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廣東冬至風俗
冬至是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時在公歷12月22日左。殷周時,以冬至前一天為歲終,后二十四節(jié)氣則以冬至為首。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jié)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因此,漢族民間常有“冬至大如年”一說。這天,家人團聚,祭祀祖先,慶賀往來,猶如年節(jié)。東北、河北、河南等地則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
廣東農(nóng)村和廣州郊區(qū)農(nóng)村,過去過冬至非常重視,除了祭神拜祖和備辦豐盛筵席外,特別要給耕牛吃上一頓糯米糕(用菜葉包裹塞進牛嘴里),以及米汁、酒糟、蘿卜、菜水等以感謝耕牛一年的辛勞與貢獻。
這些習俗已逐漸淡化,但現(xiàn)在廣州人過冬至,許多家庭還做湯圓、殺雞殺鴨吃一頓豐盛大的晚餐,只不過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了。由于冬至已到寒冷季節(jié),因此,許多居民在這天“打邊爐”吃生魚。
敬神明、拜祖先、“飼耗”、吃湯圓、做臘味糯米飯、殺雞宰鴨燉八珍。冬至陽生,由于被認為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zhuǎn)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冬至自古以來都是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最受重視的一個節(jié)氣。而在廣州,冬至受重視的程度更是非同尋常。“冬至大過年”、“肥冬瘦年”,在老廣們看來,冬至甚至比春節(jié)還重要。
冬至日老廣怎么過
每逢冬至,廣東不少地方的人都有祭拜祖先的習俗。除了各家各戶都要準備酒肉三牲、果品、湯圓祭拜外,還有在宗祠祭祖。祭祖通常由宗族統(tǒng)一舉辦。往往舉行一些殺豬宰牛、演戲酬神等追念先祖的儀式。如宣讀族譜、講述家史等。一般家庭亦蒸糕、做糍粑、湯圓等,并且要殺豬殺鴨,準備一頓豐盛的晚宴,慶祝一番。冬至所食湯圓一定要是咸的,以沙葛、豬肉、蝦米作餡,配以雞湯,鮮美無比。
這樣的習俗難得地堅持到了今天。雖然沒有雪,雖然冬天溫度之高在全國數(shù)一數(shù)二,可是廣州人硬是拿出最大的熱情迎接冬天的到來。每年一到冬至,雖然沒有長假期,沒有春節(jié)舉國興騰的氣氛,可是廣州大大小小的餐館會家家爆滿,廣州人會舉家團聚、大魚大肉地吃上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
“肥冬瘦年”、“冬至大過年”,是所有的廣州人從小就知道的兩句諺語。所以,你或許可以說廣州沒有冬天,卻絕對不能質(zhì)疑廣州人對冬天的熱愛。
廣州人還有個習俗,就是在冬至當天的中午,要做湯圓,一家人一起吃了,以示團圓。
冬至民諺
“冬節(jié)夜最長,難得到天光”;“冬至無雨一冬晴”;“冬在頭,賣被去買牛,冬在尾,賣牛去買被”;“冬至出日頭,過年凍死!;“冬至天氣晴,來年百果生”;“冬至蘿卜夏至姜,適時進食無病痛”。
古時冬至要放假休息
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jié)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qū)各地日出到日沒有10小時左右。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重視冬至這一天。“唐書”載:“元正,歲之始;冬至,陽之復,二節(jié)并重!
冬至過節(jié)源于漢代,盛于唐宋,沿襲至今!肚寮武洝酚小岸链笕缒辍敝f。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zhuǎn)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 “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逗鬂h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xiàn)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
比較常見的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倍戏絼t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東平、汶上、曲阜、鄒城,冬至習慣叫做數(shù)九,流行過數(shù)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qū)除寒冷之意。
冬至是養(yǎng)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于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zhuǎn)盛,由靜轉(zhuǎn)動。此時科學養(yǎng)生有助于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jié)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shù)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發(fā)展,形成了獨特的節(jié)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shù)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qū)除寒冷之意。
冬至吃水餃
每年農(nóng)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滕州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jù)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
滕州羊肉湯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F(xiàn)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伏九,節(jié)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qū)避疫鬼,防災祛病。
臺灣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tǒng),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lián)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倍凉(jié) 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臺州擂圓
浙江臺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節(jié)氣,在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后全家人歡樂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是臺州的老傳統(tǒng),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擂圓是冬至的重頭戲,“圓”意味著“團圓”“圓滿”,與平日里吃的湯圓相比,
臨海人的冬至圓不但內(nèi)容豐富、形式各異,而且意味深長。擂圓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溫水揉成面團,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圓子揉圓,煮熟后放在豆黃粉里滾拌,因為這個過程臨海的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圓起名叫“擂圓”,而豆黃粉是用黃豆炒熟后磨成粉再拌入紅糖,味道香甜濃郁,配上糯米圓的細膩糯軟,令人食欲大增。夾一個粘滿豆粉的擂圓,趁熱咬上一口,香噴噴、甜滋滋、暖烘烘、軟綿綿,一股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除了經(jīng)典的甜圓,也有很多家里喜歡咸的冬至圓,咸圓就是在糯米團里放餡,包類似豬肉、豆腐干、冬筍、香菇、紅蘿卜、白蘿卜等細丁,可蒸可煮,鮮香多汁,另有一番滋味。
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qū)對冬至這一節(jié)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qū)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tǒng)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qū)寒,更是寄托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愿。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chǎn),也是福建人的傳統(tǒng)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也是閩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chǎn)最為出名,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廣東潮汕的湯圓
潮汕地區(qū)漢族民諺云:“冬節(jié)大如年”、“冬節(jié)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jié)。潮汕的人們吃了冬節(jié)圓后,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jié)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nóng)戶耕牛的牛角,果農(nóng)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現(xiàn)代臺灣著名學者林再復在《閩南人》一書中描述臺灣冬節(jié)(閩南語稱冬至為冬節(jié))之日“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柜、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四式湯圓四式湯圓先將綠豆、紅豆、糖冬瓜、 芋頭分別煮或蒸熟,去皮,分別加入白糖、芝麻、熟豬油等調(diào)味品制成四種甜餡料,將湯圓皮分別包入四種不同的餡心,做上記號。將四種湯圓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裝不同餡料的湯圓各一個。
浙江嘉興桂圓燒蛋
冬至古代為大節(jié)日,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jù)《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間崇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參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至今,嘉興仍然傳承冬至吃“桂圓燒蛋”的習俗,老人們說因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長,不吃的話會凍一晚上,半夜還會肚子餓。
一、為什么說冬至大過年?
冬至過節(jié)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岸筮^年”、“肥冬瘦年”,大概是很多廣東人自小聽到大的諺語。相比北方,冬至在廣東一帶是個十分重要的節(jié)日,似乎比春節(jié)還重要,“陣仗“比春節(jié)還要大。那么又是為什么呢?
其實,廣東人說"冬至大過年"是有根據(jù)的。專家紹到,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過年”的說法,意思是說,冬至的禮俗和過新年是相差無幾的。
歷史上確實是這樣的,殷周時期,規(guī)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jié)相當于春節(jié)。因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了。在商朝、周朝、秦朝,曾把冬至這天設為“歲首”,漢朝開始定為節(jié)日“冬節(jié)”。
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熱鬧程度不亞于過年。為了區(qū)別于后來的春節(jié)前夕的“辭歲”,冬節(jié)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已經(jīng)長了一歲。
古代“冬至”其實就相當于現(xiàn)代的“春節(jié)”,只不過隨著歷法的變化,人們將一年中最重大的紀念日從“冬至”移到了“元旦”,最終定格“除夕”。廣州人重視傳統(tǒng),從言語到習俗,都古風尚存。舊時的廣州人過冬至,敬神明、拜祖先、飼耗、食湯圓、做臘味糯米飯、劏雞殺鴨燉八珍。由于冬大過年,注重意頭的老人會加多兩條菱魚(諧音:年年有余)。冬至有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還會圍坐在一起用糯米粉做“冬至圓”,冬至所食湯圓要是咸的,叫“咸湯圓”,以沙葛、豬肉、蝦米做餡,配雞湯,味道“冇得彈”。
現(xiàn)在廣東人過冬至,許多家庭還會自己做湯圓、劏雞殺鴨,家人圍坐吃頓豐盛大餐;也有許多廣東人選擇在酒樓過節(jié),舉家團聚,不過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了。
二、冬至節(jié)的重要內(nèi)涵:
1、冬至是陰陽轉(zhuǎn)化的關鍵節(jié)氣。古人還把冬至定為一年的開始,從這個層面來說,冬至已經(jīng)是年了。
2、冬至是“數(shù)九”的開始,從冬至開始,就進入俗話說的“數(shù)九寒天”了。也就是說,冬至是數(shù)九的開始,這個,就是“年”所不具備的了。
3、冬至是祭祀的重要日子。冬至過節(jié),則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官府放假休息,軍隊待命,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即便到了現(xiàn)在,外出打工之人都有回家過節(jié),家家戶戶會做蘿卜粄,等著孩子回家吃。聽人說福建省,不回家過冬之人,會被視為不認祖宗之人。
4、冬至還被用來判斷來年的天氣。比方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痹俦热缯f:“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說冬至這天如果是陰天的話,過年那天就是晴天,如果冬至那天是晴天的話,過年那天就是陰天。所以說冬至大過年是很有道理的。
三、廣東冬至有什么習俗?
1、廣州
舊時,廣州人過冬至,有自己的一套。敬神明、拜祖先、飼耗、食湯圓、做臘味糯米飯、劏雞殺鴨燉八珍。冬至所食湯圓要是咸的,叫“咸湯圓”,以沙葛、豬肉、蝦米做餡,配雞湯,味道“冇得彈”。在鄉(xiāng)下,還要給耕牛吃一頓糯米糕,以及米汁、酒糟、蘿卜、菜水等,以感謝耕牛一年的辛勞與貢獻。
現(xiàn)在廣州人過冬至,許多家庭還做湯圓、劏雞殺鴨,家人圍坐,吃頓豐盛大餐;也有許多廣州人選擇在酒樓過節(jié),舉家團聚,讓大大小小的酒樓家家“墟撼”。只不過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了,“飼耗”也極為少見。
2、順德
宴客以魚肉臘味蜆菜合煮,眾人環(huán)鍋而食,稱之“圍爐”。
3、潮汕
潮汕地區(qū)漢族民諺云:“冬節(jié)大如年”、“冬節(jié)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
潮汕的人們吃了冬節(jié)圓后,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jié)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nóng)戶耕牛的牛角,果農(nóng)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潮汕人還有“吃了冬至湯圓就長大一歲”一說。
4、梅州
在粵東客家地區(qū)梅州,這一天,釀造娘酒是最重要的習俗之一。這習俗已傳承上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冬至當天一大早,在梅縣梅西鎮(zhèn),村子的房前屋后青煙裊裊,許多村民都在家中忙著釀造客家娘酒。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回甜生津。
5、韶關乳源
各家祭祖,亦至墳墓掛紙,俗稱“掛冬”。
四、全國各地冬至習俗:
1、北京
老北京冬至要吃餛飩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jīng)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2、河南
河南要吃“捏凍耳朵”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y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告老還鄉(xiāng)時適逢冬至,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鄉(xiāng)親衣不遮體,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就叫弟子搭起醫(y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qū)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施舍給百姓吃。鄉(xiāng)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做“捏凍耳朵”吃。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扁食”或“燙面餃”,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3、江南
江南要吃赤豆糯米飯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赤豆飯吃,用以驅(qū)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的活動風俗
1、祭天
古人認為自然界的季節(jié)變化是天神支配下的陰陽消長造成的。冬至是陰氣極盛、陽氣始生之時,即陰窮而陽萌!吨芏Y·春官·宗伯下》說,冬日至,大司樂要在地上的圜丘(天然圓形的山上)奏樂,演奏六次,則天神降,可以禮神。這是有關冬至圜丘祭天最早的記載。不過《禮記·月令》主張正月祭祀上帝以祈谷。于是祭天便有了正月和冬至兩種理論。同是祭天而有冬至和正月兩種主張,原因在于以十一月冬至為歲首的周歷被以正月立春為歲首的夏歷代替,而導致二說并存,并影響至相關風俗。就歷朝祭天時間而言,王莽從冬天祭天說,但未見實行。明確采取《周禮》冬至圜丘祭天說而實行的是魏晉南北朝時代,大致上說北朝多冬至祭天,東晉南朝行正月祭天,后加上冬至祭天。隋唐承繼北魏以來的制度,正月、冬至祭祀上帝。宋及明清,繼承唐制,于冬至和正月祭祀昊天上帝,而元朝是冬至祭天。古人相信冬至祭天具有感知自然的功能,裴達《南至日太史登臺書之物》說:“圜丘才展禮,佳氣近初分”,便是這種體驗。
天壇圜丘冬至于圜丘祭天,所謂圜丘,就是高出地面的圓土丘,象征天圓,F(xiàn)存北京天壇,是明清兩朝南郊祭天之所,“天壇”的中央是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東北是犧牲所,西南為齋宮。圜丘是用三層漢白玉砌成的平臺,每層石塊數(shù)均為九的倍數(shù),以象征天有九重的陽數(shù)。冬至南郊大祀是國家的大典。
2、測日影·添線·飛灰
冬至對于古人十分重要,因此要正確地判斷冬至的時間。《周禮·地官·司徒第二》記載以土圭日影測量土地的方法。它是一根直立于地面的桿,太陽位置不同,影子長短與方向不同,可知季節(jié)變化和地區(qū)方位。夏季日影最短,冬至日影最長,能較正確地測定冬至日期。隋煬帝《冬至日乾陽殿受朝》有句“圭影正八表,道路均四方”,就說明了圭表的作用!妒酚洝ぬ旃贂愤記載有“懸土炭”,以炭動定冬至的方法。集解引孟康解釋說,在冬至前三天,把土和炭懸掛在衡的兩邊,使其平衡,冬至日陽光至則炭重,便失去平衡。《史記·天官書》還從物候變化如鹿解角、蘭根出、泉水躍來感知陽光以判斷冬至。從科學的角度看,這些方法是不能精確判定冬至的。司馬遷也深知此點,故又說:“略以知日至,要決晷量。”即認為只是略知大概,起決定作用的是“晷量”,仍重視以日影測定方法。測冬至的方法影響到古人的生活,唐人裴度《至日登樂游園》詩有“驗炭論時政”“晷移長日至”的詩句。冬至后白天漸長的自然現(xiàn)象,還影響了風俗!肚G楚歲時記》說:“冬至日量日影!逼渥⒃弧皶x魏間,宮中以紅線量日影”。《歲時廣記》卷三《添紅線》在此句下有“冬至后,日添一線”的話。后世還編了歌詠這一風俗的詩文,如杜甫《冬至遣興奉寄兩院遺補》有“愁日愁添一線長”句,說明此俗的含義是因冬至后的白晝漸長,刺繡有多添一線的工夫。
清陳枚繪《月曼清游圖冊·文窗刺繡》杜甫另有《小至》一詩,說“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前一句講宮女刺繡添線事,后句講了當時的另一種風俗。類似后句的詩文還有,如韓偓《冬至夜作》“中宵忽見動葭(ji`)灰”,石敏若《長至二首》“陽和散逐管灰浮”“漏春消息管灰知”。詩中的“管灰”“葭灰”“飛灰”均是古代“候氣之法”的反映。據(jù)《后漢書·律歷上》記載,為了預測節(jié)氣,在特制里外三層的室中,殺牲以血涂遍縫隙,掛滿緹(tí,丹黃色,淺絳色)縵,將葭膜燒成灰,放在十二樂律玉管內(nèi),到某一節(jié)氣,相應律管內(nèi)的灰就會自行飛出。所以上述詩中的專門詞匯均與候氣相關。
3、履長與獻鞋襪
古代有把冬至稱為“履長”的習慣,如陳后主有《五言畫堂良夜履長在節(jié)歌管賦詩列筵命酒十韻成篇》詠冬至詩,“履長古節(jié)”即冬至節(jié)之意。關于履長的含義,《初學記》卷四引《玉燭寶典》說:十一月建子是周的正月,“冬至日南極景極長,陰陽日月萬物之始。律當黃鐘,其管最長,故有履長之賀”,即認為冬至既是日影最長,又在十二律中相當于黃鐘律,冬至是竹簧在音階中最長的日子。所以《禮記·月令》說12個月各配有相應的律,11月為黃鐘。此說影響很大,很多人視之為“履長”的本義。近世有冬至日兒媳婦向公婆獻鞋襪的風俗。如明代《帝京景物略》卷二《城東內(nèi)外·春場》說冬至時:“惟婦制履舃,上其舅姑。”《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蒼委叢談》則說:“婦女獻鞋襪于尊長,亦古人履長之義也!鼻骞饩w《荊州府志》記載“襪之獻舅姑,儀如北地”,可知清末尚此俗而且盛行于北方。
約 1700 年作紙本水彩畫“做襪”北方的這種活動早在北朝已成傳統(tǒng),唐人《酉陽雜俎》卷一說:“北朝之婦,常以冬至日,進履襪及靴。”《玉燭寶典》卷十一載北魏崔浩《女儀》言:“近古婦以冬至,進履襪于婦姑。”此“近古”不知何時,據(jù)《中華古今注》說“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可知此俗興起于漢代。那么何為“履長”呢?謝肇淛《五雜俎》卷二《天部二》認為:傳記載,冬至日當南極,晷景極長,故有履長之賀,非也。夫晷景極長,則晝漏極短。圣人惜寸陰,惟日不足,至短之日,何以賀為?蓋冬至一陽初生,日由此漸長,有剝而就復,亂而復治之機。不賀其盛,而賀其發(fā)端者,古人“月恒”“日升”之義也。其曰履長即履端之意,非謂晷景之長也。晉、魏宮中女工,至后日長一線,故婦于舅姑,以是日獻履、襪,表女工之始也。魏崔浩女獻襪,謂“陽升于下,日永于天;長履景福,至于億年”,可謂得之矣。謝肇淛將冬至賀冬解釋為冬至一陽初生,日由此漸長,賀其發(fā)端;履長即履端之意;婦向舅姑獻履、襪表示女工之始。值得注意的是三國魏時代的曹植,其《冬至獻襪履表》反映的是朝廷活動的儀禮,對于我們認識履長和獻鞋襪的真實含義很有幫助。曹植說:“儀見舊儀,國家冬至,獻履貢襪,以迎福踐長。先臣或為之頌(指東漢章帝時崔姻的《襪銘》)。臣既玩其嘉藻,愿述朝慶!I紋履七量,附襪若干!必暙I鞋襪是為了“踐長”,而“踐長”的含義,我很同意學者中村喬的觀點:是冬至日為了鼓舞太陽的力量,踐踏地上的日影的古俗。因為這是接受太陽的氣于身,所以產(chǎn)生了祓厄迎福、得以長久的觀念。這與《詩經(jīng)》中美嫄踐帝跡而孕,踏青使草茂盛且身受生命力的觀念一致,是咒的行為。
4、挑燈籠
在南方,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挑燈籠,寓意著祈求明年順順利利,不受黑暗的影響。在北方,人們也會點燭火,以祈求平安和好運。
5、放炮竹
放炮竹是冬至慶祝的一個重要部分,在一些地區(qū),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放煙花和爆竹,希望驅(qū)走邪惡、祈求好運。
6、曬太陽
冬至是一年中太陽角度最低的時候,因此一些地區(qū)的人們會在這一天曬太陽,以希望迎來一個健康和溫暖的新年。
7、祈福
在一些地區(qū),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進行祈福儀式,祈求來年的好運和豐收。例如在湖南,人們會燃起篝火,祈求新年平安、吉祥。
8、篝火
在一些地區(qū),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點燃篝火,以象征著溫暖和希望。在西藏,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點燃傳統(tǒng)的麻香火,希望來年平安吉祥。
9、唱歌跳舞
在一些地區(qū),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唱歌跳舞,以表達對這個節(jié)日的熱愛和祝福。例如在四川,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跳舞慶祝,以迎接新年的到來。
10、賀冬
《后漢書禮儀》:“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边要挑選“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
11、團聚
冬至通用范圍最廣,最統(tǒng)一的習俗,是團聚。無論是南方北方,是古時還是今代,冬至最大的習俗,就是團聚。一家人聚在一起,無論做什么,都是幸福的。
12、祭祖
在民間,有于冬至日祭祖的習俗。冬至祭祖之禮與元旦祭祖相同。
閩臺有俗諺“冬至大過年,唔(“不”的意思)返無祖宗”,所有外出謀生的人都要在冬至節(jié)時趕回家鄉(xiāng)過年,表示年終有歸宿。
在廣東潮汕地區(qū),冬至這日要備齊三牲和果品,去祠堂祭祀祖先,此后家人圍桌共食,祭拜通常要在中午前完成,午餐家人聚會。
但在饒平之海山沿海地區(qū),則會趕在漁民出海捕魚前,清晨來祭祖,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平安歸來。
冬至的飲食風俗
1、吃餃子:吃餃子是冬至節(jié)日中最有名的飲食風俗之一。傳統(tǒng)的餃子里通常會放入豬肉、蝦仁、香菇、蔥姜等食材,寓意著團圓和吉祥。在北方,人們還有“冬至吃餃子,咬一口吉祥如意”這樣的民間傳說。另外,吃餃子也有助于御寒保暖,增強體力。
2、喝酒:在一些地方,人們也會在冬至這一天喝酒,慶祝節(jié)日并增強體內(nèi)的陽氣。在古代,冬至節(jié)日被視為一個重要的日子,人們會通過舉辦祭祀活動來紀念和慶祝這一天。同時,人們也會在這一天招待來訪的親友,邀請他們一起喝酒。
3、吃湯圓:湯圓是冬至節(jié)日中另一個著名的食品,通常由糯米粉制成,內(nèi)餡則有紅豆沙、芝麻糊等。象征著團圓和完整。
4、吃雞肉:在南方一些地區(qū),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吃雞肉,御寒保暖并具有尊貴和慶祝的象征意義。在古代,雞肉被視為貴族的食品,因此在冬至這一天吃雞肉也代表了富貴和吉祥。
5、吃糖葫蘆:在北方一些地區(qū),人們也會在冬至這一天吃糖葫蘆,一種用糖漬制成的果子串。這種小吃有著甜蜜可口的味道,寓意著甜甜蜜蜜的生活。
6、吃南瓜:在冬至這一天,南方一些地區(qū)的人們會吃南瓜,因為南瓜富含營養(yǎng)且易于儲存。南瓜還可以用來煮粥或者燉湯,是一種營養(yǎng)豐富的食品。
7、吃臘肉:在一些地區(qū),人們也會在冬至這一天吃臘肉,一種用鹽腌制的肉類食品。臘肉因為加鹽腌制而能夠長時間保存,也成為了冬季儲存食品的重要選擇。此外,臘肉還能夠增強體力和耐寒能力,是冬季御寒的好選擇。
8、吃糯米飯:在一些地區(qū),人們也會在冬至這一天吃糯米飯,寓意著團圓和吉祥。糯米飯因為黏稠,可以代表家庭的團結(jié)和和睦。
9、喝姜湯:姜湯因為可以溫暖身體而在冬至這一天備受歡迎。人們相信,在冬至這一天喝姜湯可以增強體內(nèi)的陽氣,提高抵抗力,同時也能夠緩解寒冷天氣對身體的影響。
冬至介紹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jié)、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nèi)涵,既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祭祖節(jié)日。冬至是四時八節(jié)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jié)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nèi)容或細節(jié)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qū),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qū),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22個節(jié)氣,斗指子,太陽黃經(jīng)達270°,于每年公歷12月21-23日交節(jié)。冬至是太陽直射點南行的極致,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太陽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陽直射點北返的轉(zhuǎn)折點,這天過后它將走“回頭路”,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23°26′S)向北移動,北半球(中國位于北半球)白晝就會逐日增長。
冬至這天,太陽雖低、白晝雖短,但是在氣象上,冬至的溫度并不是最低。實際上,由于地表尚有“積熱”,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真正的嚴寒在冬至之后。由于中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種氣候意義的冬季對于中國多數(shù)地區(qū)來說,顯然偏遲。時至冬至,標志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jié),民間由此開始“數(shù)九”計算寒天(民諺:“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shù)九)。
【廣東冬至風俗】相關文章:
2015廣東冬至07-30
端午節(jié)廣東的風俗10-17
廣東過冬至的習俗12-22
冬至節(jié)的風俗12-23
廣東過年的風俗01-03
廣東人冬至習俗12-22
廣東省地方風俗習慣08-22
廣東端午節(jié)的特色風俗06-26
廣東人冬至吃什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