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吾國與吾民》讀書筆記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吾國與吾民》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吾國與吾民》讀書筆記1
如果你是處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清醒有抱負的作家,在這個戰(zhàn)火紛飛,水生火熱的中國混亂的背景下,怎樣向對中國歷史一知半解,對中國有偏見的西方世界介紹中國呢?
或者,更現實一點,怎樣在一系列新文化運動的文學大家中讓你的文字流傳后世?
對于林語堂這個作家名字,大多數人只是停留在“知道”狀態(tài)。很少有人知道他作為國際學者這一角色。在談到他的國際文學地位的時候,不得不談到這部用英文寫成的,向西方介紹當時中國與中國人的著作:《吾國與吾民》(又名《中國人》)。因為這本書,他在西方文學上得到了一席之地,在那樣動蕩的年代。
起初,林語堂并無意寫此書,“而擬翻譯五六本中篇名著”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國生活藝術及文化精神。書局的意見是,“作生活之藝術在先,譯名著在后”。因為中國人的生活藝術被西方世界知道很長時間了,但一直沒有專門的書來詳細介紹這些最令人聽來如癡如醉的東西。正如賽珍珠之言:長期以來,西方人等待著新的解放青年去尋找合適的語言連貫地為我們解釋中國的一切。也正如現在所看到的,林語堂出色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我可以坦誠相見,因為我與這些愛國者不同,我并不為我的國家感到慚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煩都公之于世,因為我沒有失去希望。中國比她那些小小的愛國者要偉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們來涂脂抹粉。她會再一次恢復平穩(wěn)。她一直就是這樣做的!边@些擲地有聲的話是作為《自序》列在全書的開始,讀者都可以很輕松地在一開始就看到這段話,并且很輕松地被這些話震撼。不粉飾太平,他是這樣說的;全書讀完,他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十分佩服林語堂能將當時中國與中國人的特點大膽地向西方世界展示,包括其中的負面,例如消極避世,超脫、老滑、因循守舊這樣的看著不舒服、敏感的形容中國人的詞匯。但是在他筆下,這些詞匯好像改變了感情色彩一樣,讀者可以明顯從字里行間中體味到作為中國人的.榮譽和自豪。而且看完之后想一想,覺得還真就那樣一回事。這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更難得的,其中有眾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
中國人所著的書中有一個普遍的缺陷:感性色彩濃而使著作中的邏輯性不夠嚴密,特別是有關概念、定義、解釋方面。自身的中西式混合教育使林語堂能夠自如地應對思維上的差異。
比如說,他在書中另類解釋這樣一句話:“中國人之所以能寫出優(yōu)秀的詩歌,是因為他們用肚腸來思考的。”(這是當時西方中國盲們對中國人好吃無果的無聊諷刺。)他的步驟是:先拋出“中國人總是習慣用感情來思維”,再引出傳統(tǒng)說法“滿腹經綸”等來證明“中國人把腹部作為一切知識和學問的貯藏所”。再印證西方心理學家已證明的“腹部是貯藏情感的地方”得出“思考是情感越多,肚腸對一個人的思想所負的責任就越大”的結論,從而自然而然的將整句話性質和感情色彩一百八十度轉變。把犀利的箭溫柔折斷還回去。
隨著閱讀的深入,《中國人》更像是一種林語堂式的外交。他巧妙地用沒有避開任何西方敏感詞的方式,使西方世界的第一道抵觸封鎖線失效,給人感覺,“咦,這還是一窩里斗的典型啊”,潛在為其書的認知度加分。書中引用舉例大量的西方諺語、典故、名人,無疑降低了中國生僻詞匯對西方讀者的障礙。始終穿插著的以西式為主的幽默創(chuàng)造了一種針對西方的有趣熟悉的氛圍,讓人在像似聽故事般被潛移默化。
某種程度上,這與周總理面對新中國當時的外交難題時情景有相似之處。不同的是,周利用政治層面的智慧幽默化解。相同的是,結合努力與頭腦維護中國易碎的一點僅存的尊嚴。
雖然已過了七十六個年頭,這本書的價值依然在發(fā)光。從書中,可以感觸到七十六年前的現狀與環(huán)境,相較于當代,進步、發(fā)展的艱辛可觸可感,從心底發(fā)出一種責任讓我們年輕的一代更好更完善地繼承文化,并且為中國的進一步傳承感到任務艱巨而偉大。不單單只是讓“中國”這兩個字仍然存在于世界。
《吾國與吾民》讀書筆記2
林語堂在文中言之中國人缺乏邏輯,又兼圓滑,簡直是文科生的雕像。大概近代科學近代發(fā)達國家,或者近代中國努力的方向更像理科生,不斷向上雕鑄尖塔,在高處時時感到孤獨。而文科生卻像在編制一個巨大的安全網,節(jié)點雖小卻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能在其間安身立命。
作為一個文科生,我愛這樣一個文科的祖國。
.中國的歷史真像是螺旋上升,所以八十年前的歷史背景看起來和今天真是有不少相似之處,或者說叫傳承?
.本文翻譯的蠻好,從半白的'語言還算完整地復原了當時的語氣。不過時過境遷,很多語言已經發(fā)生了改變。最近在讀相似時期的齊邦媛的作品,看見兩人不約而同地用“上下其手”形容政治腐敗,不禁莞爾。
《吾國與吾民》讀書筆記3
如果你是處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清醒有抱負的作家,在這個戰(zhàn)火紛飛,水生火熱的中國混亂的背景下,怎樣向對中國歷史一知半解,對中國有偏見的西方世界介紹中國呢?
或者,更現實一點,怎樣在一系列新文化運動的文學大家中讓你的文字流傳后世?
對于林語堂這個作家名字,大多數人只是停留在“知道”狀態(tài)。很少有人知道他作為國際學者這一角色。在談到他的國際文學地位的時候,不得不談到這部用英文寫成的,向西方介紹當時中國與中國人的著作:《吾國與吾民》(又名《中國人》)。因為這本書,他在西方文學上得到了一席之地,在那樣動蕩的年代。
起初,林語堂并無意寫此書,“而擬翻譯五六本中篇名著”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國生活藝術及文化精神。書局的意見是,“作生活之藝術在先,譯名著在后”。因為中國人的生活藝術被西方世界知道很長時間了,但一直沒有專門的書來詳細介紹這些最令人聽來如癡如醉的東西。正如賽珍珠之言:長期以來,西方人等待著新的解放青年去尋找合適的語言連貫地為我們解釋中國的一切。也正如現在所看到的,林語堂出色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我可以坦誠相見,因為我與這些愛國者不同,我并不為我的國家感到慚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煩都公之于世,因為我沒有失去希望。中國比她那些小小的愛國者要偉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們來涂脂抹粉。她會再一次恢復平穩(wěn)。她一直就是這樣做的。”這些擲地有聲的話是作為《自序》列在全書的開始,讀者都可以很輕松地在一開始就看到這段話,并且很輕松地被這些話震撼。不粉飾太平,他是這樣說的.;全書讀完,他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十分佩服林語堂能將當時中國與中國人的特點大膽地向西方世界展示,包括其中的負面,例如消極避世,超脫、老滑、因循守舊這樣的看著不舒服、敏感的形容中國人的詞匯。但是在他筆下,這些詞匯好像改變了感情色彩一樣,讀者可以明顯從字里行間中體味到作為中國人的榮譽和自豪。而且看完之后想一想,覺得還真就那樣一回事。這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更難得的,其中有眾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
中國人所著的書中有一個普遍的缺陷:感性色彩濃而使著作中的邏輯性不夠嚴密,特別是有關概念、定義、解釋方面。自身的中西式混合教育使林語堂能夠自如地應對思維上的差異。
比如說,他在書中另類解釋這樣一句話:“中國人之所以能寫出優(yōu)秀的詩歌,是因為他們用肚腸來思考的!保ㄟ@是當時西方中國盲們對中國人好吃無果的無聊諷刺。)他的步驟是:先拋出“中國人總是習慣用感情來思維”,再引出傳統(tǒng)說法“滿腹經綸”等來證明“中國人把腹部作為一切知識和學問的貯藏所”。再印證西方心理學家已證明的“腹部是貯藏情感的地方”得出“思考是情感越多,肚腸對一個人的思想所負的責任就越大”的結論,從而自然而然的將整句話性質和感情色彩一百八十度轉變。把犀利的箭溫柔折斷還回去。
隨著閱讀的深入,《中國人》更像是一種林語堂式的外交。他巧妙地用沒有避開任何西方敏感詞的方式,使西方世界的第一道抵觸封鎖線失效,給人感覺,“咦,這還是一窩里斗的典型啊”,潛在為其書的認知度加分。書中引用舉例大量的西方諺語、典故、名人,無疑降低了中國生僻詞匯對西方讀者的障礙。始終穿插著的以西式為主的幽默創(chuàng)造了一種針對西方的有趣熟悉的氛圍,讓人在像似聽故事般被潛移默化。
某種程度上,這與周總理面對新中國當時的外交難題時情景有相似之處。不同的是,周利用政治層面的智慧幽默化解。相同的是,結合努力與頭腦維護中國易碎的一點僅存的尊嚴。
雖然已過了七十六個年頭,這本書的價值依然在發(fā)光。從書中,可以感觸到七十六年前的現狀與環(huán)境,相較于當代,進步、發(fā)展的艱辛可觸可感,從心底發(fā)出一種責任讓我們年輕的一代更好更完善地繼承文化,并且為中國的進一步傳承感到任務艱巨而偉大。不單單只是讓“中國”這兩個字仍然存在于世界。
《吾國與吾民》讀書筆記4
古時邊境異族侵犯,中原大地多于混戰(zhàn)分裂后復歸于統(tǒng)一,之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實則中華始終為中華,不過是政權更易而文化融匯,卻并不曾為真正外來勢力所傾覆。究其原因,有當時交通聯絡不甚緊密,世界尚處相對封閉之狀態(tài),故發(fā)起戰(zhàn)爭者多為周邊民族;而邊境民族多為奪中原政權而來,處于統(tǒng)治之時反倒更積極接受漢族文化,以控制下層漢族基體,F在看來,古時混戰(zhàn)結果實則是異族與漢族間互相吸收同化而使中華民族更趨龐大之過程。
然論及中國近代之西方侵略者,這性質則大為不同。彼時正當西方資本主義萌芽、世界孤立狀態(tài)被打破、航運發(fā)達,西方資產主義者艷羨中國之地大物博而催發(fā)“黃金熱”,乃為利益所趨到達中國,及后更上升為整個資本主義國家之政事,便謀劃發(fā)動殖民地侵略。古言“利益熏心”,西方資本主義者本為利而來,而又與中國隔千萬里重洋,對于中華文化無甚了解,僅有的便也只是好奇甚或反感不理解,這利益的巨大吸引以及心理上的不甚茍同便讓西人有了吞并蠶食四萬萬人民之中國的可惡念頭。
然為何中國能在這悠久并歷經周而復始分分合合的歷史中生養(yǎng)至期頤之齡?而又在西人大舉入侵時頓陷崩潰與毀滅?這似是類于“成也蕭何敗蕭何”之事。中華民族之“德性”是其“優(yōu)越的生存本能,一種新奇的、超自然的、非凡的活力”,“他們是中華民族之弱點,同時亦為生存之力量”。這一“德性”,正如書中“豬”“狗”之說,“狗往往喜歡咬弄豬,而豬只能報之為‘唔嗯’”“他甚至竟或愿意變成一只真正的豬,因為它的生活實在夠舒服。所以也不致羨慕狗……他唯一所巴望的是:狗不要來糾纏他,好讓他獨個兒自在著”。中國倒希望獨個兒自在著,倘若說西人能予中國以緩步使之自在發(fā)展,中國必是遵于自然繼續(xù)溫和而極緩地平靜呼吸著。但歷史車輪駛過一地,碾過一方,怎會忽略了龐然中國。非洲原始部落尚不得置身其外,當哥倫布的歷史之船駛向非洲土地,這既是原始部落人民深重災難的開始,也是歷史所賜予的考驗。而中國如此耀眼于東方,又如何能逃脫歷史的磨難呢?幸而吾國因民族龐大、幅員遼闊,方勉勉強強躲過覆滅之災。
而民族“德性”,如書中所說,中國人則有“圓熟”、“忍耐”、“無可無不可”、“老猾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揀其一似皆非積極優(yōu)秀,甚乃為消極惡性,然失其一者,似又非為真正之中國人。大多生長于歐美各國的`華裔人士,雖有黃種樣貌、中國血統(tǒng),但其價值觀念、內里品性表現于其行事作風當中卻是完全西式的。細究此等德性,其中可尋偏于自然之影子,模糊而矛盾多樣,卻又是無可言說的和諧。正如中國人烹飪時常說的鹽適量、水少許、火候一定,并無西人幾克、幾分、幾度之精確考究,但偏偏中國人更善于烹調且美食如許。中國人因之德性模糊而矛盾多樣,他便欲求心的地位,而不復虛勞以爭取不可達到之目的,由此便顯“圓熟”,他會循規(guī)蹈矩地行走、腳踏實地地勞務,前方有旗幟鮮明,他便知那正是他該走的路,而冒險進取則少有出現在其頭腦中。于是,他還會了“忍耐”,因其要如虔誠教徒般行走、勞務,故此他又“保守”,同時這也使其能包容任何的邊境異族,甚至神奇地吸收融匯,正如大海所能兼容并蓄紛繁雜亂之水生動植物。如此種種,似乎冥冥之中受著某種力量的牽引,中國人生就了古怪而和諧的諸多“德性”。
如此說來,中國人之德性似又使其成為可愛又可恨之人。則對待諸如民族“劣根性”問題,實應慎重,中華民族之綿延流長與此等“德性”休戚相關,關于此等“德性”,不可否認其中確存劣等之可能,怕只怕揭其壞絮之皮便可顯其優(yōu)良之內。正如書中所言:“有時他的祖系自尊心理占了優(yōu)越,而正當的自尊心理與無意義的古熱,只隔著一線之差,則甚危險。有時他的羞恥本能占了優(yōu)勢,而真切的革新愿望與膚淺的摩登崇拜,又只隔著一線之差,當亦不妥。要避免此等矛盾,確乎非是輕易之工作。”
《吾國與吾民》讀書筆記5
耗時半月有余,每日勤讀近兩個時辰才終于讀完了林語堂先生的《吾國與吾民》,對民國大時代的學者們普遍抱有崇敬,所以林先生的書誠不敢隨意去讀,這半文言半白話的文風著實讀來費勁。讀前看過一些短評,說先生痛斥儒教之迂腐,大揭國民劣根性,我誠不敢信,果真如此豈不是和魯迅先生完全是同一戰(zhàn)線,但事實上林先生于左翼文人還是敬而遠之,讀完書只覺得褒貶中肯得當,言之有據,絕無宣教之辭。作者通篇對于中國傳統(tǒng)的儒道思想是抱有敬意的,對于孔子思想在后世歷代的演變,客觀而辨證地加以分析,加之深厚的語言學功底,游刃有余的`從漢字特點的角度,解析了中國古典藝術之所以能夠浪漫而充滿人文情懷的原因,當然,批判更是一個主要旋律,林先生出身基督教家庭,英文水平在民國大師中,能望其項背者寥寥,他對于封建時代末期中國文化發(fā)展嚴重落后的原因,先天具有足夠客觀的認識,先生認為傳統(tǒng)儒教過分強調內在的自省,對于外來刺激過于麻木,不懈以邏輯事之,此番論點中肯而溫和,與魯迅先生所言核心并無二致,但似乎更容易被人接受。跳出書的內容,此次閱讀經歷與我也是受益匪淺,林語堂先生寫書時,對于中國古典的經史子集,典章文物信手拈來,國學功底之深厚可見一斑,但事實上先生的國學積累起步并不早,誠如在探討中國戲劇那一章中的自我調侃“不到二十歲就已經熟知約書亞的喇叭吹到了耶利哥的城墻,可到了近三十歲才知道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的故事”,所謂學貫中西也是后中而先西,最近由于各種機緣巧合我對于中國古代經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于嚴重的國學短板深感慚愧,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的前言里講到知識之人應該對本國過往之歷史抱有溫情和敬意,北宋張載也說過讀書要“為往圣繼絕學”,作為一個渴望用文化充實自己的青年人,子曰詩云不可不讀,對于圣哲先賢千年的智慧一知半解,在外人面前標榜中華智慧也實在是沒有底氣,如此,林語堂先生不正是一個好的榜樣嗎?
《吾國與吾民》讀書筆記6
其實人類退化的信號,倒不在乎齷齪。而卻恰恰在乎畏懼齷齪,而且從一個人外表來批評他的體格和品行之健全與否,實在是危險的。
中國人的圓熟非自書本中得來,而出自社會環(huán)境,這個社會見了少年人的盛氣熱情,會笑出鼻涕。
讀書筆記心得感悟:
一、《吾國與吾民》講什么
《吾國與吾民》,國學大師林語堂征服東、西方文壇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這是一部全景剖視國人精神與生活的史詩巨著,品賞浪漫雅致的東方情調,直指國人靈魂的最深處。雖然他講的是數十年前中國的情形,但即使在今天,對我們也很受用。
這本書描寫中國人的道德、精神狀態(tài)與向往,以及中國的社會、文藝與生活情趣。以冷靜犀利的視角剖析了中國這個民族的精神和特質,向世人展示了一個真實而豐富的民族形象。
整本書最激發(fā)人的'地方,就在于林語堂的幽默。從幽默中看到智慧,從睿智中看透中國人的國民性。
二、閱讀本書,透視和剖析中國人隱藏在表面之下的內心深處奧秘
1、中國人的四種美德
自古以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中國人認為知識的培育發(fā)展在于智慧的領悟。而從領悟出發(fā),培育出和平、知足、鎮(zhèn)靜、忍耐四種美德。由此林語堂描繪出十五種民族德行的特性。這些特性中有美德、也有非美德,有中性品格,也有惡行。而一切的特性都包含在“圓熟”這個詞里。
2、“圓熟”的中國人
“圓熟”是一個消極的國民品性,顯示出一種靜止消極的力量,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老于世故”。這種文化品行以支持力和容忍力為基礎,缺乏進取和爭勝精神。這種文化讓人在任何環(huán)境下富有妥協(xié)精神而自足于和平狀態(tài)。中國人把心的位置看得太高了,以致剝削了自己的希望和進取欲,無形中生成一條普遍的定律:幸福是不可以強求的。這種“圓熟”不是來自書本,而是來自社會環(huán)境,是幾千年來中國特有的社會政治園地孕育的。
3、中國人的理想
中國人的理想,林語堂指出,孔教為中國人民的工作姿態(tài),道教為游戲姿態(tài)。每一個中國人當他成功發(fā)達而得意的時候,都是孔教徒,失敗的時候則都是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義是服鎮(zhèn)痛劑,撫慰了創(chuàng)傷的靈魂。何嘗不是這樣?緊張忙碌的工作中,即使片刻的光陰,想到山水田園、樹影月光、斜陽晚鐘,心情便會奇跡般由煩躁嘈雜變得澄澈安寧,在現實主義的潮水中涌出幾許浪漫主義的情愫。
三、整本書最激發(fā)人的點,在于林式幽默下的大智慧
通過收聽我為大家精讀的這本書,你會發(fā)現,有智慧才能產生真正的幽默。這種大智慧下的幽默,讓我們對中國人的思想品性有了深入骨髓般的認識。
《吾國與吾民》讀書筆記7
書是好書,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用語習慣差異太大了,讀起來有些吃力,我甚至覺得讀書中引用的一些古白話文理解的更順暢一些。
另外,感覺自己的思維模式跟文人或者國學大師們的`路數迥異,總感覺這書一路下來,思路竄來跳去,讓我很難追蹤。另外,有些論述在我看來也不夠邏輯和嚴謹。
不過林語堂確實博學,什么爛七八糟的破事兒都知道呢,而且都能雜糅到一塊,確實看得出那些東西是深入作者骨子的。
書一開始有一部分讓我覺得有些對傳統(tǒng)文化的抱怨,可是看到后來,又感覺作者透漏出一些對傳統(tǒng)文化的偏愛和執(zhí)著,今天看到另一本書的序里說,吾國與吾民這本書其實在潛意識里實在回應另一本分析中國人的由美國傳教士寫的書,我于是釋然了。
讀的很慢,因為閱讀體驗不算太流暢,我記得我是在讀完上一本林語堂的書《生活不過如此》之后開始讀者本書的,翻了翻以前的記錄,竟然是去年九月份的事情了,同期讀了n多其他的書,真是慚愧慚愧。
《吾國與吾民》讀書筆記8
《吾國與吾民》是我讀林語堂先生的第一本書籍,此后再讀《老子的智慧》、《生活的藝術》等等書籍,還是找不到當初讀《吾國與吾民》的那種震撼,為此不得不感嘆林語堂先生在《吾國與吾民》中所呈現的智慧才識。
林語堂,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曾留學美國和德國,1923年獲博士學位后回國,先后在x大學、清華大學、x大學任教,一年后又成為《語絲》雜志社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林語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曾創(chuàng)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1966年定居x,1967年受聘為x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主持編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1976年在x逝世。
與《吾國與吾民》的初始其實是源于我的好奇,好奇這本反應中國社會以及中國人性的一本書卻是在美國用英語創(chuàng)作,隨后才經由中國翻譯家翻譯成中文的大作有何吸引人之處。
1934年,林語堂先生開始用英文創(chuàng)作《吾國與吾民》,隨后賽珍珠的出版公司在美國發(fā)行,隨即轟動一時,都被西方人認為是通過林語堂先生的這本書就知道了什么叫“中國文明”。要討論《吾國與吾民》,那就必須把此書放到當時的一個宏觀大背景之下去討論,這樣子方能夠體現林語堂先生寫《吾國與吾民》的厲害之處。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是動蕩的、混亂的`,一個龐大的中華民族的精神,在錯綜復雜的局面中顯得模糊而朦朧,讓人無所適從。賽珍珠在《吾國與吾民》的序中也說道:“新時代促各種學說乘時而興,紛紜雜糅,幾乎扯碎了青年們的脆弱的心靈。他們被灌輸一些科學知識,又被灌輸一些耶穌教義,又被灌輸一些無神論,又被灌輸一些自由戀愛,又來一些共產主義,又來一些西洋哲學,又來一些現代軍國主義,實實在在什么都灌輸一些。側身于頑固面守舊的大眾之間,青年知識份子卻受了各種極端的教育。精神上和物質上一樣,中國乃被動地鑄下了一大漏洞!痹谶@樣的環(huán)境下,當時的知識青年很容易失去自我判斷,相信所謂革命領袖的宣傳,把中國之所以會落伍的原因完全歸咎于外國勢力的入侵而不自省。然而,在這種大背景之下,賽珍珠認為當時對中國的描寫,要么苛責要么包庇,能夠客觀理性地描寫中國又語言能力比較好的,只有林語堂先生了。
《吾國與吾民》一書的主體內容,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包括了《中國人》、《中國人的性格》、《中國人的心靈》、《人生的理想》四章,林語堂先生后翻譯成半白話半文言文版本,令人讀了之后又忍不住再次翻閱。
林先生從中國地域之南北差異說開來,從中國民族之角度入手,細說民族特性。當然民族特性有優(yōu)劣之分,甚至有些看似民族優(yōu)點之處往往更加值得當今的我們思考,是優(yōu)非優(yōu)?林先生在中國人之德性章節(jié)中,一口氣寫出八章所謂中國人之“德性”:“圓熟”、“忍耐”、“無可無不可”、“老猾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性”。不得不讓處在現實社會的我們深思,現實社會中,我們弘揚正氣,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讀《吾國與吾民》,放觀當今,我們不得不深思,誠如林語堂先生所言,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而輝煌的民族,是一個智慧的民族,但是隱藏在大智慧下的“小智慧”,如果太過,就會變成“惡習”。
現在的中國,正在崛起,很多人仍舊把這種“小智慧”當大智慧,顯然要構建更加繁榮的中國社會,讓更多的人能夠正確地認識中國,我們必須要把這種自以為是的“小智慧”從中移除掉,還原一個本質純粹的中國。
《吾國與吾民》讀書筆記9
這版英譯漢很多半文言的語句,據說翻譯者黃嘉德是民國時代人,因年代久遠,讀起來很拗口。個人更喜歡由1988年學林出版社出版,郝志東與沈益洪翻譯的,名為《中國人》,更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比如這版的“普通感性”對應學林版的“庸見”,“普通感性”真的不太明白為什么這么翻譯。
林語堂先生更多的時候是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視角來評價他所在時代的中國人。因為科學發(fā)展時代水平的限制,很多與其說是中國人的特點,不如說是農耕時代的人類通性。比如,愛好自然、勤勉、生殖力高、幽默、保守、迷信等。
另外,文中提到中國人的心靈“女性化”,連語言文字描寫也是女性化,從字里行間總覺得對女性有些不太尊重之意。比如善用比擬手法、語言精煉、形象生動的各種成語、諺語非得扯上什么女性思維,未免牽強,且有失偏頗。再聯想他寫的'《武則天傳》,他是得多討厭女人當皇帝,才會對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用盡各種不堪的詞匯,而不寫女皇的政治才能及貢獻。
盡管如此,林語堂先生的文學造詣相當深厚,這仍然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無論讀任何經典,都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農業(yè)社會到工業(yè)社會的轉變,時代在進步,中國在發(fā)展,本書中的很多內容放在當今時代仍然有很多可供研究部分,百年前的中國人,百年后的中國人,哪些不好的個性沒了,哪些不好的個性仍然存在著,通過比較,可以剖析人性中優(yōu)缺點。
《吾國與吾民》讀書筆記10
《吾國與吾民》,共有九章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講吾民,主要介紹中國人的的精神層面,包括中國人的特征、德性、心靈和人生理想;第二部分講吾國,主要介紹中國人的生活層面,包括婦女生活、社會生活、政治生活、文學生活、藝術家生活以及生活的藝術。我最欣賞的是第一部分,林語堂先生對國民的剖析和批判頗有見解。在第二部分,他列舉出國民生活的諸多領域,描繪了國人生存的基本風貌,并提出“藝術與人生而為一”的美學理想,恐怕也是他想借以改善國民素質的一個期望吧。
林語堂先生從中國人的南北差異說起。北人粗獷勇武,南人纖細文弱;北人崇斗,南人善商。雖然南北風俗懸殊,但共同的文化是把中國人民結合為一個民族整體的基石。在鞏固中華民族持續(xù)力的文化力量中,有三條重要的紐帶:一是家族制度,二是科舉制度,三是崇拜淳樸!凹彝ィ侵袊宋闹髁x的標記!痹谥袊覈惑w,中國人的家族意識甚至高于種族意識。“家族制度的存在,使子孫蕃育,擴大民族之量,而考試制度之施行,則選拔才智,鼓勵求學,提高民族之質”。同時,返璞歸真的田園理想根植于一般中國人的意識之中,古人相信“越接近自然,越能保持體格上和道德上之健康狀況”。中國人推崇“清淡之幸!保@是先民對文明的一種辯證取舍,既知道文明之利益,又明白它的危險性。中國人民保留著近于兒童般淳樸的原始天性,在林語堂看來“中國在文化是年老了,而種族的'生命卻還年輕”。
中華文化的核心是儒釋道思想的合一,并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心靈。在塑造人格和德性方面,“道家精神和孔子精神是中國思想的陰陽兩極,民族生命賴以活動”。當順利發(fā)皇時,中國人人都是孔教徒;失敗時,人人都是道教徒。儒家積極入世,道家消極遁世;儒家重人倫,道家任自然;在這人世的沉浮之間,中國歷代的仁人志士都在尋找一個介乎工作姿態(tài)和游戲姿態(tài)的平衡點。于是,林語堂看到中國人德性的最高理想——圓熟,可謂圓滑成熟,也可謂老于世故,此乃中國人中庸精神的最好概括。中庸,即是中正平和,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林公認為,中庸之道,是華夏子民極重要的生活軌范,也是他們自名國號曰“中國”的一大原因。此外林公還看到,中國是一個世俗化的國家,從古到今之所以沒有形成像西方那樣的國教,乃是因為中國人愛悅此生,這與儒家精神的現實主義和重現世性密不可分。
中國人不好戰(zhàn),歸功于儒道和諧的人生教育。儒家尚仁,提倡“仁者愛人”,推己及人,希望用道德之力把社會結合起來,在仁義禮信基礎上建立社會秩序。而道家主張清凈無為,“絕圣棄智”,回到無知無欲的狀態(tài),這樣天下便沒有利益紛爭。中國人愛好和平的民族傳統(tǒng),與西方人崇武尚斗的不安定精神相比,中國似乎顯得老成穩(wěn)重,而歐美則少壯方剛。
中國人的和諧觀還衍生出了知足、忍耐、無可無不可與保守性的民族特質。中國人民具有超凡的忍耐力,這既是中華民族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傳統(tǒng)美德,又是中國人慣以逆來順受、為虎作倀的愚昧與麻木。中國人自足、保守,缺少西方人強烈的開拓和冒險精神。但這種知足常樂的人生觀,卻使中國人懂得如何去享受生活。人生究竟有有何種意義?西方為此不斷探索卻沒能找到一個圓滿的答語,而中國的先哲早已洞察出人生的真諦。在東方哲學里,“人生的真正目的,在于樂天知命以享受樸素的生活”。在林語堂看來,“一切智識之目的,在謀求人類之幸!保此麍孕乓磺兄亲R的使命,是使人不失為“人”,并善享其生存。當他看到歐美高度發(fā)達的工業(yè)文明對原始人性的侵蝕,看到人淪為工具的可怕異化時,他呼吁“這個世界好像需要一個宗教,……,機械為服役人而制造,非為人為服役機械而產生”。
中國還是一個崇尚學識的民族,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中國傳統(tǒng)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農民、工匠和商人都景仰讀書人,因為他們是社會精英,賦有特權又受人禮遇。這種崇學尚智的民族傳統(tǒng),帶來了的科舉的興盛和文化的繁榮,也使中國人常受過分聰明的累,表現出老滑俏皮的一面。與西方人陽剛型的性格相比,林語堂獨具慧眼地看到中國人女性型的民族氣質。中國人心性靈巧,思維方式感性、具象,依賴直覺,不好邏輯推理,這些近乎女性化的特征,形成了中國人最大的一個特點——重情理,與西方人重學理形成鮮明對比。因為女性化的民族氣質,便可以知
道中國文學得以昌盛,成為“詩的國度”之原因;也可以知道中國人情大于事理,法制傳統(tǒng)不足之根由;還可以知道國人普遍缺乏科學之精神,自然科技遠落后于歐美,所以今日才要大力倡導“科教興國”之戰(zhàn)略。
這便是我讀林公《吾國與吾民》的一些感觸和札記。在這本著作中,林公語言非以優(yōu)美取勝,而是閑談見長。
《吾國與吾民》讀書筆記11
林先生這本書給我?guī)砗芏嘈聳|西和新思考,這也是我看林先生第一本書,之所以沒有先看《京華煙云》,是因為現在不大看小說了,而且也不太喜歡民國人寫的類似《紅樓夢》大家族的小說,總有珠玉在前之感。
我之前從來沒有見過誰把儒家和道家罵的這么狠的,偏偏字字一針見血。讀完此書,深感經濟基礎決定一切,所以家族制度和儒家道德緊密相關,是因為中國人的生活狀態(tài)決定了道德狀態(tài)。
作者對于道德與法治的論述直指人心,在當下也是醒世恒言,切中時弊,只是可嘆沒有速朽,社會似乎依然在原地停滯不前。
作者對于婦女生活的描述讓我有閃爍其詞,遮遮掩掩,力有不逮之感。不知道是作者了解女性不全面還是涉及陰私不肯深刻論述。作者在向我們證明女子也是有地位的',她們的價值在于家庭。似乎裹腳也出于女子自愿取悅男人,卻沒有說女子為什么要去取悅男人。之前那只深刻犀利的判官筆到這一章似乎變成漂浮不定的拂塵了。
還是打了最高分,因為這本書值得每個中國人去讀一讀。
《吾國與吾民》讀書筆記12
書是好書,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用語習慣差異太大了,讀起來有些吃力,我甚至覺得讀書中引用的一些古白話文理解的更順暢一些。
另外,感覺自己的思維模式跟文人或者國學大師們的路數迥異,總感覺這書一路下來,思路竄來跳去,讓我很難追蹤。另外,有些論述在我看來也不夠邏輯和嚴謹。
不過林語堂確實博學,什么爛七八糟的破事兒都知道呢,而且都能雜糅到一塊,確實看得出那些東西是深入作者骨子的。
書一開始有一部分讓我覺得有些對傳統(tǒng)文化的抱怨,可是看到后來,又感覺作者透漏出一些對傳統(tǒng)文化的偏愛和執(zhí)著,今天看到另一本書的序里說,吾國與吾民這本書其實在潛意識里實在回應另一本分析中國人的由美國傳教士寫的書,我于是釋然了。
讀的很慢,因為閱讀體驗不算太流暢,我記得我是在讀完上一本林語堂的書《生活不過如此》之后開始讀者本書的',翻了翻以前的記錄,竟然是去年九月份的事情了,同期讀了n多其他的書,真是慚愧慚愧。
《吾國與吾民》讀書筆記13
耗時半月有余,每日勤讀近兩個時辰才終于讀完了林語堂先生的《吾國與吾民》,對民國大時代的學者們普遍抱有崇敬,所以林先生的書誠不敢隨意去讀,這半文言半白話的文風著實讀來費勁。讀前看過一些短評,說先生痛斥儒教之迂腐,大揭國民劣根性,我誠不敢信,果真如此豈不是和魯迅先生完全是同一戰(zhàn)線,但事實上林先生于左翼文人還是敬而遠之,讀完書只覺得褒貶中肯得當,言之有據,絕無宣教之辭。作者通篇對于中國傳統(tǒng)的儒道思想是抱有敬意的,對于孔子思想在后世歷代的演變,客觀而辨證地加以分析,加之深厚的語言學功底,游刃有余的從漢字特點的角度,解析了中國古典藝術之所以能夠浪漫而充滿人文情懷的原因,當然,批判更是一個主要旋律,林先生出身基督教家庭,英文水平在民國大師中,能望其項背者寥寥,他對于封建時代末期中國文化發(fā)展嚴重落后的原因,先天具有足夠客觀的認識,先生認為傳統(tǒng)儒教過分強調內在的`自省,對于外來刺激過于麻木,不懈以邏輯事之,此番論點中肯而溫和,與魯迅先生所言核心并無二致,但似乎更容易被人接受。跳出書的內容,此次閱讀經歷與我也是受益匪淺,林語堂先生寫書時,對于中國古典的經史子集,典章文物信手拈來,國學功底之深厚可見一斑,但事實上先生的國學積累起步并不早,誠如在探討中國戲劇那一章中的自我調侃“不到二十歲就已經熟知約書亞的喇叭吹到了耶利哥的城墻,可到了近三十歲才知道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的故事”,所謂學貫中西也是后中而先西,最近由于各種機緣巧合我對于中國古代經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于嚴重的國學短板深感慚愧,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的前言里講到知識之人應該對本國過往之歷史抱有溫情和敬意,北宋張載也說過讀書要“為往圣繼絕學”,作為一個渴望用文化充實自己的青年人,子曰詩云不可不讀,對于圣哲先賢千年的智慧一知半解,在外人面前標榜中華智慧也實在是沒有底氣,如此,林語堂先生不正是一個好的榜樣嗎?
【《吾國與吾民》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吾國教育病理》讀后感02-22
讀書筆記是什么及讀書筆記的種類06-18
讀書筆記怎么寫?讀書筆記的格式01-16
讀書筆記05-12
經典讀書筆記11-25
讀書筆記03-08
簡愛的讀書筆記04-09
《邊城》的讀書筆記04-28
教育讀書筆記01-09
《人生》讀書筆記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