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過年風俗
在中國春節(jié)這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里,很多人都會放下繁忙的工作,回到家,舉家歡慶,慶祝團圓。每個地方的過年習俗都是不同的。那么客家人有什么過年習俗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客家人過年風俗,歡迎閱讀。
【客家人過年風俗】
農(nóng)歷年的最后一天,稱“除夕”,客家人又叫“大年晡夜”。正月初一,即農(nóng)歷一年中的首日,俗稱為大年初一,與初二、初三稱為春節(jié)。客家人的過年涵蓋了春節(jié),從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就進入年界,直到正月十五出元宵。
從一進入年界至除夕,客家人家家收起農(nóng)具,忙忙碌碌四處赴圩辦年貨,戶戶動手打黃元米馃、煎油馃子、做糖米泡,打顏片、麻糕等各色糕點,迎接新年。其中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掃塵”,以示除舊迎新,使家庭面貌一新。
農(nóng)歷臘月二十四日為“小年”,晚餐較為豐盛,飯后祭灶,送“灶神”,是日謂之“偷心日”,客家人多在此日“動土”,無須請先生看風水朝向以及選時辰,一如冬至日。
“除夕”又稱“大年”,這一天,家家戶戶大門上都貼上春聯(lián),門楣和窗戶上還貼上紅紙條。這天家家宰雞殺鴨。去祖堂敬祖,表示逢年過節(jié)不忘祖宗恩德。除夕的年夜飯,吃得特別早,一般下午四五點鐘就開始,一直吃到傍晚,合家共吃團圓飯,同喝辭歲酒,孩子們慶長大,老人們賀添歲。飯后祀灶,迎灶神,然后全家動手,打掃餐廳,清洗碗筷,所有餐具都要用開水燙過,清除油葷腥味,俗稱“凈齋”。
接著,大人們拿出新衣裳,讓全家穿上節(jié)日的盛裝。家中所有大小房間都點上明燈,正廳或餐廳燒炭爐或火盆,要燒最大的樹兜,叫做喂年豬,寄寓來年養(yǎng)大肥豬,五谷豐登。大人包紅包給小孩壓歲,囑咐孩子聽話,好好學習,人長一歲,要更懂事,一家人圍爐而坐“守歲”,回顧舊歲,展望來年,通宵達旦。
正月初一午夜零時,人們爭先恐后焚香鳴炮,迎接新年,是謂“搶春”,認為起得越早這年的福氣越好。戶主燃放開門炮,向“吉利”方向而行,謂之“出行”。清晨穿新衣,先拜祖宗,后拜尊長,道“恭賀新禧”。男人帶小男孩提籃備茶酒魚肉祭社公、龍神;小孩邀集眾人一同把牛趕進山去,且一路燃放鞭炮相送,是謂“送春牛”。
早餐吃素(贛縣王母渡一帶地方全天吃素),謂吃了一年康康健健,意在免災保健康。是日,大人小孩整天玩樂,但不得出家門,尤忌小孩坐在別人家門檻上,婦女在曬坪或自家院坪上打毛線,納鞋底、鞋墊、休閑聊天。男人打牌或玩“數(shù)豆子”,小孩喜歡燃放鞭炮等,整個村坊顯得十分熱鬧。
初二開始走親訪友拜年,新年初見互道“恭喜發(fā)財”,各家由一名大人帶小孩去給長輩拜年,舊時小輩給長輩下跪,長輩給小孩發(fā)紅包壓歲,并說些吉利祝愿的話,壓歲錢多少各依血脈親疏、交情厚薄而異,多少都有打發(fā)。
宗教信眾多于此日上山敬神禮佛。一般家庭從初二開始備“九龍盤”,內(nèi)盛臘鴨、豬肝、香腸等小吃,另加花生、瓜子、果碟待客,直到正月十五出元宵。內(nèi)親來訪多有吃酒娘蛋吃滿碗等厚待。此時節(jié),鄉(xiāng)間各地文娛活動豐富,請大戲(在宗祠祖堂的戲臺演出)、唱采茶、打龍燈、獅子燈、鯉魚燈、打獅等,從初二開始一直鬧到正月十五夜,達到高潮后散燈。
建國后,春節(jié)仍為重大節(jié)日。節(jié)前,開展擁軍愛民活動,黨政軍領導分別走訪駐軍武警官兵、公安民警、烈軍屬、敬老院,送慰問品、慰問信。各單位走訪離退休老同志等。鄉(xiāng)鄰親友互相走訪。
【客家人過年吃什么】
1、客家豐盛的年夜飯
除夕晚上,合家團聚吃年夜飯。這是一年中最豐盛的晚餐;雄雞炒酒、白斬雞、青蒜燜豬肉、梅干菜扣肉……如今吃年夜飯,還有“打邊爐”(火鍋)的,菜肴有大蝦、鰻魚、肉鴿等。年夜飯的菜肴,常常借其諧音,寄寓美好的祝愿:一盆什錦發(fā)菜湯,祝福新年發(fā)財;一碗牛肉丸,表示合家團圓;一盤全魚,只擺不食,飯后將它放于米缸上,待留到新年過后再吃——客家人用這條“壓歲魚”,取其“連年有余(魚)”、“米缸有余”的.吉兆。
2、客家過年必不可少的豆腐
客家人的年夜飯還有一碗瓤豆腐。這是將豆腐切成小三角塊,中間挖一小口,塞進三鮮肉餡,下鍋煎黃,燉熟,趁熱上席。這道香滑可口的菜肴,因客家人從中原南遷后,廣東缺乏面粉,難以吃到更歲餃子,便代之于瓤豆腐。為此,在吃這道菜時,長輩還要對家人講述其原由,讓子孫不要忘記自己的中原故地和北方人春節(jié)吃餃子的習俗。
3、客家的七樣菜習俗
客家人正月初七有吃“七樣菜”的習俗。年初七也叫“人日”,這種叫法是漢朝末年開始的,“人日”這一天要吃七樣菜,雖然不同地區(qū)七樣菜不大相同,但意思都是用它們的諧音來圖吉利、求平安。梅州地區(qū)的“七樣菜”主要是芹菜、蒜、蔥、韭菜、芫荽,這五種菜一定要有,另外就是春菜、芥菜等其它菜。
【客家小吃有哪些】
1、 甜粄:糯米粉為主,粘米粉適量,于大盆中加糖(分為黃糖和白糖)揉搓成米團;大鐵鍋中鋪上芭蕉葉,將米團放入蒸至竹筷插入不粘為熟透,然后用刀切成正方形,食時再切成小薄片,可冷食、蒸、油煎、油炸。
2、煎堆:糯米粉為主,粘米粉適量,于大盆中加糖、加熱水(分為黃糖和白糖)揉搓成米團;將糯米粉團揉圓,壓平,包入炒熟的花生、白糖和芝麻做成的餡,也可以無餡,將粉團在芝麻粒上來回滾動蘸上芝麻;將煎堆放進熱油中,邊炸邊用筷子翻動,使之均勻受熱,炸至金黃色時撈起。
3、油角:將面粉加上水和若干個雞蛋,揉搓至有韌性為止,取出一小團面團,用檊面棒碾軋成薄薄的面皮,用圓型小器皿,在面皮上用力一蓋,蓋成約三四厘米直徑的圓面片;把炒熟的花生米碾碎,加入白糖、炒熟的芝麻,再加入椰絲,摻勻作為餡。在圓面片內(nèi)放進餡包成半月型角子,沿邊捏緊并扭上花紋,最后放進油鍋里炸成金黃色。
【客家人過年風俗】相關文章:
中國客家人過年的風俗05-27
東北過年風俗04-09
寧海過年風俗01-26
各地過年風俗03-11
家鄉(xiāng)過年風俗03-11
潮汕過年風俗03-10
河北過年風俗03-10
廣州過年風俗03-10
洛南過年風俗03-09
甘肅過年風俗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