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設(shè)計
教學目標:
1)學習了解司馬光臨危不慌、砸缸救人的故事,激發(fā)學生向司馬光學習遇事鎮(zhèn)靜、機智過人的情感;
2)學習本課10個生字和一些詞語,認識走(走字底);
3)學習并會用誰和誰干什么的句式說話;
4)能根據(jù)語言內(nèi)容讀出情感,背誦課文。
教學用具:生字卡片、投影片、小黑板、投影儀。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啟發(fā)談話,揭示課題
1)小朋友,今天我們又要學習課文了,先請你們看課題:22.司馬光(齊讀)
2)(介紹司馬光)司馬光是900多年前一個很有名的人物,他姓司馬,名光,司馬是復(fù)姓。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范讀課文,生思考:課文講了司馬光小時候的什么事?
2)通過交流,概括出課文講了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朗讀要求:①讀準字音,讀通句子。②數(shù)數(shù)課文有幾個小節(jié),標上小節(jié)號。
4)用手勢告訴老師,課文有幾小節(jié)?(指名分節(jié)讀課文)
5)用引讀法學習第一小節(jié)。
、購那埃袀孩子叫什么?
、谑裁磿r候,有個孩子叫什么?
6)在投影片上找出誰是司馬光。
講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
1)學習第二小節(jié)。
①指名讀課文。(想想:他是誰?)
、诒容^句子:一天,他和小朋友們在花園里玩。
司馬光和小朋友們在花園里玩。
兩句話的意思一樣嗎?為什么課文第二小節(jié)要用 他而不用司馬光?
、鄢鍪揪毩。
一個小朋友掉到_______里去了。
學習掉(動作演示)缸(看圖介紹)。
、苄∨笥训舻剿桌锪耍辜眴?用焦急的語氣讀一讀。
、蔟R讀第一、二小節(jié)。
(2)學習第三、四小結(jié)。
、賹W生自由朗讀課文。
朗讀要求:
a.找出小朋友慌了的句子,用____劃出來,找出小朋友表現(xiàn)的句子,用------劃出來。
。.看這個練習,想想該怎么填?
________都慌了。司馬光_________一塊石頭,使勁________那口缸,缸_______了。
②交流從小朋友們慌了的句子中圈出的表示動作的詞語。
板書:小朋友們都慌了,叫、喊、跑、找,學習喊。(分析字形)
如果你當時在場,你會怎么叫,怎么喊?(試著喊、叫)
、圩x出小朋友慌了的語氣,讀第三小節(jié)。
、苄∨笥褌兌蓟帕,如果你在場,你會想什么辦法救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簡要板書)
、菟抉R光怎么做,找出動詞,標出△。
板書:司馬光沒有慌 拿起 使勁砸
學習起(析字形,動作演示)砸(動作演示,書空)使勁(找同義詞:用力)
、抻面(zhèn)定的語氣讀課文第四小節(jié)。
⑦同桌對讀第三、四小節(jié)(男女生對讀),試著背背。
2)學習第五小節(jié)。
、僦该x課文,想想:司馬光使勁砸缸,結(jié)果怎樣?
、诮涣,學習流(看投影片)。
、塾幂p松愉快的語氣朗讀課文第五小節(jié)。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評價想法,概括全文
1)四人小組討論:你們想的方法和司馬光的方法,哪種好,為什么?
2)學習課文,你知道司馬光是個怎樣的人?
【附板書】:
22 司馬光
小朋友們都慌了,叫、喊、跑、找
司馬光沒有慌 拿起 使勁砸
【附對本課教學的說明】
《司馬光》是一篇講讀課文。司馬光是900多年前的一個人物。在備課時,我首先考慮的是讓學生有興趣地學,能在有限的40分鐘內(nèi),學到知識,掌握一些識字的方法,有獲得知識后的愉悅體驗。
一、引導學生樂學。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組成的雙邊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通過自己參與才能獲得認知與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shè)愉悅情境,注重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與主體性,使學生樂于學習。
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對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是很陌生的,有些學生連大缸也沒見過,課文語言比較簡練抽象。在導入教學時,我用復(fù)合投影片讓學生比較形象地理解司馬光砸缸救人的出眾智慧和意義所在。那么課文中又是怎樣具體描述的呢?這樣就喚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產(chǎn)生了學習課文的需要。
課文第三小節(jié)寫了小朋友都慌了,叫著,有的跑去找大人。這一節(jié)內(nèi)容如果由教師講解,學生就會覺得平淡,提不起勁。我讓學生說說:如果你當時在場,你會怎么叫?怎么喊?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了,一個個邊做動作邊喊叫。喊叫的過程中,學生也在學習語言,而接下去的評價喊叫是否合理的過程,更是一種對語言的理解、運用、表達的過程。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理解了喊、叫的意思,而全體學生都參與了喊叫和評價,也體現(xiàn)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動性原則。
二、指導學生會學。
學生在一堂課上的所得,并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更應(yīng)該是素質(zhì)的提高,學會學習的方法和形成能力。
課文第二小節(jié)有一句話:一天,他和小朋友在花園里玩。我讓學生先讀讀、想想,比較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嗎?為什么課文中用他而不用司馬光。學生通過讀,明白兩句話是一樣的,用他就避免了重復(fù)。這中間還用了聯(lián)系上下文的意思讀下文,這是一種讀書學習的方法,這種方法的掌握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又如課文第三、四小節(jié)分別寫了小朋友慌了和司馬光沒有慌的表現(xiàn)。如果由教師一味講解,學生就會被教師牽著鼻子走,索然無味。我讓學生先讀讀這兩節(jié),講講讀懂了什么?再讀讀課文,用_____劃出小朋友的表現(xiàn),再用-------劃出司馬光的表現(xiàn),然后思考下面這個填空題:( )都慌了。司馬光( )一塊石頭,使勁( )那口缸。通過這樣的讀讀、劃劃、講講、填填,使學生學習、內(nèi)化了課文語言,學會了讀懂課文的方法。通過對小朋友和司馬光不同表現(xiàn)的比較,激發(fā)學生學習司馬光臨危不慌的愿望,增強了學生學習的樂趣。
三、讓學生有利于發(fā)展地學。
學會課堂上所教的知識,這不是學生學習的終結(jié),也不是課堂教學的終結(jié)。課堂教學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發(fā)展,要讓學生的思維得以發(fā)展。
在學習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方法前,我先請學生講講他們救小朋友的方法。有的說推缸倒水救人,有的說用繩子把落水的小朋友拉上來,也有的說用抽水機將缸里的水抽調(diào),還有的說打110報警電話學生的這些想法有的不合理,有的不符合當時情況,但學生都通過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發(fā)展了思維。學完課文后,我再請學生比較自己的想法,發(fā)展了思維。學完課文后,我再請學生比較自己的想法與司馬光的做法哪一個更適合當時的情況。這樣,訓練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這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一種發(fā)展。
【《司馬光》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一年級下冊語文《咕咚》教學設(shè)計06-25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設(shè)計04-14
小學語文 《坐井觀天》教學設(shè)計03-29
小學語文教學設(shè)計02-28
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六》教學設(shè)計(精選8篇)04-22
小學語文教學設(shè)計15篇04-05
語文二年級下冊教學設(shè)計12-28
語文一年級上冊教學設(shè)計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