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
此前我沒有寫過相對規(guī)范的讀后感,假若讓各位讀者覺得不適實在抱歉。這本書其實是人人都可以閱讀的,而且可以從中獲得大量的信息,不乏一些哲理性的文章,我其實無法想象本書作者是如何思考才能寫出這么有深度的觀點。為了使大家清晰明了的理解我,我可能需要提前告知大家,我預備具體的談一下幾個方面:作者原研哉及他帶給我的各種對他的印象,對于閱讀此書的準備,再者就是必要的概括與感悟,最后是我從這本書里學到的以及它道出了一些對于我的困惑的解決辦法,并且完美詮釋了原理所在。(是不是感覺不太懂我?那就請繼續(xù)閱讀吧)
作者原研哉是學設計的人一定都認識的大師,有的人甚至可以清楚地說出他所有的作品,他的理念是國際化的,但卻是根植于日本本土文化背景,就像Li Edelkoort說的“他正在設計之中發(fā)明一種方言,將全球的理念與本土,區(qū)域性的`色彩和品味混合在一起。”他可以從自己文化中提煉出珍貴的核心,并運用在設計上,使用戶感覺無比親切,這是我認為他最厲害的一點。John Maeda說他的存在就是在詮釋這一個單詞“exformation” ,這個詞是丹麥作家托諾雷特雷德斯杜撰出來的,大意為“指代那些在我們說任何東西之前或當時,一切我們實際上沒有說出來但又存在于我們腦子里的東西。”Maeda發(fā)現(xiàn)他的思想復雜得令人難以置信,并且說“在一種可感知的日式簡單的文化中,他揭示了一種存在于禪式之無中心的,極其深刻,復雜而有意義的有。”而在當我閱讀這本書之前就應該已經(jīng)準備好了要被他的文字虐了。
原研哉的設計給我的感受就是細膩,單純,透氣舒服的。而他的理念卻是極其復雜的,可以說是常人無法真正理解的,一點不夸張,即便理解了,也一定是通過某些切身體驗過后才能獲得的,他理論的的深度給我極大的震撼。我能夠體會他其實極力的使讀者明白但畢竟都是些無法用言語來描述的東西,看得出作者的掙扎。
為什么說需要有所準備,其一就是要有不讀懂它不罷休的堅持,和站在他肩膀上看問題的專注,和你一定必須已經(jīng)閱讀過舊版的《設計中的設計》……萬分榮欣我符合了條件了。
舊一版幾乎都是文字,圖片很少,理論的話講起來比較細,我吃的還比較透,沒看過上一版的情況下,很難從一開始去鉆他的字眼,更不要說讀懂它的思維邏輯了。這一版完全可以說是舊版的續(xù)集,所有重要的理論幾乎都是輕描淡寫的掠過,他似乎在傳達“這句話你都不理解,我也沒有什么繼續(xù)跟你說下去的理由,不要浪費大家的時間”……被他深深鄙視完所以讀到半截,我就只好不斷地從記憶里調(diào)出他的關(guān)于“白”,“觸感及顏色系統(tǒng)”,“無印的理念”……希望結(jié)合這些零散的記憶,通過專注的讀,不要再錯過什么了。這就是我為什么要談看書前的準備吧。
對于他的理論,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對于“空白”的理解,包括把已知變成未知去體會,設計中留白的重要性,及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使它更有含義,因為存在于每個人心中事物的影像是不同的,設計師要做的就是提供各種潛在性,而非簡潔美這樣簡單。
對于觸感這一理論,我認為這極其體現(xiàn)作者的魅力,他說提升我們有關(guān)日常生活的觀點就像是發(fā)現(xiàn)小數(shù),棲居于日常生活中的新設計將由那些任何兩個連續(xù)整數(shù)之間看到無限多數(shù)字的智慧創(chuàng)造出來。我想,他對于生活的體驗能達到小數(shù)點后幾位是我無法企及的。對于生活的洞察力就包含在觸感的體系里,忘記是誰曾經(jīng)說過這樣的話,人們無法感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設計師的任務就是要找出這些東西,我覺得作者可以,(喬布斯可以,深澤直人可以……)
http://m.dgxbdz.com/【《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情境中的的課程與教學設計》讀后感05-07
中的寫法教學設計11-20
在急流中教學設計03-21
字體設計在版式設計中的應用探究論文02-22
《情境中的的課程,課程與教學設計》讀后感05-07
宇宙中的地球教學設計02-08
《生活中的數(shù)字》教學設計06-30
《生活中的數(shù)》教學設計04-07
沙漠中的綠洲教學設計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