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精選29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1
“你還以為走路是世上是最簡單的事情呢?只不過是把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前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困難。而吃,吃也是一樣的。說話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可以很難……”
60歲,87天,627英里!一個叫哈羅德弗萊的花甲老頭兒徒步穿越了整個英格蘭,只為拯救一個多年未見的病危的同事和故友(奎妮)。其中無關信仰,只為承諾。
哈羅德這一生仿佛都在等待做這件事。從金斯布里奇到貝里克,其中不僅僅是地理空間上的穿越,更是他在用心靈和回憶丈量著自己的人生。小時候他被母親拋棄,中年又遭遇失去兒子的痛苦,飽嘗妻子的冷漠埋怨;退休時還僅僅是個酒廠的銷售代表,無人送別……在很多人眼中,他的人生是失敗、凄涼的。這場看似不可能走完的朝圣之路,哈羅德用幾近“瘋狂”的演繹完成了心中的救贖。
當他在路上時,他與他的妻子疏離了二十年的情感慢慢復蘇,故事背后的真相也被一點點揭開。也許只有讓身體放歸大自然時,心靈更容易找到最原始最本真的記憶,更容易從逝去的歲月中尋回隱匿的自己。那些甜蜜還帶著青澀的懷念,那些沾著悔恨和遺憾的羈絆,還有那些快樂而又唯美的曾經……那些一點一滴存在,在黑夜與孤獨中無處躲避。
在哈羅德蹣跚前行的背影中,那普通人身上的.渺小和偉大,在蕾秋安靜又細膩的文字里慢慢舒展開來,一點一點地撞擊著靈魂深處的東西,那些蟄伏已久的思緒漸漸奔涌,那顆日漸麻木的心也開始悸動。以為是最簡單的事情,開始之后原來是困難重重。以為是困難重重,到最后是輕而易舉;以為可以在時間的沖刷下忘卻,卻發(fā)現無法逃避。以為痛苦再也不能夠解脫,堅冰卻已在不經意間慢慢融化……
在故事的結尾,當奎妮那張畸形得只剩下半邊的眼睛流下眼淚的那一刻,當哈羅德和莫琳兩只手再次牽起時的那一刻,我仿佛察覺到,人生本身就是一種絕癥,至死方休。仿佛只有站在人生的末尾、時光的盡頭,才能看清先前所發(fā)生的一切。然而,在被所謂的命運捕獲之前,我們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
與其一直糾結著,不如趁著現在,跟隨著哈羅德的腳步,在笑淚交織之中,回過頭面對自己的生命和摯愛的人,像這樣走下去!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2
別再這樣,不努力,不挽留,然后催眠自己說一切都是命運。
在這樣一個雨天里,安安靜靜地看這么一本書,和神靈對話,和自己對吟。
好像常聽電視里提起“行走的力量”,但從未這樣做過,甚至這樣想一想。直至這樣一個陰沉的天,讀到了這樣一本安靜的書——《一個人的朝圣》。關于死亡的儀式,關于對生命敬仰的故事。
不知故事緣起何時,是一張粉色的信紙,一串慌亂的字母,亦或是生活乏味、夫妻疏離令哈德羅踏上672英里的徒步旅行,穿越87天的時光隧道。如此一段旅程,為了救老友奎妮——一個癌癥病友,為了給予她生的勇氣,哈德羅堅信自己的步伐可以讓奎妮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就是這樣一瞬,腦海中的`一個念頭,卻引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
走,走,走。這是唯一的語言。一個60歲退休老人在這一個字眼中奮力抓住了一縷陽光,系在腰間。我也嘗試著想象,在一條路上走下去,永遠不停,忘卻疲勞,抹去不愉快,享受一路風光。這些腳步,無關他人,只屬于我自己。這將是一段治愈心靈的旅程,一份送給自己的禮物。書本告訴我,走路并不簡單。踩著一雙帆布鞋旅行,無疑對他的腳是一種折磨。然而哈德羅淡然面對腳上的水泡、膿包,一路想著: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一路走著,似乎也在挽救自己。走啊走,他的精氣神變了,變得自信;走啊走,他不再相信注定的命運,堅持著信仰。
好像他等了一輩子,就是為了走這一趟。這一趟,照亮了他的胸膛。原本壓抑著的記憶翻滾起來,重復出現在他的腦海中。關于模糊的童年,有個酗酒的父親,有個逃離的母親。關于滋生的情感,年輕時的她與妻子莫琳是這般瘋狂,卻終究落了個漸行漸遠。他還有個孩子,自殺了,令他愧疚了大半輩子。好多東西,他活著活著就忘了;好些人,就在他念念不忘中走遠了,過日子竟成了一個逐漸遺失的過程。只是在路上,他走著走著又撿了回來…
誰能像他這般堅定地走著,好像等了一輩子就是為了離開椅子,只是為了永不停歇的腳步。每個人終將成為哈德羅的影子,終有一天,你在時光中老去,而你眼見的已是物是人非。置身某個場景,你陷入回憶,無奈淪為觀眾,多年前熟悉的謊言、錯誤在你眼前重演。最終你還是要面對那些發(fā)了瘋想要逃避的東西。也許等年華老去,你會拼了命地尋找。煙花會謝,笙歌會停,一定會有這么一天……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3
這世上有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的將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的前面。
合上書本許久,我仿佛才從哈羅德的世界里走出來。退休后的哈羅德,工作上,他沒有取得多么令人矚目的成就。生活里,和妻子近二十多年雖在同一個屋檐下,卻如同兩個世界。他的一個人的朝圣之行看似來自于一封意外的來信,其實不如說是他內心對自己這么多年來任歲月蹉跎,一成不變生活的不滿。
草木一秋,人生一世,彈指一揮間,或許恍然才發(fā)現已經步入了老年,時間飛一樣的流逝已經讓人感到害怕,而更加讓我們誠惶誠恐的或許就是這些逝去的`歲月里一直過著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卻不自知。
讀完這本書,不禁想起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兩個主人公都是毫無征兆的離家出走,一個是為了自己對畫畫藝術的瘋狂熱愛,一個是受加油站女孩啟發(fā)相信自己可改變一些事情。不管是因為什么,他們都是不想讓自己有生之年后悔。所以,我很慶幸,趁我還未老就有幸能讀到這么好的作品,同時讓我有足夠的時間去尋找我自己的朝圣方式。
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我們生活著的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名利場,漸漸地,由于追求物質我們隨波逐流,或許已經忘了我們的初衷。而朝圣,我覺得并不是讓我們一味的為了月亮而放棄六便士,六便士當然很重要,希望我們再追求六便士的路上不要太盲目,同時別忘了回頭看看自己的初衷。
朝圣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他不一定非要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所做的事情,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次這樣的心靈之旅,不一定是非要是哈羅德一樣煎熬般的徒步,你可以是一場輕松的旅行,也可以是面朝大海的靜坐,或者是在家里幾分鐘的冥想,甚至可以是一個人逛公園,讓我們暫時遠離喧囂的社會,自己給自己的心靈一次深度的對話。
在工作上我們可以理性大于感性,在生活里,我們要充滿愛的去過一生,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感性。總之,希望我們都能找人生的意義。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4
此時我剛剛讀完《一個人的朝圣》這本書,我的心中升起淡淡的憂傷,雷秋·喬伊斯到底在訴說什么?主人公哈羅德于一個星期二早晨接到一位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尼·軒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說奎尼得了癌癥,在貝里克的一個療養(yǎng)院內,這里屬于英國北部蘇格蘭的地方,而哈羅德此時住在英國南部英格蘭的金斯布里奇。
哈羅德給奎尼寫了回信,但這信是哈羅德自己送去的,經過與一個加油站女孩的聊天,哈羅德突然想走著去貝里克,因為哈羅德相信只要他走著,奎尼就會活著。因為這樣一個信念哈羅德從金斯布里奇步行到了貝里克,歷時87天,途行627里。
但我感覺這不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故事,哈羅德此時已經年邁,在途行的過程中經歷了種種磨難,他回憶了自己過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時就離家出走的`母親,酗酒的父親,十六歲時父親丟給他一個大衣讓他離開家,與兒子戴維深深的隔閡和戴維的離世,與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閡,導致后來的分居。
這些回憶都深深的折磨著哈羅德,但在途行的路上這些回憶卻常常出現在他的腦海,在哈羅德離開的這段日子莫琳也想起了以前的生活,為什么就和丈夫走到了這樣的地步,莫琳將戴維的離世怪罪到哈羅德頭上,說他不是一個好父親,從來沒有給過戴維關愛,后來莫琳翻看了一部相冊,看到哈羅德和戴維的合影。
感覺到他們父子以前是嘗試過好好溝通的,莫琳也進行了一些自我批判,在哈羅德行走的時間內,他們都直面了這二十年來都不愿面對的內心世界,他們發(fā)現都深愛著對方,最終得以化解,莫琳也搬回去和哈羅德一起住,他們想起了剛認識時的場景,都想起當時認識時的玩笑,他們都笑了。
一個人的朝圣,與其說走在路上,不如說走到心中,面對一些我們不敢面對或不愿面對的心結,只有我們勇敢面對才能打開心結,最終獲得理解、獲得幸福。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5
《一個人的朝圣》是英國劇作家蕾秋·喬伊斯的處女作,作品講述了一個名叫哈羅德的故事,主人公曾在養(yǎng)豬場干了40年銷售代表,退休后和妻子莫琳住在英國的鄉(xiāng)間,他倆隔閡很深。
一個平凡的早晨,哈羅德收到一封20年未曾謀面的同事奎尼的來信,奎尼曾為他背黑鍋而被開除,得知她患了癌癥,哈羅德隨即寫了回信。在一個加油站女孩的啟迪下,哈羅德突然產生了一個念頭——只要他走著,奎尼就會活著,他要親自去送這封信。正是憑著這樣一個信念,哈羅德從英格蘭南端的布里奇步行到了蘇格蘭東北的貝里克,歷時87天,途行627英里,歷盡千辛萬苦,終于見到了老友奎尼,也走出了自己人生的霧霾。
這是一次朝圣般的旅程,哈羅德穿過城市和鄉(xiāng)村,遇見形形色色的人。他猶豫過、后悔過、被嘲笑過、也被記者和路人追隨過……這一路,哈羅德回想自己慘淡的一生,妻子莫琳、兒子戴維、朋友奎妮以及身邊的往事....在一個人的旅途中,哈羅德有時間慢慢梳理自己、直面人生,他發(fā)現了自己情感的傷口,逐步回到清醒的現實。
“人生,就是不斷將一只腳放到另一只腳前面!边@一路的.丈量,是他對信念的堅守,亦是對人生價值的重新思考和定義。旅途中,哈羅德漸漸讀懂了人生,學會了接納自己,感悟到“給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饋贈,既需要謙遜,也需要勇氣”!
隨著作者細膩的描述,我逐漸認識了一個內向、保守和不自信的哈羅德,到最后成為一位堅貞的朝圣者,一個陽光、真實和自信的老人,直到與妻子莫琳敞開心扉、突破情感的藩籬....我仿佛隱約看到了我自己,震撼直抵心靈深處!
小說的結局是哈羅德沒能拯救奎尼的生命,讀者一開始也許就會料到,但這段朝圣般的路途,一直牽扯著讀者的心,直到小說的結尾哈羅德拯救了他自己。也許,這就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目的——她不為結局創(chuàng)作,只為一段救贖的旅程。
讀完小說,我突然自問,自己是不是一個朝圣者?在茫茫人海中,我們都希望得到“加油站女孩”的啟迪;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我們都希望遇見稱心的旅伴給予的鼓勵。我發(fā)現,這段千山萬水的“朝圣”,不只救贖了哈羅德,也救贖了我自己……
《一個人的朝圣》余音猶在,接下來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要學會愛、學會珍惜、學會感恩、學會包容、學會認識自己和這個萬千世界……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6
“心靈不在它生活的地方,而在它所愛的地方。”讀英國作家蕾秋·喬伊斯《一個人的朝圣》不禁想起了這句話。想了想,這句話又太過糾結。試著問自己,如果沒有愛呢?忘記曾經愛過呢?又想了想,接著問自己,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你在生活中,還是生活的旁觀者?于是就進入了哲學的冥想,答案萬千,問題萬千。
哈羅德·弗萊令人羨慕,在夕陽西下的生命里,他終于把人生的`角色拋棄活了一回自己。而故事之外的我,還在尋找人生的角色里,哪個是真實的自己。
生活很多時候像一架老水車,吱呀、吱呀的隨流翻轉。人們生活在慣性下,朝九晚五的忙碌著。就算旅游,也很難松弛下來,扶老攜幼,牽妻領夫一路狂奔。所有的歷經,痛苦或者歡樂,都被當成生活天然的,理所應當的答案,順著生逆著活。哈羅德·弗萊如果再年輕20歲呢?他會如此不顧一切的“走”出生活,去活一回自己嗎?
讀老頭兒年輕時候的經歷,讀著讀著不禁會心一笑。仿佛一個自己從書中走出來,給你著重演繹曾經自己的乏味。可生活呢就是這樣,誰不乏味呢?或許電影的節(jié)奏才是理想的生活?赡菢踊钪,心臟可能就會受不了,時間長了會心律不齊。乏味是不是生活的常態(tài)?乏味的幸福?還是幸福的乏味?
揪著心跟著老頭兒的步伐往前走,一個一個的郵箱,生怕那封乏味的信就這樣被投遞出去。當老頭兒上路,又想起路邊蜷縮的老年無家可歸者,直到老頭兒終于不站在別人的視覺看自己,才釋然得輕松下來。雖然老頭破繭的有點晚,可破了。多少人一輩子作繭自縛的活著,臨死也沒明白生活究竟是為了什么。
為了愛,一定是為了愛。當生活中愛變少了,其實心中的那份愛正濃。在遠方,在心的海里,在乏味生活的渴望里,只要有愛,歲月積淀生活發(fā)酵就會濃烈起來。而這濃烈有人共享了,有人把心扒拉扒拉,騰塊地接著發(fā)酵。
生活就是一場朝圣。佛云:放下既是得?珊芏鄷r候,我們不嗔不喜不怨不悲的活著是源于麻木,源于活著的慣性。哪怕大聲的歌一回,竄上墻頭看看院子外面的風景,都會躊躇半天,然后在左顧右盼中坐回到椅子上想象。你的渴望呢?理想呢?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7
“過去那二十年就這樣被抽絲剝繭、原形畢露,他再也無法躲到那些平淡無奇或陳腔濫調背后,與這片土地上一切細節(jié)一樣,所有偽裝都不復存在了。沒有誰可以想象這樣的孤單!庇袝r候我們走得太遠,以至于忘了從哪里出發(fā)。激情注定無法長久,玫瑰色的光環(huán)一旦隱去,生活開始歸于平淡,我們幾乎都渴望對方的拯救。但往事如煙,心懷的熱切,在現實中慢慢冷卻。
我們以為是生活辜負了我們,其實是我們錯過了生活。小說中“一路上我記起了很多東西。很多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忘了的回憶。有些回憶很不容易,但大部分都很美。我很害怕,我怕有一天,或許很快,我就會又把它們弄丟,這一次永遠都找不回來了!
六十歲的哈羅德菲萊,默默無聞地在釀酒廠干銷售四十年,沒有升遷沒有朋友。他和妻子生活在英國鄉(xiāng)間,情感疏離,生活平靜過了一日又一日。但這種日子的打破是因為二十多年未見的老友珍妮的'一封來信。珍妮因患癌癥來寫信告別,哈羅德情緒復雜噴薄而出,寫了封簡短的回信。寄信途中,他錯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后來因為一句話他決心橫跨英格蘭,就這樣走著去見珍妮,哈羅德心中有這么一個信念:只要他堅持走下去,珍妮就會活下來!
一個人的朝圣,這是一次心靈救贖之旅。在漫長而艱難的旅途中,哈羅德回憶起人生中的很多失意,包括酒鬼無能的父親,離家出走的母親,疏離他的兒子戴維,被他辜負的妻子莫林,二十年前不辭而別的好友珍妮……哈羅德曾經對幸福的希冀,曾想要努力成為一個好丈夫、好父親,然而因為他童年的經歷無法讓他給出“愛的表達”,和妻子兒子疏離錯過。
面對痛苦,才會超越。傷口只有重新剖開,才能有愈合的可能!八梢栽徸约旱母改覆幌胍约海唤趟趺慈,甚至不教他怎么表達愛,他可以原諒他的父母,還有他們父母的父母。他只想把自己的孩子要回來!北让\更慘的是屈服和逃避,麻木自己只會帶來惡性循環(huán)的毀滅。只有踏上回歸心靈的朝圣之路,我們才能實現自我的救贖。
“為了堅持到底,他一定要誠實坦然地面對最初推動自己邁出步子的感覺。別人選擇的方法不同并沒有關系,這是無法避免的!薄拔覀冇帽M全身的力量和意志往前走,心里清楚自己是永遠不可能到達的,然而就算永遠也無法到達,我們仍然選擇往前走,這就是生命!敝挥猩狭寺,才回的了家。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8
故事的主人公哈羅德是在一家釀酒廠工作了四十多年的銷售代表,退休后的生活乏味沉悶。
一天,他接到了遠方自稱得了癌癥的朋友的來信。這一消息如驚雷入耳,隨后,他告訴朋友:等我,我走過來……他堅信,只要他在走,他的朋友就會活下去。自此,他踏上了橫跨英格蘭的心路旅行。
不善言談的他、退休后活的了無生機的他路上遇到了美麗的風景,他惋惜以前為何從未用心領略;后與所遇陌生人交談,緊張驚喜之余他漸漸的開朗,他們友好的鼓勵使他遠行的信念也越加堅定。盡管每次他電話給妻子時,得到都是反對(他徒步穿越英格蘭),而這無疑也是他不愿回頭的原因。
孤單的路上,拋棄了束縛他腳步的房屋與妻子,哈羅德讓往事徐徐展開:與痛苦的`原生態(tài)家庭、中年喪子的悲痛與自責及從此以后妻子的形同陌路……相關的一切細節(jié)瑣事歷歷在目,他任由悔恨思念襲來。期間穿插著現實人際交往的溫暖:善良友好的人會收留他過夜、與他交心甚至吐露生活的心扉……于是,貌似萍水相逢的眾多兩段人生有了溫暖的交集與感動。哈羅德對自己已做的和未做到的過往漸漸感悟、釋懷……
而與哈羅德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幾年的妻子,在丈夫離開后抓狂、失落……在無助的思念與掙扎中她翻索照片、兒子與丈夫的衣物回憶溫暖、卻又找到了自己無理抱怨的自私與證據、理解了丈夫……。她沖破了虛偽的自己:斗膽告訴鄰居丈夫出走的事實,她駕車追趕丈夫吐露心扉后又鼓勵他獨自前行……
哈羅德最終到達終點,完成了夙愿,送走了二十幾年未見過面卻讓他無法忘懷的朋友。
再見妻子,二人終于都從生活的痛苦中脫胎換骨,一個過去會感覺索然無味的笑話讓二人久久開懷……那是他們找回了寬恕與愛的力量。
我不想說小說有多好,但與普通人生活的契合讓人感覺哈羅德猶如平庸的自己:某天發(fā)愿要做件始終想做卻沒有勇氣去做的事。完成一次孤獨的朝圣。持久的循規(guī)蹈矩、一成不變從來就無法讓人得到滿足。也許一段獨處的時光最終能讓我們與一切做出階段性和解。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9
一位65歲的老人,在人生的某一天收到20多年前好友奎尼得癌癥的來信。震驚、悲痛、無法言喻的心情一直籠罩著他。在送回信的過程中,哈羅德遇到加油站女孩,從簡單的對話從中他受到啟發(fā),在毫無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決定徒步到貝里克去看望自己的老友。這一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加入,有的人離開,最終只剩下他自己完成了內心的旅途。
哈羅德在旅途的過程中回憶起過往的所有事情:小時候母親的離開,與妻子相遇的過程,與好友奎尼工作的時光,與兒子相處中的摩擦,還有兒子去世后夫妻二人不愿面對事實,并且因此產生隔閡....一開始,哈羅德是逃避這些令人悲傷到無法直視的現實的,而在旅途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之后,他慢慢打開心扉,坦然接受殘酷的現實。
哈羅德原本是個性格內向、孤僻的老人。旅途的開始,他不想與任何人有過多的聯系,不愿多說話,到后來卻能和任何人侃侃而談,毫不膽怯。我想,這就是旅途最大的意義吧。朝著目標行走,無意識中改變了你的想法和行為,改變了你看待這個世界的視角。在旅途中,你的目的`地沒有改變,但是前往終點的過程卻潛移默化的改變了你,烙在你心靈深處,增加了生命的厚重。
在旅途過程中,哈羅德也幾次想過要放棄:覺得自己一定是瘋了,徒步根本到達不了目的地?墒,他還是堅持下來了。讓他堅持下來的不僅僅是身邊人的鼓勵,最重要的是他內心的信念!信念有多強,毅力就有多強。你有沒有信仰沒有關系,只要心存信念,意志堅定,就一定能完成一個人的朝圣。
我想,在我們生活中,也經常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難,而人的本能可能下意識地逃避,覺得逃避就可以躲開這些困難?墒抢щy就在你的眼前,你只能選擇主動地接受挑戰(zhàn)并且戰(zhàn)勝它。而在擊倒困難的過程中,那份不屈,那份堅毅,就已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就像書中所說的一句話:悲傷的最好狀態(tài)不是凝固,是融化。面對悲傷和困難,用強大的意志去克服它、融化它。紛紛萬事,直道而行。總有一天,你會發(fā)現那座阻擋你前進的冰山,融化成一條清澈的河流,帶你漂流到彼岸。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10
一個人,神圣而孤獨。當一個人有了目標而為之去奮斗時,他不僅僅是一段人生的經歷,更是對靈魂的一種洗禮!初次聽說這本書時,是在網上的一個推薦上看到的,出于對題目的好奇,我買下了這本書,打開之后便一發(fā)不可收拾,這真是一本可以伴人到天明的一本書,主人公是哈羅德·弗萊,一個在釀酒廠打工了四十年的六十歲老人!即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也沒有開!一天他收到了身患癌癥的老友奎妮的信,在震驚和悲痛的情況下,他寫了回信,在寄出的過程中,越走越遠,最后橫跨了整個英格蘭!他只有一個信念,他只要走著,朋友就不會死!
合上這本書,我的腦海中近乎是對那個信仰的感慨,就像書中所說,生活離平淡無奇有多遙遠,又可以在多短的一瞬間不復從前。哈羅德的人生幾乎完全是平淡的,和妻子不好不壞的相處,過著不好不壞的日子,可就是這樣的生活,使他竟然在一瞬間做出了一個偉大的決定,一個充滿絕對勇氣的決定!這個決定甚至看起來很可笑,人往往就是這樣,一旦有人做你沒有做過的事情,你便急忙的否認其價值和意義!哈羅德的這條路,不單單只是走在路上,還有對過去的人生的一種反思和尋找,沿途也收獲了愛與責任!在一步接一步的.行走中,日子就這樣過去,也就是在這一步一步的行走中,有了自己的堅持和信仰!悲傷最好的狀態(tài)不是凝固,而是融化!好友的癌癥給了哈羅德巨大的沖擊,他本可以按照平常該做的一樣僅僅只是回一封回信,但是在人生的方向指引下,他經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那仿佛就是一個又一個的方向標,讓他看到了,平凡的人也可以做不平凡的事!有些毫無道理的事情,趁著人生還正好,真是應該好好冒險一把,否則人生又有什么盼頭呢!這本書中,我還看到了那些失散多年的友誼!
書中的哈羅德也嘆息到他躲避了這段友情這么多年,現實中,我們有太多的時間用來分別,卻有很少的時間用來重逢,面對那一份份的友情,有時候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己讓這份感情從指縫中溜走!生命從不因為中斷而逗留,我們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言語交流!而言語之下往往是不可逾越的!人是一定要有信念的,他就像光一樣射入了生命中,縱然前方山高路遠,縱然已然物是人非,懷揣著那一份信念,便必定活成一支隊伍一般!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11
很久以前看的書,直到最近開始跑步,才能領略到疲勞身體與堅定信念長時間拔河所帶來的身心折磨。開啟運動前,好像心里住了許多個博爾特加特林,運動中心態(tài)就崩了:怎么選擇這么折磨人的運動?
如果是主人公來回答,一定是:“沒有為什么,從來沒想過開始,但是開始了也沒想過放棄,我從不知道自己能走多遠,但我也沒想過!焙孟襁@場無計劃的旅程只是一個不能激起波瀾的小插曲、小想法,不小心成真罷了,這些“意外”其實是過往的經歷在特定的時刻激發(fā)了主人公長久以來無法傾訴、無人理解的與家人疏離的挫敗感,那可能是猛然迸發(fā)的心情:“我還能去哪里,那我就去看看她——我的`好朋友”。
與妻子的疏離一定是最難以面對的,曾經因為相愛而成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是相攜多年的伴侶啊,那場旅行就像是逃避,已經走了岔路的人,要追趕多久才能再一次并肩前行。
途中的友人有善有惡,有真有假,也是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們,讓主人公這場原本就轟動的旅行增添趣味和人味,我們不曾得知如果沒有他們,這場朝圣之旅是否會救贖他,我相信會,從他決定開始,就意味著與自己和解,與人生和解走了許多年的分岔路,終于有一個人開始回頭找尋。
主人公的命運,就似每一個遭遇了被動的人生變故的不幸的人,被動就是發(fā)生了與自己有關的事,因此生活被改變了。意外每天都在上演,或大或小,或好或壞,但是我們永遠無法改變這些走過的痕跡,能改變的只有情緒、心態(tài)、意志....也許這場改變會有意外之喜,總之作為這些那些意外的主體,我們能操縱的只有自己,不與生活較勁,不被意外煩擾,嘗試與他和解,日子才會不那么綿長無味。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12
一個人,神圣而孤獨。當一個人有了目標而為之去奮斗時,它不僅僅是一段人生的經歷,而更是對靈魂的一種洗禮。
書的主人公是哈羅德·弗萊,一個六十歲老人。一天他收到了身患癌癥的老友奎妮的信,在震驚和悲痛的心情下,他寫了回信,在寄出的過程中,越走越遠,最后橫跨了整個英格蘭。他只有一個信念,他只要走著,朋友就不會死!合上這本書,我感慨萬端。
哈羅德的人生幾乎是平淡的,可就是這樣的`生活,使他竟然在一瞬間做出了一個充滿勇氣的決定。哈羅德的這條路,不單單只是走在路上,還有對過去人生的一種反思和尋找,沿途也收獲了愛與責任。主人公在寄信的過程中明白了,平凡的人也可以做不平凡的事!
人是一定要有信念的,它就像光一樣射入了生命中,縱然前方山高路遠,懷揣那一份信念,便必定活成一支隊伍一般!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13
完完整整的讀完了這本書,倒不如說這本書陪伴著我,度過了漫長暑假的三分之二。一個人的朝圣,是對信念(對重要的朋友,我能夠走到北里克郡,奎尼就能活下來)的篤行,是對自我意識的感悟,對身邊周圍所有事物的慢條“梳”理。
一開始的哈羅德大概是一種自我懲罰,失去了去生活美麗的追求,也大概是生活趨于平淡的慣性,但是當得知最好的朋友奎尼,重病將要離世的時候,哈羅德再也不能平靜,去欺騙自己,他要找到一個出口,不能再這樣下去,所以毅然決然的走出了門口,(簡化了走過一個又一個郵筒哈哈)這是他情感發(fā)展的必然,再然后的插曲就是同行的朝圣者,是對比也是烘托,來告訴我們真正的朝圣的模樣,是誠懇虔誠的沒錯了。到最后的到達,再然后哈羅德與莫琳的感情重燃信心,還有個驚喜就是莫琳與哈羅德都正視了喪子之痛,他們分開的87天就是開始彼此牽掛原諒的過程,這實在太好了。
文章的'語言也是含蓄細膩的非常了,尤其是對景物描寫,細節(jié)的描繪,凸顯的要素非常明確,也更能表達哈羅德等人物的心境狀態(tài),非常喜歡的一本書,謝謝楊老師厚愛的畢業(yè)留念,認真的讀完了一本書。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14
我有一個前同事。她比我年長一點,為人嚴謹,話也不多,很多時候雷厲風行得令人有點害怕,內心卻是個十足內向敏感的人。我知道,因為我也算是。
一起共事過不過短短兩個月,她在我心里的印記卻如何都無法抹去?吹絾渭兊娜藭肫鹚,看到敏感脆弱的人會想起她,看到奎妮會想起她。
我有很多和她一起的回憶,回憶里只有我們兩個,喝咖啡,聊天,吃東西,哪怕在一個嘈雜的會議里,我也知道她聽得見我的聲音。
我記得許多她講的故事,說過的話,我們一起大笑過的腦洞大開的可能性。我記得她有時小心翼翼的措辭,有時堅定果決的幫助。
我之所以一直想著她,可能因為我知道她也記得所有的這些。她從來不說,可是我知道,她或許也知道我知道。
我們一生中遇到的'大多數人,應該都是見過就忘記了,或者有幸記得彼此的存在,卻很難在心里清晰刻畫出彼此的忠誠和唯一性。
人太忙了,事情太多了,一兩個月不見,很多時候就很難再見了。
我知道,如果我某一天像哈羅德一樣行走,只會是為了像她一樣的人。我不忍令這樣單純的心在世界的殘酷冷漠里翻滾,也不愿意讓自己放棄和這個世界唯有的紐帶。
我們擁有的太多了,知道珍惜的太少。一條微信就可以找到一個人的時代,誰還會指望誰會跋山涉水只為了來看你?取而代之的,卻是對聽不到及時回訊的恐懼。
我想,浪漫的本質不在于我是這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人,而是我認為你比一切都重要,而你也正好知道。這是一道沒有人道破的默契,一份從來不曾簽署的協議,一個從不會懷疑的承諾。浪漫不需要知根知底。
浪漫是,不論我變成了誰,做過了些什么,經歷了多久,在這一天我雀躍地向你奔去時,你也雀躍地滿心等待。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15
《一個人的朝圣》講述的是一位在釀酒廠工作了四十年,沒有加薪,沒有升職,沒有朋友,直到安靜地退休的銷售代表,哈羅德·弗萊,他一個人徒步旅行的故事。
哈羅德只是千千萬萬人之中很普通的一位老人。而“一個人的朝圣”重要意義便是,在臨近人生終點時,哈羅德做了一件讓自己看起來不那么平凡的事兒,而這不平凡的經歷,正好讓他重新梳理回顧了自己的一生,重新理解處理親密關系。正如文章里所言:“他不再需要用英里丈量自己走過的路程。他用的是回憶。一段路接著一段路!
整部小說主線極其簡單,故事人物也不復雜,四個主要人物貫穿其中,哈羅德,妻子莫琳,兒子戴維,好友奎妮·軒尼斯,及路上遇到的過客。故事的發(fā)生源于四月中旬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星期二,在那個早晨收到的一封信,開篇“那封改變了一切的信”,引起了我們很大的好奇,但其實也不過是一封平常不過的告別信而已。一切都看似平常簡單。一開始哈羅德只是出門去郵寄一封回信,寫給患了癌癥住在貝里克郡療養(yǎng)院奎妮的回信,可走著走著,讓他回憶起了諸多往事,總想著下一個郵筒停下來,卻根本停不下來,直到遇到了加油站女孩,他們聊到了信仰,哈羅德至此下定決心徒步去看望奎妮。歷經辛苦,他橫跨整個英格蘭,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共計627英里,耗時87天。哈羅德始終堅信,只要他一路走下去,好友奎妮一定會等著他的。
借用小說中的`一段話,作為這篇文章的一個結尾,“有時候你以為自己已經展開了新的一頁,實際上卻可能只是重復以前的步伐!敝挥挟斘覀冎泵娌⒖朔俗约旱亩烫,才有可能真正開始一段旅程。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16
非常壓抑然而很有用的自省,為什么漸漸發(fā)展成只有努力就會有希望的雞湯,還演變成“言情小說”,續(xù)集干脆來個小三赤裸裸大表白?
書中接近一半的時候哈羅德備齊了徒步需要的裝備,又或者莫琳與雷克斯成為朋友開始,“朝圣”真正成型,亦漸漸顯露雞湯的本質。作者后半部啰啰嗦嗦的段落大概是為了合理化哈羅德徒步的決定,其實大可不必,多數時候人的重大決定都是一時沖動。中后部一堆人的圍觀讓書的脈絡俗套化,仿佛是大眾的注視讓故事必須朝著雞湯方向發(fā)展,繼續(xù)呈現陰暗壓抑的自省模式不夠積極向上正能量。而尾聲時哈羅德與莫琳和好的隱喻如此童話般的不切實際——如果87日的步行就能修補20年的裂痕,那么這個裂痕其實并不深,那怎么可能20年間都沒有任何契機可以修補?而且明明朝圣者是哈羅德,怎么最后獲益最多的好像是他的妻子莫琳——交了朋友,修整了花園,敞開窗戶接納陽光,充實地過著一個人的時光。到頭來弱者仍舊是哈羅德,甚至最后一程路都幾乎堅持不住,要從妻子身上尋找勇氣。
我認為書到中途就此打住或許更好,路程完成與否,是否在朝圣路上實現自我救贖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路上,在獨自一個人行走的路上有時間反思自身。但我對此非常悲觀主義,到了65歲才反省20年前的所作所為是來不及了,所以我認為悲劇能賦予這本書更偉大的意義。這本書看到一半其實有背脊發(fā)涼的恐怖感——莫琳的.內心獨白,“問自己過去二十年到底哪里出了錯”——二十年耶,整整二十年過去了才忽然驚覺“錯了”,真的還能挽回么?那么失去的20年怎么辦?“雨打在電話亭頂上,窗外昏暗的燈光化成了液體。他想留下來,好好和莫琳聊聊,但沒有可說的話了。兩人之間培育了二十年的沉默與距離已經太深太遠,連老生常談都感覺空洞,直刺人心!薄皟蓚靈魂之間的裂痕是無法彌補的!
如果第一部是雞湯,第二部是根本不用讀,對奎妮最后的一絲同情也喪失殆盡。本來第一部就沒怎么提到這個人,到底是發(fā)了什么神經作者才覺得要來個續(xù)集——如此不堪的續(xù)集。奎妮口口聲聲說自己愛哈羅德,但是明知道哈羅德兒子情況很糟糕,為什么不提醒他?她以為自己有什么資格偷偷地介入別人的家庭,還以為自己的心思藏得很好。全世界都知道了,她還自以為是地扮演弱者!拔易铋_始的打算是站在配角的位置上,安靜地愛著你。但我卻把自己置于你生活的正中了,看看我都做出了多么可怕的破壞!闭嬲膳碌男∪皇沁瓦捅迫四欠N,而是什么都不說什么也不做就一直黏在男人身邊裝善良裝可愛那種!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17
有沒有突然的一瞬間,想要去做一件事情,僅僅憑著“我相信”三個字,并且想一直堅持,沒有三分鐘熱度、沒有虎頭蛇尾、甚至不了了之。書里的主人公做到了,他臨時決定,毫無準備的走上了屬于自己的朝圣之路。
哈羅德·弗萊,六十歲,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銷售代表,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都沒開。他跟妻子住在英國的鄉(xiāng)間,生活平靜,夫妻疏離,日復一日。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來自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癥,寫信告別。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經過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最后,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87天,627英里,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這是哈羅德千里跋涉的故事。從他腳步邁開的那一刻起,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
一個60多歲的老人,穿著不合時宜的一雙帆船鞋,徒步從英國的最南邊走到了最北邊,在一步一步的行進中他開始回想和思考。為了一個老朋友,他希望通過自己虔誠且身體力行的方式,鼓勵朋友戰(zhàn)勝病魔。在堅韌不拔的過程中他回顧了自己的`一生,那些密密麻麻的記憶重新回到腦海里,不停地咀嚼著,回味著,用精神力量鼓勵朋友的同時,也完成了自我的心靈救贖。
在他的心里有著失去的痛,有著無言的壓抑,還有著得過且過的倦。跟妻子過著毫無生氣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但又無力改變,幾十年的婚姻家庭經歷太多,積怨難返。當他得知曾經幫助過他的老友即將離世,僅僅用幾行短字給予回復,不是他想要的,這一次他不想對這蒼白無力的生活妥協,他想要為這個老友做些什么,當他走過一個又一個郵筒,在路人的點撥下,他選擇了走路到老友所在的地方去看她。
那是一條漫長且久遠的路,也是一段漫長的心路歷程。索性他的身體足以堅持遠足,只是腳上磨出了許多水泡,但他并不在意,只是祈禱朋友能夠等到他。一路上他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各式各樣的問題,在這條通往心靈的道路上,記憶總是占據他的頭腦,童年、少年、戀愛、婚姻、孩子等,幾乎把這一生所經歷的悲歡離合都想了個遍。
最終他見到了老友,他預想了許多見面時的場景,但是現實并不是他所意料的那樣,沒有春暖花開的明媚,只有憂傷。妻子趕去目的地見他,坐在海邊他伏在妻子身上哭得很傷心,這一次他勇敢表達了內心,夫妻倆一起走在沙灘上,像極了年輕時候的模樣......
人,大多時候是迷惘的,迷迷糊糊中會犯錯,做一些讓身邊的人不開心的事,這些無心的錯事和遺憾像枷鎖,像有毒的藤蔓一樣纏繞住我們的靈魂,時時讓我們內疚自責。但,我們都只是最普通的人,是宇宙萬物里的一粒塵埃而已,犯了錯及時改正和彌補就好,而不是深陷其中期期艾艾,要真誠的放下心中的石頭,原諒自己,然后身心輕盈的繼續(xù)走完剩下的人生。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18
你是從什么時候接受了自己的平凡?
你曾為一件事情固執(zhí)的堅持過嗎?
你對你現在的生活滿意嗎?
我無法想象自己老了以后是什么樣的情景,也沒想過自己能活到多大歲數,甚至我是一個對以后也沒什么計劃的人,我知道這樣不好,但我覺得計劃從來都趕不上變化。實習后的某一天,我突然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我們上那么多年學,熬那么多夜,做那么多習題,頂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參加殘酷的高考,然后上大學,談戀愛,分手,找工作,加班,我們這么辛苦,竟然是為了成為一個普通人。
主人公哈羅德·弗萊是個平凡甚至有些懦弱的人,在退休之后只是閑時養(yǎng)養(yǎng)花,忙時散散步,他的兒子二十多年前因為抑郁癥自殺,妻子莫琳對此受了很大的打擊,兩人的感情也日漸疏離,就是這樣沒有一點朝氣的日子。如果沒有那封信,我想哈羅德和莫琳或許就這樣,對對方帶著誤解和生疏,平淡的過完這一生。然而有一天,哈羅德收到了老朋友奎妮的一封信,信里奎妮說自己患了癌癥,或許將不久于人世,而她寫這封信,就是來和老朋友們告別的'?吹竭@封信,哈羅德心里百感交集,悲痛萬分,他給奎妮寫了一封回信,打算去寄給她。
哈羅德很快看到了郵筒,但他心里猶豫不決,他不想把一封簡短甚至起不到一絲安慰作用的回信就這樣寄出去,也不想再次回家面對莫琳,于是他繼續(xù)往下一個郵箱走去......經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哈羅德始終沒有停下來,他越走越遠,他心想只要他一直這樣走下去,他的老友就能活下去。也或許他想,如果繼續(xù)走下去,或許之前的很多事情就會改變,兒子不會離開,妻子也不會厭棄。
而莫琳還在家里等哈羅德回來,她給哈羅德的朋友打電話,發(fā)現哈羅德并沒有跟朋友在一起,她開始擔心起來,后來哈羅德給莫琳來了電話,說自己要走路到奎妮在的地方貝里克郡去,此時莫琳更加擔心起來。
哈羅德一路上遇到了很多人,有客店旅人,有酒保,有沒有孩子的女人,有銀發(fā)的紳士還有想成為詩人的社工等等等等,哈羅德和這些人相談甚歡,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他對人生的理解和經歷也發(fā)生了很多變化,在趕路的過程中,他也回憶起了很多以前的事情。他們的兒子很優(yōu)秀,畢業(yè)于名牌大學,是夫妻倆的驕傲,但是畢業(yè)后兒子卻開始酗酒,后來甚至患上了抑郁癥最終自殺。莫琳總埋怨哈羅德對兒子太冷漠不夠關心,但實際上哈羅德只是用自己的方式來愛兒子。在哈羅德走后,莫琳也開始對過去發(fā)生的事情進行反省,這期間兩個人對一些事情都有了新的理解,心里的隔閡慢慢的也都放下了。
哈羅德走了87天,627公里,他一個人走到了療養(yǎng)院,見到了奎妮,奎妮最終也沒有因為哈羅德的朝圣戰(zhàn)勝病魔,最終安詳地離開了人世,而莫琳也在理解哈羅德以后找到了他,并一直鼓勵他安慰他。最后兩人又牽起了對方的手,在海灘上幸福的笑了起來。
每個人都有和這個世界對話的方式,他們也許勇敢,也許膽怯,也許善良,也許冷漠,但是他們也是在認真的對待生活,對待每一位生命中出現的人。我們總要給別人一點理解和耐心,讓我們足夠有勇氣一起去面對那些悲痛和訣別。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19
《一個人的朝圣》情節(jié)并不復雜,主要記敘了主人公哈羅德步行去看望得了絕癥的朋友奎尼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哈羅德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牽動了很多人的心,也回憶和反思了自己的人生,最終醒悟了很多事情,從而自身得到救贖。讀完此書,浮想聯翩,略記如下:
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和缺陷。
哈羅德從小就缺少父愛和母愛,而最大的不幸則是二十年前兒子自殺,導致二十年來夫妻不和,郁郁寡歡。而在步行途中,哈羅德發(fā)現別人都各有各的不幸,自己并不是最不幸的那個,F實生活中確是如此,我們得不到所愛是不幸,得到所愛又失去是不幸。最不幸的是,這世界上沒有永恒,所有東西都將失去,包括我們的生命。
二、對于自己的不幸,我們需要反思。
對于兒子自殺,二十年來哈羅德一直都在自責,直到在步行途中才反思到自己到底錯在哪里。如果,他能在兒子小時能反思到,并改進自己對兒子的態(tài)度行為,也許兒子能活得很幸福。如果他能在兒子試圖投海后反思到,并改進自己,也許就他兒子就不會自殺。在兒子自殺二十年后,他反思到了,也仍然不晚,至少他知道該如何面對妻子莫琳和即將離世的朋友奎尼。
三、不要沉浸在已經發(fā)生的不幸和必然發(fā)生的不幸之中。
哈羅德由于沉浸在失去兒子的不幸中,打壞了老板的心愛之物,傷害了老板,又間接傷害了朋友奎尼。莫琳沉浸在失去兒子的不幸中,同時傷害了哈羅德與奎尼,也讓自己得了心理疾病,并二十年來更加不幸的生活。沉浸在不幸之中會打破自己現有的幸福,只會讓自己更加不幸。奎尼得了絕癥,她的去世是即將發(fā)生不可避免的不幸,哈羅德本來堅信自己的步行看望會讓她好起來,如果她好不起來,對哈羅德的打擊將是很沉重的。幸運的`是哈羅德在步行途中領悟到如何面對不幸,接受了奎尼好不起來這一不幸的現實。
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我們需要關注和珍惜。
幸福很簡單,簡單到就在“你好!”“當然”的對話中。如果我們關注和珍惜,幸福就會很多,如果過我們過于關注不幸,就會把幸福破壞,變得不幸。幸福很脆弱,也許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就會破壞。哈羅德跟風別人嘲笑自己的兒子,就破壞了父子之間的幸福。所以幸福需要珍惜和維系。
我們需要追求和創(chuàng)造幸福。世界上沒有永恒,幸福也必將逝去,在我們擁有幸福時,要珍惜要維護。如果我們擁有的幸福不可避免的失去,我們也不必執(zhí)著,以免破壞仍舊擁有的幸福。既然幸福必將逝去,我們的幸福豈不是越來越少了,然而我們是有靈性的,我們可以不斷的創(chuàng)造新的幸福。我們從不幸中反思,而不執(zhí)著于不幸,我們通過反思改進自己,追求更多的幸福,創(chuàng)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20
《一個人的朝圣》是英國劇作家蕾秋·喬伊斯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哈羅德為了看望身患癌癥的昔日友人,橫跨整個英格蘭,徒步87天,行走627英里,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主人公哈羅德最終見到了好友奎尼,奎尼在安詳中離開人世。而哈羅德經過長途跋涉,也實現了自我救贖。
與其說是一個人的朝圣,不如說是主人公哈羅德的自我救贖。
救贖,就是找回原本屬于自己的東西。
哈羅德原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因為兒子意外落水,他準備先脫掉鞋子再跳下去施救。妻子因此對他耿耿于懷,接踵而來的是妻子的家庭冷暴力。開始遷怒于他,鬧別扭,分房睡,兩人幾乎不交流,日子過得死氣沉沉。直到收到原來同事奎尼的那封信,哈羅德鬼使神差地離開家,開始徒步去遙遠的地方看望奎尼。奎尼身患癌癥,哈羅德告訴奎尼他要走路去看她。原以為哈羅德是為了愛情毅然決然地做出這樣的決定,其實不然,連他自己也不能完全說清楚為什么要這樣做。二十年沒有見面的老同事身患絕癥的消息,只是給哈羅德的平乏無味的死水一般的生活中扔來一塊石子,讓哈羅德沉寂很久的內心泛起了波瀾。65歲的他想起了過去很多事情,再看看不堪的現實生活,他才邁開了一個人朝圣的步伐。
加油站的女孩告訴他,只要有信仰,什么事都可以做成。哈羅德受到了鼓舞。哈羅德古怪異常的舉動,說是為了挽留奎尼的生命,其實是自己在逃避不堪的現實。而加油站女孩關于信仰的鼓勵正中下懷,一個理由而已。
自我救贖的過程,就是一種修行。小時候看西游記唐僧師徒四人取經的故事,我曾想,孫悟空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翻幾個跟頭不就取金回來了嗎,為什么還要那么折騰。后來才明白是如來佛一定要唐僧師徒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的修行,才能取到真金。哈羅德一個人的朝圣,是救贖,也是修行。在徒步的過程中,回憶了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和兒子,通過和自己的深入交流,開始思考過去。凡事向內求,反求諸己。根源都來自于自我,自我的行為,亦或觀念,蒙蔽了雙眼。只有發(fā)自內心地正視它,坦然地接受它,才有可能化解它。
書中有句話印象深刻:“也許當你走出車門真真切切用雙腳開始走路的時候,綿延不絕的土地并不是你看到的唯一事物!
一路上,哈羅德遇見了很多的人,經歷了很多事。其中有離婚、流浪、失業(yè)、迷茫的各式各樣的不同的人,每個人都講述了自己的不同的困境和悲哀。哈羅德聽著他們的故事,和他們展開交流。自己也慢慢走出了封閉的圈子,暢開了心扉。路人的苦難和經歷,都在影響著他。記得有人說,旅行的意義在于發(fā)現別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是呀,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苦,自己累,壓力很大。當你走進別人的世界,突然發(fā)現其實每個人都不容易,甚至有些人經受的苦難遠比自己的大很多。閱歷,不僅能開闊一個人的眼界,更能擴展一個人的格局。這些都是哈羅德徒步的意外收獲,也是他救贖、修行的一部分。
最終的結果并不重要。跋涉千里,見到了奎尼,哈羅德已經不知道應該說什么了。他徒步的收獲不僅僅是見到了奎尼,挽留了奎尼幾十天的生命,更是自己看清了自己,和自己達成和解,心中的結解開了!
哈羅德的妻子莫琳也在自我救贖。失去兒子后,責怪丈夫,因此對丈夫實施冷暴力。家里裝上厚厚的窗簾,把自己困在狹小的世界里,不和鄰里往來,郁郁寡歡。當那個她憎恨、討厭的男人哈羅德突然離家出走以后,妻子莫琳一開始是回避的態(tài)度,認為哈羅德馬上就會放棄。其實,在你心目中不齒的那個男人,或許在別人眼里是個寶。很多時候,人們都把最壞的脾氣給了最親近的人,廝守并傷害著。得知這一切的確實實在在發(fā)生后,她開始恐慌,害怕失去丈夫,失去家庭。在哈羅德離家一個人徒步的同時,妻子莫琳在等待及關注哈羅德的過程中,對痛苦的過往逐一進行審視,觸發(fā)了她對愛的全新領悟和對自我的重新認識。
奎尼暗戀著哈羅德,她一直沒有表白,只是哈羅德始終不知道而已?嵩趩挝皇苋伺艛D,但她喜歡兢兢業(yè)業(yè)且默默無聞的哈羅德。當哈羅德打碎老板的東西時,奎尼替他背了黑鍋,自己卻因此被公司開除。在奎尼身患絕癥即將不久于人世的時候,奎尼想到了內心曾經暗戀的哈羅德,給他寫了信。見到哈羅德后,奎尼才安詳地離開了人世?嵯矚g哈德羅,她知道哈羅德有家庭,她選擇了把對哈羅德的情感深藏在心底。在公司里,哈羅德對奎尼很友好,奎尼喜歡和哈羅德在一起?岵粓D什么。二十年沒有聯系,奎尼希望那個她曾經喜歡的人知道她將不久于人世,在臨終的時候和心愛的人做一個告別,算是對內心特殊情感一個交代,僅此而已。作者筆下的奎尼,是一個可憐的女人,一個善良的女人,更是一位偉大的女人!
故事結尾,哈羅德和妻子莫琳坐在海灘上,蔚藍的大海洶涌澎湃。一對老夫妻一起回憶曾經美好,情不自禁地笑了又笑。此時妻子莫琳仿佛看到“多年前那個野性的`、年輕的、像魔鬼一樣起舞的男人,那個向她的每一根血管注入瘋狂愛意的男人”,此刻的莫琳覺得哈羅德是對的,要一個人承受這一切,實在是太多了。
“我愛你,哈羅德·弗萊,”莫琳輕聲地說,“那是你的功勞!
哈羅德在童年時母親離家出走,受盡旁人的冷眼和嘲笑,父親自甘墮落,無數“阿姨”來到家里,16歲被父親趕出家門,婚后自己的兒子抑郁自殺,從此和自己的妻子形同陌路,父親徹底瘋癲,母親則仿佛永遠消失……這些痛苦的經歷仿佛一場場噩夢,時刻出現在他的腦海里,讓他痛苦不已、難以解脫。哈羅德·弗萊,六十歲,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銷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都沒開。他跟隔閡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國的鄉(xiāng)間,生活平靜,夫妻疏離,日復一日。從他腳步邁開的那一刻起,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
“你還以為走路是世界上最簡單的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難”她繼續(xù)說,“而吃,吃也是一樣的。說話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可以很難。”
走路,的確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就是把一只腳不停地放在另一只腳前面。當走出溫暖的家庭,風餐露宿,感到孤獨無助的時候,走路變得異常艱難。所幸的是,哈羅德通過艱辛的徒步完成了自我救贖。激發(fā)了對自我價值的再肯定、對成長缺陷的新認知及對現實命運的接受和理解。
人內心最深切的渴望是被愛。沒有愛的人生既沒有意義,也索然乏味。我們小的時候,家長愛孩子的方式大都是指教、數落,甚至打罵。這當然是病態(tài)的,好在我們長大成人后,很快理解了父母的這種特殊的情感。如今在許多家庭里存在愛的誤區(qū)。妻子把沒完沒了的嘮叨當成了對丈夫的愛,全然不知道那個被你稱為丈夫的男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男人誤將賺錢養(yǎng)家當成愛的全部,不管不問那個稱為妻子的女人真正的需要的是什么。現實中許多人習慣了用自己認為的方式對待親人,完全不顧及親人的內心感受。愛一條魚,就給它蚯蚓吃。把你自己喜歡的煙酒給了魚,魚是不接受的,無論你多么誠懇,多么辛苦。愛,首先是理解,是接受。再就是為對方做對方需要的事情,是付出。前幾年村子里有個媳婦照顧公婆口碑很好,而我見到的事實是,的確能照顧老人起居和吃飯,但在照料的同時伴隨著的無休止的數落和輕蔑。我知道人老了,也就卑微了,比起那些沒人料理生活起居的老人來說,這樣的兒媳婦在農村算是好的。但是,老了假若如此,我相信很多人寧愿去死,因為他們把生命的尊嚴和質量看得更重。人和人對愛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有些人為了活著,可以無限度地卑微,茍活于世。有些人需要尊重,需要溫情地陪伴,守望相助。愛,如走路一樣,看似簡單,做起來真的很艱難。
哈羅德徒步的事被媒體曝光以后,引來了很多人的參與。哈羅德一開始并不反感,同情這些形形色色的同行者,甚至處處遷就他們。最終哈羅德忍受不了他們,選擇了繼續(xù)一個人走。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罪自己受。人的一生很短暫,沒有必要把不相干的人請進來。生命就像行駛的列車,隨時有人上車,有人下車。有的人走近了你,嵌入你的生命,有的人與你擦肩而過,山水不相逢。緣聚緣散,人來人往,大概如此吧。然而,我們要明白,時間帶不走真正的朋友,歲月留不住虛幻的擁有。解鈴還須系鈴人。心中的結,需要自我救贖。當然,救贖不一定非要長途跋涉地徒步,但一定要深刻地思考和反省。
作者蕾秋·喬伊斯用無比細膩的筆法講述了一個很好的故事,跟著哈羅德的腳步,讀者可以一層一層地靠近真實的自己。
《一個人的朝圣》是一本好書,值得一讀。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21
開學第一周,百無聊賴中一口氣讀完了《一個人的朝圣》。
要說怎么找到這本書來讀,卻是機緣巧合。每次回寢室上樓梯的時候,總能看到樓梯的立面間隔地貼著一些書名的貼紙。有《百年孤獨》,有《追風箏的人》,也有《一個人的朝圣》。每次經過,內心總有一點遺憾:這些書都沒讀過啊。
于是我“朝圣”般借來了這本《一個人的朝圣》。(英文名: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令我驚訝的是,它是2012年寫的,還十分的年輕呢。
作者蕾秋·喬伊斯是一名英國女作家,文筆細膩優(yōu)美。主人公是一名六十五歲的老人,哈羅德·弗萊在收到了二十年未見的罹患癌癥的老友奎妮的信后,毅然地開始了一段627英里(合1008公里)的里程,只憑一個信念:只要自己走,奎妮就會活下去。
這段旅行從英國的最西南一路走到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用時87天。因此這個故事大概能稱為“北游記”了。哈羅德并沒有堅定的宗教信仰,他是在旅途開始時受到一位在加油站工作的女孩無意間的啟發(fā)下才開始擁有了信念的。這個信念其實是經不住理性的考量的:不治之癥怎么會因為另外一個人的走路治好呢?
但哈羅德選擇相信這個信念:“他所要做的只是不停地把一只腳邁到另一只腳前面”,奎妮就會好起來。他剛開始以為做到這件事很簡單,可后來發(fā)現事實并非如此。
“你還以為走路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事情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難”她繼續(xù)說,“而吃,吃也是一樣的。說話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可以很難。”
和《老人與!防镉矟h式的老人不同,哈羅德生性怯懦,退休前只是一個兢兢業(yè)業(yè)啤酒廠的小職工。走在路上的時候,他不時回想著自己平淡的一生。他從小缺少父母的愛,結婚后愛自己的兒子,卻因為不善于表達愛,造成了二十年前的一場悲劇。妻子雖然還和他一起生活,但他們經過這二十年的隔閡,已經形同陌路了。他悔恨過去。
但這場旅途改變了好多東西。首先,哈羅德的好友奎妮確實受到了他精神上的鼓舞,一直堅持著等他到來;其次,他在途中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生活方式,都鼓舞著他,也受到了他的鼓舞。最后,旅行改變了他和妻子的關系。妻子莫琳在他踏上了旅途后,才發(fā)現自己是多么孤獨,多么牽掛他。他們在旅途的終點重歸于好了。
俄國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說過:“愛具體的人,不要愛抽象的人;愛生活,不要愛生活的意義!惫_德的這場旅行確實做到了這一點:他愛他的父母,他愛他的兒子,他愛他的妻子,他愛他的朋友,他愛每一個遇到的陌生人。其實這本書的結局并不令人意外,情節(jié)并不曲折,但讀這本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浪漫的旅行,十分治愈我們的心靈。它字里行間都透露出作者對愛的理解:愛是敞開心扉的信任,愛是心領神會的愉悅,愛是無微不至的關懷。
今天吃完午飯后,百無聊賴的我走到了宿舍區(qū)的角落,從一個鎖著的鐵柵門往門外的路上看行人。這是樹陰覆蓋的一條道路。路的'一側整整齊齊地停著首尾相接的校車。行人大多是匆匆的走在路上,沒有人駐足停留。有的人騎著自行車或電動車飛馳著。有的人邊走路邊低頭看著手機,或是戴著耳機。有的人結伴而行,他們或是手牽手的情侶,或是談笑風生的朋友。有的人在打著電話,用手扶著手機或者戴著耳機絮語。有的人提溜著奶茶或外賣,有的拖著行李箱,有的捧著快遞紙盒。一對情侶和兩個女孩一共四人結伴而行,走走停停商討著出游的路線,在樹下停下來看著手機。他們要去什么地方呢。我就這樣看了半個小時。鮮有人注意到我的存在。有個擁有著長長的秀發(fā)的女同學路過時偶然間昂頭瞥到了我,我也看到了她的目光。這個人一定很孤獨吧,或許她的腦海里會一剎那涌現出這么一種想法。正午的陽光暖洋洋的,我好像動物園的猴子一樣,眼巴巴地看著欄桿外汩汩的人流和車流。他們可曾吃過午飯?他們來自何方?他們要到哪里去?在這個熟悉又陌生的校園角落,有那么一剎那,我忘記了遠方的戰(zhàn)爭,也忘記了自己身處何處。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22
《一個人的朝圣》是英國劇作家喬伊斯?蕾秋的作品。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沒覺得有什么特別之處,隨著閱讀的深入,越發(fā)覺得精彩,發(fā)人深;很久沒有這樣的書吸引我一口氣讀完,感慨萬千,希望與大家分享。
全書從60多歲的退休老人哈羅德收到一份昔日好友奎妮的來信開始講述?菖c哈倫德已經有20年沒有聯系,信上奎妮告訴哈羅德自己患上了癌癥,將不久于人世,這封信是專門來和他道別的。看到信的那一刻,哈羅德非常吃驚,往事也隨之涌上心頭,他覺得應該為奎妮做點什么,為了讓奎妮恢復健康或活得更久,他決定從所住的金斯布里奇徒步走到貝里克郡,全程600多公里。哈羅德沒有告知妻子莫琳,沒有攜帶生活必需品和徒步所需裝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裸走”,因為哈羅德堅信只有這樣才能對奎妮的健康有所幫助。在沒有借助任何交通工具情況下,哈羅德耗時87天,成功走到了奎妮的療養(yǎng)院,見到了奎妮最后一面。
剛開始上路,哈羅德非常介意自己的外表和別人的眼光,中間也經歷了幾次動搖,但因為沿途陌生人、家人的鼓勵、肯定而得以堅持,突然有一天,他似乎想明白了,開始享受以地為床以天為被的愜意,并樂意接受別人有限的`食物和幫助,同時吸引了大批的追隨者。徒步的過程,是哈羅德包括他的妻子莫琳的自我反思的過程,也是他們關系的修復過程,更是他們彼此心靈重建的過程。
哈羅德帶著傷痛出發(fā),卻選擇了走向愛。與其說他徒步走了600多公里,不如說他經歷一個87天的心歷路程。在一個人行走的路上,他更真切地看見了自己,承認自己的恐懼與軟弱。他接納了自己,原諒了所有人,這是他真正成長的開始。而妻子莫琳在這個過程中也同樣看見了自己,看見了丈夫。他們彼此重新敞開心扉,敞開懷抱。
旅途中的哈羅德不僅漸漸讀懂了人生,學到了要追求最珍貴的親情、愛情、友誼,懂得舍棄一些其他身外物,更學會了接納自己,從而感悟到“給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饋贈,既需要謙遜,也需要勇氣”。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23
關于朝圣,我從電視、電影中已經有所了解,不過,這種了解只停留在鏡頭中。2014年我和家人一起去西藏,路途中遇到很多朝圣者,或獨自一人,或三兩成群。坐在車里仍感覺不太舒適的我,當親眼看到這種場面時,說實話,內心仍有些許的不理解:這些人為什么千里迢迢,拋下妻兒子女、丈夫父母,要用自己的身體去丈量腳下的路,難道心中的佛是他(她)們唯一活著的精神支柱?看到大昭寺內外那些虔誠朝圣者,看到布達拉宮周圍那些口中念念有詞且不停歇的轉經者,除了佩服他(她)們的勇氣和堅韌,更加敬佩他們?yōu)樾闹械男叛霾晦o辛勞、矢志不渝的精神,我無語。也許這就是文化的差異。
法國紀錄片《喜馬拉雅》中有這樣一句經典“有信仰的人就是這樣翻越一座座群山的”。我不是一個有信仰的人,所以我對朝圣者的行為有些不理解吧。聽導游介紹,朝圣者在朝圣過程是道德和靈魂的另一場旅程,朝圣關乎者朝圣者的前世今生甚至來世。信徒們認為,在一生的修行中,至少要磕十萬次長頭,叩首時赤腳,才算是虔誠。導游還說,其實藏民是非常有錢的,每家有幾十頭甚至上百頭牦牛,身價上百萬甚至千萬呢!如果說,原來藏民生活不富足,需要精神寄托很正常,但是現在他(她)們這么有錢,為何依然如此,我想原因只有一個,為他(她)們心中的信仰。
其實,第一次在書店見到《一個人的朝圣》這本書時,就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可能跟我曾經西藏之旅經歷有關吧?墒撬鼇碜砸粋英國作家,難道國外的朝圣與我們一樣?,如果不一樣,他們又是怎樣呢?
可是,從書名上看,故事似乎有點壓抑。上年齡的我現在喜歡看類似喜劇的東西,不太喜歡過于悲慘或者悲觀的書或者電視劇,只是不想有太多的思考或者感悟。于是,這本書,我拿起又放下,如此猶豫兩三次,最后告訴自己:要遵從第一感覺,果斷拿下!
書中的哈羅德,他“沒有準備好就上路”了,只是為了感動上帝,讓患癌癥的奎妮出現奇跡。這就是他這么迫不及待進行朝圣的理由,再加上加油站的女孩善意的支持,更加堅定了哈羅德朝圣的信念:“如果有信念,你一定能把事情做成。”、“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一些事情”。于是,帶著堅定的信念,相信他的朝圣能換回奎妮的`生命,哈羅德開始了他朝圣之旅。在朝圣過程也是他思考人生的過程,包括與父親、母親、妻子、兒子及與同事奎妮相處時的點點滴滴。
不善言辭的哈羅德在朝圣途中,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或慷慨解囊者,或免費提供食宿者,或跟隨者,當然還有嘲笑者。路人的經歷和訴說讓哈羅德重新回想自己對兒子的愧疚,這是他塵封已久的痛,更是他跌入人生低谷之源,還是奎妮替他背黑鍋后離開的真正原因。懷著對奎妮無私付出的感恩,也覺得奎妮是因為自己才患有癌癥的,哈羅德更加堅定了突如其來朝圣的想法。雖然在朝圣過程中,也曾有放棄的念頭,但由于走出喪子之痛的妻子莫琳的鼓勵,他堅持住了。
哈羅德的朝圣沒有換回奎妮的生命,但讓病入膏肓的奎妮帶著期待多延長了幾個月的生命,最后她很安詳地離去了。這個結局背離了他朝圣的初衷,但是換回了哈羅德名存實亡二十年的夫妻感情,這不得不說也是哈羅德朝圣的另一個收獲吧!
回歸自己,我也是曾有夢想的人,也有為夢想奮斗的念頭及實現夢想的條件。如今的我仍然躺在夢想的溫柔鄉(xiāng),遲遲沒有邁出第一步。之所以能一口氣讀完這本書,正是哈羅德勇敢為自己信念不停步的行為,!
“三步兩步便是天堂,但很多人始終邁不出這一步!庇洸磺暹@句話出自哪里,我想很多人之所以沒有邁出這一步,與他信仰是否堅定有很大的關系,如我一般。
BBC主持人愛德華.史提頓這樣評價:《一個人的朝圣》讓我們看見,即使是性格上的弱點也能帶來振奮和救贖。所以,你我不必擔心自己的弱點,更不必害怕自身裝備,也不必患得患失、瞻前顧后,從現在開始,向心中的信仰朝圣吧!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24
《一個人的朝圣》是英國資深劇作家蕾秋·喬伊斯的處女作。講述的是一個平凡的六十歲老人,在一個寧靜的上午,收到了一封來自多年前的一位朋友的來信,隨即踏上了徒步的旅行,開啟了改變他人生的一趟旅程。
在我第二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才讀懂了這本書的名字。第一次讀的時候,是在讀一個故事,讀到一個叫做哈羅德·弗萊的六十歲老人,為了讓他多年前一個名叫奎妮的朋友能跟癌癥抗爭到底,他決定徒步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去看她。第二次讀的時候,是在讀一段人生,是哈羅德的一生,從他離開家去寄信開始的。
年近六十的哈羅德是大多數人的翻版,他們有著普通的人生經歷,碌碌無為的多年工作經歷,經過慘痛的失去后波瀾不驚的退休生活。他們存在著,但是好像沒有真正的活過。
在暮年時,沒有可以回顧的豪情壯舉,沒有刻骨銘心的經歷,沒有不顧一切的追求,沒有朋友,沒有敵人,人生似乎就要這么過去了。但是,哈羅德又是極少數人的翻版,因為他最終沒有在他以為的人生里走向滅亡,而是改變了他的一生。
在哈羅德收到奎妮的信的時候,這段友誼勾起了他深深的歉意,于是他決定給她寄去一封關懷的信。在去寄信的路上,他回憶著他和奎妮的友誼以及對奎妮的愧疚,于是他想走的遠一點,以此安慰自己能為奎妮做的多一點。剛開始他并沒有堅定徒步去貝克里郡看奎妮,在遇到加油站女孩兒之后,他才堅定這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
在路上,哈羅德就像重新活過來一樣。他能用心看周圍的路、花、草,遇見各種不同的`人,從不觀察日夜的變化、植物生長到熟識各類野生植物,懂得野外生存,從不善于接觸陌生人到與陌生人交流,聆聽他們的經歷,他漸漸地走出他曾經的人生圈,融入這個眼前的世界。在漫長的公路上,他把他的人生從頭回顧了一次。他沉默的童年、離去的媽媽、沒有愛的父親以及他的那些阿姨們,再到愛上莫琳、與兒子戴維的點點滴滴過往等等,這些回憶都是由他與奎妮的友誼引起的,他走在拯救奎妮的路上,同時也走在拯救自己的路上。
六十歲的哈羅德是活著還是從沒有活過呢?在他的童年,他沒有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與關懷,他不懂愛,也不懂如何去愛。莫琳是第一個愛他的人,也是給他一個家的人,所以莫琳對他而言一直是最不可或缺的人。那么曾經的甜蜜生活到暮年的沉默不語之間都發(fā)生了什么?哈羅德從來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但是在這段旅途中,他把那些遺忘的、忽略的過往一一翻出來回想。
戴維是他和莫琳唯一的兒子,他的出生并沒有讓哈羅德和莫琳更相愛,而他的死摧毀了哈羅德與莫琳之間的愛。哈羅德愛著他的兒子,但是在旅途前,他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么愛他。對于他的死,莫琳埋怨著他,而他也深深地自責著。他想要彌補兒子曾經缺失的父愛,但他明白過來時已經沒有機會了。他想要修復他與莫琳之間的感情,可是他并不知道怎么做。在這段旅途中,一切都發(fā)生著改變,哈羅德通過不斷地回憶去找尋他曾丟失的那些美好,也不斷地正視他的過錯,原諒他的過錯。他拯救了他自己。莫琳也在這段旅途中看清了她與哈羅德、戴維之間的問題,她曾把不能承受的過錯都放到了哈羅德身上,而她又何嘗沒有過錯呢。最后,她看清了問題,注意到哈羅德曾經細微的付出,原諒了哈羅德,并挽回了他們之間的愛。愛,又重新回到了這個家,也許比之前的愛更充實,因為這份愛里有了他們對戴維深信不疑的愛。
哈羅德克服身體和精神上的困難,在長達87天的徒步旅途后,終于見到了奎妮?輿]有因為他的堅持而活下去,但是他堅持了對這段友誼的最后付出,也為這段友誼以及奎妮的人生畫上了美好的句號。從他的旅途結束、奎妮的離去到他和莫琳和好如初,他的人生才算完整。接下來的人生還有很多困難和未知,但是他的心終于找到了平靜,愛、寬容、信念以及美好的周圍事物找到了他,幸福是未來的生活。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時常想,我們每個人是不是都該有這樣一場旅程呢?有的人正在路上,有的人還沒開始,但是不管怎樣,我們都會經歷這樣一程,回顧自己的人生,原諒那些無法彌補的遺憾,丟下不能重來的回憶,也放過無法釋懷的自己,找到內心的平靜。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25
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卻讓我愛上了這本書,依舊記得當我拿到這本“錯”書時的神情,原本要買的是另外一本,只因自己的大意讓我和《一個人的朝圣》有了奇妙的緣分,從此這本書陪我走了一段奇妙之旅。
剛剛讀完《一個人的朝圣》這本書,我的心中升起淡淡的憂傷,雷秋。喬伊斯到底在訴說什么?主人公哈羅德于一個星期二早晨接到一位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尼。軒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說奎尼得了癌癥,在貝里克的一個療養(yǎng)院內,那里屬于英國北部蘇格蘭的地方,而哈羅德此時住在英國南部英格蘭的.金斯布里奇。
哈羅德給奎尼寫了回信,但這信是哈羅德自己送去的,經過與一個加油站女孩的聊天,哈羅德突然想走著去貝里克,因為哈羅德相信只要他走著,奎尼就會活著。因為這樣一個信念哈羅德從金斯布里奇步行到了貝里克,歷時87天,途行627里。
但我感覺這不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故事,哈羅德此時已經年邁,在途行的過程中經歷了種種磨難,他回憶了自己過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時就離家出走的母親,酗酒的父親,十六歲時父親丟給他一個大衣讓他離開家,與兒子戴維深深的隔閡和戴維的離世,與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閡,導致之后的分居。
這些回憶都深深的折磨著哈羅德,但在途行的路上這些回憶卻常常出此刻他的腦海,在哈羅德離開的這段日子莫琳也想起了以前的生活,為什么就和丈夫走到了這樣的地步,莫琳將戴維的離世怪罪到哈羅德頭上,說他不是一個好父親,從來沒有給過戴維關愛,之后莫琳翻看了一部相冊,看到哈羅德和戴維的合影。
感覺到他們父子以前是嘗試過好好溝通的,莫琳也進行了一些自我批判,在哈羅德行走的時間內,他們都直面了這二十年來都不愿應對的內心世界,他們發(fā)現都深愛著對方,最終得以化解,莫琳也搬回去和哈羅德一起住,他們想起了剛認識時的場景,都想起當時認識時的玩笑,他們都笑了。
一個人的朝圣,與其說走在路上,不如說走到心中,應對一些我們不敢應對或不愿應對的心結,只有我們勇敢應對才能打開心結,最終獲得理解、獲得幸福。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26
利用上下班地鐵上的時間,讀完了這本著名的《一個人的朝圣》。經典就是經典,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與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對談,一點一滴都說到了你的心里,頗為激動,忍不住要表達自己的感動。
其實所謂的朝圣,跟宗教信仰沒有任何關系,直白得說就是一個六十五歲的老人,為了看望和安慰身患癌癥的朋友,從英格蘭最南部的金斯布里奇,經歷長達87天、627英里的徒步旅行,終于到達最北部的貝里克。除了走路,老人在獨自一人的行走中回顧自己的童年、婚姻、兒子及這位身患癌癥的朋友,故事一點點展開,這不是一部扣人心弦、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的小說,但她就像是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般在你耳邊娓娓道來,情節(jié)一點點鋪開,感受卻是越來越濃烈。
與其說是徒步旅行,倒不如說是一場心靈之旅。
在行走的過程中,老人一點點開始反思過往幾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包括他的妻子、兒子和患病的朋友,在回憶與思考中,他對自己、對已經離去的兒子和關系早已淡漠的妻子有了新的感受、對他和妻子的婚姻又有了新的認識,在完成徒步之旅后,老人的生活一定也會掀開全新的篇章。因為有過跑步的經歷,我理解老人在行走中思考、釋懷的感受;我也理解從日復一日繁瑣的重復中掙脫出來,呵護、安慰一下我們的心靈是何其美好和珍貴。所以,看完這本書,我真的忍不住拿出運動鞋,重新開始跑步、重新開始與我的心靈對話。
每個人都受過傷,我們要學會給自己療傷,要學會面對,學會愛。
書中斷斷續(xù)續(xù)得展開故事情節(jié):主人公,也就是這位老人哈羅德,小時候生活在一個缺愛的環(huán)境里:父親參軍從戰(zhàn)場上返回家里后,仍無法從戰(zhàn)爭的陰影中走出來,整日以酒為伴;年輕的母親無法忍受這一切,選擇離家出走。父親更加肆無忌憚,除了繼續(xù)嗜酒外,又開始忙著不停得換女朋友,唯獨沒有人去關心、愛護哈羅德。小小年紀的他只能整日生活在擔心、恐懼中,保持低調做個隱形人。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沒有人愛的哈羅德,成為父親后,依舊不懂得如何去愛,不懂如何表達愛,于是,面對自己的親生兒子,他也選擇了遠離,他小心翼翼卻不知如何去愛。這又造成兒子戴維想要對生活的逃脫,后來盡管戴維考到了劍橋,但家庭生活的痛苦讓他對生活無望、看不到未來,只能靠酗酒和藥物來麻痹自己,最后只能痛苦得選擇吊死在自家花園里。兩代人的悲情故事不疾不徐得展開,讓你背后發(fā)涼,也讓你反思?梢员г箲(zhàn)爭是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但當我們不能改變環(huán)境的時候,是否可以讓自己勇敢一些,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靠酒精麻痹自己來逃避問題?作為一個三歲孩子的媽媽,在這個故事中我看到家庭教育中給孩子愛,是何其重要!
我們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我們都有自主選擇想要的生活的權利。
當一個人沒有自主意識,只是被動得一味淹沒在日復一日的重復之中、沒有了任何個人主動的追求之后,生活就是索然無味的寡淡,而當我們在生活中增加了自主意識,有了愿意為之努力的小目標,整個人都會神采奕奕,有一種希望就在前方的感覺,主人公哈羅德就是在確定了要徒步去看望朋友后,展示了內心的快樂和晚上睡覺的安寧。當然,度過了確定目標后的.興奮之后,就需要依靠強大的意志力去克服過程中的枯燥、辛苦和勞累。
一個已經六十五歲、在過往的工作、生活中幾乎沒有任何存在感的老人,終于在徒步中,克服了對未來的恐懼、克服了路人的質疑、克服了面對眾人時的羞怯,在沒有手機、沒有地圖、沒有指南針、沒有登山靴等的情況下,仍一往直前。在行走中,除了對意志力的考驗外,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在反思中,他學會了如何去愛。
既然選擇了遠方,就要繼續(xù)前行。
在哈羅德徒步的過程中,有人向他表達欽佩和鼓勵,有人發(fā)自內心得關心他、為他療治傷口,有人也是不相信、嘲諷的口味(這種人總是在自己做不到時就以為別人也做不到),有人在他出名后,為了追逐名利風光開始追隨。在面對別人的質疑時,相信自己;在面對外界的誘惑時,不忘初心。
這是一個六十五歲老人心靈的救贖,這更是一本讓你看到希望、給你帶來勇氣、讓你成長的書,是一本教給你愛和如何去愛的書。對于老人來說,在行走中找到自己、找到愛,對于讀者我來說,在讀書中找到繼續(xù)前行的力量,與君共勉。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27
英國BBC資深作家蕾秋·喬伊斯的作品。故事從哈羅德收到二十年前的朋友奎妮的一封信開始,那信是從一個臨終關懷療養(yǎng)院寄來的?菹蛩麑懶鸥鎰e,哈羅德既高興又吃驚,趕緊給她寫回信,然后去寄信。在寄信的途中遇到了加油站的女孩,因為那女孩的一句話,改變了他想法,哈羅德決定親自步行去貝里克郡看望奎妮。那女孩說“你一定要有信念,你一定要相信那個人能好起來,人的大腦里有太多的東西我們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彼o奎妮打電話,告訴她:他會走路過來看她,讓她一定要等他。后來哈羅德從英國的最西南走到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八十七天,627英里,只憑著一個信念:只要他走,奎妮就會活下去。
一路上哈羅德遇到了很多困難,很少走路的他,腳磨出了無數水泡,腿痛的不能動彈,壞天氣,挨餓淋雨,甚至累的倒下來。但是他憑著“只要一直向前,就一定能抵達的”這種信念,堅持走了下去。一路上遇到了一些人:巴斯那個穿著裙子、眼睛被人打腫了的男人,給他吃的又讓他在折椅上休息的,沒有孩子的女人,盯著奎妮的信看的腫瘤醫(yī)生,鐘愛奧斯汀、對著空氣說話的女人,滿手疤痕的自行車手母親,坐火車去看運動鞋男孩的銀發(fā)紳士,等著永遠也不會回來的男朋友的瑪蒂娜,從沒有離開過南布倫特的女侍應,還有維爾夫、凱特等等,這些孜孜不倦尋找幸福的人,給了他勇氣。而奎妮,一個二十年前替他背黑鍋、幫助過他,這個哈羅德愧對的朋友,他連一句感謝的話也沒有機會說,這也許就是他最后能為她做的事。哈羅德的朋友奎妮,也終于是在等到了他的看望之后安靜的離開。
這是哈羅德千里跋涉的故事,也是他穿越時光的.一場內心之旅,哈羅德從小沒有到得到父母的關愛,被父母拋棄。而他自己的婚姻也被弄得一團糟,因為不懂得付出愛,對兒子抑郁自殺死亡的無能為力,被妻子怨恨,兩人在同一個屋檐下形同陌路的生活了二十年。經過這趟徒步朝圣的旅程,他終于敞開自己傷痕累累的心,和妻子一起正視悲傷的過往,敞開心扉,讓生命重新發(fā)光。
一本好書總是讓人久久回味,故事的情節(jié)非常精彩、引人入勝,構思巧妙語言描寫一環(huán)緊扣著一環(huán),確實讓人想要一口氣讀完的感覺。書中我最記憶深刻的一段話:“還以為走路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事呢?只不過是把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的前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困難!钡肝覀兌加杏職庾咦约旱穆罚峦鼻,堅持到底!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28
這的確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而且這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的主人公哈羅德是一位65歲的酒廠退休老人。本來他以為人生就那么過去了,直到收到那封信——失散多年的好友奎妮突然而至的那封病危告知信。在出門給奎妮寄回信的過程中,他在經歷了艱難的思想斗爭后,最終在加油站女孩“只要你一直走,她就會一直活著”的一句話的鼓勵下,在沒有攜帶手機、錢包,沒有做任何準備的情況下,他只穿著一雙家常的帆船鞋就踏上了漫漫“朝圣之旅”。
讀了《一個人的朝圣》這部小說的開頭,我誤以為這是一場為了友誼、為了挽救老友的生命而進行了一場奮不顧身的感天動地的“朝圣之旅”。然而。隨著旅程的不斷推進,跟隨著主人公哈羅德對自己曾經的工作、家庭生活的片片回憶,以及通過他在旅途中瘋狂對抗、挑戰(zhàn)自己身心疲勞、身體病痛極限的描述,我才猛然發(fā)現,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心靈救贖之旅,是主人公哈羅德30多年來身陷遺憾、愧疚、絕望的生命孤島中的一次奮不顧身的心靈“突圍”,最終他讓自己的心靈成功上岸。
為了表達對老友奎妮的多年深厚友誼的敬重,哈羅德懷著“只要一直你在走,她就會一直活著”的信念,選擇以步行的方式從自己的家出發(fā),跨越大半個英格蘭,徒步到貝里克郡圣伯納丁療養(yǎng)院探望老友奎妮。但當他千辛成苦到達了療養(yǎng)院門口——他本次旅行的終點,在即將按下門鈴的那一刻,他卻猶豫了,因為他想到當他走進療養(yǎng)院,將禮物交給奎妮后,他又要回到那個他幾乎遺忘的生活里去,回到那個常常讓他徹夜無眠的主臥里去,而妻子莫琳早已與他分房睡了。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不是一個人孤獨終老,而是跟那個讓你孤獨的人終老!惫_德和妻子莫琳因為兒子的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分別成了讓對方孤獨的人。原來哈羅德的兒子戴維曾經是劍橋的學生,也曾經令他們非常驕傲,但不幸的是,年輕的戴維因為酗酒吸毒最終因抑郁癥而自殺。妻子莫琳將兒子的死因全部歸咎到哈羅德作為父親的懦弱和缺位,哈羅德也因此始終抱著過去的遺憾和后悔不肯放手,30多年來陷入無限的痛苦之中。妻子莫琳也患上了臆想癥,常常覺得兒子還在身邊,與兒子對話,半夜去兒子房間給他蓋被子,失子之痛是他們不能言說又不能忘卻的暗傷,他們夫妻也因此而無法再親密。一次哈羅德因失子之痛喝醉酒打碎了酒廠老板母親留下的珍貴遺物,事后卻因性格懦弱不敢承認,是奎妮替他承擔了責任而被解雇,且從此失去聯系。
30多年后,奎妮以一封臨終告別信的形式重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是這封信讓一生懦弱的哈羅德勇敢地開啟了一場改變他人生命運的旅行,也是這封信讓他通過這一場朝圣之旅尋找到了人生的出口,挽回了他冰凍多年愛情,重新獲得了家庭的溫馨。
在旅途中,哈德羅經歷了新奇、猶豫、堅定、痛苦,受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們的幫助,讓習慣回避別人的他,感受到給予與饋贈的溫暖,也因此他發(fā)出“給予和饋贈都需要一定的勇氣”的感慨。當然途遇的一些人也曾對他的行為產生了質疑,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哈羅德并沒有理會那些質疑。在旅行的.過程中,他發(fā)現,“在行走中自己愈加貼近生活的本質,日子可以如此簡單,只是不斷地將一只腳邁到另一只腳前面”。
在哈羅德的行程中,還“遭遇”了一個逐漸“成長”起來的、陪他行走的龐大“朝圣團”。因一個過客的電視報道,致使哈羅德有了很多的追隨者,但那些陪同他朝圣的人們最終均以各種理由一一棄他而去,最后連那只活潑潑的小狗也離開了他,跟著一個年輕女孩上了一輛公交車,剩下他一個人繼續(xù)前行。所有的這些描述,也是一個濃縮了的世間百態(tài),但是哈羅德在此過程中表現出的溫和、寬厚,也充分展現了哈羅德高尚的人格。
旅行中,哈羅德回憶起了“日常生活里他會想起,卻意識不到自己想起,覺得不必想起的點點滴滴”。父母對他的愛的缺失,促就了哈羅德的孤僻內向,膽小懦弱,不與人親昵的性格,至使他在擁有了兒子后,看見搖籃中的兒子卻變得不知所措;在兒子成長中,他不知道該如何與他交流;兒子溺水,他也躊躇不定,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將其救出;兒子長大,他在兒子面前更加驚惶無助。在他的生命中,他沒有結實地抱過、更沒有親過自己的兒子。許許多多本來應該和兒子一起做的事,他都沒有做,盡管他無比渴望與兒子在一起。這一性格也呈現在他的工作中,特別是看著好友奎妮替他背了黑鍋,被公司辭去了工作,他心里難過,卻不知道如何去解決,甚至都不敢見奎妮一面。與妻子莫琳的關系也是如此,雖然彼此都愛著對方,但是由于哈羅德的木訥與封閉,導致兩人的關系越來越僵,越來越疏離,直至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經歷了這場朝圣之旅,他開始不再逃避,不再躲閃,通過反思自己,懺悔自己,洗禮了自己的身心,最終“成了他早該成為的那個男人”。旅行的最后,我們從他妻子莫琳的眼里看到了經歷這場朝圣之旅后的哈羅德的改變:“他當然沒有長高長胖,但看著這個滿面風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樣的皮膚、卷曲的頭發(fā),她突然覺得自己像張白紙一樣平平無奇,不堪一擊,而他那種生命力使她顫抖,好像他終于成了早該成為的男人”。
有一句經典的話是這樣說的:“人生至少要有兩次沖動,一次奮不顧身的愛情,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弊x這本書,我首先為主人公哈羅德感到慶幸,他的一生就經歷了人生的這兩次沖動。從妻子莫琳的回憶中,我們看到年輕時的哈羅德,盡管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但當在舞會上看到美麗大方的莫琳后,奮不顧身勇敢地穿過整個舞廳走向莫琳,以一句幽默風趣的話吸引了莫琳,贏得了莫琳的愛情,而且讓她成為了自己的妻子。30多年后,他用87天627英里的一段長長的說走就走的旅行,再次走回到了莫琳的心里。
哈羅德的經歷,還讓我想起了一則哲理對話:一個老禪師問小和尚,如果你進一步則死,退一步則亡,你應該怎么辦?小和尚思索半晌不能回答。老禪師微笑道,你可以往旁邊去啊!其實,生活就是這樣,當我們深陷命運的泥潭進退兩難時,不妨向旁邊跨上一步,去尋找生命的出口。哈羅德就這樣“向旁邊跨了一步”,試想,如果哈羅德忽略了那個“徒步去看奎妮”閃念,而只是簡單地將給奎妮的回信投入郵筒中,也許就不會有他與妻子莫琳破鏡重圓的美好結局。
在旅途的終點,在療養(yǎng)院,哈羅德見到了為了等待他的到來而堅強地活著的老友奎妮,將禮物交給了她,在并在妻子莫琳的陪伴下,送走了安詳離世的奎妮。是的,哈羅德的朝圣之旅并沒有挽回老友的生命,但是他確挽回了自己的愛情。
小說的結尾,非常唯美:“他們又一次牽起對方的手,走向海岸,兩個小小的身影映在黑色浪花的背景下,越走越遠。只是剛走了一半,肯定有誰又想起了那句話,再次激起一輪狂笑。兩個身影就這樣拉著對方的手,站在海邊,在笑聲中搖晃。”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篇29
在一開始,我的想法與哈羅德的妻子莫琳相似,一個沒有帶任何東西只穿著為了出門寄信的鞋子衣服的老人怎么可能可以堅持漫長的步行,怎么也要回家換雙鞋子,帶上一些用品吧。沒有想到哈羅德是下定了決心,就這樣踏上了去往貝里克的路。一路上,有一些人給予了他信心,也有一些人讓他懷疑自己,但他還是堅持前行著,他認定只要他走到了貝里克奎妮就能好起來。
在徒步開始前,哈羅德是一個與妻子疏離的老人,他活的`渾渾噩噩,仿佛人生毫無樂趣。而他在徒步過程中,經常會想起以往令他痛苦的往事,他也遇到了很多人,很多事,這些鮮活的生命使他漸漸地從麻木的生活中脫離開來,莫琳在家中也漸漸放下了往事。
然而等他到達了貝里克見到了奎妮,他才真正地將所有的往事拋之腦后,不再被它們煩擾著,他與妻子也重新開始了。
這本書讓我想起了西游記,不過西游記是戲劇化的,而這本書的劇情相對來說樸實些。這本書的主人公并沒有遇到所謂的九九八十一難,只有崩潰又重建的信念和疲憊的身體。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相關文章:
一個人的朝圣語錄03-20
一個人的朝圣書籍簡介11-09
一個人的朝圣讀書筆記01-15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10-03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11-17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09-04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03-09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精]02-11
2023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05-25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8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