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任安書》的教學設(shè)計
報任安書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史記》的寫作過程和成書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與司馬遷的遭遇。
2、積累文言知識點。
過程與方法:
1、反復(fù)誦讀,能夠借助工具書和課文中注釋讀懂本篇文言文。
2、小組討論,評價作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不幸對人生的意義。
2、認識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人一生的重要影響。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曲折豐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觀、價值觀。
教學難點:本文詞句難度較大,學生很難弄清句意,需要教師指導(dǎo)并檢查學生對文意的理解。
教學方法:學生查工具書疏通文意,自行領(lǐng)悟;誦讀點撥,討論指導(dǎo)。
教具:常規(guī)教具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導(dǎo)入語】
我們都知道司馬遷是在遭受宮刑的情況下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史記》,那么當時他是怎樣的一種狀態(tài)呢?是什么力量讓他能忍受奇恥大辱活下來呢?今天我們就通過學習他的《報任安書》來尋找答案。
【作者和《史記》介紹】(參見《鴻門宴》)
【解題】
報:答,回復(fù);書,古代文體,書信。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是寫給誰的信,信題多為“報……書”“答……書”“與……書”“上……書”“寄……書”等,例如《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與朱元思書》(吳均)、《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等等。任安,司馬遷的朋友,這是司馬遷給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寫作背景】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任中書令時寫給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處以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實則近于宦官,為士大夫所輕賤。任安,字少卿,西漢滎陽人。年輕時比較貧困,后來做了大將軍衛(wèi)青的舍人,由于衛(wèi)青的薦舉,當了郎中,后遷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發(fā)生巫蠱案,江充乘機誣陷戾太子(劉據(jù)),戾太子發(fā)兵誅殺江充等,與丞相(劉屈髦)軍大戰(zhàn)于長安,當時任安擔任北軍使者護軍(監(jiān)理京城禁衛(wèi)軍北軍的官),亂中接受戾太子要他發(fā)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動。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漢武帝認為任安“坐觀成敗”,“懷詐,有不忠之心”,論罪腰斬。任安入獄后曾寫信給司馬遷,希望他“盡推賢進士之義”,實際上是暗示司馬遷搭救自己,但司馬遷沒有立即回信。直到任安臨刑前,司馬遷才寫了這封著名的回信。在這封信中,司馬遷以無比憤激的心情,敘述自己蒙受的恥辱,傾吐他內(nèi)心的痛苦和不滿,說明自己“隱忍茍活”的原因,表達“就極刑而無慍色”、堅持完成《史記》的決心,同時也反映了他的文學觀和生死觀。所以,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記》和司馬遷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文言知識點】
一、通假字:
1.古者富貴而名摩滅。摩,通“磨”。 2.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底,通“抵”。
3.思垂空文以自見。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 4.放失舊聞。失,通“佚”,丟失。
5.稽其成敗興壞之紀。紀,通“記”,歷史記錄。 6.則仆償前世之責。責,通“債”。
二、古今異義詞:
1.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古義:謙詞,像牛馬一樣供人驅(qū)使的人。今義:牛馬走路。
2.意氣勤勤懇懇。意氣,古義:心意,情意。今義:意志和氣概;志趣和性格。
勤勤懇懇,古義:誠摯懇切。今義:勤勞而踏實。
3.念父母,顧妻子。古義:妻子兒女。今義:男子的配偶。
4.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古義:形容詞,不同尋常。今義:副詞,很,十分。
5.下流多謗議。古義:處于卑賤的地位。 今義:卑鄙齷齪。
6.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古義:抒發(fā)憤懣。今義:決心努力。
三、詞類活用:請略陳固陋。形容詞作名詞,固塞鄙陋的意見。
四、特殊句式:
1.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被動句) 2.至激于義理者不然。(“于”,被動標志)
3.蓋文王拘而演《周易》。(被拘禁) 4.屈原放逐,乃賦《離騷》。(被放逐)
5.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被剔去膝蓋骨)
6.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笑。(為……所,表被動)
7.藏之名山,傳之其人。(省略句,“之”后省略“于”)
【內(nèi)容】
1、第一段中,表示客套的詞語很多,像“牛馬走”“再拜”“辱賜”“非敢”“略陳固陋”“幸勿”等,這是書信體的特點。除了這些客套的話語之外,第一段有實際意義的核心詞語是什么?由此可見第一段寫了什么內(nèi)容?
明確:核心詞語是“略陳固陋”,此段交待了全文內(nèi)容:復(fù)信是要為自己無法“推賢進士”“略陳固陋”。
2、第二段的內(nèi)容寫了什么內(nèi)容?找出本段中表明作者對“死節(jié)”的看法和受刑后“隱忍茍活”而不“死節(jié)”的原因的句子,并說說作者對“死節(jié)”的看法。
明確:解釋自己隱忍茍活的原因不是為了父母妻子,也不是因為缺乏勇氣,而是“恨私心有所不盡”。
對“死節(jié)”看法的句子:“且勇者不必死節(jié),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隱忍茍活”而不死節(jié)的原因的句子:“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于名節(jié),他不贊成無意義地為名節(jié)而死,所以他不“死節(jié)”。他“擇生”,因為“擇生”才能“踐志”。清代學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馬遷“實緣自被刑后所為不死者,以《史記》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記》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為少卿死,而《史記》必不能為少卿廢也”司馬遷對生死的看法與他所追求的人生價值密不可分。
3、第三段寫了什么內(nèi)容?作者在列舉“倜儻非常之人”時,有意突出了所有人物的什么共性?
明確:列舉以著述聞世的前賢,說明自己也有相同的志向。這些人物都是在災(zāi)難中取得成就的,這中間也體現(xiàn)了作者自勉的意思。
4、第四段寫了什么內(nèi)容?它與第三段內(nèi)容有何聯(lián)系?找出表明司馬遷價值觀的句子,說說“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一句話傳達給我們的信息。
明確:介紹《史記》的體例內(nèi)容,說明自己著書的.宗旨和意愿。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樣和力量,作者對這些發(fā)憤著書的古人進行了熱情歌頌,以此作為對自己的激勵,表現(xiàn)了他堅強的意志和頑強奮斗的精神。
表明司馬遷價值觀的句子:“草創(chuàng)未就……豈有悔哉”,他選擇腐刑,隱忍而活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史記》,為此他“就極刑而無慍色”,“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最后一句話傳達出的信息:司馬遷的選擇對于自己是痛苦的,因為這種選擇實在是一種令世俗瞠目的叛逆,為世俗所誤解,所鄙視,即便是智者,也難理解。他要頂著世俗的巨大壓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他的擇生比擇死更需要勇氣,更是剛毅堅強的表現(xiàn)。讀出了這些內(nèi)容,我們就更能理解下一段他表達的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苦與內(nèi)心所受到的折磨。
4、第五段寫了什么內(nèi)容?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確:再次傾訴自己沉痛羞辱的憤懣心情,答復(fù)任安的問題。作用:照應(yīng)開篇。
小結(jié):全文呈現(xiàn)出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賢進士”的問題,圍繞一個“辱”字,訴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難以形容的苦痛,表現(xiàn)了自己發(fā)憤著書、雪恥傳名的頑強意志。
【結(jié)束語】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留給后世的唯一書信,這是他將峻潔的人品、偉大的精神自現(xiàn)于后世的力作。司馬遷在信中結(jié)尾處斷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沒有落空:如果說五十六萬余字的輝煌巨著《史記》,是他留下的一座聳入云霄的巍峨大廈的話,那么,《報任安書》則為他在這座大廈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漢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銘刻著六個大字:“述往事,思來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則正以身處黑暗時代的悲憤、正直,而又“桀驁不馴”的深沉目光,注視著千秋萬代。
【《報任安書》的教學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安卓畢業(yè)設(shè)計開題報告01-22
關(guān)于報檢委托書04-25
夜書所見教學設(shè)計04-19
姓任的女孩名字08-22
小鳥的教學設(shè)計04-09
《蠶絲》的教學設(shè)計04-03
《燈光》的教學設(shè)計06-12
趙州橋的教學設(shè)計04-23
《荷花》的教學設(shè)計03-03
任姓女孩的好聽名字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