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CN人才網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民族主義的畢業(yè)論文范文,歡迎閱讀。
篇一:民族主義思潮與中國近代體育的發(fā)展
引言
從歷史的發(fā)展來看,中國近代社會面臨著內外雙重危機,既要應對外來侵略,還要經歷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在此背景下,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和西方外來民族主義思想在不斷沖擊下得以融合發(fā)展,而近代民族主義思潮也是在這樣的契機下衍生而來的。民族主義思潮對于中國近代社會的發(fā)展和變革發(fā)揮著其獨特的作用,而近代體育作為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內容,必然也深受其影響,其在轉變體育發(fā)展觀念、變革體育內容和方式、提升體育影響力等諸多方面都發(fā)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也正是基于此,本文將民族主義思潮與中國近代體育的發(fā)展作為研究對象,挖掘其內在的必然聯系,從而進一步認識中國近代體育的發(fā)展特點。
一、民族主義思潮下近代體育變革與發(fā)展的必然性
關于近代民族主義思潮,目前學者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具體而言,其是由民族主義衍生出來的一個概念,而民族主義最早是經由西方傳播來的,在20世紀才逐漸在世界范圍內擴散。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思潮產生于19世紀末,是在內外矛盾的歷史性和現實性基礎上形成的,在其特定的發(fā)展背景下,其主要以民族權益、民族情感為核心思想。在此種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近代體育的崛起與發(fā)展也成為了民族危亡時刻富國強民的必由之路,其深化發(fā)展也有其必然性:
首先,民族危機的存在和不斷惡化,催生了近代體育的崛起與發(fā)展。近代中國處在內外夾擊的狀態(tài),亡國滅種的危機感促使人們積極探尋救亡圖存、救國救民的良方,如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夾縫中西方先進文化思想開始傳入中國,同時也伴隨著西方體育文化思想的引入和發(fā)展,西學東漸的進程在不斷加快,體育救國思潮此起彼伏,尤其是以“強兵、御侮”為目的體育思想以及西洋兵操的引進,因其以國家和民族的獨立發(fā)展為根本出發(fā)點,且秉承愛國主義思想,這就業(yè)注定了其較容易為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知識分子所接受,由此,也就能夠有效的推動中國近代體育的興起與發(fā)展。而同時,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各民族在長期的生存、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傳統(tǒng)民族主義文化,也深刻刺激著中華民族的崛起,開始探尋自強發(fā)展之路,由胡適、陶行知所提倡的“實用主義”思潮逐漸形成,并表現出對體育運動的重視,這也推動了近代體育在中國的深化發(fā)展。
其次,西方民族主義思潮的引入,促進了近代體育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
中國近代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掙扎狀態(tài),這就勢必會存在多種思潮的交叉和碰撞,尤其是西方學說所推崇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民族主義思想,以及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進化論學說的影響下,一些進步知識分子開始意識到中國要想迅速擺脫內憂外患的困境,必需引入西方先進文化思想來刺激中華民族的覺醒,由此在西方民族主義思潮的傳播和發(fā)展下衍生出了洋務運動、維新運動、軍國主義以及民主與科學等對中國近代體育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意義的眾多思想。洋務運動最先將西方的體育思想傳入中國,其中“新兵”的訓練、“軍事學堂”的開辦等是西方軍事體育和西方兵操的具體傳播形式,是近代體育的萌芽狀態(tài);維新運動是在甲午中日戰(zhàn)敗后,為了改變中華民族所面臨的民族危機和日益加深的半殖民地化狀態(tài),由以康有為、梁啟為代表的進步人士發(fā)起的改良思潮,其所推崇的、“提倡西學“以及“發(fā)展體育”等思想更是推動了近代體育的初步發(fā)展;而后軍民主義以及民族與科學等思想將“尚武強國”、“體育活動應該注重人性,重視身心的全面發(fā)”等更是將近代體育的發(fā)展推向更高層次。
二、民族主義思潮下中國近代體育發(fā)展特點
中國近代體育發(fā)展與當時的社會發(fā)展狀態(tài)存在緊密聯系,在分裂、動蕩的歷史進程中,近代體育無法獲得統(tǒng)一發(fā)展,也因此帶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烙印,并且受“西學為體,中學為用”思潮的影響,呈現出“西方近代體育思想”色彩。
1.帶有嚴重的“西方近代體育思想”色彩
中國近代體育發(fā)展史,實際上是一個民族崛起和發(fā)展的過程,隨著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為了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西方先進思想被逐漸引進,尤其是軍事主義思想對于中國軍兵的強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在此影響下,社會進步人士開始意識到國民體育教育和訓練的重要性,并將西方體育思想逐漸引入和傳播,加之外國人自覺或不自覺的言傳身教,更是將西方體育思想在中國扎根發(fā)芽,促進了西方體育思想在中國的萌芽和發(fā)展。近代體育史應該是從1840年-1949年這一階段的體育發(fā)展史,鴉片戰(zhàn)爭的發(fā)生,打破了國家的封閉狀態(tài),西方體育思潮沖擊著中國傳統(tǒng)體育思想,西方軍事體育、體操、學校教會體育的發(fā)展都都是在其影響下得以深化發(fā)展的,由此,中國近代體育發(fā)展史勢必呈現出嚴重的“西方體育思想”色彩。
2.呈現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特點
從歷史的發(fā)展現狀來看,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民族災難和危機,處于內憂外患,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更是加劇了當時中國的衰退,在這樣的歷史發(fā)展背景下,要想抵御外敵入侵,安撫內亂,必需走“強兵救國”路線,由此,體現西方軍國主義特色的軍事體育、學校體育成為發(fā)展的主導方向,更是推動了西方體育文化的入侵,致使中國近代體育呈現出殖民地色彩;同時,為了維持清政府的統(tǒng)治政權,“忠君、尊孔”的封建思想,成為階級實現封建專制的有力工具,其倡導中國封建思想與西方體育的結合發(fā)展,并將近代體育納入其封建專制規(guī)制范圍,帶有嚴重的封建主義色彩。
三、民族主義思潮下中國近代體育發(fā)展的局限性
1.軍國主義思想影響下,使得中國近代體育發(fā)展背離了本質
根據上述敘述可知,中國近代體育的發(fā)展史從根本上說應該是民族崛起史,在當時的歷史境況下,帶有軍國主義色彩的體育,實際上是以“強兵、御辱”為目的培養(yǎng)軍事奴才的一種有效方式。軍國主義思想是根植于內憂外患的社會現實,在調動國民熱情、凝聚民族力量、救國圖存“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但也因此呈現出濃厚的政治色彩,在軍國主義色彩的影響下,國民的軍事體育素養(yǎng)、兵操熟練程度成為了關注的焦點,而嚴重忽略了身心的一體化發(fā)展,并且單調、乏味的體育訓練,更是喪失了體育本身帶給人的樂趣,這都背離近代體育發(fā)展的本質。
2.尚未形成系統(tǒng)、科學的發(fā)展體系,制約了中國近代體育的深化發(fā)展
中國近代體育發(fā)展帶有西方體育思想色彩,并呈現半殖民地半封建特點,這決定了其發(fā)展的零散性,欠缺對體育功能、地位、指導思想的準確定位,還處于不斷摸索狀態(tài),尚未形成獨立的、系統(tǒng)的發(fā)展體系。這樣的發(fā)展狀態(tài)下,中國近代體育的發(fā)展或全盤細化、或是完全抵御西方體育文化的入侵將自己封閉起來,同時,也存在過分強調體育文化教育,忽視體育生理價值,違背體育發(fā)展宗旨的現象,從而最終制約著中國近代體育的進一步發(fā)展。
結語
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思潮的形成和發(fā)展尤其歷史必然性,其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中國近代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而體育作為其中必要組成部分,在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也呈現出新的發(fā)展趨勢,融合性不斷增強,發(fā)展理念也有了很大的突破,這些極大的推動了近代體育的縱深發(fā)展。
篇二:淺析民族主義與分裂主義
20世紀國際社會共經歷三次民族主義浪潮,前兩次的民族主義運動使世界上大多數民族擺脫殖民壓迫建立了獨立的民族國家,而第三次民族主義運動帶來的更多的是民族分裂和國家解體。同樣的民族主義運動之所以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是因為第三次民族主義浪潮中,民族分裂主義領導者將民族主義和分裂主義偷梁換柱,披上民族主義民族自決原則的外衣,實現了分裂原母國的目的。因此,掌握民族主義和分裂主義的關系及實質,對于維護民族團結,打擊民族分裂勢力意義重大。
一、民族主義和分裂主義的界定
在分析民族主義和分裂主義的關系之前,需要對兩者的概念進行了解。關于民族主義的概念,學術界眾說紛紜,至今無一確切定義。美國學者漢斯·科恩認為:“民族主義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應該被看作是一種思想狀態(tài)。”英國學者愛德華·卡爾認為:“民族主義通常被用來表示個人、群體和一個民族內部成員的一種意識,或者是增進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財富的一種愿望。”英國民族學家安東尼·史密斯認為:“民族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運動,目的在于為一個社會群體謀取和維持自治及個性,他們中的某些成員期望民族主義能夠形成一個事實上的或潛在的民族。”我國學者李少軍認為:“民族主義既指一種思想、觀念、意識形態(tài),亦指一種社會運動。”盡管以上學者對民族主義的表述各不相同,但不難發(fā)現他們對民族主義的定義存在共性,即都認為民族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體現主觀性的思想。 和民族主義的概念具有爭論性一樣,分裂主義的定義至今仍無統(tǒng)一界定。阿倫·布坎南將分裂主義定義為,國家的一部分把國家的政治權威限制在自身群體及其控制區(qū)域以外的行為。上海合作組織將分裂主義定義為:分裂主義,是指旨在破壞國家領土完整,包括把國家領土的一部分分裂出去或分解國家而使用暴力,以及策劃、準備、共謀和教唆從事上述活動的行為。筆者在這里采用蘭州大學楊恕教授對之進行的界定,將分裂主義定義為:現存國家的一部分人口在所屬國家的反對下,力圖將其居住的領土從現屬國家脫離,建立一個新的獨立國家或并入其他國家的系統(tǒng)思想和行為。
從民族主義和分裂主義的定義來看,兩者在理論上并無太大關系,然而現實中,兩者存在千絲萬縷聯系。分裂主義之所以能與民族主義產生互動,重要的原因便是分裂主義往往以民族為載體。關注當下受分裂主義影響較為嚴重的國家和地區(qū)不難發(fā)現,其國內的分裂主義勢力往往是某一民族,如斯里蘭卡的分裂勢力主要是泰米爾人、西班牙的分裂勢力主要是巴斯克人、塞爾維亞的分裂勢力并已成功將科索沃分離出去的主要是阿爾巴尼亞人,中東地區(qū)的分裂勢力主要是庫爾德人、英國的主要分裂勢力為愛爾蘭人等,從中可以看出分裂勢力往往以民族為載體。選擇民族為載體,一方面是民族的民族主義情緒容易被煽動,可為以后的分裂運動搭橋鋪路。另一方面則是只有以民族為載體,才能利用民族自決為分裂主義合法性提供法律保障。同時,民族主義是催生分裂主義的主要政治因素。民族主義的本質是民族認同高于國家認同,將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國家利益之上。當民族認同在高度政治化基礎上進行極端化訴求使時,則表現出排斥國家政治權威的特征,演變成分裂主義。可以說,當民族主義演變成民族分裂主義的時候,民族主義已完成其角色轉變,成為分裂主義。民族主義與分裂主義能夠互動的另一方面原因,則是兩者在政治認同上存在相似性。就民族主義來講,民族主義的實質是民族認同高于國家認同。就分裂主義而言,分裂主義是文化隔離和民族對立基礎上產生的政治問題,它的根本問同樣是政治認同問題?梢哉f,催生民族主義和分裂主義的因素具有驚人相似性。如兩者在產生過程中均包含封閉的地域環(huán)境、文化差異、民族精英的領導和煽動等因素。
二、民族主義與分裂主義的差異
盡管民族主義與分裂主義存在一定的聯系,但兩者依然有很大差異。就合法性而言,民族主義是合法的,分裂主義則是非法的。民族主義的合法性主要體現在民族主義的重要原則民族自決權在一戰(zhàn)結束后簽訂的《凡爾賽條約》中被確定下來,并在隨后的中東歐國家重組中得以實施。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民族自決原則被寫入聯合國憲章,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準則。第二次民族主義運動浪潮就是在民族主義和民族自覺原則的基礎上進行的,它使一批國家實現了民族獨立及民族建國的夢想。與民族主義相反,分裂主義是非法的。盡管國外許多學者試圖從民主自由角度證明分裂主義的合理性與合法性,但在實踐中往往充滿矛盾和缺乏解釋力。通常,受分裂主義影響的國家往往強烈反對以任何理由和借口賦予分裂主義合法性。如中國、俄國、塞爾維亞、英國、土耳其等。分裂主義是非法的。就分裂主義的性質而言,它是針對所在主權國家提出的單方面脫離行為,并不為所在國同意。由于分裂勢力很難通過和平方式獲得成功,因此其在分離過程中往往伴隨暴力甚至恐怖主義手段,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災難,它是以破壞國家領土完整、民族團結為代價的。同時,由于國際制度是主權國家互動的產物,是為維護現存國家領土主權完整服務的,因此,任何分裂現存國家的分裂主義行為,都是違反國際法和國際慣例的。即使科索沃成功從南斯拉夫分離,國際社會對其承認也只是基于民族自決原則而非民族分裂主義的合法性。
民族主義和分裂主義取得成功的方式也截然不同。民族主義取得成功更多的依賴民族內部的團結,而分裂主義則更多的需要依靠外部力量才能取勝?v觀國際關系史,依靠民族主義取得民族自治或是獨立國家地位的,往往是該民族民族內部團結的結果,這在第一次及第二次民主主義浪潮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半殖民地殖民地人民取得反壓迫反剝削勝利的,往往是民族團結力量的產物。與民族主義主要依靠內部團結力量取勝不同,分裂主義力量獲得勝利往往是外部力量支持的結果。唐納德·霍爾威茨指出:“分裂主義運動能夠獲得什么樣的政治目標,是由國家以外的利益和力量平衡決定的。”當今分裂主義試圖獲得獨立國家地位大都需要依賴外部力量的支持,沒有外部力量的軍事支持與經濟援助,分裂主義很難獲得成功。如二戰(zhàn)后取得獨立的孟加拉和東帝汶,均是外部勢力支持的結果。冷戰(zhàn)后,科索沃能成功從南斯拉夫分離出來,得益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的支持,南奧塞梯與阿布哈茲成功脫離格魯吉亞,是俄推波助瀾的結果。懸而未決的烏克蘭危機背后,亦是大國之間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