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惡意》讀后感(精選7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東野圭吾《惡意》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東野圭吾《惡意》讀后感 篇1
看了很多東野圭吾小說迷對于《白夜行》、《惡意》、《嫌疑人X獻身》、《解憂雜貨鋪》的各種讀后感,使我對東野先生的懸疑小說一次又一次陷入向往的情緒之中,終于趁著給女兒買書的機會一下子把東野先生的以上暢銷小說一并都買了回來,拿到書的那一刻是非常開心的,因為好久沒給自己買書了,也因為好久沒有遇到能讓我欲罷不能的小說了。看過《白夜行》后就開始看《惡意》了,因為不太喜歡看長篇小說的女兒竟然只用了一天的零散時間,一口氣讀完了《惡意》這部小說,令我十分的驚訝,同時也有些擔憂,擔憂的是害怕內(nèi)容上會像《白夜行》里一樣會對一些社會陰暗面有詳細的描寫,而女兒還沒有到心智成熟的年紀,但我讀過《惡意》后算是稍稍松了口氣,還好內(nèi)容上雖然涉及了一些校園暴力,但是并沒有太細致的刻畫,只是一帶而過。
以下是看到一篇關于《惡意》非常精彩的讀后感:
如果說《嫌疑人X的獻身》出彩的是主人公深刻的兩面性:純粹的情愛與極端的理智,那么《惡意》出彩的就是讓人不寒而栗的人性丑陋部分本身。“惡意”,在這本小說里被描繪成沒有什么理由的,或者理由微乎其微的,對某個對象懷有的強烈的負面情緒。這種情緒的初始是細微的,結(jié)束的時候卻極為澎湃。
我很遺憾自己沒有早些時候讀這本小說,說起來它1996年就出版了……可是那時的我即使讀了恐怕也無法體會,即使體會恐怕也不會像今天這么深。如果早些讀這本小說或許可以對后來發(fā)生的很多事情采取一種較為坦然的態(tài)度,因為人的“惡意”就是如此沒有理由。我也許不會問那么多“為什么”,也不會覺得有那么多事情 無法理解——假如我是小說里的被害者的話,真是正宗的死了也不知道的典型了。日常生活中些許的誤會也好,仇恨也好,和這本書里的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所作所為相比,恐怕真的算是螢火蟲和月亮的區(qū)別了。
不能將推理小說的結(jié)局提前告訴,這是一個規(guī)矩,所以我不能夠告訴大家這來龍去脈到底怎么回事。又因為這個故事本身的特殊性,以至于如果我說了一點,就必須說另外的一點,然后一點一點的,就成了一條線,而這一條線便是真相。而之所以會如此特殊,全在于這本小說特殊的形式:記錄體;蛘呱陨栽龠M一步的說,《惡意》不是一部“小說”,而是一部由幾個人的“日記”或者說“手記”這樣的東西組合成的文集。問題是,在我們讀這些不同人的描述的同一個事件的時候,很容易輕信其中的任何一位,以至于讀到1/3的時候就認為事件的真相已然被揭露,可真的耐著性子讀后面的2/3的話,才發(fā)現(xiàn)自己又被作者狠狠地耍了一回。另外,日記這種東西最大的特點就是“主觀”,而且是主觀地描述客觀事件。又因 為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日記這種東西寫的一定是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所以日記的欺騙度相反可能是最高的。而東野圭吾這次創(chuàng)造的天才探員加賀,就是一個能夠體會到這一點,從而在兇手設置的重重密云中始終保持一雙不動慧眼的人。說到這里我真是汗顏,我作為一個普通讀者也是絞盡腦汁地跟隨著探案,最終發(fā)現(xiàn)自己真是阿大一個,早就被騙的一塌糊涂,原因也不過就是把“I think it is...”當作“It is...”
此外,看過《嫌疑人X的獻身》之后,愈來愈發(fā)現(xiàn)東野先生最擅長的是在不同的視角之間進行轉(zhuǎn)換。不過這次他將第一視角的好處發(fā)揮到了極致,那就是披露最低限度的事實,讓讀者也逐漸戴上第一人稱的眼鏡,從而身臨其境到不可自拔的.地步。第一視角在創(chuàng)造愛情文學的時候可能極為適用,因為身臨其境方能體現(xiàn)愛之深恨之切?墒堑谝灰暯窃谕评硇≌f里面卻是個挑戰(zhàn),雖然作者擁有可以隨心所欲寫作,且披露最少情報的權(quán)力,但反過來說他也失去了讓另外一個自己創(chuàng)造的人物參與欺騙的機會,也就是說,A做的事 情并沒有B作證,所以單獨寫A的時候可以隨心所欲,寫B(tài)的時候就必須完全匹配前面A所做的?墒茿和B沒有同時出現(xiàn)過,那也就使匹配這件事情變得滯后,從 而更容易檢驗真?zhèn)。當然了,聰明到東野的地步事先肯定幾條線都排好了,所以也不會出現(xiàn)前后矛盾的低級錯誤,不過問題是如何能讓這單獨穿行的一條條線最終交匯成一個網(wǎng),不僅合理而且令人意外,卻是一個第一視角為主的作品最大的難題。有時這等于是讓讀者完全推翻前面讀過的,不僅如此,還要對作者的深思熟慮脫帽致敬。這個工作,可不是很容易的。
突然想到了William Faulkner一句名言:“Facts and truth really don't have much to do with each other.”(事實和真相通常完全不相干。)這句話恐怕是最好的解釋這本小說出彩之處的話語了。這不僅表現(xiàn)在前面說的第一人稱敘述的欺騙性上,還表現(xiàn)在這部小說的主題——“人性的惡意”。雖然東野在小說里用的案例是青少年犯罪和校園暴力,但僅僅把主旨劃到這個檔次卻有點低了。在我看來,作者選擇這個載體的確很有可能是出于對這個社會問題的關心,但是更多的也不過就是為了拉長橫向長度,讓人們對惡意可以存在如此之久感到不寒而栗而已。東野真正想說的,恐怕就是當被問及為什么要虐待同學時,從當時還是中學教員的加賀班上的學生嘴里吐出的話:“ただ気に食わないから”(就是看那家伙不順眼)——人的惡意,就是那種不知道為什 么,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就潛伏在內(nèi)心的無底深淵,或許可以用意志力加以封印,但只要時機成熟,便會如同脫韁猛獸般地爆發(fā)出來的——這樣一個事實。我們 平時所看到的許多人從行為(facts)上來說可能都正常得很,可是深究他們的動機(truth),卻發(fā)現(xiàn)十萬八千。Facts疊加起來可能只是結(jié)果,而truth疊加起來便是原因。所以我很佩服一度紅得發(fā)紫的私募基金The Blackstone Group的創(chuàng)始人Schwarzman說的“I need to know what makes a person tick.”(我得知道人們做一件事的動機是什么),要想知道一個人過著怎樣的生活,絕不要以他平時的表現(xiàn)來看。這當然不是說人人都不可相信,可的確,容易被相信的東西也大多會被證偽。
不過我覺得,我此時的動機,已經(jīng)不僅僅是告訴大家有一本叫《惡意》的推理小說,東野圭吾寫的,很好看,這樣一件事情。而是告訴大家說,如果想對人性,或者準確的說,人性的陰暗面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的話,恐怕這本小說會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慚愧于自己的文筆有限,不能將書中深刻的人性描寫領悟深刻,且自己真實的感受又與主人公相距甚遠了一些,因為我從不會因嫉妒而萌生恨意,我也無法理解主人公寧可同歸于盡,也不去和好友推心置腹的談一談自己少年時的不得已,我覺得憑他好友善良的人性是會理解他的,并不會因此而蔑視于他。主人公如此強烈的恨意,最后以至于殺人滅口,我想是源于深深的自卑吧!這是我能理解的,很多犯罪都是源于內(nèi)心的自卑和強烈的自尊糾纏不清,為了那可憐的自尊寧可殺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可悲?可憐?故此摘錄這篇讀后感的部分內(nèi)容,若原讀后感作者看到,我并無冒犯之意,僅僅是懷著欣賞和與大家分享的心境刊出此文,如果給您帶來困擾,請留言給我,我會刪掉此文。
東野圭吾《惡意》讀后感 篇2
韓寒在一本書中這樣寫:“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有時候最有用的不是甜美的上進,不是你喜歡他時為了他努力變得更好,而是你情深義重的人,對你藏不住的惡意。”
今天我要跟大家講一本書,名字叫《惡意》,作者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故事很簡單,死者是一位暢銷書作家,而兇手是死者昔日的同窗好友。作為一部懸疑小說,這部作品沒有錯綜復雜的人物情節(jié),沒有精心布置的犯罪現(xiàn)場,也沒有出神入化的犯罪過程。而真正引人注目的是讓人出乎意料的殺人動機。跟隨刑警的腳步,在一次次的審問之下,兇手承認,他的殺人動機就是:總之我就是看他不爽。但是隨著真相被揭開,人性中那層最深沉的惡意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可以說將這種惡意表達的淋漓盡致:“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不堪的過去還幫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幫我實現(xiàn)理想?墒俏揖褪呛弈。我恨你搶先實現(xiàn)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yōu)越的生活,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恨我自己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癥。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并給你,全部用來恨你。那么,在我死之前,殺了你,讓你帶著世人的罵名下地獄。在你死了之后,我再繼續(xù)恨你!倍从谶@種恨意,讓兇手殺死了好友,并在其死后盡一切可能的讓他身敗名裂。作者通過對復雜人物抽絲剝繭的深刻描畫,令人眼花繚亂,啞口無言。而也正因如此,《惡意》被媒體和讀者列為東野圭吾的巔峰之作,與《白夜行》同享光輝與榮耀。這兩部作品恰似兩生花——《白夜行》中的愛情極度熾烈,令人粉身碎骨;而《惡意》中的怨恨則無比深沉,令人萬劫不復。
閱讀這本小說,越往后看,少的是幾分接近真相時的恍然大悟,多的則是對人性陰暗面的了解。有的人心是大海,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能裝得下,波瀾不驚。有的人心是針眼,見不得別人一點點好。其實,生活中的我們,可能更甚于此。毫無來由地討厭一個人,也許僅僅是因為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表情。上天從來沒有賦予我們判斷一個人的權(quán)利,也沒有給予我們?nèi)魏蝺?yōu)于其他人的特質(zhì)。雖然我們總是在標榜著平等和平和,可是,看看現(xiàn)實中的我們吧,我們冷漠的眼神,我們皺起的眉頭,這一切也許都是內(nèi)心微小的惡意。不要讓嫉妒充斥你的生活,請專注于自己的事情,也不要試圖去挽留一個已經(jīng)墜入深淵的人,否則你會被他一并拖入。
書中在結(jié)尾部分這樣寫:“我敢說不論如何丑惡的偏見,它的產(chǎn)生絕對不是歷史或地方的錯!痹复嬖谄姷娜藗兒捅蝗似缫暤娜藗兌寄軌蛞源司鋪碜允,從惡意中全身而退,獲得應有的智慧。
東野圭吾《惡意》讀后感 篇3
以第一人稱手記的形式交替陳述,讀者和警察一起,在心中構(gòu)建起受害人的形象,最后卻出現(xiàn)巨大的反差,兇手確實很厲害!東野圭吾的手法確實也很厲害!
探討一下兇手的心理,如最后所說,兇手最開始是因為母親對鄰居以及周圍人的蔑視也產(chǎn)生這樣的態(tài)度的。內(nèi)心深處是自卑的,嫉妒被害者,小學時嫉妒被害者一副大哥哥照顧他的關系,初中時作為校園暴力施暴者對被害者施暴,而被害者卻能原諒他,嫉妒被害者的寬容大度,兇手也有作家夢,而被害者作為暢銷書作家更讓其嫉妒不已,還有一點,猜想兇手和被害者在初中時,被害者充滿正義感敢于反抗校園暴力,而兇手內(nèi)心想反抗卻不敢反抗,還與校園暴力同流合污,協(xié)同強暴案的發(fā)生,這也加深了兇手對被害者的嫉妒吧。其實就是,兇手內(nèi)心深處痛恨的人是軟弱無能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是被害者那樣的形象,而把想殺死的軟弱無能的自己投射到被害者身上,加上絕癥以及擔心被公之于眾的黑歷史,最終導致了殺人。當然殺人確實也是其中一小部分,最終要的是被害者的形象坍塌,因為自己已沒有什么輸不起的了,能再活幾個月,再賺點影子作家的名聲也算是錦上添花吧。或者,還有種解釋:自己就要死了,拉上一個自己討厭的人陪自己,讓自己討厭的人身敗名裂。心理確實變態(tài)。也是,要心中懷有怎樣的惡意才會這樣,這樣子的惡意要積累怎樣多怎樣長的時間才能爆發(fā)出來!
我想,兇手在計劃犯案的時候,也許在計劃犯案之前,已然也會意識自己是不是真的太壞,也就是從旁觀者角度來看自己,也會意識到自己心理太過變態(tài)吧,但他作了選擇,下定決心,惡就這么惡下去吧。
潛意識的東西,哪天我們自己意識到了,要認真對待,有些東西還是可以糾正的,自我心理暗示和積極的行為。
東野圭吾《惡意》讀后感 篇4
文有劇透,未讀本書的讀者慎點。
在讀這本書時很難說清楚惡意究竟體現(xiàn)在哪里,直到在書中中后部分多次提到“惡意”這個詞,我才慢慢想明白。比如文中提到的校園暴力事件,施暴者僅僅是因為“看他不爽”才整人,好像是沒什么深仇大恨非稱得上是惡意的惡意。
這本書的被害者是日高,兇手是野野口修,警官是加賀,野野口修看似很坦然的說出犯案過程,卻遲遲不說犯案動機,這也是加賀作為警官沒辦法草草結(jié)案的原因。犯案動機就是本書宗旨——惡意所在了。倒著回顧下這個案子,野野口修為了向警方建構(gòu)日高的兇殘形象,先是透漏給警方“日高毒貓”事件,此后捏造自己與日高第一任亡妻初美的不倫之事,接著偽造日高拿此事威脅自己成為日高影子作者的事件,最后成功的把警方和媒體同情的目光轉(zhuǎn)向自己,同時受害者日高遭人唾棄。可事實就是,日高是一個好人,中學時代幫過他,即使野野口修曾欺負過他,他也以德報怨,幫助他成為兒童文學的作家。那野野口從何而來的惡意呢?恐怕就是嫉妒和在他面前的自卑感以及對自己的厭惡。野野口曾在藤尾強暴一個女孩時助紂為虐,這是他永遠無法抹去的污點;他想成為作家,可是日高卻先他一步獲得新人獎;好巧不巧,又被查出罹患癌癥,命不久矣……種種這些讓他對日高的惡意完全迸發(fā)出來,設計這么一出。
東野圭吾的第六本書,挺喜歡這本書的寫作手法的,先告知讀者兇手,再一步一步推理出作案動機。
東野圭吾《惡意》讀后感 篇5
《惡意》出彩的即是讓人毛骨悚然的人道丑惡部分自身!皭阂狻,在這本小說里被描繪成沒有什么理由的,或許理由微乎其微的,對某個目標懷有的激烈的負面心情。這種心情的初始是纖細的,結(jié)束的時分卻極為洶涌。
不能將推理小說的結(jié)局提早通知,這是一個規(guī)則,所以我不能夠通知我們這來龍去脈究竟怎么回事。又因為這個故事自身的特殊性,以至于如果我說了一點,就必須說另外的一點,然后一點一點的,就成了一條線,而這一條線就是本相。整本故事讀完,兩種感受環(huán)繞著自個,一種是野野口修所體現(xiàn)的妒忌的毒所蔓延的恐懼,另一種是作者無與倫比的劇情規(guī)劃。人心往往面度妒忌的時分會失掉方向,野野口策劃了這一同將生命和聲譽一同終結(jié)掉的殺人案讓人毛骨悚然,不得不發(fā)人深思。
不過我覺得,我此刻的動機,已經(jīng)不僅僅是通知我們有一本叫《惡意》的推理小說,東野圭吾寫的,很美觀,這么一件工作。而是通知我們說,如果想對人道,或許精確的說,人道的昏暗面有愈加深刻的了解的話,恐怕這本小說會是一個極好的路徑。
東野圭吾《惡意》讀后感 篇6
書的開篇是本作主角野野口修的手記,以他到自己兄弟,聞名的暢銷書作家日高邦彥家中去訪問,邦彥通知他,他由于厭煩鄰居家的貓而將其毒死為最初,到野野口修發(fā)現(xiàn)日高邦彥死在家中為前篇結(jié)束。整本故事讀完,兩種感受環(huán)繞著自己,一種是野野口修所體現(xiàn)的嫉妒的毒所延伸的恐怖,另一種是作者無與倫比的劇情規(guī)劃。
或許是最初日高殺死了那只貓的原因,的確,給人以日高是個壞人的形象,通過細節(jié)描繪,更堅決了野野口的無辜和日高的狡猾。不得不說,殺貓的情節(jié)的確安置的極為到位。一個簡略的謊話,成了本作的點睛之筆,讓后面一切的抹黑都水到渠成。在咱們讀到工作本相后,不由心中感嘆東野圭吾對人道的解讀和他那強有力的邏輯!稅阂狻分械哪欠N惡意,在結(jié)尾處你也會被深深震懾,這本書不是第一人稱來敘說,而是用了不一樣的、多個人物視角來敘說整件工作的前應結(jié)果,乃至包括了一些內(nèi)心獨白。不一樣的敘事方法也讓這篇文章愈加精彩。
一個人一輩子估量會有一兩個憎惡的人,這是正常的,究竟人有愛恨情仇,不可能徹底拋棄這些感愛。讓人沉思的是——野野口的這種沒有由來的無端的憎惡,誰沒有過呢。
東野圭吾《惡意》讀后感 篇7
首先作者是東野圭吾,其次我對懸疑類小說比較感興趣,所以我看了這本書。
從殺死了一只貓開始,緊接著一位名為日高邦彥的著名作家被人殺害。好了,案件開始了。我把每個出場的人的名字和身份列好。讀完了“事件之章:野野口修的手記”。我開始想,兇手一般是出場較早,存在感低,犯案動機沒有或很小。根據(jù)這些,我考慮誰會是兇手,于是我懷疑了幾個人。隨著接著看下去,負責調(diào)查案件的警察加賀恭一郎很快找出了兇手,竟然是野野口修。我被騙了,我一點都沒有懷疑野野口修的手記竟然是虛構(gòu)的。野野口修是兇手,但他不說他的犯案動機,加賀警察繼續(xù)調(diào)查,找出了他的犯案動機,他就招供了。我以為案子要結(jié)束了。結(jié)果加賀警察繼續(xù)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野野口修的供詞也是假的,連動機和證物都是準備好的?吹臅r候我確實感覺野野口修的自白書邏輯有點不太對,好像有一點點奇怪,我以為是作者情節(jié)細節(jié)沒處理好,結(jié)果是全是假的。同個坑又跳一遍。又跳一遍!事情不是他說的那樣。每當我以為真相出現(xiàn)了的時候,它就告訴我那是假的。最后連貓的死也是設計好誤導我的,可真是用心良苦。
這個題目“惡意”,一開始覺得奇怪,看完這本書后感覺實在太合適了。人的惡意真的很可怕。沒理由的惡意。這本書里面說到了校園欺凌,讓我想到了這種題材的電影《少年的你》《悲傷逆流成河》。校園欺凌真的是太可怕了。
這本書有點致郁,揭露了人心的惡意,野野口修的陰謀差點就成功了,幸好最后真相大白了,但不是每個案件都能真相大白的。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惡人自有惡人磨。這樣想好一點。又想起《十宗罪》,我只聽說過,聽說最嚇人的不是案件有多恐怖而是最后寫的案件由真實事件改編。
【東野圭吾《惡意》讀后感】相關文章:
惡意東野圭吾簡介02-23
東野圭吾小說讀后感04-21
東野圭吾名人語錄03-03
東野圭吾小說《白夜行》讀后感05-16
東野圭吾白夜行經(jīng)典臺詞02-23
有關東野圭吾的美句03-27
《惡意》讀后感09-09
惡意讀后感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