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江南的詩意賞析
《憶江南·其一》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組詞作品。該詞寫出了作者對江南的回憶,選擇了江花和春水,襯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顯得十分鮮艷奇麗,生動地描繪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下面是小編為您精心整理的《憶江南·其一》的詩意解析,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您喜歡的話可以分享給身邊的小伙伴們!
憶江南的詩意賞析
【原文】
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
能不憶江南?
【翻譯】
江南的風(fēng)景多么美好,風(fēng)景久已熟悉。春天到來時,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lán)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詩意】
《憶江南·其一》泛憶江南,兼包蘇、杭,寫春景。全詞五句。一開口即贊頌“江南好!”正因為“好”,才不能不“憶”!帮L(fēng)景舊曾諳”一句,說明那江南風(fēng)景之“好”不是聽人說的,而是當(dāng)年親身感受到的、體驗過的,因而在自己的審美意識里留下了難忘的記憶。既落實了“好”字,又點明了“憶”字。接下去,即用兩句詞寫他“舊曾諳”的江南風(fēng)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薄叭粘觥薄ⅰ按簛怼,互文見義。
春來百花盛開,已極紅艷;紅日普照,更紅得耀眼。在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綠,紅艷艷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在這里,因異色相映襯而加強了色彩的鮮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聯(lián)系起來,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聯(lián)系起來,為的是異色相映襯。江花紅,江水綠,二者互為背景。于是紅者更紅,“紅勝火”;綠者更綠,“綠如藍(lán)”。
杜甫寫景,善于著色。如“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諸句,都明麗如畫。而異色相映襯的手法,顯然起了重要作用。白居易似乎有意學(xué)習(xí),如“夕照紅于燒,晴空碧勝藍(lán)”(《秋思》)、“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題岳陽樓》)、“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正月三日閑行》)諸聯(lián),都因映襯手法的運用而獲得了色彩鮮明的效果。至于“日出”、“春來”兩句,更在師承前人的基礎(chǔ)上有所創(chuàng)新:在明媚的春光里,從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藍(lán)葉那里吸取顏料,兼用烘染、映襯手法而交替綜錯,又濟之以貼切的比喻,從而構(gòu)成了闊大的圖景。不僅色彩絢麗,耀人眼目;而且層次豐富,耐人聯(lián)想。
題中的“憶”字和詞中的“舊曾諳”三字還說明了此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以北方春景映襯江南春景。全詞以追憶的情懷,寫“舊曾諳”的江南春景。而此時,作者卻在洛陽。比起江南來,洛陽的春天來得晚。作者寫于洛陽的《魏王堤》七絕云:“花寒懶發(fā)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痹诮稀叭粘鼋t勝火”的季節(jié),洛陽卻“花寒懶發(fā)”,只有魏王堤上的柳絲,才透出一點兒春意。
花發(fā)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區(qū)別。洛陽有洛水、伊水,離黃河也不遠(yuǎn)。但即使春天已經(jīng)來臨,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樣碧綠。因此作者竭力追憶江南春景,從內(nèi)心深處贊嘆“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筆寫出他“舊曾諳”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憶江南”的眷戀之情,收束全詞。這個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yuǎn)而又深長的.韻味。詞雖收束,而余情搖漾,凌空遠(yuǎn)去。
【賞析】
白居易先后做過杭州、蘇州刺史,江南的旖旎風(fēng)光給他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回到洛陽以后,他寫了不少懷念舊游的詩作。六十七歲那年,寫下三首《憶江南》,抒發(fā)了他對江南的贊美、憶念之情。這是其中的第一首。
首句“江南好”,開門見山,實話實說。一個“好”字,飽含著詩人深情的贊嘆。次句“風(fēng)景舊曾諳”,撫今追昔,說明江南風(fēng)景之美是當(dāng)年自己親身感受到的,是非常熟悉的。這一句既落實了“好”字,又點明了“憶”字。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兩句,具體描寫“舊曾諳”的江南春色:紅日東升,陽光燦爛,在朝陽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紅的鮮花比火還要紅;春江水清,波碧,在滿地綠草的映襯下,顯得比藍(lán)草還要綠。詩人抓住了“江花”“江水”兩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對江南春光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出一幅風(fēng)和日麗、花紅水碧、生氣盎然的江南春色圖。最妙的是“紅勝火”“綠如藍(lán)”六個字,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花紅、水綠,又用異色映襯的手法使江花和江水互為背景,顯得更加絢麗可愛。
結(jié)尾“能不憶江南”一句用反問語氣,流露出強烈的贊嘆和眷戀之情。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后遷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后因上表請求嚴(yán)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quán)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歷初年任蘇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xué)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dǎo)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并稱“元白”,和劉禹錫并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憶江南的詩意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憶江南的詩意賞析02-15
關(guān)于憶江南的詩意賞析02-22
憶江南的詩意06-09
憶江南古詩賞析02-16
牧童的詩意賞析02-22
詠柳的詩意賞析02-22
春日的詩意賞析02-22
春曉的詩意賞析05-29
池上的詩意賞析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