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 推薦度:
-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
當(dāng)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1
第一次接觸王小波的作品,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從客觀上來說,他是一個中國文化的悲觀主義者,他對中國文化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見解。按照他的話來說,就是特立獨行。在整個中國文學(xué)圈里,像王小波這樣的人屈指可數(shù)。我偏愛他這種痞氣,這種幽默,還有他的這種邏輯和思考方式。
他的很多觀點給了我另一種角度看世界。在一開始,他指出沉默的壞處。例如,一些人記恨某些人,但絕不說出來,而是在背地里使壞。在打開這本書的最開始,我以為王小波說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是不好的。但讀到后面,又感覺這沉默是一種好事。但隨著沉默的原因越多,我越感到沉默背后原來有這么多的思考。例如,他說權(quán)利即話語。在他的那個知青下鄉(xiāng)的年代里,沉默的大多數(shù)是沒有一定身份的。因此,說話不會有人聽,久而久之也就沒有人再說。選擇沉默的,一般都是弱勢群體,他們不敢將自己的處境說出來,例如中國的同性戀。
王小波說,人生活在一種文化的影響之中,他就有批判這種文化的權(quán)利。我對自己所在的文化有所批評,這是因為我生活在此地,我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之下,所以有批判它的權(quán)利。 ;他是一個清醒的人。他對自己所處的時代、文化都懷有批判性思維。他的靈魂里有魯迅的影子。他也在解剖自己,解剖他所在的社會。他用幽默的語言來揭示他那個時代的一些問題。例如他認為中國的知識分子有兩種:一種是創(chuàng)造精神財富的人,一種是阻止別人創(chuàng)造精神財富的人。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精神思想單一,大家的思想深受文革影響而變得思維無趣。因此,創(chuàng)造出有價值的知識分子是少數(shù)人。
王小波也認為,人最有趣的事情就是不斷的學(xué)習(xí)知識。而最邪惡的事情就是智力低下愚蠢。從王小波的文字和例子來看,他真的是一個博覽群書的人。他知道的知識面很廣,思考得很深入。當(dāng)然,一個合格的知識分子不管能不能寫東西,他的前提就是讀書知事。王小波認為,人最重要的是思考。像我國曾經(jīng)的'書生背四書五經(jīng)倒背如流,但是卻從不曾思考過其中的真意。這也算是我們古代讀書人的悲哀之處。
我想王小波最終還是想表達沉默的思索。沉默的思索應(yīng)該是沉默最好的價值。一個人最不應(yīng)該的就是不經(jīng)大腦的思考僅僅只是說話。沉默的思索應(yīng)該是一個人的好的品質(zhì)。這種思索應(yīng)該是一種理性的。王小波在這本書里提到多次他偏愛理性和科學(xué)。我想,這也是他邏輯比較嚴密的原因吧。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2
前不久剛讀完王小波先生的一本雜文隨筆集《沉默的大多數(shù)》。其中有篇文章所記載的他對沉默看法引起了我的思考。沉默到底是怎樣的?我想它對我們中大多數(shù)人來說可能都是一個最熟悉的陌生詞。沉默是中性的,本無褒貶之分。但在不同的打開方式下,它所能帶來的影響卻是大不相同。關(guān)鍵在于我們要如何使用。我想見機行事不失為是種合適的選擇?晌覀兊降资裁磿r候需要沉默?什么時候又該打破沉默勇于發(fā)聲呢?
不如從個人與集體兩方面來看這個問題。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說的是越王勾踐忍辱負重,默默成長,積蓄力量擊敗吳王夫差的勵志故事。楚莊王答臣子問時曾說:"此鳥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從這兩個典故我們不難看到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適時選擇沉默可以幫助我們積累,積蓄力量。蘇軾說過:"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沒有一段或長或短的沉寂期,沒有在沉默中的反思與積淀,哪來成功者的喜悅?人們往往只看到人前侃侃而談的博學(xué)者,卻忽視了他寒窗苦讀的沉默和艱辛。成功往往與積累密不可分。我想于我們個人來說,學(xué)會獨處,學(xué)會思考,給自己留一點沉默的時間是必要的。
再從集體層面來看吧。大家都知道,人不能離開社會而獨立存在,人的本質(zhì)是各種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一個社會如果想要更好的發(fā)展,那么僅依賴一兩個人的嘔心瀝血是不可能的,它需要其中的每個人去努力。身處集體之中,當(dāng)真正需要我們?nèi)ケ磉_自己觀點以幫助社會進步的.情況來臨時,我們卻閉口不言,選擇沉默。這樣真的可以嗎?龍應(yīng)臺女士在她的文章《以"沉默"為恥》中寫道:"幾流的人民就有幾流的政府,就有幾流的社會、幾流的環(huán)境。"此話一點不假。她在文中高度贊賞了高雄市民為了城市更好的發(fā)展而勇于發(fā)聲的行為。與之相反的則是魯迅先生筆下諸多"看客"的沉默舉動,讓魯迅不得不吶喊"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青春的我們,理應(yīng)更多的主動去融入集體胸懷他人,而不僅僅是局限于關(guān)心自己。
不要再把沉默當(dāng)作自己"偷得浮生半日閑"或是逃避責(zé)任的手段了。去正確的認識它吧:為自己,謀積累。為集體,勇發(fā)聲。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3
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為此也要去論是非,否則道理不給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讓你遇到。我開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總得申明我的態(tài)度,所以就有了這本書——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數(shù)!跣〔ā冻聊拇蠖鄶(shù)》
第一次知道王小波是源自于音樂軟件里非常喜歡的一首歌的熱評:“一想到你,我這張丑臉上就泛起微笑”。這是王小波對他的妻子李銀河在情書中寫到的,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也不自覺地泛起了微笑。后來我懷著好奇的心查找了王小波的照片,正應(yīng)驗了那句話,“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王小波應(yīng)該就是萬里挑一的有趣靈魂吧。
王小波是一個相貌平凡普通而心靈卻華麗炫目的人,他機敏浪漫又心思縝密,他風(fēng)趣幽默又充滿了反叛。他是目光深遠、保持自我的人,他是沉默中的大多數(shù)、用文字吶喊的人。我喜歡王小波的文字晦澀難懂邏輯卻清晰直觀,猝不及防的黑色幽默,總能在拐彎之后讓你收獲快樂?纯此髌返拿郑簳r代三部曲、《愛你就像愛生命》、《一只特立獨行的豬》等等,哪怕只是論述性的文學(xué)作品,這些有趣的`名字也能激起人們的閱讀興趣。
這次想帶大家了解的是王小波的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shù)》,整本書用簡單有趣的筆調(diào)敘述復(fù)雜難言的事態(tài),以一種黑色幽默的風(fēng)格對社會、對歷史、對人性的各種看法,對很多事物都發(fā)表了獨特的見解。文中大多采用比喻、隱喻修辭手法表達觀點。這本書的評價分為兩極,有人覺得有趣深刻,也有人覺得晦澀無聊。我認為只有耐著性子堅持讀下去,才慢慢讀懂他的這種黑色幽默背后蘊藏的深刻的思想觀點,荒誕而深刻,真實而有趣,就像喝茶一樣,越品越香。
《一只特立獨行的豬》是文集里我最喜歡的篇目之一。那只不顧世俗的眼光、游走在復(fù)雜人際關(guān)系之外的特立獨行的豬灑脫不羈。而我們大多數(shù)人只能受制于各種“設(shè)置中”,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在文章中,“我”將那只特立獨行的豬視為“豬兄”,豬兄敢于突破規(guī)則、沖出束縛、拒絕被設(shè)置,灑脫不羈。不知多少向往自由的人暗暗羨慕著它,但卻都不敢向它學(xué)習(xí)。大多數(shù)人畏懼現(xiàn)實的槍口、畏懼成為“異類”而成為被屠宰的第一目標。
前篇已經(jīng)說過王小波是個聰明而縝密的人,他不可逃脫地成為“沉默的大多數(shù)”,卻又保持著獨立的思想,以作家的身份打破了這份沉默。正是因為王小波的反諷的語言風(fēng)格,和書中到處的黑色幽默,使得這本書妙趣橫生,有的地方甚至令人捧腹。
了解一些有趣的事,分享一些有趣又有深度的觀點,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收獲。沉默者也有自己的觀點和堅定的立場,而無聲的趣味更值得讓人玩味。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4
作者王小波,眾所周知是一位特立獨行的作家,他的作品描寫和敘述都很生動,甚至是充滿了露骨的真實。由此在我看來,與其說他是一位小說家,不如說他是一名斗士,為自由而戰(zhàn)的斗士。
《沉默的大多數(shù)》這是一本雜文集。作者自身對名字是這么解釋的——大體意思是這樣的:自從我成人以來,所見到的一切全是顛倒著的。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個沉默的大多數(shù)。既然精神原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著,哪里有我們說話的份?但我輩現(xiàn)在開始說話,以前說過的一切和我們都無關(guān)系——總而言之,是個一刀兩斷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國要有自由派,就從我輩開始?墒,這么多年過去了,現(xiàn)在的中國似乎任然沒有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這真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
我們都知道雜文的精髓在于批判,而“膽子”似乎是很關(guān)鍵的一環(huán)。本書的開篇《沉默的大多數(shù)》,給我們講述了他的動機,但看起來更像一杯壯膽的烈酒。他說自己因為“幼年的經(jīng)歷、家教和天性謹慎,是我變得沉默的起因”,這在我看來是一個對我們整個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隱喻。
我們?nèi)缃袷且粋浮躁的社會,便捷的互聯(lián)網(wǎng)、通信設(shè)備和交通工具,在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也逐漸消磨著我們的耐心,讓我們變得越來越不耐煩,同時我們內(nèi)心又常?斩茨w淺,沉默地對待周圍的人,同時在虛無的網(wǎng)絡(luò)中尋找虛無的知己,在現(xiàn)實的社會中面對封閉的自我。
不得不承認,我也屬于那沉默的大多數(shù),對于生活中很多事都抱著不敢說、不能說、不必說的心態(tài)。在我周圍,像我這樣性格的人特多——在公眾場合什么都不說,到了私下里則妙語連珠,換言之,對信得過的人什么都說,對信不過的人什么都不說。
龍應(yīng)臺 女士曾大發(fā)感慨,問中國人為什么不說話。她在外國住了很多年,幾乎變成了個心直口快的外國人。她把保持沉默看做是懦弱,是不對的。是一種錯誤生活方式!“她舉了好幾個連續(xù)的例子說明了各種各樣的”沉默“。這樣的沉默,其實是一種逃避,是一種”各掃自家房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
沉默不一定是壞事,但在需要聲音的時候保持沉默就是一種懦弱,一種對生活,對困難的逃避,對人類的冷漠。也許有人對王小波的看法并不贊同,但你不得不承認,他敢于質(zhì)疑善于批判的態(tài)度是絕對值得尊敬的,這是一個群體精神進步的源泉。我們需要像王小波一樣的斗士,需要斗士一樣的戰(zhàn)斗精神。
最后我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做到像王小波書中所寫的那樣——當(dāng)一切開始以后,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什么讓我害怕的事情了,只希望我們以后面對生活,面對生命的時候,不再害怕!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01-21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08-23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09-08
《沉默的大多數(shù)》的讀書心得04-24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6篇02-24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 7篇01-23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11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