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后感(15篇)
當(dāng)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們仨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們仨讀后感1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讀《我們仨》小記
或許應(yīng)該感謝老師布置了這么一份暑假作業(yè),否則,也許真的會與這么一本好書失之交臂。
說實話,這本早就躺在了當(dāng)當(dāng)?shù)馁徫镘嚴(yán),卻到今天才到手,才翻開第一頁,才真正定下心去讀,是因為我對楊絳先生的了解絕大部分仍止于錢鐘書先生,而對于錢老先生的了解絕大部分僅限于《圍城》,出于一種對大家的敬畏,我遲疑不已?删驮诜侥夸浀囊凰查g,我知道這次它給我的感觸將不同以往。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一個先后痛失愛女和愛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單前行,并終于將這個溫馨又歷經(jīng)挫折的家庭用樸實的文字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書中的前兩部分,寫的是“夢”。
這第一個夢里,“我”夢見鐘書自顧撇我而去。于是醒來時便向他埋怨,鐘書只是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于是鐘書似乎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個長達萬里的夢。
這第二個“夢”里,便是“我” 最艱難最痛苦又長達萬里的時光。奔波于雙雙病重的丈夫和女兒之間,“我”惶恐地走在人生的驛道上。愛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對人生的重大打擊,而愛侶的日漸衰弱更加讓人心緒難平!拔以鲞^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xiàn)在故
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愿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比斯皇且环N矛盾體,短暫相聚卻又意味著長久分離,到底是快刀斬亂麻還是抽絲剝繭般依依不舍,對于每一個作此抉擇的人怕是都是一樣的萬般痛苦,書中滿含割舍不斷的親情、愛情讓每一位讀者都深陷其中,感慨不已。
看到第三部分,,作者的筆觸漸漸集中到這個小家庭“我們仨”的幸福時光。艱難困苦也罷,穩(wěn)定安逸也好,生活中總是不乏快樂與滿足,從英國到法國,從上海到北京,路途漫漫,但有了家便有了一切。志趣相投的夫妻倆,乖巧可愛的女兒,他們好像總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來,比如飯后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又稱“石子”,看到這些精彩的生活細節(jié),我總是忍俊不禁。他們一個人要扮演多個角色,爸爸在學(xué)術(shù)上是老師是巨人,在生活中卻和女兒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媽媽總要把房間打掃得干干凈凈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還是會半夜怕鬼怕得要死,只有女兒在才敢走夜路。 多溫暖的小家庭,多溫馨的“我們仨”。
他們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溫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在學(xué)術(shù)上苦心鉆研,享受生活中樂趣,就是這樣,走過了普通卻又不平凡的六十多年。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失去了“家”,屋子也僅僅是客棧,是暫時的棲身之地。
書中字句平淡,細細品味,卻是滿滿的美好,作者穿梭在夢境、回憶與現(xiàn)實之中,讓人不忍打斷,我想,楊絳先生“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的心情,也許需要用很久的時間和深厚的閱歷才能夠領(lǐng)悟。
楊絳先生在文末說,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文章至此,在淡淡的哀婉語調(diào)之中卻又透露出希望,不執(zhí)念,認真生活,這亦不失為一種作者給予讀者的財富。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但“家”永遠是溫暖的代名詞,把握當(dāng)下,珍惜眼前,愛自己,愛自己的家人。
我們仨讀后感2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現(xiàn)在我們仨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在丈夫和女兒相繼離世后,楊絳先生寫下了這本回憶錄《我們仨》。溫馨似乎是這本書最好的代名詞,看到一家三口點滴生活,暖意總會浮上心頭。下面為大家分享幾段文字。
何處是歸途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仨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笆篱g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F(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三人只剩下一人,留下的才是痛苦的。世間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卻又似乎那么模糊。無數(shù)的回憶,卻是物是人非。
我的夢很疲勞。真奇怪,疲勞的夢也影響我的身體。我天天拖著疲勞的腳步在古驛道上來來往往。阿圓住院時,楊柳都是光禿禿的,現(xiàn)在,成蔭的柳葉已開始黃落。我天天帶著自己的影子,踏著落葉,一步一步小心地走,沒完地走。
走上古驛道
亦父亦伴,有父如此,夫復(fù)何求?
她向來只有人疼她,有人管她、教她,卻從來沒有一個一同淘氣玩耍的伴兒。
都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如此成就的錢鐘書居然不喜出游,實在有些令人費解。
這在鍾書并不稀奇。他不愛活動。
人至死都會與痛苦為伴,想通了這些,就不會總想著長大,長大的苦,變老的苦,誰又能逃避得了呢?
我的手撐在樹上,我的頭枕在手上,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涌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fēng),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
在我的心里,楊絳錢鐘書似乎有天才光環(huán),總覺得他們離我的生活是那么遙遠,如今看來,好像也并非如此。
大夫來問她是否再做一個療程。阿圓很堅強地說:“做了見好,再做。我受得了。頭發(fā)掉了會再長出來!
聽到這兒,楊絳先生的心都要化了吧
大夫和我談病情,圓圓都聽懂了,回家掛著一滴小眼淚說:“我要害死你們了。”
難得,對我來說難如上青天
我們不論在多么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也是我們的樂趣。
溫馨的家庭,互補
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身一變,可變成好幾個人。例如阿瑗小時才五六歲的時候,我三姐就說:“你們一家呀,圓圓頭最大,鍾書最小!蔽业慕憬忝妹枚颊J為三姐說得對。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阿瑗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蔽矣肿?yōu)樽畲蟮。鍾書是我們的老師。我和阿瑗都是好學(xué)生,雖然近在咫尺,我們?nèi)缬袉栴},問一聲就能解決,可是我們決不打擾他,我們都勤查字典,到無法自己解決才發(fā)問。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我們母女把他當(dāng)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
聰敏而勤勞的女兒
我們眼看著女兒在成長,有成就,心上得意?墒俏覀兊摹凹獗泵刻斐摵傻毓ぷ鳌獡(jù)學(xué)校的評價,她的工作量是百分之二百,我覺得還不止。她為了愛護學(xué)生,無限量地加重負擔(dān)。例如學(xué)生的畢業(yè)論文,她常常改了又責(zé)令重做。我常問她:“能偷點兒懶嗎?能別這么認真嗎?”她總搖頭。我只能暗暗地在旁心疼。
我們仨讀后感3
一、古驛道上的相失
讀罷這本回憶錄,我只能承認自己被此書簡潔而沉重的語言深深打動并流下了眼淚。但我說不清楚這眼淚究竟是為這個溫馨的學(xué)者家庭的失散而流還是出于對古驛道上相失的恐懼。
正如書中楊絳女士所說,錢鍾書先生像是陪她走過了一個萬里長夢,他陪她走得愈遠,她愈不忍離開。人生就如一條古驛道,每一個家庭都會走上它,然后相聚,直至相失。結(jié)局或許是陰陽相隔,或許只是中間橫亙了幾個大洲大洋,反正是相失在了人生邊上……
楊絳女士已站在生命之塔的頂端,幾欲下墜,對過去日子的緬懷卻是不變的。那“圍城”內(nèi)外的故事,將她徹徹底底地束縛,無可救藥地在對家人們的眷戀中淪陷……因而,《我們仨》的誕生絕非偶然。
二、To:Pop鍾書
數(shù)不清楚你們驛站一別已有幾年,只是在夢里常常會想起你還在清華時目光的炯炯有神與老來病中的窘態(tài),二者真可謂千差萬別啊,而楊絳女士也已是老態(tài)龍鐘?蛇@應(yīng)該就是人一生固定不變的軌跡吧——初始與最終總是相似的,完完全全像繞原地轉(zhuǎn)了個圈。但我印象中的你總是居于生命的制高點,吳宓教授曾經(jīng)稱你為“人中之龍”,你還記得否?你還曾自負地批評周作人先生將“載道”與“言志”混為一談,最滑稽的還是你那幅傳遍清華課堂的《許眼變化圖》,你那會兒怎么就頑皮到那地步呢?
我現(xiàn)在常常把你的《圍城》翻出來讀,那里面有著太多太多你們仨的影子。你曾和女兒阿圓開玩笑說《圍城》里有個丑孩子就是她,她倒也沒怎么計較,大抵是因為她那時也懂得被爸爸寫進書里是幸運的。不過你一身的“癡氣”也是怪別致的。你還記得解放后你們在清華養(yǎng)過的那只貓嗎?那時你只要在夜間聞聽了貓兒的叫鬧,總會拿根竹竿兒孩子氣地沖出去幫自家貓兒打架,妻兒因此笑你“童心不減”。
可無奈“弈棋轉(zhuǎn)燭事多端,飲水差知等暖寒”,我不曾想過那一場文化的劫難給你純潔童心帶來的蒼老。楊女士在《我們仨》里沒有回避這段不堪回首的經(jīng)歷,要知道——正是它,這場可怕的劫難將你們的肉體并精神徹徹底底地壓垮!你們頹然蒼老,以快于正常人的速度。你們鬢發(fā)如霜,看起來像是已至期頤!可流年如水,距你們踏上那個古驛道已有多年,你早已迫不及待的登上馬車追趕“丑丫頭”阿圓去了,這么多年了,趕上了嗎?楊女士還在后方賣力地尋找能與你們重逢的路呢,你可別笑她:你不能回我們?nèi)锖拥募艺艺覇幔?/p>
我知道:你們不會一直在那里等著她的,因為所有的家,都不過是人生旅途上供人歇憩的驛站罷了。她怕你和圓圓又伴自己做完一個凄凄惶惶的萬里長夢,最后一聲不響地各自散去。那時,你們又在古驛道上相失,可怕的循環(huán)無情地光臨……
三、讓古驛道上的故事永遠流傳
“自傳不可信,相識回憶亦不可信,古來正史、野史均作如是觀。”錢鍾書先生曾這樣諷刺傳記文學(xué)?墒恰段覀冐怼防锼涗浀氖录c感情又豈會摻假?撰書的時候,楊女士曾如是寫道:“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jié)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碎g沒有單純的快樂?鞓房倞A帶者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币苍S錢先生最后叫阿圓“回家”就是為了讓她看開:人生聚散有數(shù),恰如月亮有圓有缺。如我們所看到的,她依舊在這孤零零的世上,但她已經(jīng)把他們仨的故事記下來給大家分享,但愿每一位讀者都會如我一樣感受到他們仨握緊彼此手掌時的溫情……
我們仨讀后感4
《我們仨》讀完有些日子了,很有些感觸,卻遲遲沒有動筆,我想等自己靜下來,走出世俗的瑣碎與煩惱,在一個澄澈清明的境界里,來解讀我所看到的《我們仨》?墒牵揖谷徊荒軌。或者說,年近不惑的我,其實還“惑”著,而且,“惑”得還不輕,“惑”到找不見了支撐。如果說,還有那么一點支撐的話,那么,就是白發(fā)高堂,就是膝下稚子了。
可是楊絳她有什么?她什么也沒有了。他們仨,一路走來,失散了,丟了一個,又丟了一個,只剩下了她自己,住在曾經(jīng)被他們稱作“家”的三里河寓所,用自己的筆,懷想他們仨曾經(jīng)擁有的歲月。
我總是忍不住要想,每一個清晨,從殘破的夢里醒來,窗外,晨曦尚薄,屋里,黑暗像推不開的帳幔,一個人,靜靜地躺著,她,一個耄耋老人,是不是用獨自囈語的方式,在呼喚著熟睡的親人?永無止息的訴說,訴說給無邊的寂寞。每一個夜晚,那種真正的、靜得如同死亡的夜晚,放下筆,摘下老花鏡,一個人,走到水池邊洗臉,看到面前的鏡里,有著她清瘦的容顏,她會不會伸出枯瘦的手,捋一捋日漸稀疏的花白的頭發(fā),說,頭發(fā)又長了,鐘書,替我剪剪?一回頭,啞然失笑,笑出眼窩里一汪抹不去的淚。永無止息的思念,思念著走遠了的親人。
也許我是錯的,楊絳她不寂寞。思念是一定的,但她不會是一個把痛苦當(dāng)做日常功課的人,最起碼,她不是石評梅,沒有“把剩下的淚水,都灑在你的墳頭”,直到“再也不能來看你的時候”。她從石評梅黃廬隱的時代走來,一路上有她的鐘書相伴,沒有生活的困頓,沒有情感被遺棄被背負的傷痛,她的心里,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模b著他們一起走過的歲月,每一個日子,都可以讓她長久地咀嚼,品咂,回味,咬爛了,嚼碎了,吐出來,是《我們仨》,是《走在人生的邊上》,是《我們的錢媛》,這樣,在她終于回到親人身邊以后,我們還可以繼續(xù)咀嚼她,咀嚼他們曾經(jīng)擁有的歲月。
想起了上周六在沙龍上,大家關(guān)于死亡的一系列見解。一個人,從出生的那一瞬間起,就注定了死亡的必然,也就是說,一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漫長的準(zhǔn)備死亡的過程。這話是喬忠延老師說的。他還說,一個人,走出了別人的記憶,那么,對于這個淡忘了他的人來說,他已經(jīng)死了。不管是誰,走到了生命中新的階段,就等于親手埋葬了自己的過去,那個舊他,死了。死亡時最尋常的,尋常的好像是日出月落,花謝草榮,石出水落,秋去冬來。
那么,楊絳之所以是楊絳,之所以在走到人生盡頭的時候,還能以頑強的聲音證明自己和親人的存在或者存在過,不僅僅是勇者,更是超脫,是悟透了生死禪機之后的平靜。惟其如此,她才可以在書的最后這樣寫到: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nèi)司痛耸⒘恕>瓦@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F(xiàn)在,只剩下我一人!
這一聲長嘆,是謝幕嗎?不,是思索。因為,她接著寫到: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一個珍藏著丈夫隨手寫的紙條的妻子,一個珍藏著女兒的信手涂鴉的畫片的母親,這樣說。家,曾經(jīng)是她傾注了全部情感的地方,現(xiàn)在,她找不到了。我卻絲毫也不為她悲戚。在這樣一個清晨,在愛人濃稠的酣夢里,在兒子朦朧的呼喚里,我品味著一個女人的傷痛與豁達,白天困擾著我的一些煩惱,一下子都消失了。
一扇窗戶被推開了。
我們仨讀后感5
“我觀過萬千山河,踏過大江南北,經(jīng)歷過人生坎坷,聽說過魑魅魍魎,有過刮目相看,冷眼相對,孤獨一擲,孤身奮斗……而這一切的一切都不如你們,我的家人,你們是我愛的源泉,是我深深的依靠。”——題記
初識楊絳,是和父母聊起錢鐘書時了解的,當(dāng)時只覺得這樣厲害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個優(yōu)秀的女人,于是便到書店去尋找她的蹤跡,楊絳寫的書并不多,可為她寫的傳記卻一大堆,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子經(jīng)得住作家筆下的評論。在讀完《我們仨》后,我對楊絳有了新的認識,在優(yōu)秀勵志的背影之下包裹的是一顆平淡與安然的心。她對丈夫?qū)ε畠憾际亲钫鎿醋钇椒驳膼,如千千萬萬個普通家庭一樣,相守相聚,相聚相失。
翻開《我們仨》,我沒有看到多么嚴(yán)肅的說辭,多么華麗的辭藻,呈現(xiàn)在我眼前的是一部回憶錄,回憶家人,回憶家庭。楊絳在寫到與丈夫與女兒生活場景時,我感受到的是她歡喜留戀的心情,在她寫到與家人分離的時候,我感受到了她的痛苦與無奈。由她的故事中我想到了我的家庭。
我們家也不過是千千萬萬個普通家庭中普通的一個,有堅硬如山的父,也有溫柔如水的母,還有一個充滿成長困惑的我。人們對家的感受不同,也就賦予了家數(shù)也數(shù)不清的含義,譬如家是人生的驛站,是心靈的春雨,是溫柔的故鄉(xiāng),是身心的港灣……我家在我心里占有特殊的位置,因為在被時間瘋卷的成長歲月里,細細回憶,唯有那段有家人陪伴的日子最刻骨銘心。
人總有一段時光,充滿恐懼,不想面對也得面對,因為路還漫長。我也有過那種經(jīng)歷,就像掉進了沼澤地里,越反抗反而陷得越深,那是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成天與自己做著心理斗爭,成天痛苦,懷疑,恐懼。幾乎黑暗的日子里,當(dāng)我覺得要一蹶不振,永遠放棄的時候,我的世界里第一縷光就是我的父母。轉(zhuǎn)變自己是痛苦的,但是令人心里感到溫暖的是背后還有家。在母親與父親的鼓勵下,我開始轉(zhuǎn)變心態(tài)。在成長的道路上進進退退是痛苦的。在這過程中,變化最大的是我的父親,父親是一個嚴(yán)厲,刻板的人,從小便是嚴(yán)厲管教孩子。可經(jīng)歷了這么多事后,父親像變了一樣,退去了年輕時令人懼怕的氣息,不再成天板著臉,不再動不動就說教。父親開始關(guān)注女兒,關(guān)注家庭。像剛學(xué)會走路的小孩,小心翼翼,笨拙認真。還記一天晚上,我與父親散步,通常走著走著我就走到他后面了,那是小時候養(yǎng)成的習(xí)慣,見了此景的熟人,都叫我是“父親的小尾巴”。借著路旁的路燈,無意間瞥見了父親的背影,父親的頭發(fā)里早已爬滿了白發(fā),背也開始微駝。大不如當(dāng)年,原來父親老了,真老了。
母親是個活潑的人,也是家里最堅強的人,母親受了委屈總是自己憋著。家里大大小小的雜事母親干的最多,也操心的最多。母親只有一米六的個子,但小小的身子里卻蘊藏著大力量。在連我自己對自己都失去信心時,母親總是第一個站出來給我打氣。平時母親大大咧咧,經(jīng)常和我賭氣,到了困難前頭,又總是母親勇敢的站在我身邊。她說:“女兒是娘的寶,是娘的心頭肉,女兒的變化娘心里最明白!
縱使是登天難的事情,也變的微不足道。
我們仨縱使是最普通的家庭,但也是獨一無二的一家。與家人在一起總是恬淡的,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
人一生要經(jīng)歷太多太多,看破了人情冷暖事態(tài)變遷,為一所求變是一個家。有母親,有父親,有我,有歲月,再無他求。
我們仨讀后感6
多年以前我曾讀過《楊絳文集》,當(dāng)時很為楊絳先生的才情所折服。這次再次拜讀《我們仨》,因為多了幾年生活的經(jīng)歷,又有了與以往不同的感悟。錢鐘書曾夸夫人楊絳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兩個“最”給我的觸動頗深!白畈诺呐,這個可以理解,楊絳先生在我國的文學(xué)史上占有相當(dāng)高的地位,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是我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確實當(dāng)?shù)闷鸩排。“最賢的妻”這個評價到底如何,就如同腳上穿的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穿的人最清楚。能得到相伴經(jīng)年的丈夫如此評價,可見楊絳先生在家庭生活中是付出了很多很多的。
在《我們仨》這本書里,楊絳先生講了她跟錢鐘書,以及女兒錢媛一家人幾十年來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jīng)歷。在書中,我看到了一個乖巧聽話,體貼孝順父母的阿瑗;看到了溫柔細膩、一身才華的錢鐘書;還看到了善良溫柔、賢惠寬容的楊絳自己;更看到了一個溫暖有愛、其樂融融的三口之家。這樣一種令人羨慕的家庭氛圍,是如何營造和維持的呢?答案就是四個字:“求同存異”,即有共同的愛好,同時又能用大度包容彼此的不同。
楊絳先生一家三口都喜歡讀書,這是他們共同的愛好。錢鐘書自然不必說,他學(xué)貫中西,僅是讀書筆記就有幾個麻袋。錢鐘書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管錐編》里面更是匯集了諸多文化的精髓。錢媛小時候被祖父稱贊為“讀書種子”。楊絳先生到晚年時還讀書寫作。所以,他們一家三口,幾乎把所有時間都花在研究學(xué)問上。全家人寄情于書海,專注于學(xué)問。和相愛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就是這種樸素、單純的生活方式,讓無數(shù)人心生羨慕!
而“存異”最要緊就體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包容和尊重上。楊絳以為夫妻間最重要的是朋友關(guān)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該能做得伴侶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侶。她給予錢鐘書的生活態(tài)度,一直像是朋友一樣:彼此欣賞,相互信任;親切自然,讓人如沐春風(fēng)。別的不說,光是對丈夫的寬容體貼,就很值得世人學(xué)習(xí)。她愛錢鍾書,也包容他的缺點,從不試圖去改變他。后來相伴的63年歲月,她也是如此,從未拿任何家務(wù)事去煩過他。即便有麻煩,只要自己能解決掉的,都不會告訴他。她的愛促使她只分享幸福于他,煩惱盡交付自己,因為深知幸福分享會獲得雙倍的甜蜜,而煩惱并不會因兩個人一起分擔(dān)而變得更少。反之,常常會徒增焦慮和爭執(zhí)。這樣的睿智和深情,是他們這個家庭最好的粘合劑。反觀現(xiàn)在很多動不動就“離散”的家庭,缺的就是相互之間的寬容和尊重。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dāng),困難就不復(fù)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睕]有什么所謂一帆風(fēng)順的生活,只是需要我們學(xué)會在生活中相互包容,彼此欣賞和尊重,在苦痛中找到幸福。
從常人的角度看,楊絳先生晚年的經(jīng)歷,實際也是不幸。她先后遇到女兒與丈夫離世。這兩位都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但是,她又是幸運的,因為她有那么多值得回憶的幸福時光。“現(xiàn)在我們?nèi)齻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比松偸窃谟鲆姾透鎰e中循環(huán),但告別后成長不期而遇,下一次將是更美好的遇見。
我們仨讀后感7
這本書我看過好多遍了,每次讀都有不同的感覺。那種感覺的不同,大抵是同我的心情有關(guān)。
我以前不愛讀書,愛“讀人”,所以很孤陋寡聞,直到博一那年的生日才第一次知道這書,因為一一給我準(zhǔn)備生日禮物,給我兩本書讓我二選一,我選了另一本(我已不記得書名,但根據(jù)零碎記憶搜索一通,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知道了這一本。但是心想一一選的書,一定是好的。那本書我看完后,轉(zhuǎn)送給花苑老板,一是以為我在花店兼職可以與書相伴,二是覺得好書放在公共的地方,如果能安慰到更多讀者,那么這是極好的發(fā)揮了它的價值。當(dāng)然我在花店只待了一周,這是我未曾料到的。
而這本《我們仨》則一直停留在腦海中,想著我什么時候一定要讀一讀。但是我現(xiàn)在也想不起來,第一次讀是什么機緣了,只是讀完后感覺很戳心窩子,不是戳哭的那種,而是扎扎實實在心里的感覺。第二次讀完,就可以面露喜色了,感覺真是神仙眷侶。第三次讀完就處于憧憬狀態(tài)了,想著是不是有朝一日,我也可以找到一個能和我如此合拍的伙伴。憧憬完也就忘了,直到昨晚又拿起來。
因小產(chǎn)住院至今,我一直想寫我的老公?墒怯峙挛疫@種感情的傾瀉引起他的傾瀉,如果兩人都由此轉(zhuǎn)入悲傷的氣氛,那不是我想要的?墒俏夜亲永锏谋瘋m然總是被無窮的快樂掩蓋,但是從縫里溜達出來的時候,還總是讓人大吃一驚。所以我一直糾結(jié)。寫吧,擔(dān)心記錄下不妥當(dāng)?shù)臇|西,不寫吧,擔(dān)心自己忘記。我的記性,本來就不夠好,現(xiàn)在還更差了。
昨天老公拿出這本書給這幾天沉迷于《南渡北歸》的婆婆,說,“媽這本書也很好看,要不你看這個吧,你看的那本太厚了,看到何年何月了得(dei,三聲)”,婆婆依舊沉浸不搭理他的好意,我則拿過來,一瞬間想要重溫書中的那種“感覺”。
這次讀來,感覺卻是不一樣了,因為隱約竊喜,我也遇到了我的意中人,他沒有腳踩什么神器,卻瞬間出現(xiàn)在了我的眼前,他沒有什么傲人的才華,卻單純靠譜能干,是比我厲害的人。不能寫了,我開始描述我老公的話,現(xiàn)在已經(jīng)可以說好幾天幾夜了。
說到竊喜,這種感覺自遇到老公以來常有。我雖對他的許多三觀也好、行為也罷經(jīng)常嗤之以鼻,但我每次想來想去,都覺得自己是極稀罕他的。讀后感·我覺得他有趣極了。但是他自己并不這樣認為,他覺得自己是極為普通的一個人,只是在我面前被我的濾鏡一過濾,怎么都是我愛的形狀。他對這一點也極為開心,覺得我也是那個他一直在尋覓的愛他的人。
我們也像書里一樣,做些尋常夫妻一起做的事,但也有不同。比如我看到楊絳和錢鐘書兩人互為學(xué)術(shù)伴侶時,想起我倆每次都將“學(xué)術(shù)交流”變成“以學(xué)術(shù)為引的吵架”,不由撲哧一笑。也想起如同所有夫妻一樣期待新生命的降臨,并各種暢想我們?nèi)纳,最后卻突然迎來孩子的離去,我們倆還是我們倆。
比起生命的完美,總是多那么一點點遺憾。但是又很慶幸的是,在不幸降臨的時候,老公陪在我的身邊,無微不至的照顧我,讓我感覺這種不幸?guī)淼腵感動,又成了一種無法言說也不敢承認的幸福。
包含這種幸福在內(nèi)的各種由我老公賦予的幸福,常常給我寫作的靈感,這種感覺不同于情緒波動刺激出的表達欲,而是一種電充滿后的放電。是我喜歡的那種尋常夫妻的快樂和甜蜜。但我又覺得少點什么東西,因為現(xiàn)在寫的話,只能寫《我們倆》,而絕對寫不出《我們仨》、《我們四》、《我們五》,所以我想再等等。
我們仨讀后感8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熱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shù)。我雙手捧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zhǔn)備走了。
——楊絳譯蘭德詩
這些日子,我在讀楊絳的《我們仨》一口氣讀完,我就想寫點什么,卻遲遲沒有動筆。因為自己有好幾天都陷入了楊絳的情感里,在她編織的夢里穿行,心情總會隨著故事的發(fā)展起起伏伏。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nèi)驮俅问ⅲ瓦@么失散了……現(xiàn)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庇谑蔷陀辛诉@本書,書名叫做《我們仨》,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nèi),這本書里的每一個文字都是飽含了心血,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來回流動而結(jié)成的。整本書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是它有樸素的心疼和淡淡的感動,它有對丈夫?qū)ε畠汉腿松铧c點滴滴的懷念,它有一個堅強的說故事的人。
在書中,楊絳用細膩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進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們串成一串閃耀奪目的項鏈。在她的故事里我看到了無奈、堅強、釋懷,楊絳先生在面對“*”的慘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靈的歷史中,她并沒有對命運抱怨,她忍受著世道無常的變化,任憑命運的各種不會,她就是笑,把它們當(dāng)作歷練,磨練自己的性格。畢竟她無法像貝多芬那樣扼住命運,也不像海倫有一個好老師,她在命運中只能靠自己,只能無條件承受,所以她的內(nèi)心是強大的,她沉浸在我們仨的回憶之中來緩沖自己受到的傷害。
在《我們仨》中不僅讓我看到了楊絳先生強大的內(nèi)心,還讓我走進了我想要的家,一家三口無分長幼,互尊互愛,互為師長,互為兄弟姐妹。正如作者在書中云:“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生一變,可變成幾個人。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鍾書是我們的老師,我和阿姨都是好學(xué)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要我們母女把她當(dāng)成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這種美好的家庭怎叫人不羨慕呢?我想,楊絳先生一定無比眷戀這樣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我們仨》中沒有讓人悲痛欲絕的詞句,沒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沒有無助的彷徨,只有一位母親對女兒的思念,一位妻子對丈夫的思念以及對往事的敘述,但是,不知怎的,讀完《我們仨》會有一種悲傷和哀嘆縈繞在心頭,久久不能散去。
書中有兩句話說的很好: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jié)局,“從此,他們永遠快樂的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純真的快樂,快樂總夾著懊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另一句是: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fēng)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自在;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
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guān)系。楊絳先生見的太多太多,錢鍾書先生和女兒錢瑗相繼離她而去,所有的悲歡離合,所有的潮起潮落,她早已釋懷,也正因為如此,她才會有這樣一番感言。
楊絳先生在這本書中,她沒有去評價自己的生活與家庭,她只是像講故事一般講著講著,似乎這個故事一直在演著,沒有盡頭……
感謝楊絳先生,給予了我們無盡的感動,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真諦及本原珍惜,讀《我們仨》是對現(xiàn)在生活的滿足,更是對那種平凡的味道的流連忘返……
我們仨讀后感9
薄薄的一冊書,著實看了挺久的。說實話,我這個年紀(jì)讀這個書,并不能感同身受那個時代,感染我的,是字里行間滿滿的樸實與真摯。
“我們倆老了”
不到六百字的篇幅,描繪了一個夢;蛟S這個夢正暗示著錢老先于楊絳先生離開,類似的夢境反復(fù)出現(xiàn),卻沒有流露出傷感,只是讓人感受到一位溫柔的老人對家人的愛和懷念。
“我們仨失散了”
“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睏罱{先生在這一部分中用三個章節(jié)構(gòu)筑了她在古驛道上做的與丈夫和女兒分別的長長一夢。
大概是被死亡壓得太沉重,即使在文字構(gòu)筑的夢里,她依然覺得“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只包含著熱淚的眼睛!倍(dāng)她的女兒去世后,“我心上蓋滿了一只一只包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币粓鰤艏匆淮嗡蛣e,最終,她淡然地接受了丈夫和女兒依次的離開,接納死亡,不卑不亢。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本書的第三部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回憶錄。從楊絳和錢鍾書兩位老人的相識、相知,一同出國,在國外有了圓圓,湊齊了三個,從此開始了我們仨的生活。
跨越63年,楊先生用冷靜而又細膩的筆調(diào)將一家人大半輩子的生活情節(jié)娓娓道來,令人感到溫暖而又傷感。我仿佛看到了楊先生“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她和錢老在英國牛津求學(xué)租房的生涯,她眼中不諳世事、拙手笨腳的錢鍾書;她一家三口住在上海辣斐德路的日子;她眼中的教學(xué)“尖兵”、和錢鍾書最“哥們”的錢瑗……她在文中寫到:“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于是無求,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比欢,人間哪里存在單純的快樂,更何況永遠?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nèi)齻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篱g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F(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20xx年,楊先生92歲,在回憶起一家人63年的歡愉而艱苦,愛與痛并存的日子時,發(fā)出了這樣凄涼的令人動容的感嘆。
最令人羨慕的,大抵就是楊先生和錢老的愛情了吧。讀《我們仨》,總覺得他們之間有說不完的話。哪怕分隔兩地,雙方也都會詳細記錄各自生活的點滴,他們稱作石頭,以便日后見面的時候一一拿出來相互娛樂,彼此分享。這種無話不談、總有話談的生活狀態(tài)正是當(dāng)下人不可或缺的,卻又望塵莫及的!傲牡脕怼比齻字看似簡單,但卻成了多少剩男剩女蹉跎到四五十歲的羈絆,在這個燈紅酒綠、事事追求速度效率的時代,能安安靜靜看書、平平淡淡談心的人太少太少了。翻閱家中舊物,學(xué)生時代的信閥早已泛黃,那種不用只字片語,只要一個眼神就能讀懂彼此的知己已然成為了過去,不復(fù)存在。
再說說孩子,圓圓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中,無可厚非地長成了一個充滿愛的人兒。她自小便會體貼媽媽,怕她一個人害怕就不要她夜晚出門;怕她擔(dān)心病情就忍痛寫信報平安。她繼承了父親的天真頑皮,又遺傳了母親的文靜儒雅,正是這樣和諧的原生家庭才能培育出如此有愛的小孩。如今的社會,孩子要么被溺愛得頑劣不堪,要么被各種補習(xí)班壓得喘不過氣,如果可以,多希望他們能夠自由卻不放縱,快樂而有擔(dān)當(dāng)。
珍惜當(dāng)下,愛家人愛朋友,付出我們能付出的,給予我們能幫助的,用一顆感恩的心看世界,用平淡的心情面對一切,無論幸福還是悲傷。
我們仨讀后感10
《我們仨》是我在逛街的時候,在一家書店偶遇的,黃綠色的封面,簡單地以 一幅家庭合影開封面,下書“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筆跡,很少從現(xiàn)象書中感覺“墨香”的存在,這本書便有,很多的親筆信,字跡并不是可以上書簡的那種,然而,尋常的家信卻洋溢著濃郁的親情與愛,將我們熏醉。一開始就知道這本書是令人心傷的,楊先生將太多的情感注入其中,教我們這些外人也不得不將自己的感情投放。
20xx年出版的《我們仨》,也許并不能說是楊絳最好的作品,但絕對是最感人并發(fā)人深省的一本書!段覀冐怼穾Ыo我的感受的復(fù)雜的,讀到傷心處,我會落淚;讀到開心處,我會歡笑;讀到離別時,我會心酸;讀到家常處,我則會認同。讓我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和震撼,也讓我體會到了一本好書的魅力。我想,也許正是因為它的樸實無華,方才顯出情感的真摯動人;也正是因為它的真摯動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內(nèi)的這么多人的爭相傳閱吧!親情,似乎永遠都能勾起人的心弦。它不需要過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語便能表達出親情的溫馨和持久。一位90多歲的老人對家人的追憶,更能讓人為之動容。錢鐘書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時的相扶相幫和患難時的不離不棄,在楊絳老人的筆下一一展現(xiàn)開來。我隨她喜,隨她悲,隨她一路陷入對親人的思念。我敬佩他們?nèi)说闹螌W(xué)嚴(yán)謹;悲傷他們的坎坷人生;欣慰他們的患難于共;羨慕他們的融融親情;也心痛他們的相繼逝世。一個國學(xué)大師,一個翻譯名家,一個著名學(xué)者,耀眼的頭銜并沒有讓他們失去常人的親情。幾十年來,他們相濡以沫,讀書為樂,不去理世俗的嘈雜,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生活在他們自我設(shè)定的祥和的世界里,不幸乎,大幸也!我們仨讀后感500字9《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一本回憶錄,講述了楊絳、錢鍾書和錢瑗一家三口平淡的生活。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一個夢開頭,第二部分是一個亦真亦假的夢,錢先生生病,圓圓生病,楊絳奔波在老伴和愛女之間,最后圓圓先走了,錢先生也走了,“我們仨”走散了,第三部分是完全真實的故事,講述了錢鐘書和楊絳婚后工作,愛女出生直至錢鐘書和錢瑗相繼離世的人生歷程。
錢鐘書和楊絳婚后到英國留學(xué),后又回國,他們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他們把平淡的生活當(dāng)作是“探險“,在”探險“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沒有主題,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交流什么,這是多么讓人羨慕的夫妻。
愛女圓圓的出生,給家里帶來了許多的快樂,圓圓雖然從小體弱多病,但是生活很樂觀,喜歡“格物致知“的觀察事物,是父母的小棉襖,重病期間,都不忘叮囑媽媽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卡片。我仿佛看到了這個其樂融融的家里,處處有歡聲笑語,有趣味。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句平實的話語,卻真真的感受到了那份沉重的愛和刻骨銘心的思念,F(xiàn)在的人們都太忙碌了,不斷的追求想要的,卻忽視了平淡的美麗。我們有理想,有追求,不停的奔波忙碌,抱怨生活中工作中的不滿意,卻沒有認認真真的體會身邊人帶來的快樂和樂趣。
我們仨讀后感11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關(guān)于一個單純溫馨的學(xué)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這個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風(fēng),多么得清新亮麗,吹散走躁熱,帶來別致的溫暖,伴隨著我度過整整一個暑期。
這是關(guān)乎于親情、回憶、思念的敘事,有個再平凡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然而,正是如此簡單的三個字,卻蘊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就是仨個,是緊緊連在一起的一個小團體,似乎他們所說的每句話語前都會加上“我們仨……”這像是他們彼此間的自豪。
直到有這么一個夢,在一個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陽已經(jīng)落山,黃昏薄暮,楊絳竟走丟了,她著急地喊著錢鐘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曠野中,蔓延開來,可卻沒有絲毫的回應(yīng),她慌了,從夢中驚醒,向先生錢鐘書細細描述,可他卻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讓楊絳不驚感嘆:他們老了。
歲月是無情的,割不開,斷不了。它是佳釀的最好催化劑。兩位攜手走來的老人,無論是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jīng)了然于心。
在這么一個令人尊敬的學(xué)者之家里,女兒圓圓是異;钴S的,她是他們的女兒,可有時卻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齡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罷了?墒牵(dāng)他們各自開始工作,卻又是互不相擾,尊重著彼此。這樣一個家庭,是讓人羨慕的,它讓人溫暖、感動。
人們常會說“我要賺大錢,買大房子給爸媽住,帶他們環(huán)游世界,享受人生!蔽乙苍@樣想,可這是大錯特錯!要清楚有些事情不一定要等以后、等所謂的“長大了”“有錢了”才能去做。有些事情是要用一輩子去經(jīng)營的。譬如,感恩和愛。
然而我們現(xiàn)在可能會說自己還是個小屁孩,給不了父母什么,等以后吧。但到了“以后”,你又會奔波忙碌于生計、自己的家庭。而那對還在背后默默支持你念著你的父母,你還記得他們嗎?當(dāng)初的諾言呢?或許你實現(xiàn)了,但那些用人民幣搭建的“愛”到底能“抵消”掉多少個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中的幾個呢,它是否已成為你冷落疏忽父母的偉大藉口呢?又假如事情進展不順,你事業(yè)未成,父母就已離開了呢?再假如上天給你開國際玩笑,你還沒走入社會就離開父母了呢?那你不是根本還沒盡過孝就扔下可憐的父母獨自傷心了嗎?所以說,那個“宏偉的”諾言是多么不現(xiàn)實,多么無賴。
雖說父母都望子成龍,可是實質(zhì)上他們最望你平安幸福。他們也不奢求什么豪華富貴,他們只想你能一直像他們曾經(jīng)愛過你那樣愛著他們,記掛著他們。無論多不想打擾你的生活,他們也還是很想你能陪陪他們。僅此而已。不需要錢,只需要一顆真心。
我的爸爸媽媽已經(jīng)50歲了,看著他們的背影,我知道他們真的老了。他們?yōu)榱宋倚量嗖賱诹舜蟀胼呑,從不吝嗇對我的投資,卻不舍得多花錢讓自己享受享受。這么厚重偉大的愛,我要如何才能報答完啊。樹欲靜而風(fēng)不息,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我們無法預(yù)知未來,不能確定“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所以,不要寄望“以后”,我們只談“現(xiàn)在”,珍惜“當(dāng)下”。要愛,就從現(xiàn)在開始吧,能愛多久就多久,能多用力愛就多用力。即使是一通電話,一頓飯,一次按摩。因為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永恒的擁有就是珍惜。
生死無常!笆篱g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間沒有永遠,我們能緊抓住的就是當(dāng)下,就是這一刻。好好珍惜和報答現(xiàn)在還陪在身邊的父母吧,那么在離別的日子里,就不會有愧疚,和遺憾。
我們仨讀后感12
從20xx年7月17日到20xx年7月26日,用了9天的時間,陸陸續(xù)續(xù)的完成了這本書的閱讀。
首先說一下我讀完這本書之后的幾個關(guān)鍵詞吧,親情、溫暖、知識階層、時代變化、文人氣息。
親情
或許所有的愛情到最后都會轉(zhuǎn)化為親情吧,由原來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有情人,到后來生活中的伴侶。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終將會離開這人世間,甚至和我們一塊生活時間最長的那個貼心人,也會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之內(nèi),留下的只是他曾經(jīng)我和我們共同生活的場景,錢鐘書先生和楊絳先生一塊出國留學(xué),講述了在國外生活的經(jīng)歷,一個喜歡外出探險,一個是宅男子,雖然興趣愛好不能,但是這并不影響它們之間的感情,因為他們有著一致的價值觀,熱愛文學(xué)、努力刻苦鉆研,并在其余時間熱愛生活,各自忙著各自的事情,但彼此已經(jīng)成為了各自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溫暖
再后來,他們有了自己的孩子——錢瑗,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沒有意識到他在文中所描述的孩子已經(jīng)60余歲了,他們還是把她當(dāng)作孩子,用俏皮詼諧的語言描寫他們的生活場景,文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我們瑗瑗喜歡捉弄父親,和父親之間兄弟相稱......”、“我們的瑗瑗好幾天沒有回來了”,甚至在錢鐘書先生和瑗瑗即將迎來生命盡頭的時候,他們依然互相掛念著彼此,楊絳先生作為傳話使者,互相像他們傳遞對方的情況,在鐘書先生身體非常虛弱的情況下依然堅持像錢瑗寫信,錢瑗說父親不用這么折騰自己,媽媽已經(jīng)向我大致介紹了你的情況。無論孩子的年紀(jì)多大,他們之間依然用很親昵的稱呼。
知識階層
一直到今天我都是不敢想象的,我能在幾個國家之間申請學(xué)位,在當(dāng)時那個年代,他們有著堅韌的學(xué)習(xí)毅力,即使國外很苦,他們并沒有放棄,并且也取得了不是那么輕易可以獲得的學(xué)位證書。我感覺那個時候的知識階層都是很優(yōu)秀的,也或許是優(yōu)秀的人周圍都是優(yōu)秀的人,也都是很純粹的,雖然他們也為就業(yè)而發(fā)愁。雖然距離今天已有近百年的光陰,但是他們的生活配備比今天的大部分好很多,這就是優(yōu)秀的人和平庸的人的區(qū)別吧。
時代變化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每一個時代都有機遇,雖然那個年代總體上物質(zhì)條件偏差,但是他們的生活依然是現(xiàn)在這個時代很多人所不敢想的,他們也曾是那個時代的青年,我也是這個時代的青年,同樣都身為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
文人氣息
一個人,無論在那個行業(yè),只要認真努力、深挖,也要有一定的人脈關(guān)系,那么在任何時候都會有一番成就的,也要肯吃苦。向他們堅持寫文章,雖然做了很多年的冷板凳,但是并沒有讓他們放棄,可能有的作品的出名并沒有親眼看到。
這個時代太浮躁了,我們很少有能像楊絳先生那樣與世無爭的心態(tài),只愿能永遠和自己的家人呆在一起。不要和別人比較,父母和孩子之間本來就是命中注定的事情,這已不能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態(tài)度,或許自己的父母并沒有別人的父母富有、有文化、有氣質(zhì)、有內(nèi)涵,但是他們有別人所沒有的東西,就是他們比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都愛你,想傾其所有,所以,從現(xiàn)在開始不要抱怨命運的不公,而是從小事開始多為他們做一點,讓他們開心一點,讓他們對自己有信心。親人的愛是最無私的愛,把對別人的溫柔轉(zhuǎn)向他們吧。
我們仨讀后感13
很早就買了這本書,擱置了很久。最近分兩個晚上讀完了它。深深纏繞在腦海里的,是楊絳先生在錢鐘書與女兒錢媛都病重的那段,是在夢中,卻能在現(xiàn)實里遇見;不是在夢中,卻又如此真切。
對于牽掛的人,無論在夢中還是在現(xiàn)實中,都能相見。
楊先生說雖然不在女兒身邊,卻能在夢中見到女兒日日的病況及生活情景,這種有些奇妙靈異的遇見,我是相信且親身經(jīng)歷過的。很小的時候,爺爺就離開了我。爺爺出殯的那天深夜,我起床上廁所,剛一下床,就聽到了爺爺在叫我,我遲遲不敢去,就喊姥姥告訴姥姥我聽到了爺爺在喊我。記憶里姥姥只是說了句:“要是真疼孩子,就別這樣嚇孩子。”爺爺?shù)穆曇艟拖Я恕?/p>
爺爺是癱瘓,卻很疼我,小時候的我很活潑,每當(dāng)在幼兒園學(xué)了新的舞蹈或歌曲,回到家就會站在爺爺面前表演一番,記憶中的爺爺總是笑瞇瞇的。等我表演完,爺爺就從他座椅背后拿出一些美味的零食給我(其實那是姑姑伯伯們拿給爺爺吃的,爺爺總舍不得,都留給了我)。爺爺去世的那天晚上,收拾爺爺?shù)拇蹭,把被褥掀開,床板上還有爺爺為我藏著的幾本作業(yè)本、些許鉛筆和一把多的三個或四個長在一起的花生(正常的花生都是兩個連在一起的,小時候特別喜歡那種三個或四個長的奇形怪狀的,我老家叫這種花生“老等”),奶奶告訴我這些的時候,我的眼眶里充盈著晶瑩的淚珠,不敢掉下來,那時候的自己,總是害怕哭泣,害怕煽情,卻總是忍不住。長大后,感動和煽情的時候很少了,有時候卻還要硬生生的逼出些眼淚來。
所以,我自從小就特別相信靈魂的存在。對于深深掛念放不下的愛人,靈魂是永生的。
楊先生用含蓄的表達,寫出了楊先生、錢鐘書先生與女兒錢媛的濃厚親情。楊先生寫因為當(dāng)時革命形勢動蕩不安,他們幾番搬家,生活簡陋,卻總是其樂融融,相親相愛。家存在的形式,不在于陳設(shè)位置,不在于房屋大小,真正聯(lián)系一個家的,是心系彼此,用愛串聯(lián),組成一個家的心臟,F(xiàn)在漂泊在外的自己,對租住的房屋總是很難說出“這是我的家”這幾個字,下班回去的時候,總是冷冰冰,有時早上上班忘記關(guān)掉的飲水機,下班回去依舊在不辭辛勞的加熱,保溫,加熱,保溫,生生不息。當(dāng)看到楊先生的這本書,我只想到了一個字:家。我也終于懂得為什么我始終難以說出“這是我的家”的緣由。楊先生,錢鐘書先生和他們的女兒錢媛叫做我們仨,楊先生書中第一部分是我們倆老了,從書的結(jié)構(gòu)來說,楊先生和錢鐘書先生并不能構(gòu)成一個家,只是攜手一生,相濡以沫的愛人。第二部分才叫做我們仨失散了,有了女兒錢媛后才是我們仨,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才能稱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而無論他們?nèi)绾伪疾ㄕ垓v,只要他們仨在,他們的家,就一直在。
文的最后,楊先生的點睛之筆又讓我眼前一亮。楊先生說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jié)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比说囊簧,總有結(jié)束的時候。再熱烈跳動的心臟,也總會有停止的那一刻。生活本就不易,真愛的人和事物不會隨時間隨波逐流,他們仨失散了,彼此離開了,也只不過是去向了另一個世界,心的連接卻無法中斷。如文的末尾楊先生所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我們仨讀后感14
終于慢慢地安定下來。
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終于也無聊起來,我是最怕閑下來的,也最怕被別人甩下。于是不斷的找可以豐富自己的方式,好好撿起書來。
曾經(jīng)看過一句偉人說過的話,只看經(jīng)過至少幾百年沉淀依舊流傳,受人吹捧的書籍。這句話讓我對很多現(xiàn)當(dāng)代的作家以及作品嗤之以鼻。殊不知自己錯過了很多經(jīng)典。
知道楊絳是在錢鐘書之后,大學(xué)時代她的《我們仨》總總擺在最顯眼的地方,我卻從來沒有為它駐足。近幾年陸陸續(xù)續(xù)從報刊雜志網(wǎng)絡(luò)得知她的名氣。這個滿頭銀發(fā)的世紀(jì)老人安詳?shù)淖跁琅,讓人頓生佩服。
況且人一長大,總會更傾向于家庭,處理家庭的藝術(shù)。特別想了解這樣一位偉人是怎么在最親的兩個人(丈夫和女兒)死后寫的回憶錄,怎么安定的過余生。
這本書楊絳以一個妻子,一個媽媽道來家庭的瑣碎,三個人平淡中的小幸福。完全沒有你想象中的遙不可及,有的只是小日子,夫妻之間的相互扶持,共同前進,女兒與父母的成長與陪伴。
我從外界知道的錢鐘書是一個高傲,不可一世的作家。然而在妻子筆下的他僅是一個與世無爭,不太諳世故,很多事情還是需要妻子幫忙的普通的丈夫,只是默默的學(xué)習(xí),默默的教導(dǎo)學(xué)生,傳授知識的文人。
楊絳是一位偉大的女人,本也是出生書香門第,大家閨秀,想來很多事情都無法料理卻還是跟著鐘書從英國到法國,再回到國內(nèi)不停的奔波,作為一個妻子,還要漸漸的熟悉柴米醬醋油鹽之事。一定是相互的愛情才讓這繁雜的家務(wù)變成生活的樂趣吧。
錢媛,知道她也是由于他們的父母,總覺得她沒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優(yōu)秀,應(yīng)該過得很自卑,錢氏夫婦也可能會不太認可這位孩子。我是多么的膚淺,一個人的美好豈能用所謂的外界的功名來概括呢。她這個乖巧的,有天分的孩子,在楊的筆下就是她的丈夫錢的化身,很多時候像極了她的爸爸。這想必是愛的一重高境界吧,因為我也會經(jīng)常從我媽媽的耳邊幸福的說我和爸爸的很多相像之處。
我原本以為如此有名的一對作家應(yīng)該過著殷實的生活,可是并沒有,我也以為他們不需要付出怎樣的努力就可以隨隨便便的成功或者更加的知名。他們在國外省吃儉用,還不斷地想盡辦法努力豐富自己;氐絿鴥(nèi)也是經(jīng)常性的兩地分居,為生計奔波。生活的苦并沒有壓倒這樣一個美好的家庭,他們有的只是樂觀的面對與迎接,三個人共同的扶持,這是個多么偉大與和諧的家庭。圓圓這個美好的女兒曾經(jīng)還為了要照顧父母要終身不嫁,最終還是父母勸服了她,你就完完全全沉浸在這個美好的幸福的家庭中。
晚年的錢氏夫婦過得并不好,看著讓人非常的辛酸。由于時代的關(guān)系,兩位老人體弱多病還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這也只能怪時代給予那時人民的苦。
曾經(jīng)以為轟轟烈烈才是生活的本色,也聽過看過太多的曬幸福,過分歪膩與爭吵,于是植根于腦底的就是這個婚姻與家庭的模板。殊不知平平淡才是真的真。
走過這些,楊絳是多么辛苦,看著女兒和丈夫在兩年內(nèi)相繼離世,這世界上自己最最親近的兩個人永遠的離開了自己。即使現(xiàn)在有了固定的房子也只是一個旅舍般,心卻沒有了歸宿。她心里是經(jīng)過了怎樣的翻江倒海,才達到如今的心如止水。
愿這位百歲老人,安安穩(wěn)穩(wěn),靜靜地享受最后的時光。
我們仨讀后感15
最近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很有感觸,寫在這里,是一種總結(jié),也算是一種回顧。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里,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nèi)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dāng)看一篇小說。但當(dāng)我看到后面的內(nèi)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jié)的作家,她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fā)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還有,寫到當(dāng)時有些落迫的鐘書先生“留在上海沒個可以維持生活的職業(yè),不得依仗幾個拜門學(xué)生的束修”,卻不想在一個夏天,收到學(xué)生送來的一擔(dān)西瓜。圓圓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眾人,自己還留下許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經(jīng)對爸爸說:
“爸爸,這許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兒!憋@然她是覺得“與有榮焉”!她的自豪逗得大家大笑。這樣聰慧的女兒,媽媽怎能不記得她吐露出的每一個音符句語?所以,當(dāng)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楊先生是如何的不舍。她說:“自從生了阿圓,永遠牽心掛肚腸,以后就不用牽掛了”她嘴上這么說,心上卻牽扯得痛!阿圓去世時,還差兩個月才滿六十。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痛,如何摧殘著兩位體弱多病的老人……
當(dāng)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先生去世。這三人就此失散了!熬瓦@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F(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讀到這里,還能有人不為之動容嗎?
最后的附錄里,有錢瑗打算寫的她的那個版本的《我們仨》的手體本初稿(未完成),還有她在病中寫給同樣生病的父親的幾封信,寫給母親的新年賀詩,阿瑗去世前自己不能進食了,但不放心阿媽,特寫信教媽媽如何做簡易飯食……那種父女親人間的濃情和俏皮讓人感慨萬千。最后附錄三里,收錄有女兒給爸爸的速描畫、鐘書先生給煮飯阿姨的抽象寫生實物畫……這點點滴滴碎紙片都讓楊先生視為珍寶一一收藏其間,那是屬于他們仨的寶貴財富和回憶傳記,沒有人能走進,只能在遠處觀望與唏噓…
《我們仨》的故事讀完,讓我久久不能放下。為他們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個單純溫馨的學(xué)者之家的風(fēng)范深深感動著我。真希望現(xiàn)世安穩(wěn),歲月靜好,每一個“我們仨”的故事都讓人回味綿長……作文
【我們仨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我們仨讀后感10-20
《我們仨》讀后感02-01
我們仨讀后感04-23
我們仨的讀后感11-27
我們仨讀后感精選03-07
我們仨讀后感10-19
《我們仨》讀后感06-28
《我們仨》讀后感例文02-12
我們仨讀后感500字03-23
《我們仨》讀后感(精選15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