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国产第2页,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精品伊人久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阿昌族風俗習慣

時間:2023-03-19 20:59:17 民俗風情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阿昌族風俗習慣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作為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他的風俗習慣是怎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阿昌族風俗習慣,歡迎大家閱覽。

阿昌族風俗習慣

  阿昌族風俗習慣

  阿昌族,有人口27708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和梁河縣,在潞西、盈江、騰沖、云龍等縣也有少量分布。多與傣、漢等民族分寨而居。

  阿昌族聚居區(qū)地處高黎貢山余脈的丘陵山地、峽谷平壩,為阿昌族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阿昌族自古以擅種水稻而聞名。

  阿昌族是中國云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漢文史籍曾記載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對阿昌族不同時期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后,根據(jù)本民族的意,統(tǒng)稱為阿昌族。

  阿昌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分梁河、戶撒兩種方言。由于長期和漢、傣等民族交錯雜居,所以阿昌人一般又能講漢語、傣語。

  [宗教習俗]

  阿昌族過去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在梁河、潞西一帶的阿昌族主要奉行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飲食習慣]

  阿昌族以米飯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餌絲、米線作為主食。餌絲食用方便,食用時只需在沸水中稍燙一下,撈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阿昌族喜吃芋頭,傳說古代慶豐收時,殺狗和吃芋頭必不可少。阿昌族婦女大都會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涼粉供食。

  肉食主要來源于飼養(yǎng)的豬和黃牛。豬肉喜歡用來作火燒生豬肉米線,即將豬宰殺后用麥稈或稻草將豬皮燒黃,刮洗干凈,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與米線一起食用。

  稻田養(yǎng)魚是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食用時多將鮮魚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 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魚(栽秧時將魚苗放入田內,谷熟后取魚,稱谷花魚)最具特色。腌制的咸菜、鹵腐、豆豉常年必備,每餐不少。

  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斷的飲料,婦女常飲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濃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飲白酒。現(xiàn)在大多數(shù)阿昌族都已會用蒸餾法制作燒酒。

  [服飾特色]

  阿昌族的服飾簡潔、樸素、美觀。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褲腳短而寬。小伙子喜纏白色包頭,婚后則改換黑色包頭。有些中老年人還喜歡戴氈帽。青壯年打包頭時總要留出約40厘米長的穗頭垂于腦后。如外出趕集或參加節(jié)日聚會時,喜歡斜背一個“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

  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平時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梁河地區(qū)的婦女一般穿紅色或藍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用黑布裹包頭,高達約0.3公尺,包頭頂端左側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繡球,頗具特色。每逢外出,婦女們都精心打扮一番。她們取出珍藏的各種首飾,戴上大耳環(huán)、雕刻精致的大手鐲、銀項圈,還在胸前的四顆銀鈕扣上和腰間系掛上一條條長長的銀鏈……走起路來銀光閃閃,風采耀眼。

  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歡在包頭上插一朵朵鮮花。這朵朵鮮花,不僅美觀,而且他們還視之為品性正真,心靈純潔。

  [民族禁忌]

  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殺家畜和傷害動物;婦女生孩子未滿7天時,忌諱別家男子進入院內。

  阿昌族春節(jié)習俗

  春節(jié)期間,阿昌族村寨除立秋千外,還玩春燈。阿昌族玩春燈的歷史據(jù)傳已有數(shù)百年了,但由于阿昌族沒有文字,所以確切的年代誰也說不清楚。

  阿昌族玩春燈的來歷,主要是與他們的宗教信仰有關。他們認為燈有“燈神”,“燈神”操縱著人類和萬物的生死與興衰,玩春燈其實就是一種祈求人丁平安、六畜興旺、五谷豐登的宗教活動。有“燈神”,就有“燈根”,有“燈根”就必須玩燈來消災。阿昌族地區(qū)的玩燈習俗由來已久,可以說是根深蒂固,有“三年不玩燈,牛死馬遭瘟”之說,由此可知,玩燈在阿昌族是一種宗教行為。

  春燈的主要內容有:《耍雙獅》、《使春牛》、《采茶調》、《魯班調》、《逢春調》等,其間還有人說四句,穿插進行武術和雜技表演,其形式幽默滑稽,令人百看不厭。春燈多用本地方言表演,臺詞中包含了豐富的生產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很受群眾歡迎。春燈的角色全部由男性裝扮,還有一些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像猴子、老虎、水牛、鷺鷥等動物角色。這些動物角色的出現(xiàn)是阿昌族遠古生存環(huán)境和勞動場面的真實寫照,與阿昌族原始的圖騰崇拜有關。

  如今,春燈作為阿昌族一項珍貴的文化遺產,不斷得到了發(fā)揚和光大,并融入了許多現(xiàn)代的元素,更貼近現(xiàn)代人的生活,它的宗教方面的影響力正日益減弱。

  而藝術和娛樂元素正逐漸增強,它以民間文藝的形式在梁河阿昌族地區(qū)廣為傳播,極大地豐富和充實了阿昌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

  阿昌族的樂器主要有葫蘆簫、三月簫、銅口弦、三弦、象腳鼓、铓鑼等。葫蘆簫是用葫蘆連接三根竹管制成的,它有7個音,音量小,音調低緩圓潤,一般晚上用。三月簫用一根竹管制成,也有7個音,它的音量大,音色細亮,多在白天使用。葫蘆簫和三月簫不僅是阿昌族人民心愛的傳統(tǒng)樂器,還是男女青年傳情示愛的媒介。

  每年農閑季節(jié)或各種節(jié)日集會期間,以及平時的勞動之余,都是阿昌族青年談情說愛、尋覓終身伴侶的大好時光。每當此時,男青年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把三月簫斜插在脖子后面的衣領里,或者別在腰間。

  無論在村邊、寨旁,還是趕街的路上,只要遇到心愛的姑娘,便吹起動聽的樂曲,傳意請姑娘停一停,然后上前搭話逗趣,詢問姑娘的芳名貴姓。如果姑娘此時還情無所屬,又有意相識,便巧妙應答。

  小伙子心領神會,主動提出送姑娘回家,姑娘則以“要送就要送到寨子頭,不能送半路”相答,于是小伙子高高興興地吹起簫,唱起山歌,陪同姑娘回家,純真的愛情便由此開始。

  每當夕陽西下,年輕的小伙子吃罷晚飯,忙著洗飾一新,一個個悄悄來到自己心愛的姑娘家附近,吹起葫蘆簫,用優(yōu)美的曲調逗引心上人出來相會。姑娘聽到這親切而熟悉的曲調,心慌意亂,趕緊回房梳妝打扮。然后借故外出,與情人幽會。如果是初次拜訪,姑娘的嫂子或母親還會熱情開門相迎,請小伙子到屋里火塘邊坐下,家人紛紛回避。于是小伙子和姑娘就在火塘邊含情脈脈相對而坐,或對唱情歌,或竊竊私語、情話纏綿,待到雄雞報曉,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這神奇的葫蘆簫引來美麗的姑娘,結為秦晉之好。

【阿昌族風俗習慣】相關文章:

阿昌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08-29

阿昌族節(jié)日會街節(jié)07-28

阿昌族春節(jié)習俗03-13

2023阿昌族火把節(jié)是幾月幾日星期幾08-09

彝族風俗習慣09-26

壯族風俗習慣08-09

廣州的風俗習慣09-01

漢族風俗習慣07-25

日本的風俗習慣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