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国产第2页,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精品伊人久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時間:2023-02-26 10:58:14 其他報告 我要投稿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3篇

  在生活中,報告十分的重要,報告中涉及到專業(yè)性術語要解釋清楚。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癥懶癌齊復發(f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3篇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

  調查時間:

  寒假期間

  調查地點:

  重慶市武隆縣

  調查對象:

  重慶市武隆縣火爐鎮(zhèn)的部分留守兒童、部分外出的農 民工以及部分中小學教師

  調查方法:

  口頭問答、網絡、資料搜索等

  調查目的:

 、倭私饬羰貎和母拍。

 、诋斀裆鐣䴙槭裁闯霈F那么多的留守兒童,是什么原因導致那么多的農村孩子不得已長期離開自己的父母。

 、哿私猱斀裆鐣䦟r村留守兒童所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

  留守兒童、社會現狀、原因、建議、相關文件等

  調查人:

  憑借寒假的機會,就武隆縣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進行了調查。在此期間,現在網上查閱了一些相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資料,然后再實地考察詢問了部分農民工和留守兒童的看法和意見,我認為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和責任。

  社會現狀

  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中國1.2億農民常年于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千萬留守兒童。88.2%的留守兒童只能通過打電話與父母聯系,其中53.5%的人通話時間在3分鐘以內,并且64.8%的留守兒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與外出的父母聯系一次,有8.7%的兒童甚至與父母就沒有聯系。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調查對象明確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兒童與照顧他們的成人很少或從不聊天。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發(fā)現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存在著比較突出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協(xié)同合作。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名詞。隨著政治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即為留守兒童。調查顯示,本地的留守兒童中有大部分處于0—14周歲。父母外出打工后,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jiān)護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

  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武隆,地處重慶市東南邊緣,烏江下游,武陵山與大婁山結合部,位于東經107°13'-108°05',北緯29°02'—29°40'之間,東西長82.7公里,南北寬75公里,全縣幅員面積290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4.5萬畝,縣城建成區(qū)5.1平方公里。東鄰彭水,南接貴州省道,西靠南川、涪陵,北與豐都相連,據重慶市區(qū)128公里,處于重慶“一江兩翼”的交匯點,自古有“渝黔門屏”之稱,是千里烏江一顆璀璨的明珠。現轄26個鄉(xiāng)鎮(zhèn),40.84萬人,縣城所在地為巷口鎮(zhèn)。武隆縣是一個山區(qū)型的國家級貧困縣。為了解決家庭的增收問題,近8萬農民長期在外打工,也因此產生了1萬余名留守兒童。

  分析原因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現象的產生來自于家庭和社會兩個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貧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農村到城市務工;另一方面,中國長期的城鄉(xiāng)二元制以及社會對“農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廣大農民沒有辦法及能力帶著孩子一起走進城市。具體情況如下:

  1.農民工在城市從事的一般都是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的工作,他們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自己的孩子。

  2.農民工的工資和福利水平無法與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們的工資收入水平很難支撐一個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3.由于戶籍的限制,農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學校上學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學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難承受高額的費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農民工子女的學;旧隙际敲耖g興辦的,其教學質量不僅無法和城市學校相比,也無法和農村學校相比。

  建議

  當地留守兒童大致存在以上問題,當然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用心去發(fā)現。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我們不容忽視的,留守兒童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方面的問題,它已逐步變?yōu)橐粋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有待以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協(xié)調合作。

  1. 家庭方面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后勤部長”就可以了,至于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么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系,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了解子女的發(fā)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于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qū)。家長還應加強與“監(jiān)護人”聯系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yè)、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jiān)護人”一定要保

  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yè)的監(jiān)護。另一方面,應采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致,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除電話外,可采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學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及時向監(jiān)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jiān)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

  (3)啟動“給留守兒童當代理家長”活動。

  3.社會方面凈化社會環(huán)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huán)境的監(jiān)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吧、游戲廳、錄像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huán)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著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2

  調查時間:20xx年6月

  調查地點:黃花鄉(xiāng)黃花學區(qū)

  調查對象:黃花鄉(xiāng)全體中小學生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

  調 查 人:薛蓮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鄉(xiāng)間人口流動的限制被打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使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日益突出。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

  犖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全面掌握黃花鄉(xiāng)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找準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解決措施,近期,我采用問卷、訪談等形式,對黃花鄉(xiāng)在黃花學區(qū)就讀的農村留守兒童作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綜述如下:

  犚、农村留守锻幕靖艣r此次調研選取黃花鄉(xiāng)為主要區(qū)域。為了確保調研的針對性和典型性,調研對象主要是父母雙方均外出務工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年齡分布在4--16歲之間。調查共涉及36個班級,總人數20xx人(其中初中生1140人,小學生573人、幼兒328人)。據調查統(tǒng)計,黃花鄉(xiāng)現有人口6736人,近幾年來,外出務工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呈幾何極數倍增,現有1.5萬農村青壯年常年在外務工,打工收入占農民家庭經濟收入的72%。在被調查對象中,父母雙方均常年在外務工的留守生共469人(其中小學生176人,中學生293人),占17.9%,父母中有一方階段性外出務工的比例更大,占在校生的絕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群體非常龐大,總體比例偏高。

  牰、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調研,我發(fā)現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教育確實存在一些負面影響。統(tǒng)計數據表明,留守學生在學習成績、智力水平、身體發(fā)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差于其他學生,而存在障礙、缺陷的比例則明顯高于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

  牼嚀謇此擔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習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過低,調查中發(fā)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里認為,農村孩子學業(yè)有成的機率不高,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缺乏硬性約束,將孩子的學業(yè)定位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jiān)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從黃花鄉(xiāng)的調查情況來看,有91.4%的留守兒童和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等祖輩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親戚或熟人監(jiān)護的僅占8.6%。作為一個特殊的監(jiān)護群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特別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于年齡一般相隔近50歲,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務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廣東等沿海地區(qū)為主,常年在外奔波,從事的多是體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艱苦,勞動強度高,空閑時間少,因而回家頻度極低,與留守子女聯系較少,對于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通過調查發(fā)現,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的比例比其他兒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監(jiān)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夠,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tài)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而且隨著父母外出時間長短而發(fā)生變化,一般顯示為時間越長,性格變化越快,且年齡越小,變化越大。

  3、調查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有心事時,留守兒童選擇的第一傾訴對象是教師,第二為同伴,第三才是監(jiān)護人。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yè)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產生了許多煩惱與沖突。這時,他們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更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jiān)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fā)種種心理病癥,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解決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進行矯正教育則比其形成過程更艱難。

  4、行為偏差。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其行為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于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jiān)護人之間關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jiān)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采取認可態(tài)度,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調查中發(fā)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guī)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游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的種種行為問題,監(jiān)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5、安全隱患。對于環(huán)境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的孩子來說,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但由于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監(jiān)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在全國各地,留守兒童溺水、觸電、打斗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甚至被拐賣、被侵犯的惡性案件也時有報道。

  犎、問題的成因

  1、從社會整體發(fā)展來看,農村勞動力大規(guī)模流動與城鄉(xiāng)壁壘存在矛盾。目前,我國耕地面積僅19億畝,據測算,在農村現有生產力水平和生產規(guī)模條件下,僅需1.5億勞動力,而現實情況是農村人口近8億,農村勞動力4.98億,剩余勞動力近3.5億!笆叽蟆眻蟾嬷兄赋,要用城鄉(xiāng)統(tǒng)籌的眼光解決中國的農業(yè)、農村和農民問題,加快推進中國的城鎮(zhèn)化。這就意味著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要進入城市。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使進城務工農民不可能將子女帶在身邊。根源在于城鄉(xiāng)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隨之產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后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2、從農村家庭現狀來看,教育意識薄弱和教育方式不當是兩大頑癥。家庭教育作為兒童受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作為聯系學校和學生的特殊紐帶,在兒童的成長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學生教育問題,與其缺少來自家庭的正確教育和指導有極大的關系。一是在增加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里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

  3、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fā)展不相適應。教師的關注是兒童形成學習動機的外部動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fā)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fā)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fā)展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犓、秷A哂虢ㄒ

  犃羰囟童教育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而且將是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的問題,由于這一人群正在加大,問題正在凸顯,因此,我們必須從法律上、制度上整體地把這些問題納入到社會經濟發(fā)展總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

  1、在政策體制上,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xiāng)差距。改革戶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戶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系的城鄉(xiāng)隔離的各種制度,從而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政府應制訂和實施優(yōu)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農民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

  2、在教育體系上,要重點加強農村中小學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一是在留守子女較多的農村地區(qū),開辦寄宿制學校。農村中小學普遍寄宿條件很差,甚至很多沒有寄宿條件,這使得農村留守學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發(fā)揮。因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投入和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要盡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huán)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jiān)督、照顧與關愛,減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斷層與真空。二是學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節(jié)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三是建立留守兒童跟蹤管理檔案。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qū)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要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開通家長(監(jiān)護人)熱線,學校老師要經常與家長(監(jiān)護人)聯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以便及時幫助留守學生;要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yè)余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藉他們殘缺的感情。

  3、從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變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影響較大,但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沒有可靠監(jiān)護人,最好留一個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與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則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則上最好做到每個星期交流聯系一次。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生活,應該全面了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在溝通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系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這對于孩子的情感發(fā)展非常有幫助。我們在調查中就發(fā)現,許多學生習慣通過書信、日記來抒發(fā)和宣泄內心感受。另外還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jiān)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做到掙錢與關心子女教育兩不誤,使孩子從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3

  XX年5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調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貴州省等6個勞務輸出大省(市)的12個縣(市、區(qū))進行,共調查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兒童2731人(占37.2%)、教師687人、校長42人。

  本次調查發(fā)現,留守兒童總體上形成了比較積極的價值觀,對未來充滿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關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兒童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1.9%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有82.4%的留守兒童對未來充滿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系很好,89.4%與父親關系很好,大多數留守兒童仍將母親視為最重要的支持來源。

  調查研究中發(fā)現了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并對此提出對策建議,F報告如下:

  一、 存在的九個突出問題

  (一)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

  在家庭生活中,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差別最突出的是意外傷害。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兒童,其中前四項分別高5.3、1.6、3.9和3.1個百分點。意外傷害的發(fā)生源于留守兒童安全防范意識和知識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監(jiān)護人履責不到位。

  (二)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1.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

  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1.4和2.7個百分點,教師反映的差距更大。

  2.留守兒童學習態(tài)度較差,學習興趣較弱

  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為較多:沒完成作業(yè)(49.4%)、上學遲到(39.6%)、逃學(5.5%)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8.6、4和1.3個百分點;不想學習(39.1%)和對學習不感興趣(43.8%)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

  九成多留守兒童認為學習重要,他們學習態(tài)度和狀態(tài)上的差異,既與學校教育的大背景有關,也與學生自身的情況有關。一方面,客觀上存在普通農村學校培養(yǎng)目標單一與留守兒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學習知識一旦脫離自身的發(fā)展基礎和需求,學習興趣自然就會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因為缺少有效監(jiān)督,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較差,學習狀態(tài)也會受到影響。

  3.留守兒童缺乏應有的學習輔導

  有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 有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比非留守兒童都高出5.8個百分點。

  調查發(fā)現,非留守兒童學習的主要幫助和監(jiān)督者是父母,而留守兒童則是老師。接受訪談的留守小學生認為,父親外出后對自己最大的影響是遇到難題沒人問了。代替父母照顧孩子的祖輩監(jiān)護人較多,他們學歷偏低,沒有能力輔導和監(jiān)督孩子的學習。

  (三)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1.留守兒童家庭支持弱化

  父母和同學朋友是農村兒童社會支持的主要來源。非留守兒童排前三位的是母親(52.92%)、父親(43.02%)和同學朋友(34%),留守兒童則是是母親(41.54%)、同學朋友(34.92%)和父親(30.38%),留守兒童來自父母的`支持明顯低于非留守兒童。雖然留守兒童獲得祖輩的支持(17.02%)高于非留守兒童(10.9%),但遠不及同學朋友。

  2.留守兒童社會支持朋輩性傾向明顯,易受不良團伙影響

  同學朋友是留守兒童心里話的首位傾訴對象和遇到困難的第一求助人選,同輩成為留守兒童情感支持和實際幫助的主要來源之一,但需警惕不良群體的影響,有30.5%的留守兒童認為在校園里或周邊有不良幫派團伙,有 25.7%認為有同學加入不良幫派團伙,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4.3和1.4個百分。

  3.教師的情感支持不明顯

  有47.8%的四年級留守兒童遇到困難時主要求助于老師,顯著高于第二位的同學朋友(36.6%)。在青少年時期,父母與教師是兒童的兩個“重要他人”,尤其是小學中低年級的留守兒童,當父母遠離時,教師就成了情感依戀對象。但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持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持相對欠缺。在你最信任的人是誰、你的心里話主要跟誰說、你和誰最親近等情況中,老師在留守兒童身邊的人群中排位都靠后。

  4.兩成留守兒童感知不到社會支持

  有17.56%的留守兒童表示社會支持主要來源是自己,22.6%覺得在需要時沒人能幫助自己,這表明他們感知不到社會支持。

  國內外諸多研究證明,社會支持狀況是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預測變量,本研究也得到同樣的結論。留守兒童消極情緒較多,經常感到煩躁(46.0%)、孤獨(39.8%)、悶悶不樂(37.7%)、無緣無故發(fā)脾氣(19.7%)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5.7、5.7、1.5和1.1個百分點。這些消極體驗降低了留守兒童對生活的滿意度,有23.2%的留守兒童對現在的生活感到不滿意,比非留守兒童高6.4個百分點。

  調查結果提醒我們在給留守兒童提供各種支持時,應充分考慮他們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為他們提供各種幫助,使其更容易感受到外部支持的存在,而且要幫助留守兒童學會有效地利用這些支持,以更好地發(fā)揮其在維護自身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四)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在留守群體中,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顯然低于男童,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

  在留守群體中,有外顯性攻擊行為和內隱性攻擊性情緒的女童比例都高于男童,經常感到煩躁(47.6%)、悶悶不樂(38%)和無緣無故發(fā)脾氣(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個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來抑郁、焦慮、愛發(fā)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于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

  總體來看,留守女童負面情緒多、孤獨感強。其原因:一是性別的差異使留守女童更需要父母的愛撫;二是家庭和學校的情感支持不能滿足留守女童的心理需求;三是傳統(tǒng)的社會角色期待加重了留守女童的心理負擔。在留守群體中,36.4%的女童在家經常干活,比男童高9個百分點。有63.2%的留守女童要洗衣,35.2%要照顧弟妹,比留守男童高25.9和14.7個百分點,也高于非留守女童。在為家庭轉移更多勞動負擔的同時,留守女童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壓力,這種心理壓力與父母外出帶給她們的心理影響疊加在一起,不僅影響了她們的身心健康,也可能會影響到她們未來的發(fā)展。

  調查也發(fā)現,留守女童人際交往狀況較好,來自同學朋友的支持高于留守男童,這部分緩解了她們的心理壓力。

  (五)留守男童問題行為令人擔憂

  在閑暇生活中,有13. 8%的留守男童每天看電視超過2個小時,比非留守男童高3.2個百分點;在上網的兒童中,在網上玩游戲(64.9%)、講臟話(41.8%)、瀏覽色情暴力內容(8.3%)的留守男童比非留守男童高4、3.5和1.7個百分點。

  在學校生活中,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老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yè)(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此外,有47.2%的留守男童沒參加過學校的任何課外小組,分別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4.7和5個百分點;有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伙欺負,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留守男童問題行為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的障礙也多。某縣綜治委的同志說留守男童是當地犯罪青少年的重要群體,稱他們?yōu)椤?10的后備大軍”。其原因:

  一是缺乏有效的監(jiān)管,這是留守男童不良行為相對突出的直接原因。男生成熟較女生晚,更需要來自父母的監(jiān)控,否則在日常生活中難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難以理解、掌握和內化社會所提倡的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從而導致價值觀和行為偏差。數據顯示,在留守群體中,男童贊同錢能解決所有問題(11%)和家里有錢或有人當官的命真好(27.5%)的比例比女童高1.9和6.6個百分點;贊同誠實守信的人容易受欺騙(55.1%)、一夜成名的人令人羨慕(47.1%)和做好事經常得不到好報(39.0%)的比例比女童高4—6個百分點。

  二是家庭中父親角色的缺失對留守男童影響較大,本次調查中有91.9%的留守兒童父親外出或雙親外出。父親外出縮小了兒童的生活和活動空間,不利于男孩的健康成長。父親外出的家庭中缺少權威形象,使男孩的管教和監(jiān)督變得更為困難。對于男童而言,父親還提供了男子的基本模式,供其參照和認同,父親遠離不利于留守男童的性別認同。

  (六)父母外出對小學中年級兒童影響更大

  1.父母外出對四年級留守兒童日常生活影響最大

  在四年級到初三6個年級的留守兒童中,過去一年,有3.6%的四年級兒童遭遇觸電,比例最高,這個比例在非留守群體中是1.5%,在6個年級中最低;在上網的留守兒童中,有26.9%的四年級兒童玩網絡游戲,僅比初二低0.5個百分點,這個比例在非留守群體中是20.7%,在6個年級中最低;在上網的留守兒童中,有9.9%的四年級兒童在網上瀏覽色情暴力內容,比例最高,這個比例在非留守群體中是5.6%,低于五年級。此外,有10.6%的四年級留守兒童在生病后選擇自己忍著。

  外出父母及代理監(jiān)護人,因為覺得這個階段的孩子長大了,已經適應校園生活而又尚未面對升學壓力,容易對其放松監(jiān)管。這不僅使得他們更易遭受意外傷害,也忽視了他們一些不良品德和行為的滋生和發(fā)展。按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劃分,十歲左右的兒童正是道德水平從他律向自律過渡的關鍵階段,需要更多的關注和引導。

  2.四年級留守兒童對父母外出后的負面體驗較多

  感覺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負(23.7%)、被歧視(19.8%)、性格比原來內向(41.7%)、膽小(18.9%)的四年級留守兒童比例在6個年級中最高。四年級留守兒童年齡還小,對父母依戀感強。他們經常想念父母(76.7%)、擔心見不到父母(59.2%)、擔心父母不愛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的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四、五年級的留守兒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級的留守兒童最需要學習輔導。

  3.父母外出對四年級留守兒童的交往行為有較大影響

  四年級兒童人際交往狀況總體較差,這與他們年齡尚小、社交技能不足有關,四年級留守兒童相比非留守兒童更差。認為自己是一個受歡迎的人(52.1%)、認為同學喜歡自己(68.7%)、愿意和別人說話聊天(80.6%)的四年級留守兒童的比例,分別比四年級非留守兒童低6.4、3.6和1.8個百分點,可見,父母外出對其社交技能和行為影響較大。

  調查也發(fā)現,四年級留守兒童會更積極地尋求老師支持和參與社會活動,以緩解父母外出后的焦慮感。從社會支持的主要來源看,留守兒童排前三位的是母親,同學朋友和父親,但四年級留守兒童排前三位的是母親、老師和父親。在問到“誰監(jiān)督或幫助你學習?遇到困難你會向誰求助?”時,四年級留守兒童都把老師排在第一位,而四年級非留守兒童則把老師排在第三位。在留守群體中,有17.2%的四年級兒童參與很多的學校、社區(qū)公益活動,比例最高,也高于四年級非留守兒童(14.8%)。

  (七)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初二現象更為顯著

  1.初二留守兒童自我管理較差

  有37.2%的初二留守兒童每天看電視1小時以上,較初二非留守兒童高2.6個百分點;有38.3%的初二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外出后更自由了,較四年級留守兒童高13.1個百分點。

  2.初二留守兒童在學習及校園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較高

  初二留守兒童上學遲到(49.8%)、逃學(8.7%)、不想學習(62.8%)、對學習不感興趣(67%)、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86.3%)、遇到問題沒人幫助(68.4)、沒完成作業(yè)(62.7%)以及被老師懲罰(75.2%)的比例高于初二非留守兒童2.3—14.4個百分點。

  3.初二留守兒童受同輩群體影響較大

  初二留守兒童與父母關系較差,經常和媽媽交流(64.3%)、經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兒童4.1和8.7個百分點,而被父母訓斥嚇唬(22.8%)的初二留守兒童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兒童把同學朋友視為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43.38%),其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母親,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值得重視。

  初二學生處于青春發(fā)育期,身心急劇發(fā)展變化,存在著種種發(fā)展的可能性,他們具有叛逆、盲目、易受外界影響、情緒變化大、成績兩極分化普遍、違紀違規(guī)頻繁等特征,又具有可塑性、主動、追求獨立等特點,這被稱為初二現象。對于初二留守兒童來說,青春期的影響與父母外出務工的影響疊加,放大了種種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4

  家庭住址

  家訪人:

  家訪經過:我吃完早飯后,九點鐘左右,我騎著自行車來到東關,經過打聽找到了楊x家。當時,他家剛吃完早飯不久,楊x的奶奶正在收拾碗筷,楊x奶奶明白我的來意后,非常高興,趕緊把我讓進屋,極其熱情。

  通過一陣交流,更加了解了楊x家的基本情況。楊x奶奶也比較健談。她首先向我說明了楊x在家的表現,總體來講,不是找?guī)讉朋友玩,就是看電視,很少看書學習,平時,比較懼怕他父親,而我說他,總是私似聽非聽。楊x在旁邊聽著,沒有吱聲。然后,我向其奶奶介紹了楊x在學校的幾點表現:從思想上來講,心里非常想學好,很想取得更加優(yōu)異的成績。從學習態(tài)度上講,學習比較認真,上課基本上能比較認真聽取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發(fā)言,但是自己不能主動表現自己,作業(yè)潦草。從學習習慣上來講,尚未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積極主動地思考探究,而是被動地在老師地的強迫下去學習、看書、做作業(yè)。

  從學習方法上來說,沒有找到更加適合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偟膩碇v,需要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明確目標,堅定理想,改善學習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努力提高自己。從與其奶奶的交談中,也知道了楊x的爸爸對其要求甚嚴,期望楊x能出人頭地,長大后有一番作為。希望老師對楊x的要求更嚴格一些,更嚴厲一些,從而使之成績能夠有所突破。

  然后,我又提出了一些看法:一是對孩子不要太嚴厲,主要是引導,循循善誘。二是老師今后盡量給予楊x學習方法上的指導和學習態(tài)度的教育。三是希望家長和班主任及老師多加交流和溝通,也希望楊x能懂得老師、父母的用意和真心,把更多的精力用到學習中去。最后,我看已經十點多了,提出回去,楊x奶奶把我送出家門。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5

  一、前言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而留在農村,而且需要其他親人和委托人照顧的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由于留守兒童年齡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關愛,從而引發(fā)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問題,影響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由于經濟條件、生活環(huán)境、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原因,絕大多數外出務工人員的子女不能隨父母進入城市生活,致使留守兒童的數量逐年劇增。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全國留守兒童數量已經達到2290.45萬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所占比例高達86.5%。農村留守兒童已經成為我國兒童群體特別是留守兒童群體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特殊群體。隨著政府和社會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公平和社會福利等方面關注的力度不斷加大,他們的生活條件與學習環(huán)境得到了較大改善。但由于留守兒童正處在心理發(fā)育的重要階段,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已引起專家們的關注。只有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有較全面的了解,才能為他們的教育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國內研究者對"留守兒童"的關注、研究,開始于上個世紀的90年代初期,1994年上官子木發(fā)表《"留守兒童"問題應引起重視》一文率先提出了"留守兒童"問題,呼吁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一個新的社會現象應引起社會的關注,以后相關的文章也有論及,但均重視對這些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學習進行研究,對其心理健康狀況尤其是人際關系展開詳細調查的尚不太多。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關注和逐步解決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各方面的問題均具有非常重要而又緊迫的現實意義。

  農村留守兒童因為父母或父母一方流動到外地工作,孩子留在農村戶籍所在地,不能與其父母生活在一起,他們當中大多在每年秋收、春節(jié)等時候才能見到父母,有的甚至是幾年都見不上一面。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家庭教育相對缺失,他們的學習和性格個性的表現都明顯有別與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其主要表現為:

  1.學習成績較差,作業(yè)不認真完成,無心向學。我在寫本文的調查中作了統(tǒng)計發(fā)現,留守兒童的平均成績要比班上其他學生的平均分低4~6分。

  2.性格內向、孤僻,膽小怕事,遇到問題不敢向老師或親屬反映,長期積壓在內心深處,心理壓力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礙,人際交往困難。

  3.不關心班集體,經常違反紀律且屢教不改,對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

  兒童的人際關系與其心理發(fā)展和社會化過程息息相關,留守兒童是社會大眾熱切關注的特殊群體,其人際關系發(fā)展狀況更應受到重視。當前國內關于留守兒童人際關系的研究大多只從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中某一方面出發(fā)討論,缺乏整體性。同時很多觀點籠統(tǒng)地認為留守處境帶給兒童的是不利影響,造成包括人際關系在內的心理發(fā)展狀況相比普通農村兒童更差?陀^現實中,留守兒童人際關系發(fā)展狀況是否真是如此?還需進一步驗證。農村留守兒童已成為我國青少年兒童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他們大多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本文著重調查留守兒童的人際關系狀況,以期為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發(fā)展提供一定的依據。

  二、研究方法

  (一)調查對象:浙江省遂昌縣農村高坪鄉(xiāng)中心小學,9歲~15歲小學二年級至六年級的留守兒童共107人,所有調查對象均來自有相同生活背景的農村。

  (二)調查方法:

  調查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經過專門統(tǒng)一的量表培訓,采用正確、統(tǒng)一的指導語進行說明。調查工具為自編的一般情況問卷(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父母外出打工、是否與父母居住、兄弟姐妹等)和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常務理事、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鄭日昌教授編制的《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

  (三)研究工具:

  1.問卷法:本次調查采用的是鄭日昌教授編制的《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共28個評定項目,每個項目采取2級評分制。該量表是鄭日昌教授根據中國兒童的特點而編制的,比較符合中國的國情,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其中各因子得分在總分是0~8分,那么說明在與朋友相處上的困擾較少?偡质9~14分之間,那么,與朋友相處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擾,說明有輕度人際交往問題?偡质15~20分之間,那就表明在同朋友相處上的行為困擾較嚴重,說明有中度的人際交往問題。分數超過20分,則表明人際關系行為困擾程序很嚴重,而且在心理上出現較為明顯的障礙,說明有嚴重的人際交往的問題。

  2.訪談法:調查深入到各村,對留守兒童及其家庭進行有針對性(根據自編量表)進行詢問和調研。

  3.自編人口統(tǒng)計學資料問卷: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班級、父母外出打工、是否與父母居住、兄弟姐妹等基本情況的調查。

  (四)數據處理與統(tǒng)計分析:根據問卷評分,測查數據,輸入電腦建立數據庫,進行分析處理。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社會人口學資料

  調查對象的社會人口學特征參見表1,本次調查是在浙江省遂昌縣高坪鄉(xiāng)中心小學進行,考慮到一年級小學生認字程度和理解能力,故排除在調查之外,將全校的二年級到六年級共四個班的小學生全部參與調查。參與調查的小學生共107人,回收問卷107份,其中有效問卷98份,無效問卷9份。有效問卷的總人數為98人,其中男生59人,占總人數的60%,女生39人,占總人數的40%。留守兒童38人,占總人數的39%,非留守兒童60人,占總人數的61%。獨生子女39人,占總人數的40%,非獨生子女人數59人,占總人數的60%。孤兒人數2人,占總人數的2%,非孤兒兒童96人,占總人數的98%。

  表1調查對象的社會人口特征點擊查看大圖

  (二)問卷總分結果與分析

  本次調查的有效問卷為98份,參見表2問卷總分結果與分析,其中:

  1.a是0~8分人數的比例,總人數為22人,普通學生的比例為14%,留守兒童的比例為8%?偡质0~8分,那么說明在與朋友相處上的困擾較少。善于交談,性格比較開朗,主動,關心別人,愿意和他們在一起,相處得不錯。而且,能夠從與朋友相處中,得到許多樂趣。生活是比較充實而且豐富多彩的,與異性朋友也相處得很好。一句話,不存在或較少存在交友方面的困擾,善于與朋友相處,人緣很好,獲得許多人的好感與贊同。

  2.b是9~14分人數比例,總人數為37人,普通學生的比例為25%,留守兒童的比例為12%。得到的總分是9~14分之間,那么,與朋友相處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擾。人緣很一般,換句話說,和朋友的關系并不牢固,時好時壞,經常處在一種起伏波動之中。

  3.c是15~20分人數比例,總人數為33人,普通學生的比例為18%,留守兒童的比例為14%?偡质15~20分之間,那就表明在同朋友相處上的行為困擾較嚴重。

  4.d是20分以上人數比例,總人數為6人,普通學生的比例為4%,留守兒童的比例為4%。得到的分數超過20分,則表明人際關系行為困擾程序很嚴重,而且在心理上出現較為明顯的障礙?赡懿簧朴诮徽,也可能是一個性格孤僻的人,不開朗,或者有明顯的自高自大、討人嫌的行為。

  表2問卷總分結果與分析點擊查看大圖

  (三)在交談方面的行為困擾程度的結果與分析

  本次調查的有效問卷為98份,參見表3在交談方面的行為困擾程度分析,其中:

  表3在交談方面的行為困擾程度分析點擊查看大圖

  1.a6分以上人數的比例,總人數為6人,普通學生的比例為4%,留守兒童的比例為2%。得分在6分以上,說明不善于交談,只有在極需要的情況下才同別人交談,總難于表達自己的感受,無論是愉快還是煩惱,不是個很好的傾聽者,往往無法專心聽別人說話或只對單獨的話題感興趣。

  2.b3~5分之間人數比例,總人數為66人,普通學生的比例為38%,留守兒童的比例為30% 。得分在3~5分之間,說明交談能力一般,會訴說自己的感受,但不能講得條理清晰;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但還是做得不夠。如果與對方不太熟悉,開始往往表現得拘謹與沉默,不大愿意跟對方談。但這種局面一般不會持續(xù)很久。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與鍛煉,可能會主動與同學搭話,同時這一切來得自然而非造作,此時,表明交談能力已經大為改觀,在這方面的困擾也會逐漸消除。

  3.c0~2分之間人數比例,總人數為26人,普通學生的比例為17%,留守兒童的比例為9%。得分在0~2分之間,說明有較高的交談能力和技巧,善于利用恰當的談話方式來交流思想感情,因而在與別人建立友情方面,往往比別人獲得更多的成功。這些優(yōu)勢僅為學習與生活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心境,而且常常有助于成為伙伴中的領袖人物。

  (四)在交際與交友方面的困擾程度的分析

  本次調查的有效問卷為98份,參見表4問卷在交際與交友方面的困擾程度,其中:

  表4在交際與交友方面的困擾程度的分析點擊查看大圖

  1.a6分以上人數的比例,總人數為31人,普通學生的比例為11%,留守兒童的比例為13%。得分在6分以上,則表明在社交活動與交友方面存在著較大的行為困擾。比如,在正常集體活動與社交場合,比大多數伙伴更為拘謹;在有陌生人或老師存在的場合,往往感到更加緊張而擾亂思緒;往往過多地考慮自己的形象而使自己處于越來越被動,越來越孤獨的境地?傊,交際與交友方面的嚴重困擾,陷入“感情危機”和孤獨困窘的狀態(tài)。

  2.b3~5分之間人數比例,總人數為53人,普通學生的比例為41%,留守兒童的比例為19%。得分在3~5分之間,則往往表明在被動地尋找被人喜愛的突破口。不喜歡獨自一個人呆著,需要朋友在一起,但又不大善于創(chuàng)造條件并積極主動地尋找知心朋友,而且,心有余悸,生怕在主動行為后的“冷”體驗。

  3.c0~2分之間人數比例,總人數為14人,普通學生的比例為10%,留守兒童的比例為6%。得分0~2分之間,則表明對人較為真誠和熱情?傊穗H關系和諧,在這些問題上不存在較明顯持久的行為困擾。

  (五)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擾程度的分析

  本次調查的有效問卷為98份,參見表5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擾程度的分析,其中:

  表5調查對象的社會人口特征點擊查看大圖

  1.a6分以上人數的比例,總人數為3人,普通學生的比例為1%,留守兒童的比例為2%。得分在6分以上,則往往表明缺乏待人接物的機智與技巧。在實際的人際關系中,也許常有意無意地傷害別人,或者過分地羨慕別人以致內心妒忌別人。因此,其他一些同學可能回報的是冷漠、排斥,甚至是愚弄。

  2.b3~5分之間人數比例,總人數為24人,普通學生的比例為14%,留守兒童的比例為10%。得分在3~5分之間,則往往表明是個多側面的.人,也許可以算是一個較圓滑的人。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tài)度,而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評價。討厭某人或被某人所討厭,但卻極喜歡另一個或被另一個人所喜歡。朋友關系某些方面是和諧的、良好的,某些方面卻是緊張的、惡劣的。因此,情緒很不穩(wěn)定,內心極不平衡,常常處于矛盾狀態(tài)。

  3.c0~2分之間人數比例,總人數為71人,普通學生的比例為46%,留守兒童的比例為27%。得分在0~3分之間,表明較尊重別人,敢承擔責任,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強。常常以你的真誠、寬容、責任心強等個性獲得眾人的好感與贊同。

  (六)與異性朋友交往的困擾程度的分析

  本次調查的有效問卷為98份,參見表6與異性朋友交往的困擾程度的分析,其中:

  1.a5分以上人數的比例,總人數為22人,普通學生的比例為10%,留守兒童的比例為12%。得分在5分以上,說明在與異性交往的過程中存在較為嚴重的困擾。也許存在著過分的思慕異性或者對異性持有偏見。這兩種態(tài)度都有它的片面之處。也許是不知如何把握好與異性同學交往的分寸而陷入困擾之中。

  2.b3~4分之間人數比例,總人數為37人,普通學生的比例為24%,留守兒童的比例為13%。得分在3~4分,表明與異性同學交往的行為困擾程度一般,有時可能會覺得與異性同學交往是一種愉快的事,有時又會認為這種交往似乎是一種負擔,不懂得如何與異性交往最適宜。

  3.c0~2分之間人數比例,總人數為39人,普通學生的比例為30%,留守兒童的比例為10%。得分是0~2分,表明懂得如何正確處理異性朋友之間的關系。對異性同學持公正的態(tài)度,能大大方方、自自然然地與他們交往,并且在與異性朋友交往中,得到了許多從同性朋友那里不能得到的東西,增加了對異性的了解,也豐富了自己的個性?赡苁且粋較受歡迎的人,無論是同性朋友還是異性朋友,多數人都較喜歡你和贊賞。

  表6調查對象的社會人口特征點擊查看大圖

  四、調查結果與分析

  對留守兒童的人際關系的研究表明,農村留守經歷對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有不良影響,容易使他們產生人際關系障礙。具體表現為對人冷漠,人際信任度低,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與人交往退縮畏懼、自卑孤獨或目中無人,常常游離于群體之外。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留守兒童往往表現出冷漠性和攻擊性,女孩多封閉自己,男孩多挑釁他人,不利于友誼的建立與維持。在與成人的交往中,留守兒童大多不愛說話,關系不夠融洽。美國心理學家約翰·鮑威爾研究指出,早期沒有形成依戀關系的兒童缺乏對人的基本信任,不能很好地與人相處。

  (一)本研究通過對107名小學生的自編兒童家庭現況問卷和鄭日昌教授編制的《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對比了父母外出務工的農村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人際關系狀況差別,考察了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相比較,其人際關系的影響,有以下幾點的發(fā)現:

  1.留守兒童和農村普通兒童在人際關系四個維度上均無明顯差異。

  2.母親在家照料顯著有利于兒童的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發(fā)展。

  3.初次留守年齡在10歲以上的兒童相較與其他年齡組的兒童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顯著更差;留守時間不到一年的兒童相較時間更長者親子關系顯著更為消極。

  4.與父母聯系和采用多樣化聯系方式有利于留守兒童的親子關系和同伴關系發(fā)展。

  (二)通過對高坪鄉(xiāng)中心小學107名留守兒童的調查和對部分學生的家訪,我們發(fā)現,不少留守兒童存在著較為突出的人際關系不良問題。留守兒童在人際關系上出現的交往不適,也嚴重影響了他們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表現在對學校的學習生活適應不良,成為影響學校德育教育和班級管理中的重要因素。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有以下幾方面:

  1.人際關系敏感

  留守兒童在情緒、性格上存在心理問題直接影響到其人際關系的發(fā)展。根據對留守兒童是否愿意和同學一起參加集體活動這一問題的調查結果統(tǒng)計顯示:部分留守兒童認為對活動不感興趣,不愿跟同學一起參加,顯得不合群,人際關系十分敏感,不愿與人接觸,喜歡獨來獨往,孤僻自閉;大部分別人叫我去才去,顯得內向,不積極;也有的愿意參加。

  2.逆反心理嚴重

  留守兒童逆反心理極強,對抗情緒嚴重。他們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一切充滿懷疑,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是充滿不信任。這種潛意識中的不信任導致了他們的逆反行為,常表現為“不聽話”、“不禮貌”、“不謙虛”、“惡作劇”等。留守兒童總感到別人在欺負自己,一點小事就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敵意,對老師、監(jiān)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

  3.厭惡、焦慮、憂郁

  留守兒童年幼就離開父母,從小缺乏父母直接的關愛與呵護,從精神上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他們變得沉默寡言、內向、不開朗,較為突出的是情緒悲痛、焦慮、厭惡、怨恨、憂郁?梢姡狈Ω改戈P愛的留守兒童在不同程度上都會產生一定的情緒問題。

  4.心態(tài)

  留守兒童有的是爺、奶奶、外公、外婆監(jiān)護,有的是好友監(jiān)護,還有少數是兄弟姐妹之間互相照顧。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中,留守兒童表示自己在學習方面存在困難,加之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自覺性差,紀律不強,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主動性不高,成績不理想,得不到學校和老師的重視,因此,極易產生厭學、逃學、學習勁頭不足等不良心理。

  5.性格與行為出現偏差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過程中缺少了父母的關愛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上、價值上的偏離和性格發(fā)展的異常。一方面,孩子因為感到父母保護的缺失而變得膽小、懦弱、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另一方面,孩子因為沒有父母的約束而性格失常和行為失范,表現為脾氣急躁、沖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斗毆,打罵教師和同學,甚至是長輩。極少數留守兒童受社會不良團伙影響,出現了違紀行為或犯罪現象。

  6.自卑心理比較普遍

  據對一些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顯示,他們中絕大部分存在比較嚴重的自卑感。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自己沒有依靠和堅強的保護。與父母都在身邊的兒童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自卑感一旦形成,就會以一種負向情緒體驗而存在。由于客觀環(huán)境和主觀認知難以改變,隨著父母外出務工時間的延長,這種自卑體驗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和泛化,嚴重影響身心健康。與父母關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豐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現出的自卑心理問題越明顯。

  五、結論與建議

  社會支持作為一種直接或間接的因素可以為學生提供實際的心理幫助、情感的依賴和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引導,對于留守兒童應對心理壓力、保持心理健康,起著積極的作用。留守兒童人際關系問題的產生,正是缺少了這種關乎心理健康發(fā)展的主要支持源。

  (一)留守兒童人際關系問題的原因

  1.農村學校心理教育資源的匱乏

  留守兒童一般出現在農村或貧困地區(qū),農村學校現有的教育資源難以為留守兒童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一是無相關心理援助機構或心理教師。教育經費短缺致使眾多農村學校沒有條件建立心理咨詢中心,即使建立起來,其硬件與軟件條件也存在先天不足的問題,大多數農村學校的“心理教師”是政教處、教導處的教師或政治教師,并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心理學課程的學習和必備的心理輔導技能訓練,對留守兒童所發(fā)揮的心理支持的效果甚微。二是大部分農村學校并沒有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農村學校關注更多的是升學率,因為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一般或者較差,甚至有些學校會放棄對他們的管教,較少從學校或教師層面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或情感需求予以關注。

  2.家庭教育中父母親情的缺失

  留守兒童人際關系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長時間父母親情的缺失,這種缺失引起的“心理留守”的消極效應導致了各種問題的出現。對于成長中的兒童來說,情感的滿足是其健康成長的關鍵。所有情感之中,父母親情是最基本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在調查的學生中的留守兒童基本上是由祖輩或親戚代為“看管”,親子雙方接觸與溝通的時間有限,代為“看管”的暫時監(jiān)護人難以替代留守兒童情感的寄托或需求。作為祖輩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年邁加之代際的隔閡,對孫輩的教養(yǎng),是一種“長輩溺愛”;作為親戚,本身無直接的“教育”責任,再加上考慮到兒童“寄人籬下”的感覺,親戚的“教育”尺度很難把握。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外合住和無人監(jiān)管的兒童,這部分兒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經濟上比較獨立,而且較為自由,要么會培養(yǎng)出兒童的獨立性,要么就會出現學習、生活上無人過問的情形。無論何種形式的“生活”,留守兒童始終處于家庭教育的邊緣,缺乏父母情感的關愛。留守兒童長期缺乏父母的撫慰與關懷,往往表現出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一旦形成了不良心理,之后的家庭教育也失去了“及時性”。

  3.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停留在留守兒童的生活保障層面,未涉及到留守兒童的親情的需求。

  首先,鄉(xiāng)鎮(zhèn)政府沒有主動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耙钥h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實施以來,出現了鄉(xiāng)鎮(zhèn)政府教育責任逐步弱化的局面,大多采取撒手不管的策略,較少過問學校的事情,學校提出的需要鄉(xiāng)鎮(zhèn)政府解決的問題也很難得到解決。其次,教育部門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關注多停留于口號。目前教育部門對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與心理發(fā)展較為關注,也號召學校采取必要措施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與行為問題,但對于學校實際操作所需的軟、硬件條件卻較難落實,如心理咨詢室的建立、心理教師的配備、相關管理人員的報酬等。在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過程中,教育部門的實際工作并未真正落到實處。

  (二)根據研究結果,針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和人際交往問題的現狀,提出如下預防與干預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對策:

  1.倡導對留守兒童“弱勢地位”去標簽化的研究取向和大眾意識。

  2.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在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過舉辦家長學校等形式,更新家教觀念,優(yōu)化家教方式,保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一致性。加強農村兒童家長養(yǎng)育觀念教育,促使其在決策外出時能慎重考慮子女的教養(yǎng)問題。

  3.各農村學校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進一步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目的地幫助小學生培養(yǎng)自我控制能力,樹立起對人際關系上的自信心,對部分焦慮現象異常嚴重的學生開展心理輔導工作。

  4.開展心理訓練活動,組織學生接受社會教育,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得到磨礪。營造農村社區(qū)兒童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揚長避短,讓兒童繼續(xù)受益于發(fā)展環(huán)境中的各種積極因子。

  5.重點培養(yǎng)留守兒童的心理調適能力和人際交流的能力,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自信心的培養(yǎng)。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夠達到某一目標或完成某一項任務的心理狀態(tài)。留守兒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時的管教,而隔代監(jiān)護人爺爺奶奶等又常常溺愛或放縱他們的行為,致使他們學習的自覺性較差,成績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

  要學會正確評價自己!敖馃o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要死盯著自己的短處,要善于發(fā)掘和發(fā)展自己的優(yōu)勢,“避己之短,揚己之長”,對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評價。教師要指導留守兒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幫爺爺奶奶做一些家務,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學會克服自己學習上的一些不良習慣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獲得成功的體驗,起到增強自信心的作用。

  (2)抗挫折能力培養(yǎng)。挫折可以稱為是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的緊張情緒狀態(tài)。挫折感在留守兒童的心理上表現很明顯,他們常常會由于考試的失敗、學業(yè)的擔憂、社交的障礙、缺少父母的關愛等方面的原因體驗到挫折感。他們的情緒常常處于失望、焦慮、沮喪等緊張狀態(tài)。

  遇到挫折時應進行冷靜的分析,從主客觀、目標、環(huán)境條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要善于根據自己的優(yōu)勢確立奮斗目標,在前進過程中發(fā)現不切合實際時,要及時調整,化壓力為動力。其實,適度的刺激和壓力能有效的調整機體的積極因素,正所謂“自古雄才多磨難”。要有一個辯證的挫折觀,保持自信和樂觀的態(tài)度,學會悅納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F代社會人際交往和合作能力愈來愈顯得必不可少。但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經過一定的實踐逐漸形成的。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缺少父母的關愛呵護,自閉心理較為嚴重,常常不愿與人交往,心理壓力較大。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鼓勵他們多參加班級和學校的各種活動,為他們展示和表現自己提供一定的平臺。應該鼓勵他們克服自閉心理,試探著主動與人交往,慢慢獲得成功的體驗。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系的問題,不僅關系到留守兒童自身的健康成長,關系到每一個留守兒童家庭的幸福,而且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學校、家庭和社會必須攜起手來,共同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6

  摘要:由于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qū)域的經濟發(fā)展很不平衡,農村人地矛盾尖銳。在市場經濟迅猛發(fā)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fā)“留守兒童”問題。本文就勝利村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調查,了解其現狀,分析原因并提出對策探討。

  關鍵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勝利村是衡陽市珠暉區(qū)酃湖鄉(xiāng)一個傳統(tǒng)的農業(yè)村,現有人口1927人,外嫁未遷戶口56人,常住人口1437人,未滿14歲的留守兒童74人,占全村人口的3.84%,有52人和奶奶、爺爺在一起生活,22人在家獨立生活。在調查中發(fā)現,65%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2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并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父母外出打工后,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jiān)護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情況比較突出。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ㄒ唬、性格比較內向

  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許多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他們表示一般他們放學回家后一般就在家里,很少出去,不喜歡和人打交道,主要的活動就是在家看電視,這主要是10歲左右的孩子,更大點喜歡到網吧去打發(fā)時間。和爺爺奶奶這些大人,他們認為沒有多少話講,或者根本就不想和他們講。這些孩子在群體活動中通常比較靜,調查顯示,他們很羨慕那些能唱能跳能講笑話的小孩,而他們只是人群中的一個觀眾。長期的這種生活形成了他們性格上的孤僻這些孩子在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家庭環(huán)境的不穩(wěn)定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較強的孤獨感。他們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內向,遇到一些麻煩事會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長期的寡言、沉默、焦慮和緊張,極易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這樣的兒童在人際溝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二)精神抑郁,很難找到快樂

  這些孩子大多都是14歲以下,身體和心理的發(fā)展比較快的一個時期,而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還未形成,特別是進入到青春期后,一些孩子的心理問題就更加的突出,在學習上困難、交友的迷茫、青春期的困惑,這些問題使得他們無法找到心理排解的窗口。這讓這些人群無法獲得快樂,內心的痛苦、郁悶糾結使得這些孩子沒有自信,不敢大膽的表現自己,缺乏生氣。

  (三)情緒暴躁,容易失控

  在調查中,我們詢問了幾名留守的孩子,“對你在學校和家里和老師及大人吵過架嗎”的回答中,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表示吵過,有些甚至經常和大人及老師吵架、甚至有兩個孩子因為經常在學校和同學打架換了三個學校。有2個孩子表示很厭倦現在的生活,不想讀書,也想早點出去打工。

  (四)認知偏差:

  內心迷茫少數留守兒童認為家里窮,爸媽沒能耐,才會出去打工掙錢,由此產生怨恨情緒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遠他們,導致情感隔膜。他們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未來感到茫然。多數兒童進取心不強,紀律渙散,再加上家里無人輔導,學習成績普遍較差,逐漸逃學、輟學,以致過早地流向了社會。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態(tài)迅速膨脹,平時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關注較少。特別是部分父母長期在外,因無法照顧孩子產生內疚感,于是采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補償,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yǎng)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陋習。在調查中發(fā)現,現在13-16的兒童有16名,其中沒有讀書6人。這些孩子的心理感覺有一種被拋棄的傷害。父母溝通的不足。

 。ㄎ澹┘彝栴}導致精神的奔潰

  許多在外打工的家庭父母雙方由于沒有在一個地方打工,夫妻關系逐漸冷淡,最后導致離婚,一些留守兒童哦,主要是女生,心理很脆弱,容易產生厭世的心理。我所在的學校班級就有一個同學,父母離婚,在那段時間里幾乎天天哭泣,后來還出現了離家出走,很多天沒有回學校和家庭的事。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在回答你認為你爸爸媽媽關系好嗎的問題時,70%的孩子表示不知道,20%的孩子表示不好。

  二、心理問題成因分析

 。ㄒ唬┯H情的缺失

  由于常年不在父母的身邊,隔代教育的缺點讓這些人感受到了親情的冷漠,大人希望用物質的東西來彌補,而這些物質的東西無法代替親情。12歲的楊鵬一位在家"留守"了7年的兒童。在小楊鵬還剛剛懂事起,父母便離異,分別到廣東和北京打工。小鐘已7年沒有看到媽媽,爸爸去年再婚后也沒有回來過年。爸爸給他一個存折讓他自己取錢應付學習和生活的開支。和爺爺、大伯、大娘住在一起的他,每當想起爸媽,就把自己關在屋子里,感受著孤獨、空虛。因此,楊鵬不愿意上學,下了課也不肯寫作業(yè),性格十分孤僻內向。他在日記里這么傾訴:“爸爸媽媽各奔東西,他們再也不管我了,我和孤兒差不多了。

 。ǘ⿲W習的`壓力

  現在我們天天高喊著素質教育,但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依然在走應試教育的老路,學校的教學教育依然和學業(yè)成績掛鉤。這一點在初中升高中顯得有為凸顯。老師的期盼,父母的期待讓孩子在學業(yè)的道路上倍感艱辛和疲憊。一些學校雖然實行了等級成績制度,但分數依然讓這些孩子的身心受到很大的打擊,對留守兒童的打擊更大,他們得不到老師、父母正常的心理疏導,很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對學習的不用心、對前途更加容易產生悲觀失望的心理。

  (三)青春期的困惑

  在孩子進入到青春期后,處在青春期的學生,漸漸地從家庭中游離,更多地與同伴一起交流、活動,結交志趣相投的同學為知心朋友,他們無話不談,形影不離,視友誼至高無上,甚至為朋友兩肋插刀在所不惜。同時,青春期是性心理萌芽期,表現為開始比較注意自己形象,特別是異性同學對自己的評價,也嘗試與異性交往,但是在交往過程中心理變得很復雜,一方面渴望接近對方,另一方面又很害怕別人發(fā)現,結果,交往過程神神秘秘,羞羞答答,反而顯得別扭;一般情況下,他們并不是真正意義的戀愛,只是彼此有共同的語言,喜歡一起交流和彼此欣賞。但是,由于表現的別樣,成為同學們的談資,一經同學的夸大處理便成為有色新聞,令當事人非常尷尬,就這樣,由一起異性同學的交往而引發(fā)嚴重的心理負擔,直接影響到學習和生活的為數不少。這就是青春期的苦惱┉┉留守兒童在這一時期出現的心理波動,出現心理問題也是很正常的反映。而心理問題卻得不到及時的疏導、援助,日積月累,問題就顯得比較的突出了。

 。ㄋ模┌踩腥笔г斐傻恼H烁癜l(fā)展障礙。

  留守兒童一般都處于弱勢的地位,他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護意識,當這種意識極端強化時,就形成孤僻、焦慮、自私等心理,進而不愿和人交往,對人不信任,對自己不自信和沒有公共意識等心理障礙,如果缺乏正當和及時的引導,可能就會產生各種心理上的問題。

 。ㄎ澹┥鐣h(huán)境復雜造成的心理抵抗能力降低。

  留守兒童正處于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目前的社會環(huán)境復雜,良莠并存,特別需要父母和社會的關愛與引導?墒撬麄兊母改高h在他鄉(xiāng),關愛和引導缺位;同時中小學周圍林立的網吧、游戲廳、歌舞廳,對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兒童來說簡直就是一個“潘多拉魔盒”。內部疏于防范、外部誘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兒童中極易出現心理失范和越軌行為。

  三、對策探討

 。ㄒ唬嬛P愛留守兒童的立體化教育網絡

  1、完善家庭教育

  作為孩子的父母,如果外出打工,務須妥善安排留守兒童的生活;要盡量抽出時間,常回家看看;即便分身乏術,也要經常給孩子打打電話、寫寫家信,及時了解他們學習、生活、心理上的變化,避免其出現成長危機和道德失范等問題。對于孩子的父母,如果不能在家照顧孩子,應當選擇合格的監(jiān)護人,對孩子的成長予以關注。父母也應當及時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師加強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長。對于父母,根本是要轉變觀念,要認識到不是給孩子一個溫飽富足的生活條件,更重要的是要給孩子一個健全的人格。

  2、加強學校的教育

  留守兒童所在的學校,應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聘請專職專業(yè)的心理教師、開設心理健康課,定期為學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通過心理咨詢與輔導、悄悄話信箱等形式,幫助留守兒童解決無人傾訴、無處傾訴的問題,使之解開心靈的疙瘩。班主任老師應該多一點愛心、責任心、事業(yè)心,關注這一特殊的群體。首先是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清楚孩子的性格特點、生日、父母的聯系地址和聯系電話、喜好和他的朋友、監(jiān)護人情況等。同時在平時多加強與這些孩子的溝通和交流,特別是住校的留守兒童,更希望班主任老師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這些“特殊的學生”。

  3、社會教育不可缺失

  作為政府,應該把關注這一特殊群體的成長,作為基層政府的工作任務來完成。倡導關愛生命,關愛留守兒童。給這些留守兒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如由學校和政府的共青團機關、少工委聯合開展的心理救助、春游、親子活動等有意義的專項活動。二是加強對教育的扶持,特別是對班主任工作的支持和幫助,首先要提高班主任老師的待遇,加大對班主任就留守兒童的教育的培訓工作。三是政府還可以就現實的教育環(huán)境加大治理的力度。維護好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對黑網吧加強查處的力度,對危害學校學生安全的事件要加強管理。對學校周邊不良少年要加強監(jiān)管,以免給這些心理脆弱的留守孩子帶來心理上的恐慌。

 。ǘ、關愛孩子,創(chuàng)新關愛教育機制

  對于留守兒童,可以創(chuàng)辦“留守兒童學!被蛘摺傲羰貎和唷保o這些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配備高素質的教師,對這些孩子的成長我們想是大有裨益的。開展“父母就在身邊”活動,開放專列,在一個特定的節(jié)假日,安排這些留守兒童和父母見面和生活一天或者幾天的時間,為他們的出行、溝通提供便利。同時還可以完善社區(qū)、農村關愛服務網絡,居委會或者村委會的主要干部牽頭,熱心關注、幫助這些留守兒童,給他們一份關愛。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不僅影響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們的違法犯罪行為,影響社會的安全和穩(wěn)定。據公安部的調查顯示兩個“大多數”——全國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數在農村,其中大多數又是留守兒童。調查還顯示:80%的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北京的中國社會調查所近日公布的調查也顯示:超過半數的父母明顯感覺到孩子留守后變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經常惹是生非。華中師范大學在湖北的調查顯示:90%的教師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兩方面都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父母不在身邊,從他們缺少關愛的眼神里很難找到這個年齡的孩子們應有的那種天真與活潑,他們普遍過早的成熟了,卻又無時無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種不可替代的愛撫。同時這些留守兒童就是將來社會的勞動者,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中堅力量,如何教育培養(yǎng)好這些留守兒童應該是全社會的責任。給他們一縷心靈的陽光,讓這些孩子也能茁壯的成長。

  指導教師:彭盛斌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7

  1、家訪對象:謝xx

  2、年齡:8歲

  3、性別:男

  4、家長姓名:陳xx

  5、與家訪對象的關系:祖孫

  6、是否留守:留守(爸媽都外出打工)

  7、聯系電話:000000000

  8、家訪內容:

  我們是中午的時候到學生家的,當然他的奶奶正在門口坐著,我們向她表明了我們的來意后,她很高興的接待了我們。

  xx是一個比較內向的孩子,平時在教室里不愛說話,但是學習很努力,成績也很好(考了3次第一名)。聽他奶奶說,他在外面受了什么委屈回家后從來不說,只是自己一個人憋著哭,這也許與他是留守兒童有關吧。

  xx的奶奶是一個非常通情達理的老人,她對她的孫子孫女期望都非常高,而且很關注他們的學習成績。她一直希望他們好好學習,將來后有出息,別在在家種地了。

  我們聊到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1、家長對學生的期望;

  2、家長對學習的要求;

  3、學生生活方面的情況;

  4、學生最需要哪方面的指導;

  5、家長希望通過哪種方式和老師交流(家長會或家訪等);

  6、如果學生犯錯誤了,家長會以什么方式處理;

  7、家長除了關心學生的學習外,還比較關心學生的哪方面等。

  8、家訪總結:

  通過家訪,我發(fā)現老人家對孫子的`期望真的很高。她非常關注他的學習情況,但對他的其他方面如性格、交友等關注的很少。

  xx的內向、不愛說話、受委屈不說,我覺得與他的家教有很大的關系。也許是家人只關注他學習的原因,也許是爸媽不在身邊的原因……但聽他奶奶說,xx不是很聽他媽媽的話,但很聽她的話,原因也許就是和媽媽接觸太少吧。

  我覺得家長不應該只關注學生的學習,他們應該多了解一下學生的交友、性格等其他方面的情況,讓學生能全面發(fā)展。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8

  題目:關于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調查

  院系名稱:xxxx

  班級:xxx,學生姓名:xxx,學號:xxx,指導老師:xxx

  時間:xxx

  目錄

  一、說明信

  1、調查時間、地點

  2、調查對象、方法

  3、調查目的

  4、關鍵詞

  二、留守兒童的含義

  三、留守兒童的現狀

  四、留守兒童的現狀產生的根源

  (1)農民工本身來看

  (2)從農村家庭認識來看

  (3)從農村家長自身來看

  五、留守兒童存在的突出問題

  (1)安全問題

  (2)心理問題

  (3)品行問題

  (4)學習問題

  六、調查體會

  七、對策與推薦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調查時間:20xx年暑假期間

  調查地點:貴州省普安縣罐子窯鎮(zhèn)崧巋村、新民村、辣子樹村

  調查對象:罐子窯鎮(zhèn)部分留守兒童

  調查方法:口頭問答、網絡、資料搜索等

  調查目的:(1)了解留守兒童的概念

  (2)了解出現這現象的原因并分析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

  (3)了解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

  (4)根據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給出自己的推薦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生活、做家務、家庭狀況

  “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一個長期的、必然的社會問題。由于歷史和現實等諸多原因,“留守兒童”在我國經濟社會結構中處于“弱勢”地位,是一種特殊的群體。個性是在我鎮(zhèn),“留守兒童”為我鎮(zhèn)“打工經濟”的繁榮承擔了很多壓力和職責,有理由得到社會的更多關注、關心和關愛。

  一、留守兒童的現狀所謂留守兒童,就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并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僅成為我村外出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兒童身心健康帶來巨大影響。通常狀況下,在父母外出打工后,農村留守兒童有四種被監(jiān)護方式。

  一是隔輩監(jiān)護。監(jiān)護人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他們是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主體。他們占監(jiān)護者總數的90%左右。他們的年齡大都在60歲以上,這些人絕大多數人文化水平較低,文盲半文盲占絕大多數。

  二是上輩監(jiān)護。監(jiān)護的主體是叔叔、嬸嬸,舅舅、舅媽等。這類監(jiān)護比例不是很大。但是,這種監(jiān)護方式存在著監(jiān)護權比較頻繁流動的問題,很不穩(wěn)定。

  三是同輩監(jiān)護。監(jiān)護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這類監(jiān)護者一般是年紀較輕,文化水平也較高,如果有就業(yè)信息或機會,他們隨時都會外出打工。所以,該類監(jiān)護者也存在著監(jiān)護權不穩(wěn)定的問題。

  四是監(jiān)護缺失。也就是農村流動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監(jiān)護權交付給了留守兒童自己。這類留守兒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外,還要承擔起農業(yè)勞動力的主角,照顧好自家的農田。

  二、留守兒童現狀產生的根源

  (一)農民工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產生最直接的根源。罐子窯鎮(zhèn)青壯年約有80%以上常年流向各地,但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于城鄉(xiāng)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務必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構成的壁壘,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的產生。

  (二)從農村家庭認識來看,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選取了離開土地,到沿海地區(qū)、到城市里務工謀生。他們期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期望給下一代成長帶給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取前者。

  (三)從農村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潛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構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于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來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親或母親忙于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于讓孩子完成作業(yè),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tài)。正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三、留守兒童存在的突出問題在親情長期缺失的狀態(tài)里,這些孩子已經產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學習等方面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

  (一)安全問題留守兒童雖然有必須的監(jiān)護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監(jiān)護人如長輩家屬、親戚以及代理家長等,由于年齡、經濟、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jiān)管。而且他們往往認為只要讓孩子吃飽穿暖就算盡到了監(jiān)護職責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則是孩子學校的事情。因此在課余和節(jié)假日等老師無法監(jiān)管的狀況下,留守孩子則成了絕對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們明白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潛力。父母不在身邊,沒有他們直接的關愛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擊對象。

  (二)心理問題由于留守孩子缺乏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機會,存在嚴重的“親情饑渴”,而其他監(jiān)護人替代不了父母就應要履行的完整的監(jiān)護職責。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敗、進步、憂郁、悲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時,沒有自己信賴的長輩能夠傾訴和指導,往往只能自己處理。尤其當他們遭遇挫折時,他們不愿意與監(jiān)護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極端,多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自卑封閉、自暴自棄、缺乏自信,上進心不強。不愿意與人交流、性格內向,不開朗。老師找其談話容易掉眼淚。

  二是自尊心過強內心較敏感對老師親友等的管教和批評容易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偢杏X有人在欺負他,斤斤計較,不合群。

  三是對父母產生怨恨情緒認為父母為了賺錢而拋棄了自己,對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遠他們。

  (三)品行問題留守兒童一般為學齡前兒童、小學生、初中生,正處于心理成長的關鍵時刻。如果是由祖父母來隔代撫養(yǎng)教育,往往意味著大多數由文盲半文盲來撫養(yǎng)孩子;而托付親戚照管的,親戚普遍認為不便過多管教或經常盤問,畢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長期處于這種狀況中,在行為習慣上容易發(fā)生消極變化,且難以及時得到糾正,有的甚至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違法亂紀的現象,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四)學習問題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撫養(yǎng)的孩子,由于爺爺奶奶的文化水平較低,無法在學習上得到幫忙和指導。而雙親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樣很難得到父母在學習上的輔導。因為留在家的父親或母親一個人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工作,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絕大多數農民工選取背井離鄉(xiāng)外出打工是期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讓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讓孩子能有條件上好學,理解學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與愿違,留守兒童大多數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當

  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學習認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過高,孩子學習壓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兒童由于自控力差,無人督促學習,再加上受外界的影響,認為學習與否都一樣,對學習毫無興趣。

  四、調查體會總之此刻農村因為貧富差距足漸被拉大,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家里就只有兒童和老人在家里,大都數家庭成了留守家庭。一般父母都沒在家里,孩子的學習成了很大的問題。一般都是和爺爺奶奶在一齊,老一輩的人很多都沒有文化不懂得怎樣教育孩子,本來就不好的教學質量農村,再加上回家里沒有人監(jiān)督輔孩子學習,所以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都不太好。

  父母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在家里的學習生活問題,要說是在家里監(jiān)督輔導孩子的話,靠在家里種地的話根本就不能生活下去,要是出去打工的話,自己又不能監(jiān)督孩子好好學習。這個問題也一向糾結著很多父母,要是帶著孩子出去在外面上學的話,外地的孩子只能上私學,學費生活費有太高,那樣的話父母根本供不起。

  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不但學習成了問題,就連素質教育也成了問題,而且越落后的地方越亂,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很容易就會學壞。早退、逃課、打架、早戀、抽煙喝酒等等發(fā)生在了這些留守兒童身上。爺爺奶奶在家里根本就不明白自己的孫孫在學校里干了什么。還以為自己的娃在學校里很乖呢。還有一部分爺爺奶奶思想很封建,認為只有一個男孩子,所以十分愛他,到達了溺愛的程度。他想要什么就給什么,以至于讓孩子學壞了。學習不行,打架斗毆卻是把好手。

  有一些孩子就是因為學習不好,家里的經濟條件又不好,所以有一部分人初中還沒畢業(yè)就開始走入社會,開始打工掙錢養(yǎng)家。很多孩子一放學回家就要做家務,不是去討豬草,就是去地里干活,小一點的還好一點,做得少一點。年齡稍大的人就要去地里干活了,下午讀書回來吃了點冷飯,立刻就跑去地里,這段時間還不是農忙時節(jié)還好一點,再過一段時間秋收了,就忙起來了;丶依飦砀緵]多少休息時間,所以他們的作業(yè)都是在學校里的課余時間久完成了。因為農村沒有城里學生那么多時間,沒有那么多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所以他們農忙時節(jié)就幫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農閑時就是這跑跑那玩玩,雖然不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樣能夠有很多玩具,沒有那么多的好玩的東西,但是他們還是能玩的不亦樂乎滿頭大汗的。并且他們覺得很簡單很開心。他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城里孩子一樣學習,能有屬于自己的單車;丶依锊挥米瞿敲炊嗟霓r活,能和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一齊。

  留守兒童最開心的時候不是豐收的時候,也不是考試考了高分,能讓他們同都開心的時候那就是自己的爸爸媽媽回家來了,但一般在外的父母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家來,所以他們最期盼的就是寒假的到來,不但能夠放假在家里,而且還能和爸媽在一齊。

  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成了此刻農村一個嚴重的問題,留守兒童雖然越來越受社會的關注,但是解決的僅僅是他們的溫飽,并沒有真真的解決他們的學習生活問題。

  每次去訪問留守兒童我眼睛總是紅紅的,每次的訪問都能夠說是伴著淚水進行的。試問那個孩子不期望能和自己的爸媽在一齊生活呢?試問有那個父母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像城里的孩子一樣能好好學習,能開開心心的,不用擔心錢的問題呢?有那個爺爺奶奶不疼自己的孫孫呢?

  五、對策與推薦留守學生是當前的一個社會問題,全社會都要關心、關愛留守學生,關注留守學生問題,學校更就應站在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政治高度,扎實解決好留守學生問題,為社會培養(yǎng)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學校有義不容辭的職責,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學生健康發(fā)展的工作思路,對他們要嚴慈相濟,使留守學生享受到同其他學生一樣的教育和關愛,利用“留守”這一資源,教育留守學生學會自理、自立、自強,自律,鍛煉他們的意志,培養(yǎng)堅韌、獨立的個性,構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們健康的茁壯的成長。

  第一,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增強學校和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愛。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jiān)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狀況,構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jiān)護人的部分職責,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第二,為留守兒童溝通帶給方便。在學校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帶給方便,并使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系了解子女學習狀況;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yī)生,及時幫忙“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

  第三,廣泛開展有助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各類活動。如親子活動等,加強家長與兒童之間、兒童與兒童之間的交流互動,引導兒童互助互愛,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群眾的溫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對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監(jiān)護的留守兒童,可動員家長將其轉入學校寄宿,由專門教師負責其飲食起居生活。實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著相似的經歷,對他進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喚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發(fā)學習熱情,增強群眾歸屬感。

  第四,相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fā)揮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工、青、婦群眾組織要充分發(fā)揮協(xié)調、維護、教育和服務職能,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協(xié)調推動有關部門出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相關政策和規(guī)定,不斷優(yōu)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著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要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大力發(fā)展農村社區(qū)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絡,進一步規(guī)范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改善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活動載體,組織編寫適合留守兒童家長及監(jiān)護人特點的家庭教育輔導材料,培訓一批家庭教育骨干,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引導留守兒童外出務工父母和監(jiān)護人改變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真正承擔起教養(yǎng)孩子的職責和義務。

  第五、父母是法代替的,既然家庭狀況無法改變,那么國家就就應縮小城鄉(xiāng)差距,保障農民工的權益,公平對待農民工及其子女,改變戶籍制度,撤銷昂貴的借讀費,保障農村孩子有公平的受教育權,這樣孩子就能夠和父母一齊進城;

  第六、老師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讓自己的言行傷害到敏感的留守孩子們,對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多加關注,多加鼓勵吧,不忽視他們,不歧視他們。學校也要和家長常持續(xù)聯系;第七、規(guī)范縣鎮(zhèn)上的游戲機廳和網吧,嚴禁未成年人進入?傊蠹夜餐,為留守孩子創(chuàng)造一片藍天,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讓他們搏擊長空,勇敢飛翔,讓他們無論在哪里,都自信的昂起頭,勇敢地表現自己。期盼更多的人加入關注留守兒童的隊伍中來,為他們帶去愛。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9

  一﹑調查背景

  谷撒地,

  薯葉枯,

  青壯打工去,

  收禾童與翁,

  留守問題怎么辦,

  我為兒童鼓與呼。

  我所在學校,地處西秀區(qū)大西橋鎮(zhèn)三鋪村,滇黔鐵路,貴黃公路,滬昆高速,省道都從境內通過,交通便利,歷來這里的村民很多都是上云南,下貴陽從事生意,近十年來,隨著打工潮的興起,青壯年在外人員更多,導致留守家庭增加,使“留守兒童”成為了一個新名詞,。近兩年,雖然國家出臺很多鼓勵農民工回家創(chuàng)業(yè),但留守兒童的比例任然高居不下,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教育狀況,身心發(fā)展讓人堪憂。

  二﹑調查方法和內容:

  (1):對全校留守兒童人數的調查和統(tǒng)計;

  從統(tǒng)計數據來看,留守兒童所占比例為總人數的三分之一略多。在一些班級,留守兒童幾乎占到全班人數的一半。其中,雙親留守兒童人數為105人,所占比例為105÷11194.59。

  (2):問卷調查;

  在對全校111名留守兒童的問卷調查中,發(fā)放試卷126份,收回126份,答題情況為:

  問題一:你的爸爸和媽媽是什么時候去打工或經商的?

  A:3_4歲父母就外出的有32人, 占32÷126﹦25.4℅ B:5_7歲父母就外出的有69人, 占69÷126﹦54.76℅

  C:8_10歲父母就外出的有21人, 占21÷126﹦16.7℅

  D:10_12歲父母就外出的有4人, 占4÷126﹦3.2℅

  從問題(1)中,可以看出,有80℅的留守兒童,父母在7歲以前就外出了。 問題(2):每年你的爸爸和媽媽什么時候回來?回來幾次?

  A:回來一次的有76人,在春節(jié)回來, 所占比例為76÷126﹦60.32℅ B:回來兩次的有38人,在每年的春節(jié)和放暑假的時候,所占比例為

  38÷126﹦30.16℅

  C:回來三次至十次的有3人,時間不一定,所占比例為3÷126﹦2.38℅ D:達到每月回來一次次以上的有9人,時間比一定,所占比例為9÷126﹦

  7.14℅

  問題(3): 你現在和誰生活在一起?他們能輔導你的學習嗎

  A:和爺爺﹑奶奶在一起,他們不能輔導自己學習的有106人所占比例為121÷126﹦96.03℅

  B:和叔叔在一起,能輔導自己的學習的有3人,所占比例為

  3÷126﹦2.38℅

  C:和親戚在一起,不能輔導自己的學習有2人,所占比例為

  2÷126﹦1.58℅

  問題(4): 你想爸爸和媽媽嗎?

  所有名留守兒童都回答:想。

  問題(5): 你和爸爸﹑媽媽經常聯系嗎?

  A:1_3天聯系一次的有23人; B:3_7天聯系一次的有58人;

  C:一個月內聯系一次的有18人;D:有事才聯系的有12人。

  問題(5): 爺爺﹑奶奶每天做早餐給你吃還是你在外面買零食吃?

  A:每天在家吃早餐的有26人,所占比例為26÷126﹦20.63℅;

  B:沒在家吃早餐,在外面買零食吃的有67人, 所占比例為67÷126﹦53.17℅

  C:有時在家吃早餐,有時在外面買零食吃的有35人,所占比例為19÷126﹦15.08℅;

  D:沒在家吃早餐,在外面買零食吃的有14人,所占比例為14÷126﹦11.11℅;

  問題(6): 你經常和爺爺﹑奶奶交流﹑談心嗎?

  A:經常談心交流的有34人,所占比例為34÷126﹦26.98℅;

  B:有事時才交流談心的有42人,所占比例為42÷126﹦33.33℅;

  C:被動交流的有38人,所占比例為38÷126﹦30.16℅

  D:不愿意交流的有12人,所占比例為12÷126﹦9.52℅

  問題(7): 你喜歡同學們嗎?和同學相處的好嗎?

  A: 回答喜歡,相處的好有45人,所占比例為45÷126﹦35.7℅;

  B: 回答一般的有56人,所占比例為56÷126﹦44.44℅;

  C: 回答只喜歡幾個同學的有8人,所占比例為3÷126﹦6.35℅

  D:回答不喜歡的有17人,所占比例為17÷126﹦13.49℅

  問題(7): 你喜歡學習嗎?

  A: 回答喜歡的有54人,所占比例為54÷126﹦42.86℅;

  B: 回答不是太喜歡的有43人,所占比例為43÷126﹦34.13℅;

  C: 回答不喜歡的有29人,所占比例為29÷126﹦23.02℅;

  問題(8): 你的理想是什么?

  A: 回答長大了從事各種行業(yè)的有92人,所占比例為92÷126﹦73.02℅; B: 回答無理想的有34人,所占比例為34÷126﹦26.98℅;

  (3):走訪調查;

  在126名留守兒童家庭中,走訪了89家,在這89家留守家庭中,有87 爺爺奶奶文化程度較低,不能輔導自己孫子的學習,只有兩家能輔導孩子的學習。唯一能做的是讓孩子有飯吃,不讓他們受凍受餓。

  在與這些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的交談中,他們都戲稱自己是 “招孫辦主任” 在家庭經濟與孩子的未來這一問題上,老人們表現出來的是矛盾與復雜的心理。并且,老人們還在盡可能的'去勞動,減輕家庭負擔,所以,在田地里,映入眼簾的是老人和兒童在一起勞動的情景。

  (4): 教學參與;

  通過與學校老師們的交談和自己的教學參與,學校一至六年級126名留守

  全校成績優(yōu)秀的留守兒童所占比例為:31÷126﹦24.6℅;

  全校成績一般的留守兒童所占比例為:49÷126﹦38.89℅;

  全校成績差的留守兒童所占比例為: 47÷126﹦37.3℅;

  三,調查結果:

  綜合調查情況來看,留守兒童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親情的流失。

  由于父母長期在外,使得孩子從小就缺乏父母的關愛,孩子在心靈上

  下的是難以撫平的傷口。我有一個學生叫楊小達,父母在他4歲時就到浙江打工,父親每年春節(jié)回來一次,母親是楊小達長到12歲,回來建房才見面的,而此時兒子就不認母親了,他的母親找到我,要我與楊小達好好談談,叫她一聲媽媽。當我問楊小達為什么不叫自己的媽媽,爸爸媽媽外出打工是為了什么?楊小達流著眼淚說,是房子重要還是自己的孩子重要?我已經對媽媽一點印象的沒有了,我開不了口。雖然像楊小達這樣的是少數,但可以看出留守兒童對父母關愛的渴望,在親情流失的情況下,他們表現出來的是自卑,沉默寡言,厭學,甚至厭世。

  2.情感上的代溝:

  由于留守兒童都是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對他們只能是溺愛, 雖然也是親人,但始終不能與父母親的關愛相提并論,大部分爺爺奶奶只能是看住人在,而根本不能從情感上去關心。在問題(6): 你經常和爺爺﹑奶奶交流﹑談心的統(tǒng)計上,不難看出,能和爺爺奶奶經常交流談心的只占26.98℅,爺爺奶奶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與自己的孫子存在著很大的區(qū)別,這也就造成了交流上的障礙,情感上的代溝,是留守兒童不能開心﹑活潑的主要因素。

  3.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和留守兒童生活一起的爺爺奶奶,他們都是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出生的,由于歷史原因,他們的文化水平都不高,甚至有些只能認識一些常用的字,不能寫。所以,根本不能去輔導這些留守兒童的學習,這也是導致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差的主要原因。

  4.生活狀況堪憂。

  在問卷調查和家訪過程中,了解到80℅以上的家庭,都沒有或沒能長期給留守兒童做早餐,相當多的家庭都是給孩子一點錢,讓他們自己買零食吃,由于條件原因,他們買的大都是“三無”食品,在教學中,老師常常都會碰到由于吃零食而生病的學生,雖然老師們多次在開家長會時,都在強調家長要給孩子做早餐,不要在外面買零食當做早餐。但是,在農村,農忙季節(jié)時,爺爺奶奶要忙做農活,根本無暇照顧,更因為經濟問題,給孩子的錢最多是兩角到五角錢,只能買諸如“牛筋條”之類的食品。很多家庭對孩子的生活,只能是管飽,談不上營養(yǎng)。

  5.網絡的侵蝕。

  現在由于一些黑網吧的存在,使得一些孩子常常進入網吧,特別是留守兒童,由于爺爺奶奶無力監(jiān)護,使得他們更有時間進入網吧,時間久了,難以扭轉。特別是在寒暑假,部分留守兒童常常都是在網吧里度過。

  6.對未來沒有正確的理想。

  在調查中發(fā)現,有近三分之一的留守兒童沒有正確的理想,在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是無所無謂,對未來缺乏正確的理想,這是令一個教師最為痛心之處。

  四,想法和意見。

  1. 由于外出打工是不能在短時期內能解決的問題,所以留守兒童和父母要 在一起,留守兒童父母所在地的教育部門要真正的讓孩子進入公辦學校學習,而不能拒之門外,在調查中發(fā)現,有些家長就是因為孩子進不了公辦學校,而只能進要交高費的私立學習而造成孩子不能和父母在一起。

  2.留守兒童所在的學習和班級,老師要多花時間從學習﹑情感上去予以心, 有條件的可以開辦留守兒童溫馨班級,留守兒童之家等。

  3.在節(jié)假日,學校要多開展送溫暖給留守兒童的活動,可以讓留守兒童利用學校的電話給父母通話,用學校的電腦和父母視頻見面。

  4.學校要在宣傳上長期做關于留守兒童的宣傳,讓全社會都能關心和關愛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0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是由于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qū)域的經濟發(fā)展很不平衡,西部落后而東部經濟發(fā)展迅速。在市場經濟迅猛發(fā)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大規(guī)模的人口涌向東部沿海地區(qū),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fā)“留守兒童”問題。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普資料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近20xx萬人。有專家推算和保守估計,近年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至少在4390萬以上。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占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比例高達56.17%。因人口流動引發(fā)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眾所周知,陜南處于秦嶺深山中,交通不便,多山地,工業(yè)和第三產業(yè)幾乎很少,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大量閑置的農民工選擇外出打工,從而使陜南人均收入,成為陜南人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受戶籍、經濟、居住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的子女大多在家鄉(xiāng)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撫養(yǎng)的“單親家庭”里或由祖父母親戚朋友代為撫養(yǎng)。有的孩子甚至獨自留在家中,從而形成了一支龐大的“留守兒童”隊伍!傲羰貎和钡慕逃龁栴}不僅成為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課題,而且關乎農村乃至全社會的發(fā)展,問題的解決已刻不容緩。2 ~/

  一、總體現狀

  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jiān)護或是隔代監(jiān)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75%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務工,一方在家。其中85%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yǎng)孩子。其中有15%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一是監(jiān)護不力,九年義務教育難以保證。據統(tǒng)計,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jiān)護和親友臨時監(jiān)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jiān)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jiān)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局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jiān)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及初中教育的在學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兒童,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fā)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進入初中階段以后,留守兒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88%。由于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于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于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yè)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yè),生活自理能力較強,但是9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yōu)秀的較少。由于父母長期外出務工,留守兒童均為幼兒或小學至初中階段的學生,孩子由于年紀小,對學習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小學階段的學習多取決于家長的引導和督促,但由于托管老人年紀較大,文化水平較低,不能及時糾正孩子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給予孩子學習中必要的幫助,加之有些老人心存“再學不好就跟你爸媽學手藝,一樣能賺錢”的思想,致使一些孩子造成“學不學習都行”的思想。

  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為習慣好的占25%,中等占45%,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于看電視、游戲、網絡,抽煙等不良現象的約占30%。二是缺乏撫慰,身心健康令人堪憂。據西部某勞務輸出大省在一縣域內的調查顯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通信頻率月

  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并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項調查顯示,19.6%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4%覺得自己受歧視,9.5%有過被遺棄的感覺。北方某省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所占比例已高達20%。

  二、存在的問題

  1、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jiān)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jiān)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yǎng)、放任自流。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據調查,僅有15%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還有不少孩子上網成癮,荒廢學業(yè),義務教育沒有完成就流落社會。父母長期在外覺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財、物方面盡量滿足孩子的需要,而對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關注較少。這類留守兒童由于處在青春期初始階段,易受外界影響,發(fā)生問題較多。

  2、學習成績一般。由于臨時監(jiān)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yǎng)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jiān)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yǎng)、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fā)生。調查中我們發(fā)現,全鎮(zhèn)567名留守兒童中學習優(yōu)秀的不足10%,9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3、性格發(fā)展不健全。臨時監(jiān)護人一般只管吃穿,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yǎng)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系發(fā)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性格柔弱內向,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父母關愛嚴重缺失,盡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jiān)管,但畢竟是與父母親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內向。在調查中發(fā)現。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這種長期的父母分離導致孩子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4、社會對留守兒童關注不夠。農村社會教育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陳舊,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對一些娛樂場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聯網、電視、電影、錄像、影碟、書刊等文化傳播媒體中,有的為了追逐市場賣點,牟取暴利,滲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等腐蝕內容,對缺少親情關愛、性格孤僻、苦悶無聊的留守兒童具有腐蝕性和誘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兒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解決方法

  留守兒童問題涉及面廣,影響深遠與解決同等重要,也是解決農民工后顧之憂,保證他們安心在外務工的愛民措施,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呼吁層面上,應從教育管理體制,政策法規(guī)方面解決。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促進其心理健康發(fā)展。

  1、家庭教育方面。

  首先,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慎重選擇代理人員,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jiān)護人員,應盡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長。其次,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系和溝通,讓孩子感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向老師和臨時監(jiān)護人即使了解孩子學習生活等個方面的情況,盡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第三,還要加強與代理監(jiān)護人、學校的聯系。1、慎重選擇。父母外出打工要三

  思而后行,多考慮考慮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錢重要。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可讓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監(jiān)護子女,一般以母親為主,母親心細,有耐心,孩子更愿意與她們交流。父母都外出務工的,如果條件允許,可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

  2、學校教育方面。

  學校方面要重點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教育與管理。要充分的利用春節(jié)外出務工人員返鄉(xiāng)的“黃金季節(jié)”,召開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影響產生合力效應。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幫助指導留守學生解決各種困惑和疑難,對其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加大支持力度,優(yōu)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huán)境。要加大學校義務教育投入,管理好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加強教學管理,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有序的培養(yǎng)學生的文明習慣,組織學生廣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把鄉(xiāng)土文化引進課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對“留守兒童”產生了一定的吸引力。大力開展校園活動。每年學校都要開展大規(guī)模的校運會、廣播體操比賽、慶祝六·一等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加了校園生活樂趣,對“留守兒童”也是有吸引力的,推行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幫助他們走出自閉的心理障礙,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和價值觀。

  3、政府及社會方面。

  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綜合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統(tǒng)一認識,積極配合,協(xié)同努力,形成對留守學生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發(fā)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扶貧助困、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等領域扎扎實實開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學生教育管理體系。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其實是“三農”問題的衍生物,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我們提出的時代要求。留守兒童問題的妥善解決,不僅有利于義務教育在農村的落實,提高農村的教育質量,還有利于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更關系到廣大農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農村孩子是未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留守兒童問題是伴隨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和勞動力轉移產生,并將長時期存在的社會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關系到未來人口素質和勞動力的培育,關系到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協(xié)調發(fā)展,也關系到社會穩(wěn)定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關注“留守兒童”就是關注農村的未來,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和空間,有利于促進學校教育和農村社會的良性發(fā)展。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1

  活動參加者:

  活動時間:

  活動地點:

  奎年來,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但由于種種原因,許多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留在農村,由此產生了一批特殊群體,即“留守兒童”,F將此次實踐活動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一)基本情況

  縣統(tǒng)計局采取分層抽樣、整群抽樣、全面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全縣14個鎮(zhèn)共抽取42個村民小組,調查時點為20xx年3月20日。

  匯總結果顯示:4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9630人,勞動力4966人。20xx年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為1336人,比去年同期減少29人,減少2。12%。據此推算,20xx年全縣外出務工人員為134779人,比去年同期減少2926人。在留守兒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顧的有23121人,占留守兒童的68.4%,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的有10596人,占留守兒童的25.5%,其他親人照顧的有2138人,占留守兒童的5%,獨立生活的有44人,占留守兒童的1.1%。

 。ǘ┐嬖诘闹饕獑栴}

  1、教育情況令人堪憂。

  14個鄉(xiāng)鎮(zhèn)的調查結果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學習均存在這樣的問題,即由于父母長期在外,監(jiān)護人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教育幫助不夠。調查中發(fā)現,83%以上的監(jiān)護人沒有參加過家長會,13%的監(jiān)護人偶爾輔導孩子學習,僅有10%的監(jiān)護人和老師聯系。從而致使部分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時好時壞,對學習缺乏熱情和進取心,甚至有的厭學、輟學,成為老師眼中的“雙差生”和“問題兒”。

  2、性格行為存在缺陷。

  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環(huán)境的缺失、農村教育環(huán)境的不理想以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和滲透,使得留守兒童形成了典型的個性特征和行為缺陷。集中表現為:任性、郁悶、敏感、不安、膽怯等。祖輩的溺愛,造成留守兒童我行我素、固執(zhí)倔強、情緒波動大、愛發(fā)脾氣等不良性格。在學校常常表現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嚴重,不能與老師和同學和平共處。而且由于留守兒童處于身心發(fā)展的轉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適當的約束和科學的引導,使其極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誘惑和影響,很多兒童由于無人管理或管理不當而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養(yǎng)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遵紀守法表現較好的占17%,一般的占65%,差的占18%。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

  面臨拐騙、打架、斗毆、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隱患。由于學校與家庭之間安全紐帶銜接不上,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兒童年幼無知,監(jiān)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安全事件時有發(fā)生。

  4、政府、社會關注不夠。

  留守兒童在成長期需要家庭、社會的關愛和引導。目前他們尚處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階段,缺乏對社會生活事物的準確判斷,沒有父母在身邊交流、教育和疏導,讓他們面臨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會上對留守兒童的關注不夠,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調研發(fā)現,教育、民政、關工委、團委、婦聯等部門雖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開展了一些關愛工作,但覆蓋面還是很小。如:學校尚未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村委會也沒設立外出務工人員花名冊,相關部門對留守兒童引發(fā)的一系列問題也尚未進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ㄈ﹩栴}產生的原因

  1、社會原因。

  城鄉(xiāng)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于城鄉(xiāng)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后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

  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里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于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親或母親忙于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于讓孩子完成作業(yè),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tài)。正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3、學校原因。

  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留守兒童身心發(fā)展不相適應,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fā)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fā)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老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fā)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二、對策和建議

  1、從社會職能上,要進一步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

  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切實擔負起責任。

  一是要提高認識,把留守兒童教育成長問題納入政府議事日程,加強領導,形成多部門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機制。

  二是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研究,制定有利于留守兒童教育成長的政策,盡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兒童合法權利。

  三是要充分發(fā)揮媒體的作用,加強新聞宣傳,加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引起全社會重視,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解決。

  四是充分發(fā)揮職能部門的作用。宣傳部和精神文明辦要加大力度,引導和教育人們提高關愛留守兒童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引導和教育外出務工家長轉變家庭教育理念,強化監(jiān)管責任;教育部門要形成教育保護合力,出臺相應的關愛和保護政策與措施,加強監(jiān)督和檢查,強化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監(jiān)管和教育力度;公安部門要加大對侵犯留守兒童合法權益行為的打擊,凈化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教育環(huán)境;司法部門要深入基層開展法律宣傳和咨詢活動,增強留守兒童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民政部門要關心貧困留守兒童的生活,把貧困留守兒童列入救濟對象;關工委、共青團、婦聯等組織要從各自的工作實際出發(fā),在向留守兒童開展獻愛心及“一對一”幫扶、“手拉手”活動的基礎上,通過創(chuàng)辦留守兒童家長示范學校、代養(yǎng)人家長學校,開展志愿者服務、結對子互幫、親情熱線等活動,把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落到實處。

  五是要發(fā)揮基層組織作用,村委會應盡快做好留守兒童檔案的建設工作,對于那些生活較困難和問題突出的留守兒童要特別關注,由村支部負責,統(tǒng)籌鄉(xiāng)村學校的老師、村婦代會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團員等各方面力量,給予留守兒童“一對一”的特別關懷,組織他們開展有益的集體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2、從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變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

  從調查資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的影響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則影響相對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時,如果沒有可靠監(jiān)護人,最好留一個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則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則上最好做到每個星期交流一次。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生活,應該全面了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在溝通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系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這對于孩子的情感發(fā)展非常有幫助。另外還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jiān)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和辦法,做到掙錢與教育子女兩不誤。

  3、從教育體系上,要重點加強農村中小學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

  一是在留守兒童較多的農村地區(qū),試辦寄宿制學校。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學校的投入和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huán)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

  二是學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節(jié)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形成合力。

  三是建立留守兒童跟蹤管理檔案。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qū)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學校老師要經常與家長(監(jiān)護人)聯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以便及時幫助留守學生,并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yè)余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籍他們殘缺的感情。

  四是在課程上大膽創(chuàng)新,在為所有兒童提供良好的知識教育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尤其是對生活在特殊狀態(tài)下的留守兒童,更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留守兒童自尊、自立,幫助他們知法、守法。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成立心理咨詢室,專設心理老師,共同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為留守兒童排憂解難,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2

  近幾年來,我鎮(zhèn)外出務工的農民日漸增多,20xx年全鎮(zhèn)外出務工的農民達到一萬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出省打工。在打工族中就出現了很多的“留守兒童”,他們的情況已經成為了社會的一大現象、各界關注的一個問題。我們讓各中小學通過采取走訪、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全鎮(zhèn)農村“留守兒童”以及單親家庭進了調查。現將情況作簡要分析。

  一、留守兒童及單親家庭的基本情況

  一是留守兒童比例大。全鎮(zhèn)現有在校學生8968人,其中留守兒童5540人,占在校學生的60%左右。

  二是留守兒童不少是隔代監(jiān)護甚至親戚(朋友)監(jiān)護。經各學校對留守兒童調查顯示,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yǎng)的占32%,托付給親戚朋友的占9%,由父親母親一方在家撫養(yǎng)的僅占33%。

  三是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由車站小學調查的留守兒童學生中有70%能自己約束自己,按時完成作業(yè),有40%能刻苦學習,表示理解父母的辛苦,自理能力比雙親在家的.孩子有所增強。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委托監(jiān)護人年齡普遍偏大,文化偏低,難于勝任監(jiān)護職責,代理監(jiān)護人對留守學生的管教力不從心。目前有一部分外出打工的家長,在街道買房或是租房,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帶著小孩讀書,但大多數“留守兒童”都是在當地鄉(xiāng)村中、小學念書,同樣是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料,這些代理監(jiān)護人年齡都在55-75歲左右,年齡偏大,知識水平不高,只能從衣食方面對小孩進行照顧,缺乏文化知識方面的輔導。有的爺爺奶奶在農忙季節(jié)甚至要孫女帶弟弟到學校去,影響其它的學生上課。有些老人對孫輩溺愛遷就,任其自流。

  二是家庭和學校溝通不夠,不能有效對接,影響了兒童品德的形成和學習的進步。在學校中,留守兒童尤其是隔代監(jiān)護型和親友代管型的留守兒童,有時會受到其他孩子的排斥,產生自卑孤僻心理,加上父母與學校、老師缺乏溝通,老師也忽視了引導、教育和關愛,感受不到集體、家庭的溫暖,學習積極性受到影響。

  三、對策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不是個別現象,也不是一般問題。關系到承上啟下,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問題。外出打工掙錢重要,教子育人更重要。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政府應當對留守兒童問題引起高度重視。加大對農村學校在師資、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入,學校在狠抓教學質量的同時,也應重視素質教育。

  二是建議外出打工的家長,留下一方在家里管教孩子。這樣可以減輕老人的沉重負擔和留守兒童的精神壓力,為孩子上學讀書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

  三是多鼓勵外出務工的家長把學生帶在身邊就近上學。

  四是建立關愛組織。動員和組織離退休教師干部和職工,按照自愿參加,就近活動,量力而行的原則關愛下一代,關注留守學生生活、學習和思想道德建設,必要時起到代理家長的作用。

  五是在教師和家長或監(jiān)護人之間通過手機建立短信平臺。學校對留守學生進行調查摸底、登記造冊,建立家長聯系卡,將留守學生的家庭住址,家長姓名、工作處所、聯系電話以及委托監(jiān)護人的姓名、電話登記造冊。這樣便于教師通過手機及時反映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問題,促進雙方面的交流。

  六是農村黨員干部建立結對幫扶制度,分片到人,落實到人。各村委會成立關愛留守兒童辦公室,基層黨員干部個個有指標,人人有任務。通過以上措施,使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等各方面都得到了照顧,保證了留守而已的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3

  隨著我國社會轉型和城鎮(zhèn)化建設的快速發(fā)展,在廣大農村,進城務工農民逐漸增多,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也越來越多,這些孩子在心理、學習、行為等各方面普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大家去關注。為了解全鎮(zhèn)留守兒童的基本生活狀況和面臨的新問題、新需求,以便為今后有針對性的幫扶奠定工作基礎,高流鎮(zhèn)婦聯于近期對全鎮(zhèn)留守兒童的基本狀況進行了新一輪摸底調研。

  本次調查覆蓋該鎮(zhèn)14個行政村,主要對象為初中及以下、父母雙方或者其中一方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家庭。調研采取發(fā)放調查表格、入戶入校實地調查等方式進行。

  一、整體情況概述

  1、基本情況介紹:

  高流鎮(zhèn)總人口61394人,18歲以下(包含18周歲)人口14908人,其中16歲以下人口13821人,男7778人,女6043人;14歲以下12871人,男7217人,女5654人。

  全鎮(zhèn)初中以下留守兒童390人,其中14歲以下364人,占14歲以下兒童總數的2.8%,14—16歲25人,16-18歲1人。幼兒園及學齡前留守兒童67人,占17.2%;小學273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70%;初中留守兒童50人,占12.8%。

  父母在外務工兩年以上的5人,占總人數的1.28%;在外務工一年以上的19人,占4.87%;一年返家一次的176人,占45.13%;半年返家一次的190人,占48.72%。

  2、平時父母和子女如何溝通:留守兒童家中基本都配有電話或者手機,70%以上的家長能做到每星期給孩子打一個電話,25%以上的家長一個月與孩子聯系1-2次。留守兒童平時有訴求也會通過監(jiān)護人給在外務工的父母打電話。

  3、留守兒童都有什么心愿:根據年齡的不同,留守兒童的心愿側重點也不同,年齡大一些的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愿主要是希望能和父母多團聚,希望父母能輔導自己的學習;而年齡偏低的留守兒童心愿則集中在希望父母能陪自己玩,以該鎮(zhèn)育才幼兒園的12名留守兒童為例,他們的心愿集中在:想和爸爸媽媽一起到動物園玩,想叫爸爸回來買許多玩具,想叫爸爸送自己上學,想爸爸帶自己去旅游,想爸爸給買好吃的。

  4、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心理狀況:學習方面,成績中等偏上的留守兒童132名,占33.8%;成績較差的留守兒童有13名,占3.33%大部分的留守兒童成績中等甚至偏下。生活方面,留守兒童的早餐和晚餐基本全部在家中解決,由于學校較遠,父母不在身邊無人接送,一半以上的留守兒童午餐在學校解決。心理狀況方面,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比較懂事,知道父母在外賺錢辛苦,能認真學習,幫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自尊心強,性格偏內向;一種是缺乏管束,自由散漫,性格相對偏激,易爆易怒,容易受不良習氣影響。

  5、目前開展了哪些關注活動:針對學齡前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孤單的心理,組織志愿者陪他們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戲、說故事,幫助留守兒童減少孤僻性格的養(yǎng)成;關注留守兒童身體成長,聯合計生、衛(wèi)生部門,為留守兒童檢查身體,關注身體健康。

  6、目前對留守兒童如何管理:家長、學校、社會三位一體,齊抓共管。在外務工的父母通過電話及回家探親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進行督導,留守兒童在家的監(jiān)護人具體進行生活照顧;各中小學校、幼兒園大力開展“成長導師、成長伙伴”與“留守學生”結對關愛行動,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科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重點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心理輔導;各村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由各村婦代會主任牽頭,以組為單位對留守兒童的生活、安全進行關注。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習教育情況令人堪憂。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一般是單親監(jiān)護或者隔代監(jiān)護,監(jiān)護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隔代監(jiān)護,爺爺奶奶基本上都沒上過學,大字不識一個,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學校教師雖然和留守兒童結對“成長導師”,但也只限于在校期間,無法兼顧到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部分留守兒童性格內向,遇到困難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向老師尋求幫助,正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2、性格行為存在缺陷。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為上出現過激行為等。任性、壓抑、敏感、不安、膽怯等缺陷性格以及因祖輩的溺愛造成的部分留守兒童我行我素、固執(zhí)倔強、情緒波動大、愛發(fā)脾氣等不良性格,嚴重影響留守兒童以后的健康成長。

  3、安全狀況不容忽視。一是飲食衛(wèi)生安全。由于學校較遠,父母不在身邊無人接送,一半以上的留守兒童午餐在學校解決。由于留守兒童缺乏營養(yǎng)觀念,中午不好好吃飯,喜歡到校外小攤上買些辣條、炸火腿腸等垃圾食品,影響身體健康成長;二是生活衛(wèi)生習慣存在隱患。由于缺乏有效引導和監(jiān)管,部分留守兒童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如不講求個人衛(wèi)生,飯前不洗手,睡前不刷牙,晚上不洗腳,長期不洗澡等。三是人身安全存在隱患。留守兒童安全意識差,自身在生理上沒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識,容易受到侵害。多數農村留守兒童住家偏僻,步行上學路途較遠,上學路途中缺乏成年人的陪護,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遇到突發(fā)性事件缺乏自我保護和應變自救能力,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

  三、對策與建議

  1、強化家庭教育和家長職責。家庭教育是伴隨人一生的終身教育,其與生俱來的天然性、親子溝通的情感性、潛移默化的滲透性的特點,決定了其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因此,家長要轉變觀念,重視兒童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并盡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聯系和溝通。留守兒童出現生存危機和道德失范的問題,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家長要樹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發(fā)展需要家長的精心呵護和全面關懷的理念。有條件的父母,應該把孩子接到身邊,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條件。一時無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認真從孩子成長需求的角度出發(fā),尋找和確立孩子的監(jiān)護人,細致地落實孩子的被監(jiān)護權。同時要加強與孩子聯系,創(chuàng)造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與孩子溝通,對孩子的道德發(fā)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

  2、完善學校教育。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qū)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學校老師要經常與家長(監(jiān)護人)聯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以便及時幫助留守學生,并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yè)余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籍他們殘缺的感情。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尤其是對生活在特殊狀態(tài)下的留守兒童,更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留守兒童自尊、自立,幫助他們知法、守法。“成長導師”要多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及時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為留守兒童排憂解難,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3、整合社會力量。一是要大力發(fā)展地方經濟和農村經濟,通過實現農民增收減少農民工外出務工;二是降低學齡兒童異地接受教育的門檻,讓留守兒童能有機會跟父母一起生活;三是優(yōu)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huán)境的違法行為,通過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媒體,引導留守兒童正確辨別是非,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四是強化家長、學校、社會之間的監(jiān)管網絡,加強聯系和配合,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jiān)督、照顧與關愛。

  4、媒體正確報道現狀。留守兒童群體在得到社會關注的同時有被標簽化的趨勢,留守兒童及其家庭陷入心理壓力和不利的輿論氛圍中。社會輿論和媒體報道中對留守兒童負面事件和極端案例的宣傳使得留守兒童群體被打上了“問題兒童”的標簽——“愛打架”、“小偷小摸”、“缺少家教”等負面印象正在主導社會對留守兒童的認識,并對留守兒童形成了沉重的心理壓力。80%的留守兒童表示不喜歡“留守兒童”這個稱呼,所有的外出務工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認為這一稱呼帶有一定的貶義和歧視。調查發(fā)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之后變得成熟懂事,他們在生活中自立自強,能夠體諒家庭生計的艱難和父母外出務工的艱辛。留守兒童群體的標簽化趨勢易使社會大眾對留守兒童形成誤解和偏見,不利于正確社會認知的形成。希望新聞媒體對留守兒童問題的宣傳要客觀適度,不要片面強調留守兒童的負面報道,以倡導積極正確的社會輿論,喚起社會對留守兒童的客觀認識與理解,從而推動留守兒童關愛行動的實現。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精選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2-17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精選02-07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2-14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范文02-17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1-06

有關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1-06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查報告03-04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1-01

2016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1-01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