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讀書筆記
君子周而不比”,這話不太好理解,當代李澤厚根據(jù)朱熹的注解,作出解釋:“君子普遍厚待人們,而不偏袒阿私;小人偏袒阿私,而不普遍厚待”。然后,余秋雨猶覺得這樣翻譯還是不夠通俗,引用坊間更簡單的翻譯來說事:君子團結(jié)而不勾結(jié),小人勾結(jié)而不團結(jié)。
說到這里時候,就稍微跑一下題,談談“傳播的學問”。以我們的文化水準,要想了解浩如煙海的浩瀚經(jīng)典,或者各門學問,能力和精力都是非常非常有限的,這就需要有人做“學問的傳播”工作。事實上,在平某看來,2500年前,祖宗們已經(jīng)把學問作完了,或者,道理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完了,后人們,只需結(jié)合當代語言語境,進行解讀解釋而已。比如一部《論語》,朱熹為啥要注釋?就是論語傳到宋代的當下化(古代人的古文水平也一直在下降,到了民國,為適應社會,自然而然白話文了,另一個解讀經(jīng)典,都離不開當下的語境。),今天這份工作,于丹在做。學問的傳播,是多種方式多種角度的,也一定是結(jié)合當下的,《西游記》的傳承,放在當下的傳承就是把他影視化,通過當下影視的傳播形式來傳承,而不是固守著三百多年前的文本不變。
返回頭來說“君子”。余秋雨說,前面幾項談懷德,德風,還是成人之美,談的都是大原則,明白了大原則,卻不見得能具體處理。因此“周而不比”說的就是君子如何處理人際關系。
老余款款道來:人們進入群體,常常因生疏而產(chǎn)生一種不安全感,自然會著急物色幾個朋友,這很正常。但是,接下來就有鴻溝了:有些人會把這個過程當作過渡,朋友的隊伍漸漸擴大,自己的思路也愈加周全,這就在人際關系上成了君子;但也會有不少人把自己的朋友圈當作小小的“利益共同體”,與圈子之外的多數(shù)人明明暗暗地比較、對峙。時間一長,必然延伸成一系列窺探、算計和防范。顯然,這就成了小人行跡。
按照老余同志說的',平某做筆記的時候就暗暗思量,檢點自己的交友過往,感覺自己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被動,喜歡清靜”。在平老師的審美對象還停留在少女層面的年紀,偶然的機會,和廣電李老師認識了,之后,進入了李老師的“朋友圈”,從同事到同鄉(xiāng),從領導到知己,飯菜不知蹭過了多少次,我記得,李老師引為知己的一個哥們要去讀研,我都被叫去屁顛屁顛陪吃。但本人又是喜歡清凈的,不去主動參與,設計,十余年下來,雖然審美對象已經(jīng)從少女偏移到了少婦,和李老師見面次數(shù)也越來越少,但感情越來越真越醇,從未有距離感疏遠感。另一個張老師也是,他們陵川人的聚會,都要拉我這個高平籍的外人參加,某次在其辦公室閑聊,張老師掐指算算,感嘆十余年來仍舊走在一起的,才是真的朋友,實際上在工作上,張老師研究的是過去,平老師關注的是未來,兩個時空碰撞在了當下。說起這樣的朋友,還有很多很多,何老師,王老師……。是因為不涉及利益才會這樣關系和諧嗎?其實這么問,真的是格調(diào)低了,認同一個人是無價的,利益價值是有限的,而且情分到位,是根本就不會那么去想。
做“周而不比”的君子難不難?我的回答是,不難!但要分對象,對待朋友,自然是將心比心,對待小人,自然是遠離為妙。這也是我為何總是以“被動”處理事情的原因所在,對不了解的事情,對不了解的人,多聽多看,少主動去參乎,觀察一段時間之后,自然會有因緣認識或者交往。氣味相投的人,其實總是會走到一起的,不要急躁著去追逐結(jié)識。我見寫《荒村拾遺》的孫喜玲老師,她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平客,我知道遲早有一天我們會認識的”,我當時點了點頭,內(nèi)心自然認同,但也并未多言,因為我已經(jīng)深刻領悟了這其中的奧妙所在,不在有初始化的驚喜表現(xiàn)。但是小人也并不是面目可憎,他們其實很可憐,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蠅營狗茍,耽誤了美好人生時光,將本可以無限明月的心胸填堵了太多污穢,遠離是一種態(tài)度,我不認同你,不是要改造你,而是不想被你所影響。應該說,只要講對立,那么每個君子也都有小人的一面,人性向善,大家還是多親近太陽,獲得光明和溫暖好一些。
余秋雨在最后借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句話,總結(jié)出一個有趣的形象對比,他老人家說:君子,是一個個不同的人(指精神面貌,追求);相反,小人,一個個都十分相似(是說利益目標,結(jié)黨合伙干壞事嘛)。因此,人們在世間,看到種種不同,反而可以安心;看到太多的相同,卻應分外小心。
【君子之道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君子之道讀后感05-17
《大學之道》讀書筆記06-11
《自然之道》讀書筆記01-23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讀書筆記08-21
《自然之道》讀書筆記范本02-12
《自然之道》讀書筆記2篇01-31
君子立業(yè)的經(jīng)典名言01-27
偽君子簡介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