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春節(jié)風(fēng)俗和寓意介紹(附各地風(fēng)俗)
新春是中國人民最為傳統(tǒng)和最為盛大的節(jié)日,每年都有幾億人為了回家過新春,與家人團聚。那新春的風(fēng)俗和寓意,你都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春節(jié)風(fēng)俗和寓意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廣東春節(jié)風(fēng)俗和寓意
從年前臘月廿三的灶神上天開始,直至正月十五的元宵節(jié)夜止,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稱為“過年”,即現(xiàn)在所說的“春節(jié)期間”。如果從預(yù)備“年貨”開始計算,大約從臘月十五六便進入年關(guān)大忙,然后整修房屋,購置新家具、新用品,添制新衣,購買與制作過年食品等。舊時初一,清晨有乞丐或孩子作“派財神”之俗。他們用小紅紙寫上“財神”二字,在各家門口高叫“財神到”,主家聞聲開門接過小紅紙“財神”,回以“利市”一封。
舊俗年初一那天,家人吃過早餐,開始行賀歲禮。晚輩向長輩道賀,然后平輩間互相作揖道喜。行禮時,互相要說些吉利的祝詞,禮畢,長者向少者賞賜紅包利市。接著出門拜年,從親到疏,拜年時要攜帶自家制作的煎堆、油角,水果等作為見面禮。
廣東人過春節(jié)的風(fēng)俗習(xí)慣
1、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舉辦迎春花市,數(shù)以百萬計的人參加逛花市活動。
2、置鮮花。家家必置,包括擺年桔、擺水仙、插鮮花。
3、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lián)。
4、送壓歲錢是習(xí)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后輩,能掙錢的后輩也要送錢給長輩。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年,往往是后輩先祝福長輩。早飯后,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但不能去遠的地方。
5、謝灶:臘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爺上天,叫“謝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貢品有:一碗米,兩磚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禮燒豬肉,一些蔗、桔,紙錢等。
6、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
7、正月初7吃7樣菜,然后初7,要全家出去玩。
8、12點,要在家里守歲。
9、廣東人過年一定要買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為什么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廣東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樹買回家的。桃花之于廣東人,猶如圣誕樹之于西方人。廣東人對花情有獨鐘,無論是高雅之士還是庸俗市井,過年都要買桃花等老幾樣,再配搭各種各樣的鮮花。
10、廣東的獅子與外省不同,稱為“醒獅”。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廣東的特色。廣東醒獅舞起源佛山春節(jié)期間的舞獅活動,除在廣場表演之外,還沿街起舞,逐家逐戶去拜賀,以示醒獅臨門,安好吉祥,主人家則懸賞于門,包紅掛青,讓瑞獅去摘取,名曰“采青”。借此活動希望獅子能把好運帶到家里。其次是舞龍,廣東的龍舞,名目繁多,千姿百態(tài),不同的龍舞,寄托著人們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春節(jié)是喜慶之日,耍舞的多是熱烈奔放的彩龍、金龍和紗龍之類,白天舞布龍,晚上耍龍燈。至于踢踺子,是很久以前的傳統(tǒng)文化。
廣東人過年的傳統(tǒng)風(fēng)俗
1、掃塵
清潔衣物被帳,打掃屋頂屋角,洗凈臺凳桌椅的污垢,謂之“掃塵”。相傳它始于古代人們除疫祛災(zāi)的一種迷信儀式。唐代盛行此俗。宋人是吳自牧所作的記錄蘇杭民間風(fēng)俗的《夢梁錄》云:“十二月盡,……士庶人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去年塵穢,凈庭戶……以祈新歲之!
2、送灶君
以前,不論貧富,家家都有灶君神位,灶君是奉天上玉帝之命,到人世間視察善惡的,他的神位安在灶臺的壁上,上貼大紅紙寫的“灶君之神位”幾個大字;兩旁有一副小對聯(lián):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紅紙下有一小型香爐,是戶主每月初一、十五及逢年過節(jié)拜祭時插香燭用。到了灶君上天的十二月廿三晚,一些生活過得去的人家還要買一對用金紙剪塑成、高約12公分的灶花插在香灶兩邊,令昏暗的灶壁熠熠生輝。灶君坐鎮(zhèn)人間,受每家之香火亦負起保護每家人平安健康的重任。
灶君上天,就是要在玉帝面前稟奏一家人的功與過。功大于過,天宮會賜福,反之會降災(zāi)禍。這天一大早,人們就會買兩根帶蔗葉的甘蔗,以作天梯;還要買拜祭的雞、魚、豬肉等三牲,有茶有酒,讓他吃飽喝醉,以便在玉帝前說吉利的話。民間傳說灶君是大老粗,不識字,故要在灶神下放二個柑或大橘,兩片紅糖,以甜味封住他的嘴說好話,又因他是粗人,故當晚又要到香燭店買刻印好的“奏歲”形如一紙報告書文。在寫好的“奏歲”文章的空白處填寫全家的門牌號碼、人口、姓名及犯有某些對灶君不敬的事(如在灶前脫衣服、說粗話等),請其原諒等字眼,折好放入專門的信封(買“奏歲”時已備有)。
拜祭時,用紙做的黑色灶君衣是送給他去見玉帝時穿的新衣,與“奏歲”信,隨紙寶香燭一起燒掉,燒完后將糖與大橘放大米缸留待灶君年三十晚回來享用。
3、除夕
農(nóng)歷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xí)俗謂之“過年”。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家具、器皿;選購年畫、春聯(lián)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發(fā),女必“挽面”,現(xiàn)女子多為剪發(fā)美容。
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制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后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fā)“壓歲錢”。是晚農(nóng)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征“歲歲有余”、“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鐘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
4、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jié)習(xí)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后輩,能掙錢的后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將鈔票取回。
5、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稱為“拜正”。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后輩先祝福長輩,然后長輩再給后輩曉以期望。早飯后,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闭f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后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guān)系,但是不能是奇數(shù)。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yīng)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于“新年大賺”、“發(fā)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于新年學(xué)習(xí)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里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后,褲兜里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wù)叻Q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廣東人過年的飲食
煎堆是家家必備的。煎堆餡為爆谷拌糖膠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開,去掉谷殼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制成,很薄,外面粘著芝麻。整個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黃色即可,F(xiàn)在也沒有那么講究,有的人家做煎堆,里面不會放餡的也有。另外,還有油角,其中又有軟角、脆角、酥角之分。
春節(jié)還必備瓜子,有紅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之分。中式糖果有糖蓮藕、糖蓮子、糖馬蹄(荸薺)、糖冬瓜、糖桔餅、糖椰角、糖椰片等。
糕類則有年糕、蘿卜糕、芋頭糕、馬蹄糕、九層糕、松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年糕也叫“大籠糕”,因盛糕的器皿可以用很大的開口的竹籠而得名,富豪人家用數(shù)十斤的米做成一個年糕,金黃色的糕面插上紅棗、柏枝,寓意吉祥如意、鴻運長駐。蘿卜廣州方言稱“菜頭”,取“菜”與“財”的諧音,過年食蘿卜糕,是寓意招財進寶。馬蹄糕用荸薺作原料,粵方言稱“荸薺作“馬蹄”,過年食馬蹄糕,可以清熱、消滯,其調(diào)節(jié)胃口的作用已為實踐所證明,而且還有“馬不停蹄”、自強不息的寓意。
廣東地區(qū)新春美食品種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式亦賦予美好的名稱,使人樂意享用。如發(fā)菜炆豬手稱“發(fā)財就手”,發(fā)菜炆蠔豉即“好事發(fā)財”,咸酸菜炒豬舌(廣州人稱豬利)叫“一本萬利”,炒鮮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膽扒冬菇叫“滿地金錢”,魚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還有各種雞類制品,美其名曰“丹鳳朝陽”、“百鳥朝鳳”、“龍鳳呈祥”等等,不一而足。雞是新春菜肴中必不可少的,所謂“無雞不成宴”嘛,還有燒豬肉,除婚嫁中象征貞潔外,新春則寓意壯旺。年初一午飯時,還必備一味素菜,俗稱“羅漢齋”,用紹菜、木耳、粉絲、蝦米配制,亦有些人家蒸臘味的,但起筷時要先吃“齋”。
廣東人過年的禁忌和習(xí)慣
按照“老廣們”的舊習(xí)俗,農(nóng)歷大年初一不能洗頭,怕洗走財氣;年初二是開年,自除夕年夜飯后,到今天才能動葷;年初三是赤口,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著車公誕、人日等等有說不完的講究。還有,過年時不能買鞋,因粵語發(fā)音“鞋”同“唉”;買書更不行了,書發(fā)音同“輸”,怕這一年都“輸、輸”聲,更是大忌。在大時大節(jié),喜筵壽宴上,習(xí)慣于談吉利語,不說喪氣話。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聲“歲歲(諧碎)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北京春節(jié)風(fēng)俗和寓意
臘月初八,熬臘八粥
臘月初八,家家熬臘八粥,傳說這天為佛祖的道之日。當年釋迦用缽化緣,化的五谷雜糧充饑,后人為了紀念他,在每年的臘月初八也用多種米、豆熬粥供佛。
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的區(qū)的許多農(nóng)家卻喜歡吃臘八咸粥,粥內(nèi)除大米、小米、綠豆、臘八粥材料豇豆、小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肉絲、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二十三糖瓜兒粘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這天家家戶戶都要舉行祭灶儀式,人們在灶君神像前供上關(guān)東糖、清水和秣草,送灶君爺“上天”。人們?nèi)绱俗鹬剡@位灶君,是為了讓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舊時,每當臘月二十日過后,孩子們就唱起了上面的歌謠,并且盼望著大人們快些買回糖瓜來。“糖瓜”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guān)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的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fēng)味。
但在屋子里遇熱后就變成了又粘又硬的糖疙瘩。這種粘性很大的麥芽糖,在晉代的《荊楚歲時記》中就有記載,當時稱為“膠牙餳”(音形)。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一首詩中也寫道:“歲盞后推蘭尾酒,春盤先勸膠牙餳”。由此可見,在唐朝它已與美酒一樣,成了春節(jié)期間必備的佳品。到了明清時代,麥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場,成了祭祀灶王爺時,粘糊其口的武器。
二十四,掃房日
臘月二十四的傳統(tǒng)是掃房子,按早年間民間的傳說,“塵”與陳舊的“陳”是諧音。在農(nóng)歷正月新年前,掃去家中的一切塵土,意味著去除舊一年的陳舊東西,把不好的“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以此來迎接新的一年。這一習(xí)俗充分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美好愿望和辭舊迎新的強烈祈求。
過去人們信奉萬物有神靈的說法,因此在民間傳說中認為,到了二十四這天,所有的神仙都不再管人世間的事情,而是回到天庭去述職,也就是匯報這一年來的工作情況,而留在人間的只剩下一些值班的小神,像是土的爺在維持秩序。這樣看來,這個時候即使是把自己家的房子翻過來,也完全不用顧慮任何東西,因為神仙們都不在了。因此,大家就利用這難的的機會搬移物件或砂塵亂飛,這樣也不怕會沖犯家中神明,所以古人就定下這一天是可以用來大掃除的日子。
二十五,做豆腐
臘月二十五,最重要的習(xí)俗有兩項:一是“二十五,糊窗戶”;另一項是“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臘月二十三祭了灶,臘月二十四掃完了房子之后的臘月二十五,老北京人就該糊窗戶了。過去的北京人,家家戶戶都住在四合院里。那個時候的房子,沒有我們現(xiàn)在這么多的玻璃門窗,更多的`則是那種帶窗欞的、上下對開的、在窗欞上貼上宣紙或白紙或報紙的、窗欞把窗戶分成了一個個的小格子、格子里面被貼上了窗花的窗戶,F(xiàn)如今,居住在樓房里的人們,“糊窗戶”是大可不必了,貼個窗花、貼個福字、掛副對聯(lián),還應(yīng)該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說起來,這“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實際上是老北京人在準備春節(jié)期間必備的所有“年貨”的開始。豆腐的“腐”與幸福的“!敝C音,因此豆腐代表著祈“福”。
據(jù)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fā)明的。南宋朱熹在他的《豆腐》詩中寫道:“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shù),安坐獲泉布!
有趣的是,時至今日,一些的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fēng)俗。究其因,是當?shù)膫髡f灶王上天匯報后,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于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chǎn)力低下,沒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時也是先民勤儉節(jié)約美德的寫照。
二十六,去割肉
民間諺語:“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養(yǎng)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yǎng)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nóng)耕社會經(jīng)濟不發(fā)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jié)民間傳統(tǒng)臘月二十六燉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從臘月二十六開始,豐盛的年夜飯就要陸續(xù)“出鍋”了。人們上街置辦著過年的貨物,干鮮果品、大魚大肉,都是人們集中采購的目標。燉鍋肉,對于舊時的窮苦人來說絕對是一種奢侈的愿望,但是在過年的時候愿望終于實現(xiàn)了。燉大肉,昔日香飄一條胡同,如今香飄整棟樓房。聞著誘人的香味,就算是肚里不缺油水的人,也準能掉下一串哈喇子,挑塊兒瘦的就酒,揀塊兒肥的解饞,一鍋燉肉便是人們心中最樸實的年夜飯,與山珍海味比起來更過癮、更實惠,吃來吃去也沒有膩的感覺。
吃“年肉”講究要吃紅燒肉,因為肉本身就代表著富裕的意思,而紅燒肉則更能表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熱氣騰騰泛著肉香的紅燒肉是多少人在臘月二十六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過越紅火,但是在臘月二十六置辦點大肉也是成為了許多人都沒有忘記的老傳統(tǒng)。
二十七,宰年雞
到了臘月二十七,春節(jié)的腳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們仿佛都聽見了除夕的鐘聲。家家戶戶,大街上全都熱鬧了起來。在昨天吃過了美味的燉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雞”。民謠中“臘月二十七,宰年雞”,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那么為什么要在二十七殺雞呢?這其實還是取的諧音,“雞”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這樣一說大家就好理解了吧。其實,臘月二十七殺雞也是有講究的。殺好的雞,不在當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時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點。因為,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節(jié)日期間,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見到雞,這樣才算圓滿。另外,因為老理講究初一不能動刀,所以,這些東西當然也就要提前準備好了。
說到在臘月二十七這天殺雞,不同的的區(qū)還有一些不同的講究:在北京,老北京人除了在這天要準備雞肉外,還要準備其他的各種肉類,蔬菜等等吃食,為的就是能準備出一桌豐盛的年夜飯和家人一起分享;而在天津,講究只能用公雞,因為要取漂亮的外觀和其雄赳赳的氣派。另外,這天宰好燉熟的公雞要在除夕晚上的年夜飯上吃,需擺放在桌子中間,而且必須是整只放,不能切塊。
二十八,把面發(fā)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fā)”,“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這是兩句關(guān)于臘月二十八的民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到了農(nóng)歷的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fā)面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戶是要開始準備主食了。
臘月二十七準備了過年要吃的肉類,到了二十八這天,就該準備面食了。過去,還沒有現(xiàn)代比較方便的發(fā)教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多做好了十分容易壞,只有發(fā)面不愛壞,于是二十八這天就發(fā)面,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時,這也是因為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
在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yù)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饃炸圪塔!敝挥斜本┤寺肱模谶@天才“把面發(fā)”,等到二十九才“蒸饅頭”。
二十九,蒸饅首
“二十九,蒸饅頭!痹谖覈汗(jié)的民俗中,在這天要把臘月二十八已經(jīng)發(fā)好的白面蒸成饅頭,誰家的饅頭蒸的大、蒸的好,在新的一年里,誰家就會蒸蒸日上,討個好彩頭。
老北京臘月二十九這天家家戶戶都要蒸饅頭,這是為了過年準備主食,除了蒸饅頭以外還要蒸花卷、豆包、或者蒸一些小動物造型的豆包等,滿族人家還要蒸喜餅、蒸棗泥方糕、蒸子孫饅頭、蒸如意卷等。在蒸豆包的時候還要在豆包上面用胭脂點一個小紅點,以示喜慶吉祥。
三十晚上鬧一宿
除夕和初一是春節(jié)的高潮。當時的舊俗很多,既不許動剪刀,也不許說不吉利的話。三十晚上,大街小巷不時傳來“送‘財神爺’的來了”聲音,于是家家戶戶都有人跑出門外,以幾枚銅元請過“財神爺”,在家里面恭恭敬敬的供起來。
除夕之夜,照例不睡覺,叫做“守歲”。大家圍爐共坐,笑語喧闐,喜上眉梢,歡騰室內(nèi),小孩子們則在街上放鞭炮。夜半子時,合家坐到一起吃“更歲餃子”,即開始了新的一年。
大年三十晚上,家人團聚在一起,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的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guān)懷與撫養(yǎng)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的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春節(jié)逛廟會
北京春節(jié)期間,另一番盛況就是廟會和民間組織的各種花會。舊時的北京城內(nèi)及郊區(qū),共有七百余座廟宇,春節(jié)期間,大小廟宇均向香客、游人開放。在廟內(nèi)及門前設(shè)有集市,稱做廟會,北京廟會以白云觀、大鐘寺、東岳廟等處最為著名。
郊區(qū)的花會在春節(jié)期間最為活躍,幾乎村村都有,花會表演的項目繁多,有高蹺、旱船、太平鼓、的秧歌、幡會、獅子、小車、竹馬等。有些村子還要搭上大棚,懸燈結(jié)彩,表演各種節(jié)目。
喜氣洋洋的氣氛,五顏六色的年畫,劈啪做響的鞭炮和人們暖融融的心情交織在一起,給人們帶來了歡樂和溫暖。
上海春節(jié)風(fēng)俗和寓意
上海春節(jié)習(xí)俗:采購年貨、貼春聯(lián)
從農(nóng)歷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yōu)檫^好春節(jié)就開始忙碌起來了。農(nóng)歷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統(tǒng)稱為"廿四夜"。相傳這一天為灶君上天之日,民間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習(xí)俗。百姓在這一夜用"卷銀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燒熟后作餡,再用百葉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飯作祭食,點上香燭,祭供灶君,并備紙錢,扎彩橋,磕頭禮拜,然后鳴放鞭炮,在將灶君像與前簾(俗稱"喜串")燒化前,戶主對著君像自言自語地說些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話祈禱。此俗現(xiàn)已除,但吃赤豆飯、卷銀包的古風(fēng)猶存。過了廿四夜后,家家戶戶越發(fā)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掃除,俗稱撣檐塵,各家忙于洗滌被褥帳子,釀酒、炒花生和蠶豆,并采購吃的用的東西。海島城鄉(xiāng)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這一習(xí)俗一直延續(xù)至今。因"糕"和"高"是諧音,人們圖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縣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為主,中部地區(qū)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窮苦人家則用高梁粉、白玉米作為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們還要備些錫箔、紙錢、香燭、元寶、茶食果品之類的東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幾天,人們還要貼上新春聯(lián),掛尊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的墻上,擺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點上香燭,讓后輩瞻仰。除夕前人們還進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裝在麻袋里,往地上打印,企盼來年糧谷滿倉。這些活動現(xiàn)已不見。有的農(nóng)戶還將市內(nèi)的垃圾及無用的雜務(wù)和雜草堆放到外場,點火焚燒,以求來年吉祥,平安無事。
上海春節(jié)習(xí)俗:吃年夜飯,守歲
農(nóng)歷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稱大年夜。在這一天,把過年的一切陳設(shè)都布置定當,如寫春聯(lián)、貼門神等。晚上全家老少圍在一起吃年夜飯,菜肴遠比平時豐盛,主要的一道菜用菜心、豆腐等燒成后用百葉卷裹,被稱之為卷錢捆,以示來年財源滾滾而來。這一夜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日子,因為父母、長輩送上壓歲錢。在舊社會,沒錢的人在這一天是難熬的,按舊規(guī),當年債務(wù)要當年清,年底討不到債,到年初一就不能強討了,直到二月初落燈后才能討債,所以債主在大年夜差人四處討債,還不起債的人只好四處躲避,有家不能歸,到年初一才能回家。所以往日有"年關(guān)糧戶好過,沒錢難過"的俗語。
上海春節(jié)習(xí)俗:開門大吉,放開門炮仗,開始拜年
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俗稱過年。年處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稱"開門炮",其原意是驅(qū)邪,后來就含有開門大吉、高升發(fā)財?shù)囊馑。過年了,大人小孩換上新衣帽,穿戴整潔,全家圍桌而坐,共進豐盛的早餐,以素食為主,再加上湯圓(圓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團圓,年年高,并將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飯拌入早飯內(nèi),俗稱"陳年飯",意為隔年有余的好口采。早飯后,孩子們向鄰居、親友長輩們一一尊稱問好。正月初一這一天忌諱頗多,不能動刀具,不能潑水,不能去水橋淘米,不能掃地,不能開后門,不能搬動柴禾,不能出口污言,不能動手打人,不能睡得太晚等等。連煮飯燒菜的柴草要用芝麻桿,黃豆桿等放在爐堂里發(fā)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火越旺,越吉利,預(yù)告今年萬事興旺,節(jié)節(jié)高。另外,年初三和年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燒早飯,飯前要點燃香燭,企求全家興旺平安。
舊時,一到春節(jié)乞丐就多起來了。有一種乞丐。他們不是因為家中貧困而去行乞,而是為行孝道。據(jù)傳,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歲有一道鬼門關(guān),只有吃了"百家飯"才可安然無恙度過這一關(guān)。于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們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門去討飯給自己的父母吃。還有一種乞丐俗稱"叫化子"。他們乞討的方式令人好笑。有的乞丐用紅紙裹著菜頭掛在竹桿上,每到一家門前就說菜頭到,生意好,懇求施舍,這叫"送菜頭"。有的用紙和竹絲做成牛狀,到家家門前說盡好話,吉利話,以求施舍,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樹的樹枝,在樹枝上掛些小鈴后古錢,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家人會象搖錢樹一樣,財源滾滾而來,這叫"搖錢樹"。有的企丐身穿佛衫,頭戴神像面具,化裝成財神菩薩的模樣到各家的宅院內(nèi)狂奔亂跳,以示財神菩薩來了,這叫"跳財神"。崇明人在舊社會里雖生活貧困,但遇到這些企丐還是樂善施好,給一些干糧和其他食品。解放后這些行企方式早已絕跡了。
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藝人都焚香敬神,稱"燒利節(jié)",中午十分,店主還設(shè)酒款待店員,一起祈求新年生意興隆。年初五,相傳為財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開門營業(yè),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餛飩,以示兜財。此外在鄉(xiāng)間田頭還有木人頭戲(今稱木偶戲)。初一至初五期間各家走親訪友,互祝新春快樂,并互贈禮品。期間,各寺廟香火遠比平時旺盛,特別年初一早晨,上寺廟燒香拜佛的人特別多,而且特別早,要趕燒頭香,城外的壽安寺和中興鎮(zhèn)的廣福寺是最熱鬧的地方。
上海春節(jié)習(xí)俗:元宵節(jié),鬧花燈
農(nóng)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也稱上元節(jié),俗稱正月半,人們以正月事五至二十為元宵燈期。舊時,在元宵節(jié)前,家家戶戶用糯米粉做成各種形狀的糕糰,有的形似古代絹團,銀子,還有的形似小雞、小鴨、鯉魚、棉鈴、玉米、桃子、稻堆等。正月半中午,每家都吃餛飩;下午人們還將這些食品作為祭品,去墳上拜祖宗,祭田頭,晚上,人們?nèi)宄扇旱鼗蛱嵝螤罡鳟惖臒艋\,后甩火球,后過三橋,盡心游玩。在正月半點燈籠的習(xí)慣十分盛行。燈籠的形狀有兔子燈、鯉魚燈、五角大樓型燈等,燈掛的地方也很有地方風(fēng)味,如把眾多紅燈排成字形或者各種圖形,燈內(nèi)點上蠟燭,用竹桿高高掛起,這叫"拔紅燈",在鄉(xiāng)間沒條泯溝東西之間插一根竹桿,然后掛上紅燈籠,一到晚間,點上蠟燭,頓時似同白晝,登高望去,熬是好看,這叫掛銚燈,在橋口扎成彩樓,上面掛滿各式奇異的燈籠,晚間這里又有一番風(fēng)情。此外在元宵之夜還有跑馬燈,調(diào)獅子,甩田財,請坑三娘娘,元節(jié)姑娘等名目繁多的活動。
俗話說:"吃了兩頭大,各人尋頭路"。正月十六后,歡慶的人們各自重歸各行業(yè)。至此,春節(jié)的活動也就結(jié)束了。解放后,鬧元宵,趨于簡化,但吃餛飩,做絹團,圓子和小孩玩燈的習(xí)俗尚存,并賦予新的含義,特別在縣城的大街上,元宵之夜掛彩燈,放煙火更是吸引了眾多男女老少,有的傾家而出,上街觀燈。奇特的`煙火,絢麗多彩,把元宵的夜空照映得五光十色,它象征著祖國日益繁榮昌盛。
一千多年來,我們的先輩已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在他們長期的生產(chǎn)活動和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各種風(fēng)俗習(xí)慣。這些風(fēng)俗習(xí)慣凝聚了先輩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放映了他們的樸實、勤儉的優(yōu)良品質(zhì)。當然在傳統(tǒng)習(xí)俗中的另一面也夾雜著一些落后、愚昧的內(nèi)容。人們的傳統(tǒng)習(xí)俗隨生產(chǎn)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也從野蠻走向文明,從愚昧走向科學(xué)。本文所載的一些舊時習(xí)俗隨著文明的發(fā)展、科學(xué)的進步,有的已被摒棄,有些習(xí)俗被注入新的內(nèi)容,得到了繼承和發(fā)揚。在世紀之交的今天,我們要致力于建設(shè)社會主義新風(fēng)俗,加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shè)的力度,保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的順利進行,在歡度傳統(tǒng)佳節(jié)時,不能忘記樹新風(fēng)、破陋俗應(yīng)是我們每個人的自覺行為,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shè)中作出自己應(yīng)有的努力。
山西春節(jié)風(fēng)俗和寓意
山西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也是中原漢民族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碰撞交融的文化區(qū)域,獨特的地理文化生態(tài)孕育了特色鮮明的春節(jié)節(jié)日風(fēng)俗。
山西分為晉北、晉中、晉南、晉西、晉東南五大文化亞區(qū),各地區(qū)春節(jié)風(fēng)俗活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內(nèi)涵深邃。
晉北是漢族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沖突交融之地,農(nóng)耕與游牧在這里碰撞匯聚,春節(jié)風(fēng)俗呈現(xiàn)出一種“混搭風(fēng)”。晉中是農(nóng)商文化區(qū),明清晉商成為稱雄全國的商幫,商業(yè)經(jīng)濟的繁榮為春節(jié)風(fēng)俗活動提供了堅實的經(jīng)濟支撐,晉中春節(jié)期間有熱鬧的社火表演,精彩紛呈,形式多樣,兼具北方的雄奇豪放和南方的柔和細麗,具有貫通南北之大氣。晉南為古河?xùn)|地區(qū),古老的神話傳說、原始的祭祀崇拜、神秘的儺舞表演在這里延續(xù)。晉西呂梁山區(qū)道教文化盛行,柳林縣元宵節(jié)的“盤子會”,臨縣、方山各縣的傘頭秧歌就是此種文化的藝術(shù)展演。晉東南為古上黨地區(qū),它位于巍巍太行山脈,培育出了古老神奇的社火藝術(shù),春節(jié)里以祈求各路神靈為中心的迎神賽社活動在村落鄉(xiāng)鎮(zhèn)上演。
晉北春節(jié)風(fēng)俗
晉北主要指山西北部一帶地區(qū),處于桑干河、滹沱河和黃河流域的交錯地帶,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盆地間隙分布,F(xiàn)在行政區(qū)劃具體指大同、朔州、忻州三市,共包括29個縣區(qū)。晉北地處邊塞要地,歷史積淀深厚、民族文化交匯融合,長期以來形成了農(nóng)耕、游牧、邊塞相互交融、包容并蓄的文化特征。
晉北社火體現(xiàn)了獨特的“古軍事”文化特征,如朔州“踢鼓秧歌”,它源于武術(shù)競技中的“太祖洪拳”,108人扮作梁山好漢除惡揚善。其中一幕是這樣的:李逵從城樓上跳下,打開城門,救出眾好漢,梁山眾英雄甩膀亮勢,踢一腳立勢剛強,打一拳七步難防。再如火流星,亦稱“;鹛俊薄盎鸬拔琛薄A餍羌妓囉稍坚鳙C工具“流星索”發(fā)展而成,它由舞者將一根繩索橫放于頸后,手握繩中央,繩頭兩端各系彩珠或小碗狀的鐵絲籠頭,內(nèi)裝木炭或棉絮浸油后點燃,舞起來像兩個火球在夜空中旋轉(zhuǎn)飛舞,故稱“火流星”。白天耍時,碗內(nèi)盛水,雙碗在空中飛旋而滴水不漏,稱為“水流星”。
晉北春節(jié)風(fēng)俗還有著鮮明的文化色彩,如臘八節(jié)傳說、打冰人習(xí)俗等。春節(jié)期間,晉北有些地方民眾還會在寺廟擺放供品,找僧道代替本人向佛祖祈求新年福運。五臺山是圣地,寺院在臘八節(jié)要施舍臘八粥;現(xiàn)在五臺山作為旅游景區(qū),還會舉辦五爺廟廟會。五爺廟建于清代,面積不大,卻是五臺山名氣最大、香火最旺的地方。春節(jié)期間,山西境內(nèi)甚至全國各地來此朝拜的信眾接踵而至,尤其是正月初一、十五,善男信女爭相前來。
晉北煤礦資源豐富,點旺火是當?shù)卮汗?jié)期間的特色節(jié)俗。每逢除夕和元宵節(jié),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旺火,以圖吉利,預(yù)祝全年興旺好運。旺火搭建一是要選煤講究,精心將原煤切割成方塊;二要造型美觀,最終的形狀是又黑又亮的寶瓶,保證燃燒時不塌陷,壘好后的旺火,遠遠望去,猶如碩大的'花苞,吉祥喜慶,象征來年日子紅紅火火;三要逐年增高,壘“旺火”時,盡量比往年高一些,喻意一年比一年好。此外,煤礦各單位還要組織團拜等儀式。
晉中春節(jié)風(fēng)俗
晉中位于山西省中部,包括太谷縣、祁縣、平遙縣、靈石縣和介休市等11個市(縣、區(qū)),東依太行,西傍汾河,北與省會太原市毗鄰。晉中自古名家輩出,特別是明清時的晉商聞名海內(nèi)外,如實業(yè)家喬致庸、渠本翹、票號創(chuàng)始人雷履泰等。晉中是晉商文化區(qū),坐落著許多氣勢恢宏的商賈大院,如喬家大院、常家莊園、王家大院、曹家大院(太谷三多堂)等。
晉中地區(qū)春節(jié)風(fēng)俗文化呈現(xiàn)出商業(yè)化特色,一些在外地經(jīng)商的商人將其他地區(qū)的習(xí)俗帶入家鄉(xiāng),如太谷宮燈,民間俗謠唱道:“南莊的架火、太谷的燈,徐溝的背棍、鐵棍愛煞人!泵康侥旯(jié),商人們從外地帶回宮燈,掛于自家的門庭之上,以此顯示富貴,互相攀比,宮燈越掛越多,規(guī)模越來越大,形成了商戶們正月掛燈、游燈、比燈的燈節(jié)習(xí)俗。宮燈主架用名貴木材制成,周圍鑲嵌有彩繪玻璃,造型精致美觀,下方四周佩裝彩穗,顯得豪華氣派。
社火表演中的“沈老爺坐轎”與晉商有關(guān);太谷餅也與晉商關(guān)系密切。太谷餅,原名甘餅,始制于清咸豐年間,那時太谷富商云集,生活奢華,太谷城南溝子村的一家餅鋪老板為迎合富商口味,反復(fù)實踐,制成甘餅,這種餅甜而不膩,酥而不碎,軟香可口,成為當?shù)靥厣称贰?/p>
晉南春節(jié)風(fēng)俗
晉南位于山西省南部,主要指山西省臨汾和運城兩個地區(qū),位于汾河流域南端,東依太行山余脈,西靠呂梁山脈,緊臨黃河。這里還是歷史上的河?xùn)|之地,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山西蒲劇就發(fā)源于晉南黃河岸邊的蒲州鎮(zhèn),著名的歷史文化名人有關(guān)羽、“三王”(王通、王績、王勃)、聞喜裴氏、薛仁貴、柳宗元等。晉南人文傳說豐富多彩,如堯舜禹故事、蚩尤傳說、牛郎織女傳說、趙氏孤兒傳說、薛仁貴傳說等,不勝枚舉,引人入勝。此外,一些標志性的節(jié)俗文化空間,如洪洞大槐樹、運城解州鎮(zhèn)關(guān)帝廟、萬榮榮河鎮(zhèn)后土廟、芮城永樂宮等也都在晉南?傮w來看,晉南春節(jié)風(fēng)俗農(nóng)耕文化特點突出,與當?shù)氐臍v史人文精神緊密相扣。
晉南農(nóng)業(yè)風(fēng)俗特色鮮明,春節(jié)習(xí)俗體現(xiàn)著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的求吉心理。春節(jié)期間,浮山百姓特意蒸制花饃來供奉神靈,其中別具特色的是棗山、棗糕、石榴饃等。晉南春節(jié)文藝形式多樣,有匼河背冰、跑鼓車、蒲劇等。背冰是匼河古會上一項古老而奇特的風(fēng)俗活動,數(shù)九寒天,青年男子頭裹紅巾、赤裸上身,只穿一條短褲,背著冰冷的大冰塊,手中敲著鼓與銅鑼,它象征著勇猛,是古時尚武精神的現(xiàn)代展演,是不畏嚴寒、敢于擔當?shù)姆欠矚舛,是民眾心中蓄積已久的力的迸發(fā)和美的享受。跑鼓車最初是軍戶遺民在節(jié)日閑暇時消磨時光、強身健體的競技活動,后來逐漸成為正月里的固定表演項目。跑鼓車的車為木質(zhì)大輪車,鼓因為所屬院社不同而各異,表演前,整個村子分為東院、南院、西院、西北院和中院,各院推選出德高望重之人作為表演組織者,由組織者選擇年輕力壯的小伙子來拉鼓。跑鼓車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它昂揚激情,蓬勃進發(fā),表現(xiàn)出當?shù)孛癖姷念B強剛毅、彪悍威猛與樂觀奮進的精神風(fēng)貌。
晉東南春節(jié)風(fēng)俗
晉東南,顧名思義指山西的東南部地區(qū),包括長治市與晉城市。長治古稱上黨,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因其地勢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得上黨可望得中原”之說。上黨地區(qū)多山,早在上古時代,傳說神農(nóng)氏炎帝就曾在這里嘗百草、馴養(yǎng)牲畜、發(fā)展原始農(nóng)業(yè)。中國文學(xué)史上最著名的上古神話,如女媧補天、神農(nóng)采五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衛(wèi)填海、愚公移山等,都在這里留下了遺跡與傳說。晉東南留存有一些古樸的廟宇,供奉著富有地域歷史文化特征的神祇,如“湯王廟”“二仙奶奶廟”“三嵕廟”等。
晉東南的春節(jié)風(fēng)俗中比較有特點的有迎神賽社和秧歌。迎神賽社是春節(jié)期間舉辦的社火活動之一。襄垣、武鄉(xiāng)秧歌起源于明末清初,農(nóng)民在田間勞動時唱出心里久久壓抑的悲情苦衷,最初形成了一種稱之為“挑高”的秧歌,由二人對唱,一手搖著響鈴,一手拿著雨傘,見景生情,即興編詞,你唱我和,二人競唱,聲調(diào)越挑越高,后來,挑高秧歌與當?shù)孛耖g曲藝唱腔滲透,出現(xiàn)了一種“干板秧歌”;大約到了清乾隆年間,又發(fā)展成有一把“呼胡”伴奏、說唱故事人物的“地圪圈”(廣場)秧歌。清末時,這種秧歌廣泛流布在襄垣的北、中部和武鄉(xiāng)的東部,從此,襄垣秧歌與武鄉(xiāng)秧歌就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許多地方把這兩地的秧歌形式統(tǒng)稱為襄武秧歌,如今襄武秧歌經(jīng)過了多方面的改進,以演唱現(xiàn)代生活內(nèi)容為主。
此外,晉東南春節(jié)期間的八音會、跑馬排也別具特色。跑馬排是陽泉市娘子關(guān)鎮(zhèn)下董寨村春節(jié)期間特有的競技活動。每年的正月十六上午,下董寨村民都會模擬古代快馬加鞭傳遞公文、呈報軍情的場景,在村子中央的青石古街上騎馬縱情狂奔,競爭比試。下董寨的跑馬獨特之處在于馬背無鞍韂,馬腹無腳蹬,僅憑騎手坐穩(wěn)馬背抖韁驅(qū)馬馳騁。這樣高難度的危險動作,對下董寨人來說卻手到擒來,無論是十多歲的童稚少年還是60歲的花甲老人,都能上馬一展自己的英武雄姿。娘子關(guān)流傳著一句俗諺,“寧肯一夜不睡覺,也不能誤了跑馬看熱鬧”,方圓百里的人們都在這天慕名而來一睹跑馬風(fēng)采,各大媒體也對這一盛大的風(fēng)俗活動競相報道,跑馬排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
晉西春節(jié)風(fēng)俗
晉西是指山西省的西部地區(qū),主要指呂梁市,位于呂梁山脈的中段,西邊緊臨黃河、直面陜西,東南靠近汾河。晉西處于呂梁山脈和黃土高原重巒疊嶂的山區(qū),偏遠、交通不便,傳統(tǒng)風(fēng)俗與歷史文化保存較好,一些古有的風(fēng)俗文化受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影響較小,所以這里的春節(jié)風(fēng)俗在許多方面具有特殊意義?傮w而言,道教信仰在晉西非常突出,代表性的就是北武當山,素有“三晉第一名山”之稱,供奉真武大帝,因此當?shù)卮汗?jié)風(fēng)俗具有濃郁的道教文化色彩,一些代表性的春節(jié)風(fēng)俗如盤子會、醮紙、傘頭秧歌等,其儀式內(nèi)容都與道教文化傳統(tǒng)有關(guān)。
柳林盤子會也叫天官會會、人口會會,每逢春節(jié),各村都要在公地上搭設(shè)盤子、擺出九曲,特別是正月十五,人們圍著盤子祭祀過后,堆煤塔、扭秧歌、吹嗩吶、轉(zhuǎn)九曲,可達四五萬人。
文水縣一帶春節(jié)期間要搭建神棚,也稱壇壇,主要是用木隔扇搭成像房子似的堂帳,祭祀供奉十殿閻君,并掛著逝者過金橋、銀橋的圖像,還有一些地獄的內(nèi)容,上面印有生前作惡者上刀山、下油鍋等情節(jié)。從正月十四至十六,當?shù)孛癖妵@壇壇進行各種社火表演,祭神安神,目的在于規(guī)勸世人要積德行善,不做壞事。
晉西還有一些獨特的春節(jié)風(fēng)俗,臨縣傘頭秧歌、中陽剪紙、孝義皮影木偶、九曲黃河陣等,其中孝義皮影、汾孝秧歌、中陽剪紙、孝義碗碗腔等民間藝術(sh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廣西春節(jié)風(fēng)俗和寓意
春節(jié)是南寧地區(qū)一年中最大的節(jié)日,初一零時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辭舊迎新。初二親友帶上禮物互訪“拜年”。十五元宵節(jié)晚上鬧花燈。十六縣郊農(nóng)村舉行廟會、“搶花炮”。按壯家獨特的春節(jié)習(xí)俗,還要進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獅、舞雞、舞春牛等活動。大年初一的拂曉之前,壯族的家婦就已紛紛到小河去為全家挑新水了。在挑新水時,還要撿幾塊與家畜相像的石頭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聲;氐郊依,就把這些石頭放進豬圈、牛欄,祈求六畜興旺。然后,用新水煮新年茶給全家喝。壯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爭著喝由村中公認的“伶俐嫂”捧給大家的清水,她們相信這樣便可更加聰明伶俐,待嫁姑娘更是借此機會補求在新的一年里找到如意郎君。桂西一帶的舞雞、舞春牛更是別具特色。大年初一,由舞雞的青年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門雞,打著鑼去各家各戶賀年,他們唱起吉慶幽默舞雞歌,使主家喜笑顏開。主家從“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祈求六畜興旺。舞牛更是有趣。舞牛人用系作精巧的“春!北硌,一人在前撐著牛頭,一人在后彎腰拱背甩尾巴;后面由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驅(qū)趕著“春!,簇擁著春牛的還有敲鑼打鼓的,唱春牛歌,浩浩蕩蕩,喜氣洋洋。
舞春牛
桂西一些地區(qū),世代流傳的舞雞、舞春;顒樱鎏砹舜汗(jié)的喜慶氣氛。舞雞的年青人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只斗雞,打著鑼到村中各家各戶去賀年。舞雞歌吉慶幽默,使主家喜笑顏開。送給賀年的舞雞者紅包,從“斗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以祈求六畜興旺。
舞春牛更為有趣!按号!笔怯弥衿擅罹幙椂,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鉆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后彎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著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此外,還有敲鑼打鼓的,領(lǐng)唱春牛歌的,他們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聲笑聲。舞罷上村又到下村,從初一鬧到元宵節(jié)。舞春牛的人們?yōu)檗r(nóng)家?guī)砹斯?jié)日的歡樂,同時,也寄托著對農(nóng)家豐收、祥和的祝愿。
打扁擔過新年
“正月舂堂閉轟轟,今年到處禾黍豐!边@是廣西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壯家流傳的一首古諺。唐代劉詢在其《嶺表錄異》中曾生動地記載了舂堂的舞韻:“春堂者,以深木刻而槽,一槽兩邊,約排了檸,男女立以舂稻梁,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聲若鼓,聞于數(shù)里,雖思婦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瀏亮也!苯裉,代替舂竹的是農(nóng)家的扁擔,木板代替了大木槽,古老的舂堂以打扁擔的娛樂形式煥發(fā)了生機。
從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輕快悅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擔聲,響遍了壯族山鄉(xiāng)。打扁擔是傳統(tǒng)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yōu)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托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愿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shù)。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jié)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扁擔在手中運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側(cè)面敲打,發(fā)出的聲音或脆、或沉,聲聲相異,形成節(jié)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韻律。在扁擔不斷相擊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轉(zhuǎn)動,更使人眼花繚亂。技巧嫻熟的各種動作,在聲聲扁擔撞擊聲中輕松完成。
喜慶佳節(jié)的打扁擔活動,更是熱鬧非常。場上長形的竹筒和鑼鼓與之伴奏,圍觀的群眾不時地傳出唱彩聲,節(jié)日氣氛特別熱烈。
在打扁擔的人群中,你可以發(fā)現(xiàn)兩髻斑白的老人和稚氣十足的孩子,有的全家揮扁擔上陣,有的母子同場打扁擔,你賽我、我賽你,整個打扁擔活動洋溢著歡樂的笑聲。
趕圩路上,山民們腿走酸了,肩挑累了,就把擔子一放,打起扁擔,不一會兒疲勞便在扁擔聲中消失了。趕墟路上的打扁擔活動即興而起,盡興而散。打扁擔真是壯鄉(xiāng)的一種輕巧而方便的文體活動。
“打扁擔”的舞蹈語匯,具有豐富的農(nóng)耕文化色彩,舞蹈造型與農(nóng)耕勞作密切相關(guān),表演內(nèi)容有:耙田插秧、戽水耘田、收割打場、舂米嘗新等。藝術(shù)形象的生活化、勞動化特點極為突出,它牢牢扎根于壯家土壤,必將生命長青。
夏津春節(jié)風(fēng)俗和寓意
春節(jié),舊稱“歲朝”、“除夕”、“元日”、“元旦”等,夏津人則俗稱為“過年下”。且以“臘八”、“臘月二十三”兩日為之“前騶”。
臘月初八,夏津人俗稱“臘八”或“臘八節(jié)”。是日,人們有食“臘八粥”(又稱“臘八飯”)的習(xí)俗。以粉條(俗稱“粉干子”)、紅棗、花生仁、紅豆(又稱“紅小豆”)加小米面或玉米面煮粥,或以豆腐(夏津當?shù)厮a(chǎn)的一種厚約半公分的豆腐。稱為“干豆腐”,亦稱為“千層豆腐”)、粉條、香菜、大蔥熗鍋后加小米糗成粥飯,另加白菜或辣椒粉為佐料,趁熱啜食,其味頗佳。臘八早晨,粥飯煮成,熱氣蒸騰,滿屋香味四溢,一家人圍于桌邊共餐,一團和暖祥瑞氣象。粥為溫暖之食,最宜冬日啜食。臘八,正值三九嚴寒中,夏津人以此佳食驅(qū)寒,其用意與時令頗相貼切。不少人在臘八這天,用醋腌制“臘八蒜”以備春節(jié)食用。特別是大年初一早晨,吃水餃蘸臘八醋,另有一番風(fēng)味。
臘月二十三,是為辭灶日,或稱“辭灶節(jié)”,有“小年”之稱謂。
夏津人于此日有蒸“年糕”的習(xí)俗。以黍面(又稱“黃面子”)與紅棗蒸成窩頭狀,故又俗稱“棗糕”、“黃面糕”、“黃面窩窩”。黍面粘膩,紅棗甘甜,味道殊美。是晚,人們以年糕與糖果(一種用黃面子加糖做成的如藕狀的甜食品)及水餃為主祭品,并用秫秸插成“馬”形,以紅紙剪成鞍韉祭祀灶王。祭訖,遂將舊灶王神像及“馬”共紙錢焚化。主祭人且須念念有詞“灶王、灶王,上天朝玉皇。少說閑話,多帶五谷雜糧”,亦有念“灶王,灶王,上天言好事,歸宮帶吉祥”,如是三遍乃已。夏津習(xí)俗,若有家人在外,不能于是日回歸者,便不辭灶。應(yīng)于元日早晨焚祭辭灶,并于元日早晨將新灶王神像貼于灶邊墻上。貼時神像應(yīng)向里(左)略傾斜,以祈“人煙旺盛、吉祥”之義。“辭灶”之俗,迄今在夏津不少人家猶存,在農(nóng)村尤為普遍。
“小年”過后,購置年貨者漸多,集日百貨萃陳,人們熙來攘往,摩肩接踵,車輛轂轅相連,轔轔于市,俗稱為“趕年集”。諸如雞、魚、肉、菜、煙、酒、糖、茶以及干鮮果品、煙花鞭炮,一應(yīng)物件,無不購買,以備春節(jié)之用。21世紀以來,人們年貨中的海產(chǎn)品,如海參、海帶、海魚蝦及菌類菜,如木耳、銀耳、蘑菇等占的比例漸大。
“蒸裝”是夏津人的傳統(tǒng)風(fēng)俗,迄今仍存,即自“小年”始,人們便烹、炸、煎、蒸準備年飯。以饅頭(俗稱“饃饃”)、包子及炸、煮食品為主,另外,要燉豬、羊、牛肉及雞、魚等。因春節(jié)期間,人們有串親訪友、游玩休閑的習(xí)俗,“蒸裝”便是為過春節(jié)準備的應(yīng)時快餐。在春節(jié)快餐中,炸藕饸、豆腐饸、茄饸之類的油炸食品為必備食品,藕饸為其中的佼佼者。將藕切成夾子,內(nèi)填肉餡,滾粘面糊入油烹炸,酥脆香美,滋味甚佳。年飯中的炸藕饸之俗由來已久,其緣起已無從稽考了。炸藕饸、豆腐饸、炸魚、炸肉之類除為人們年飯中的必備食品,也是春節(jié)祭祀的必備供品。
在春節(jié)“蒸裝”中,夏津人舊有蒸“稷面窩窩”的習(xí)俗!梆⒚娓C窩”又稱為“稷面黃子”,是以稷米面(稷,谷子的一種,穗子細長,米白色)加面粉,經(jīng)發(fā)酵后蒸成一種窩頭狀食品(不少人以一般小米面替代稷面)。有的在鍋篦上攤成稷面糕,熟后切成方形或菱形,味同“稷面窩窩”。此食品今已少見。
臘月二十九日(小盡為二十八日)的下午是過春節(jié)最忙碌的'時候,貼春聯(lián)、掛燈籠、貼門神等事務(wù)都要于是日下午完竣。
貼春聯(lián)在夏津約于上世紀90年代復(fù)興,貼門神復(fù)興于21世紀以來。春聯(lián)、門神今多以彩色印刷,質(zhì)地精良。“小年”過后,街衢有專市出售。手寫春聯(lián)今已少見了,僅在書法界人士中,每屆春節(jié)尚有書寫者。夏津人舊有于門兩側(cè)懸掛“側(cè)柏枝”的習(xí)俗,用以插香祭門神,且柏為常青樹,亦取其長久之義。此俗今已基本絕跡。
上述工作完竣,須將庭除院落逐一清掃,務(wù)使清潔,同時,將水缸儲滿水。夏津風(fēng)俗“大年三十”、“年初一”兩日不能掃地、挑水,據(jù)說有祈求“聚財”之義。
歲杪之最后日(大盡月三十日,小盡月二十九日)與新年元旦,是年尾與年首,為春節(jié)之兩主日,分別稱為“大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舊有“年年年頭接年尾”之語。是日早,傳統(tǒng)風(fēng)俗,人們大多早早忙碌,于北堂屋門東側(cè)擺設(shè)桌案,張貼“玉皇神像”及“全神像”。布列供品,如豬頭、雞、魚、果品等,以祭祀天地神祗。夏津風(fēng)俗玉皇神像應(yīng)至上元節(jié)中午祭祀發(fā)送,全神像則于大年初一早餐前祭焚發(fā)送。除上述事務(wù),還應(yīng)于北堂屋內(nèi)迎門墻上張掛“家堂圖軸”(俗稱“主子”,即列祖列宗牌位圖),并于“家堂圖軸”前擺放近支祖宗神主牌位小神龕,俗稱“神主匣”或“神主盒”。桌上除香燭外,另應(yīng)布列供品,以雞、魚、豬頭、“東坡肉”(俗稱“東寶”肉)為主祭品,另配以干鮮果品等。是日早,各家應(yīng)由男子持點燃的整把香到郊外、村外,向祖塋方向插香三根,跪拜,并口中念道“請爺爺、奶奶回家過年”等語。然后起身徑直回家,不可回首觀望。進門后,例應(yīng)燃放鞭炮,并放“攔門棍”(預(yù)先準備的木棍兒)于門檻邊。而后,將所持之香插植于香爐內(nèi),焚紙錢膜拜,稱為“請家神”,上述習(xí)俗迄今不衰,在農(nóng)村中尤為普遍。夏津人傳統(tǒng),供祭“家堂圖軸”,多以嫡長子孫為主,但也有不少庶支脈祭供者。
大年三十的午餐為重要年筵,夏津人于是餐無不雞、魚、肉(一般是豬、羊、牛肉。夏津人舊俗忌食驢肉,稱為“鬼子肉”
但進入21世紀以來食驢肉者漸多,此為新風(fēng)俗,但祭祀絕無用驢肉者。)等。各色肴饌擺滿桌案,無論葷素盡可布列于席。全家人皆團坐于桌邊斟酌飲宴,共祝新年。是餐主食多為饅頭、包子。21世紀以來,人們過年漸以海味菜及素食為主,且以米飯為主食者漸多。酒類原以白酒為主,且以當?shù)厮a(chǎn)白酒居多,飲用色酒者絕少。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則以白、啤、紅三樣酒隨意而飲了。進入21世紀后,凡“大年三十”、“年初一”的午、晚餐,有于年前預(yù)定于飯店、酒店的,屆時全家老幼齊集飯店中用餐。亦有春節(jié)間兄弟姊妹舉家相邀于飯店、酒店中聚餐的,此為新俗且有愈烈之勢。
大年三十下午,包餃子備翌日之早餐,是為春節(jié)要務(wù)。夏津人有于年初一食素的習(xí)慣,謂求一年“素凈平安”,所以大多包素餡餃子,但包肉餡的亦復(fù)不少,尤其生意人家,寓義“肉頭”,來年生意興隆。還有人在餃子中包入一枚銅錢(今多以硬幣代之)以為游戲。據(jù)說,翌日早餐食之者,新年大有福祉。包餃子的同時例應(yīng)包小饸子(用餃子皮兩個,中填餡,合而捏成)10數(shù)個,并搟面條一軸,與饸子共煮為是日晚餐,一家人連湯分食,取“和順”、“長遠”及“合子利”之義,或說面條為“錢串子”,以求來年發(fā)財。
是日夜為除夕夜,又稱“除夕”、“除夜”。是之謂“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人們有守歲習(xí)俗,夏津人稱為“熬三十”,各家團聚守歲,不少人竟徹夜不寢,坐以達旦。自20世紀90年代后,人們多是一家人圍于電視機前觀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節(jié)目,飲茶并佐以干鮮果品,閑談守歲。至凌晨0點(或于子時),放鞭炮迎新春。是時城鄉(xiāng)各處鞭炮爆響,煙花升空,一片歡騰。進入21世紀以后,爆竹、煙花種類漸多,但因其價格昂貴,人們大多少量購買,僅應(yīng)故事而已。
年初一,各家各戶無分老幼皆著新衣履,晚輩給祖父母、父母叩頭賀歲。
長輩例應(yīng)給晚輩童稚以壓歲錢。數(shù)額原以3-5元即已不菲,至10元者已多為高額。進入21世紀后,壓歲錢數(shù)陡增,大多百元以上,有的達數(shù)百元乃至千元以上者,此風(fēng)已近奢靡了。元日早餐,各戶均以水餃為食,吃其他食品者絕少。餐后,于晨色曦微中,各姓氏按支脈、派系相聚而串門賀歲,稱之為“拜年”。若于街衢相遇,無拘何姓,人們都互相拱手賀歲,口稱“過年好”、“新年好”。本姓氏族人互拜之后,其他姓氏若關(guān)系密切者亦應(yīng)登門拜年。是日下午,大多家庭均包水餃,以備翌日早餐。水餃多為肉餡,因為夏津人習(xí)俗,自初二日始便可食葷腥了。
年初二日,是為“送家神”,上墳掃墓日。
早餐之后,將“攔門棍”豎于門檻邊,各姓氏男子,或闔族,或按支脈相聚而去祭掃祖墳。有的姓氏闔族醵資購買鞭炮、煙花,在上墳前及至墓地燃放,還有的各姓氏族競相燃放,以炫耀族大人多,是為傳統(tǒng)陋習(xí)的殘余,實不足取。夏津舊俗,凡大姓家族有于是日集體上祖墳的習(xí)俗,凡本姓氏于族譜中載錄的男子均可參加,路遠者也可派代表參加。也有定于初五日或初九日集體上祖墳的,稱為“上老墳”,或兩年一度,或五年一回。有的姓族以支脈而輪流做東,或闔族按男丁攤派醵資購買香紙、鞭炮,鋪設(shè)筵席,吃“伙飯”的。也有的姓族還同時雇傭吹打樂班,以造氣氛,炫耀聲勢。是為舊俗,建國后曾一度泯息,但自20世紀90年代后,此風(fēng)又漸復(fù)興。
年初三日,夏津人風(fēng)俗中大多是走親戚的日子(在城北蘇留莊一帶有初二走親戚的習(xí)俗).
主要是拜謁岳丈、外祖、姑表、姨表等至親以賀新禧。是日,縣城與各大集鎮(zhèn)街衢店鋪,大多燃放爆竹開門營業(yè),其中以糕點、煙酒、果品類門市尤為火爆。各色貨物布滿店鋪(近年來多為“超市”)內(nèi)外。人來人往,自行選購,問錢討價不絕于耳。道路之上,自行車、摩托車、電動車綿亙不斷。2005年以來,私人購買轎車者漸多,因此春節(jié)期間串親訪友乘轎車者到處可見。夏津風(fēng)俗,春節(jié)后的走親訪友不得過正月,至二月則與風(fēng)俗禮儀相悖,已失賀歲之義。自初三日始,人們或踩高蹺、敲架鼓、唱小調(diào)兒,或打牌、飲筵,嘻樂游冶。有的村莊自臘月中旬便組織演練架鼓,唱小調(diào)兒和排練地方小戲劇,于本村或周邊村莊演出,直至元宵節(jié),有的甚至到二月初始停歇。但自20世紀90年代后,也有不少人自初三日起,便逐漸上班工作,各操其業(yè)了。
年初五日,俗稱為“破五”,何謂“破”?
詢于里老亦不解何義,故于此存疑,以待后考。夏津人于是日例應(yīng)包水餃過節(jié),俗有“捏捏嚴實”、“捏捏嚴穩(wěn)”之說,迄今過“破五”節(jié)的習(xí)俗猶存。
在夏津人的風(fēng)俗中,元宵節(jié)之前為春節(jié)的范疇,過了元宵節(jié),春節(jié)就渡過了。
湛江春節(jié)風(fēng)俗和寓意
年廿三,送灶神。
今天是年廿三,你們家送灶神了嗎?在湛江,人們會送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告人間善惡。每逢此時,人們會把灶君神位打掃干凈,置酒、糖、果、糕,焚香祭灶。希望他“上天講好話,下界保平安”。
洗邋遢
民間有言:“年廿八,洗邋遢!迸D月下旬起至年二十八,家家戶戶都大搞清潔衛(wèi)生。在這期間,人們會清洗洗家具、窗戶窗簾、碗碟、床鋪......個人也會趁著這段時間,洗頭理發(fā)......把一切打掃的干干凈凈,以全新的面貌去迎接新年。
掃塵
搞衛(wèi)生時,湛江人家里會備一個新掃把,用它掃掉屋頂四角及墻上灰塵、蜘蛛網(wǎng),我們稱之為“掃塵”。人們希望通過掃塵,把疾病、晦氣、禍害一齊掃出門外......再說“塵”和“陳”是諧音,因此掃塵有著“除陳布新”涵義。
添新衣
過大年,湛江人講究穿新衣。新衣服、新面貌,有著辭舊迎新的意思。臨近春節(jié),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的逛街買衣服。由于民間喜歡以紅色象征吉祥,因此人們在選購時都會偏愛紅色系,把自己打扮的優(yōu)雅些,精神些,意味著一年到頭精氣神滿滿。
備年貨
從年廿五開始,人們就忙于辦年貨。在城區(qū),人們會到超市、市場購置年貨,瓜子、糖果、水果、蔬菜......在農(nóng)村,人們則浸米舂粉,準備過年的食物。每逢春節(jié),湛江農(nóng)村多做籺、木葉夾、炸角仔、炸煎堆、蒸年糕......這些年貨除了自家吃,大部分都會拿來走親訪友。
趁圩
趁圩,在北方又稱作“趕市集”。在湛江農(nóng)村,每個鎮(zhèn)都有屬于自己鎮(zhèn)的“圩日”,每逢“圩日”,附近的農(nóng)民、村民就會聚集到“圩市”里,進行商貿(mào)交易。年近晚,家家戶戶都會到“圩市”去“趁趁熱鬧”,購買自家需要的商品、年貨,吃的、喝的、玩的、用的......還有理理發(fā)什么的。
除 夕
貼年紅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天午后,每家每戶開始貼年紅,即貼春聯(lián),又叫貼對聯(lián),古時稱做“桃符”、“門貼”。春聯(lián)的內(nèi)容廣泛,寓意著喜慶、吉祥及對未來的期望、祈求。除了貼春聯(lián),湛江人家里還有貼門神、年畫,倒貼“!弊值鹊取iT神多是歷史上的一些顯赫人物,他們威嚴有殺氣,有辟邪擋災(zāi)的寓意。
殺雞
在北方,每逢重大節(jié)日人們會做餃子慶賀;在湛江,湛江人則認為無雞不成宴,因此年夜飯上,雞便成為一道不可缺少的菜肴。天剛破曉,人們就開始忙綠起來,燒水、殺雞、拜神......湛江人好做白切雞,媽媽時常跟我說,煮雞不能煮太熟,斬雞的刀要鋒利,一刀一塊,醮的漿汁要文火熬制......
拜神
湛江人信奉神靈,在吃年夜飯前一定要拜拜神,祭祭祖。根據(jù)傳統(tǒng)習(xí)俗,人們會先先拜灶君(廚房神)、土地公、再拜五土龍神、家里的祖宗......
年夜飯
待香燭燒完,年夜晚便可開吃啦!湛江人十分注重年夜飯,除了合家團圓,共聚天倫,更重要的是祈求一家人齊齊整整,平平安安。這一天,湛江人對飯菜也是極有講究,飯桌上一般除了有雞(寓有計),還有魚(寓年年有余)、蠔豉(寓好市)、生菜(寓生財)、腐竹(寓富足)、蒜(寓會計算)等以求吉利。假若家里還有游子未歸,人們會在飯桌上擺上未歸人的碗筷,象征團聚。若家里有新婚夫婦,也會多擺一副碗筷,取來年添丁吉意。年夜飯一般都會故意多做些,吃不完便留至明年,表示豐盛有余有剩。
壓歲錢
壓歲錢,在湛江俗稱“穿衫帶”,也有稱“利是”。每逢春節(jié),小孩們就特高興,因為又可以“逗利是”啦!利是一般是由長者給后輩,以兒童為主,當然,未結(jié)婚的成人也是可以收到利是滴~壓歲錢意在鎮(zhèn)壓邪崇,希望小孩快高長大,聰明進步。
守歲
湛江流行守歲,子時一到,炮竹齊鳴......小城四處喜慶洋洋。如今,城區(qū)里很多市民都會以看聯(lián)歡晚會電視取代守歲,跟著電視節(jié)目一起倒數(shù),踏入新的一年~
開門
在湛江農(nóng)村,人們很看重初一的開門,清早,人們會先敬香祖先,給長命燈添油,接著便燒鞭炮開門。寓意著開門紅、吉星高照、五福臨門。這一天,部分農(nóng)村會習(xí)慣吃素。
行大運
正月初一是新年,小城里四處張燈結(jié)彩,喜氣洋洋...清早醒來,人們會穿得漂漂亮亮的出門,去行大運,人們多會去茶樓“飲早茶”,與家人、友人互拜年,吃飽了便去逛街、游公園、看舞獅......這一天,遇見相熟或不認識的人都會道“新年好”、“恭喜發(fā)財”等祝福的話語。
新年之忌
年初一是一年的伊始,湛江人也喜歡把這一天,引伸為一年。時時處處小心、圖吉利、忌丑話、避錯事......若不慎說了半句不吉利的話,便會立即補救!如:“逢兇化吉”、“丑事不靈,好事靈”.....若不小心摔破一個碗碟,會馬上連聲擋駕:“落地開花”、“花開富貴”。新年的開始,湛江還流行三忌:忌殺生、忌倒水、忌掃地。
初二,開年
年初二,又稱之為開年。全家人一起吃過開年飯,就標志開年啦~隨后,人們便帶上禮物,攜兒帶女的去串親訪友,你來我往,城鄉(xiāng)里四處都是人群。
回外家
在湛江,有著年初二,回外家的習(xí)俗。這一天,女婿們會帶著妻子、孩子們?nèi)グ菀娫栏冈滥福退麄円黄鸪晕顼垺?/p>
彈赤口
年初三,廣東人多叫“窮鬼日”。清晨,人們會早起放鞭炮送窮鬼......湛江人則偏重祛除“赤口白舌”毒咒,在農(nóng)村,天還未見亮,人們就會就燃放鞭炮,并加點鹽,讓其彈掉。由于“鹽”與“言”同音,意把是非流言除掉,俗稱“彈赤口”。
人日
年初七是人日,即為人的'生日。按照傳統(tǒng),從年初一到年初十,都有特定的生日,即“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九兵、十賊”。所以到了年初七這天,人們就會共同祝賀,通常會跟除夕一樣,劏雞殺鴨,合家吃大餐。在過去,人們有吃七種菜做成的“七寶羹”。但現(xiàn)如今,由于太繁雜,便改為吃大魚大肉。
湛江年例
過了年初五,湛江各村的年例陸陸續(xù)續(xù)地相繼而來,今天是這個村,明天是那個村,煞是熱鬧。年例期間,家家戶戶放炮竹、燃煙花,轟轟烈烈...在湛江,有“年例大過年”的說法,做年例時,人們會認為來客越多越光彩,面子越大,便會邀請自己的親朋好友齊來相聚。湛江年例,樂在吃和看,年例上會有很多精彩節(jié)目,每個地方都會自己的傳統(tǒng)節(jié)目,常見的有游神、穿令、舞龍舞獅、飄色、大戲、過火海等等。
吊燈
湛江農(nóng)村盛行“吊燈”的習(xí)俗,凡是去年家里添了男丁,都要在春節(jié)期間會到本村的祠堂、廟宇、土地神前搭燈棚,吊掛各種花燈,故稱“吊燈。傳統(tǒng)上意為向老祖宗稟報,氏族里增了一員,通俗一點就是"報戶口",日后上族譜!暗鯚簟币话銜x在正月初十至十二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吊燈”時,人們還會請來親戚朋友,擺上幾座,飲宴慶賀。
元 宵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
古往今來,元宵節(jié)都十分隆重~
在湛江,每個地區(qū)“鬧元宵”的習(xí)俗都不盡相同!
元宵三絕
吳川梅菉的慶元宵可是湛江市規(guī)模最大滴~這一天晚上,人們會游神、開燈、舞龍舞獅、放煙花、過花橋、看泥塑、游飄色、演大戲等,而吳川元宵活動中的花轎、泥塑、飄色被稱為“元宵三絕”,在中外都享有極高聲譽。
分“社肉”
在雷州和湛江的一些農(nóng)村,元宵節(jié)還盛行一種入社分豬肉活動。即村里會買回生豬,把宰成的“刀肉”以及豬頭、豬腳、豬下水,全部放入大鍋煮熟,撈起后抬到廟中拜祭后,然后按份數(shù)分“社肉”,村民連同“社飯”帶回家中,不可復(fù)火,全家齊食,家中的畜類也要喂一些。相傳,吃了“社飯”、“社肉”,便能人畜興旺。
吃湯圓
在湛江城區(qū),家家戶戶都會吃湯圓,即為“元宵”,表示全家團圓;糖水甜餡,也寓意著往后的好日子會越過越好。
河南春節(jié)風(fēng)俗和寓意
臘月二十三——祭灶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每年從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到除夕的這段時間,民間稱之為“迎春日”。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里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 據(jù)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此說法流傳的比較廣泛。
送灶時,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爺?shù)难例X粘住,使它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說話。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有“接灶”“接神”的儀式。
臘月二十四——掃房子民
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灶祭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在春節(jié)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tǒng)習(xí)慣。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臘月二十四“掃房”,對庭院內(nèi)外進行徹底的大清理?梢,這一習(xí)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積累的'在冬季講究衛(wèi)生,預(yù)防疾病的傳統(tǒng)美德。
臘月二十五——磨豆腐民
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币恍┑胤竭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fēng)俗。究其因,是當?shù)貍髡f灶王上天匯報后,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于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但傳說歸傳說,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chǎn)力低下,沒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時也是先民勤儉節(jié)約美德的寫照。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xiàn),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shè)計的調(diào)節(jié)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于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需要,發(fā)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梢,在傳統(tǒng)社會里,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diào)節(jié)的。
臘月二十六——割年肉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殺豬,當然是殺自家養(yǎng)的豬;割肉,是指沒養(yǎng)豬的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 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nóng)耕社會經(jīng)濟不發(fā)達,人們往往在年節(jié)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次日,集市上肉架林立,
村上支大鍋宰殺豬羊,割肉者,量家財而行,富者備至正月十五;貧者備至正月初五左右。 蒸饅頭是貧家富家都要辦的一件事,也是過年的特征之一。每家都要根據(jù)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夠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數(shù)量。
臘月二十七——宰雞
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與平日以購缺賣余為主要目的的集主要是買賣年節(jié)物品。這一天,家家要集中采購。臘月二十七趕鞭炮、春聯(lián)、神馬、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傳統(tǒng)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
臘月二十八——貼花花
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lián)、窗花和各種神碼。民間大都請人寫對聯(lián),有個別農(nóng)家利用家花來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還要貼門神。門神像多為秦瓊、敬德、大刀關(guān)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貼對子講究橫楣紙要小,對子紙要肥。后來,農(nóng)村又興起了貼雙對聯(lián),即除在門框上貼一幅外,另在門垛墻上再貼一幅巨聯(lián)。還有用菱形紙寫上一斗方子,上寫"福"字,下豎寫一條"出門見喜",或"迎喜接福",或"歡度春節(jié)"之類,貼在門口或迎壁墻上。庭樹上貼有"滿院春色",石磨上貼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貼"青龍大吉",車上貼"日行千里",家禽槽目貼"六畜興旺",糧食屯上貼"米麥滿倉",桌子上貼"日進斗金",衣柜上貼"衣服滿箱",床頭上貼"身體平安"。與此同時,各種神牌寫刷一新,除廚房用綠色紙(意在免火災(zāi))寫外,其余均用紅紙寫成。里里外外一派紅光吉祥。
臘月二十九——祭祖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jié)是大節(jié),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shù)地區(qū)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
臘月三十——除夕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xí)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歲的習(xí)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除夕是指每年農(nóng)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nóng)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zāi)祈福為中心。
湖南春節(jié)風(fēng)俗和寓意
湘潭:舞龍燈先要“接龍”
在湘潭一帶流存著許多過年的風(fēng)俗,古老而樸素。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nóng)村或城鎮(zhèn),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
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fā)請?zhí),凡是接了請(zhí)娜思揖鸵来芜M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
接龍后,開始舞龍。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云駕霧之勢。
歡快時,燈游龍卷,讓人目不暇接。
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著不少的巫風(fēng)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愿。
長沙:給客人送檳榔
“年財佬、出天行”,年三十夜,長沙農(nóng)村家家火爐中燃著一個楓樹蔸(或松、栗等樹蔸),叫“年財佬”。
大年初一,家家于雞鳴時分即起,男女老幼換上新衣,由輩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開大門,鳴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說開財門。
初二日,女婿到岳家拜年,所謂“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
長沙四鄉(xiāng)有請春客的習(xí)慣:約定幾代姑婿甥侄和其他親友于某日聚飲。
初八以后,熟人見面,互道“請拜個遲年”。
長沙還有客人來拜年,要放鞭炮迎接。
入座后,送上兩枚檳榔,稱為元寶,祝其發(fā)財之意。
岳陽:關(guān)門吃團年飯
“百里魚、團年飯”,岳陽過年風(fēng)俗除殺雞、鴨、放鞭炮、貼春聯(lián)外,在臘月三十日還吃“團年飯”,十分豐富。
十二大碗中必有魚這個菜,顯示吉祥有余之意。
解放前,一些地區(qū)魚較少,為了有“百里魚”這個菜,會用木頭雕刻一個“百里魚”,放在盆中,撒上蔥花,象真魚一般。
岳陽人極重視團年飯,外出的人在千里迢迢往家里趕,家里人等了又等。
吃團年飯,要關(guān)著門,意在不讓財寶跑了。
飯后放上一掛鞭炮,表示已吃過了年飯,人們可以走動往來了。
株洲:打開門炮
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
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fā),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zāi)晦,并表示接新年。
要求三發(fā)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
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隨便做什么事都會順利,如意發(fā)財,種田人會五谷豐登。
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
新化
新化必定準備極豐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豐盛表示這一年愈豐收。
湘西永順
初一有“過早年”的習(xí)俗,凌晨0點左右起床吃早飯,菜品有多有少,一般4-8個菜,邊吃邊亮,象征著日子越過越光明。
吃完飯了,還可以接著睡覺。
邵陽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鄰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兒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節(jié)做湯圓食之。
十二月二十四謂之小年,家家大掃除,亦隆重過之。小年以后開始舂糍粑殺年豬。俗傳小年以后死人皆為閻王誤做年豬收之,故喪家秘不發(fā)喪直至翌年破五之后。大年三十舉家團圓,鄉(xiāng)間多在中午團年。
另,邵陽習(xí)俗酒席在中午舉行。
浙江春節(jié)風(fēng)俗和寓意
開門炮:
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fā),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zāi)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fā)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隨便做什么事都會順利,如意發(fā)財,種田人會五谷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后紙花滿地,燦中云錦,形成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F(xiàn)在放鞭炮在城鎮(zhèn)已被禁止,但在農(nóng)村和漁島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
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yè)興旺。
接三神:
拜過六神后,又在中庭擺起小方桌,盛米一碗,蓋以紅紙,周圍粘固,端放桌上,燒香點燭,虔誠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內(nèi),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
舊時正月初一中午,在洞頭縣,各家要祭拜祖宗。其儀式由家庭主婦主持。先列供品,擺好酒盅、筷子,在酒蠱里斟上黃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間要擺一條長椅,然后點起紅燭,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龕香爐上焚香。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此時開始燒"金紙"(一種貼著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俗信經(jīng)過念經(jīng)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饌,撤饌前要先移動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時,供桌上的禮品不準動;凡祭拜過的供品,除糕點果品外,均要重新煮過或經(jīng)蒸氣熱過才能吃。否則,都認為是對神靈、祖宗的不敬。
行香:
正月初一清早,舊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員,冠帶乘輿,全副執(zhí)事,鳴鑼開道,到各廟宇行香,威儀甚盛,每家老年人和當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競先趕到社廟或附近寺院里開殿門和燒頭香,點香燈,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廟宇守等。亥時一過,趕緊燒香,表示虔誠。俗信第一個人趕到點上香最為吉利,故有爭先點第一雙蠟燭習(xí)俗。俗語說:"誰人最早開殿門,今年一定賺大銀。"老年人到各廟宇拜殿神,主要祈禱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階層、行業(yè)、性別、年齡等不同,來拜神者絡(luò)繹不絕,有求做生意發(fā)財?shù),有求農(nóng)業(yè)豐收的,有求子續(xù)嗣,等等。較大的廟宇如東甌王廟,拜神者要給廟祝紅包,如祈禱靈驗,每年初一有錢者,要用重達百余斤的大蠟燭還愿。
開正:
舊時在洞頭島,每戶人家三十夜守歲到寅卯時左右,都要舉行"開正"儀式。由家中尊長或家庭中生產(chǎn)生活的掌事人主持。主持者要"凈身"(即除夕夜要戒色)并全身沐浴,"開正"前不得接觸污穢之物。案桌擺大門口或天井里,桌腳上要墊兩條長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魚肉、水果、糕點、素面等,兩旁有一對尺長的大紅燭,俗稱"通宵"。"開正"時,主持者點燃"通宵",焚香三柱后,全家跪地,合掌問天,進行虔誠禱告,祈求上天賜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發(fā)財、萬事如意。祈禱畢,全家肅立,默待一會兒,再燒"金紙"鳴放鞭炮。最后撤饌。80年代以來,已把"開正"時間提前到午夜零時,伴著中央電視臺敲響的新年鐘聲進行。儀式也簡便多了,有的只是鳴鞭炮,放焰火。但鳴放的鞭炮多了,尤其是"百子炮",甚至幾千響串在一起,聲音響,時間長,特別熱鬧。
拜茶:
正月初一早上,在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xí)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合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干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初一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后,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面",既是圖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為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
早點:
正月初一早餐,溫州人喜歡吃松糕(一種炊蒸而成的甜年糕)。吃時,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將醬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兩片松糕之間,吃起來甜中帶咸,別有風(fēng)味。也有吃湯圓,或者煮一碗粉絲,上面放一個煮熟的蛋。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團圓"的象征意義。有的人家以過年飯雜煮,兼吃搗糕和松糕。在平陽,吃年糕和湯圓,有的先喝紅糖湯,后加面和雞蛋;在泰順,主婦沏糖茶,蒸糖糕,端出菜頭(鹽漬蘿卜)給合家"嘴頭甜,彩頭好"。惟樂清雁蕩一帶,則吃粽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鍋米粽,等歲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據(jù)說,吃粽子有兩義,一是因為粽和"宗"同音,取懷念祖宗之意;二是因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樂清,一般人家用紅棗、柿餅、湯圓。在樂清白石鎮(zhèn),初一晚餐吃湯包、糊邋羹、狀元糕。入睡時,床前擺鞋,求天宮賜福。在市區(qū)春節(jié)期間,客來有獻元寶茶的習(xí)俗,即在茶中放兩枚鮮橄欖,不僅茶味清香,旦見在黃綠色茶湯中漂浮著橄欖,形如元寶,俗稱"元寶茶",含新年吉祥、發(fā)財?shù)牟暑^。點心有用圓眼肉或蓮子、紅棗,也有肉丸、雞蛋加粉絲的。
拜年:
初一晨起,先在家內(nèi),晚輩按序向長輩叩拜行禮,稱"拜年"。從初二起,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jié)。如相遇于途,長揖道賀(今點頭握手問好),也有彼此合掌胸口稱"拜年"。到各家登門互賀新喜,亦叫"拜年"、"拜歲"。先是下輩出門到長輩家拜年,然后平輩回拜,則稱"回年"。新婚夫婦初到岳家拜年,稱"拜頭年",后輩到喪事人家拜年稱"拜新年"。
按舊習(xí),溫州人正月初一不走親戚。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在蒼南,叫"探正月",到一般親戚家里去,都要帶禮品。50年代以前,農(nóng)產(chǎn)品比較簡單,大多是桂圓、荔枝、紅棗、元棗、紅糖、柿餅等,用特種草紙包上,上面封有紅紙(有的印有祝賀新年的花邊字樣),故稱"紙蓬包",又名"高包"、"紅包"。每包裝禮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則根據(jù)所走的親戚情況所定。舊時南貨店,每逢春節(jié),買紅包的人特多。從十二月二十起,每晚9時后,店員們就忙著包紅包到深夜,每人還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當夜餐。生意好的話,要包到元宵節(jié)之后。有的店在一個紅包內(nèi)只裝二十多個紅棗。說來可笑,經(jīng)過東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紅棗被孩子們挖個洞摸著吃了,有時只剩一個,還在送來送去。
在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帶,在剛結(jié)婚的第一個春節(jié),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餅,俗叫"送上門餅"。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里搗膩,揉成米塊,然后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內(nèi),印成一個個圓而扁的米餅,正面有圖案,如雙仙和合、劉海獻錢、狀元象等人物。數(shù)量要做一擔,約50雙到100雙。除此以外,還要有豬肉、松糕、長壽面(索面)等。
在文成,拜年叫"貌年"。舊時,如帶來滿周歲的小孩去"貌"外婆外公,一般擇三、六、九之日,謂之"三六九無忌"。出門時,在小孩眉心及鼻尖上畫上朱紅或黑墨,意避"小鬼"沖犯。正月初四,民間大都不出行,不干活,因與"死"諧音,說閩南話的人,對正月初九有忌。因"九"與"狗"諧音。
在樂清,初一不出本地探親訪友。白溪等地連初二也列為禁忌的日子,如有入鄉(xiāng)不問俗者貿(mào)然登門,必將受到當面指責。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著金盒去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稱"望正月"。禮物以松糕或搗糕為主,其次為魚、肉和荔枝、魁圓等的紅封元寶紙包,習(xí)俗規(guī)定老親四樣,新親六樣。上述被望的(包括望年夜的)長輩親戚,一般都在燈期開始前回拜,倘婿、甥、干兒的祖父母、父母已作古,則可遣兒子前去。凡正月第一次探親訪友,不論輩分高低,都要攜帶紅封紙包兩個;被探望者必須泡茶、煮點心,或設(shè)宴款待,否則,習(xí)俗都認為是失禮。在平陽,外甥第一次回外婆家拜年,外婆家有送小牛犢的。
在洞頭,同樣是女兒回娘家,則要提"紅桶"給父母親,以示孝敬。所謂"紅桶",是指雕花或紅漆的小木桶,里面裝著熟食,還有用大魚大肉為佐料制成的面食或糯米飯,一般在2.5-5公斤左右。俗語云:"生兒魂幡竿,生女紅桶寶"。意思是說,生下兒子,死后有人披麻戴孝,送喪時舉魂幡;生下女兒,正月有"紅桶"孝敬。70年代以后,提紅桶的習(xí)俗基本消失,"紙蓬包"也絕跡了,取而代之的送酒、肉和罐頭等食品。
春節(jié)期間,對來拜年的親友,主家大多要留飲擺酒款待,俗稱"叫新年酒",即春宴,也有專門設(shè)酒宴邀請親友歡飲的。一般酒菜都比較豐盛。如果親友帶著16歲(虛齡)以下的兒女來,那么,就要給這些孩子壓歲錢,稱為"壓肚兜"。親友離去時,都要有回禮,一般是糖果、糕點、荸薺等。舊俗,若拜年不去,是斷親的表示,所以有些老親(上代親戚)下輩要輪流去拜年,四季八節(jié)沒有往來的老親,惟春節(jié)時一定要去拜拜年。
廳房布置:
元旦日,有錢人家在中堂上,高掛赤金壽屏(家有長壽老人才可)或大幅書畫,屏前有長條桌,左端萬年青,綴以紅花,右端置一個精細雕刻的插屏,中間或擺時鐘,或擺大元寶。左右有一對大錫臺(有的重百余斤,高與人齊),插上大蠟燭。長條桌前排列兩張方桌,兩邊除同樣陳列大錫臺、大蠟燭外,還有一對明角燈(俗稱"堂燈"),兩桌中間又有個大元寶(用一斗糯米和紅糖制成),插銀花,纏彩紅,上放幾個橫柑,象征財源進門。另外則陳列若干江西窯的花盆,上植各種花卉,如梅花、丁香、水仙、佛指甲之類,在花盆上貼著寫有"吉利"兩字的紅紙條,在長條桌和方桌前面,掛著刺繡的大紅緞桌圍,左右兩角配置雕刻精細的金漆欄干,中堂兩旁掛滿書畫。兩邊排列大坐椅和茶幾,披上大紅緞繡的椅披,幾上放置幾碟茶點。如客來,分賓主就坐,除供茶點外,有以漆繪木盤托江西茶盞進茶或蓮子、桂圓等點心,也有湯圓、紅棗。這日,連房間里的床帷、床額、被褥之類,都洗滌換新,連梳妝臺及鏡子,都披上綢緞繡花的鏡蓋,所有的梁上、檐上了階沿上面,都掛起美麗的宮燈,只有前梁上掛著兩對紅紗燈,以示隆重。
新春開筆:
讀書人用大紅紙,書寫吉利辭名,或"一年四季,讀書大吉"這類,這叫"新春開筆",也有寫比較長的,如"新春開筆,大吉大利。一年四季,萬事如意。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六畜興旺,五谷豐登。家門清吉,人口康寧。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寫好后,貼在板壁上。會賦詩的人,則觸景生情,做幾首新自勉的詩。
擺元寶:
每戶人家用紅糖和糯米、秈米制成大小元寶,取招財進寶之意,凡是家中用于貯藏物件的地方,如谷倉、米缸、書櫥、箱籠、衣柜、抽屜、壇罐等等,都放上一個小元寶。
穿新衣:
初一日,人們都要穿新衣,也含送舊迎新之意。舊時,富紳、富戶呢毛綢緞穿戴一新;貧戶所穿即使是粗布舊衣,也都整齊清潔,異于平日,以應(yīng)新春吉日。兒童穿大紅色衣服,年輕婦女當然滿身紅艷,連老婦也系著大紅裙,因為民間以紅色象征吉祥。小兒平時禁忌穿鮮艷衣服,今天卻是例外,有在紅衣外罩網(wǎng)衣,佩戴虎爪,有的人家還在小兒的腰帶上,掛上小刀劍、貝殼、木刻或銅刻的八卦,是"抵御邪惡"的意思。現(xiàn)在人們在穿著上已起了很大變化,顏色、樣式、質(zhì)料更為鮮艷多彩,并向高水平發(fā)展。但穿新衣迎新年這一點是不變的。
安徽春節(jié)風(fēng)俗和寓意
合肥市拋頭獅
其中“拋頭獅”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現(xiàn)實生活,習(xí)俗中形成娛神、娛人為內(nèi)容,以肥西門歌、舞獅、崇祀活動為載體。其中,獅頭與獅身是分開的,舞獅頭者上場之前舉起獅頭套解在自己的上半身,舉套之間便有了一個向上拋的動作,故稱為“拋頭獅”。
正月十五旱船會
在每逢正月十五,在合肥城鄉(xiāng)還可常見玩旱船活動。旱船的“燈芯”為女性,玩旱船的主角是艄公,隨旱船扭來扭去,合著鑼鼓節(jié)奏,不時地哼唱小調(diào)。唱詞多望風(fēng)采柳,即興發(fā)揮,幽默、詼諧,為節(jié)日街頭最為逗引看燈人的一道風(fēng)景。
其中在淮北,正月十五有蒸燈、蒸屬的傳統(tǒng)習(xí)俗。家家用麥、豆摻合的面粉蒸成面燈,按喜好捏成各自喜歡的形狀,用火柴桿纏上新棉花插于面燈中間作為燈芯,里面放些豆油或香油點燃。面燈里的油燃盡后,面燈也烤得黃黃的,食來脆香可口。
亳州市大班會
其實大班會是一種罕見的民間舞蹈,它十分精彩奇特,因有劇情發(fā)展,又類似折子戲。演員們著戲劇服裝,臉畫油彩,紛紛登場,鬧鬧攘攘。大班會雖然形式上具有較濃厚的因果報應(yīng)、封建迷信色彩,但集中地表達了人們懲惡揚善的心愿。
高蹺
高蹺也叫"高蹺秧歌",是漢族民俗舞蹈的一種形式,藝人們腿綁高蹺,動態(tài)風(fēng)趣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姿以雄健、驚險為主。
宿州市皮影戲
又稱"影子戲"、"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shù)亓餍械那{(diào)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著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制作的皮影人物形象生動逼真,唱腔螎入了地方戲曲,演唱聲惰并茂,極具藝術(shù)感染力,深受當?shù)厝罕姷南矏邸?/p>
埇橋馬戲
關(guān)于埇橋馬戲是宿州人的驕傲,雖然是宿州的一大特色,平時也是很難看到的。因為,這眾多的馬戲團隊,平時分散在全國、世界各地演出,只有在春節(jié)時,部分馬戲團才回鄉(xiāng)“匯報演出”,然后一飽眼福,觀看到埇橋馬戲的.精彩藝術(shù)魔力。
泗州戲
還有泗州戲是安徽省四大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因唱腔優(yōu)美迷人又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兩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蚌埠市花鼓燈
集舞蹈、燈歌、鑼鼓音樂、情節(jié)性的雙(三)人舞和情緒性集體舞完美結(jié)合于一體。花鼓燈男角稱“鼓架子”,女角稱“蘭花”(或“拉花”),演出多在廣場舉行,以廟會、春會為最盛。根據(jù)區(qū)域的不同,花鼓燈主要分為三個流派:潁上花鼓燈舞蹈結(jié)構(gòu)嚴謹,風(fēng)格古老質(zhì)樸;鳳臺花鼓燈著重人物情感刻畫,動作細膩優(yōu)美;蚌埠花鼓燈動作輕捷矯健,瀟灑倜儻。
懷遠端公腔
懷遠端公腔的演唱,大都選擇在傳統(tǒng)或喜慶節(jié)日,一般安排在夜晚,場地選擇在十字街口或較大的場院,端公在中間坐唱聽眾依墻圍坐四周。演唱者手持直徑三十多厘米的圓形單面鼓,鐵圈做框,鼓面蒙以狗皮,鼓柄下端配以鐵環(huán),左手握鼓柄,右手執(zhí)條擊鼓,邊打邊唱。擊鼓時有節(jié)奏地搖動鼓柄,鐵環(huán)叮當有聲,和諧悅耳。
阜陽市獅子燈
太和民間舞蹈獅子燈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獅子燈表演由訓(xùn)獅武士執(zhí)繡球引獅入場,扮獅人表演獅子竄、跳、滾、撲、站、臥、翻等動作,還躍上大方桌表演站大綆、走梅花樁等驚險情景。同時配合獅子燈煙火,增添了歡快熱烈氣氛,整場演出驚險有趣,高潮迭起。
潁州肘閣
“肘閣”是潁州區(qū)優(yōu)秀民間舞種之一,系祖籍潁州袁集的一代民舞大師王醒先生在古老民舞“馱歌”基礎(chǔ)上改革創(chuàng)新而成。演員在表演過程中要完成“剪刀步”、“跑花場”、“前后翻”、“后空翻”、“自由擺”等技巧與難度并重的動作,這種民舞適宜于在空間較大的大型群眾集會上表演,具有艷麗惹眼、造型獨特、驚險刺激的轟動效應(yīng)。
淮南市肘閣抬閣
在悠揚的笛聲伴奏下,在鑼鼓喧天的喜慶之中,演職人員身穿戲服,走在大街小巷,踩著鼓點的節(jié)拍,妙趣橫生。小演員們臉圖油彩,站在閣上,演驛著一個又一個精彩的動作,支撐者踏著秧歌步、剪子股,演驛著一出又一出華夏的精彩和文明,贏得眾人駐足觀看,喝彩聲連連不斷。在為群眾送上節(jié)日的祝福,送上新春的快樂。
滁州市走太平
又名“正月十六走太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傳承時間最長的健身走活動。每年正月十六這天,城內(nèi)萬人空巷, 四鄉(xiāng)八鄰、扶老攜幼、傾家出動、 從清晨到深夜,數(shù)十萬人到太平橋上走一走…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甚為壯觀,放煙花、燃爆竹、燒香燭、以此祈禱風(fēng)調(diào)雨順、逢兇化吉、消災(zāi)去病、平平安安。
鳳陽花鼓戲
因起源于鳳陽縣長淮衛(wèi),故又稱“衛(wèi)調(diào)花鼓戲”。花鼓戲伴奏只有鑼鼓,沒有弦樂,其中的三大件(鑼、鼓、鈸)必不可少,演奏為4至6人,大多由演員兼任,講究鑼跟人,人跟鑼,互為幫襯。
流星趕月
流星趕月一般在廣場表演,是民間燈會的一種。它是以舞《流星趕月》為特征,變化隊形為主,賦有一定主題內(nèi)涵的群舞。“流星球”為花燈表演打場,有時打場前也偶而作零星表演。因其很受百姓歡迎逐步演變?yōu)闊魰系墓潭ü?jié)目。
花燈拜年
唱花燈、觀花燈,大街小巷熱熱鬧鬧,看得百姓喜上眉梢。雙龍舞、獅子群舞、河蚌戲珠、旱船接親、豐收鑼鼓、騎毛驢。您瞧那栩栩如生的猛龍、動作敏捷的獅子、風(fēng)度翩翩的公子、幸福待嫁的嬌娘,一張張紅撲撲的笑臉襯出過年的喜悅,豐富多彩的花燈節(jié)目引得大家笑聲陣陣。
手獅燈
手獅燈春節(jié)期間進村入戶,走街串巷,為村民表演。手獅燈表演時,前后有五彩旗引路,后有6只“獅子”和3只紅燈籠相遇,陣容龐大,喜慶壯觀。手獅燈的表演有抖獅、搖獅、睡獅、盤球、獅子坐肩、獅子理毛、獅子推磨、獅子拜門、逗猴等十余種動作。
六安市龍騰舞獅
龍騰舞獅表演隊伍身著五彩艷麗的服裝,在街區(qū)路旁走走停停,向周邊商鋪和路過圍觀的群眾表演舞獅子、跑旱船、花挑子、大頭娃娃、蓮香舞等傳統(tǒng)民俗文藝。十余米的金龍在隊員們的手中上下翻飛,或逶迤,或抖擻,時而蛟龍入海,蜿蜒遨游,翻起千層浪花;時而盤旋仰嘯,飛龍在天,卷起祥云萬朵……精湛的技藝和颯爽的英姿,更是賺足了現(xiàn)場群眾的掌聲與喝彩。
馬鞍山市含山民間彩扎
民間扎彩工藝把地方性代表風(fēng)格與毗鄰地帶的扎彩形式相融化,形成具有本地特色、諸多形式競發(fā)的格局,扎彩工藝以扎制龍燈為主,并伴有花船、花燈和雜燈。每逢傳統(tǒng)佳節(jié)或重大的喜慶活動,群眾都自發(fā)的或有組織的舉辦龍、獅、花船、花燈等各種扎彩工藝的展示和玩耍。扎彩工藝不但是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藝術(shù)形式,更是民間特色文化的代表品牌。
天津春節(jié)風(fēng)俗和寓意
天津的年俗最主要的價值取向就是“闔家歡樂”,其社會意義是保證宗法社會下父系家庭的團圓。農(nóng)歷臘月初八的臘八節(jié)在天津稱為“臘八兒”,許多天津人在這天喝臘八粥并用醋泡大蒜,從而為正月準備臘八蒜和臘八醋。從臘月十五開始,天津的年貨攤販要“上全街”,就是各商店把年貨全部上齊,把所有吃喝玩樂的商品都擺上販賣。天津的年貨市場主要集中在在天津天后宮為中心的宮南、宮北大街,也就是今天的古文化街一帶。
“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貼倒有”的天津俗語也體現(xiàn)了年前天津人民準備過年的特點。意義是從二十三開始,天津人正式拉開春節(jié)準備工作的序幕。
年前準備
臘月二十三
在天津民俗里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戶戶要買糖瓜兒并等到夜里十二點祭祀灶王爺,待香燃盡后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到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換“灶王碼子”。
臘月二十四~臘月二十五
掃房子就是至舉行過祭灶后,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意義就是表達人們除陳、除舊的意愿。掃房子是“內(nèi)功”,糊窗戶可是“外面”。老年間,糊窗戶可講究了,不僅要糊窗戶,還要裱頂棚,全家上下無不是煥然一新。糊完窗戶還要再貼上各式各樣的窗花。
臘月二十六~臘月二十八
“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fā)”,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起,吃的主題就該登場了,一直到臘月二十八,是人們準備年飯、年菜的`時間。
臘月二十九
貼對子“二十九,貼倒酉”,在一般的天津民居,人們往往貼好紅春聯(lián)、“倒有”和“倒!、紅剪紙“掛千”、貼“吊錢兒”等等。其中,吊錢兒是一種用彩紙或者紅紙剪刻成的圖案,天津人民將其貼在門窗的玻璃或者橫棱上,一般正月二十五才會揭下,這一天為填倉日。
過年期間
大年三十
天津各家各戶往往擺上供品供奉神佛,當天夜里,把家中所有燈火點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歡聚一堂吃團圓飯,之后的一夜不能睡覺,燈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稱之為“守歲”。天津年俗里,這一夜禁止掃地、倒水、用剪刀,說不吉利的話語。
大年初一
十二點過后就是新一年的第一天了。在這一天天津人習(xí)慣第一頓飯就是吃餃子。春節(jié)餃子即象征新年與舊年在”子時“交替,而且在天津三十的餃子必定是肉餡,初一早晨的為素餡,代表一年素素凈凈沒有災(zāi)厄之事。拜年是春節(jié)里一項重要活動,首先從家里開始,晚輩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而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初一一早出門走親訪友,俗稱拜年,在送年禮方面,天津人講究送整盆不剪枝的臘梅、海棠和迎春花。一般為酒(久)和糕點(高)。而且在這天還禁止灑水、掃地、倒垃圾等行為,因為天津人往往將水、土視為“財氣”,將垃圾、糞便看做“肥水”,灑水、掃地、倒垃圾會把“財氣”掃走。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的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傳統(tǒng)。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代手“。當然,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xí)俗,也是為了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
大年初三
“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饸子往家轉(zhuǎn),初四的大餅炒雞蛋!边@樣的天津俗語中也體現(xiàn)了天津在歡度春節(jié)的大喜日子里,對生活美好的憧憬。而在春節(jié)期間包合子吃,其主題當取“和合”之意,子還有一層更積極的含義,那就是和衷共濟、同心合力。從微觀上說,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從宏觀上說,人和百業(yè)興,和諧春節(jié)年味濃,民俗飲食溢鄉(xiāng)情。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天津人稱為“破五”。這一天不能到別人家拜年,不然會被認為是小人。這天家家都包餃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時候,菜板要剁得叮咚響,暗示剁“小人”。餃子也代表元寶,主迎財神之意,部分商戶也會選擇這天迎財神開張。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上元節(jié),天津人稱其為“燈節(jié)”,這一天每家每戶除了吃元宵外,還要供奉給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猬和老鼠,燈節(jié)前后,天津城內(nèi)各商鋪從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張燈五日(舊)。
正月十六
在這一天,天津人習(xí)慣出去走一走,俗稱”溜百病“。
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四晚上,天津農(nóng)村的各家各戶還要在自家的院內(nèi)或屋內(nèi)的地上用白粉畫出小囤和小梯子,稱為打囤,在他們上面放糧食和銅錢,寓意來年物豐糧豐。市區(qū)一般正月二十五就會取下吊錢,用報紙裹好,有的還會放些小米等物置于床下,待來年春節(jié)扔去
二月二
農(nóng)歷二月初二,之所以稱為龍?zhí)ь^節(jié)。天津人在這一天會吃燜子,會在這一天理發(fā)。天津人正月里是不可以剪頭發(fā)的,否則有死舅舅的說法,所謂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可能舊原詞為思舊,后民間訛傳)
除此之外,鞭炮和煙花貫穿于天津人過年期間。
天津人還講究正月里不能理發(fā)、看病、吃藥、打孩子。
云南春節(jié)風(fēng)俗和寓意
白族
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后,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jié)伴游覽名勝古跡,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布依族
布依族:陰歷臘月底,家家戶戶薰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縫新衣、手帕。臘月二十三用麥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請先生寫對子,貼門神、年畫。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圍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后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yù)兆豐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燈,晚上一起 點燃,掛在大門口。過了初一,人們開始串門拜年。青年男女相約去“起表”,以歌聲表達愛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嗩吶、月琴、洞簫、姐妹簫、銅鼓等樂器伴奏聲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區(qū)正月十五過完年,正月三十還要過“小年”。
土家族
土家族:從正月初一前兩天開始,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節(jié)日期間吃“紅曲魚”,以象征富裕有余,還吃大鍋燴菜,稱合菜。初三舉行“擺手舞”會,參加者達萬人之多。此外,還有耍龍燈、舞獅子、燈會、戲劇、武術(shù)等活動。
壯族
壯族: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燒肉等。晚飯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斬雞”、燉整雞。家家都要守歲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寢。正月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餡,由去皮綠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醬制成。男女多于此時對歌,或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余,重五六斤。節(jié)日期間喜愛舉行拋花包活動。男女青年各分一隊,雙方相距約50米,劃出界線,互相拋接,凡拋出界線或沒有接著便為輸者。
景頗族
景頗族:春節(jié)期間舉行“打靶”比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哪個小伙子獲勝,姑娘就會把水酒作為獎品送到他的嘴邊。春節(jié)期間,各家各戶都釀水酒,向長輩敬酒。
傣族
傣族: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將舉行“象腳鼓比賽”,選手們精神振奮、擊鼓不停,誰的動作優(yōu)美、鼓聲好即獲獎。春節(jié)期間,小伙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shè)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jié)日——潑水節(jié),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qū)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獨龍族
獨龍族:過年一般在每年農(nóng)歷十二月下旬舉行,具體日期由各個家族自己卜卦決定,節(jié)期長短也視準備的食物多寡而定。由于獨龍族沒有文字,過去邀請客人過年節(jié),就只好用刻木或結(jié)繩作"請柬"。一個家族決定哪一天過節(jié)后,計算出離過節(jié)還有幾天,如果以刻木記日,就在特制的木板上刻上幾格,每一格代表一天,然后剖為兩半,一半自己留著,一半送給客人。以后雙方每過一天就削去一格,削到剩最后一格時,就知道第二天要過節(jié)了。如果用結(jié)繩記日,離過節(jié)還有多少天,就結(jié)多少個結(jié),然后將結(jié)繩送給要邀請的'親友,自己留一條,每過一天解一個結(jié),解到最后一個"結(jié)"的時候,就知道是過年了。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云南新平縣境內(nèi)的卡多人,過年時間在農(nóng)歷正月初六。傳說古時勇敢的卡多青年為了抵抗外來的侵略,出征應(yīng)戰(zhàn),臨行時留下話,他們哪天還鄉(xiāng),新的生活就從哪天開始。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因征途遙遠,直到新年初六日他們才回家。家鄉(xiāng)人就把這一天定為新的一年開始。過年時,他們殺豬宰羊,跳大鼓舞,以此慶祝。
水族
水族:春節(jié)期間,男女青年喜歡開展踢毽比賽。比賽項目有單踢、雙踢、正反腳踢、優(yōu)勝者獲獎。
普米族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眾多以臘月初六為歲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響,并吹海螺。然后家人團聚吃糯米飯
基諾族
基諾族:云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群眾在過年時歌手們輪番互相對歌,輸了則留下一塊包頭布,到第二年再去對。過年時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婦女們一邊品嘗酒肴,一邊跳大鼓舞,男女青年們乘此時機談情說愛,尋找自己的情侶。
滿族
滿族:年節(jié)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lián)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里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jié)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jié)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年三十家宴十分豐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餃子、火燒、豆包等;傳統(tǒng)年菜有鮮美的血腸、煮白肉及別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慶有余的魚菜更不可少。子時還要吃一頓送舊迎新的鮮肉水餃。
納西族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并與別村競賽。城市、鄉(xiāng)村都辦燈會,燈會節(jié)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藏族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春節(jié)期間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招待客人。
彝族
彝族:春節(jié)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表達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苗族
苗族:把春節(jié)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羌族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后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瑤族
瑤族:大年初一,人們從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觀看風(fēng)趣別致的“耕作戲”。這個戲由三個人扮作耕牛、耕田的人及扛鋤頭的農(nóng)夫,又歌又舞,表示歡慶農(nóng)業(yè)的豐收。演戲時,扮演耕牛的人要善于做出各種各樣逗人發(fā)笑的動作,引起觀眾一陣又一陣歡笑。按當?shù)仫L(fēng)俗,誰能摸到牛的眉心,誰就最幸福。
拉枯族
拉祜族: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擴塔”節(jié)(拉祜語為春節(jié))。除夕,每家每戶要做象征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爭先恐后跑到泉邊,迎接象征純潔、幸福的新水,以先得為快。同時,帶著禮品走村串寨、訪親問友。
佤族
佤族:新年第一次見面除相互道喜外,還贈以糯米粑團、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山東春節(jié)風(fēng)俗和寓意
1、孔府年節(jié)
孔府年節(jié)有一些和民間不同的地方,臘八。臘八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臘八粥進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戶人”中的燒火戶在這天專來燒火。支起大鍋,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粗的,給當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類,喝粥時,一個還給一斤饃饃;另一種是細的,用薏米仁、桂元、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紅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這樣的粥是供內(nèi)宅,本族以及上供用的?赘谕饷嬗泻芏嘞慊鹪,都在臘八這天派尼姑來要粥,要“盆頭米”。
臨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動中最熱鬧的場面“蒸壯”就出現(xiàn)了,“蒸壯”就是為過年蒸各種饅頭、餃子、糕餅。這時“燒火戶”又來燒火,蒸各式各樣的饅頭。大年三十整夜包餃子。府內(nèi)到處燃燈、燃檀香末、鋪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帶。午后去報本堂行禮,晚飯后去祖廟辭歲。大人給孩子送“壓歲錢”,裝在紅紙袋里,上面寫有“長命百歲”的字樣,放在小孩子的枕邊,每人準備一個景泰藍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除夕夜晚衍圣公還要親自到安懷堂擺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據(jù)說孔府中所有的精靈鬼怪都歸這個白胡子老神仙管。
午夜過后所有的人起來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樓”。朝各個方向,東、西、南、北、東北、西南、西北,各擺一張桌子,桌子上擺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張桌子上擺天地神牌位!疤斓貥恰迸裕ⅰ俺旄汀,點“天燈”,日夜不熄,一直要點半個月之久。
元旦早晨醒來,先不說話,用手摸摸食盒里的東西和壓歲錢。起床后拜廟、拜祠堂、接受仆人拜年。本家來孔府拜年。下午當?shù)亍褒垷魰钡莫{子舞等進孔府表演,孔府的當差和“花炮戶”燃放焰火,慶祝新年。
2、寧陽縣
寧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qū)逐黑暗,然后將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臺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著門拴打三個秋千,據(jù)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qū)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jié)節(jié)高升,飯后在鍋內(nèi)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jù)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xí)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曲阜則在初五辦“文曲星會”,初五晚上,學(xué)生要到老師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師出題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師它焚掉,叫做“文曲星會”。
3、曲阜
【敬天祭祖:除夕夜的“重頭戲”】
敬天祭祖是曲阜百姓除夕夜的頭等大事。在孔廟中做攝影生意的岳衍慧對記者說,除夕晚上要擺上祖先的牌位,一般供上三代的祖先。牌位前有肉、魚、雞等供品,點燃香及蠟燭。子時前后,餃子出鍋,頭幾碗要用來祭拜。先敬天地,再拜祖先,也從年長者開始。吃完餃子,晚輩就要給長輩磕頭,長輩則要給沒有成年的孩子分發(fā)壓歲錢。完了以后出門給家族中長輩及近支的叔叔伯伯拜年。
孔繁禮是一名三輪車師傅,他是孔子旁系74代孫。他說,以前在孔府,過年要“蒸壯”,“蒸壯”就是為過年蒸各種饅頭、餃子、糕餅。府內(nèi)到處燃燈、燃檀香末、鋪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帶。午后去報本堂行禮,晚飯后去祖廟辭歲。孔子嫡系子孫離開孔府后,孔府內(nèi)部的一些禮俗也不再流傳,F(xiàn)在曲阜的孔姓人家和異姓人家過年的習(xí)俗已沒有什么分別。
【曲阜年夜飯重兩菜,一是火鍋二是魚】
除夕,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在曲阜,年夜飯要在當天做出來,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年三十晚上包出來,屆時家家的砧板都“噔、噔、噔”響,人們忙著剁肉、切菜。
吃年夜飯,是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既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
曲阜市旅游局副局長李緒冰介紹說,曲阜百姓的年夜飯一般少不了兩樣?xùn)|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疱伔兄螅瑹釟怛v騰,溫馨撩人,說明日子紅紅火火;“魚”“余”諧音,象征“吉慶有余”,也預(yù)示“年年有余”。
【餃子:年夜飯的主角】
在曲阜,年夜飯菜無論多豐盛,也一定要有餃子。過年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有的家庭包餃子時,還把幾枚硬幣包進去,誰先吃著了,預(yù)示著來年好運。
據(jù)曲阜當?shù)匚幕块T的人士介紹,吃餃子的習(xí)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yī)圣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凍爛了,便制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后,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fā)熱。以后,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
在曲阜,有很多習(xí)俗沿襲至今,已經(jīng)沒有人能說清楚它初始的含意,但是當?shù)匕傩粘鲇谝环N文化慣性,依然繼承下來。
如曲阜百姓在除夕夜用大鍋蒸一個大饅頭,全家人每人吃一口。對于這一習(xí)俗的寓意,沒有人能說清楚,有的說取團圓之意,也有的說吃了來年不牙疼。再如除夕晚上院子里擺滿柏枝,大門口也要插柏枝?紫殂y對記者說:“過年插柏枝,與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一樣,成了既定習(xí)俗,但為什么插柏枝,就不知道了!
4、淄博
淄博春節(jié)的風(fēng)俗習(xí)慣:
第一,年前準備過年的聚餐菜肴,家里一般都備下好多菜,比如炸肉,酥鍋之類,現(xiàn)在好了可能不準備了,到處有賣的。
第二,除夕下午祭祖,家近的就去上墳,家遠的就路上燒點紙.一般3.4點鐘鞭炮聲音不斷晚上點鞭炮吃餃子,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零點放爆竹。
第三,整晚最好不睡覺,睡覺的大年初一4點多起床煮水餃,拜年;
第四,初二開始走親訪友,初二一般是去丈母娘家;
第五,一般初八飯店開業(yè),同學(xué)朋友聚會;
第六,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開始踩高蹺之類的,土話叫“拌玩”。
【春節(jié)風(fēng)俗和寓意介紹】相關(guān)文章:
壯族過年風(fēng)俗的寓意02-26
端午節(jié)的風(fēng)俗的寓意03-06
春節(jié)吃餃子的習(xí)俗和寓意10-28
春節(jié)風(fēng)俗介紹01-09
北京春節(jié)的風(fēng)俗介紹02-09
湖南春節(jié)風(fēng)俗介紹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