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家風的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齊魯家風的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齊魯家風的讀后感 篇1
《齊魯家風》意在從齊魯文化的源頭提煉和呈現(xiàn)良好家風的意涵。紀錄片以山東大地漫長歷史中涌現(xiàn)出的真實歷史人物、事件為依托,從齊魯家風中追溯齊魯文化淵源,在齊魯文化源流中探索齊魯好家風、中華好家風形成的歷史軌跡,涉及的文化領域多元,故事牽動人心,既豐富了家風的內涵底蘊,又拓展了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途徑,讓傳統(tǒng)文化與好家風共同激勵人、塑造人、培養(yǎng)人。
良好家風的形成決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的熏陶與積淀,應該加強教育,反復訓練,注重養(yǎng)成,成為每個成員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一則要有意識的去培育養(yǎng)成。要明白代代相傳的不僅是家財和地位,更應該有內涵和精神。把老一輩留下的美好品德和作風接續(xù)下來、傳遞下去,是造福當代、惠及后人的大事,接力棒在手,我自有責任,讓良好家風薪火相傳,發(fā)揚光大。
二則要在家庭中營造崇尚學習的氣氛。古人講,“非學無以明志,非學無以廣才”,知書才能明禮,學習就能升華。要讓家里多一分書香氣,茶余飯后,看看書,讀讀報,談天論事,讓家人從中得到更多的教化和啟迪。當然,家庭的學習不同于組織,不需要有計劃的開展什么活動,但培養(yǎng)家人的讀書情趣,在悠靜的家庭環(huán)境里暢游書海,總能給人心情恬淡的意境,使人有所收獲,有所感悟。
齊魯家風的讀后感 篇2
自周以降,中國遂有禮教,而后有“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及至孔子,追求“內圣外王”和“德治”,主張“為政以德”。綿延幾千年,上至廟堂下至草野,德已成為中國人為人處世乃至理政治國之本。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德與法互依互存,相輔相成。束之以法,導之以德,如此德法并用,才能教化百姓、安定社稷。道德于古人眼中,的確是具有崇高地位。
儒家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個人修身進德來帶動家庭和諧發(fā)展,進而治理國家進而安定天下。孫中山先生所言“政是眾人之事”,中國共產(chǎn)黨一直秉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以此為一切工作中必須踐行的.基本路線。中國共產(chǎn)黨是執(zhí)政黨,是時刻發(fā)揮領導作用,帶領全國人民不斷前進的先進性力量。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人,要時刻牢記保持自身的先進性。保持先進性,其根本在于自身,在于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有否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否高度的道德標準,有否堅定地共產(chǎn)主義理想。為政者不修身齊家,又何以談治國平天下?上位者貪瀆不廉,又怎能取信于民、親密群眾,做到令行禁止,更何談政治清明、社會發(fā)展、人民安居樂業(yè)?“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共產(chǎn)黨人來自群眾,不僅僅要注重修身進德,更要把一個“廉”放在首位,要用比人民群眾更高的標準來約束自己,讓群眾信服和尊重,才能做到到群眾中去。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齊魯大地人杰地靈,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春秋以降,孔孟儒學深深地陶染了山東人的性格和文化,形成了山東人崇禮尚學、重義輕利的特點。晏子克己行儉,簞食瓢飲;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圣人先賢所言所行,傳之后世,熏陶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風氣作用于潛移默化,而教誨重在耳提面命。風氣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教誨則多為疾風驟雨,待風息雨停,其收效實在難以評述。二者一靜一動,縱觀古今,竊以為淳淳之家風勝于諄諄之教誨。所謂修齊治平,以個人修身進德來正家風其后才能裨益社會、國家。以家風育人并非朝夕之間可見成效的。幾千年的陶染,方才有了齊魯大地獨特的文化氛圍。教化育人是個浩大又細瑣的工程,但假以時日,卻可以有令人驚嘆的收獲。
我們雖沒有“引出一班正人,倡成一時風氣”的才量,但是有向慕教化的心,有先為天下憂的責任感,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志向。世上沒有圣人,但圣人不遠。有百年樹人的恒心,用德行做傳家之寶,則政通人和的大同社會離我們不遠了。
【齊魯家風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山東傳統(tǒng)齊魯文化12-13
家風家訓的名言警句12-15
我家的家風作文范文01-05
家風主題的手抄報01-20
關于家風名言警句12-16
《家風》觀后感02-19
我家的家風手抄報資料11-29
關于家風的手抄報資料11-30
家風故事手抄報簡單的01-30
關于家風故事的手抄報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