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端午節(jié)風俗習慣
端午節(jié)風俗習慣1
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是我國最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jié)、浴蘭節(jié)、女兒節(jié),天中節(jié)、地臘、詩人節(jié)等等。 端午節(jié)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jié)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jié)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lián)系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后,當?shù)厝嗣駛渌溃泷{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后來的粽子樣。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jié)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jié)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端午食粽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佩香囊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jié)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游百病
為盛行于貴州地區(qū)的端午習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時左右, 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人群,手抱花草, 非?鞓。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老年人稱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
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qū)的人家很盛行。游百。捍朔N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qū)的端午習俗。
端午節(jié)風俗習慣2
端午節(jié)到了,我和母親去市場買粽子。
到了市場,大家1、個目的——買粽子。到了賣粽子那兒,我的眼一下驚呆了。“天哪!這么多種!我倒!”你看那數(shù)都數(shù)不清的粽子,各種各樣。這邊有甜的',那邊有咸的等等,多得使我眼花繚亂。大家買了幾十來個就回家了。
大家把粽子煮熟了,一人分了一個粽子,我輕輕一咬,啊!
一股香甜可口的味道流入我的心田,太美味了!
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突然,我好象想起了什么,問:“母親,為何陰歷的5月初五要吃粽子呢?”母親說:“端午節(jié)是陰歷5月初五,傳聞是為了記念屈原而有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屈原是戰(zhàn)國時一位忠誠正直的楚國大臣,他過去多次直言進諫,可當時的楚君并不采納,還將他革職流放,后來秦國攻陷了楚國,屈原則憤而抱巨石投汨羅江而死。據了解這1日正是陰歷5月初五,大家為了保全屈原的尸身,紛紛劃船到江上把粽子投入水中,為喂飽魚、龍、巨蟹。從此,每一年5月初五,楚國人都到江上賽龍舟,投粽子紀念他。到目前一直如此!蔽议_心得一蹦三尺高:“耶,今天我又學到了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了!苯裉,我不只吃了粽子,還知曉端午節(jié)的來歷,真是高興!
端午節(jié)風俗習慣3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
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jié)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草蘆葦葉,某些地區(qū)也有用竹葉的,統(tǒng)稱粽葉。粽子的傳統(tǒng)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tǒng)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有的家長還要做棗粽給考生吃。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xiàn)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端午節(jié)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鐘馗捉鬼,是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端午節(jié)作為我們國家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擁有著許多的習俗,我們也應該好好的記住和尊重端午節(jié)的習俗,這樣才是對傳統(tǒng)文化正確的做法!
端午節(jié)風俗習慣4
端午節(jié)在農歷的五月初五,年輕人一般只知道端午節(jié)吃粽子,其實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很多,煮雞蛋、賽龍舟、沐蘭湯。
今天盤點端午節(jié)的15個習俗,看看你知道哪一個!
1、吃粽子
全國人民都有一個共同的習俗,就是要在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個習俗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已經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狀有棱有角,內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
魏晉時期,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南朝吳均的《續(xù)齊諧記》中,也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后,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2、煮雞蛋
在膠東地區(qū),端午節(jié)除了吃粽子,還有一樣不可。女媧得知此事后,便去找瘟神說:“今后凡是我的嫡親孩兒,決不準許你傷害!
瘟神知道女媧法力無邊,不敢和她作對,就問:“不知娘娘下界有幾個嫡親孩兒?” 女媧一笑說:“我的孩兒很多,這樣吧,我在每年端午這天,命我的嫡親孩兒在衣襟前掛上一只蛋袋,凡是掛有蛋袋的孩兒,都不準許你胡來!边@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見孩子們胸前都掛著一個小網袋,里面裝有煮熟的咸蛋。瘟神以為都是女媧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動手害人了。這樣,端午吃蛋的習俗逐漸流傳開來。
3、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雙槳同時劃的動作,可以使身體的雙側都得到很好的鍛煉!皠澊\動中的后拉、前推、搖槳等動作,對上半身的肌肉是非常好的鍛煉,提高了肌肉質量,以及協(xié)同工作能力。”
4、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毒鸥琛ぴ浦芯芬嘤小霸√m湯會沭芳”之句。后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5、帶葫蘆
端午節(jié)帶葫蘆是歷來的風俗,小孩、成人佩帶葫蘆,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佩帶傳統(tǒng)文化寓意“福祿”的葫蘆,可以化戾氣為平和,增強福緣氣場。 葫蘆的枝“蔓”與萬諧音,每個成熟的葫蘆里葫蘆籽眾多,漢族就聯(lián)想到“子孫萬代,繁茂吉祥”;葫蘆諧音“護祿”“福祿”,加之其本身形態(tài)各異,造型優(yōu)美,無須人工雕琢就會給人以喜氣。
6、系五色線
五色線又稱五彩線,古代也叫五彩長命縷。端午節(jié)當天把彩色絲縷拴在小孩的手腕、腳腕和脖頸上,據說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這種彩色絲縷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來,丟進河里讓水沖走。
陜西地區(qū)的傳說認為這和藥王孫思邈的事跡有關,將花線丟進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帶走
了,具有送災的性質發(fā)展到現(xiàn)在,一般都用繡花用的絲線,顏色多且艷麗,用色比較靈活,多則十多種顏色,少則二三種。用什么色也很靈活,有些人手頭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縷,走到一起時都會比比看誰的更漂亮,頗有情趣。當然比較講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線。
7、懸鐘馗像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8、游百病
游百病又名“走百病”,流傳于陜北各地的農村,是通過游覽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項健身運動,多在婦女、老人、小孩或體弱多病者中間進行。游百病盛行于貴州地區(qū)的端午習俗。據說游就百病不生,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講究的,這天男不做農活,女不做針線,做了叫“扎百病”。就是說把百病的根子扎下了,所以在天水農村,男人趕早備足牛羊飼料,女人忙備吃的和穿的,游百病的主要去處是集鎮(zhèn)、寺廟。不去那里心中如今年白過了一般空落一般酸楚,要去也不易,山村里人要翻山越嶺,要走幾十里山路。平時忙地里忙家里,看小孩敬老人。十六是“大赦”,地里不管,家里放下,小孩拖上,老人扶上,傾家外游,不圖升官發(fā)財,圖個吉利,大人小孩百病不生。
9、送扇子
端午節(jié)又稱“女兒節(jié)”,過去在寧波民間,凡新出嫁的姑娘,端午那天要帶著“端午擔”回到娘家來避一下,離開時要帶上父母送的扇子,俗稱“送扇子”。如寧海等地丈母娘要給女婿回送衣料、手巾、
10、驅五毒
在古代,五月被認為是“毒月”、“惡月”。因為這時候天氣越來越熱,雨水漸漸增多,人們很容易生病,自然界的許多昆蟲也都出來活動。民間傳說中的“五毒”是五種動物,它們分別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
其實,把這五種動物合稱為“五毒”,是古人的一種誤解,因為壁虎無毒,卻被認為是劇毒物。民謠說:“端午節(jié),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蔽逶鲁跷宥宋绻(jié)這一天被人們認為是“九毒”之首,所以民間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端午節(jié)驅“五毒”,就是要提醒人們注意防病。
11、戴香包
香囊一般佩戴在胸前,可以驅蟲辟邪,然而佩戴也是頗有講究的。一般來說,小孩子喜歡戴飛禽走獸類的,諸如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老人則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并蒂等形狀的,防病健身,也象征著家庭和睦、夫妻恩愛到白頭等。
最有講究的要數(shù)年輕人了,尤其是熱戀中的情人,姑娘多半都會親自制作一枚別致的香囊,在節(jié)前送給心上人。
12、洗龍舟水
“洗龍舟水”就是在端午節(jié)當天到江里、河里洗澡,因為這段時間的水大,正好又是劃龍舟時期,老百姓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水。
13、拴掃把
有趕走“掃把星”,驅除厄運的意思。
14、掛艾葉和菖蒲
端午插艾條,除了“驅邪”的說法,更重要的與古代人對端午時節(jié)的“保健”有關。 據介紹,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端午節(jié),除了紀念屈原,其實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長壽的大節(jié)日。因為此時天氣日漸炎熱,蚊蟲蒼蠅滋生,被稱為“惡月”或“百毒月”。
古人還把五月端午稱作“衛(wèi)生月”,端午節(jié)蘊藏著豐富的養(yǎng)生保健知識。端午時潮濕,而艾葉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氣,除污濁,凈化空氣。
15、吃五黃
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人們會食用雄黃酒、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黃,稱“吃五黃”,F(xiàn)在,雄黃酒因帶有毒性而用黃酒代替。吃五黃是漢族的民間風俗,流行于江南等地。農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在端午節(jié)的中午,最適宜吃五黃餐,就是把五種黃顏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為中醫(yī)理論認為,端午節(jié)是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jié)氣的力量,抑制霉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除了以上15種端午節(jié)習俗外,還有吃打糕、打午時水、吃煎堆等習俗,在這就不一一介紹了。端午節(jié)的習俗都寄托著百姓的愿望,有一定養(yǎng)生的意義!
端午節(jié)風俗習慣5
1.扒龍舟
扒龍船扒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jié)儀,乃遺俗也。據《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fā)掘報告》稱,早在7000年前,遠古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槳劃舟。中國最早的“龍舟競渡”的圖形,發(fā)現(xiàn)于浙江寧波市鄞州區(qū)云龍鎮(zhèn)甲村。龍舟最初是用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后來發(fā)展為木板制作的龍形船。
扒龍舟歷史悠久,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龍舟競渡分為請龍、祭龍神、游龍和收龍等幾個版塊。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先要請龍、祭神。在端午前要擇吉日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后,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福佑、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在湖北的屈原家鄉(xiāng)秭歸,也有劃龍舟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
2.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jié)布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jié)重要內容之一。如掛艾草于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边@是由于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的葉片也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yī)藥的功能而來,如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3.端午食粽
粽,即“粽籺”,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四角狀等。粽子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傳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產黍)做粽,稱“角黍”。由于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4.放紙鳶
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jié)兒童放紙鳶稱為“放殃”。
5.洗草藥水
草藥水,即是古籍記載的沐蘭湯,端午日洗草藥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藥。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藥煮草藥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藥的藥性在其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稓q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關于洗草藥水習俗的現(xiàn)存文字記載最早見于西漢末的《大戴禮記》中,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廣泛流行。在廣東,兒童用苦草麥藥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則到江河、海邊沖涼,謂之洗龍舟水,洗去晦氣,帶來好運。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草、菖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6.拴五色絲線
拴五色絲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jié)俗。傳到后世,即發(fā)展成如長命縷、長命鎖、香包等許多種漂亮飾物,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藝品。
在端午節(jié)這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系上五色絲線以驅邪。傳統(tǒng)之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還有一說,在端午節(jié)后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7.打午時水
打午時水午時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時于井里打上來的水。端午節(jié)"打午時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tǒng)習俗。重午日的午時,陽上加陽,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龍目水”、“正陽水”之稱。古人把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這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日午時驅邪最佳,具有辟邪、凈身、除障的效果。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明到若烏鹙”,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8.鑄陽燧
東漢王充的《論衡》記載了端午節(jié)“鑄陽燧”的禮儀習俗:“陽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鑄以為器,摩勵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認為,午月午日午時具三重之火,是陽氣極盛之時,在此時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鑄鏡的時刻,鑄成的銅鏡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力。以鏡辟邪的習俗,在南方沿海一帶有著廣泛的應用和遺傳,常能見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帶著銀制的鏡子等飾物,這類銀飾小鏡子等,就是用于孩子們辟邪。新建的寺廟道觀,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裝飾著銅鏡。就是現(xiàn)代小區(qū)嶄新建筑的門、窗上方,也往往能發(fā)現(xiàn)懸掛著的鏡子,這些都是用于所謂的辟邪。由此可見鏡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間根深蒂固。
9.浸龍舟水
端午前后的強降水,人們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發(fā)龍水、龍降水等,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仲夏端午蒼龍群星飛升于正南中天。在民間信俗中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龍飛天,行云布雨。自然現(xiàn)象上,每年的端午節(jié)前后,我國南方暖濕氣流活躍,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廣東和廣西、福建、海南交匯,往往會出現(xiàn)持續(xù)大范圍的強降水。當端午強降水來時,江河水位迅速上漲,為扒龍舟提供了良好的場地條件。浸龍舟水是流行于華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習俗,因為龍舟水寓意吉祥,龍舟水及龍舟滑過的水人們都認為是“大吉水”,按照傳統(tǒng)說法浸龍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順心。
10.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jié)婦女的頭飾,多見于江南。一些地區(qū)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肚寮武洝芬短扑芜z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右葬Υ睂毶w,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11.跳鐘馗
跳鐘馗跳鐘馗:一種民間舞蹈,又稱“嬉鐘馗”。據悉,跳鐘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遺存下來的一種傳統(tǒng)民俗表演,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種內容,體現(xiàn)了民眾崇尚鐘馗的剛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在民間,“鐘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征,端午跳鐘馗,寓意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壽年豐。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歷五月于大門或堂中掛鐘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兇引福。
12.斗草
斗草是一種由采草藥衍生而成的民間游戲,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異草互相比賽,以新奇或品種多者為勝。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yī)藥學的產生有關。漢以前不見斗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斗草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斗。據梁朝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戲。"
13.采藥
采藥是古老的端午節(jié)俗之一。民間認為,午日午時陽氣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藥。端午,時在仲夏,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是草藥生長旺盛之時。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都有熏艾葉、掛菖蒲、飲藥酒等習俗,中草藥在其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西漢末《大戴禮記·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蹦纤巍稓q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后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藥用。有不少地區(qū)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藥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干,即成蛤蟆錠,涂于膿瘡上可使消散。采藥是因端午前后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端午也是最為合適的制藥時間。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十二“合諸藥”條引《瑣碎錄》“五月上辰及端午日、臘日、除日前三日合藥,可久不歇氣味”,是說端午時所合之藥的藥效會保持很久。端午所制之藥以菖蒲酒、艾酒、雄黃酒較為普及。
端午節(jié)風俗習慣6
戰(zhàn)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來,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jié)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岸恕钡囊馑己汀俺酢毕嗤,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jié)、浴蘭節(jié)、女兒節(jié),天中節(jié)、地臘、詩人節(jié)等等。端午節(jié)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jié)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jié)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lián)系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后,當?shù)厝嗣駛渌溃泷{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后來的粽子樣。
端午節(jié)的習俗: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y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端午節(jié)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jié)風俗習慣7
在我的家鄉(xiāng),端午節(jié)最興的就是自己包的裹蒸粽了。
一個清晨,霧還未消散,眼前的一切都是朦朧的。而符里的人們已經開始忙活了,每一戶人家都抬出一個差不多一個大人身高的大鐵鍋,而我們這些小孩子,望著這么個大鐵鍋,都張大著嘴,發(fā)出“哇”的一聲,而過了幾年這樣的端午節(jié),我們也就不驚奇了。
大人們在屋里忙里忙外的,廚房的灶放著幾個大圓盆,里面都是一些紅豆和糯米之類的。開始包裹蒸粽了,大人們把些冬也先洗得干干凈凈,然后把紅豆、糯米等放在底下,中間再放一塊甘香可口的豬肉,表面再鋪多一層糯米就已經完成了一半,而最后呢,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那就是包扎這些可愛的金字塔壯的裹蒸粽了,如果扎得不好,那么在煮的時候,裹蒸粽就會散掉,走失了里面的精華,那就不好吃了,大人們拿出一條草繩,緊緊地捆綁著裹蒸粽,在最后,也要再緊緊地打上一個死結。
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了,接下來就是煮裹蒸粽了,大家都提著一桶桶的水,往剛剛的大鐵鍋倒,而我們這些小孩,也都來幫忙,提著小一點的桶,很快,大鐵鍋就已經裝了一半水了,開始往里面剛裹蒸粽,每個人都從屋里拿出一張小木凳,在大鐵鍋面前,這一刻,是最為溫馨的,這一蒸,即使十多小時,而且不時要往鍋里倒水,以免干水,大家在鐵鍋前有說有笑的,火光中滿是大家歡樂的'笑聲,等待著這些裹蒸粽的我們,或許享受的即使這一刻,這一個過程,而不時成果。
裹蒸粽蒸好了,一拉開大鐵鍋的蓋,那種香味真是無法言語,從村頭飄到村尾,整條村都充滿了裹蒸淙的香味,大家迫不急地吃著自己的勞動成果,這種美味是外面買來的裹蒸粽吃不到的。
已經好幾年沒回家過端午節(jié)了,真懷念。≌嫦朐龠^一次。
端午節(jié)風俗習慣8
關于端午節(jié)的來歷:
中國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又名端陽節(jié)、重午節(jié)。端午節(jié)是中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中國人為什么要過端午節(jié)呢?這里有著不少的傳說,最著名的的就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于春秋戰(zhàn)國的端午節(jié)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jié)日。
過端午節(jié),中國各地有很多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jié)習俗。在中國中部的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邪。鐘馗與一個離奇?zhèn)髀動嘘P,相傳中國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夢見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稱鐘馗,醒后令畫家吳道子描成畫像,相貌兇殘丑陋,以為打鬼、驅除祟之用。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jié),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據說中國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
端午節(jié)風俗習慣9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題記
這幾天我們上學的路上經?吹接腥嗽谫u一些五顏六色的香包,一個個香氣撲鼻迎面而來,非常漂亮!回到家我問媽媽這是為什么?媽媽告訴我說:“再有一個星期就是端午節(jié)了!在端午節(jié)那天,人們要和雄黃酒,要吃粽子、小孩要戴香包、還有龍舟比賽、可熱鬧了!”
有一個趣的傳說。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抱著大石投進了汩羅江,屈原投汨羅江后,當?shù)匕傩罩篮篑R上劃船撈救,船只行到洞庭湖上,也沒打撈到屈原的尸體。那時,正好是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都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人們在江面上打撈了好多天,每年的五月五日的.龍舟競賽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為了不讓魚蝦損傷屈原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米包成團,投江祭奠,來紀念我們的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jié)。
在端午節(jié)里,最熱鬧的就是賽龍舟了!今天上午八點,我和爸爸媽媽坐車來到石漫灘水庫旁,觀看舞鋼市第十一屆端午節(jié)龍舟賽。我們來到水庫旁時,那里已是人山人海了,人的喧嘩聲、吵鬧聲和議論聲的聲音匯成了一團,真是熱鬧非凡!還可以喝到免費的綠豆湯呢!
我迫不及待的等待著龍舟賽快些開始,干脆和兩個同班同學往起點跑去,準備就近一睹風采。只聽“嘭”的一聲響,隨著船頭打鼓的助威聲,七條龍舟像一條條猛龍、箭一樣沖出了起點線,飛快地“游”了起來,它們很快就拉開了距離,我們也在岸上跟著龍舟跑了起來,不一會就氣喘吁吁了,可是我們還沒追上。“龍”有好幾條“腿”,我們才兩條腿,比“龍”慢多了!只見最后面的幾條龍舟雖然落后了,聽到岸上的加油聲船員們還是拼盡全力的劃著,我們也早已滿頭大汗了,最后終于到了終點……賽龍舟真是一個有趣的項目啊!要是有少兒龍舟賽的話我一定會參加的!
端午節(jié)這天媽媽還做了很多好吃的,香噴噴的粽子,有糯米加紅棗餡的、有雞肉餡的,還煮了雞蛋和大蒜,我大口大口吃得津津有味,味道好極了!我非常喜歡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風俗習慣10
從睡意中醒來,心里想著今天是端午節(jié)不禁興奮起來。我迅速起床了,看見母親正在廚房燒著香噴噴的粽子和雞蛋呢!母親還為我和弟弟籌備了五顏六色的蛋袋,打開鍋蓋,那濃濃的香氣迎面撲來,拿出一個熱氣騰騰的粽子,翻來顛去一陣后,剝開那幾片還在散發(fā)著香氣的箬葉后,里面躺著的粽子就像小嬰幼兒一樣新鮮細嫩,招人喜歡。大家津津有味的吃起來!
窗外下起了蒙蒙細雨,本來計劃去看端午節(jié)劃龍舟呢!因為下雨我和弟弟改去了喜歡的圖書館,那里有不少喜歡的`書《我愛作文》《智商拼圖》《西游記》等等,大家迫不及待的看了起來!哈哈。我聽到邊上的弟弟傻笑起來,原來他在看《爆笑笑園》書呢,后來大家還在圖書館看了一場電影,又一個開心的端午節(jié)過去了。
端午節(jié)風俗習慣11
每年的端午節(jié),湖南各地都要舉辦隆重的慶典活動。端午的源頭雖然在汨羅江,但湖南各地都認為屈原是全部湖南人的驕傲,因此各地都非常重視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
我上學是在長沙,長沙有條河叫湘江。那幾年,每到端午節(jié),我們都會集聚在湘江岸邊聽深沉的《招魂曲》,看激越的龍舟競渡。
在那些難忘的記憶里,印象最深的莫過于1992年的端午節(jié)。那年,岳陽與重慶、武漢被國務院批準為首批沿江對外開放城市。湖南省政府為推動岳陽的經濟發(fā)展,加大宣傳的力度,決定由省旅游局牽頭,在岳陽舉辦世界級的龍舟邀請賽。湖南師大也組織了一支大學生龍舟隊。我被推選為校龍舟隊的拉拉隊員。當晚的央視新聞聯(lián)播轉播了那次實況。后來聽說我的爸媽在當晚一閃而過的屏幕上,看見了我在拉拉隊里振臂高呼的一個鏡頭,那夜,二位老人激動得一宿沒睡好覺。
就因為這次的龍舟賽,讓我對端午節(jié)有了更多的了解。
端午節(jié),因為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投江的傳說變得美麗而哀傷;汨羅江,因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抱石頭殉國,以表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志向。自此,汨羅江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端午的源頭”。而巡著這個“源”,中國端午節(jié)的習俗在神州大地,源遠流長,遍及大江南北。在我的記憶里,我的故鄉(xiāng)安徽舒城,也有許多端午習俗。
一、舒城民間端午節(jié)
在我的家鄉(xiāng)舒城的民間,按傳統(tǒng)習俗,一年要過兩個端午節(jié)。一個是農歷的五月初五,這是第一個端午節(jié),民間又叫小端午。這是女兒給娘家送粽子,并和娘家人一起包粽子,過的端午。其實,這不僅是出嫁的女兒回家過節(jié)團聚,而且是回家向母親學習鞏固包粽子的技巧。因為在我的家鄉(xiāng),民間特別看重包粽子的這件事。五月初五來臨的前幾天,各家各戶都是忙的不可開交,要準備好粽葉、糯米、紅棗這些原料。這些習俗,一直延續(xù)到如今。
在八、九十年代,那時生活還不是很富裕,加之糯米的產量也不是很高,一般農家做粽子還加一些粳米,做出來的粽子口感不如全糯米的好。我在湖南上學的.那幾年,我吃過好幾位學友帶來的湖南粽子,幾乎全是白米一坨,純米、純色。色淡、味淡。這幾年條件好了,我的家鄉(xiāng)粽子里包肉,紅豆,花生米,紅棗,香腸,火腿,還有加蝦仁,海參等原料的。
因為舒城、六安、歙縣等地都有蘆葦。蘆葉是包粽子最好的材料。捆粽子的棕葉有點象廣東的棕櫚樹葉,它是舒城一帶特有的植物。但舒城的粽葉比廣東的棕櫚葉結實,我試驗包過用廣東的棕櫚葉包粽子,稍一用力就會斷掉。舒城人用粽葉包的粽子格外的香,那是因為粽葉本身帶有一種特有的香味,一旦被煮熟香氣也就煮出來了。
而舒城農歷的五月十五就是第二個端午,又叫大端午。在民間,這天是母親親自給出嫁的女兒送粽子。這次送的粽子是娘家母親水平、能力和技巧的一次展示。到了這天,在村頭路尾,可以看見很多中年、老年的婦女,都是用手直接提著粽子在路上走。一般不用袋子裝著,因為要檢驗娘家的母親包粽子的技術。這次的粽子講究“五不能”:一般情況下,粽子提的越多,走的越遠,粽子要“不能裝袋”,“不能脫”,“不能掉”,“不能破口”,“不能散包”。要是裝了袋子,人們會覺得母親技術不好;要是脫了,婆家人會不高興,“脫”,就意味關系疏遠;掉了,就意味著不吉利,尤其是懷孕的女兒;要是破了,婆家更不愿意,因為無論是財破,還是家破,都是大忌;要是散了,散,意味著離散,這也是雙方父母都不愿的。
至于紀念屈原而包粽子,在湖南是比較看重的,傳說是楚國屈原憂國之將亡,憤君主之昏庸,憤恨投汨羅江自殺。當?shù)厝罕娚類矍畡傊,為使蛟龍魚蝦不損害屈原的尸體,即自發(fā)紛紛地投粽子于江中以喂魚蝦,以此悼念屈原,此俗一直流傳下來了,遍及全國各地。
而安徽很多地方的端午粽子,已經賦予這個端午節(jié)更多新的內涵。至于送粽子的習俗,其實很大程度上是送的是吉祥,送的是平安,送的是和諧,送的是溫馨,送的是濃濃的母愛、親情。為了家庭的和睦,為了女兒的幸福,做母親的都特別注重這次送粽子的習俗。做母親的也是通過一次次的送粽子,就讓親戚更親,讓感情更濃,讓生活更美好,讓日子過得更加火紅!
二、舒城人端午采百草
農歷五月,古稱“毒月”,因時值盛夏,蚊蠅孽生,百蟲活躍,威脅人們健康。長江以南廣大地區(qū)多用雄黃、蒜頭、菖蒲根浸酒在墻角等陰暗潮濕處殺滅蟲蚊,點燃艾條煙熏蚊蠅,并用艾火炙熟蒜頭食之以殺菌防感冒。舒城。六安一帶民間多用紅紙剪成“五毒”(蜈松、蝎子、壁虎、蜘珠、蛇)及老虎形狀,貼于室內鎮(zhèn)惡驅邪。也有貼端午符,懸掛鐘馗畫像鎮(zhèn)邪的。
我的家鄉(xiāng)“舒城”人一直還有上山“采百草”的習俗,采集中草藥以辟邪療疾。在我的記憶里,舒城、六安一帶,有個習俗:年輕人在新婚前,都要用“陳艾”泡水沐浴;新生兒滿月,也一定要用“陳艾”洗澡;體弱浮腫的人,也都要用“陳艾”水泡澡,用“陳艾”熏炙病體。
記得我七八歲時,就按媽媽的要求,在端午節(jié)那天,一早就挎著竹籃,拿著鐮刀,到河邊去割艾蒿,臭屁草(應該叫菖蒲)。割滿一大籃子,回來以后,就由哥哥站到凳子上,我做助手,把艾蒿、臭屁草插到門縫里。然后留下一部分,不能曝曬,只能陰干。當時,我們不知道是為什么要做這些,只知道按大人意圖做。幾次問媽媽為什么要在門上插著想這些東東,媽媽的回答都讓我有些似懂非懂。雖然不是很明白,但從媽媽的表情里可以看出,這件事很嚴肅,也很重大。孩子們不需要懂,只需要去做就是了。
家鄉(xiāng)還有一個喝雄黃酒的習俗。每到端午節(jié)的中午,在吃午飯時,爸爸會用一個土碗,調上雄黃酒,一家人都得喝一小口。我看那個表情,雄黃酒定是難以下咽,但都要強忍著呡一口。女孩子不能喝雄黃酒,但媽媽也一定要在女孩的鼻尖、耳朵、額頭等部位抹上雄黃酒,并且要我們保留三天,才能洗掉。爸爸還面色凝重地把喝剩下的雄黃酒灑在墻角,房前屋后的潮濕地帶。
現(xiàn)在想起來,也無非是辟邪除病吧。這個習俗一直延續(xù)到如今。后來我就是到了城里生活,每年端午節(jié)即使不在門上插艾蒿、臭屁草,也都會在那天去菜市買些艾蒿回來。一些放起來涼著作“陳艾”,另一些晚上燒一大鍋艾蒿水,全家大小人必用艾蒿水沐浴,以驅寒除病。
端午節(jié)風俗習慣12
端午節(jié)快到了,姥姥在菜場里買了很多粽葉,計劃自己包粽子給大家吃。到了晚上,我跟在姥姥后面看姥姥忙里忙外。
姥姥先把米洗干凈,倒上堿水,然后把剛剛洗好的紅豆和紅棗拿出來,與米一塊攪拌。接著姥姥把早上洗干凈并泡在水里的粽葉拿出來,在中間圍了一個圓錐形,把拌勻的`米和豆放進來。再把粽葉包成一個菱形,拿出剛剛從棕葉上撒下的細繩綁在粽子上。如此一個好看的粽子就做成了。我有模有樣地照著姥姥的樣子做了起來,可是每次都不可以成功。沒多少時間,姥姥已經做了二十多個了。她把那幾個粽子放進高壓鍋里,放了一些水開始煮。過了半個多小時,從高壓鍋里冒出股香氣撲鼻的味道。
過了一會兒,姥姥從鍋里拿出了粽子給大伙吃。我吃著又香又甜的粽子,心里真開心。
端午節(jié)風俗習慣13
一、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
01 吃粽子
在我國春秋事情就已經出現(xiàn)粽子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而吃粽子”,粽子是具有文化積淀的食物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會往粽子里面加入紅燒豬肉、咸雞蛋、香菇、紅豆等等食物,粽子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樣,比如有臘肉香腸粽、松仁蓮子粽、蛋黃火腿粽等等口味。
02 賽龍舟
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賽龍舟也是一個傳統(tǒng)活動,在一些靠近河流的地區(qū)經常會舉行賽龍舟活動。相傳屈原投河自盡后,漁夫劃船在江中打撈屈原的身體,然而依然沒有找到,因此,人們?yōu)榱思o念屈原,會在每年的五月五號劃龍舟以表示對屈原的哀思。
03 佩香囊
古時候人們認為給小孩子佩戴香囊具有避邪驅瘟的效果,甚至會在香囊內部裝上一些艾草、朱砂、香藥等,然后再縫起來,再用一些五彩線扣在香囊的頭部,結成一串。有些地區(qū)的男女會互相送香囊以表示愛意,不過現(xiàn)在已經很少有人會佩戴香囊了。
04 懸掛艾葉
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人們會在門眉歘懸掛一串艾葉,表示驅除瘟疫和瘴氣。艾葉有一股清香,能夠驅趕蚊蟲,具有凈化空氣、殺菌消毒的作用,因此,古代人們會在門眉處插上艾葉以防止疾病傳播。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插艾葉的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
二、端午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
紀念屈原:
傳說屈原因壯志難酬、報國無門,加上祖國被侵略,從而投河自盡。當時的人們知道屈原死了之后,非常哀痛,很多人去汨羅江悼念屈原,甚至有些漁夫會將食物投入汨羅江,希望這些魚蝦吃飽了之后,不要去啃咬屈原的.身體,這一舉動被很多人效仿,有些人還會使用葉子將飯包起來放入河里。這一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因此,人們會在五月五號端午節(jié)這一天吃粽子,以此舉來紀念屈原。
紀念曹娥
曹娥14歲的時候,她的父親在5月5號則一天于水中溺斃,當時曹娥傷心大哭,并且在5月22日的時候也投江自盡,5天后,曹娥的尸體抱著父親的尸體一起浮出水面。當時的百姓都覺得曹娥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孩子,因此,知府為曹娥建廟宇、將村鎮(zhèn)更名為曹娥村。當時人們認為是曹娥的孝順感動上天,因此,當?shù)匕傩赵诿磕甑奈逶挛逄枙o念曹娥。
紀念龍的節(jié)日:
聞一多曾經將端午節(jié)叫做“龍的節(jié)日”,那么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龍的嗎?相傳古時候的龍部落會矩形圖騰祭祀,因此,會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將粽子人到處吃水里讓龍去食用,而且賽龍舟所用的也是龍舟,因此,古代人們?yōu)榱思o念龍的節(jié)日,會在五月五號慶賀端午節(jié)。
二、端午節(jié)的來源
端午節(jié)是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于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于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jié)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jié)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zhèn)改名為曹娥鎮(zhèn),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qū),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fā)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xiāng),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jié)就是他們創(chuàng)立用于祭祖的節(jié)日。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yōu)槟戏皆S多少數(shù)民族,因此,端午節(jié)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jié)日。
端午節(jié)風俗習慣14
在潮汕地區(qū),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很多,它既有趣又有不同的寓意。接下來就讓我來介紹一下吧:
首先在端午節(jié),我們必須要吃粽子,為什么我們要吃粽子呢?這是因為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在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還有為什么后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后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
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庇谑,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并逐漸發(fā)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jié)食品。 潮汕的端午還有一種吃的習俗,那就是吃梔粽,梔粽的主要原料有梔子、浦姜、糯米漿(粿漿)等等。因為梔粽的`原料是糯米,所以成品后非常黏,一般刀具切下去會粘著,反而不方便切割食用。所以聰明的人想到執(zhí)紗線,牽拉切粿,成為一小片,粘著盛于瓷盤上的白砂糖。
吃完粽子,接下來就是賽龍舟了。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jié)目。但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潮汕的端午節(jié)習俗還有很多……大家感興趣就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的了解和發(fā)掘。
端午節(jié)風俗習慣15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伴著愉快的歌聲,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就要來了。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重五。
先說說它的由來:端午節(jié)由來最多的說法還是指屈原。當時屈原是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擠秦,遭官宦強烈反對。楚懷王得知此事,把屈原流放在楚國邊境。沒過幾年楚國就被滅了。屈原得知后,心如刀絞,便抱石投汨羅江身死。楚國百姓得知后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悼念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想撈起屈原的真身。有位法師把飯團、雞蛋“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尸體。有一位藥師把雄黃酒倒進汨羅江里,說是要把水龍藥暈。后來人們怕飯團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子包飯,外纏絲帶,現(xiàn)在發(fā)展成了粽子。此后的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jié),以此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每年的端午節(jié)奶奶都會包粽子。具體的步驟如下:先將竹葉清洗,泡一會兒,在這泡的過程中,準備餡料:將糯米準備好,然后按個人喜好放食物?梢苑湃、紅棗、紅豆……然后拿泡好的葉子拿兩片,一頭朝外一頭朝內,然后裹成一個圓錐,在里面放上準備好的餡料,接著用線纏好,最后把它放進蒸鍋里,不一會兒就好了,蒸出來的粽子香噴噴的,看著都就好吃。
現(xiàn)在每年的端午節(jié),奶奶都會包粽子,門上掛艾葉、菖蒲。以后我長大了,也會把這美好的習俗給延續(xù)下去。
【端午節(jié)風俗習慣】相關文章:
滿族風俗習慣12-05
意大利風俗習慣11-09
廣州的風俗習慣09-01
彝族風俗習慣09-26
壯族風俗習慣08-09
長沙的風俗習慣02-18
湘西苗族的風俗習慣08-04
藏族的風俗習慣及節(jié)日07-18
解讀羌族的風俗習慣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