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詞鑒賞 推薦度:
- 古詩詞鑒賞 推薦度:
- 古詩詞鑒賞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古詩詞鑒賞經(jīng)典(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xué)習(xí)中,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古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古詩才經(jīng)典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詞鑒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詩詞鑒賞1
【原文賞析】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fù)營齋。
注解
。、謝公句:東晉宰相謝安,最愛其侄女謝道韞。韋叢的.父親韋夏卿,官至太子少
保,死后贈左仆射,也是宰相之位。韋叢為其幼女,故以謝道韞比之。
2、黔婁:春秋時齊國貧士,其妻也頗賢明。作者幼孤貧,故以自喻。
。场⒐裕翰豁?biāo)臁?/p>
4、顧我:看到我。
5、藎篋:草編的箱子。藎:草。
韻譯
蕙叢呵,你象謝安最寵的侄女一樣;自從嫁了窮困的我,百事就不順當(dāng)。
看到我身上無衣,你就要倒柜翻箱;沽酒少錢,我常纏你拔下金釵玉妝。
甘心和我一起野菜充饑,豆葉為糧;要掃落葉當(dāng)柴燒飯,你向古槐仰望。
如今俸錢超過十萬,你卻不能分享;我只得為你超度,準(zhǔn)備好齋飯供嘗。
評析
這是一組悼亡詩。第一首是追憶生前。先寫愛妻甘于貧寒,再寫如今富貴卻不能共享,逼出“悲懷”二字,可謂至性至情,有力動人。
古詩詞鑒賞2
池上原文: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翻譯:
譯文二一個小孩撐著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蓮回來。他不知怎么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譯文二池塘中一個個大蓮蓬,新鮮清香,多么誘人!一個小孩兒偷偷地撐著小船去摘了幾個又趕緊劃了回來。他還不懂得隱藏自己偷摘蓮蓬的蹤跡,自以為誰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駛過,水面原來平輔著的密密的綠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顯的水線,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注釋①撐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進。②蓮:詩中指白荷花結(jié)的蓮蓬。③解:明白,懂得。④蹤跡:行動所留下的痕跡。⑤浮萍:一種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賞析:
夏天到了,村邊的'池塘里景色迷人。碧綠的荷葉,一片連一片,一片接一片,就像一把把大傘,撐在水中。雪白的荷花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經(jīng)開放,還有的花已經(jīng)謝了,露出了一個個綠色的小蓮蓬。
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頭上扎兩個髻,穿一身紅衣褲,蹦蹦跳跳地從家中出來,他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高興地跳上一條小船,解開船繩,拿起船槳,劃向池塘的深處。小男孩一邊欣賞美麗的荷花,一邊摘了幾個蓮蓬,劃船回來。可是他不知道隱藏自己的行蹤,小船沖開浮萍留下了一道長長的痕跡。
這情景被詩人看在眼里,他微微一笑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古詩詞鑒賞3
《登鸛雀樓》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不斷闊進取的精神。作者不斷地去看更大的世界,不斷地去欣賞更美好的景致。用自己積極進取的精神去對抗時間的流逝,去面對世界的浩大。
《登鸛雀樓》翻譯
夕陽依傍著山巒慢慢沉落,滔滔黃河朝著大海洶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風(fēng)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登鸛雀樓》原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創(chuàng)作背景
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縣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游的生活。這首詩是作者三十五歲時寫下的'。
賞析
此詩不僅刻畫了祖國的壯麗山河,而且寫出了登高遠望的襟懷。向西遠看,夕陽貼著高山落下,黃河滾滾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遠,就得再登上一層高樓。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生活哲理,成為不朽的名句。
古詩詞鑒賞4
古詩原文
煙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鷓鴣啼。遠客扁舟臨野渡,思鄉(xiāng)處,潮退水平春色暮。
譯文翻譯
煙霧蒼茫,風(fēng)雨凄迷。岸邊的花兒已凋謝,只聽得鷓鴣聲聲啼。遠方的來客乘著一葉扁舟靠近荒野渡口。這種地方最容易引發(fā)陣陣鄉(xiāng)愁?唇铣彼淹怂嫫届o,時間已到暮春時候。
注釋解釋
南鄉(xiāng)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名。原為單調(diào),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體,平仄換韻。
漠漠:煙霧迷蒙的樣子。杜甫《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俄傾風(fēng)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凄凄:寒涼貌!对娊(jīng)·鄭風(fēng)·風(fēng)雨》:“風(fēng)雨凄凄,雞鳴喈喈。”
鷓(zhè)鴣(gū):鳥名。形似雌雉,頭如鶉,胸前有白圓點,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紋。足黃褐色。以谷粒、豆類和其他植物種子為主食,兼食昆蟲。為中國南方留鳥。古人諧其鳴聲為“行不得也哥哥”,詩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鄉(xiāng)。
扁(piān)舟:小船。臨野渡:靠近荒野渡口處。
水平:水面平靜。
詩文賞析
這首《南鄉(xiāng)子》,是一幅著墨不多的水墨畫,一片江鄉(xiāng)暮春景色,卻被作者弄得滿紙春愁。說起來,煙當(dāng)然漠漠,而雨卻未見得人人都覺得凄凄。以愁眼看世界,雨不免凄凄。至于岸花零落,當(dāng)然是自然現(xiàn)象,但斯時也故有斯落也。它自落它的,根本不買任何人的`賬,看落花泛鄉(xiāng)愁的人,即使給他看花開,他也只會看到“愁”。有人說,這是點明時間,卻沒有想到鄉(xiāng)愁與時間全不相干,沒有任何人可以證明,鄉(xiāng)愁只能在某個時間段才會產(chǎn)生。作者只是把他無處發(fā)泄的思鄉(xiāng)之情,像噴泉一樣噴射,誰碰上也免不了變成“愁根恨苗”。作者的感情,使這些煙枝雨葉改變了它們的本來面目。只有這樣,才能從這些被扭曲了的事物身上表現(xiàn)出作者內(nèi)心的感情。
此詞給讀者的是“愁云恨雨,滿目凄清”的感覺,而拆碎下來,卻是煙、雨、落花與鷓鴣的叫聲而已。但就在開頭這十三個字里,卻使人覺得這些碎玉零珠滾滾而來,既是互相連貫,又能互相配合。說到底,這都是作者那條感情絲線上懸掛的瓊瑤,它們是由感情組織在一起的。
這首詞屬于“單調(diào)小令”,但它有個特色,那就是前十三字用平韻,后十七字換仄韻。從韻腳的改變,使人產(chǎn)生一種分了上下片的錯覺。實際上這首詞在行文方面也的確如此。前十三字,以比興見作者情思;后十七字,用敘述方式說明上文的情思是自己的鄉(xiāng)愁。在韻腳上似斷,而在文字和內(nèi)容上卻一氣呵成。
野渡扁舟,水平潮退,是不得不思鄉(xiāng)處,客路風(fēng)雨,又值春意闌珊,又是不得不思鄉(xiāng)之時。野渡凄寂無人,不堪鷓鴣之啼也。前后照應(yīng),結(jié)構(gòu)完整,字少思深,平易感人。
古詩詞鑒賞5
《游園不值》
作者:葉紹翁
原文:
應(yīng)憐屐齒印蒼苔,
輕敲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
一枝不安于室來。
注釋:
1、游園不值:想游園沒能入門兒。值,碰到;不值,沒得到機會。
2、應(yīng)憐:概是感到心疼吧。應(yīng),表示預(yù)測;憐,顧恤。屐(jī)齒: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兒,鳴屐齒。
3、輕敲:輕輕地敲門。柴扉(fēi):用木柴、樹枝編成的門。
詩意:
也許是園主擔(dān)心我的木屐踩壞他那愛惜的青苔,輕輕地敲柴門,久久沒有人來開?墒沁@滿園的春色究竟是關(guān)不住的,你望,那兒有一枝粉紅色的杏花伸出墻頭來。
賞析:
此詩所寫的大致是江南仲春,正值云淡風(fēng)輕、陽光明媚的時節(jié)。詩人乘興來到一座小小花園的門前,想望望園里的花木。他輕小扣了幾下柴門,沒有反響;又敲了幾下,仍是沒人應(yīng)聲。詩人猜想,大概是怕園里的滿地青苔被人轔轢,所以閉門謝客的。詩人在花園外面尋思著,徘徊著,很是掃興。他在無可奈何、正預(yù)備離往時,抬頭之間,忽見墻上一枝盛開的.紅杏花探出頭來!按荷珴M園關(guān)不住,一枝不安于室來。“詩人從一枝盛開的紅杏花,領(lǐng)略到滿園暖鬧的春色,感觸感染到滿天絢麗的春景春色,總算是不虛此行了。
從詩意望,門前長有青苔,足見這座花園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門良久,無人允許,更是寒清,可是不安于室,仍舊把滿園春色透露了出來。從寒寂中寫出繁華,這就使人感到一種意外的喜悅。
這首詩在寫作上有良多好處。其一是寫春景而捉住了特點,凸起了重點”。陸游《馬上作》云:“平明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靄浮。楊柳不遮春色中斷,一枝不安于室頭!庇谩皸盍钡慕瘘S、嫩綠來襯托“紅杏”的艷麗,可謂善于凸起重點。葉紹翁這首詩應(yīng)是從陸游詩中脫胎而來,用一“出”字把紅杏擬人化,更是捉住了春景特點,凸起了重點。
其二是“以少總多”,蘊藉含蓄。好比“一枝紅杏”就是“滿園春色”詳細而集中的表現(xiàn),一枝紅杏就代表了墻內(nèi)百花
其三是景中有情,詩中有人,而且是柔美的情、高潔的人。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輕敲柴扉”又“久不開”,其人懶于社交,無心利祿,已不言可知。門雖常關(guān),而滿園春色卻溢于墻外,其人怡情天然,豐神俊朗,更動人遐思。
其四是不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夠引起許多聯(lián)想,從而給人以哲理的啟示和精神的鼓舞。“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不安于室來!贝荷谶@么一“關(guān)”一“出”之間,沖破圍墻,溢出園外,顯示出一種蓬蓬勃勃、關(guān)鎖不住的生命力度。后人更賦予這兩句詩以糊口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會沖破重重難題,脫穎而出,蓬蓬勃勃地發(fā)鋪起來。這兩句詩也便獲得了新的生命,流傳不盡。
古詩詞鑒賞6
百憂集行 [唐] 杜甫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fù)來。庭前八月梨棗熟,
一日上樹能千回。即今倏忽已五十,坐臥只多少行立。
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入門依舊四壁空,
老妻睹我顏色同。癡兒未知父子禮,叫怒索飯?zhí)溟T東。
這首七言古詩作於上元二年。當(dāng)時,杜甫棲居成都草堂 ,生活極其窮困,只有充當(dāng)幕府,仰人鼻息,勉強度日。然而,詩人一貫持有的高尚節(jié)操,使他難為「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之舉,因此時遭冷遇,頗不得意,良多感慨。
首句不談憂,而是談喜;不說老,而憶少。詩人回憶年少之時,無憂無慮,體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氣蓬勃。所謂「健如黃犢走復(fù)來,」就是生動的寫照。清楊倫稱此句「形容絕倒,正為襯出下文」(《杜詩鏡銓》卷八)。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即當(dāng)梨棗成熟之時,少年杜甫頻頻上樹摘取,一日千回。所謂「千回」,只是夸張的語氣,喻其多也 。少年杜甫「心尚孩」,這個尚字用得非常貼切,說明了一顆天真無邪的童心,在十五歲時,仍在持續(xù)跳躍著。一個「尚」字,就概括了杜甫由童年到少年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詩人抓住了少年的氣質(zhì)、性格特征,以跳動的筆觸把它活靈活現(xiàn)地勾勒出來。這里并非沒有目的地表現(xiàn)少年自我,也不是用喜悅的心情頌揚少年自我,而是以憂傷的心情去回憶少年自我的無憂無慮的生活,因而就深深地蘊含著悲痛、憤懣的感情 。楊倫對這首詩開頭的眉批是:「聊以泄憤,不嫌徑直!梗ā抖旁婄R銓》卷八)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臥只多少行立!乖娙穗m用「倏忽」二字,然從「十五」至「五十」其間滄桑都是讀者可以想見。由于年老力衰,行動不便,因此坐臥多而行立少。體弱至此,卻不能靜養(yǎng),因生活無著,還須出入於官僚之門,察言觀色,養(yǎng)活一家老小。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來卻勉作笑語,迎奉主人。內(nèi)心痛苦不言而喻。不禁悲從中來,憂傷滿懷,而發(fā)出「悲見生涯百憂集」的概嘆。此為全詩之詩眼,它把詩人的情緒凝聚到悲字上。它不僅因老而悲,也因貧而悲,更因依附別人、缺乏自身獨立存在的價值而悲。尤可悲者,詩人不是悲一時一事,而是悲其一生。悲其一生為人民而悲!副娚陌賾n集」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這是全詩主線,它與詩題相呼應(yīng),又因往昔境遇凄慘而悲,聯(lián)想到當(dāng)時老窘之境而悲,在結(jié)構(gòu)上可謂承上;由此出發(fā),為以下具體描寫家貧先寫一筆,可謂啟下!溉腴T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zhí)溟T東!箤懠抑衅嗑。一進家門,依舊四壁空空,家無余糧,一貧如洗。老夫老妻,相對無言,滿面愁倦之色。只有癡兒幼稚無知,饑腸轆轆,對著東邊的廚門,啼叫發(fā)怒要飯吃,經(jīng)過詩人的具體描寫,其憂傷痛苦之狀,如在眼前。為了表現(xiàn)百感交集的感慨,詩人以數(shù)字強化襯托悲狀,強化悲的情懷。例如,詩中以「十五」比「五十」,就劃分了自我的`兩個時代 。以「 八月」果熟,「一日」上樹「千回」,來形容「十五」歲的少年的靈敏活躍,天真爛漫。用「四壁空」寫「百憂集」,就充實了憂的內(nèi)容 。用「健如黃犢」對比「坐臥只多」,用「走復(fù)來」對比「少行立」,用「強作笑語」對比「悲見生涯」,更見出悲的氛圍之濃。尤其令人心酸的是,詩人還將自己的童心少年和自己的癡兒作了對比。自己年少時,無憂無慮,不愁吃穿,卻想不到已入老境之際 ,自己的兒子卻饑餓難忍 ,啼叫怒索 。在詩人筆下 ,不僅如實地表現(xiàn)了自己的凄涼處境,而且逼真地寫出了老妻、癡兒的表情、姿態(tài),非常富於人情味。
杜甫在《進雕賦表》中,稱自己的作品善於「沉郁頓挫」。這也表現(xiàn)在《百憂集行》中。它「悲憤慷慨,郁結(jié)於中」(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沉郁蒼涼,跳躍動蕩」(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詩人不幸的遭遇,切身的體驗,內(nèi)心的痛楚,在詩中化為一股股情感流 。它回旋激蕩,悲憤呼號,久久不息。
整首詩的意思可總結(jié)為:
年少之時,無憂無慮,體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氣蓬勃。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即當(dāng)梨棗成熟之時,少年杜甫頻頻上樹摘取,一日千回。由於年老力衰,行動不便,因此坐臥多而行立少。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來卻勉作笑語,迎奉主人。不禁悲從中來,憂傷滿懷
一進家門,依舊四壁空空,家無余糧,一貧如洗。老夫老妻,相對無言,滿面愁倦之色。只有癡兒幼稚無知,饑腸轆轆,對著東邊的廚門,啼叫發(fā)怒要飯吃。
【鶴往】詩云“只今倏忽已五十”,當(dāng)是上元二年辛丑作。公生于壬子,至是年恰五十。又云:公于乾元二年十二月至成都,是時裴冕為尹。上元元年三月,以京兆尹李若幽尹成都,若幽后賜名國楨。二年三月,以崔光遠尹成都,與高適共討段子璋。時花驚定大掠?xùn)|蜀,天子怒,以高適代光遠。是年十一月,光遠卒。十二月,除嚴(yán)武成都尹。則適代光遠在成都,才一二月耳。意止是攝尹也。公素與適善,豈強供笑語者。主人當(dāng)指光遠。史云光遠無學(xué)任氣,宜與公不相合也。王筠《行路難》:“百憂俱集斷人腸!
憶年十五心尚孩①,健如黃犢走復(fù)來②。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干回③。
(首敘少年得意之狀)。
、佟蹲髠鳌罚呼斦压晔哦q有童心。②寧戚《飯牛歌》:“黃犢上坂且休息!雹邸稌x書》:王澄見樹上鵲巢,便脫衣上樹。
即今倏忽已五十①,坐臥只多少行立②。強將笑語供主人③,悲見生涯百憂集。
。ù藝@身老拙于逢世。笑語供主人,說窮途作客之態(tài)最苦。)
、俨嚏逗铡罚骸叭松亢鎏枺绨遵x之過隙。”②劉孝綽詩:“坐臥猶懷想!雹邸对姟罚骸把嘈φZ兮!
入門依舊四壁空①,老妻睹我顏色同②。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zhí)溟T東③。
。ù藝@貧窶不能顧家。索飯?zhí)溟T東,說饑不擇食之情最慘,此章三韻,分三段。)
、佟端抉R相如傳》:“家徒四壁立。”②顏色同,各帶憂色也。③《漫叟詩話》:《記》:“庖廚之門在東!惫试惶溟T東,非強趁韻也。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xué)和日本文學(xué)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古詩詞鑒賞7
[先秦]先秦?zé)o名
羅縠單衣?闪讯^。
三尺屏風(fēng)。可超而越。
鹿慮之劍?韶摱。
注釋:
作品賞析:
〖燕丹子曰:荊軻刺秦王。右手執(zhí)匕首。左手把其袖。秦王曰:乞聽琴聲而死。琴女奏曲云云。王從其計。軻不解。故及於難!
羅縠單衣?闪讯^。三尺屏風(fēng)?沙健B贡R之劍。可負而拔。(《類聚》作伏!鹧嗟ぷ酉!额惥邸钒耸。《史記》刺客列傳正義引燕太子篇。意林二。《御覽》三百四十四。《御覽》五百七十七引《史記》。《詩紀(jì)前集》四。又《書鈔》百二十八引絕一韻。又《御覽》七百一引三秦記引三尺羅衣何不掣。四面屏風(fēng)何不越二句。與本辭異。)
古詩詞鑒賞8
原文:
分手柳花天,雪向晴窗飄落。轉(zhuǎn)眼葵肌初繡,又紅欹欄角。
別來世事一番新,只吾徒猶昨。話到英雄失路,忽涼風(fēng)索索。
注釋:
①史蘧庵:指史可程,字赤豹,號蘧庵,河南祥符人,明末忠臣史可法同祖弟。1643年(崇禎十六年)進士,改庶吉士,曾降闖、降清,為貳臣。清兵定江南后,可程未出仕,長期寓居南京、宜興,陳維崧與之交接甚密,集中唱和作品頗多?滴踔腥~乃卒。吳閶:即蘇州。蘇州為春秋時吳國都會,有閶門,故稱。②柳花天:即暮春,楊柳飛花時節(jié)。③雪:指柳絮。晉時才女謝道韞詠雪,有“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之句,此處是反用。④葵肌:指葵花。⑤欹(qī):傾斜。⑥吾徒:我輩,我們。⑦索索:風(fēng)聲。
賞析:
迦陵小令詞多奇作,這首詞尤其是奇中之奇。詞開篇異常平淡,從分手時暮春的柳絮說到秋日里葵花盛開,都是閑閑而道。上片四句,其實只說了自春徂秋,韶華流逝這樣一層意思。在以精悍見長的迦陵小令中,看似很浪費筆墨了。
可是氣勢已經(jīng)蓄足,下片話音一轉(zhuǎn),即由時間的流動寫到時事的變遷。很多人事都不同已往,只有作者還在固守著一種落寞、一種失意。這是很難堪、很悲涼的',這是第二層意思。情緒依然平淡,但已漸漸顯出崢嶸頭角,為末二句的奇幻之筆作鋪墊。先生招飲,兩個落魄之人能談些甚么,那就說說英雄失路之事罷。但就在此時,涼飆驟發(fā),索索有聲,此二句不僅自身造境奇幻,同時也令小詞通體振起,由極平淡化為極奇崛,情貌煥然一新。前人說:“陡然一驚,正是詞中妙境”(劉體仁《七頌堂詞繹》。
其實此種章法,前人頗有之。李白《越中覽古》之“越女如花滿宮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將極繁華化為極荒涼;辛棄疾《破陣子》之“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將極豪邁化為極蕭瑟,都是經(jīng)典性的例子。迦陵此詞,可與前賢競妙。
古詩詞鑒賞9
《西江月》
作者: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頭忽見。
注釋:
1、西江月:詞牌名
2、夜行黃沙道中:詞名
3、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信州上饒之西,作者閑居帶湖時,常常往來經(jīng)過此嶺。
4、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5、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
6、見:通假字“見”通“現(xiàn)”,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顯現(xiàn)。
詩意:
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
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
清涼的晚風(fēng)仿佛吹來了遠處的蟬叫聲。
在稻谷的香氣里,
人們談?wù)撝S收的年景,
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
天空中輕云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xiàn),
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
詩人急急從小橋過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拐了彎,茅店忽然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
賞析:
單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nèi)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gòu)思,淳厚的感情。在這里,讀者也可以領(lǐng)略到稼軒詞于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作者筆下這一個個畫面,流露出詩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這正是作者忘懷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樂。這是一首描寫田園風(fēng)光的詞,讀后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生活美。詞的上闕寫月明風(fēng)清的夏夜,以蟬鳴、蛙噪這些山村特有的聲音,展現(xiàn)了山村鄉(xiāng)野特有的情趣。詞的下闕以輕云小雨,天氣時陰時晴和舊游之地的突然出現(xiàn),表現(xiàn)夜行鄉(xiāng)間的樂趣。全詩散發(fā)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表現(xiàn)了詞人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鄉(xiāng)村生活的熱愛之情。
這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一首吟詠田園風(fēng)光的詞。閱讀這首詞,要注意時間和地點。時間是夏天的傍晚,地點是有山有水的農(nóng)村田野。這首詞描寫的是人們熟悉的月、鳥、蟬、蛙、星、雨、店、橋,然而詩人卻把這形象巧妙的組織起來,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美。
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fēng)、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jīng)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jié)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dāng)涼風(fēng)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fēng)”、“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卑讶藗兊年P(guān)注點從長空轉(zhuǎn)移到田野,表現(xiàn)了詞人不僅為而說豐年的主體,不是人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里,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nèi)容,再補“聲”的創(chuàng)造。
以上四句純?nèi)皇鞘銓懏?dāng)時當(dāng)?shù)氐南囊股降赖木拔锖驮~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加強穩(wěn)定的音勢!捌甙藗星天外,兩三的路徑盡管很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zhuǎn)”,后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突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xiàn)了作者深厚的藝術(shù)功底,人玩味無窮。
《西江月》原題是《夜行黃沙道中》,記作者深夜在鄉(xiāng)村中行路所見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緒。讀前半闋,須體會到寂靜中的熱鬧!懊髟聞e枝驚鵲”句句話是一種很細致的寫實,。烏鵲對光線的感覺是極靈敏的,日蝕時它們就驚動起來,亂飛亂啼,月落時也是這樣。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月落烏啼”(唐張繼《楓橋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烏啼”說得更生動,關(guān)鍵的意味。鵲驚時常啼,這里不說啼而啼自見,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與“鳴蟬”造成堆砌呆板的結(jié)果!暗净r明深刻,它把農(nóng)村夏夜里熱鬧氣氛和歡樂。這可以說就是典型環(huán)境。這四句話里每句都有聲音:鵲聲、蟬聲、人聲、蛙聲,卻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靜。這兩種風(fēng)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覺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闋的局面有些變動了。天外稀星表示時間已有進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對夜行人卻是一個威脅,這是一個平地波瀾,可想見夜行人的焦急。
有這一波瀾,便把收尾兩句襯托得更有力。“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頭忽見”是個倒裝句,倒裝便把“忽見”的驚喜表現(xiàn)出來。正在愁雨,走過溪頭,路轉(zhuǎn)了方向,就忽然見到社林邊從前歇過的那所茅店。這時的快樂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那兩句詩所說的。詞題原為《夜行黃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寫景物,只有最后兩句才見出有人在夜行。這兩句對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寫夜行了。先藏鋒不露,到最后才一針見血,收尾便有畫龍點睛之妙。這種技巧是值得學(xué)習(xí)的。
這首詞,有一個生動具體的氣氛(通常叫做景),表達出一種親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簡稱情)。這種情景交融的整體就是一個藝術(shù)的形象。藝術(shù)的形象的有力無力,并不在采用的情節(jié)多寡,而在那些情節(jié)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為觸類旁通的據(jù)點,四面伸張,伸入現(xiàn)實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會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我們說中國的詩詞運用語言精練,指的就是這種廣博的代表性和豐富的暗示性。
古詩詞鑒賞10
蒹葭
[先秦]詩經(jīng)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1]。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2]。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3]。
注釋:
【1】蒹葭:蘆葦。
【2】蒼蒼:茂盛的樣子。
【3】伊人:那個人。
【4】溯洄:逆流而上。洄:彎曲的水道。
【5】從:追尋。
【6】溯游:順流而下。
【7】凄凄:茂盛的樣子。
【8】晞:干。
【9】湄:岸邊。
【10】躋:高,升高。
【11】坻:水中的小沙洲。
【12】采采:茂盛的樣子。
【13】已:止,干。
【14】涘:(si)水邊。
【15】右:彎曲,迂回,形容道路曲折迂回。
【16】沚:同“坻”,水中的小塊陸地。
作品賞析:
《蒹葭》屬于秦風(fēng)。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來秦逐漸東徙,都于雍(今陜西興平)。秦地包括現(xiàn)在陜西關(guān)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fēng)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qū)域的民歌。
對這首懷人詩,歷來解說不一。有人認為作者在思念戀人,詩的主旨是寫愛情;有人說是詩人借懷友諷刺秦襄公不能禮賢下士,致使賢士隱居、不肯出來做官;也有人說作者就是隱士,此詩乃明志之作。我們細味詩意,詩中并未明確顯示男女戀情,況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難判定。說它是諷刺詩則更無根據(jù)。因此,我們只把“伊人”視為作者所敬仰和熱愛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論及。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從物象與色澤上點明了時間和環(huán)境。那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jié)成白刷刷的濃霜,那微微的秋風(fēng)送著襲人的涼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氣。在這一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時空里,詩人時而靜立,時而徘徊,時而翹首眺望,時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緒不寧的情狀,不時地顯現(xiàn)于我們眼前,原來他是在思慕追尋著一個友人!八^伊人,在水一方”兩句,交代了詩人所追慕的對象及伊人所在的地點,表現(xiàn)了詩人思見心切,望穿秋水,一個勁地張望、尋求!耙寥恕保概c詩人關(guān)系親密、為詩人崇敬和熱愛而未曾須臾忘懷的人!八^”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斷念叨著的,然而現(xiàn)在他卻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霸谒环健,語氣肯定,說明詩人確信他的存在,并充滿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絕,相會不易!八蒌闹,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沿著河邊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艱險,且又漫長,即使花費很長時間也難到達;如果徑直游渡過去,盡管相距不遠,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動。詩人盡管立于河邊,但他那恍惚迷離的心神早已飛動起來,思見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癡的形象栩栩可見。詩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潤所說:“玩其詞,雖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實求之而不遠,思之而即至者!(《詩經(jīng)原始》)
詩的二、三章只換了幾個詞兒,內(nèi)容與首章基本相同。但它體現(xiàn)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強烈。首章的“蒼蒼”,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寫出蘆葦?shù)念伾缮n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dāng)時所在的環(huán)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畫出了時間發(fā)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描寫伊人所在地點時,由于“方”、“湄”、“涘”三字的變換,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詩人和詩人盼望與伊人相會的活動與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繪了出來,這樣寫,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另外,像“長”、“躋”、“右”和“央”、“坻”、“沚”的變換,也都從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尋見伊人困難重重,想見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詩所用幾組變換的詞語聯(lián)系起來加以品味,更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詩的每章開頭都采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征,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fù)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間詞話》所說:“《詩·蒹葭》一篇,最得風(fēng)人深致!本哂小耙晕矣^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tài)。”
這首被人傳誦不已的詩,對后世的影響也是明顯的。且看宋玉《九辯》中的一段描寫:“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边@里通過對秋天的氣象和草木搖落的情狀的描寫,制造一種肅殺的氣氛,表達了詩人悲涼凄苦的心情。這也許是受了《蒹葭》詩的影響,由此可以窺見《楚辭》對《詩經(jīng)》的繼承和發(fā)展線索!豆旁娛攀住分小段鞅庇懈邩恰返陌l(fā)端,賦中見興、以景托情的寫法,也沿用了《蒹葭》詩的筆法。其后的曹丕,從本詩中化出了“秋風(fēng)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的詩句。由此可見,《蒹葭》詩在古代詩歌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選自《中華文學(xué)鑒賞寶庫》,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令人遐想,美不勝收——我讀《秦風(fēng)·蒹葭》
《蒹葭》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它在《秦風(fēng)》中獨標(biāo)一格,與其他秦詩大異其趣,絕不相類。在秦國這個好戰(zhàn)樂斗的尚武之邦,竟有這等玲瓏剔透、纏綿悱惻之作,實乃一大奇事。作品文字很簡單: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如此重章反復(fù),前后三章,只更換了個別的字。詩的內(nèi)容也極為單純,寫古今中外所謂“永恒”的題材,男女戀愛。而且僅選取一個特定的場景:在那么一個深秋的清晨,有位戀者在蒹蒼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復(fù),神魂顛倒,心焦地尋求他(她)思念的戀人,如此而已。但作品給予人們的美感卻非常豐富,豐富到“我們只覺得讀了百遍還不厭”(《中國詩史》)。
先說說含蓄美。以少少許表現(xiàn)多多許,以表面極經(jīng)濟的文字建構(gòu)一個十分廣闊的想像和咀嚼的空間,這是該詩的一大長處。作品沒有直接抒情,沒有敘述這位戀者對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寫了他(她)左右求索、尋找戀人的行動,這一點頗有《關(guān)雎》“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的情致。然而主人公追求戀人的熱烈感情、焦急心緒,以及他(她)那癡心的迷戀、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是通過這尋求的行動、左尋右找的連續(xù)匆忙過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現(xiàn)出來的。一會兒“溯洄從之”,一會兒又“溯游從之”,誰知會有幾個反復(fù)呢?陳啟源說:“夫說之必求之,然惟可見而不可求,則慕悅益至。”(《毛詩稽古篇》)惟其“慕悅益至”,而可見不可求,則失望悵惘愈甚。
作品雖未著意刻畫戀愛雙方的形象,但卻通過主人公追求行動所顯示出來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畫了施受雙方的形象特征。在碧水澄瀅的襯托下,“伊人”是高潔的,使人感到可敬、可親、可愛。不然,他(她)怎么會有那么大的磁石般的吸引力,那么強烈地吸引著這位追求者,那么令追求者心馳神往!而這位伊人的追求、傾慕者,思念伊人情真意切,尋求伊人不畏險阻,百折不撓,是個熱烈向往愛情和執(zhí)著追求、堅貞不渝的人。
同時,詩只寫到尋求之難,可望不可即的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下文就不再表了。那么這位追求者將會如何呢,這便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也許仍在繼續(xù)他(她)的熱烈追求,因為世界上的事情越是追求不到,就越覺得它的可貴,也就愈加產(chǎn)生了追求的興趣和迫切的心情。也許是愁腸寸斷,無限悵惘。也許是一種說不清、講不出的心情,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滋味。但到底是什么,作者沒有說,這就是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或“含不盡之意于言外”了。
再說說意境美。細品詩中文字,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fēng),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狀,空中霧靄迷蒙,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時,一位癡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她)熱烈而急切地追尋著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的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她)徘徊往復(fù),心醉神迷,內(nèi)心痛苦,不可言狀!耙寥送鹪冢捴疅o蹤”,但其身影又在眼前不時閃現(xiàn)晃動,時遠時近,時隱時現(xiàn),時有時無,閃爍不定。此情此景又使這位追求者欲找無方,欲罷不能。讀來只覺情調(diào)凄婉,境界幽邃,意蘊無窮。再深入品味,反復(fù)吟誦,就能發(fā)覺該詩意境的營造呈現(xiàn)出多重疊合、交互融匯的架構(gòu),顯示出繁富絢麗的色彩。
第一重,詩人追尋戀人如夢如幻、如醉如癡、神情恍惚的主觀情愫,與秋晨霧靄、煙水迷離的景致渾然為一。仿佛這迷茫的煙水晨霧就是此時詩人癡醉的夢幻化生而成,情景相生,難分難解。
第二重,詩人追求戀人的綿綿情意與“伊人宛在,覓之無蹤”,若隱若現(xiàn)的境界渾然為一。如果不是“宛在”,則詩人不復(fù)追求,正因為若隱若現(xiàn),總有一個縹緲的影子在眼前閃爍,才不斷牽引著詩人熱烈的情思,不肯作罷。
第三重,詩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與“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渾然為一!八蒌А、“溯游”的匆忙連續(xù)相從,全出于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種焦急之情與可望而不可即,可見而不可求的境況相輔相成,情由境生,境帶情韻。頗有“河邊織女星,河畔牽牛郎,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孟郊《古別離》)的味道。
第四重,主人公追求無著的惆悵失意心情與深秋一派蕭瑟的景象渾然為一。自古以來,“秋景肅殺,令人傷悲”,詩人追求不獲的失意、煩惱和痛苦與秋霜、秋風(fēng)、秋景的悲涼之境相交融,此時蕭索的秋境正是此時詩人凄苦心緒的流露與外化。
第五重,“伊人”高潔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氣質(zhì),被蒹蒼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來,又和烘托他(她)的外部環(huán)境融為一體。
正是這種多重意境交相疊合的開放型結(jié)構(gòu),使這首言情之作成為極富張力、意蘊宏深、多姿多彩的詩的極品,給予讀者以更豐富的想像、開拓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
再次,談?wù)勲鼥V美。作品雖然看來只是描寫了詩人對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悵的心情,但并非直敘,采用工筆式的細描,而是用曲筆,作寫意式的遠距離的勾勒。距離產(chǎn)生美感,如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詩句,杜牧《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描繪,都是遠距離產(chǎn)生美感的極好例證。但這種美感也勢必因距離遠而變得模糊、朦朧,不清晰甚至不確定,是一種朦朧美。正因為空間距離或心理距離的關(guān)系,《蒹葭》全詩寫得撲朔迷離、煙水蒼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種神秘莫測的朦朧美。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無從知曉,其文化背景、個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伊人”面目是模糊的,且不說肖像如何,連個大致的輪廓都看不到,其高潔、可敬、可愛、令人心馳神往的美,是從追求者那熾熱、執(zhí)著的感情指向中,或通過清露秋水的烘托折射出來的!耙寥恕彼诳臻g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只是國畫式的“大潑墨”寫意,煙波迷茫,人在何處?“宛在”,更是游移之詞,難于確定。詩人在河畔翹首佇立,透過薄霧與葦叢,凝視水的“一方”,伊人所居之地,給人以霧里看花,若隱若現(xiàn),朦朧縹緲之感,究竟是眼觀,還是“心見”都很難說,確乎難于實指而不可捉摸。至于這位追求者的感情、心態(tài),作品也一字未提,我們說他(她)熾熱的愛戀、執(zhí)著的追求,追求無著的惆悵、失望等等,都是我們讀者的感悟、分析,其實作品本身并未作清楚的交代,迷離仿佛,任讀者自己去領(lǐng)悟。
最令人不可捉摸的還是主題的多義性!遁筝纭返闹黝}究竟是什么?是實寫青年男女的戀愛嗎?真有那么一位男子或女子在一個深秋的清晨,在葦邊河畔彷徨躑躅,神魂顛倒,去追求一個幻影嗎?那么,是寫一個夢境么?也許是一個青年追求情人,日思夜想,“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之后進入夢境,醒后以詩記之。也可能是在以形象的手法寫生活中常見的“伊人宛在,覓之無蹤”這樣一種心態(tài)模式。人們在生活中往往有這種體驗,某人或某物好像在那兒,具體找去又不見蹤影。不找時,又總覺得他(它)還在那兒。還有可能是以描繪的方法表達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人生有許多東西是可望不可即的,愛情領(lǐng)域中有,事業(yè)領(lǐng)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活動中更常常遇到。這是我們今天就詩論詩,不妨從多方面進行的詮釋。至于古人的見解更令我們驚詫莫名。
《詩小序》說:“《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薄对娚颉分姓f:“蓋下游為雒京,士之在周者,如見其在水中央,而不可得也。上游為汧渭,士之在秦者,道阻且長而可致也!闭J為該詩主旨是求隱士?傊捎谥黝}的模糊性,先哲時賢對該詩主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來“詩無達詁”,這一模糊,就更加見仁見智。但正是這種朦朧、模糊、多義性,切合詩家三昧,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指出:“凡作詩不宜逼真,如朝行遠望,青山佳色,隱然可愛。其煙霞變幻難于名狀,及登臨非復(fù)奇觀,唯片石數(shù)樹而已。遠近所見不同。妙在含糊,方見作手!鼻宕~燮更有一套模糊的詩論:“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間,其指歸在可解不可解之會;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離形象,絕議論而窮思維,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為至也。”(《原詩》)可見古人對詩中的朦朧美早已心儀神往,而且見解十分精辟獨到。然而,該詩在這種旨意模糊和不確定中,畢竟還有確定的東西在。“深企愿見”之情是確定的,執(zhí)著追求之意是確定的,求之不獲仍不放棄追求也是確定的。這就給讀者的想像、再創(chuàng)造起了導(dǎo)航的作用。
最后,還有音樂美,該詩重章疊句,一意化為三疊,用韻先響后喑,先揚后抑,余音繞梁,一唱三嘆,極具感染力。
總之,《蒹葭》詩的豐富美感,不論是從欣賞的角度,還是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頗值得我們重視和予以認真的探討。
古詩詞鑒賞11
《立春》
[唐] 杜甫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fā)時。盤出高門行白玉,
菜傳纖手送青絲。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xué)和日本文學(xué)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古詩詞鑒賞12
原文:
夜坐
宋代:張耒
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shù)葉迎風(fēng)尚有聲。
譯文:
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
寂靜的前庭空無一人,只有秋月仍舊明亮。夜里的清霜將要落下,空氣中也充滿了清朗的氣息。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shù)葉迎風(fēng)尚有聲。
梧桐樹矗立在庭前,也不甘就此衰落。樹上的梧桐葉迎風(fēng)搖擺,發(fā)出了些許聲音。
注釋:
庭(tíng)戶無人秋月明,夜霜(shuāng)欲落氣先清。
氣:氣氛。清:冷清。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shù)葉迎風(fēng)尚有聲。
甘:甘心。
賞析:
這首秋夜即景詩,上聯(lián)寫景,突出了清幽寂靜之意;下聯(lián)景中寓情,用殘葉迎風(fēng)尚有聲響來抒發(fā)“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胸懷與抱負,詩寫得蒼涼悲壯,雄勁有氣勢。
此詩寫秋風(fēng)殘葉,卻不寫其衰颯敗落,而突出其不懼風(fēng)寒的神韻。此與蘇軾一派在哲宗紹圣時期所受苦難的歷史背景有關(guān),也是宋代士人的孤高品格的象征。這也是一種人文意趣。
此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古典詩詞摹寫梧桐抒發(fā)秋意,通常表示悲秋的情結(jié),睹物傷懷,見葉落更覺秋深。用梧桐殘葉迎風(fēng)尚能發(fā)出聲響,來書寫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胸懷與抱負。
古詩詞鑒賞13
《題西林壁》
作者:蘇軾
原文: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
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2、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3、側(cè):側(cè)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識:不能認識,辨別。
6、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7、緣:因為;由于。
8、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9、西林:西林寺,在現(xiàn)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是題在寺里墻壁上的。
詩意:
從正面、側(cè)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
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
廬山呈現(xiàn)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賞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jīng)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额}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jié),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yīng)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jié)論。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廬山風(fēng)景。
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心中所想)。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fā)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
后世影響本詩被納入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22頁以及蘇教版練習(xí)中 中心:《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jié),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yīng)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jié)論。后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xí)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zhì)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xiàn)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nèi)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tǒng)一。
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時又準(zhǔn)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lǐng)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升華為理性王國里的典型,這就是人們?yōu)槭裁辞О俅蔚陌押髢删洚?dāng)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古詩詞鑒賞14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詞是豐厚博大的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它給予了我們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哺育著一代代華夏子孫。我們祖先的喜怒哀樂、憧憬希望、掙扎痛苦、理想追求等種種復(fù)雜感情潛移默化,代代相傳,鑄造著我們民族的靈魂與性格。
作為中學(xué)生,我們不僅要積累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古詩詞,還應(yīng)有意識地在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如何學(xué)會初步欣賞古詩詞呢?這里,根據(jù)中學(xué)生的實際,提出以下幾種基本的方法,以供參考。
一、聯(lián)系背景了解生平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詩人,此所謂“時勢造英雄”。了解一個朝代大的背景,對理解一個時代詩歌創(chuàng)作特色、某些作家的創(chuàng)作傾向及某一首詩都有一定的指導(dǎo)作用。如:盛唐時代國力強盛,人民安居樂業(yè),整個時代的創(chuàng)作主流是陽剛之美,作家們是那么樂觀與自信。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那是時代的巨人站在最高點提起滾滾狂濤向大海里傾倒是才能找到的感覺,所以,他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就連憂國憂民的杜甫也能抒發(fā)“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凌云壯志,他對自己的未來是那么的自信。“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而在唐代,我們聽到的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自信和“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豁達。戰(zhàn)爭歷來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可在唐代,人們卻有意于馳騁疆場,建功立業(yè),于是才有“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和“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的悲壯。只是到了“安史之亂”后,唐朝由盛轉(zhuǎn)衰,于是有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回光返照,有了《后庭花》這種亡國之音。
又如元代文學(xué),元朝是蒙古族統(tǒng)治的時代,文人的地位極其低下,如果說六朝文人有莊園可隱、唐朝文人有終南山可隱,而元代文人只能隱于勾欄瓦舍,煙花柳巷,秦樓楚館,于是有了以關(guān)漢卿為代表的斗士精神,有了以馬致遠為代表的浪子風(fēng)度。了解這一點,對理解元曲作家及作品有很大的幫助。
閱讀欣賞古詩除了要總體了解大的朝代背景外,還要結(jié)合作者生平,了解詩詞創(chuàng)作的小背景。如唐代兩位偉大的詩人:李白,其詩風(fēng)豪放飄逸,而杜甫詩風(fēng)沉郁頓挫。不同的詩風(fēng)與他們生活的背景有一定的關(guān)系:若以“安史之亂”為分水嶺,李白處于上坡路,他抬頭看天,看到的是無盡的藍天和翱翔的雄鷹,充滿了自信與狂放;而杜甫處于下坡路,他看到的是荊棘叢生、坎坷不平的小路,充滿了血淚和痛苦。抓住了這一總體特征,我們再看他們的詩作,就不難理解杜甫《春望》《石豪吏》《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登高》《登樓》等所表現(xiàn)的主題。又如學(xué)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等,如不了解他是亡國之君,則無法理解詩詞中似滔滔江水、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無法理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絕望。
二、找準(zhǔn)詩眼把握基調(diào)
文有文眼,詩有詩眼。詩詞的語言含蓄、精練,往往一個詞、一句詩包含豐富的內(nèi)容。詩眼往往在結(jié)構(gòu)或內(nèi)容上起著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在欣賞過程中,我們應(yīng)認真思考、反復(fù)推敲,去發(fā)現(xiàn)那些最能傳神的詩眼,從而由點及面、層層深入地領(lǐng)會詩歌的意蘊。
例如,解讀杜甫《石豪吏》,只要能抓住“苦”和“怒”,就不難理解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zāi)難;讀李清照的《醉花陰》應(yīng)抓住詩眼“愁”“涼”“瘦”,這是一種無以名狀的濃濃的思念和淡淡的憂傷,恰似“一川煙草,滿城風(fēng)絮,梅子黃時雨”。讀馬致遠的《秋思》應(yīng)抓住曲眼“斷腸人”三字,由景入情、層層深入地去感悟抒情主人的無奈和在困境中掙扎的痛苦。
一般地說,詩歌都有一種主導(dǎo)感情,即詩的基調(diào)。要把握詩的基調(diào),須在反復(fù)朗誦的基礎(chǔ)上,從情與景的關(guān)系入手,仔細揣摩詩中景物的色彩、特點、及感情。有的沉痛,如《春望》《虞美人》;有的悲涼,如《潼關(guān)懷古》《秋思》;有的激昂,如《秋詞》《觀滄!;有的曠達,如《江城子·莫聽穿林打葉聲》《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等等。
下面就以李叔同的《送別》為例,看看如何把握詩的基調(diào)。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fēng)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讀這首詞應(yīng)抓住詞眼“別夢寒”,“寒”非溫覺之寒,而是心理之寒,猶如李清照“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之“涼”和李商隱“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之“寒”,而長亭古道,芳草萋萋,亦使人頓生寂寞之感,“柳”使人聯(lián)想到“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笛聲雖悠揚,著一“殘”字,令人卒不忍聞。夕陽西下,倦鳥歸巢,而人漂泊天涯,置身山外山之宏闊的背景中,又是那么的孤獨與無助,這一切,足以讓人感受出這首詩凄楚的基調(diào)。
三、比較聯(lián)想以詩教詩
語感的形成需要語言材料的積累。當(dāng)有了一定量的詩詞積累之后,閱讀時就有左右逢源的感覺。我們應(yīng)調(diào)動以往的經(jīng)驗,在比較中求同存異,在比較中深入領(lǐng)會詩的.意蘊。
詩歌情感的表現(xiàn)手法豐富多樣。有的運用移情手法,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等都運用了這種手法,將詩人主觀感情賦予客觀外物,正如王國維所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的運用反襯手法,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用楊柳在風(fēng)中飄蕩的美好景物來反襯士兵的愁苦,春天是歡樂的季節(jié),士兵卻在這時被迫出征,所以加倍顯得愁苦;士兵回來時,心情是愉快的,詩人寫道“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在雨雪中趕路是苦的,用苦景來反襯愉快的心情。[注]又如王維的《渭城曲》中“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以樂景襯哀情,抒發(fā)了離別的憂傷;而高適的《別董大》中“千里黃云白日熏,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以悲景襯樂情,展現(xiàn)的是詩人的自信與樂觀。
可以從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來比較,如“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與“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都有送別的深情厚誼與送別后的惆悵;夏完淳那“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有如李煜那“一江春水向東流”,都是刻骨銘心的亡國之痛;夏完淳“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和陳毅“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都體現(xiàn)了詩人“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英雄氣概。
可以從風(fēng)格來比較。例如,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和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比較,二者同是表現(xiàn)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前者能入能出,多了一份理智與豁達,后者多了一份沉重與憂傷。
還可以從意境方面來比較,下面將談到這一點。
四、立足意象領(lǐng)悟意境
有人說讀詩的最高境界就是領(lǐng)悟詩歌的意境。談意境,得先談意象。粗淺地理解,意象就是滲透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外物。一切客觀外物只有經(jīng)過詩人感情的內(nèi)化與浸潤,才能獲得靈氣與生命。月亮不是意象,但“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中的“明月”是意象,因為此時的明月已經(jīng)是能理解思念之痛苦并能傳遞祝福的人性化了的使者;花不是意象,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的“花”是意象,因為它滲透了作者感時恨別的血淚。
意象與意象組合在一起,便會產(chǎn)生新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意境。意境的產(chǎn)生,需要讀者的介入。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沒有想象就沒有意境。我們在讀詩的時候,應(yīng)發(fā)揮合情合理的想象,去填補詩中的空白。例如,當(dāng)我們讀到李商隱《無題》中“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時就要想象女主人公對鏡梳妝打扮,面對自己日漸消瘦的面龐,顧影自憐的形象,從而體會她對愛情“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zhí)著;想象男主人公因思念而不能入睡,對月抒懷的形象,體會女主人公對他的疼愛之情。又比如,讀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中“佳節(jié)又重陽”“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就要穿越時空,想象以前重陽節(jié)和丈夫把酒吟詩的歡樂場面,就能反襯出詩人如今的孤寂。
詩歌的意境有的優(yōu)美,如“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有的宏闊,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有的超脫,如“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有的凄苦,如“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領(lǐng)悟意境,要抓住景物特征,入境、入情、入理。
好的詩歌往往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要充分調(diào)動已有的知識儲存和生活經(jīng)驗,將詩中描繪的聲、光、色、態(tài)等描繪出來!懊髟滤砷g照,清泉石上流”展現(xiàn)的是清幽明凈、活潑新鮮的優(yōu)美境界;“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為我們展現(xiàn)的是壯闊宏大的境界。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自然景物一旦出現(xiàn)在文學(xué)作品中,就打下了詩人的感情烙印,就是一種人化了的自然。我們乘著想象的翅膀,飛入美好的詩境,和詩人進行感情交流,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飛回唐代,和柳宗元“同”釣寒江雪,去享受“釣勝于魚”的人生樂趣,把自己融入雪的世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飛回楓橋,登上張繼那條客船,和他一起聆聽寒山寺的鐘聲……
古詩詞不僅意境美,而且具有哲理美、精神美!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蘊涵著“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樸素真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告訴我們要堅忍不拔、鍥而不舍;“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啟示我們要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表明不斷創(chuàng)新是永葆活力的源泉……
注:參考書目《詩詞例話》(周振甫)中國青年出版社
古詩詞鑒賞15
1觀滄海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假設(shè)出其中。星漢燦爛,假設(shè)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眺望蒼茫的大海。水波多么洶涌澎湃,山島高高的聳立在水中。山島上有叢生的樹木,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生長的很茂盛。水面上吹起蕭瑟的秋風(fēng),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雄偉的太陽和皎潔的月亮,好似在大海里升起。燦爛的銀河,好似出自大海里!灿昧嘶ノ牡氖址ā诚矏偪鞓返搅藰O點,用這首詩歌來抒發(fā)自己的心愿志向。
賞析: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 ,表達詩人博大的胸懷和一統(tǒng)天下的雄心壯志。
“日月之行,假設(shè)出其中。星漢燦爛,假設(shè)出其里。〞互文的手法,虛景,詩人借豐富的想象,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最能表達詩人博大的胸懷和一統(tǒng)天下的雄心壯志。
2次北固山下王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譯文漫漫的旅途遠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綠的江水中前行。潮水漲滿之時,兩岸之間水面寬闊,順風(fēng)行船一帆高掛。夜將盡未盡的時候,一輪紅日從海上升起,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家信已傳到達哪里呢?希望北歸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陽。
賞析:詩人即景抒情,抒發(fā)了旅途中的思鄉(xiāng)之情。
、佟班l(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最能表達思鄉(xiāng)之情。
、凇昂H丈鷼堃,江春入舊年。〞將“生〞和“入〞擬人化,“日〞和“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蘊含著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哲理。表現(xiàn)時光匆匆身在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 ③“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對偶,是以小景來襯托大景的波平寬闊。
3錢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缺乏,綠楊陰里白沙堤。
譯文: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春天來了,湖面剛與堤平,白云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幾處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筑巢。繁茂而多彩繽紛的春花隨意分散著,自然清新,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游覽不夠,就再去看那綠色楊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賞析: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fēng)光,抒發(fā)了詩人對早春的熱愛和喜悅之情。
、佟皫滋幵琥L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早和新從動物的角度寫出了早春的特點。爭和啄寫出了春光的珍貴和鳥兒們忙碌的動態(tài)。鶯歌燕舞的場景富有活力和生機。詩人對早春的熱愛和喜悅之情。
、凇皝y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漸和沒從植物角度寫出了早春的花草繁茂的景象。詩人對早春的'熱愛和喜悅之情。
、圩類酆䱷|行缺乏,綠楊陰里白沙堤。直抒胸臆,最能表達詩人對早春的熱愛和喜悅之情。
4天凈沙秋思馬致遠[元]·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遠望黃昏時的烏鴉,正在尋覓枯藤老樹棲息,近看有正依傍著小橋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馬馱著漂泊的游子,在秋風(fēng)古道上慢慢移步?聪﹃柕挠鄷熞呀(jīng)昏螟西下,羈旅在外漂泊的斷腸人浪跡天涯。
賞析:這是一幅羈旅荒郊圖,表達一個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孤寂愁苦的思鄉(xiāng)之情。
、佟翱萏倮蠘浠桫f,小橋流水人家,〞是一個比照鮮明的畫面,前者是凄涼的,后者是溫馨的田園生活,襯托了游子的孤寂愁苦的思鄉(xiāng)之情。
、凇皵嗄c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寓情于景的手法來渲染孤寂愁苦的氣氛,表達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
5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譯文:楊花落盡啦,子規(guī)鳥兒不住地在啼,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biāo)去,一路上要經(jīng)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著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賞析:楊花落盡寫出了暮春時節(jié)春光消逝時的蕭條與凄涼景況,顯出李白對友人被貶的關(guān)心與同情、思念。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寄情于景,這首詩中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不僅表現(xiàn)出李白王昌齡的心靈都如明月般純潔、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還在,他們二人的友誼就會象皓月一樣永遠長久。對被貶并不嘆息,而表現(xiàn)出李白對友誼真誠、飄逸豪放的情懷。
6夜雨寄北【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你問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歸期;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漲滿秋池。何時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燭花徹夜長談;再告訴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賞析:抒發(fā)了身在異鄉(xiāng)的孤寂情懷和對親人的思念和渴望相逢的急迫心情。
“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設(shè)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和對親人的思念和渴望相逢的急迫心情。
7泊秦淮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譯文:秦淮河上的秋水蕩漾,暮靄象輕紗般的舒卷飛翔。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煙霧,兩岸金沙隨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靜靜眺望,對岸酒家的燈火一片輝煌。歌女如春,“游客〞顛狂,后庭花的歌聲彌漫江上,可有誰想到了國破家亡?
賞析:情景交融,外表上寫歌女,其實對不顧國家艱難,只顧自己享樂的統(tǒng)治階級的批判。
、贌熁\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寫了朦朧冷清的月色夜景
、谏膛恢鰢,隔江猶唱后庭花。議論,情景交融,外表上寫歌女,其實對不顧國家艱難,只顧自己享樂的統(tǒng)治階級的批判。
8浣溪沙晏殊北宋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譯文:喝著一杯杯美酒,聽著一首首歌詞翻新的曲子。又想起去年同樣的季節(jié),還是這種樓臺和亭子。天邊西下的夕陽啊,你什么時候才又轉(zhuǎn)回這里?美麗的花兒總要凋落,這是讓人無可奈何的事。那翩翩歸來的燕子好生眼熟,就像舊時的相識。在彌漫花香的園中小路上,我單獨地走來走去。
賞析:寫了作者對好景不長的惋惜,青春易逝的感傷。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即景抒情,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擋,但在消逝的同時仍有美好的事物的再現(xiàn),只是已不是原來的事物,原因就是似曾相識了。寫了作者對好景不長的惋惜,青春易逝的感傷。被稱為天下奇偶。
9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么樣的景象呢?它的峰巒在齊魯?shù)拇蟮鼐d延,青翠的山色無窮無盡,望不到邊際。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麗都會聚在這里,山南山北,雖在同一個時辰,但一邊明亮猶如清晨,一邊卻陰暗得如同黃昏。山中的浮云一層層地生發(fā)出來,心胸因此得到洗滌,薄暮時分,歸巢的山鳥正遠遠地從高空掠過,只有睜大眼睛才能看得清楚?傆幸惶,我一定要攀登到山的絕頂,到時候,俯瞰群峰,它們將是多么地矮小!
賞析:.“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
、佟扮姩曌謹M人手法,寫出了大自然的情意〔“鐘〞字使大自然染上了感情色彩,傳達出詩人對泰山的鐘愛、贊美之情〕;
、凇案瞑曌謹M人手法,顯出泰山遮天蔽日,寫近望之勢〔“割〞字用的新奇有力,仿佛“昏〞和“曉〞是泰山割開來的,寫出了泰山的雄偉高大的氣勢!
10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故國淪亡,唯有山河依舊,春光寂寞,荒城草木叢生。感傷時局,見花難禁涕淚。悵恨別離,鳥鳴每每驚心。愁看烽火,早有陽春三月。
一信萬金,家中音訊難得。愁緒纏繞,白發(fā)愈搔愈短。頭發(fā)稀少,幾乎不能插簪
賞析:全詩抒發(fā)了詩人憂國傷時、悲己思家之情。
、俑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移情于物,擬人,花感時也濺淚,鳥傷別亦驚心。抒發(fā)了詩人憂國傷時,悲己思家之情。
、诜榛疬B三月,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xí)r的迫切心情,表現(xiàn)對家人的思念。
、邸鞍最^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細節(jié)描寫。抒發(fā)了詩人憂國傷時、悲己思家之情。
【古詩詞鑒賞】相關(guān)文章:
古詩詞鑒賞12-21
古詩詞鑒賞09-14
古詩詞鑒賞01-06
《稻田》古詩詞鑒賞10-22
春寒古詩詞鑒賞03-13
《精衛(wèi)》古詩詞鑒賞11-09
《春雪》古詩詞鑒賞10-30
塞下曲古詩詞鑒賞12-27
《孤雁》古詩詞鑒賞12-27
無題古詩詞鑒賞12-29