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国产第2页,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精品伊人久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時間:2022-12-15 09:52:37 智慧人生 我要投稿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通用25篇)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馬上將其記錄下來,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么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通用25篇)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1

  我很慶幸能夠在徘徊在痛苦與無聊時讀到叔本華《人生的智慧》這本書,這給我這段生活帶來了無窮的慰藉,叔本華認為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但人們總在它們之間搖來擺去——脫離了痛苦,便開始無聊;不無聊時,多半痛苦著,程度輕重而已。

  “世界上,除了極少數(shù)的特例外,我們的選擇實際上只有兩個,要么庸俗,要么孤獨!

  與別人交流是無聊的,特別是這個人與你的差別很大的時候,開口不是眾所周知的真確就是無窮無盡的日常。這點在多人的交流中更加明顯,越多人參與的團體,它的內(nèi)部就越無趣,越枯燥。但一個人也是痛苦的,生理的社交動機在不斷的抓撓你的內(nèi)心,所處環(huán)境的對象越少,越能感受到孤獨的痛苦。無論如何,都讓人難以持久的生活地的心如意,最終都只能在學習和讀書,當時間和注意力被這些極度耗費精力的行動中消磨殆盡,才能得到最后的放松。于是,某種程度上說理想的幸福是伴隨著孤獨的。

  把部分的孤獨帶進社會人群中去,學會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獨。這樣,他就要學會不要把自己隨時隨地的想法馬上告訴別人;另外,對他人所說的話千萬不要太過當真。他不能對別人有太多的期待,無論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對于別人的看法,他應鍛煉出一副淡漠、無動于衷的態(tài)度,因為這是培養(yǎng)值得稱道的寬容的一個最切實可行的手段。

  孤獨并不是一種被主流聲音肯定的行為,我們更倡導與他人交流,于是我常常在不想找人交流和不想孤獨中徘徊。這樣的徘徊的折中,便是叔本華所說的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的孤獨,很遺憾,時至今日我很少能做到這個恰當?shù)亩。我認為我更多的時候會感到孤獨而不是無聊,在沒有足夠動機的時候,我寧可在孤獨中度過。而這份孤獨才是促使我不斷去尋求更多替代社交的物品的動機。我才有機會接觸這些心理學,哲學的論述。

  叔本華的論述給了我足夠的代入感,讓我沉迷其中,但隨著讀書的深入,一些問題也愈發(fā)凸顯。人生的幸福是否真的需要孤獨呢?

  我并不喜歡這樣的觀點,動機理論認為交流的動機是人生來具有的,是人在自我實現(xiàn)的路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偶然的孤獨是我們所排斥的,不是因為我們都是沒有思想的“庸人”,而是我們生而如此。在人本主義的觀點中,人生的幸福,是可以在需求的滿足中,一步步地得到,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孤獨的地位,也許我們可以從外表認為部分自我實現(xiàn)者在某些時候是孤獨的,但他本人卻不可能是這樣想的。一個人感到孤獨的最好解決方式,還是找個朋友聊聊天,而不是自我慰藉。

  盡管我很感謝這本書給我無趣的生活帶來了幾道明光,但我想我要暫時告別這本書了,不希望有朝一日的重逢。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2

  一直以來,我以為幸福是因為外在的環(huán)境,例如財富,名聲,威望,名譽,讀了《人生的智慧》,我才知道幸福來源于我們個體,個體的差異顯示出幸福的度,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認知不一樣,感受不一樣,所謂財富等的一切只是一種媒介。我們從我們自己那里汲取的幸福遠比從我們周遭所獲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級的、最多樣的、最持久的幸福是那些思想上的快樂。而思想上的快樂,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來源于個體。

  需求越少,要求越低,幸福感指數(shù)越高。

  同時,有很多新的見解:書中寫到痛苦和無聊是人生幸福的兩個死敵。每當人們遠離其中的一個,就靠近了另外一個;一個人對痛苦的感受能力與對無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么選擇痛苦,要么選擇庸俗和無聊,確始終只能選擇其一。

  最后,金錢才是年老后唯一的需求,這一說法的確如此,我的父母都是80多歲,我們五兄妹給她們拿錢和買東西,相對拿錢她們更開心,讀了《人生的智慧》很有體會,所以為了父母開心幸福,除了買東西可以多給她們錢。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3

  今天讀叔本華《人生的智慧》,在談到我們與他人的關系時,有這樣一段話:

  人生在世,個人必須具備兩種能力,即前瞻能力和寬恕能力,前者可以幫助我們免受損傷,后者則可以幫助我們遠離人事紛擾。

  大千世界,人類形形色色,我們沒有理由譴責任何人,無論他多么邪惡、卑劣或者荒謬,存在即是合理。我們必須接受他人的存在,他人表現(xiàn)出他應該成為的樣子,這是一個即成的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要記住這樣一句話,這個世界上必須要有傻瓜和流氓。如果我們質(zhì)疑他人存在的合理性,那我們就犯了不公正的錯誤。沒有人可以改變自己的真實個性、道德品質(zhì)、智力能力、脾氣性情,如果我們苛求他人,那我們就把他人擺在了自己的對立面,進行生死之爭,我們不能要求別人違背本性,脫胎換骨,然后才承認別人存在的合理性。

  我們活在這世界上,也必須允許別人按照自己的樣子生活,無論那是什么樣子,你所能做的就是因勢利導而不要去尋求一些不可能存在的東西。真諦就是:生活,也讓他人生活。這種做法雖然是正確的,但是實施起來卻十分艱難。誰要是能夠一勞永逸地躲開那許許多多人,那他一定是幸福的。

  我們可以通過死物鍛煉我們的耐心,以此來參悟與他人的相處之道。物件由于它本身的機械性和物理性妨礙著我們,因此我們每天都有這樣的機會來磨礪自己。而由此所獲得的耐心則可以運用到與他人的相處中,我們應該習慣于這樣看,他人妨礙我們、忤逆我們,完全是出于他人的本性,這就跟死物與我們對抗是一樣的道理。跟他人生這樣的氣就跟向擋著我們路的石頭發(fā)脾氣一樣都是愚蠢的行為。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學會利用他們而非改變他們。

  對比叔本華的思想,反思自己在處理他人的問題上,是否有點過分、過頭?值得思考。我們許多時候,不明白他人的動機,不清楚真實的客觀事實,只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辦事,這是不合適的。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4

  花了一天的時間,拜讀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F(xiàn)在欣賞到大師級的文字、音樂,常常由衷的發(fā)出敬佩的感受。人類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羅素說過,女人對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產(chǎn)生嫉妒,男人則通常對同行的男人產(chǎn)生嫉妒;幸好,上帝還賦予了人類另外一種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夠多發(fā)展敬佩這種感情,也許將來會有時間和意愿去欣賞藝術、美術、雕塑之類的內(nèi)容,但就目前而言,書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內(nèi)涵也最豐富的藝術形式。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常常被叔本華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雖然這本書完成的時代在叔本華的后半生,但在這本書中,叔本華常常表現(xiàn)的像個自負的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方式非常熱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學思想為個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舉幾個讓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見解:

  痛苦和無聊是人生幸福的兩個死敵。每當人們遠離其中的一個,就靠近了另外一個;一個人對痛苦的感受能力與對無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庸俗,沒有其他的選擇了。

  亞里士多德說過,理性的人們追求的不是快樂,而是沒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樂,其本質(zhì)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質(zhì)確實肯定的。舉個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順利的,你很少感受到這些順利給你帶來的快樂,即使有,也只是轉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說牙疼、損失少許錢財,這個痛苦都會時時的拜會你,給你帶來深刻的印象。因此,快樂只是表象,無法持久,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世上人們都去追求快樂,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權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與其追求快樂,不如避開痛苦。

  獨處的好處,一個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豐富,對別人的依賴性很少,才能從獨處中自得其樂,而獨處對于天才而言,則更是必需的部分。一個無法忍受,無法從獨處中獲得快樂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貧乏的,是這世上大多數(shù)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開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會好好享受獨處的好處。

  哲學家,是探索人類靈魂的先行者,是人類思想文明的開拓者,他們的思想往往遠遠領先于他們的時代,不被當時所理解,但最終真理就是真理,即使過了幾百年,也會被重新認定;所以也有一種說法,在當代就被大家贊揚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會被遺忘。因為天才就是引領人類的火把和旗幟,他們永遠前行在大多數(shù)人的前面!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5

  每個人都忙忙碌碌、傾其一生奔波在追求“幸福”的路上,那么,“幸!笔鞘裁?

  在《人生的智慧》這本書,教導人如何稱心、愉快地度過一生,如何才能享有幸福的生活。對于人的幸福起決定作用的是:人的美好素質(zhì),包括健康的體魄、高貴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

  叔本華從人的身心本質(zhì)解析了人是什么、人的追求是什么、人在不同的階段是什么樣的、人生需要指引,等等。

  “最幸福的命運不是經(jīng)歷最極致的歡愉和最浩大的快樂,而是使生命沒有劇烈痛苦地緊密連接在一起,不論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人的一生中,是由幸福走向痛苦,繼而又走向幸福的持續(xù)循環(huán)過程,對幸福的追求是人生最大的主題,但幸福和痛苦是相伴相生的,痛苦是真實且必不可少的,我們?nèi)绾翁幚砗眯腋:屯纯,這就是人生的智慧。

  這世上存在三種能力;明智、力量和運氣,如何幸福的度過此生,我歸納總結以下幾點建議:

  1.保持身心健康和諧。健康是第一位,所以適當?shù)倪\動鍛煉是必須的。有研究表明,人在運動時會分泌多巴胺等,從而使人感到愉悅。

  2.保持樂觀的性格。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可以促使幸福感的產(chǎn)生,這源于有趣的生活、豁達的心境、做事的態(tài)度等等。

  3.學會獨處、反思和內(nèi)省,享受心靈安寧之樂!叭酥挥袛[脫各種期望的可能性,回到赤裸、冰冷的存在本身,才能夠得到精神的安寧,而這正是構成幸福的基礎!笔灞救A如是說。當一個人獨處時,才會去感受內(nèi)心,思考如何與自己保持最完整的一致,獲得心靈深刻滿足,從而達到靈魂和肉體的高度一致。

  4.學會斷念和忍受。要為自己的期望確定一個具體可行的目標而不是幻想,當目標不切實際無法到達成是,要學會切段幻想,學會控制和馴服嫉妒、憤怒、悲傷、憂郁等不良情緒。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6

  最近入手了叔本華一套書,包括《關于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附錄和補遺》(卷一卷二),其中《附錄和補遺》里面的《人生的智慧》我是單獨拿出來先閱讀的,它是叔本華的代表作之一,既然單獨閱讀,那就單獨寫一下讀后感。

  《人生的智慧》閱讀難度并不大,不像一般的哲學著作語句很晦澀,有很多專業(yè)術語。這一方面是叔本華寫的好,能深入淺出,另一方面是韋啟昌老師翻譯的好。如果有朋友想讀一下,建議也是看韋啟昌老師翻譯的這本,比較經(jīng)典。

  《人生的智慧》書名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雞湯文,確實,現(xiàn)在心靈雞湯太多了,多的讓人已經(jīng)感到麻木,而《人生的智慧》不是雞湯,沒有浮夸的故事,是一本哲學書,并且它最大的優(yōu)點是適合各個年齡段尤其適合年輕人和沒有哲學理論基礎的人讀的書,畢竟大部分的哲學書語句都太過于晦澀,而本書很好的規(guī)避了這一點,這讓它的受眾群體范圍擴大了很多。本書放棄了形而上和道德的審視角度,采用的完全是形而下的意義,教導我們?nèi)绾尾拍苡行腋5纳睢?/p>

  叔本華把人所處的世界分為兩個部分,主體和客體。主體即作為人的部分,客體即作為外在事物和境遇的部分。他認為同一個外在事物或境遇對每個人的影響都是不一樣的,哪怕人們所處的環(huán)境相同,他們所生活的世界也是不同的,因為決定因素在于主體。他從“人的自身、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財產(chǎn)等)、人向其他人所顯示的樣子(名譽、地位和名聲)”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證,并且指出決定我們幸福指數(shù)的是我們自身之內(nèi)的原因,而不是自身之外。也就是說這個人自身的內(nèi)在素質(zhì)(健康的身體加上健康的心靈),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幸福指數(shù),其它的都是間接影響因素不起主要作用,因為最高級、最豐富多彩、持續(xù)最為長久的樂趣是精神思想上的樂趣,而非物質(zhì)、名譽或其它。

  針對人所擁有的財產(chǎn),可以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屬于人的天然的和迫切的需要,這類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讓人痛苦,例如食品和食物;第二類是天然的但不是迫切的,那就是滿足性欲的需要,要滿足這類需要就已經(jīng)相對困難一些;第三類則既不是天然的,也不是迫切的,那就是對奢侈、排場、鋪張和輝煌的追求,這些需要沒有止境,要滿足這些需求亦是非常困難。叔本華認為一個人在擁有財產(chǎn)方面能否得到滿足,并不由某一絕對數(shù)量的財產(chǎn)所決定,而是取決于某一相對數(shù)量,亦即由這個人所期待得到的財產(chǎn)和他已經(jīng)實際擁有的財產(chǎn)之間的關系所決定。這一點很好理解,一萬塊錢給一個億萬富翁和一個月只有五千元薪水的工薪階層帶來的幸福指數(shù)明顯不同。事實上,我們感到不滿足的根源就在于我們不斷試圖推高我們的期望,但同時其它妨礙我們達成期望的條件因素卻保持不變。因此,客觀理性的給我們對于財產(chǎn)的愿望界定一個限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現(xiàn)實中非常困難,因為財富猶如海水,喝得越多就越口渴。

  我們所展現(xiàn)的表象,也就是我們的存在在他人心中的樣子,通常都被我們過分看重,我們應該要抑制這一人性的弱點,盡量減低我們對待別人意見的敏感程度,無論是受到這些意見的奉承還是傷害,都應如此,因為這兩者其實是懸掛在同一根線上,否則,我們就只能成為別人看法和意見的奴隸。因此,正確評估自身的價值和看待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對我們的幸福大有裨益。只有當別人的看法對某事某物產(chǎn)生了影響,并因此會使我們的自身改變的時候,別人的這些看法才是值得我們考慮的。每個人首先并確實是活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見解之中,一個真正珍視自己價值的人面對侮辱、詆毀都會淡然處之。

  叔本華是現(xiàn)代哲學史上的一位宗師級的哲學家,尼采稱他為“我的偉大哲學老師“,列夫托爾斯泰也說過“如今我確信叔本華是人類最偉大的天才”。他的悲觀主義哲學并不代表他是個徹底的悲觀主義者,他只是把世界的真相剝離出來指給我們看,指導我們怎么去規(guī)避人生的痛苦和無聊,幸福的過完這一生。肉眼可見的一切都作為可見性而存在,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可見性,而只有意志才是世界的現(xiàn)實。痛苦才是人生的本質(zhì),在叔本華看來,理性的人尋求的不是快樂,而只是沒有痛苦。

  讀懂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思想,就能感覺到他的思想其實是通過“悲觀”的表象去“樂觀”的看待這個世界,既然注定會遇到痛苦的事情,明白了所有該發(fā)生的事情必然發(fā)生,那么積極的接受這一切,用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不失為一種更好的方式。尼采說:“凡是不能消滅我的,必使我更強大”這句話,用在這里剛剛好。

  以此,紀念《人生的智慧》第一遍閱讀。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7

  我們的生命需要感悟來充盈,才會變得滋潤和充滿生機。而這些智慧的養(yǎng)料就來自于我們所經(jīng)歷的每件事情。或讀過的每個故事之中!兑粯拥闹腔鄄灰粯拥娜松芬粫,收藏了許多廣為流傳的經(jīng)典小故事。每個故事后,都有作者的悟語,讓我們從故事背后,看到故事中所蘊涵的哲理,以及故事給我們所帶來的啟迪或警示。

  正如書中所寫道的故事:說的是從前,有一位大將軍,與敵國作戰(zhàn),由于種種原因,總是打敗仗。在又一次被敵人打敗后,他急奏統(tǒng)帥,一方面報告情況,一方面尋求對策,要求援兵。他在奏折上有一句話是“臣屢戰(zhàn)屢敗”。統(tǒng)帥看到這個奏折,覺得不妥,于是那起筆來,將奏折上的這句話改為“臣屢敗屢戰(zhàn)”,原字未改,僅僅是兩個字順序的改變,頓時將原本敗本之將的狼狽變?yōu)橛⑿鄣陌僬鄄粨稀?/p>

  生活中常常也會因為字句上的微小變化而改變。很多時候,一句話僅僅是一字之差或幾字之差,或是換個說法,結果就會是另一番景象。就像我們對小朋友講話,意思相同,往往多加上個語氣詞,或是變成問句,“快點吃,好嗎”就遠比“吃快點”就讓孩子們?nèi)菀捉邮堋?有一位老和尚,他身邊有一幫虔誠的弟子。有一天,他囑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擔柴回來。弟子們匆匆行至離山不遠的河邊,但見洪水從山上奔瀉而下?磥恚瑹o論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沒有什么收獲。弟子們都有些垂頭喪氣,唯獨有一個小和尚卻能與師父坦然相對。師父問其故,小和尚從懷中掏出一個蘋果,遞給師父說:“過不了河,打不了柴,見河邊有棵蘋果樹,我就順手把書上唯一的蘋果摘下來了!焙髞恚@個小和尚成了師父的衣缽傳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過不了的河,過不了的河掉頭而回,也是一種智慧。但真正的智慧還要在河邊做一件事情。這樣的人才可以得到額外的收獲。

  讀了這本書,讓我對人生的軌跡有了一個改觀:人們往往覺得安分守己就是最好的契機,但命運之神卻往往喜歡同人們開玩笑,同一個蘋果,落到了不同人的頭上,就注定會有不同的定義,除了牛頓,誰會去為了一個小小的蘋果大費周章?然而他卻因為一個蘋果改變了一個世紀。每一個人都擁有與身俱來的智慧,但卻不是每個人都將它發(fā)揮極致,如果每個人都是有心之人,都會將細微之事放大數(shù)倍那么我們各個都會是生命的主人!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8

  現(xiàn)在迷迷糊糊,接下來的內(nèi)容大體也是迷迷糊糊的。昨天又遇上了很久沒有失的眠,從10點多躺在床上一直到凌晨兩點多,一直很清醒,越來越清醒,太晚了,也不敢給狐朋狗友打電話,這個過程呢是這樣的:床頭床尾朝向換了幾次,眼罩戴了摘、摘了戴,聽書軟件打開、關、又打開。越是逼著自己睡覺,嗨(第二聲兒,感受一下,哈哈),越是睡不著。我就突然感慨:人要是矯情起來,真是十頭牛都拉不動。

  于是,不破不立,凌晨3點,把燈打開,把讀了一半的這本書讀完了。怎么形容貼切呢,這本書是我計劃每月持續(xù)讀書的絆腳石,是昨天失眠夜里的小伙伴,更是催眠“迷糊”的加速劑。

  站在中立的讀者角度講,首先,因為是老外的內(nèi)容翻譯過來的,所以讀起來是真拗口,如果不動腦子想一下,或者三五下,是反應不過來的,所以其實很多時候,我覺得我是沒腦子的。其次,雖然腦子有限,但是也是稍微看懂了那么一丟丟,很多哲理說的犀利卻真有道理。再有,這本書推薦給真心喜歡哲學或者研究生活意義的人,如果沒有耐心,建議直接去各種途徑找大哲學家叔本華經(jīng)典語錄。最后,我可終于看完了,可以進行下一本了,強迫癥對不起我,我對得起強迫癥。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9

  《人生智慧》是一本集名篇、字帖于一體的功能性書籍。把具有最高智慧、最真情感、最深領悟的詩詞,用具有代表性的鋼筆書法形式體現(xiàn)出來,選擇的詩詞文筆流暢、箴言、贈言有力度、深度、符合時代的潮流,忠告、名言具有厚重的人生哲理;其行書美觀大方、自然簡潔、平正流暢,適合臨摹學習,在學習人生智慧的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書寫能力。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理想不是空談,要能屈而后能伸,要是不肯遷就事實,而只是一味空想,不但不能成功,而且終究會消磨了當初的壯志,向生活低頭妥協(xié)”。

  讓我感慨良多,許多人,表面看來,都是在無成績的狀況中:所不同的是,有人在耕耘,有人在無所事事地等待。當過了若干時間之后,耕耘的人有了成績,等待的人還在等待。如果你看準了一件事,應做可做而不敢做,那是膽小。如果你根本不知道該不該開始,那是猶豫。膽小者需要勇氣,猶豫者需要知識與擔當。人們在最安逸的時候,往往就正是開始不快樂的時候。忙里偷閑,你會快樂;如果你知道自己永遠無事可做,或者你不知道今后該做什么事,你就會覺得生活黯然無光。勇于接受考驗的人可以隨時得到工作的機會,也可以隨時接受新的知識,鍛煉新的技能,增加應付環(huán)境的能力。

  他的人生必然鮮明活躍而充實,不會有時間去抱怨人生乏味。懶惰是很奇怪的東西,它使你以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氣。但實際上,它所給你的是無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剝奪你對前途的希望,割斷你和別人之間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漸狹窄,對人生也越來越懷疑。猶豫不前是懦弱,等待時機成熟卻是堅定。

  當你能做時,該勇往直前地去做:當你不能做時,你必須以靜待動地等一等。盲目的亂闖并不能增加你成功的機會。我們要追求更高更遠的,但更要珍惜自己手中所掌握的。不珍惜現(xiàn)在,沒有未來。好高騖遠的人永遠兩手空空。能有顯赫的成就固然值得尊敬,但最重要的還是做一個誠誠實實的人。

  腳踏實地的工作,用誠意和愛心去待人,無愧于心地過此一生,也就是顯示了生命最大的光輝。我們不可能隨時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因此只有盡量喜歡目前的工作。心理上厭煩減除之后,工作也會顯得較為輕松。你只是需要再付出一些辛勞和努力,忍耐和等待,當這一段險阻克服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到了另一新的境界,登上了另一高峰,因而對自己建立起進一步的信心,也增加了對人生積極的信念。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10

  對幸福觀的討論是永無止境的,因為這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它對我們的生存狀態(tài)和心態(tài)都會產(chǎn)生重大影響。叔本華認為幸福只能尋求于自身,我認為是有道理的。

  在物欲橫流的世界上,難以填平的欲望之壑會阻礙人感受幸福。對財產(chǎn)和榮譽之類的需要是沒有止境的,要滿足也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有許多人即使知道這一點,依然不能夠擺脫對這些外物的追逐。受困于此真是個悲劇,可真正付諸行動卻需要巨大的勇氣,畢竟外界的壓力是十分強大的,有很多痛苦不得不面對。

  叔本華說:“所有的快樂,其本質(zhì)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質(zhì)卻是肯定的。因此,一個人所能得到的最好運數(shù)就是生活了一輩子但又沒有承受過什么巨大的精神上或者肉體上的痛苦,而不是曾經(jīng)享受過強烈無比的歡娛。”我不知道痛苦的本質(zhì)是不是肯定的,但至少幸?鞓返厣畹拇_不容易。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生存的壓力已經(jīng)讓人痛苦不堪,減少痛苦已是奢望,還奢求什么幸福快樂。但我覺得生活的痛苦是應付不完的,人總該趁著還有享受能力的時候抽點時間體驗一下生活的樂趣。叔本華也認為受困于痛苦甚至為此去做未雨綢繆的努力是愚蠢的。他引用了賀拉斯的話:“為何耗損你的靈魂!它遠遠應付不了你定下的永恒的計劃!奔词故悄切案欢保麄円惨欢ㄓ凶约旱耐纯。生活在幾乎什么都不缺的環(huán)境里,空虛和無聊想必會找上門來吧。

  我想,對任何人來說,只有關注起自己靈魂的需要,幸福才會蒞臨。叔本華說:“人的精神思想財富越優(yōu)越和顯著,那么留給無聊的空間就越小。”閑暇獨處的時候是最能體現(xiàn)人的靈魂豐富程度的!耙粋精神豐富的人在獨處的時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樂;但對于一個冥頑不靈的人,接連不斷的聚會、看戲、出游消遣都無法驅走那折磨人的無聊!睂τ陟`魂豐富的人,閑暇是人生的精華!爸挥虚e暇使人得以把握、支配自身,而那些自身具備某些價值的人才可以稱得上是幸福的。但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閑暇只會造就一個無用的家伙,無所事事,無聊煩悶,他的自身變成了他的包袱!

  所以,經(jīng)常充實自己的靈魂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如果喜歡看書就多去圖書館,如果喜歡旅游就多出去走走看看,有空能做自己的喜歡做的事就好好享受,趁著還有能力享受的時候,不要讓自己后悔。最重要的是多思考,因為讀書學習都只是在灌輸,只有經(jīng)過自己思考的東西才能化為自己精神的一部分。

  幸福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主觀感受!罢l經(jīng)常笑,誰就是幸福的;誰經(jīng)常哭,誰就是痛苦不幸的!币苍S生活是很痛苦,但絕不能讓這妨礙我們經(jīng)常關注與凈化自己的靈魂,否則幸福就是遙不可及的。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11

  叔本華認為世界是人的意志所反映的表象,因此在本書中,始終強調(diào)人的自身屬性對人生幸福度的決定性作用。

  《人生的智慧》開篇立論,人的自身及健康、力量、外貌、氣質(zhì)、道德、智力、審美等個性因素根本而直接的決定幸福與否。

  快樂或痛苦,首先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產(chǎn)物,一個具有樂觀陽光氣質(zhì)的人,能夠在任何條件下尋覓到快樂與滿足。一個氣質(zhì)悲觀憂郁的人。任何外在的美好事物都無法打動它,就像是陽光照不進黑暗森林。

  一個貪得無厭的人,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因為它是麻木逐利的,快樂或痛苦,對他的心靈激不起任何漣漪,掀不起任何波瀾,毫無意義。

  隨后指出,對于絕大多數(shù)普通人,其自身因素對命運與幸福的影響較小,其擁有或占有的身外之物或期在他人心中的身份和地位決定了其幸福,作者把這類人比作毫無思想感情的機器,并通過對比指出,依賴外部因素的快樂是低級趣味,只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才是高級趣味。

  同時又指出,對于普通人難以真正享受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其人生就如同一臺中,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來回擺動,欲望得到滿足則無聊,欲望不能滿足就痛苦。而更有諸多人同時陷于痛苦和無聊之中,淪于無法滿足遠超自己能力的愿望的失望中,無所事事,卻不懂節(jié)欲,并從內(nèi)心尋找快樂。

  總之,痛苦和無聊是幸?鞓返膬纱笏罃场

  《人生的智慧》強調(diào)個人的清心寡欲,修身養(yǎng)性,著重心靈的態(tài)度和看待世界的角度,類似于孟子的“萬物皆備于我”。

  叔本華沒有為絕大多數(shù)人提供改變世界和改變自己的方法,而是提供改變自己與世界關系的方法。當普通人領悟自我與世界相互獨立自我,不為世界而活,而是為自己而活活成自己的樣子的時候,就多了一條路:簡單的快樂,社會價值觀由成功轉向成為“人”自己。

  當我們把這套理論訴諸現(xiàn)實時,有一種錯覺,就是站在當代中國社會的狹隘立場上,主觀臆斷地以為這就是在描述西方社會與中國社會之間的差距:當西方社會龐大而穩(wěn)定的中產(chǎn)階級不必攀比世俗成功而是追求內(nèi)心的幸福意義活成自己、平民甚至無產(chǎn)階級也能在社會福利的蔭蔽下免于掙扎而是簡單而快樂地低欲望生活著的時候,中國社會廣大的“打工人”卻在殘酷的內(nèi)部傾軋中受到物質(zhì)、欲望、攀比、競爭的多重夾擊而活得痛苦不已——很多人從這本書中對中國社會和個人意義產(chǎn)生了悲觀感——這就是管中窺豹甚至強詞奪理了。

  這些理論,反映的根本就不是影射不同社會的差距,而是具有超前性的跨時代預言、驗證、反思、借鑒價值。

  看似是中國社會與西方社會之間差距的表象,實質(zhì)是時代與時間的問題,F(xiàn)在的中國社會所暴露出的種種弊病,恰恰也是叔本華那個時代的西方社會的頑疾。

  中國現(xiàn)在處于資本積累和起步上升階段,叔本華那個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西方現(xiàn)在處于高度發(fā)達即將甚至可以向共產(chǎn)主義發(fā)展的階段,中國的未來又何嘗不是如此?中國人現(xiàn)在很難做到自己的幸福,叔本華那個時代的西方人又何嘗不是如此?西方人現(xiàn)在可以做到內(nèi)心幸福安然,中國人的未來又何嘗不是如此?

  叔本華在書中隱隱約約地對比了這兩種生存狀態(tài)和生活境界,并不是辛辣地對比諷刺發(fā)達地區(qū)和欠發(fā)達地區(qū),而是看透了當下的時代而預言未來的時代。

  中國人不應該在讀罷此書后倍感消沉,而應該意識到叔本華的理論猶如一座發(fā)展時間線的標桿里程碑,站在上帝視角普適于任何文明,只不過走得快的西方文明先驗證了預言,走得慢的中國今天也走到了這座里程碑旁并在叔本華理論和西方實踐經(jīng)驗的結合指引下,對前途有所了解,并朝著那個歸宿調(diào)整心態(tài)、樹立信心、保持樂觀,在未來也能實現(xiàn)每個人的或心靈解放、或低欲幸!裎拿饕衔镔|(zhì)文明的腳步并走在物質(zhì)文明的前面,讓不同階層的人都找到價值的棲息、意義的歸宿。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12

  說心里話,哲學書對我而言太深奧了,一般情況下我不會購買這類書,因為讀不懂。

  人生的智慧,這五個字吸引我決定讀一下,而這是第二次閱讀。第一次泛泛地讀了,毫無收獲。

  于是決定再次讀一遍。應該坦誠地說,這一次讀后,有了一點點的感悟。

  一、縱觀全書,叔本華的關于人生的智慧的哲學思想充滿了哲理和美,我完全同意他的觀點: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為真理是永存的。

  叔本華在書的開章,就解釋了何為人生的智慧:“如何盡量稱心、愉快地度過一生這樣一門藝術!币布仁侨松绾潍@得幸福。

  書中用六章闡述了人生的基本劃分、人的自身、人所擁有的財產(chǎn)、人所展現(xiàn)的表象、建議和格言

  以及人生的各個階段。

  作者引用了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觀點,將人生得到的好處分為三個部分——外在之物,人的靈魂,人的身體。作者用這個觀點逐一論述了人的一生中獲得幸?鞓返耐緩胶完P鍵。

  二、這本書讓我明白,對人的幸福起著首要和關鍵作用的,是人的主體獲得的好處:高貴的品格、良好的智力、快樂的性情、愉悅的感官和健康良好的體魄。仔細想想,確實有道理。沒有好的身體,談何快樂?沒有愉悅的感官又如何感覺到快樂呢!

  所以,我們應該將身體的健康重視起來,而不是年輕時忽略身體、透支身體,年老時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卻沒有機會后悔。

  叔本華在論述人的一生如何獲得快樂幸福時,用很多語言和引用否定了財產(chǎn)的多少對人生快樂幸福的作用。即使人的財富可以讓人實現(xiàn)很多愿望,但是財富猶如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因為人類是一個貧乏不堪、充滿需求的物種,對財富有更多的尊重和崇拜。而權力可以獲得財富。但是同時,財富和權力不會永恒存在,因此擁有這些的人不會有真正的快樂幸福,而保護財富和對權力的極力維持,讓人充滿了焦慮和疲憊……

  所以,作者得出結論~~人獲得幸?鞓返闹腔圩钪匾囊稽c是在關注現(xiàn)在和計劃將來兩者之間達成一個平衡,明白這個世界上或許只有得到教誨才會感到快樂。所以,得到教誨就是學習和接受新知識和新的思想,也只有學習才會讓人感覺到無盡的快樂,也就是精神上的獲得才是永恒的和真正的!

  一本好書,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把它的精髓寫出來,拋磚引玉,希望大家靜下心來讀一讀,用哲理來讓我們獲得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13

  一個具有深遠和高貴思想的人,不應該允許自己的精神思想,完全被私人瑣事和低級煩惱所占據(jù),以致于無法進行深遠、高貴的思考,因為這樣做確實是“為了生活而毀壞了生活的目的”。

  我們關心的只是,如何使一個人以本性的內(nèi)容和特質(zhì)所允許的方式發(fā)揮他的本性,既不應該希望改變他人,也不可以干脆譴責別人的本性。真正偉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鷹一樣,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獨的高處。

  ——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據(jù)說列夫·托爾斯泰當初一讀叔本華的這本書,就喜歡得不得了。在給友人的信中自稱,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給他所帶來的愉悅是“從來未曾體驗過的”。

  叔本華《人生的智慧》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強調(diào)人的內(nèi)心世界的豐富對于人的幸福感的極端重要性,認為獨處與思考是開發(fā)這種內(nèi)在精神世界因而提高一個人自我品味的前提。一個不甘于平庸的人應該愛好獨處,站在時代的最頂端。這樣他才能看的更遠,思考的更深。

  以下是一位網(wǎng)友在讀完《人生的智慧》以后所總結的6點個人感悟,或許對你的人生能有所啟迪和醒悟:

  1,窮人痛苦,富人無聊

  叔本華認為,窮人痛苦,富人無聊,是一個社會經(jīng)濟快速增長時所面對的兩大問題。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大死敵。每當我們脫離其中的一個時,我們也就在接近另一個。一個社會的窮人越多,這個社會的苦難就越深重。饑餓、疾病,甚至戰(zhàn)爭,都和貧困貼得很近,有些原本就是貧困的原因和結果。

  隨著中國經(jīng)濟快速增長,越來越多的窮人脫離貧困而走向富裕,富人群體日益龐大,無聊的人群也開始逐漸增加。無聊的人會生出許多無聊的事,無事生非是人的本性。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現(xiàn)在越來越多,所謂溫飽思淫欲,正在變?yōu)橐环N我們這個社會的常態(tài)。

  吃飽了總得找點事做吧,不然太無聊了,于是乎女人就成了目標之玩物,毒品就成了精神麻醉之寄托。

  2,人的一生該如何度過?

  所謂人生智慧,就是關于人的一生怎樣過得幸福的智慧。叔本華認為,最可靠而持久的幸福源自自愛,自娛自樂,源自一個人的內(nèi)在精神。即帕斯卡爾所說的,獨處是一種能力,我們最大的毛病就是無法學會一個人獨自安靜地呆在房間里。

  對于人生幸福,叔本華指出,決定普通人命運的根本在于3個內(nèi)容:

  1)人的自身,即在普遍意義上屬于人的個性的因素,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氣質(zhì)、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潛在發(fā)展。

  2)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財產(chǎn)和其他占有物,比如房產(chǎn)、車、固定資產(chǎn)等等。

  3)人向其他人所顯示的樣子,亦即人們對他的看法,主要是榮譽、地位和名聲。

  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華說:“一副健康良好的體魄和由此帶來的寧靜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躍清晰深刻、能夠準確把握事物的理解力,還有溫和節(jié)制有度的意欲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清白良心,所有這些好處都是財富、地位所不能代替的!薄叭俗陨頁碛械膬(yōu)勢,如偉大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感,與人的地位出身以及優(yōu)厚財富等諸優(yōu)勢相比,猶如真正的國王與戲曲舞臺上假扮的國王一樣。”這些話告訴我們,心靈和情感對于一個人的影響遠遠勝過地位、出身以及財富。因為心靈是人自身所擁有的,而地位出身等則屬于身外之物,并不屬于人的本性。

  一個人精神豐富的程度決定著一個人是平庸還是高貴。因為他精神能力的范圍決定性地限定了他領略高級快樂以及是否能感知幸福的能力。

  3,耐得住寂寞,學會獨處

  叔本華說,能夠自得其樂的人最幸福。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就不可能有內(nèi)心的平和。

  他的原話是:“一個精神豐富的人獨處時,沉謦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樂。但對于一個冥頑不靈的人,接連不斷地聚會、看戲、出游消遣都無法驅走那折磨人的無聊。”“一個善良溫和節(jié)制的人在困境中不失其樂,但貪婪妒忌卑劣的人盡管坐擁萬千財富卻難以心滿意足!

  壞人容易形成團伙,小勢力,偉大的人卓爾不群。真正偉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鷹一樣,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獨的高處。實際上,叔本華一生大半時間都過著半隱居生活。在柏林大學和黑格爾PK之后,他便辭去教職避走他鄉(xiāng),在法蘭克福遠郊的一個小鎮(zhèn)住下,著書立說,直至去世。

  珍愛自己的精神個性,耐得住人生的寂寞,做一個卓爾不群的人。叔本華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能夠享有自己卓越的與眾不同的精神個性所帶來的樂趣,那么,普通大眾所追求的大部分樂趣對他來說,就是多余的,甚至是一種煩惱和累贅。

  蘇格拉底看到街上擺賣的各種各樣的奢侈品時說,我不需要的東西可真多!

  4,愚蠢人打發(fā)時間,聰明人利用時間

  一個人喜歡與人交往的程度,與其思想的平庸和貧乏程度一致。對此,叔本華很明確的提出:“人生,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平庸。”他說:“一個人若有了卓越而偉大的精神思想,就會造成他不喜歡與人交往的性格氣質(zhì)。因為這種人堅信,一百個傻瓜聚在一起也產(chǎn)生不了一個聰明的人。”

  大致而言,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愛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平庸。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選擇了。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閑暇只會造成一個無用的家伙。

  5,按照自己天性發(fā)展的人能獲得幸福

  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華表明了一點,即能夠自得其樂的人,能夠按照自己的天生才能發(fā)展并取得成就的人,最后能獲得幸福。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一個人若能夠按照自己天生的才能不斷發(fā)展,并借助這種才能從事某種活動取得成果,就能享有幸福。幸福屬于那些能夠自得其樂的人。因為幸福的外在源泉不受我們控制。人到老年,幾乎所有的外在源泉都會枯竭,此時此刻,一個人的自身擁有,比起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因為只有我們的自身擁有才能夠在我們各自的生命中保持得最為持久。

  對此,歌德也說,誰要是生來就具備某種才能并為此而生活,那他就由此而找到了最美好的人生。

  6,珍惜當下的每一天

  叔本華認為,拋棄今天的人,不會有明天。沒有人生活在過去,也沒有人生活在未來,現(xiàn)在才是生命確實占有的唯一形態(tài)。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忽視眼前的美好事物,或者說眼前事物的美好,直到有一天這種美好消失時,我們才后悔沒有珍惜人生每個被它閃耀的瞬間。我們不能因為觸手可及,俯拾即是,就不去珍惜眼前的美好。要知道萬物屬無常,有生便有滅,好好珍惜當下,我們才能享受生活,收獲幸福。

  生命就像一條奔騰的大河,有人沉,有人浮,沉下去的化作一攤泥,浮上來的隨波逐流,在這沉浮間,我們還能剩下些什么,還能追求些什么?逝去的已成為過眼云煙,未來的還無法揣測,只有珍惜現(xiàn)在,珍惜擁有的一切,才是幸福。

  叔本華用他一生的哲學所學和體驗之智慧,讓你我懂得:在明天和意外之間,我們永遠不知道,哪個會最先到來。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14

  這是一本幸福人生的哲學入門書,我讀了一半,反復回頭看,邊讀邊后悔,后悔怎么不早早讀這本書。悔之晚矣,悔之晚矣!翻開封面,才知道這本書是中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外語系王晉華教授翻譯的。王教授是著名翻譯家,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英美文學研究與翻譯工作。

  作者叔本華是德國著名哲學家。他在書中講到人們命運最根本的差別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類:

  1.一個人的自身,即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屬于人的個性的東西,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脾性,道德品格,智力和所受的教育。

  2.一個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財產(chǎn)以及其他的各種占有物。

  3.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這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在他周圍人眼中所呈現(xiàn)的樣子,或者更確切地說,別人是如何看他的。別人的看法主要體現(xiàn)在對他所持有的榮譽,職位和名望方面的看法。

  顯然一個人的自身最重要,現(xiàn)實中我們卻往往迷失在身外之物中。我本人就有切身體會,我們從自身得到的幸福遠大于從外界獲得的幸福。與其羨慕別人,不如好好做自己,愛自己?杀氖牵F(xiàn)實中許多人具有奮不顧身的獻身精神,為了功名利祿,不惜一切,不珍惜自己的身體,不惜以身試法,甚至是珍貴的生命也可以不要。正如書中所寫,歷代的智者總是講著同樣的事情,而構成歷代社會絕大多數(shù)的愚人們也是做著一樣的事情,做著與智者們恰為相反的事情,而且,這種情形仍將持續(xù)下去。正如伏爾泰所說的:“在我們離世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仍然像我們剛到來時一樣的愚蠢和邪惡!

  最高級的,最為豐富和持久的快樂是那些精神思想上的快樂。盡管年輕時我們對這一點缺乏足夠的認識:心理上的愉悅主要是來自精神思想的力量。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們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自身,取決于我們的個性,而命運或運氣則往往只是用來指我們的擁有物,或是指我們的榮譽。這一意義上的命運是可以得到改進的,可要是我們的內(nèi)在豐富的話,我們也就不會太去要求好運了。

  一個恬靜快樂的性情,健康的體魄,樂觀的心態(tài),清晰、活躍的智力,能夠洞察事場的頭腦,溫和、節(jié)制有度的意欲,由此帶來的良心上的安寧——所有這些品質(zhì)都是職位和財富無法給予,無法替代的。一個人的自身,在他獨處時所陪伴他的東西,別人誰也不能給予也不能奪走的東西,顯然對他有著至為重要的意義,其重要性遠遠超過他所擁有的財富和他在世人眼中的形象。一個精神豐富的人在獨處時,可以沉浸在自己的思想和想象中而自得其樂;可對于一個毫無想象力的笨蛋來說,不斷的社交、宴會、看戲、遠游以及各種娛樂活動,都無法排遣掉他的無聊。一個善良、脾性溫和的人在困境中也能感到快樂,而一個貪婪、生性邪惡和嫉妒的人,即使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也會常常郁郁不樂的。對于一個常能從自己卓越個性和非凡頭腦中得到愉悅的人來說,那些普通大眾所追求的快樂和消遣大部分都是多余的,在他看來,甚至是麻煩和累贅。為此,賀拉斯在談到自己時說:象牙,大理石,圖畫,雕像,紫衣,銀盆,很多人視它們?yōu)楸夭豢缮,但有的人卻不為這些東西煩心。

  蘇格拉底看到街市上擺著售賣的各種各樣奢侈品時,禁不住大聲說道:“世界上我不需要的物品可真不少。 

  亞里士多德說,幸?雌饋砭驮谟谟虚e暇。蘇格拉底稱贊閑暇是一個人最美好的擁有物。

  叔本華在書中所講的哲學道理,我反復讀,已不知多少遍,日后還要細品。王晉華教授翻譯得好,我感覺到中西文化的交融。推薦大家有時間也讀一下,開卷有益。

  叔本華在書中也有種族歧視,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歧視,這個我不認同。人類之所以為高級動物,我認為恰恰是高級在不歧視同類,不歧視下層勞動人民,互相尊重、包容。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15

  叔本華封神之作,雞湯界的核彈。

  熬過難啃的前幾十頁,會發(fā)現(xiàn)讀這本書很好讀,有幾節(jié)甚至只有短短的一句話。

  很多道理簡單明了,但在叔本華的書中讀到和在公眾號里讀到的感覺肯定是不一樣的;生命長度決定了我們是階段性動物,童年、青年、以及老年,可以分為三個人截然不同的人,因為這三個階段我們的追求(好奇、性欲、和安穩(wěn))不同。青年時期更多的應該是積累,到了中年時期再爆發(fā)。沒有任何一個體育冠軍能做到青年、中青年一直奪冠,少年得志很難,大器晚成才是唯一能靠自己努力實現(xiàn)的目標。把精力多放在真正的知識、技能研究上,世界上所謂人情練達的能人真的太多了,唯有技能可以讓人在獨處、面對災難、年邁時不至于變得無助。這條最重要!健康,比以上任何都寶貴。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16

  自我反省就像是長胖一樣,我終究要直面的。

  首先,我想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我是空的。骨子里缺少驕傲,脆弱又虛榮,眼淚會不請自來,嫉妒會如影隨形。另外,最難過的是,風一吹就站不穩(wěn),所以我常常撿他人的想法放在自己身體里,今天撿你的,明天撿他的。

  有時候耍小脾氣,干脆就讓身體空著。我就會像氣球一樣飛起來,飛得高高的。眾人卻抬頭仰望:“哇,你好棒!蔽遗d高采烈地享受這份褒獎,然后得意忘形的飄向遠方,竟忘了目標。

  不可否認眾人有意無意的夸獎增強了我生活的勇氣,正如我在受到別人輕視、不敬、怠慢時,會難過、傷心,會有深刻的創(chuàng)痛一樣。眾人的夸獎向我允諾:眾人會聯(lián)合力量給予我保護和幫助,憑借這股比自身力量強大得多的防護墻,我就可以對抗生活中的災禍和困頓。我,才有了底氣。

  但叔本華說,這是虛無的!熬退闶菑娪辛Φ氖直,如果甩出的是一件很輕的物體,那也無法給予這輕物足夠的力量讓它飛得很遠,并且有力地擊中目標。這輕物很快就會墜落地面,因為這輕物本身沒有物質(zhì)性的實體以接收外力!

  于是我想,如果有朝一日,那些花花綠綠的語言大廈,還有逝去的時髦留下的漂亮空殼,當他人望向我內(nèi)在的時候竟發(fā)現(xiàn)一切都是空架子——這會淪為怎樣的笑柄啊。這不是我想要的。

  我繼續(xù)讀他的書,他諄諄教誨——

  1、“偉大的心和偉大的頭腦所具備的價值和幸福全在于它們的自身!薄也荒芸克硕睿瑧摲从^內(nèi)心。

  2、“每個人的世界到底是貧瘠的、淺薄的和膚淺的,抑或豐富多彩、趣兒味盎然和充滿意義的——這視各人頭腦而定!薄桂B(yǎng)自己的不能只是虛榮這種食物。

  3、“要過一種深思熟慮的生活,并且能從生活經(jīng)驗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訓,我就必須勤于反省,經(jīng)常回顧做過的事情和曾經(jīng)有過的感覺和體驗!薄@是很好的建議。

  4、“一個人是否具備價值只能取決于這個人在別人眼中所呈現(xiàn)的樣子,那這樣的生存將是悲慘的。”——做自己的主。

  5、“每一個人首先是并且實際上確實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見解之中;自己的幸福,其重要性百倍于他人對自己隨心所欲的看法!薄约汉苤匾。

  ......

  最后,我想要告訴大家,今天我有了自己。骨子里面裝什么,心里裝什么,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漸漸有了一分明白,如腳踏實地般安穩(wěn)。

  那么,你是誰?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17

  遇到一本好書時忍不住快些讀下去,另一方面又舍不得讀完,三萬多字讀了大半個月,作為極端悲觀主義哲學的代表,他的書讀起來并不輕松,他孤獨地死去了,正如他之前孤獨地活著。但此時此刻,在這個人的身邊,某樣東西告訴我們:他為此孤獨獲得了補償。那種要了解永恒的熱切渴望,伴隨著這個人的一生;而這種渴望,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只是在死神臨近之時,才罕有地、像夢一樣地瞬間在腦海掠過。他終其一生對造作都深惡痛絕,始終忠實于自己。他孑然一身、受盡別人的誤解。因為得到出身和教育的幫助,這個有著天才思想的人得以免受人生世事重負的羈絆。他對此偉大的饋贈心存感激。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對得起所獲得的這一饋贈。為了肩負起崇高的使命,他不惜放棄了所有其他人都會開心享受的樂趣。他現(xiàn)在頭上的月桂花環(huán)是在他到了生命的黃昏之時,才終于戴到了他的頭上。盡管如此,他對于自己要完成的使命,卻是懷著鐵一樣的信念。在那漫長的、不公正的默默無聞之中,他從不曾偏離其崇高的孤獨路徑半步。在自己選定的事業(yè)中,他真可稱得上恒兀兀以窮年。

  在后面附錄其實很容易能夠找到他的想法源頭,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征是對幸?嗫嘧非,而又無法滿足,那么,人的后半生的特征則變成了對遭遇不幸的害怕和憂慮。因為到了人生的后半部分,我們多多少少都清楚地了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虛幻的,而苦難才是真實的。因此,現(xiàn)在我們努力爭取的只是一種無痛苦和不受煩擾的狀態(tài),而不是快感逸樂,這至少對于具有理性的人來說是這樣。在青春歲月,無論我們身處何種環(huán)境、狀況,我們都會對其感到不滿,那是因為我們剛剛才開始認識到人生的空虛與可憐——在此之前,我們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樣子——但我們卻把無處不在的人生的空虛與可憐歸咎于我們的環(huán)境、狀況。整個一生顯得如此短暫,令人無法想象。當一個人老了以后,那走過的漫長歲月,還有自己的風燭殘年,有時候在某一瞬間,竟然會變得近乎疑幻不真了!罢l要是像我那樣孤獨地過了一輩子,自然更懂得那種孤身上路是怎么一回事!彼陋氂肿载摚舾杏謭詮。他是唯意志主義和現(xiàn)代悲觀主義創(chuàng)始人。他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以狗為伴。他家產(chǎn)萬貫,但不得志,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65歲時《附錄和補遺》使沉寂多年的叔本華成名,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盡頭,老邁的頭顱無力承受月桂花環(huán)。”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18

  第二章闡述了第一種分類——人的自身,是全文的一個核心章節(jié),占據(jù)了相當多的內(nèi)容。作者首先論述了“愉快”這一人類感覺。他認為人如果愉快,原因是其自身是一個愉快的人;追求愉快是正當?shù)模藗儾粦摢q豫不決地接受愉快的心情,因為生活的真實性就體現(xiàn)在此時此刻——它無法割裂地連接無盡的過去和將來——此時此刻的愉快。作者認為應把把獲得和促進愉快的心情放在各種追求的首位,而增進愉快心情的莫過于健康——避免縱欲放蕩的行為、令人不快和劇烈的情緒動蕩,以及長時間、緊張的精神勞累;每天至少在戶外進行兩個小時的身體快速運動(生命在于運動);勤洗冷水浴,飲食有節(jié)。相比較而言金錢財富對于愉快心情的貢獻最小。

  這里作者又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即妄圖給“愉快”這一極度主觀的感覺一個定義。首先,每個人的愉快都是有其限度的,一個相對總是心情愉快的人,我們只能說能夠使他愉快的事物范圍比其他人大,但不能說他是一個“愉快的人”,否則讓他遭受各種病痛的折磨,讓他經(jīng)受各種非人的待遇甚至死亡,“愉快的人”還會愉快,這不是很荒謬嗎?愉快的對象總是有下限的。否則不分具體對象的“愉快”犯了形而上的錯誤,或者說這里的“愉快”其實翻譯有誤。其次,作者認為一個人追求當下的愉快是正當合理的,那么有些愉快當下讓人舒服一時,過后卻造成了長遠的痛苦;有些事情完成的過程中沒有一刻是愉快的,完成后卻帶來了長久的愉快,那么眼前的愉快還有那么重要嗎?并且作者所反對的縱欲放蕩、飲食無節(jié),在進行的那一刻帶來的肯定是極大的愉快,否則人們就不會去干這件事。只是因為伴隨著這些極大的愉快的,是極大的空虛與痛苦,所以作者才反對它,那么追求這些愉快的人難道不是在追求此時此刻的愉快嗎?作者的說法前后矛盾。我們只能說,有些愉快持續(xù)的時間較短,有些愉快持續(xù)的時間較長,我們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慮,應追求長遠的愉快,除此之外,沒有什么愉快是應當規(guī)定崇尚和禁止的,只有當獲得愉快的途徑違反了社會規(guī)則時,才會去懲罰這種行為。但問題又來了,長遠的愉快,其愉快的感覺固然長久,但也必定不那么明顯,不那么強烈,那么這種愉快與其稱其為愉快,不如說是平和,已經(jīng)脫離了一般感覺的范疇;而短時間的愉快,其感覺必然是強烈、深刻的,那么我們又憑什么認為前一種愉快就是真的愉快,后一種愉快就是假的愉快?綜上所述,如果有人認為自己能夠規(guī)定他人的愉快,那么這個人就是荒謬的,愚蠢的。他可以說,人為了自身長遠的發(fā)展,或為了其他特定的目標,應該追求怎樣的愉快。但單獨拿“愉快”出來說事是形而上的,是違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

  接著,作者認為:

  1、幸福取決于愉快情緒,愉快情緒取決于身體健康;

  2、但身體健康的人如有天生超常的感覺能力也會產(chǎn)生憂郁情緒(天才是憂郁的)——人有愉快型和郁悶型(兩者各有利弊);不滿情緒越厲害,自殺所需的誘因就越。挥淇烨榫w越強烈,自殺的誘因就必須越大。這里的見解可謂深刻,以個人之淺薄閱歷,實不足以妄加評論。

  作者認為幸福有兩個死敵:

  1、痛苦;

  2、無聊。兩者在外在和內(nèi)在兩重含義上對立:外在:生活的艱辛和匱乏產(chǎn)生出痛苦——豐裕和安定產(chǎn)生無聊;內(nèi)在:一個人對痛苦的感受能力與對無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每當我們遠離上述的一個敵人的時候,也就接近了另一個敵人。這里實在是指出了人生不幸的根源。

  作者認為精神富有的人會尋求沒有痛苦、沒有煩惱的狀態(tài),追求寧靜和閑暇,思想深遠者甚至會選擇獨處。因為一個人自身擁有越豐富,對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別人對他來說就越不重要。人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庸俗。人最終只能訴求于自身,不應向自身之外期望太多。此處實屬不刊之論,個人感同身受,是作者真正令我贊嘆之處。到始信峰始信黃山之美,見此語方信叔本華之偉。人類的絕大多數(shù)痛苦,都是因為把期望放在了外界的事物身上。

  作者認為閑暇被偉大人物視為最可寶貴的東西,因為閑暇之于每個人的價值是和這個人自身的價值對等的——“幸福好像就等同于閑暇!眰人贊同叔本華的觀點,但是有必要指出,也許有一部分人會將忙碌視為一種幸福。因為我們無法確切得知每個人對自己所忙碌的事物的情感態(tài)度。有些人可能終日忙碌,卻也感覺到幸福。有些人可能終日清閑,但卻感覺痛苦。也許這里的“閑暇”特指的便是那種有益的不為俗務所累的狀態(tài),那么這里的思考又純屬累贅了。

  叔本華列舉了很多哲人的觀點,說明智慧是矛盾的:愚人可能比智者更愉快。這里個人還是持上文的觀點:離開特定的目標或實際情況討論“愉快”,是形而上的,是對世界的多樣性和個體的獨特性的蔑視,容易陷入臆斷的錯誤之中。如果人人都認為自己連愉快這一再主觀不過的情感都不能掌控在自己手里,而要隨意地評價他人和受制于他人的評價,那么這個世界就會變得可怕。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19

  讀完書看完附錄,和那么多偉大的人物一樣,我也被叔本華深深吸引。確實,就像尼采說的,叔本華是為自己而寫,文字不矯揉造作、不似是而非,非常的堅定、自信。本書,讓我對哲學也產(chǎn)生了興趣。

  直接行動就是在當當網(wǎng)上訂購了“尼采、柏拉圖”,和哲學搭上伙之后,反觀之前的讀物,覺得層次太過低劣,接收到的知識不知經(jīng)歷了多少個“消化腸道”,搞不清是第幾手了。當真正閱讀名著時,會發(fā)現(xiàn),很多我認為新鮮的論斷有可能是好幾個世紀之前的產(chǎn)物。在19世紀叔本華的書中,發(fā)現(xiàn)很多現(xiàn)下都非!皶r髦”的觀點,如同新瓶裝舊酒,可見我的孤陋寡聞。

  1、對待現(xiàn)在、過去和未來的態(tài)度

  很多心靈導師都告誡人們要“活在當下”,其實在19世紀叔本華便認為“現(xiàn)在“尤其珍貴。他花了很長一段論述來說明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對人們的影響,并明確表示“現(xiàn)在才是唯一真實和確切的;相比之下,將來的發(fā)展幾乎總是與我們的設想有所不同,甚至過去也與我們對過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現(xiàn)在的重要性“由于懊惱過去和操勞將來,我們拒絕美好的現(xiàn)在時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這可是徹頭徹尾的愚蠢做法”。賣瘋了的暢銷書《當下的力量》無非也就是圍繞這些理念。

  2、關于人自身幸福

  “人的最大成功在于內(nèi)心的寧靜和人際關系的和諧“因為看到某名家的這句話,我不遠千里去北京參加她的工作坊。而這里,叔本華對于人自身幸福的論述更加的的精準。他說“人的內(nèi)在擁有對于人的幸福才是最關鍵的。財富除了能滿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對于我們的真正幸福沒有多大影響!背晒托腋,研究的人太多,說法也很多,但是這幾句話,簡明扼要的表明了幸福的屬性,幸福無關乎他人和財富,僅僅關乎自身。這個理念,是不是也能從目前林林總總的心靈雞湯類書籍中看到它的影子?

  3、關于世界的看法

  大學時候某老師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令我深深崇拜“你看世界簡單,世界便待你簡單“,叔本華說“同一樣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樣的境遇,對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影響都不盡相同,處在同一樣環(huán)境的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每個人到底生活于何樣的世界,首先取決于這個人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事物對人的影響,取決于人對事物的認知,這和心理學的情緒ABC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許應該說情緒ABC理論從這個觀點中吸取了養(yǎng)分。

  4、關于變化、關于夢、關于別人的看法、關于社交

  “只有轉換變化才是永恒的”

  “人的內(nèi)在沖動不知不覺地受到了我們睡夢的指引,這些夢帶著預示的內(nèi)容”雖然弗洛伊德說自己沒有受到過叔本華的影響,真是這樣嗎?夢的解析,意識和性在叔本華的書中都是有論述的,而且就像這段對夢的描述一樣,都相當之精辟。

  “我們可以把那些瑣碎的、每時每刻煩擾我們的小小不幸視為存心給我們做練習和鍛煉之用,這樣我們就不至于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边@種觀點是不是比“心靈雞湯”更為實用?

  “如果我們真的擁有這方面的素質(zhì)和長處,那我們并不會想到故意去顯示、炫耀它—想到我們的這一份擁有,我們就已經(jīng)心滿意足了!边@就是“曬幸福,分得快“的哲學原理。

  “要么孤獨,要么庸俗。一個人對社會交往的熱衷程度大致上與他的精神思想價值成反比!彼元毺幨怯兴删偷闹匾蛩,有人說當今中國“無大師”估計就是不夠孤獨,嵇康、阮籍、陶淵明這些真正的隱士,才能創(chuàng)造出一流的作品。

  總之,在現(xiàn)代心靈雞湯類書籍中看到的某些直指內(nèi)心的“真理”,在朋友圈瘋狂轉發(fā)的“時髦論點”以及很多著名的心理學理論觀點,在本書中都可見端倪,且更為簡練、精辟,不愧為《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20

  邁著沉重的步伐,我們走過了2020年的三分之一時間。這是災難的一年,巨變的一年,也是奮斗中的一年。逆流中,我們思考與尋找,不斷堅定信念……

  在疫情中,我見到了許許多多頑強的英雄,同樣見證了無數(shù)普通人堅守、堅強的故事。作為一名交通行業(yè)從業(yè)者,每當我看到我們守護的交通動脈,每當看到辛勤工作的同事們,我心中的自豪感與責任感油然而生。

  在這短暫而又無比漫長的抗疫征程中,我相信,每個人的腦海中都激蕩著思考與疑問。是的,天災猶如一面鏡子,照亮了人性中的閃耀和光輝,也展露了我們生活與精神的脆弱。在災難面前,每個人都不乏迷茫與焦慮,我們是否應該返璞歸真。

  帶著這些思考,我投入了屬于我們高速行業(yè)的“抗疫”戰(zhàn)爭中。如果要用一個詞語來形容我的2020,我相信首當其沖的應該就是“堅持”,在疫情中堅守職責,在業(yè)余時間里堅持閱讀。在這段艱苦奮斗的日子,文字無疑為我?guī)砹嗽S多力量。其中給我?guī)碜畲笳痤澟c激勵的是叔本華所著《人生的智慧》。在艱苦的奮斗路途中,坎坷與困難無疑是常態(tài);在面對困難枯燥的抗疫工作時,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動搖與懷疑。尤其是在我們面對到以我們一己之力無法掌控與預測的天災人禍時,正如加繆在《鼠疫》中講到那樣:“當未來成為了觸不可及的彼岸時”在不安中如何掌控我們自身的精神,成為了我在疫情期間的思考。而《人生的智慧》中的觀點讓我窺見了端倪:理性的人不追求快樂,只求擺脫痛苦。正如書中所提到:沒有真正的需求,就沒有真正的幸福。唯有摒棄個人的惰性與趨利避害的自我心理,在實現(xiàn)個人意義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我們才不易誤入歧途。

  隨著疫情發(fā)展,我這本書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想要收獲價值與成就,唯有將自身的精神與價值投入到真正有意義的`工作與事業(yè)中,我們才會收獲那“肯定”而“確切”的滿足。一次次耐心的排查,一個個忘我的晝夜……我們在思考,我們在前行。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21

  最近再次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受益匪淺。這本書有點心靈雞湯的味道,但依舊不影響到它的經(jīng)典。它所討論的事情與我們的世俗生活很接近,如健康、財富、名聲等。許多生活中的困惑,經(jīng)叔本華深刻而透徹的討論之后變得清晰簡明。

  近一年來對原先感興趣的事提不起興趣,對生活不再積極樂觀。對工作也失去熱情。不斷從外界找原因,卻忘記從內(nèi)部探尋。而今天看到叔本華所寫,才恍然大悟。他寫道:我們從我們自己那里汲取的快樂遠比從我們周遭所獲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級的、最多樣的、最持久的快樂是那些思想上的快樂。而思想上的快樂,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

  問自己一個問題,什么時候是最快樂、幸福的?戀愛時和另一半一起在地里摘西紅柿,一邊欣賞美麗的晚霞。在泰國時和朋友們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無忌憚的高聲唱歌嬉笑。元旦聯(lián)歡會時和學生們一起跳舞、游戲。大學時,周末在圖書館閱讀的一個下午。高一時,在課堂上心無旁騖的聽課。還有安靜的夜晚寫出一篇好文章的時候。

  他人會帶給我快樂,但并不穩(wěn)定,也不容易達成,需要天時、地利、人合。但思想上的快樂卻相反,不需要別人的配合,獨自一人就可以實現(xiàn)。無論你是有錢還是沒錢,是身處要職還是處于底層,只要你打開書,靜下心來去讀,就能有所收獲。

  他還寫道:人類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實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內(nèi)在的構成,他心靈的構造。因為這是個人感覺、欲望和想法引發(fā)的內(nèi)心的滿意或不滿的直接源頭;從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環(huán)境對他來說只是一個媒介或者是一種間接的影響。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欲望不滿足就痛苦,滿足就無聊,人生如同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擺動。我總認為是環(huán)境的改變導致現(xiàn)在的倦怠狀態(tài)。但仔細分析下來卻不是這樣的。大概是因為當初所設下的目標大部分達成了,下一個人生階段又尚未來到。長遠目標過于遙遠,近期目標沒有設立!度松闹腔邸肥怯忠槐究吹脧U寢忘食的書。作者叔本華,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志主義和現(xiàn)代悲觀主義創(chuàng)始人。書中,作者以優(yōu)雅的文體和格言式的筆觸闡述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也是沉寂多年的叔本華在晚年的成名作。這本書涉及健康、財富、名聲、榮譽、待人接物等與我們世俗生活至為接近的事情,語言很通俗,但卻有其難以抗拒的魅力,讓人心悅誠服地將自己的思想跟著作者走。同時本書也以形而下的角度向世人闡述了幸福論。

  本書開篇即將決定凡人命運的根本差別分為三類:人的自身、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人向他人顯示的樣子。那么何為幸福呢?叔本華的解釋是,人的內(nèi)心快樂抑或內(nèi)心痛苦首先是人的情感、意欲和思想的產(chǎn)物,而人的身外之物對于幸福只能發(fā)揮間接作用。楊絳先生說過,人最可貴的是人自身。人生說短也短,說長也挺長,能否生活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其實取決于人的內(nèi)心是否強大。然而,現(xiàn)實又是怎樣的呢?叔本華對現(xiàn)實進行了剖析: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只是考慮運氣、考慮擁有的財產(chǎn),或者考慮我們在他人心目中的樣子?墒俏覀?nèi)绻軌騼?nèi)在豐富,或許對運氣就不會有過多的要求,也不會在對比中產(chǎn)生更多的不甘心。如歌德所說大眾,不分貴賤,都總是承認:眾生能夠得到的最大幸運,只有自身的個性。所以,人的內(nèi)在擁有,對于人的幸福才是最關鍵的。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能夠真正悟到這一點的又有多少呢?

  伊比鳩魯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三類:天然且迫切的需要、天然的非迫切的需要、非天然非迫切的需要。第一類如食品、衣物,最后一類如奢侈、排場等。然而,讓人產(chǎn)生不愉快的或許是排在后面的需要。人性中還有一點,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我們之所以感到不滿,是在于我們不斷試圖提高我們的要求。提高要求本身并沒有錯,然而,得不到的真的就那么好嗎?適當?shù)慕o欲望做減法,珍惜當下?lián)碛械囊磺谢蛟S并非壞事。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有句話,擾亂人們的不是客觀事情,而是人們對客觀事情的見解。眼前的事物無論好壞,都是一種客觀存在,人對它的認識多半取決于自己的主觀看法。相比糾結于各種得到的得不到、甘心的不甘心的而導致不快樂,能夠擁有高貴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體魄本身就是人一生最大的財富,也是幸福生活的關鍵。

  然而,生活在現(xiàn)實中,人們不可避免的想要爭取名聲或名譽。叔本華認為,名聲和名譽是一對孿生兄弟。名譽是可朽的,但名聲是不朽的。名譽尾隨別人對我們的了解,而不會超越此界線。但名聲卻與此相反,它走在別人對我們的了解之前,并把名譽也帶到了名聲抵達之處。每個人都能獲得名譽,但只有少數(shù)人能獲得名聲。因為名聲的獲得只能通過做出行動業(yè)績或創(chuàng)作思想性的作品。做出行動業(yè)績需要一顆偉大的心,而創(chuàng)作巨著需要擁有非凡的頭腦。行動業(yè)績會通過記憶傳達給后世,而作品除非缺失了某部分,大多以自身原來的樣子留傳下來。作品的形成不依賴機會,它們只靠創(chuàng)作者本人。只要作品還存在,它就以原來的樣子而存在。然而,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好的作品都在作者暮年甚至歷經(jīng)數(shù)世之后才被人欣賞、開始流傳,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只有時間能帶給我們?yōu)閿?shù)不多的真正具備能力的評判員。當然,書中也提到,現(xiàn)實中不排除虛假的、名不副實的名聲。

  關于獨處、思想和孤獨,書中寫道,一個人逃避、忍受或喜歡獨處是和這個人自身具備的價值成比例的。因為在獨處的時候人才會感受到自己的自身。獨處的時候,一個可憐蟲會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憐之處,而一個具有豐富思想的人只會感受到自己的豐富思想。進一步而言,一個人在大自然的級別中所處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獨。促使人們投身于社會交往的,是他們欠缺忍受孤獨的能力。因為通過與同一類人的接觸,他們才能獲得最強烈的刺激。在這種意義上,叔本華把平庸之輩比喻為俄羅斯獸角樂器,而把有豐富思想頭腦的人比作鋼琴。每只獸角樂器只能發(fā)出一個單音,把所需的獸角恰當?shù)販愒谝黄鸩拍艽底嘁魳贰6撉俦旧砭褪且粋小型樂隊,更適合獨奏。即使它真的需要跟別人合作演奏,那它也常作為主音存在。如果一個人自身既偉大又豐富,那么這個人就能享受到在這一貧乏的世上所能尋覓得到的最快活的狀態(tài)。

  書中露骨的寫出了一些常人明白但不會輕易表達出來的人性的弱點。如,書中引用歌德的話,優(yōu)秀人物很少被人發(fā)現(xiàn),他們能夠獲得人們的承認和賞識就更是稀奇的事情。我們給別人榮譽的同時,也就降低了我們自己。因而叔本華總結為,人們除了智力的不足,還有一種道德上的劣性,那就是嫉妒。一般而言,名譽會得到人們公正的評判,它也不會受到嫉妒的攻擊,但獲得名聲只能經(jīng)過與嫉妒的一番惡斗,并且,月桂花環(huán)是由那些絕非公正的裁判員所組成的裁判庭頒發(fā)授予的。如此觀點看似悲觀,但經(jīng)受過生活、人性考驗的人或許會有共鳴。所以,對此部分的理解見仁見智吧。

  對于現(xiàn)在和將來,叔本華認為人生智慧的重要一點就是在關注現(xiàn)在和計劃將來這兩者之間達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永遠不要忘記:現(xiàn)在才是唯一真實和確切的;相比之下,將來的發(fā)展幾乎總是與我們的設想有所不同,甚至過去也與我們對過去的回想有所出入?偟膩碚f,不管將來還是過去,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重要。距離相隔遠了,物體在人的視覺里就縮小了,但卻在頭腦思想里放大了。只有現(xiàn)時才是真正的和現(xiàn)實的。不要由于在過去我們的希望落空現(xiàn)在就變得憂郁寡歡,或者為了將來操心傷身以致敗壞現(xiàn)時。由于懊惱過去和操勞將來而拒絕美好的現(xiàn)在時光或任意糟蹋它,是徹頭徹尾的愚蠢做法。

  《人生的智慧》一書不長,但字字璣珠。不知不覺又到深夜,更多體會,還是拿書慢慢領悟吧…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22

  哲學書我一直看的很少,因為覺得全是大白話,道理翻來覆去的說。初看,哇,好有道理,自己想想,又覺得貌似什么也沒說,因為哲學在邏輯上的論述,都是可以合理解釋的,最后的選擇還是需要自己做判斷。

  最近馬馬虎虎地看完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我對叔本華并不了解,是看到了有推薦這本書的,正好想看書了,就決定看一看。

  這本書內(nèi)容很少,但是精煉,有深意。對于人生的智慧,叔本華到?jīng)]有直接去說,只是圍繞著“人”來講一些道理,講到了人,幸福、不同層次的需要、別人眼中的人,人的一生幼青老階段以及延伸出來的一些作者的看法和人生建議。對“人”從里到外,從以前到現(xiàn)在,從內(nèi)窺自身到外審整體,從財產(chǎn)、技術到精神、幸福都談論到了;谀壳暗拈啔v,我能得到的思考可能不多,但文中有兩處內(nèi)容,讓我很有感觸。

  “我們幸福的原因在于我們自身之內(nèi),而非自身之外。”

  這句話,咋一看其實就是一句白話,更像是一晚陳年雞湯。我們或許會說,幸福是比較出來的,你沒有那么重的攀比心,就是幸福的,各自有各自的幸福。我們或許會說,你總拿自己的不幸和別人的幸福相比,又怎么會感到幸福呢。這些話我也拿來去安慰過朋友,寬慰過自己,但始終沒有說服自己,因為一段時間后,我又會陷入不自覺的比較、難過、不幸福的感覺中。

  叔本華的想法是說服了我,他說“如果沒有精神上的追求,就不會獲得精神上的快樂”。如果一個人追求的是外在的感官享受的幸福,那么感官麻痹后就需要更具刺激性的事物去刺激感官。如果一個人追求的是某個領域的研究成果,他會對這個領域的內(nèi)容感到非常興奮,那么他對于其他人或者事所表現(xiàn)的不感興趣甚至是漠視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最終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層面的東西。我并不覺得追求精神或者追求物質(zhì)有不同或者高低之分,只是真正明白了內(nèi)心深處了想法,才會明白怎樣滿足自己,怎樣提高幸福指數(shù)。

  “如果一個人缺少符合他年齡的神韻,那么他就會擁有他那個年齡特有的各種不幸,我們終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現(xiàn)時此刻!

  以前的我,總是希望事情盡善盡美,多聽一些意見,多做一些考慮,多做一些及計劃,多盡量避開一些“坑”,甚至想過,我要記錄下來,以后告訴我的孩子,怎樣去避免掉這些。但同時,我也在思考另一個問題,萬一我的孩子不愿意聽我的,執(zhí)意為之,我是要堅持,還是要放下,F(xiàn)在,我想我會放手,我會給孩子建議,讓他明白任何事情是立體的,多面的,不是填空題而是多選題,但是最終判斷在他,最終選擇在他。我并不是懼怕不幸所以這樣。

  不幸是主觀的,不同的人的不幸是不一樣的。我能想到的一個情形,就是早戀。青春期的時候,懵懂多情,在乎一切,但是我們被教導的是壓抑,并不是有效的疏導。長大了呢,不止一個人對我說,回想過往,最遺憾的是校園期間沒有一段值得回憶的懵懂情感。他們不幸嗎,有人覺得,有人不覺得,但是他們的確缺失了人生中不能再重來的一部分,經(jīng)歷或者認知。

  如果有機會,我會再讀一遍,或許到時候會得出其他的想法吧。好書值得多讀。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23

  《人生的智慧》內(nèi)容簡介:叔本華哲學思想被認為是柏拉圖的觀念論康德的認識論、吠陀的泛神論及厭世觀四者的融合。其中討論的話題眾多,內(nèi)容樸素深刻,十九世紀末的很多大思想者,大都從中汲取了營養(yǎng),尤其是尼采,對叔本華的理論一直情有獨鐘。更有好事者認為,尼采某種程度上是繼承了叔本華的衣缽,雖然二者哲學的最終結果不一樣,但都是唯意志論的大哲人,都認為意志才是世界的本質(zhì)。同時,叔本華的生存空虛學說也奠定了其悲觀主義哲學的基礎。

  《人生的智慧》一書取自《附錄和補遺》,它其實是獨立成書的。這本書討論的事情與我們的世俗生活至為接近,諸如健康、財富、名聲、榮譽、養(yǎng)生和待人接物所應遵守的原則等。正如叔本華所說的,在這本書里他盡量從世俗、實用的角度考慮問題。因此,這本書尤其適合大眾閱讀。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24

  帶著敬畏的心真正意義的讀完了第一本所謂的人生哲學書。叔本華的名字在上一本哲學的慰藉中被提到了,在那本書中提及叔本華是因為他對愛情的解讀,而這本書提到了一個人一生的一切所需要經(jīng)歷的事情。

  快樂,幸福,痛苦,無聊,愛情,欲望,

  回憶,委屈,憤怒,正義,勇敢……各種各樣寶貴的人生經(jīng)歷,無需夸大也不應掩飾,樂觀正面的分析后,再經(jīng)歷或者面對,人就變得更加坦然而無所畏懼了。這就是這本書最大的意義所在

  當然叔本華也指出了什么是對的,追求精神和健康層面的滿足要遠高于滿足自身原始需要(沉迷于肉體刺激),同時對于身外之物名譽,聲望,財富也做出了注解。這些也是屬于低一級別的欲望滿足。

  當然作者最后在談論青年與老年的區(qū)別時也提到了當老年喪尸體力后,也就失去了賺錢的能力,這個時候面臨貧困則是十分痛苦的事情。同時作者對老年的生活也做出了正面的肯定,因為欲望的消失,人們可以在年老的時候變得更加深刻,透徹有智慧并且更快樂,這刷新了我所理解的對老年生活的認識。

  最后,用簡介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不沉溺在世俗的事務中,不沉浸在感官的享受中,不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對情和愛沒有過分的渴求,如此,你便可以得到自由!

  希望每一位看過本書的人都能夠得到精神層面的自由,這也是最最寶貴的。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25

  《人生的智慧》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的晚期著作,該書能幫助我們在漫漫人生道路上盡快成長,幸福生活。230年前的叔本華,從本真的維度,闡釋了人生本原的面目和最智慧的活法,這也是叔本華《人生的智慧》一書的寫作目的。

  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中寫到“理性的人尋求的不是快樂,而只是沒有痛苦”,叔本華將這句話解讀為“所有的快樂,其本質(zhì)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質(zhì)卻是肯定的”。正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不是缺少發(fā)現(xiàn),而是缺少想去發(fā)現(xiàn)美的心境。當煩憂、焦慮和痛苦縈繞心間時,我們的注意力始終只會聚焦在痛苦之上而無暇顧及其它。我們感受到的痛苦越強烈,自身存在感也越真實,而快樂轉瞬即逝,像夢一般不真實。伏爾泰也曾有過類似的表述:“快樂只不過是一場幻夢,但痛苦卻是真正實在的”。

  叔本華認為要盡量避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痛苦,就要過一種深思熟慮的生活,比如我們不應該以痛苦為代價或者冒著遭受痛苦的風險,去追求泛濫的物質(zhì)欲望滿足和感官快樂,那樣只會為了否定、虛幻的東西而遭受真實的痛苦。對于已經(jīng)發(fā)生的痛苦,要從生活經(jīng)驗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訓,勤于反省,經(jīng);仡欁鲞^的事情和曾經(jīng)有過的感覺和體驗。降低對生活的期望,生活并不是讓我們享受的,我們必須忍受和克服它。增加生活閱歷不失為應對良策,洞察世間百態(tài)才可做到平常之中安然自得,處亂之時榮辱不驚。叔本華還從對人自身的剖析、對待自己、他人及命運的態(tài)度、人生的各個階段等方面闡釋他認定為人生真理的感悟。

  羅曼羅蘭在《米開朗琪羅》中寫到:“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本質(zhì)之后依然熱愛生活”。在明白人生的殘酷,遭受生活的苦難后,依然選擇不放棄,并為人生構建意義,便是我所理解的對生活最真摯的熱愛,也是讀《人生的智慧》一書獲得的最大智慧。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12-09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4篇12-12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4篇12-13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11-30

智慧教育讀書心得12-03

讀書心得-智慧養(yǎng)生02-18

智慧背囊讀書心得11-09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范文12-31

做智慧父親讀書心得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