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立春吃五辛盤
立春,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二十四節(jié)氣最初是依據(jù)“斗轉(zhuǎn)星移”制定,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時為立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立春吃五辛盤,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立”是“開始”的意思,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315度時為立春。立春位居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人們十分重視這個節(jié)氣。3000年前我國就有迎春儀式,至今已形成了許多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保Т旱某源罕P、春餅、春卷、咬蘿卜習俗等。
五辛盤又稱辛盤、春盤。即在盤中盛上五種帶有辛辣味的蔬菜,作為涼菜食用。魏晉以下,元旦日有食五辛盤的漢族傳統(tǒng)民俗。意在嘗新。源于漢代立春日食生菜。立春吃五辛盤,是古人在立春之日以蔬菜、水果、餅餌盛于盤中饋贈親友的習俗。晉代《風土記》中說:“元日造五辛盤”,“五辛所以發(fā)五臟氣,即蔥、蒜、韭菜、蕓苔、胡荽是也”,也就是現(xiàn)在的:蔥、蒜、韭菜、油菜、香菜。
自唐朝起,民間還普遍流傳有吃春盤的立春食俗。如南宋后期陳元靚所撰的《歲時廣記》一書引唐代《四時寶鏡》記載:“立春日,都人做春餅、生菜,號‘春盤’。”春盤一詞也屢見于唐代的詩詞作品中,如詩人岑參在《送楊千趁歲赴汝南郡覲省便成婚》一詩中就曾這樣寫道:“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钡搅怂未@一習俗更加普遍,北宋大詞人蘇軾曾在其詩詞作品中多次提及這一習俗,如“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愁聞塞曲吹蘆管,喜見春盤得蓼芽”;而南宋大詩人陸游在其《[感皇恩]伯禮立春日生日》和《[木蘭花]立春日作》兩詞中亦分別有“正好春盤細生菜”、“春盤春酒年年好”這樣的詩句。到了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正月·春盤》中載:“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面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蔥,沖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卜,名曰‘咬春’!
據(jù)考證,春盤實際上是由魏晉時期的五辛盤發(fā)展演變而來。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引西晉周處《風土記》曰:“元日造五辛盤,正元日五熏煉形。”南朝詩人庾信的《歲盡應令詩》中也有“聊開柏葉酒,試奠五辛盤”這樣的句子。所謂五辛即五種辛味蔬菜,據(jù)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雜合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逼鋵崳艜r人們吃五辛盤不僅僅如李時珍所說的那樣是為了“取迎新之義”,同時也是了為了散發(fā)五臟之氣、健身防疫。按照現(xiàn)代科學觀點,春節(jié)之際,寒盡春來,正是易患感冒的時候,用五辛來疏通臟氣,發(fā)散表汗,對于預防時疫流感,無疑具有一定的作用。到了唐宋時期,人們對五辛盤作了改進,增加了一些時令蔬菜,使其從單調(diào)的辛辣變?yōu)樯阄毒慵训拇淇|紅絲,并名之曰“春盤”。
吃春盤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但春盤的內(nèi)容已發(fā)生了更大的改變,變?yōu)橹饕郧嗑、豆芽、香芹等新春時令菜為主,外加肉絲、豆腐絲等合炒成盤,也可酌加海參、香菇、雞絲等原料,因人而異,隨意搭配。
“五辛盤”中的菜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解釋說:“五辛菜,乃元日、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嫰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春之意”?磥韺Υ罕P內(nèi)容并不十分嚴格的,民間也有多有用蔥、蒜、椒、姜、芥絲之類尋常菜蔬的,但總歸為辛味的食物。唐代,皇家吃春盤之風尤盛,也非?季,每逢立春之日,皇帝都要贈春盤給重臣的。杜甫“春日春盤細生菜,忽億兩京梅發(fā)時”詩中說的,就是這回事。此后的春盤也越來越講究排場。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載,皇宮中的春盤“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元代契丹人耶律楚材有一首詩是專門寫春盤風光的,詩中寫道:“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一嘗。木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藕絲長。勻和豌豆揉蔥白,細剪蔞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qū)區(qū)何必待膏粱!彼娭刑岬酱罕P(木案)的內(nèi)容就有粉絲(銀線)、藕絲、豌豆、蔥白、蔞蒿、韭黃等菜蔬,可真夠豐富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吃春盤成了一種形式,所食內(nèi)容逐漸發(fā)生著變化。在北京,它甚至變成了另外的形式——“春餅”,但象征的意義是一樣的。
辛味的功能
我國歷代醫(yī)家對辛味藥物的運用多有心得,有不少還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以得心應手治療多種疾病。醫(yī)圣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創(chuàng)造的半夏瀉心湯(半夏、干姜、黃芩、黃連、人參、甘草、大棗)被后世公認為是辛開苦降的代表方,對調(diào)和脾胃、消除胃腸道炎癥的作用尤為顯著。生活中最常見的感冒,也是以辛味藥物為主進行治療的,不管是發(fā)散風寒的辛溫藥還是發(fā)散風熱的辛涼藥,都離不開“辛味”這個主題。最近出版的《中藥學》教材共載藥物484種,屬于辛味的就有146種,占全部收入藥物的近1/3,可見它在臨床運用中占有的地位。至于以辛味藥物為主藥的方劑更不勝枚舉,如治療感冒的麻黃湯、桂枝湯、香蘇散、小半夏湯,治療濕阻中焦的藿香正氣散、平胃散、二妙散、三仁湯,治療陽虛畏寒的四逆湯、理中丸、右歸丸、二姜丸,治療氣滯作痛的天臺烏藥散、青皮丸、木香檳榔丸、柴胡疏肝散,治療血瘀不行的生化湯、菖蒲郁金湯、姜黃散、活絡效靈丹,治療神昏閉竅的蘇合香丸、六神丸、安宮牛黃丸、樟腦散等,無不是以辛味藥物為將為帥的。
由于藥食同源的關系,許多中藥同時又是常吃的食物,所以民間對辛味藥物、食物的運用也創(chuàng)造和積累了許多經(jīng)驗。民諺“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yī)生開藥方”,就是群眾運用辛味防病治病的經(jīng)驗寫照。此外,用蔥頭熨肚臍、生姜熬湯、薄荷泡茶防治各種感冒,用燒酒或辣椒湯驅(qū)逐寒氣,用蒼術、細辛作香袋避疫癘之氣,用紅花酒活血行血等做法,也都是民間對辛味的具體運用,充分體現(xiàn)了中醫(yī)藥知識深厚的群眾基礎。
做法
1. 菜洗凈。
2. 將韭菜、茼蒿、芥菜用沸水焯一下。(喜歡生吃韭菜的不必焯水)
3. 蔥切絲,蒜拍碎,韭菜、茼蒿、芥菜切成段。
4. 將菜放入盤中,撒少許鹽,淋入芝麻油和醬油少許。
5. 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