笨吹搅嗣襟w人敏銳的視角以及憂國憂民的責任感。
真正的知識分子,不僅要有當下,更要有責任與遠方。共勉!
《白說》讀后感 篇13
最近看完白巖松的《白說》,書中開始部分(代序)的內容讓我越發(fā)感到說話的藝術,也不是一件好玩的事,很是吸引我看完后面的內容。更讓我感到《白說》這本書的由來,一切并非白說,至少觸動了我的心靈,讓我感受深刻。
書中講事實,擺事例,有理有據,鼓舞人心,激人奮進,每一篇都是震撼有力的演講,似乎在哪里改變了我,但是又不知道是哪里。多和剛正、謙和、有文化、睿智、高情商的白巖松老師“交流”感覺到渾身的正力量,已經深深的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甚至自己心中也有些什么在蠢蠢欲動。
全書的標題都讓我感覺到人生的樂觀、堅強和意義!皻q月活著不是非贏即輸:幸?梢詿o限的靠近,無法徹底到達,幸福像鞋,舒不舒服自己知道;又像“百分百”的黃金,可以無限靠近,無法徹底到達!比松跓o窮無盡的追求幸福中度過,人生又像一場馬拉松,每到一個轉折點又見一副美景,微笑著面對幸福的生活。
我,一個平凡的體育老師,有遠大的教育理想,有生活的煩惱,有工作的迷惑,常常也需要自我加油打氣,一直想走出舒適圈,保持饑餓感,持續(xù)精進,奈何,太多的羈絆,一直想跟著太陽走,奈何太陽太刺眼,戴上墨鏡繼續(xù)前進。其實我更喜歡月光,靜靜的,揮揮灑灑,既能照亮前進的路又能溫暖人心?墒怯袝r候我們?yōu)榱俗非笏^的幸福越走越遠,迷了路,忘記了初心,我時刻督促自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有件事在我心中持續(xù)動力了很久,可是遲遲未能實現,好多次都是踏進一只腳,卻又不得已而退,也有很遺憾,很多悔恨,懊惱。但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蛟S自己還差很多付出吧!或者有一種成功必須是以失敗作為助推力的。文中這里講到體育,“體育教會孩子們如何去贏。同時也教會孩子們如何體面并且有尊嚴地輸!笔堑,體育學科是一門有學問的學科,等待我們體育老師去發(fā)掘,去創(chuàng)新,為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體育課堂。同時這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己還需要繼續(xù)深造和學習,只有保持學習的動力和信心才能持續(xù)進步。從現階段的教育中可以發(fā)現現在的學生抗挫折能力太差,只想在蜜罐中吃蜜,不想出來感受人間煙火,其實我們更需要一種挫折與失敗的教育,孩子們才能更有信心面對未來,堅定有信念的跑人生的馬拉松。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著急,保持冷靜,繼續(xù)前行。
人生,重要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面對人生的態(tài)度。樂觀的人一定比悲觀的人走的更遠,走的更好,雖然人生的真相更值得悲觀。積極樂觀的面對人生會有很多的收獲,就如一句話說高興的一天是一天,難過的一天是一天,你選擇怎樣的度過一天呢?心態(tài)的好壞決定了你一天的生活質量,所以,來,笑一笑,生活更美好。英雄不是沒有脆弱的時候,只不過不被脆弱征服罷了,我只想做好自己人生的英雄。
本書中我更喜歡的是白對《道德經》部分內容的解讀,讓我對《道德經》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準備把百家講壇和《道德經》看一看。“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不管多大的風都不可能一直掛下去,不管多猛的雨也終有停止的時候,挫敗和低谷也終將過去。給自己定一個踮起腳能夠得著的目標,吸引我踏踏實實始終向前走。
《白說》讀后感 篇14
白巖松是我們國家一位非常知名的電視媒體記者、主持人,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我是看著他的新聞長大的,網上有很多他的名言,不過在這本《白說》里他說了,很多其實不是他說的。
我是在翻閱時偶爾看到這本書,想到他是記者,而我雖然從事一部分新媒體記者的工作,也許這書里面有些獨道見解呢?
就這樣,在坐公交車的空閑中翻看完了這本書。雖然白巖松說“說了也是白說!钡艺娴目戳艘矝]有白看,有一些收獲在里面?傮w來說,這本書像是白巖松的演講合集,我把他的很多演講一口氣“聽”完了。主題從個人、社會、國家;政治、藝術、道德、信仰都涵蓋了。我映像最深的是他對音樂的喜愛和音樂帶給他很深的感悟,對幸福的闡述是“真實的簡單”幸福本就很簡單。
幸福需要三個層面的因素,物質、情感和精神。我又將它引申了一下:物質是基礎,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
有些講座中的話題其實很大,信仰應該是很大的一個話題吧?我歸結了一下,他所強調的信仰是什么?
有信仰的最大好處是什么?有敬,有畏。當你的內心里上有天,下有地的時候,你很踏實,知道自己該怎么做事。
可能我們很多沒有信仰的人,在遇到大起大落的時候會不踏實,在有些事情面前沒有底線,也沒有上限。我也認為這樣是很不好的,可能到了一定年齡,或經歷了一定的是非之后會給自己定一個“上限和底線”。
今天,我們才意識到讓傳媒人學會講故事,有點兒晚了;但如果今天還不好好學會講故事,傳媒就死了!
這是一個權威的“傳統媒體”人說的話,而且這話說的比較早。在新媒體的時代,我們確實需要學會“講故事”。我現在還經?吹胶吐牭揭恍﹤鹘y媒體不把新媒體當媒體,總帶有一種偏見的目光審視新媒體。
聽到這些言論后我內心這樣勸對方“一篇通稿就是新聞?我們已經不喜歡看通稿了!
但如果你“講故事”了,別人認會你“不真實”虛構了,主觀了,總之不符合新聞要素。這樣,偏見就產生了。那就看“故事”受人喜歡還是通稿受人喜歡了。我在“講故事”的路上還有很長很長的距離,講大家喜歡的故事段子。
《白說》中的言語很簡練,一句話讀過去不用回頭再讀一遍,但是講的道理很深。我在寫東西的時候是不是也得這樣?最簡單的話說明事情,這也是我一直認定和追求的。當然還要不停練習和研究。
有一段很真實的話,也是我映象很深的。很長時間以來,我在研究中國志愿服務的時候發(fā)現,大的活動志愿者云集,一呼百應,小的活動志愿者卻寥寥無幾;遠方的志愿服務我們立即出發(fā),身邊的志愿服務我們卻往往被忽略不計。
在工作當中,我發(fā)現確實是這樣的。我看到過很多志愿者,我也是一名志愿者。這段話讓我看到人性底層的一些東西,很多做過志愿者的人看完后應該“心知肚明”。我們在做志愿工作時是不是有目的和功利性?
也許是為了“雁過留名”,或者借這個機會出行游玩增漲“閱歷”。生活中這樣的人太多了。真正透過這本書,讓我感覺最深的是:真實、認真的面對生活和工作,它們在一起,就是幸福,就是信仰。
【《白說》讀后感】相關文章:
《白說》讀后感作文02-02
讀《白說》讀后感范文01-07
白巖松作品《白說》讀后感01-07
《白說》讀書筆記11-30
讀白巖松《白說》有感05-16
對女生表白說的話02-07
520甜蜜告白說說05-24
女生霸氣表白說說06-05
女生對男生表白說的話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