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xué)語文四年級第一課《古詩詞》的教學(xué)設(shè)計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人教版小學(xué)語文古詩詞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準(zhǔn)確地來說應(yīng)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大家都稱贊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學(xué)語文古詩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
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古詩今譯】
在岐王宅里經(jīng)?匆娔,在崔九堂前數(shù)次聽到你的歌聲。而今江南已是風(fēng)景如畫,在這落花時節(jié)又碰見您。
【名句賞析】
“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李龜年是一個受到皇帝特別優(yōu)待的著名歌唱家,但在安史之亂后,卻流落江南,只是在酒席上為人演唱。當(dāng)時杜甫自己也經(jīng)歷了落第失子的磨難,晚景凄涼。這一相會不能不使杜甫感慨萬千!搬跽铩、“崔九堂前”不但有開元盛世的繁榮,也有年輕杜甫的充滿了浪漫情調(diào)的生活和理想,而這一切隨著歲月的流逝,都已成為過去而蕩然無存!皩こR姟薄ⅰ皫锥嚷劇,流露出了詩人對開元盛世的眷戀之情,也流露出了希望破滅后的哀怨。夢一樣的回憶,改變不了了眼前的現(xiàn)實,所以,即使是在景色秀麗的江南,而詩人所看到的只是花瓣的飄零,它象征著這個美麗的春天已經(jīng)永遠地消失。這首短小的絕句包含國勢哀變、人世滄桑,而看起來自然流暢,毫無痕跡,顯示了極為高超的藝術(shù)功力。這是杜甫絕句中最富有時代生活的二十八字。因此,本詩被推舉為杜甫七絕的壓卷之作。
【注詞釋義】
李龜年:唐代著名歌唱家,安史之亂后流落到江南。
岐王:名李范,唐睿宗的第四個兒子,受封岐王,喜歡結(jié)交各樣朋友,接待各種人士。
尋常:經(jīng)常。
崔九:名崔滌,任殿中監(jiān)、秘書監(jiān)等官職,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寵臣。也喜歡結(jié)交待友。九,在兄弟中排行的順序。
江南:這里指今湖南省一帶。
落花時節(jié):暮春,通常指陰歷三月。
君:您。這里指李龜年。
【賞析】:
這是杜甫絕句中最有情韻、最富含蘊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卻包含著豐富的時代生活內(nèi)容。如果詩人當(dāng)年圍繞安史之亂的前前后后寫一部回憶錄,是不妨用它來題卷的。
李龜年是開元時期“特承顧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龜年,是在“開口詠鳳凰”的少年時期,正值所謂“開元全盛日”。當(dāng)時王公貴族普遍愛好文藝,杜甫即因才華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書監(jiān)崔滌的延接,得以在他們的府邸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藝術(shù)家,既是特定時代的產(chǎn)物,也往往是特定時代的標(biāo)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龜年正是和鼎盛的開元時代、也和自己充滿浪漫情調(diào)的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緊緊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的。幾十年之后,他們又在江南重逢。這時,遭受了八年動亂的唐王朝業(yè)已從繁榮昌盛的頂峰跌落下來,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輾轉(zhuǎn)漂泊到潭州,“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極為凄涼;李龜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勝景,為人歌數(shù)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明皇雜錄》)。這種會見,自然很容易觸發(fā)杜甫胸中本就郁積著的無限滄桑之感。“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痹娙穗m然是在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流露的卻是對“開元全盛日”的深情懷念。這兩句下語似乎很輕,含蘊的感情卻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當(dāng)事者心目中,這兩個文藝名流經(jīng)常雅集之處,無疑是鼎盛的開元時期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淵藪,它們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對“全盛日”的美好回憶。當(dāng)年出入其間,接觸李龜年這樣的藝術(shù)明星,是“尋!倍浑y“幾度”的,現(xiàn)在回想起來,簡直是不可企及的夢境了。這里所蘊含的天上人間之隔的感慨,是要結(jié)合下兩句才能品味出來的。兩句詩在迭唱和詠嘆中,流露了對開元全盛日的無限眷戀,好像是要拉長回味的時間似的。
夢一樣的回憶,畢竟改變不了眼前的現(xiàn)實。“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憋L(fēng)景秀麗的江南,在承平時代,原是詩人們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自己真正置身其間,所面對的竟是滿眼凋零的“落花時節(jié)”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藝人!奥浠〞r節(jié)”,象是即景書事,又象是別有寓托,寄興在有意無意之間。熟悉時代和杜甫身世的讀者會從這四個字上頭聯(lián)想起世運的衰頹、社會的動亂和詩人的衰病漂泊,卻又絲毫不覺得詩人在刻意設(shè)喻,這種寫法顯得特別渾成無跡。加上兩句當(dāng)中“正是”和“又”這兩個虛詞一轉(zhuǎn)一跌,更在字里行間寓藏著無限感慨。江南好風(fēng)景,恰恰成了亂離時世和沉淪身世的有力反襯。一位老歌唱家與一位老詩人在飄流顛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風(fēng)光,點綴著兩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時代滄桑的一幅典型畫圖。它無情地證實“開元全盛日”已經(jīng)成為歷史陳跡,一場翻天復(fù)地的大動亂,使杜甫和李龜年這些經(jīng)歷過盛世的人,淪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無疑是很深的,但詩人寫到“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卻黯然而收,在無言中包孕著深沉的慨嘆,痛定思痛的悲哀。這樣“剛開頭卻又煞了尾”,連一句也不愿多說,真是顯得蘊藉之極。沈德潛評此詩:“含意未申,有案未斷”。這“未申”之意對于有著類似經(jīng)歷的當(dāng)事者李龜年,自不難領(lǐng)會;對于后世善于知人論世的讀者,也不難把握。象《長生殿。彈詞》中李龜年所唱的:“當(dāng)時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盡興亡夢幻,彈不盡悲傷感嘆,凄涼滿眼對江山”等等,盡管反復(fù)唱嘆,意思并不比杜詩更多,倒很象是劇作家從杜詩中抽繹出來似的。
四句詩,從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聞”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聞”、“逢”之間,聯(lián)結(jié)著四十年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盡管詩中沒有一筆正面涉及時世身世,但透過詩人的追憶感喟,讀者卻不難感受到給唐代社會物質(zhì)財富和文化繁榮帶來浩劫的那場大動亂的阻影,以及它給人們造成的巨大災(zāi)難和心靈創(chuàng)傷。確實可以說“世運之治亂,華年之盛衰,彼此之凄涼流落,俱在其中”(孫洙評)。正象舊戲舞臺上不用布景,觀眾通過演員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極廣闊的空間背景和事件過程;又象小說里往往通過一個人的命運,反映一個時代一樣。這首詩的成功創(chuàng)作似乎可以告訴我們:在具有高度藝術(shù)概括力和豐富生活體驗的大詩人那里,絕句這樣短小的體裁究竟可以具有多大的容量,而在表現(xiàn)如此豐富的內(nèi)容時,又能達到怎樣一種舉重若輕、渾然無跡的藝術(shù)境界。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古詩今譯】
李白坐船正準(zhǔn)備出行,忽然聽到岸上的以腳踏為節(jié)拍的唱歌聲。桃花潭的水深達千尺,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深情。
【名句賞析】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此詩作于詩人在安徽涇縣一帶的漫游途中。在涇縣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倫,他常常預(yù)備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離開桃花潭時寫下了這首贈別之作。前兩句敘事,詩人正要乘船出發(fā),忽然聽見岸上傳來歌唱聲,原來是老朋友汪倫特意趕來送他;后兩句用比興手法,表達了對汪倫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別之深情,生動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強了詩句的動人力量。這首有明顯的民歌風(fēng)味的詩詞自然質(zhì)樸,清新流暢。詩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寫出了與友人的真摯情意。
【注詞釋義】
汪倫:安徽涇縣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踏歌:古代民間的一種歌唱形式,歌唱時以腳踏地為節(jié)拍。
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
不及:比不上。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古詩今譯】
兩只黃鸝啼鳴在翠綠柳枝間,一行白鷺飛上了湛藍的青天。窗口遠望見西嶺千年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萬里赴吳的航船。
【名句賞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時一首如畫的詩作。全詩一句一景,由四幅獨立的景色描寫構(gòu)成。前兩句以黃鸝和白鷺對舉,描述初春景象。在翠柳和藍天的襯托下,黃鸝婉轉(zhuǎn)的鳴聲和白鷺輕盈的身影,顯得如此和諧而優(yōu)美;句中“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色彩,和著鳥兒的聲音、身影一起,形成了一種活潑、輕快的節(jié)奏和韻律,充滿了動感。它透露出詩人內(nèi)心的喜悅和歡快。后兩句寫積雪不化的遠山和乘風(fēng)待發(fā)的江船,仍然是初春的景色,但“千秋”、“萬里”賦予這些景色以宏大的氣勢,它顯示了身居斗室的詩人壯闊的胸懷,也顯示了詩人對自己前途的信心,因為那順江而下、穿三峽、過襄陽的萬里東吳之途,也正是詩人日夜向往的回鄉(xiāng)之路。
【注詞釋義】
絕句:古詩體裁中的一種。每首四句,每句一般為五個字或七個字。
鳴:叫,啼叫。
含:包含,指從窗內(nèi)可以看見的范圍。
西嶺:指岷山,岷山在成都西,嶺背積雪常年不化。
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積雪。千秋,形容時間很長。
泊:停船靠岸。
東吳:今江蘇、浙江兩省東部地區(qū),古代屬于吳國。
賞析
天寶十四載(755),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前往涇縣(今屬安徽)游桃花潭,當(dāng)?shù)厝送魝惓a劽谰瓶畲。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了這首詩留別。
詩的前半是敘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一幅離別的畫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fā)之時。這句使我們仿佛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
送行者是誰呢?次句卻不象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歌聲。一群村人踏地為節(jié)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詩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吧钋С摺奔让枥L了潭的特點,又為結(jié)句預(yù)伏一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結(jié)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尋味。清沈德潛很欣賞這一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zhuǎn)換間。”(《唐詩別裁》)顯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這首小詩,深為后人贊賞,“桃花潭水”就成為后人抒寫別情的常用語。由于這首詩,使桃花潭一帶留下許多優(yōu)美的傳說和供旅游訪問的遺跡,如東岸題有“踏歌古岸”門額的踏歌岸閣,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釣隱臺等等。(宛敏灝宛新彬)
“李白乘舟桃花潭,千古悠悠汪倫情”——涇縣桃花潭
桃花潭景區(qū),位于青弋江上游的涇縣陳村鎮(zhèn)境內(nèi),距縣城34公里景區(qū)內(nèi)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既有清新秀麗、蒼巒疊翠的皖南風(fēng)光,可觀山川之靈氣;又有保存完整、風(fēng)格獨特的古代建筑,可發(fā)思古之幽情。
早發(fā)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古詩今譯】
早晨告別彩云間的白帝城,到江陵的千里路一日即可回返。兩岸的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回響,一葉小舟已駛過萬重山巒。
【名句賞析】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公元759年,李白被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經(jīng)過十五個月的長途跋涉到達白帝城時。突然傳來大赦的消息,李白滿懷對生活的憧憬乘船順流而還,寫下這首詩,抒發(fā)了重獲自由的歡愉和喜悅之情。起句寫得熱情奔放,“彩云間”三字不僅寫白帝城地勢高峻,也賦予全詩一種爽朗明麗的色彩,而一個“辭”字更寫得傳神,表達了詩人一旦獲得自由后的驚喜情態(tài)。第二句實寫順流東下的情景,后兩句為補敘之筆,描寫行程的經(jīng)過,特別通過經(jīng)常使人感到哀婉悲涼的猿鳴反襯出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輕舟”的“輕”字,用得巧妙,是寫實,又體現(xiàn)了詩人的主觀感受,真正做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注詞釋義】
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奉節(jié)東白帝山上,為東漢公孫述所筑。
朝:早晨。
辭:告別。
江陵:今湖北江陵。
還:返回。
啼:叫。
。和Oⅰ
萬重山:層層疊疊的山。
賞析
唐代安史之亂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亨留討安祿山,不久,李亨既位,史唐肅宗。玄宗又曾命令兒子永王李璘督兵平叛,永王李璘在江陵,召兵萬人,自樹一幟,肅宗懷疑他爭奪帝位,已重兵相壓,李璘兵敗被殺。李白曾經(jīng)參加過永王李璘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貴州遵義),當(dāng)他行至巫山(今重慶境內(nèi))的時候,肅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籠的鳥一樣,立刻從白帝城東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荊州)。此詩即回舟抵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一作“白帝下江陵”。
此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進;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全詩把詩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biāo)兄鄣牧鲿齿p快融為一體,運用夸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又不假雕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
“朝辭白帝彩云間”“彩云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描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tài)蓄勢!安试崎g”的“間”字當(dāng)作隔斷之意,詩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種種恍如隔世。一說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寫白帝城之高,則無法體現(xiàn)出長江上下游之間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勢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暫、耳(猿聲)目(萬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著落!安试崎g”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暝轉(zhuǎn)為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個“還”字上!斑”,歸來的意思。它不僅表現(xiàn)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xiāng),而“還”字卻親切得如同回鄉(xiāng)一樣。一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讀者細(xì)細(xì)玩味。
“兩岸猿聲啼不住”的境界更為神妙。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詩人說“啼不住”,是因為他乘坐飛快的輕舟行駛在長江上,耳聽兩岸的猿啼聲,又看見兩旁的山影,猿啼聲不止一處,山影也不止一處,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聲和山影在耳目之間成為“渾然一片”,這就是李白在出峽時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感到十分暢快和興奮。清代桂馥稱贊:“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保ā对龢恪罚
“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一個“輕”字。直說船快,那便顯得笨拙;而這個“輕”字,卻別有一番意蘊。三峽水急灘險,詩人溯流而上時,不僅覺得船重,而且心情更為滯重,“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上三峽》)。如今順流而下,行船輕如無物,船的快速讀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萬重山”一過,輕舟進入坦途,詩人歷盡艱險、進入康莊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來了。這最后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比興,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又是人生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因物興感,精妙無倫。
這首詩寫的是從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內(nèi)的行程情況,主要突出輕快,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輕快。李白以58歲的年齡,被流放夜郎,拋妻別子,走向長途,忽然遇赦,得以歸家,心里自然十分高興。在詩中李白沒有直接抒情,但是讀了他對行程的描寫,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興奮的情緒。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古詩今譯】
老朋友離開西邊黃鶴樓,在明媚的春天里去往揚州。孤帆遠去在水天盡頭,只見長江向天邊奔流。
【名句賞析】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這首詩前兩句敘述友人順江東下?lián)P州的情形,“煙花”兩字點染出柳如煙、花似錦的一派春光,詩人送別朋友時的惆悵情緒淡淡寺流露了出來。后兩句著意描寫友人“西辭”,一片孤帆,伴著詩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連的遠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盡頭,詩人卻仍佇立樓頭,凝眸遠望,不愿離去。詩中沒一個說到離愁別思,但字里行間卻分明流露出朋友遠去的惆悵與留戀。在詩人筆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動人的景物描繪之中,情與景達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注詞釋義】
黃鶴樓:舊址在今湖北武昌黃鵠磯,背靠蛇山,俯臨長江。
之:往,去。
廣陵:揚州的舊名。
西辭:黃鶴樓在廣陵的西面,在黃鶴樓辭別去廣陵,所以說“西辭”。
煙花:指柳如煙、花似錦的明媚春光。
下:沿江順流而下。
惟:只。
天際:天邊。
【賞析】
這首送別詩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于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可以說是表現(xiàn)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fēng)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jié)、繁華的地區(qū)相聯(lián)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dāng)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里的世界,還幾乎象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jīng)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痹僬f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jié)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到揚州,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而揚州呢?更是當(dāng)時整個東南地區(qū)最繁華的都會。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李白心里沒有什么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rèn)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向往揚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乃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jīng)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guān)的富于詩意的生活內(nèi)容。而黃鶴樓本身呢?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揚州,又構(gòu)成一種聯(lián)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huán)境中那種詩的氣氛涂抹得尤為濃郁。煙花者,煙霧迷蒙,繁花似錦也。給人的感覺決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固然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何嘗不是煙花之地呢?“煙花三月”,不僅再現(xiàn)了那暮春時節(jié)、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yōu)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痹姷暮髢删淇雌饋硭坪跏菍懢,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xì)節(jié)。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jīng)
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fēng)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jīng)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拔ㄒ婇L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誰又能說是單純寫景呢?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體現(xiàn)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嗎?詩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嗎?
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fēng)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向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用目送孤帆遠影的細(xì)節(jié),極為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了。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古詩今譯】
成群的鳥兒高飛無蹤影,一片云兒獨自飄去悠然。和我終日相對卻看不夠的,只有閑靜的朋友敬亭山。
【名句賞析】
首小詩是李白在政壇上遭到打擊以后,第二次漫游安徽宣城時所作。前兩句寫眼前景,借“高飛”的“眾鳥”和“獨去”的“孤云”,創(chuàng)造出一個孤寂清幽的意境,寄托了詩人超脫現(xiàn)實、追求心靈平靜的愿望。后兩句將山人格化,說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真正的知己,詩人對現(xiàn)實社會中世態(tài)炎涼的厭惡之情,在這兩句看似平淡的詩句里得到了含蓄的表達。
【注詞釋義】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縣北,山上舊有敬亭。
閑:悠閑。
兩不厭:詩人把山擬人化了,覺得自己與敬亭山互相看不夠。厭,滿足,厭倦。
【賞析】
此詩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傷心之感寫盡了: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云,卻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盡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際的感覺。閑,主要是為了表達閑適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閑適襯托作者心境的閑適。這兩個詞對“獨”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為了寫作者此刻獨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這兩句的意象以“眾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詞“鳥”是中心意象,加上“飛”字形成一個復(fù)合意象,強化動態(tài)表現(xiàn)意義。“眾鳥”原可以讓讀者聯(lián)想到山中閑靜寧謐的場景,群鳥兒在空山中婉轉(zhuǎn)鳴啼,有一種格外的逸趣,而眼前,眾鳥高飛,離人越來越遠,“高”字起到一個拓展空間的作用,抬頭仰望,空闊的藍天上,鳥兒在遠走高飛,直至看不見。一個“盡”字,增強了此句的表現(xiàn)力度,表現(xiàn)出李白此時的萬般惆悵。后句“云”為中心詞,與“去”復(fù)合,默默的云也在漸漸飄走。而云并非滿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無伴,偏偏還悠閑地慢慢地飄離。詩人以“閑”寫出了孤云的狀態(tài),突出了離去的過程,讓讀者在品味孤云離去的狀態(tài)時,感知詩人內(nèi)心的不忍和無奈。
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lián)想,并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游覽觀望之久,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lián)“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三、四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盡管鳥飛云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他自己。他們之間不必說什么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跋嗫磧刹粎挕北磉_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跋唷、“兩”二字同義重復(fù),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感情。同時,“相看”也點出此時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與“兩”字相重,山與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結(jié)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jīng)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叭松靡恢鹤阋印,鳥飛云去對詩人來說不足掛齒。這兩句詩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xiàn)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眾鳥”、“孤云”這種動的意象與“敬亭山”這種靜的意象相反并置,時間和空間的維度里僅僅出現(xiàn)了量的變化,而心理的維度卻產(chǎn)生著質(zhì)的變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壓抑的士大夫往往對“逝去”,對“消散”有著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暫,宇宙永恒,常常是他們不遇時發(fā)出的慨嘆。詩人引恒久的山為知己,可能是“長安不得見”后,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方式了。就算長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隨“眾鳥高飛”而去。
詩人筆下,不見敬亭山秀麗的山色、溪水、小橋,并非敬亭山無物可寫,因為敬亭山“東臨宛溪,南俯城闉,煙市風(fēng)帆,極目如畫”。從詩中來看,無從知曉詩人相對于山的位置,或許是在山頂,或許在空闊地帶,然而這些都不重要了。這首詩的寫作目的不是贊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zé)o言之景,抒內(nèi)心無奈之情。詩人在被擬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尋到慰藉,似乎少了一點孤獨感。然而,恰恰在這里,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孤獨之情被表現(xiàn)得更加突出。人世間的深重的孤獨之情,詩人人生悲劇的氣氛充溢在整首詩中。全詩似乎全是景語,無一情語,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雖句句是景,卻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說,是“情中景,景中情”。
贈花卿
杜甫
錦城絲管日紛紛,
半入江風(fēng)半入云。
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
人間能得幾回聞。
【古詩今譯】
錦成里日日飄蕩著美妙樂聲,一半江風(fēng)吹散一半裊裊入云。這悠揚曲調(diào)莫非是神仙演奏,在凡俗的人間能夠幾回聽聞。
【名句賞析】
“半入江風(fēng)半入云!
這首絕句是為贈送花敬定而作,內(nèi)容是贊美花家所演奏的音樂。其中“半入江風(fēng)半入云”是點睛之句,它不但寫出了音樂從城中向空中、向郊外的彌漫,寫出了花家音樂的繁盛,更以具體可感的形象描摹了抽象的音樂之美。那流淌不息的江水,江上柔媚的清風(fēng),以及裊裊婷婷的行云,給人一種流暢、輕柔、悠揚的感覺,使人聯(lián)想起“行云流水”、“響遏行云”這樣的詞語,這些都加深了人們對所描寫的音樂的感受。后兩句感嘆這樣的音樂只應(yīng)天上才有,人間難得一聽,直接給音樂以無可比擬的贊譽。整首詩圍繞音樂,或作具體形象的描述,或記述自己的遐想,有虛有實,巧妙地寫出了音樂的美妙動聽。
【注詞釋義】
花卿:即花敬定,成都府尹崔光遠的部將,曾因平叛立功。卿是對男子的美稱。
錦城:指成都。成都旁有錦江,所以稱成都為錦城。
絲管:弦樂和管樂,此處泛指音樂。
紛紛:多而亂的樣子。這里指看不見、摸不著的樂曲。
聞:聽到。
【賞析】:
這首絕句,字面上明白如話,但對它的主旨,歷來注家頗多異議。有人認(rèn)為它只是贊美樂曲,并無弦外之音;而楊慎《升庵詩話》卻說:“花卿在蜀頗僭用天子禮樂,子美作此譏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詩人之旨!鄙虻聺摗墩f詩晬語》也說:“詩貴牽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竊,則想新曲于天上!睏、沈之說是較為可取的。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禮儀制度極為嚴(yán)格,即使音樂,亦有異常分明的等級界限。據(jù)《舊唐書》載,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淵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孫考訂大唐雅樂,“皇帝臨軒,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軒懸出入,奏承和;……”這些條分縷析的樂制都是當(dāng)朝的成規(guī)定法,稍有違背,即是紊亂綱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曾因平叛立過功。但他居功自傲,驕恣不法,放縱士卒大掠?xùn)|蜀;又目無朝廷,僭用天子音樂。杜甫贈詩予以委婉的諷刺。
耐人尋味的是,作者并沒有對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語雙關(guān)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這儼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樂曲贊美詩!板\城絲管日紛紛”,錦城,即成都;絲管,指弦樂器和管樂器;紛紛,本意是既多而亂的樣子,通常是用來形容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物的,這里卻用來比狀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樂曲,這就從人的聽覺和視覺的通感上,化無形為有形,極其準(zhǔn)確、形象地描繪出弦管那種輕悠、柔靡,雜錯而又和諧的音樂效果!鞍肴虢L(fēng)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樣的寫法:那悠揚動聽的樂曲,從花卿家的宴席上飛出,隨風(fēng)蕩漾在錦江上,冉冉飄入藍天白云間。這兩句詩,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樂曲的那種“行云流水”般的美妙。兩個“半”字空靈活脫,給全詩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樂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嘆說:“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碧焐系南蓸,人間當(dāng)然難得一聞,難得聞而竟聞,愈見其妙得出奇了。
全詩四句,前兩句對樂曲作具體形象的描繪,是實寫;后兩句以天上的仙樂相夸,是遐想。因?qū)嵍摚搶嵪嗌瑢非拿烂钯澴u到了極度。
然而這僅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長的。這可以從“天上”和“人間”兩詞看出端倪!疤焐稀闭撸熳铀踊蕦m也:“人間”者,皇宮之外也。這是封建社會極常用的雙關(guān)語。說樂曲屬于“天上”,且加“只應(yīng)”一詞限定,既然是“只應(yīng)天上有”,那么,“人間”當(dāng)然就不應(yīng)“得聞”。不應(yīng)“得聞”而竟然“得聞”,不僅“幾回聞”,而且“日紛紛”,于是乎,作者的諷刺之旨就從這種矛盾的對立中,既含蓄婉轉(zhuǎn)又確切有力地顯現(xiàn)出來了。
宋人張?zhí)煊X曾論詩文的諷刺云:“諷刺則不可怒張,怒張則筋骨露矣!保ā对娙擞裥肌肪砭乓┒鸥@首詩柔中有剛,綿里藏針,寓諷于諛,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謂作得恰到好處。正如楊倫所評:“似諛?biāo)浦S,所謂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也。此等絕句,何減龍標(biāo)(王昌齡)、供奉(李白)!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古詩今譯】
楚江東來沖開天門奔騰澎湃,一路奔流的長江到此突然回旋徘徊。天門山東西默然相對,一片白帆從旭日東升的遠處駛來。
【名句賞析】
“孤帆一片日邊來!
這首詩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說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令點明了山與水的關(guān)系,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蕩而出的氣勢。“碧”字明寫江水之色,暗寫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騰回旋,更寫出了天門山一帶的山勢走向。后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相對”二字用得巧妙,使兩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結(jié)尾一句更是神來之筆,一輪紅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個畫面明麗光艷,層次分明,從而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畫卷展現(xiàn)出來。
【注詞釋義】
天門山:在今安徽當(dāng)涂西南長江兩岸,東名博望山,西名梁山。兩山夾江而立,形似天門,故得名。
楚江:流經(jīng)湖北宜昌縣至安徽蕪湖一帶的長江。因該地古時屬于楚國,所以詩人把流經(jīng)這里的長江叫做楚江。
回:轉(zhuǎn)變方向。
兩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好像來自天邊。
賞析
該詩為725年(開元十三年)作者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作。李白無比熱愛祖國的壯麗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許多不朽的杰作。該詩描寫詩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遠望天門山的情景。天門山為今安徽省蕪湖市的東梁山與和縣的西梁山的總稱。
《江南通志》記云:兩山石狀曉巖,東西相向,橫夾大江,對峙如門。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東梁山,總謂之天門山。
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說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令點明了山與水的關(guān)系,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蕩而出的氣勢。碧字明寫江水之色,暗寫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騰回旋,更寫出了天門山一帶的山勢走向。后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相對二字用得巧妙,使兩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結(jié)尾一句更是神來之筆,一輪紅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個畫面明麗光艷,層次分明,從而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畫卷展現(xiàn)出來。
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沖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這和作者在《西岳云臺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頗為相似:巨靈(河神)咆哮擘兩山(指河西的華山與河?xùn)|的首陽山),洪波噴流射東海。不過前者隱后者顯而已。在作者筆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
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反過來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由于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jīng)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那么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為指東流的長江在這一帶回轉(zhuǎn)向北。這也許稱得上對長江流向的精細(xì)說明,但不是詩,更不能顯現(xiàn)天門奇險的氣勢。試比較《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zhuǎn)秦地雷。盤渦轂轉(zhuǎn)也就是碧水東流至此回,同樣是描繪萬里江河受到崢嶸奇險的山峰阻遏時出現(xiàn)的情景。絕句尚簡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樣寫得淋漓盡致。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上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下句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xiàn)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tài)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chǎn)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tài)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xiàn)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xiàn)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tài),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dāng)更加興會淋漓。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fēng)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
由于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
秋浦歌
李白
白發(fā)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
何處得秋霜。
【古詩今譯】
白頭發(fā)已經(jīng)長到了三千丈長,因為憂愁才有這樣長。不知鏡子中的我啊,從哪里來的滿頭秋霜。
【名句賞析】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詩人用極其夸張的手法,寫出自己內(nèi)心深長的愁緒。前兩句出語天真,白發(fā)竟然有“三千丈”那么長,在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如此夸張的描寫,卻把作者內(nèi)心的愁苦生動而形象地表現(xiàn)了出來。后兩句水到渠成,用“不知”兩字寫出一種驚奇和嘆惜,年華逝去的感慨得到深刻的抒發(fā)!扒锼眱勺钟谜Z自然,但卻發(fā)人深思。如果不是仙才,根本作不出這樣的詩!
【注詞釋義】
秋浦:在今安徽貴池西南,那里有秋浦河。
緣:因為。
個:這樣的意思。
秋霜:形容頭發(fā)像秋霜一樣的。
[賞析]
這是一首抒憤詩。詩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義的藝術(shù)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積蘊極深的怨憤和抑郁宣泄出來,發(fā)揮了強烈感人的藝術(shù)力量。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劈空而來,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發(fā),駭人心目。單看“白發(fā)三千丈”一句,真叫人無法理解,白發(fā)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豁然明白,原來“三千丈”的白發(fā)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愁生白發(fā),人所共曉,而長達三千丈,該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個字的千鈞重量落在一個“愁”字上。以此寫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驚嘆詩人的氣魄和筆力。
古典詩歌里寫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說:“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憂端如山來(按:當(dāng)作”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頎云:‘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崩畎转毐脔鑿,以“白發(fā)三千丈”之長喻愁之深之重,“尤為新奇”,“興中有比,意味更長”(同上)。人們不但不會因“三千丈”的無理而見怪詩人,相反會由衷贊賞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詩人的長嘆疾呼實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頭上生了白發(fā)以及白發(fā)的長短,是因為照鏡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鏡,三四句就明白寫出: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發(fā),似重復(fù)又非重復(fù),它并具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發(fā)的“白”字所能兼帶。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發(fā)出“何處”之問。這兩句不是問語,而是憤激語,痛切語。詩眼就在下句的一個“得”字上。如此濃愁,從何而“得”?“得”字直貫到詩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擠壓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發(fā),鬢染秋霜,親歷親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奮其志能,愿為輔弼”的雄心,有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的理想(均見《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盡管屢遭挫折,未能實現(xiàn),但他的志向紿終不泯。寫這首詩時,他已經(jīng)五十多歲了,壯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攬鏡自照,觸目驚心,發(fā)生“白發(fā)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識其悲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傳千古,可謂善作不平鳴者了。
【人教版小學(xué)語文古詩詞】相關(guān)文章:
人教版初中語文古詩詞07-20
小學(xué)語文古詩詞04-05
小學(xué)語文常用的古詩詞語04-07
人教版高考必背古詩詞11-25
人教版小學(xué)1-6年級古詩詞03-19
小學(xué)語文古詩詞積累試卷題02-27
人教版小學(xué)語文《草原》教學(xué)設(shè)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